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成都房地产·巅峰》2011年8月刊《人文地理》
虽然从隋代起,葛仙山就被誉为“道家仙山、世外丘壑”;虽然从唐代以来,很多名士文人,对葛仙山多有歌颂,尤以王勃的一首五言绝句《山中》最有代表性,写景寄情,寓意双关:“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但和蜀中众多的山地相比,很长一段时间里,归属彭州市管辖的葛仙山,比不上离它咫尺之遥,同为龙门山脉所属的丹景山、九峰山、、白鹿山,名头不响,连游客也稀少。直到近年经地质学家考察证实,葛仙山的“飞来峰”乃是罕见的世界地质奇观“冰川漂砾群”,这种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尴尬局面才稍稍被打破。
因为有了葛仙山的“飞来峰”——对冰川漂砾的形象称呼——也因为有了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地理对于文化的发现、推动和发展,在葛仙山成为一个特例。
山地的“神奇密码”
亲近葛仙山,是需要体力和一点点勇气的。这也是和其他游人如织的“成熟景点”的根本区别:原生态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原汁原味的魅力、在于游览中隐藏的那一种探险成分。和已经深度开发的景点不同,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对自然总是会多有干扰,很多暴得大名的人文景点,就是按照现代人对自然的曲解“修旧如旧”重建而成。表面看,游客趋之若鹜,但因早就缺乏内在价值和过多的商业包装,已经成为匆匆一游的“鸡肋”,游客成了“过客”。
葛仙山不同。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葛仙山一直没被深切关注、没被深度开发过,说句笑话,论名气,这座山的名声,还不如不远处军屯镇的“肉锅魁”和九尺镇的“板鸭”为世人熟悉。即便经历了2008年“512”特大地震,这里和一山之隔的白鹿一样受损严重,但因不是援建的重点,所以,三年过去,这里还保持着地震后的“原生态”——满地的瓦砾和从瓦砾中生长出的荒草。
汽车下成彭高速,经军乐镇,到敖平镇,是地震重建以后的平坦大道。但从敖平镇过万年乡(现已改名葛仙山镇)后,山路就突然“变脸”了:水泥路面被重车碾压得坑坑洼洼,不时有一大片的石块狰狞的露出地面。一路上,成串的周末休假的私家车,在上山前的花园村村委会就停下来,分头钻进了道路两侧挂着招牌的农家乐小院。
我的目标是葛仙山,咬牙一踩油门,把车子开上了上山的碎石路。不过2.8公里的山路,陡坡、急弯、大石块、深坑,一个接一个,我像走了足足几小时。
终于,葛仙山南天门后的飞来峰,突兀的出现在眼前。
地球在发育发展的亿万年间,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遗迹,葛仙山被俗称为“飞来峰”的地貌,也正是典型的地质遗址:
葛仙山一带的山体地质奇特,飞来峰据于海拔1112—700米,由二叠系灰岩滑移到侏罗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砂砾石及粘土之上。山体上部岩层是2亿多年前的石灰岩,山体下部多是三四百万年的砂岩,即上部反而比下部古老许多,地质学界称此山体为“飞来峰”,最早人们依照“板块构造原理”,将其确定为大型推覆构造作用形成。在龙门山脉,这种飞来峰据初步统计有千座之多。人们也把这种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的地貌,称之为“孙子背爷爷”,也有称作“儿子背老子”的。
但经近年地质学家的多次考察,发现龙门山脉系早更新世纪青藏大冰盖冰流的搬运作用形成,是世界罕见的巨型冰川漂砾,它可以证明在数百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如同现在的南极一样,曾是一整块巨大的冰盖,正是其中的一块大冰盖在亿年前“漂动”到了现在的葛仙山,给我们留下了在地质研究上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实证:在葛仙山毛狗洞一带发现的巨型青藏大冰盖漂砾地质遗址,在葛仙山北寨门发现的漂移“冰流擦痕”,在什邡市八角镇龙门山大垭口发现的证明青藏大冰盖确实存在并漂移到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的完整剖面。第13、14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葛仙山冰川漂砾群初步得到认定:彭州市万年乡(今葛仙山镇)丁家湾——葛仙山——毛狗洞地域是由青藏高原大冰盖漂流作用形成的巨型冰川漂砾,为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大陆冰川漂砾群。
不管是“推覆构造说”还是“冰川漂砾说”, 已经划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的葛仙山,岩块都是“外来户”,而且还以孤峰挺拔,溶洞幽深为主要特色,素有“九妖十八洞”、“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说。我们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追寻葛仙山的奇特,密码,就藏在葛仙山的“奇峰”、“奇洞”里——
