我的新书《孩子这就是我给你的爱》节选 敢不敢给你的爱

目录

1走出爱的误区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而唯有一种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1.1爱的七大误区:

1.1.1过分溺爱没有原则

1.1.2爱有条件充满功利

1.1.3爱得有偿自私自利

1.1.4强加之爱自以为是

1.1.5填鸭式爱贪得无厌

1.1.6情绪化爱 忽冷忽热

1.1.7物质爱多精神爱少

1.2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1.2.1宽松的爱

1.2.2尊重的爱

1.2.3无条件的爱

1.2.4有原则的爱

1.2.5智慧的爱

2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感受无对错之分,情绪无好坏之别。

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孩子内心的强大。

接纳情绪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某些行为。

2.1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家长通常使用的五种错误方法:

2.1.1转移

2.1.2否定

2.1.3打压

2.1.4说教

2.1.5冷漠

2.2处理孩子情绪的五个方法:

2.2.1认真聆听

2.2.2简单回应不加评判

2.2.3换位思考产生共情

2.2.4用假想法满足孩子的请求

2.2.5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3不适当行为发生时的对策

当孩子不适当行为发生时,把焦点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攻击孩子的人品或给孩子下定性评价。

家长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但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自尊为代价。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适当行为。

3.1孩子不适当行为发生时,家长通常使用的十种错误方法:

3.1.1唠唠叨叨

3.1.2讲大道理

3.1.3指责批评

3.1.4威胁恐吓

3.1.5命令指挥

3.1.6谩骂诋毁

3.1.7贴负标签

3.1.8控诉叫屈

3.1.9讽刺挖苦

3.1.10与人攀比

3.2不适当行为发生时的八个对策:

3.2.1忽略不适当行为

3.2.2用适当的行为替代不适当的行为

3.2.3提供选择

3.2.4描述发生的事情

3.2.5转移注意力

3.2.6给孩子指导

3.2.7写字条

3.2.8使用“我讯息法”

4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

惩罚除了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品质问题,如:爱说谎、嫉恨心重、粗暴对人等。

惩罚的短期效果虽然显著,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自然后果的惩罚要比人为的惩罚更人性、更有效。

4.1惩罚带给孩子的七种负面影响:

4.1.1使孩子盲目服从

4.1.2使孩子产生报复心理

4.1.3使孩子学会说谎

4.1.4使孩子学会暴力解决问题

4.1.5使孩子缺乏羞耻心

4.1.6使孩子学会逃避责任

4.1.7使孩子产生自卑

4.2替代惩罚的五个有效手段:

4.2.1表明限制的理由

4.2.2明确规则

4.2.3严格执行

4.2.4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

4.2.5告诉孩子怎样补救

4.3当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和步骤。

5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便是自信,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当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时,只要不是危险的或损害别人的,家长就不要横加指责或者制止,而是应该鼓励他,并且提供机会让他大胆尝试。

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充当评判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建议者、鼓励者,以及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的帮助者。

自信是在信息反馈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5.1使孩子缺乏自信的三个原因:

5.1.1总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目标。

5.1.2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

5.1.3总爱把自己孩子的弱点、短处、劣势与另一个孩子的强项、长处和优势作比较。

5.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七个方法:

5.2.1 描述具体行为和自我感受

5.2.2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听到你对他的赞赏

5.2.3抓住并创造机会,让孩子看到不寻常的自己

5.2.4引导孩子多做纵向比较

5.2.5帮助孩子回忆以前的光荣史

5.2.6做好孩子的表率

5.2.7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6培养孩子自立

自立是一个人生存之本,家长应该把培养孩子自立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包办代替是孩子丧失自立能力的罪魁祸首。

拒绝出错即是拒绝成长。

孩子每一次问题的发生,恰好是家长引导孩子成长的最好契机。

6.1使孩子缺乏自立的三个原因:

6.1.1包办代替

6.1.2直接给孩子答案或建议

6.1.3否定孩子的努力

6.2培养孩子自立的八个方法:

6.2.1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2.2让孩子在限定范围内做选择

6.2.3孩子的事征求孩子的意见

6.2.4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6.2.5尽量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6.2.6不要在细节上过多限制孩子

