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解读】

考纲

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知识要点】

一、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原因:

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③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影响:

①利——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弊——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制应运而生。

(2)设内阁

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发展过程:确立(明太祖)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出现(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发展(明宣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大权尽归内阁(神宗时张居正)。

内阁的主要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疑难解惑】: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度、英国内阁制。

①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②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

③英国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和民主的象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知识归纳1】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措施:

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明宣宗票拟权。

地方: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知识归纳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按察司、厂卫制(东厂、西厂、锦衣卫)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时)

(1)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康熙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

(2)职能: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简、速、密)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

(1)内容

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明宣宗票拟权;清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

地方: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

四、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1、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2、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单元重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在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权力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③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

④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稳定而密切,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的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于是导致氏族首领地位不断上升,最后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在文化渊源上更多的呈现出大一统的集权趋势。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②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⑤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⑦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形成(秦)、发展(两汉)、完善(隋唐)、强化(宋元)、顶峰和衰落(明清)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及演变的趋势: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7、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1)积极作用:

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③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导致近代落后西方。

①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③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注意: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法引领]

1.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巧用“一二三”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个核心:即强化君主权力。

两个特色:即加强君主专制和改革中央机构。

三大举措:即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易混易错点警示]

1、注意宰相制和明内阁制的主要不同: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3、明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有着本质区别:

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明内阁制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让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原因。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归纳】

(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已进人晚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正式形成了内阁制度。明宣宗时,内阁又取得了票拟权。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具体表现为:

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⑤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3)明朝设立的内阁有何作用?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何异同?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国家内阁有何本质不同?

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比较:内阁阁臣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其性质和地位各不相同。A.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相反是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的地位。

③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国家内阁的本质区别: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确保民主政治的实施。

【误区警示】学生在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应从其消极方面进行侧重分析,并且要注重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不同及其与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之间的不同。

【典例1】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名师点睛】鉴于元朝丞相专权乱政的现实,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皇权而废除中书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对全国各级权力的控制。

【答案】D

【方法技巧】此题旨在考查明太祖集权措施的实质是加强专制皇权。

【典例2】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要了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的两种现象:一是中央与地方有关统一和分裂之争,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争夺。【答案】A

【方法技巧】在熟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出专制主义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具体措施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

【配对练习】

2—1.[易错题]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君主专制加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还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同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风气,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答案】D

2-2.[拓展题]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图略)

【答案】

(1)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2)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能力提高训练〗

1(2008年山东)“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答案:C

2、(浙江样题)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3、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答案:A

4、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军机处的设立B.内阁的设立

C.明朝丞相的废除D.中朝的设立

答案:A

5、丞相制废除后,协助明朝皇帝处理军事大事的主要机构是

A.枢密院B、内阁C.殿阁大学士D.军机处

答案:B

2016年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制度,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A.中央政府提高了工作效率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D.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答案:C

7、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

答案:A

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答案:A

9、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立特务机构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利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官制度

答案:B

10、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设三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11、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B、汉武帝C.朱元璋 D、雍正帝

答案:C

12、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13、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皇帝有关的是()

①废除“丞相”制度;②设立“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④推行“密折制度”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14、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检察职能的是()

①秦朝的御使大夫②两汉的刺使

③北宋的参知政事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A

15、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答案:B

16.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除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

【解析】所给四个选项都是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君权极度膨胀,各方面的运转受到极大限制,都是封建制度从政治上已衰落的表现。但根据题意,只能选一项“最”者,那就要从各项的内容和影响加以比较:A项削弱的是相权;B项削弱的是地方;D项加强的是思想控制,在明之前的王朝中已都有过类似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C项特务机构的功能是监视百官。残害人民,且负责者又是宦官,它超出了封建制度各种权力之间的正常关系。以非正常的机构严重干扰常设机构的正常秩序,正足以说明封建制度已无可奈何。【答案】C

17.学习了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解析】本题结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对比,在各个选项的特殊词语上下功夫。“振兴”与“荣耀”等提法,都是一些历史现象;“曙光”颇有新意但并非出现于东方;“彷徨”一说,含有“振兴”“荣耀”等现象,也反映出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趋势。【答案】A

18.《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要解除地方割据

C.明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要改革官制

【解析】本题要求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所选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所担心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先A

【答案】A

19.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 )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解析】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它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不仅没有加强,还受到很大限制。【答案】B

20.清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解析】本题要求对选项所传达的信息要能反馈到课本中内容相对应,A是皇太极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是康熙时设南书房,D是雍正时设军机处,相比较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清前期最重要加强皇权的措施,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答案】D

21.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

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B.设置军机处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废除丞相

