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家简介 上 音乐家莫扎特简介

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1653 - 1706)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帕海贝尔,约翰(1653年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後,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圣咏前奏曲。他的作品,以对圣咏旋律的高度装饰见长。最重要的作品,是六组变奏曲,以「阿波尼六声音阶(hexachordumapollinis)」之名出版。

Canon in d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制及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後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维瓦尔第(Antonio,Vivaldi,1657-1741)

意大利作风家,小提琴家,是巴罗克时期最有创造力的多产作曲家之一。师从其父和勒格伦齐。1903年开始作神父,曾任威尼斯孤女音乐学校(附属仁爱医院)教奏及创作技术,为快一慢一快三个乐章的协奏曲体载的形成作过贡献。作有大量协奏曲(Concerto,名种乐器与乐队协奏)、室内乐(chamber music)、康塔塔(cantata)、教堂音乐、清唱剧(Oratorio)、奏鸣曲(sonata)及多部歌剧(opera)。作品多而不俗,富于想象力和生活气息。其中小提琴协奏曲《海上风暴》、《悦》、大协奏曲《四季》(《春》、《夏》、《秋》、《冬》)等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

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的埃森纳赫城。幼年的巴赫对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崭露锋芒。巴赫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堂里担任歌手。从1708年开始,巴赫一直担任乐师,并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写作技巧十分高超,作品的内容也十分深刻。他以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精雕细刻的音乐技艺以及作品中深刻的哲理意蕴使他成为乐坛的巨人。他的音乐在风格上虽然还与复调音乐的旧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他积极地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从而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巴赫的音乐具有哲理性,但他的作品中的哲理性是与抒情、写景相结合,因而他的音乐使人听来更亲切、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巴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音乐吸收了前几个世纪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并为日后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的出现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亨德尔(Gen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是德国的英籍作曲家。自幼即表现出音乐才华。其父为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开始仅勉强同意亨德尔学习音乐。年轻时在汉堡的歌剧院担任小提琴手。1705年最早的两部歌剧阿尔米拉和尼禄上演。1706年他在意大利熟悉歌剧、清唱剧、小夜曲、奏曲与室内乐中的意大利风格。创作了歌剧阿格里皮那 罗德里戈等获得成功。1710年任汉诺威选候宫廷乐长,同年去伦敦.1711年在伦敦上演其作品《里纳尔多》。1712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1720年开始转向创作清唱剧。1746年完成清唱剧《犹大.麦克白》,得到广泛赞扬.1795年在伦敦逝世。主要作品有:歌剧:《凯撒》、《塔莫兰》、《罗德林达》、《亚历山德罗》、《理查一世》、《奥兰多》、《阿尔齐娜》、《塞尔瑟》;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弥赛亚》、《参孙》、《耶述阿》、《所罗门》、《耶弗阿》等;管弦乐:水上音乐管弦乐组曲》、《大协奏曲A小调》、《沙巴女王(SOLOMON)》、《第十三号管风琴协奏曲》、《广板(XERXES)》等。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
外国音乐家简介 上 音乐家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的音乐中含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人们知道他的音乐是怎样构成的、它向什么地方发展以及它怎样达到目的,但它的美妙的音响和完美的风格,它的深刻和优雅却难以分析和用笔墨来形容。在音乐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人们一直认为,是莫扎特教会了乐器歌唱。莫扎特把过去时代伟大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融入他精美的器乐形式之中。莫扎特的音乐灵感既不来自民歌,也不来自大自然。他的音乐是室内的音乐,深奥而微妙,它植根于两个音乐城市──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的文化。

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以十八世纪最闻名的音乐神童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从六岁开始,他的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带着他和他的姐姐南内尔在欧洲巡回演出,演出地点包括巴黎、伦敦和慕尼黑。十六岁他回到萨尔茨堡时,老的大主教去世,新的大主教更加严厉专横。莫扎特屡次和大主教发生冲突,最后终于递交辞呈,与之公开决裂。莫扎特在二十五岁时来到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1782年,莫扎特违背父愿,和康施坦莎.韦贝尔结婚。康施坦莎是个平凡的女子,但两人生活十分恩爱。1786年,莫扎特根据洛伦佐.达.庞特写的脚本创作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在维也纳和布拉格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莫扎特次年又与达.庞特合作,创作了歌剧《唐.璜》,然而当时肤浅的观众却难以理解这部作品。莫扎特最后几年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活,他忙于教课、演出和写作,常常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他贱价出卖作品还不免常常负债。他的创作减少了。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鼓足力量作出了最后的努力。他创作了歌剧《魔笛》。1791年12月,莫扎特在写作《安魂曲》的当中与世长辞。当时他的妻子正患重病,家里连一个小钱也没有。葬礼极为简陋,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他被葬在一个贫民的墓地里。在一阵暴风雪过后,他的墓地已经永远地找不着了。