6.2.7肯定孩子的努力

6.2.8让孩子感到被需要

6.3阻碍孩子自立的三大误区:

6.3.1图省事

6.3.2心太软

6.3.3怕失落

7培养孩子责任心

责任心一般是在家长的溺爱与包办中消失的。

凡是遇到事情能够主动从自身找问题、敢于超越自我的人就很容易成功,总是逃避责任寻找借口的人很难成功。

引导孩子做出决定的同时,需要鼓励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7.1使孩子缺乏责任心的两大原因:

7.1.1经常替孩子承担责任

7.1.2家长的不良影响

7.2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四个方法:

7.2.1故事熏陶法

7.2.2以身示范

7.2.3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7.2.4多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8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部分来自于教养方式,一部分来自于夫妻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才的强有力保障。

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8.1不良夫妻关系的三种类型:

8.1.1抱怨型

8.1.2暴力型

8.1.3评价型

8.2夫妻有效沟通的八个方法:

8.2.1善于反省自身的问题

8.2.2降低对对方的要求

8.2.3接纳对方的一切

8.2.4妻子适度示弱

8.2.5使用“我讯息法”来发泄情绪

8.2.6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化解矛盾

8.2.7维护对方的形象

8.2.8采取写信、写便条、发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

9积极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天

9.1晨起——好的开始

清晨是美好一天的开始,我们应从“催促者”、“威胁者”角色中走出来,尽量让孩子醒来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平和的。

9.2上学——协助而非抱怨

我们只需要把守时的任务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觉得时间紧急,他们自会提高效率。

9.3走进校门——祝福要比警告好更多

出于为孩子好的角度着想,我们不妨把担心换成祝福,警告换成指导。

9.4放学——让孩子感受温暖

放学铃声对孩子来讲,简直是天籁之音。我们不要用一连串的问题破坏掉孩子的心情。

9.5作业——一天中的一次考试

家长陪写作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反而会阻碍孩子。

作业就是一天中的一次考试。考试怎么考,作业就怎么写。

9.6晚餐——没有道德说教的用餐

长期的餐桌说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化系统,更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厌恶用餐,甚至影响两代人之间的亲情。

我们要明白,餐桌不仅仅是进食的地方,更是感受亲情的地方。餐桌文化对孩子的价值观会有潜移默化的渗透。

9.7电视——合理控制时间和内容

一些电视节目不仅混淆了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也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和智力发展。还有,老师们也发现,每个星期都会花很多时间看电视的孩子,阅读能力和注意力也往往不好。当然,这类儿童也更易患肥胖症、胆固醇过高、自闭症、眼疾等一些健康问题。

对于已经痴迷于电视的孩子,我们不仅需要以身作则,明确使用规则;也需要多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9.8睡觉——甜蜜进入梦乡

我们可以每晚留出几十分钟时间,陪孩子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听听孩子的心愿或者说些亲密的话。这样,孩子就会盼望睡觉时间,他们渴望和父母独处的这段温馨时光。这样的亲密接触会缓解孩子的不安、担忧,平复躁动的心情,使孩子安静地进入甜蜜的梦乡。

10学以致用

每一种品质的培养都不是孤立的,方法是相通的,效果也是相通的。

怨恨和内疚都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抓住“当下”,只要你愿意改变,一切都来得及。

知道更要做到。

序言:

萌发写这本书的念头始于2009年,走过很多地方,开办过多场讲座,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家长焦急、求助、无奈的眼神,都能见到正在父母不当教育方法下受煎熬的孩子。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失,这些孩子也一天天长大,他们可能永远无法改变所生存的状况,他们可能错失最佳的教育时机,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就隐隐作痛。我多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有位在电视台工作的家长告诉我,说他听过很多教育专家的讲座,听得时候,也觉得专家说得对,很有道理,但回到家,却不知究竟该怎么实施这些观点;他也看过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看的时候,唏嘘感叹产生共鸣,合上书,却又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从何改变。当他听完我的讲座,他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这是他8年来听过的最好的一场讲座,讲座里少了居高临下的大道理,多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而这,恰恰是我们家长急需的!只可惜,讲座时间太短,多么希望您能把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写成一本书,让更多的家长受益!