【解析】设立厂卫特务和废除丞相都是明朝特有的产物,而设置军机处是清朝才出现的。明朝和清朝都有六部和内阁。

【答案】A

22.(2007·深圳二模)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解析】A项内容中汉武帝没有废除三公九卿制;B项内容中通过的诏令还要经过皇帝的审核;D项内容中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答案】C

23.(09广东省四校高三联考)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解析】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而六部分理国家事务,彼此不相上下,互相牵制,从而加强了皇权。

【答案】C

24.(09浙江省十二校联考)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是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邦”字而改名;B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职权和强化皇权而改名;C项是因为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在昌南镇烧制瓷器充作贡品而改名;D项是因为明朝面临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而改名。【答案】A

25.(2008·东山中学模拟)下列旨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

①秦始皇实施郡县制②北宋设置通判

③明朝初年罢丞相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①和②主要是针对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③和④主要是针对如何加强皇权。【答案】B

26.(2009·济南高三统考)《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殿阁大学士“官不备”,无“表现”,“无闻”,“无关政本”,其地位与位高权重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答案】A

27.(09沈阳市高三质检)分散地方权力,是古代对地方管理强化的最主要措施。以下属于这一措施的是()

①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

②元设行中书省

③明设三司

④清设行省、将军、办事大臣辖区

A.①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宋在地方设立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②④为地方行政机构。

【答案】A

28、(2014·茂名一模)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渝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解析]材料是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一项措施是设立军机处,并且说这是清代特有的,寄信上谕是为了将皇帝的旨意完全执行,不许旁人议论,这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渝发出了,从文字上分析,应是数量较多,如果是为了保密,不会那么频繁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办事效率提高了,故C项错误;也没有指出监察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A

29、(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答案】D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即可排除A、C两项,选择D项;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B项。

30、(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

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

【答案】C

31、根据以右图中所给出的信息,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

①出现的朝代

②出现的原因

③工作方式

④作用

⑤简单的评价

答案:

①清朝1分

②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立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2分

③皇帝选亲重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2分

④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2分

⑤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政治决策的封闭性特征明显。(或者:简、速、密;再简要叙述)

3

32、皇权至上,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隋唐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应如何评价?

答案:

隋朝时以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2)明清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又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应如何评价?

答案: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三、综合探究题(答在反面,请标明题号。16分,10分)

33、以下所提供的材料有三组不同角度的问题,第一组为必答题,第二三组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组探究并作答。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第一组:

①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案: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2分

②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2分

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2分

③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廷尉又是什么官职?

答案:主管军事;主管司法;2分

④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案: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2分

⑤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

答案: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分

第二组:

⑥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2分

⑦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4分

第三组:

⑧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2分

⑨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答案: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4分

34、(2007年江苏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

(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历年热门考点透视】

考点1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热门依据】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从高考命题来看,中外朝制度、推恩令、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等都是高考常考的历史概念,要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分析理解,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总结不同阶段的政治特征,从中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演变的规律及总体趋势。

【历年真题】

【真题1】(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答案】C

【真题2】(2006·广东单科)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查考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①是北宋,②是明朝,③是清朝,④是唐朝。【答案】D

【真题3】(2007宁夏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引自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解析】解答材料解析题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筛选有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本题分两个层次:一是阅读材料获取材料的直接信息;二是根据信息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本题从能力考查方面看属于递进式题型。三则材料从官僚机构、官员超额、官民比例三个方面引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过程中的政治腐败想象,然后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及影响。

【答案】

历史现象:滥设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严重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

【历年真题】

1.(2009浙江文综卷,17)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析】B。正式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但不是取代。

2.(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C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被贾母视为“外人”,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3. (2009广东文基,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B.明C.汉D.秦

【解析】A丞相制度起于秦,其后各朝代沿用。明初,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故清朝不曾设置丞相。

4.(2009宁夏辽宁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

【解析】B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5.(2009广东历史卷,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D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之一就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秦朝初创皇帝制度、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等都反映了意义特点。但是清初实行的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的制度,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题干所说的特殊情况。

6.(20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A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7.(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7)下列词句:

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D.③①④②⑤

【解析】C。本题属于容易题,侧重于对文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记忆。

8.(2008年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B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君权。

9.(2008宁夏,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解析】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地方官王方翼消灭了大姓皇甫氏后,使这一地区的治安好转,由此可以看出,能否处理好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当时地方治理的关键。

10.(2008宁夏,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解析】D解析:根据“擢通判”中的“通判”来进行判断。北宋初年,宋太祖开始在地方上设通判,来监督知州。

11.(2008年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削藩”,“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

12.(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C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引言,帖子关于科举开始和八股考试开始的时间是错误的,一概否定科举制也是不当的,A项明显错误,C项正确。

