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古动物博物馆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生物。这个周六下午我和妈妈打算去参观参观,在动物园站一下车,就可以看到对面高高矗立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大楼。楼的墙上刻有包含“中国第一龙”之称的禄丰龙、北京猿人头像、地球等要素组成的馆徽。并有馆名中国古动物馆。
到了博物馆门口,一左一右分别是沱江龙和高高的大青龙,沿着地面上恐龙的足迹,我们进入了那个远古的年代。这里陈列着自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的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包括从鱼形动物到哺乳动物,以及古人类化石及新旧时代石器等,全面展现了史前动物和古人类的自然遗存和遗迹及其生命演化的历程。下面就主要的几点内容加以解说。
古鱼类 鱼类的演化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而又波澜不惊。但在这个过程中隐含着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两次重大的革命:颌的出现与登陆的发生。古生代海洋中的游泳者里发展出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进一步适应于水中的生活,并最后进化为今天的各种鱼类,成为地球水域的彻底征服者;另一个则离开了水域,向生活环境更多样化,更富于挑战的陆地发展,成为今天的四足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被称为“活化石”的拉蒂迈鱼是从鱼到四足陆生动物进化的最好体现。这个标本捕于1976.4.5 并于1981.3 由科摩罗政府赠予我国. 此标本体长 1.65米,重70公斤。拉蒂迈鱼体态圆厚,体表蓝色,一看就“与众不同”。它有8只肉质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只鳍近鱼体的一端呈柄状,肉质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桨。解剖显示,它的胸、腹鳍内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鱼类的大不一样,后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节的中轴型,非常接近陆生四足动物前、后肢中的骨骼排列。
古两栖动物在大约3亿6千万年前,地壳变动,海陆变迁,一群勇敢的总鳍鱼类率先爬上了陆地。它们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变成了强壮的四肢,并更名换姓改称“两栖”,完成了脊椎动物由水登陆的一次重大的飞跃。由于两栖动物的软骨较多,且它们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死亡后尸体很快腐烂,很难保存为完整化石,因此馆内展出的标本都是两栖动物化石中的珍品。
古爬行动物 三亿多年前,两栖类中的有志者,变成为爬行动物。到了中生代,爬行动物终于统治了世界:天空翱翔着翼展达16米的翼龙,海中隐藏着重达150吨的蛇颈龙,陆地上则游荡着成群结队大小悬殊的各类恐龙。
中国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这就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恐龙(两亿多年前的云南),中国发现的首具完整恐龙骨骼(1938年云南禄丰县),第一条由中国人装架并在中国展出的恐龙,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杨钟健院士亲自研究并命名的恐龙。
古鸟类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并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古鸟类展区中展出了各地质时期的各种鸟类化石,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鸟、除始祖鸟以外最著名的化石鸟类——孔子鸟等著名的古鸟类化石。
树华古人类馆 我们人类是最近才进化出来的动物,但是人类演化的历史却非常久远。树华古人类馆展出国内外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统普及了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