对于这个提议,我起初并未认真考虑,总觉得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话题,过于个性化,私人化,旁人在一边循循善诱,总是不合时宜。但随着讲座的深入开展,家长的反复提议,以及目睹一例例由于亲子沟通不畅造成的悲剧,写书的想法日益清晰、强大起来。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方法,真的不用学习吗?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坐到飞机舱里,在飞机起飞之前,飞行员走到乘客的面前,对大家说:“在驾驶飞机方面,我确实没受过什么训练,今天也是我第一次飞行,但我爱你们每一个人,我以人格担保,我一定严格按照机长所说的那样开飞机。”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乘客们还会老老实实呆在机舱里等待起飞吗?恐怕都逃之夭夭了吧!可是,对于那些把“家长”这个工作不当回事的父母,或者把从他们父母那里学来的方法生搬硬套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父母就像飞行员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也需要在生活中多加练习专业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只有这样,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像飞行员在飞行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对孩子讲话时,也需要谨慎对待,也需要技巧和方法。因为语言是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它就像一把利剑,能够给人带来伤害,使痛苦一点一点地吞噬人的身体和心灵。

我们该如何改善和孩子的沟通呢?正如上述家长所说,仅仅理念、大道理、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操作”。最近的几年讲学当中,我一直尝试着把亲子沟通的方法以及一些家长使用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从家长的反馈中,我倍感欣慰与鼓舞。大部分家长在使用新方法中,体会到了便捷和效率,看到了孩子以及自身的惊喜变化。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仍然在困惑迷茫中挣扎,他们需要更系统、更翔实、更具体的内容,需要一本随时能翻看、能学习的书,来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进步。

于是,我开始搜集资料,并马上投入了写作。此书历时三年之久,终于可以在今年和大家见面。从中,父母可以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已进入误区;从中,父母可以学到爱孩子的正确方法。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把期望的目标转变为每天的实践,希望它能给迷茫、无措、自卑的父母注入一股信心和力量。

作者:李文雯

引子:

天下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会教育又管孩子;第二类:不会教育也不管孩子;第三类:不会教育还管孩子。您认为哪类父母的孩子最容易成才、最幸福?哪类父母的孩子又是最倒霉、最不幸的呢?您是哪类父母?您希望自己成为哪类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有句名言:“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没有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希望此书能让你向第一类父母无限靠近……

第1章走出爱的误区

亲爱的家长朋友,如果我问,你爱自己的孩子吗?你会怎么说?如果我再问,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你又会怎样说?可能你觉得,这个问题还用问,当然爱,爱的不得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孩子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呢?最近我对2000名中小学生作了一项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65%的小学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81%的中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也许我们会说,怎么会这样?为了孩子我是连生命都可以豁出去的呀!可是,事实便是如此,我们爱孩子但是孩子感受不到,哪里出了问题?

我请您深思:

到底是爱还是凌驾于爱的名义满足自己未了的心愿?

到底是爱还是凌驾于爱的名义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

到底是爱还是凌驾于爱的名义任意践踏孩子的尊严?

到底是爱还是凌驾于爱的名义交换孩子发达的筹码?

……

真爱是无任何条件的!

可惜,我接触了那么多父母,我发现很多父母的爱都进入了误区。

(一)、过分溺爱没有原则

冬天的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皮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皮皮鲁突然发现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于是打着滚哭闹:“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哄劝无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还在

午夜12时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经历小小的失望就这样歇斯底里,预兆了未来灾难的来临……。皮皮鲁长大了,想找一个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医院里,皮皮鲁被抢救过来

了,他却又开始绝食。父母劝他,他恨恨地说:“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

小时候,无论是否适当一味满足,长大后,当父母没有能力再满足孩子的欲望时,怎么办呢?像皮皮鲁一样伤害自己?还是像下面案例当中的当事人一样伤害别人?