13.(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解析】 C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14.(2007山东卷,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却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激励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从三种帽式的名称不难看出明太祖是为了强化皇权,巩固其统治。【答案】C

15.(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解析】AB、D选项表述互为矛盾,故不能入选,C选项表述与题干不符,可排除。

16.(2009高考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C。①的表述错误,因此A、B排除,③明显也不对。

17.(2010·重庆高考.T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

【命题立意】此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永乐大典》编修时我国当时首都。以地图作为试题的情境设问,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再认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此题难度系数中等,但是是近年来命题者喜欢的命题形式。

【规范解答】选C。题干首先注意解缙(1369—1415)他的生卒年月可以判断为明朝,《永乐大典》为朱棣时期编写,当时都城在今天北京,当时叫北平;A中的中都、淮水大散关等信息体现出是金的情况;B是元朝,D是清朝。

18.(2010·浙江文综.T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命题立意】本题从民族关系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

【规范解答】选D。A项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是在唐朝。典客是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兼管全国佛教事宜。清朝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首领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以此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因此正确答案为D。

【知识拓展】

三公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19.(2010·海南单科.T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命题立意】本题以主要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秦朝的建立是通过兼并战争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政权,故排除A项;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隋朝,故排除B项。;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故C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而明朝是在元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上,由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D项。

20.(2011·上海单科·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思路点拨】本题以乾隆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精讲精析】选A。选项B、C、D都是康熙皇帝治理边疆的措施,只有选项A是乾隆皇帝的作为,故选A 项。

21.(2011·北京文综·T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

【精讲精析】选C。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代通过分权来分割相权,其中三司分割丞相的财权,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故A项错误;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故B项错误;。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故D项错误。

22.(2011·海南单科·T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再现史实的能力。

【精讲精析】选D。清朝称掌管一省财政民政的布政使为藩司,俗称藩台。节度使是唐宋时期的官名,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

23.(2012·全国文综Ⅰ.T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解析】:从“依样画葫芦”,再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弊端逐渐暴露的史实,可判定答案为B。此题D项的干扰性较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理解,属于政治史的内容。题干中的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内阁处理公务因循守旧,拘泥于成例,不思变革。A、C两项与此无关,排除。学生很容易选D项,认为D项反映了题干中材料的本质。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惟君主之命是从的内容,官员处理公务沿用的是以惯例,所以B项正确。【答案】B

24.(2012·全国文综Ⅰ.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解析】本题虽以近代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的话切入,但从本质上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梁启超的这段话很明显地表达了专制制度在一分一合中递进的过程,而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所以C项正确。【答案】:C

25.(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本题考察明代内阁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既可作答。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内阁始终是一个顾问和内侍机构,不是法定机构;C项,从材料“不得专属诸司”可排除;故选D项。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涉及的是明朝的内阁。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皇帝事务繁忙,因此设立内阁,但它并不是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故排除A项。同时,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排除B项。另外,材料强调内阁“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的地位在六部之上,但并不是其下属机构,两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它只对皇帝负责,故本题排除C项。综上所述,只有D项符合。

26.(2012·天津文综)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答案】C

27.(2012·四川文综·T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 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析】关键信息:中国恐受其累。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答案】A

28、(2014·四川文综·4)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根据表格可知,从秦汉到明清,行政区划从二级制到三级制说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由此可知C项说法不正确;“县”从秦汉到明清没有多大变化,是稳定的一级政区,A项说法正确;“州”由高层政区到统县政区,说明其地位由高到低演进,B项说法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二级制、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D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

29、(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007海南卷,34)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⑴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4分)

【答案】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2分)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1分)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1分)

⑵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4分)

【答案】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1分)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3分)

【解析】⑴可从长城的政治、军事作用,康熙时期的民族关系,康熙的治国思想思考;⑵应考虑长城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2.(2010·上海单科.T34)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参考答案】

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以秦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线索,重点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规范解答】问题(1)抓住题干中“汉、唐、明、清和中枢”这些关键词,应很容易想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问题(2)却不简单,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了。此题彰显了海派特色。

【类题拓展】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先是封国并存,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收兵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收财权归中央,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县,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了清朝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相关史实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例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答案】

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

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

(1)从材料一“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和“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及材料二“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可知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材料一“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知开放之前的移民特点是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移民的特点是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结合材料二清政府开放东北的原因可总结特点是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2)结合东北地理位置、人口来源及东北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相关史实总结移民东北的作用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答案】

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答案】

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考点】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

(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典力学

【解析】

(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1536.html

更多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

  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原文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

【课题】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新文化运动益田中学许林丽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可确定本节课中学生需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10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1.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  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物理的秘诀:多思考,多分析。【考点自清】     晶品质心_新浪博客  现在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声明:《2016年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网友无人小巷强吻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