贝多芬(LudwigvonBeethoven,1770-1827)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属于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强烈影响的一代人,自由和个人尊严的憧憬哺育了他。时间、地点和个性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的脉搏最为敏感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

贝多芬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亲和祖父是当地的选帝侯马克斯?弗雷德里奇的宫廷歌手。这个家庭是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嗜酒成癖,使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过了抚养母亲和两个弟弟的担子。十一岁半,他在宫廷教堂里担任了助理风琴手,一年后,成为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手。十七岁那年,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他有机会为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给的一个主题作了辉煌的即兴演奏,使得莫扎特对朋友说:"注意他,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几年后,选帝侯出钱安排他在维也纳跟海顿学习。他在二十二岁时离开了自己出生的城市,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不幸的是,上了年纪的海顿看不惯年轻的贝多芬那种暴烈的气质和独立的精神。当贝多芬和其他名家研究音乐时,其中一位最学究气的宣称:"他什么也没学到,他不会用正统风格写出任何东西来。"

这时候,他在维也纳的贵族家?ブ惺艿接惺屏Φ脑拗 叩幕队 庑┰拗 叩拿 殖鱿衷谒 淖髌返南状侵校 渲杏欣钕B宸蛩够 淄酢⒙宀伎莆 惹淄酢⒗ 婺 蛩够 戮簦 鹊取U庑┮衾帜谛泻鸵话闳艘谎 槐炊喾夷侵钟星苛腋鲂缘募葱搜葑唷⑺ 姆岣焕炙肌⑺ 哉庑├炙嫉男掠贝 硎址ㄒ约捌渲性滩氐募で樗 钌罴ざ T谝桓龈锩 氖贝 飧瞿昵岬奶觳懦晌 惹榈姆磁颜撸 淹豕 浅谱?高贵的乌合之众",并迫使他们把他当作平等人和朋友来对待。

正当年轻的小鹰要展翅高飞时,命运在最脆弱的地方打击了他:他开始失去听觉。他面对这苦恼却无能为力,这对他的骄傲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他接受了医生的错误劝告,于1802年隐居到维也纳郊外一个名叫海利根施塔特的避暑胜地。他精神上的痛苦和对生活与创作的愿望在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冲突,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是艺术,是她留住了我。呵!我认为,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以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就这样,我在熬过这痛苦的生活,真痛苦呵!"

生活拒绝给他欢乐,但艺术将给予他,他振作起来,表现了斗争的愿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该有多美!"贝多芬战胜了自身的?炻遥 峁 顾 嘈湃耸悄芄徽绞せ炻业摹U獬晌 囊衾种械挠⑿壑魈猓捍泳 蕉氛 ⒋佣氛 狡骄病⒋悠骄驳娇 突独值姆⒄构 獭?

在贝多芬的余年,他为了表达所追求的理想,达到完美的境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当时的音乐家和批评家可能会对他思想的大胆吹毛求疵,但他的胜利是确定无疑的。不断增长的公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响应了他那种强有力的音乐、他的生活从表面上看来是平静的,但他与同事和朋友却无休止地争吵。他越来越多疑、易怒,在最后几年他完全耳聋时更是如此。他与出版商的复杂交易、他的烦恼的爱情、他与侄子卡尔的令人痛苦的关系,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极为紧张的内心生活。但是他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却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并为音乐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时,维也纳的学校停课致哀,两万多维也纳人参加了他的盛大葬礼。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K 灾魈獗渥嗲 陌 靡埠苡刑氐悖 谡夥矫嫠 且桓龈呙鞯慕ㄖ Γ 擞梦耷罹〉乃枷氚炎罴虻サ乃夭慕ㄔ斐筛咚试铺斓拇笙谩?BR>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合唱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威伯 (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

德国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歌剧创始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自幼随父接受音乐教育.1804年起历任歌剧院指挥,宫廷乐长等职.1817年开始致力于民族歌剧创作,作有歌剧多部,其中著名的<<自由射手>>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除歌剧外,尚有合唱曲,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钢琴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钢琴曲<<邀舞>>等流传也很广.他的音乐语言新颖,华丽多彩,作品富于民族性和戏剧性.