2011年发生的“陶汝坤事件”,现在想来,仍让人心有余悸。一个17岁少年因“求爱不成便油泼火烧少女”,把一个花季少女烧成70%的重伤,何等的残忍与霸道!可这种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论语》里两句话就给出了答案,“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主要的责任在谁呢?“养不教,父之过”,谁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古人简单几句话就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今天的陶汝坤源自于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的积累。小时候,父母忙工作把他丢给爷爷奶奶,而隔辈老人往往只管养活而不管教育,隔辈老人还有一个特点:怕孩子哭闹。一哭闹,一在地上打滚,要求得逞。陶汝坤奶奶的软弱、娇纵加上陶汝坤父母教育的缺失,慢慢地造就了他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性格。小时候得不到想要的,以哭闹要挟;长大了得不到想要的,以暴力威胁;威胁不成便起毁灭之心。总而言之,“我要,我一定要,实在要不了,就毁灭掉。”其霸道的性格,父母不该反思吗?不!据报道,陶汝坤曾多次因打架斗殴被送到派出所,每次都被他那神通广大的母亲救出来,是爱还是害?如果他的母亲能让他尝到自己犯错后应受到的惩罚,如果他的父母能让他明白自己做事自己承担后果,他不会堕落到如此凶残的地步,他不会误以为天下就是他陶家的,父母可以一手遮天,做什么坏事,父母都有办法替他摆平。父母不爱陶汝坤吗?爱,可是这个爱却是害!

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我想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稍不留意就滑入到溺爱的行列。

下面是溺爱的几种形式和对策,请你对照一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现象?

1、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唯恐孩子吃亏。

2011年,一位浙江男家长在网上晒出他给10岁女儿买的春节礼物,并声称花掉了他两个月的工资,但他说:值!女孩就要富着养。他的礼物单上都有什么呢,除了旅游、零食、服装外,还赫然列出mp5、ipad2、诺基亚n9等,这样富着养的方法,到底能培养出一位知书达礼、优雅高贵的女孩呢?还是一位追求物质享受,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的自私女孩呢?当有一天,父亲满足不了女儿的要求时,又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一个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了,但是他又想要一部ipad平板电脑,爸爸说现在手头紧,等他大学毕业时再给他买,他便恼羞成怒,对爸爸大打出手。

成都一个16岁的少女,要钱买MP4,父亲不答应,哀求几次未果后,她便怀恨在心,趁父亲熟睡将其砍死。

这样的事例虽是极端,但在轻易满足中长大的孩子,他一般会有哪些不良个性呢?

轻易满足易造成的性格:急躁任性,一不满足或者没及时满足便大哭小叫甚至发脾气;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与感恩;追求物质享受,不体贴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无幸福感,缺乏理想追求。

对策:延迟满足

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再吃到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两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瓦特•米伽尔通过多年观察这些实验对象得出结论:对待糖果诱惑态度与日后成功与否有关。一名4岁儿童在吃糖之前等待的时间越长,以后生活就越幸福、成功。
我的新书《孩子这就是我给你的爱》节选 敢不敢给你的爱
  为了说明这种现象,米舍尔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一概念。能够坚持等待就是能够延迟满足。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可以使孩子在成人后容易获得成功。

现代的家长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的孩子就会很优秀。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对待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家长应配合一致,向孩子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不能迁就,不能搞“下不为例”。孩子的很多坏性格就是因为家长的心太软造成的。

其次,对待孩子提出的可满足可不满足要求,我们一般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要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如:

插图:

孩子:妈妈,我要喝酸奶。 

妈妈:宝贝,你摸摸,酸奶刚从冰箱里拿出来,好凉。需要等一会。来,我们先玩捉迷藏吧。

孩子:爸爸,我要玩具电动火车。

爸爸:等你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再送给你。

孩子:我听同学说,海边很好玩,暑假你带我去吧。

妈妈: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我为什么要带你去呢,你说出一个能说服我的理由吧。

孩子:爸爸,给我买双耐克运动鞋吧。

爸爸:我可以给你赞助50元,不够的你自己想办法吧。

孩子:奶奶,我想荡秋千。

奶奶:每个孩子荡五分钟,等轮到你的时候,就可以上去。

注: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存在很多等待或拒绝,为了得到想要的,自己就要学会忍耐,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注:经过等待或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幸福感会增加,反之,则会使人的幸福感降低。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孩子的父母这样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家长的百依百顺中,孩子的欲望将无止境的增加,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随时暴发,弄得家长措手不及。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孩子才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2、害怕哭闹:无论要求合理不合理,只要孩子一哭闹,家长便妥协。

我们最怕见到的估计就是孩子的眼泪了,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有时我们也会气愤,嘴上狠狠地嚷着:“让他哭,别管他”。但实际上,我们却很少做到过,我们总是和孩子僵持一会,便忍不住顺从了他。顺从的理由也很充分,要么是孩子身体弱,一哭就吐;要么是吃饭时,为了能让他多吃几口饭不至于营养不良;要么是睡觉时,为了能让他早些入睡,不至于生长激素分泌太少,影响了长个;要么是客人在时,为了让他赶紧安静下来,不至于影响主客间的交流,伤了自己的面子;要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他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至于别人取笑他;要么是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有了这一次,绝对会有下一次。

这一点在老人身上表现特别明显,我曾经在游乐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大概5、6岁的男孩想荡秋千,但那时已经没有空余的秋千,这个男孩便哭闹着赖在地上不起来。于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的奶奶径直走到一架秋千旁,把一个小女孩拽了下来,嘴里还嘟囔着“我孙子一哭就吐”,然后理直气壮地把她孙子抱了上去。

何等的溺爱啊!我们往往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一点都不比大人差,甚至要比我们敏锐。当他第一次哭闹达到目的,他就欣喜地发现了控制我们的绝招——哭闹。

可是,当有一天,他的要求特别不合理,他又特别哭闹,我们心情又特别不好,请问,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据我的观察,很多家长便忍不住挥起了拳头。这是典型的“先惯后打”现象,这种做法最可怕、最阴险。关键是打了这次,下次碰到我们心情好,我们又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一概答应。孩子还有什么是非观念?

“害怕哭闹”容易让孩子养成的性格:任性、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缺乏自制力、自私、自我中心。

对策:豆腐嘴铁石心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点: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情绪没有好坏之别(这一点会在下面的一章里得到充分的阐述)。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哭闹时,他可能是伤心的,也可能是恐惧的,不管是什么,我们都要接纳。可以让他放声哭,发泄出来总比压抑着好;也可以安抚他,拥抱他,并理解他: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想吃薯片,要是妈妈能给你变出来一包,该有多好啊。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有人能认同并理解他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孩子的抵抗情绪。

其次,原则在父母心里,非原则问题不要说“不”,一旦要触破底线,一定要坚持到底。

“饭前不能吃糖,我们给它拉拉钩,饭后再找它。”

“别人家的玩具可以玩,但不能拿走。”

……

最后,我想说的是,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你的妥协将会使你一直处在教育孩子的被动中。如果,你能够硬起心肠,勇于对孩子无理的要求说“不”,并坚持到底,用不了几次,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自制力明显增强。

插图:

背景:一个孩子在超市里哭闹。

反例:

孩子:妈妈,我要买可乐,我要喝——

妈妈:不行,碳酸饮料影响身体发育,对身体不好。

孩子(哭泣):不,我要,我就要——

妈妈:好好,给你,只买这一次,下不为例哦。

正例:

孩子:妈妈,我要买可乐,我要喝——

妈妈:嗯,可乐的味道是不错,可是它里面的碳酸成分影响身体发育,对身体不好。你可以选其它的。

孩子(哭泣):不,我要,我就要可乐——

妈妈(蹲在孩子身边,看孩子哭得差不多了):来,陪妈妈去买酸奶吧。

3、当面袒护:父母或长辈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

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所谓的“伤害”,只要家人或者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做的对不对,他都会跳出来,为孩子开脱责任甚至与对方争吵。

这种当面袒护孩子的做法给孩子犯错时提供了“保护伞”和“避难所”,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呢?