弗兰兹.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柏辽兹( 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

海格特.路易.柏辽兹是法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生于法国格累诺伯尔的一个医生家庭。起初从父习医,后改学音乐,182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30年获罗马大奖,到罗马留学二年后去德国与李斯特结为密友。回国后毕生从事音乐创作。好写粗犷、恐怖的题材,表现的重点从内在的、主观的事物转移到外在的、幻想的事物,将交响乐变成了一种无人声的戏剧,用音乐表达故事的情节,被称之为"标题音乐之父"。其主要作品有:《幻想交响曲》、《浮士德的沉沦》、《夏夜》、《罗马狂欢节》、《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还著有《现代乐器法及配器法研究》及回忆录等。

格林卡(MikhaillvanovichGlinka,1804-185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创始人.有"俄罗斯音乐之父"美称,贵族家庭出身.于彼得堡贵族子弟学校毕业后在交通部任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1830年后曾游学欧洲.代表作有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娅>>,<<马德里之夜>>等.他在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在形象刻画和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形成了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

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1809-184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自幼学习音乐,少年时即与歌德,海涅等接触,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他倾向于德国古典文学,音乐上毕生推崇巴赫的作品,曾于是1829年首演巴赫<<马太受难曲>>,使其音乐为世人所重视.1843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创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他首创了钢琴曲无言歌和音乐会序曲体裁,独奏乐器的协奏曲从他开始规定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创作风格上受韦伯等人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启示,作品结构工致,旋律明朗优美,具有宁静,幽雅和无冲突的气质.5部交响曲及7部序曲中,以抒写其游历印象的第三(<<苏格兰>>),第四(<<意大利>>)交响曲和<<芬格尔山洞>>序曲最为著名.他的<>和为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序曲及插曲,钢琴作品<<无言歌>>中的<<威尼斯船歌>>,<<春之歌>>等至今仍是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肖邦(FredricChopin,1810-1849)

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

我的生活……是一首没有开始但有悲伤结尾的插曲。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有一半的法国血统。他的父亲从法国移居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并就学于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龙中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但他的健康逐渐变坏,他和乔治.桑的关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后的信件中充满了孤独的绝望。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肖邦的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心血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舒曼 (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李斯特 (LisztFerencz.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即以卓越的钢琴琴艺驰誉欧洲各国,同时也从事创作与评论。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明显地反映了对祖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李斯特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演奏技法和独奏音色,使钢琴音乐不仅具有室内乐抒情小品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交响性的宏伟气魄和辉煌效果。他同柏辽兹一起倡导新型标题音乐。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从而扩大了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曲《浮士德》,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大量练习曲,钢琴小品名曲《爱之梦》等。

威尔第 (GiusepeVerdi,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出身小商之家,报考米兰音乐学院第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在继父演员与剧作家的职业影响下,瓦格纳从小就喜欢戏剧。1842年10月歌剧《黎恩济》上演成功,瓦格纳受聘于撒克逊宫庭,进入了重要的创作时期。1849年由于参加了德累斯顿起义受到政府通辑,流亡瑞士、苏黎世等地达十二年之久。流亡时期却成为他创作的丰硕时期《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特别是《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的诞生,标志着瓦格纳理想中的乐剧的诞生。1862年获赦,瓦格纳于1864年来到慕尼黑开始筹划建立专门上演他的乐剧的剧院。1876年建成并上演联篇巨著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是盛极一时的音乐大事。1883年2月13日因病去世。

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德裔法国作曲家,轻歌剧的创使人。1819年6月21日生于科隆的一个乐师家庭。自幼开始接受音乐教育,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833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来剧院任大提琴手,乐队指挥。1855年,创办轻歌剧院。他主要代表作品有《地狱里的奥菲欧》、《善良美丽的海伦》、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1203.html

更多阅读

电影《莫扎特传》和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传电影百度网盘

国外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观众评分 8.4我对这部电影的评级: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1984):影片开始于1823年,一名叫萨里耶利(Salieri)的男子,企图自杀,而他的喉咙大声乞求莫扎特的宽恕。他被送到一个疯人院,一个年轻的牧师访问

莫扎特:K136K190K364蒙波利埃国家交响乐团

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K136双小提琴协奏曲K190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的高清视频(MezzoHD1080X1920),法国蒙波利埃国家交响乐团2012年演出现场,音像俱佳,演绎也不错。国内首次上网。相关信息:1. Wolfganf Amadeus Mozart - Divertimen

声明:《外国音乐家简介 上 音乐家莫扎特简介》为网友多余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