当面袒护易让孩子养成的性格:无是非观念、任性、撒谎、逆反、缺乏责任心、对一方(父亲或者母亲)感情的疏离。

对策:意见一致

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其他成员都应该流露出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不让孩子发现内部的分歧,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也不宜立即干预,要背着孩子多沟通,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样既维护了家庭的和睦,又不至于让孩子分不清是非。

插图:

反例:

背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孩子嘴巴撅着。

奶奶:动画片就是为孩子播放的嘛,再说,看电视的时候也能多吃点。

妈妈:这怎么行呢?专家都说了,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

奶奶:什么专家,我带大孙子的时候,也是边吃饭边看电视,他现在注意力不挺好的吗。

(奶奶摁开了遥控器)

孩子:还是奶奶好。

(妈妈气得扭过了头)

孩子:爸爸,我还要——

爸爸:不行,一天只能吃两块饼干。

孩子:我要,我要。

爷爷:他想吃,就给他吧。

爸爸:不能这样惯着他。

爷爷:哭坏了身子怎么办,长大了自然就不贪吃了。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

(爷爷给了孙子,孙子朝爸爸吐舌头,爸爸用手扶着额头。)

注:隔辈老人溺爱孩子普遍较严重,如果能够和老人分开住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一定要和老人私下沟通好,教育孩子的核心是父母,请老人配合或者不要插手。

孩子:爸爸,给我100元钱。

爸爸:给。

妈妈:你怎么又给孩子钱了?

爸爸:挣钱不就是给他花的吗?

妈妈:可你连问他要钱干什么都不问。这样会造成他花钱无节制,更不要说懂得父母挣钱的不易了。

妈妈:把钱拿来。

孩子:妈妈真小气。

妈妈: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吃饭了。

孩子:不,我要妈妈喂。

妈妈:妈妈吃完饭还要去上班,没时间,你自己吃。

孩子:呜呜……

爸爸:又把他弄哭,一哭又不好好吃饭了。来,宝宝,我来喂。

妈妈:你就会惯着他,这样怎么能教育好孩子。

爸爸:我的孩子我想怎么惯就怎么惯。

妈妈:那也是我的孩子,我不能让他葬送你手里。(去夺孩子)

……

注:夫妻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候,即使你不认同对方的做法,最好也先别干涉。等只有夫妻二人的时候,心平气和地和对方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路人:孩子,垃圾不能随便扔,牛奶盒应该扔到垃圾筒里。

孩子:不是我扔的。

路人:我明明看见你扔的。

妈妈:我家孩子的事用不着你管,走。

孩子甲:妈妈,他扬了我一身沙子。(孩子扯着妈妈的衣服说)

甲妈妈对孩子乙说:沙子不能往小朋友身上撒,万一吹到眼睛里,怎么办?

家长乙:不是没弄到眼睛里嘛,再说,弄到眼睛里洗洗不就好了。

家长甲:玩沙子是要有一些规矩的,你应该让孩子明白。

家长乙:要什么规矩,他那么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走,我们去一边玩。

注释:像这样的事例非常多,有的家长甚至为此与另一家长大打出手,殊不知,这样的袒护不是爱,是自私!是狭隘!是愚蠢!这样只会让孩子在不良行为的轨道里越滑越远。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等,处处享受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中扮演着“小皇帝”、“小公主”角色,处处显示着身份的特殊性。例如吃“独食”:好东西别人不能吃,只能孩子吃;过“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霸电视:别人不能选台,只能孩子选;买“独衣”:经常给孩子买新衣服,别人却很少买……

  

  这样下去孩子易养成什么性格呢?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不尊敬长辈,不孝顺父母,自私冷漠,不会关心人、不愿意与人分享,缺乏合作与团队精神。

 

对策:善于分享

  首先在家中杜绝吃独食、过“独生”等一些错误做法;其次,给孩子做好善于分享的榜样,比如,客人来时,妈妈可以把最好吃的食品和客人分享,热情地招待客人;平时多给孩子讲一些因分享而得到快乐的故事,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插图:

背景:爸爸手里端着一盘子红枣。

孩子:哇,大红枣——

爸爸:童童,你给每人分一个吧。

妈妈:看,妈妈买了好多漂亮的新衣服。

妈妈:这是奶奶的,这是爷爷的 ……每人一份。

孩子:妈妈,我想玩——(用手指着姐姐的玩具)

妈妈:哦,咱们想想办法吧。你拿你的小汽车去跟姐姐交换,看看她愿不愿意。

孩子:妈,你怎么给我装了那么多果脯。

妈妈:这是咱们家乡的特产,味道不错。你带给你宿舍的同学尝尝。

  5、大惊小怪:孩子稍有差池,如摔了一跤、蹭破一点皮、感冒发烧、和小伙伴闹点别扭等,家长便大呼小叫,担心不已。

   想必大家都知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话故事:一只小牛出去玩耍,碰见一只老虎,小牛不仅不害怕还开心地跟老虎打招呼,老虎心想:以前老牛见了我吓得腿都哆嗦,可他的儿子不仅不害怕,还这么沉着,一定有埋伏。想到这儿,老虎吓得掉头就跑。小牛回到家,把这件事跟爸爸一说,爸爸的脸都吓白了,把小牛搂在怀里,发出一声感叹: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其实,我们每个孩子身上也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很多恐惧的种子都是我们成人种植进去。想想看,当孩子发现一条毛毛虫,看见一条蛇,突然处在黑暗中,正要爬上一张桌子等等,我们大人是什么态度。“宝宝,别碰,怕”、“天呢,妈妈最怕蛇了”、“好黑,怕不怕?”、“危险,赶紧下来”。本来孩子对此没有什么概念,他第一次看见蛇,他怎么会害怕呢,他只有好奇,但被你一吓唬,他被恐惧阻住了前探的脚步。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甚至拿鬼、拿警察、拿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去吓唬孩子,实在是太毒害孩子的心灵了。最可笑的一点,当有一天,孩子表现得害羞、胆怯、孤僻等,家长又恨铁不成钢,

对其横加指责与批评。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正是家长自己造成的。

大惊小怪会让孩子养成哪些性格:胆小、懦弱、爱哭、失去好奇心、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娇气、没有冒险精神、缺乏创造力等。

对策:见怪不怪

  想要孩子有一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胸怀,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见怪不怪。无论碰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沉着冷静,哪怕内心紧张万分,也要给孩子一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感觉。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恐惧急躁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想到更好的办法。

  其次,当孩子表现出害怕时,我们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我们可以让孩子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在家长勇敢的示范下,孩子的恐惧心理会减少很多。

不管怎样,当孩子表现出恐惧时,家长都不要指责或者批评,更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使其就范。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我们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降低孩子的恐惧心理。

插图:

反例:

妈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

“别怕,那儿什么都没有”

孩子:不!

妈妈:“胆小鬼” 。

注: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大声斥责,只能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

妈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

妈妈:“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

妈妈:在厨房的碗橱里。

孩子:妈妈,给

妈妈:谢谢!

忽视孩子的害怕情绪,把指令不断细化,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6、过分爱护:为了孩子的安全而处处限制其活动,不让孩子尝试任何新鲜事物。

不少父母,特别是老人对孩子过分爱护,限制了孩子很多活动。如不允许孩子摸、爬、滚、蹦、跳等行为,理由是怕磕着碰着;不允许孩子下水,理由是怕淹着;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理由是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煤气,理由是怕烧着;不允许孩子使用剪刀,理由是怕孩子伤了手指;不允许十几岁的孩子单独出门,理由是怕孩子上当或走丢。

更有甚者,在我住的小区,有这样一位妈妈,冬天的时候,她怕孩子被冻着,所以给保姆立一个规矩,就是必须她打电话让保姆带孩子出来玩,保姆和孩子才能出来,否则,只能在家玩。可惜,这位妈妈每天出去上班的时候,都是一大早,北方冬天的凌晨,不用说,很冷,所以,以她的感觉:哇——,今天好冷,孩子坚决不能出来玩。她哪知道很多时候等她钻进阳光照不到的写字楼里,没多久,温暖的太阳就升起来了。可怜的孩子一个冬天都没出过家门,哪怕艳阳高照。

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呀!就这样一直保护着,他们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脆弱的、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如何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过分爱护易造成孩子哪些性格: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平衡能力差、多动症、注意力分散、没有冒险精神、缺乏创造力、逆反、身体差。

对策:舍得放手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留学英国的陆健先生在《社会》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让孩子独自爬山”的杂谈,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摘录如下:


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国家公园旅游时,我们与利物浦大学教授理查德一家三口爬上了千米高的斯科费尔峰。同行中,有理查德6岁的儿子小威廉。小威廉长着一头金黄的卷发,身体敦实,活泼可爱,一双碧蓝的眼睛充满了童真,一路上与我们相处得很好。
起初,山势平坦,蓝天白云下偌大的山谷被厚厚的黄褐色秋草紧裹着,登山者总共只有十来个,显得空空荡荡。我们一行6人,队伍前后却足有1公里长,小威廉与他母亲一直落在最后,而理查德却走在最前列,常常远得看不到身影。我问理查德,是否要等等他们娘俩,理查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放心吧,他们没问题。”果然,午餐时分,当我们在一棵松树下休息时,他们追了上来。
越往上山势越陡,几乎已无路可寻。接近山巅约两公里的山坡,坡度足有70度,而且风化了的乱石遍地散布,脚无法用力支撑。没办法,我只能手脚并用,如猫狗行走,那是真正的‘爬’山,危险程度远胜于黄山、华山。但我最担心的还是落在后面的小威廉。我在一块突兀的大石上稍事休息时,看到小威廉光着上身,一个人正奋力向上攀登,没有任何畏惧之色。我向他高声叫道:“当心点,威廉。”他却用刚学到的中文回答道:“不用担心,我能行。”我真纳闷,为什么理查德让6岁的小孩独自爬山?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说真的,爬如此危险的山我也是平生第一遭,但看到一个6岁小孩能够毫无畏惧地向上攀登,我心中顿生一种力量,激励我奋力登上山顶。
下山途中,我问同行的一位副教授:“你敢带你的妻儿爬这样的山吗?”他说不敢,我说我也不敢。回国已经好长时间,这件小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让我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样就会逼迫孩子去担当、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探究的欲望,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

插图:

背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背着书包。准备出门。给正在抹桌子的妈妈打招呼。

反例:

孩子:妈,我要去国家图书馆,中午别做我饭了。

妈妈:什么,你要去国图?你自己一个人吗?

孩子:是呀,怎么了?(已经在换鞋了)

妈妈:不行,那么远,你自己去我不放心。

孩子:有什么不放心的,我已经查好了怎么坐车。

妈妈:那也不行,等你爸爸回来和你一起去。

孩子:我不,我偏要自己去。

妈妈:(挡住了去路,手叉腰)坚决不行,迷路了怎么办?

正例:

孩子:妈,我要去国家图书馆,中午别做我饭了。

妈妈:哦,你知道怎么坐车吗?

孩子:放心吧,妈妈,都查好了,喏,在这张卡片上记着呢。

妈妈:你可真有心!

妈妈:有什么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

孩子:好的。

妈妈:祝你今天有个好收获!

孩子:谢谢妈妈,再见。

注释:适度的放手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责任心。处处限制、事事插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无能。

溺爱孩子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听之任之: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自制力,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还有祈求央告类型: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溺爱的危害真是不可小窥啊!你的家中有没有溺爱的现象呢?如果有,你打算怎么做?

(二)、爱有条件充满功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157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哈他瑜伽关键体式全解》节选 哈他瑜伽24体式图解

健康的瑜伽方式练习原文地址:《哈他瑜伽关键体式全解》节选作者:于伽准备体式1——肩不同的准备体式分别着重于身体不同区域的伸展,例如针对肩关节或者髋关节,主要是伸展肩关节或者扭转髋关节等基本动作。准备体式的目标是扩大身体目标

如果你是我的红颜,这就是写给你的! 首席锁红颜你是我的瘾

在男人心中,红颜也许比妻子完美,比情人高贵。她生命的一部分,注定要拿出来与你无悔相守,为你承载悲欢。很多时候,她是男人另一层涵义上的妻子,千里之外牵挂冷暖;是不需要用身体与男人纠缠,却能让男人无法遗忘的情人。能做红颜者,必是女人中的

声明:《我的新书《孩子这就是我给你的爱》节选 敢不敢给你的爱》为网友偸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