葛仙山座座孤峰呈三角形,如刀削斧砍,互不相联,千姿百态,宛如硕大的群雕造像。到这里,一是要远眺不同形态的飞来峰;二是要近观出露地面的石灰岩的千姿百态;三是要看各种形状独特的山崖。葛仙山的峰名也颇具道家仙味:如松阳峰、五老峰、遇仙峰、清溪峰、蓬莱峰、白云峰、皓灵峰、莲花峰、通明峰、灵丹峰、青云峰、试剑峰、紫霄峰、白石岭等。以致有人说,葛仙山的山峰,足可与青城山的三十峰媲美。
葛仙山有名的溶洞如五龙洞、五爪洞、水帘洞、灵泉洞、朝天洞、仙女洞、毛狗洞、雷声洞、无底洞、石象洞,洞洞妙趣横生:石象洞中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各具形态,玲珑剔透;雷声洞口小腹空,岩顶滴水,发出叮呼声,宛如琴声;形似五指的五爪洞,由五个洞组成,各洞弯路道险,如同迷宫;塘坝子的五龙洞,内有五个串珠大厅,宽敞大度,气势壮观。
修道的“山水感悟”
如果说地质的奇特构造是葛仙山的绚丽外衣,那流传已久的“修道”和“飞升”的古老传说,就一定是葛仙山坚实的内核了。
在把葛仙山确定为本期选题的时候,心中曾产生小小的排斥:所有的好山水,为何都被宗教“鹊巢鸠占”?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鹤鸣山是这样;四川的峨眉山是这样;更远处的衡山、嵩山、五台山、普陀山更是这样。
老实说,这种自问没有答案,只是会带来些许感悟:寻求精神世界的超脱和再生,是人们修道悟禅的原动力。古人在与世隔绝的山中,与山水自然对话,与道德灵魂对话,体会天人合一的意境,也成为后人膜拜的标准。“大隐于朝”不是一般平民可以实现的,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小隐于野”。
先说说葛仙山山名的由来。
记录葛仙山的资料不是很多,星星点点散落在各种传说与史志中,最可信达的是:晋代道士葛永璝与道友杨升贤在此山结茅为庐,炼丹修道,后羽化成仙,因此得名葛仙山,又名葛家山。《隋志》记:九陇县有道场山。说明这里曾是修炼所在;《元绪志》“仙传拾遗”记:“葛仙翁永璝居蜀上清山,白日升天,时人因号其山为葛仙山。初唐诗坛四杰之一的王勃入蜀,游历蜀中名胜,常登葛仙山”;《唐书·文苑传》记:“勃尝登葛仙山旷望,慨然思诸葛武侯之功,赋诗寄情(就是那首《山中》)”,见此山众峰罗列,状若莲花,因著《莲花峰赋》,朱书于葛仙观殿堂。
现在的葛仙观是近年在原址新修的,空无一物的殿堂内,自然找不到当年王勃用红笔书写在墙上的《莲花峰赋》。只有到了春季,每逢旧历三月三,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众多信众和百姓前来葛仙山,游山,许愿,上香,观景,这里的每一寸空间便开始有了人间的气息。“三月三朝山会”也成了葛仙观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场所。
耕读的“人文魅力”
再说说道教葛仙治的设立。
张道陵被称为“天师”在大邑鹤鸣山创建道教后,在蜀汉之地设立了二十四“治”,计上、中、下各八治。每一治管理一个区域的道教活动。葛仙山所在地就是当年“葛璝治”,属于道教上八治中的第五治。
有学者将道教二十四治的管理方法,阐释为“民权自组织”,是一种实现“耕读”的外在形式。此时,我开始明了王勃为何要“慨然思诸葛武侯之功”了。
蜀相诸葛亮“出道”前在襄樊隆中耕读,才有了后世成语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求闻达”、“闭门思过”、“淡泊明志”、“开诚布公”、“勿以善小而不为”——成语中不仅仅包含了一个个故事,更是透过文字的凝练,阐释了一种人生的精神追求。有人由此将诸葛亮奉为耕读的祖师。
但追溯真正的耕读源头,更早实践耕读的先行者,却是蜀地的知识分子严君平。严君平的蜀郡耕读,要比诸葛亮整整早260年。所谓“耕读”,就是严君平与当时被国家包养的“贤良文学”士大夫生存方式背道而驰,提倡的一种自己通过耕作去养活自己,保持自由独立思想行为的一种知识分子言行方式。耕读——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与自由思想的精神生活——在这里高度统一。在现代或可称为“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和农村教育模式”,也算是现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最早源头了。
葛仙山,也是严君平推行“民权自治政治模式”中创办“乡村读书堂”的地点之一。在严君平几十年的民间游学经历中,今天的成都崇州市、大邑县、都江堰市、绵竹市、彭州市、郫县等地,多处遗留了“读书堂”的遗迹,这些遗迹,一直到文革时代才被破坏。上述这些地区,也由此具有很深厚的民众自治文明文化传统。有人说严君平的“读书堂”是道教二十四治的前身,不无道理。历史也证明,凡是一个地区的百姓有很浓郁的自治文明文化传统,他们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也会具有很高的自治、自助、自救和抗打击能力。
很多人由此明白,为何在“512特大地震”后,这些地区灾民的坚强、坚韧、互助自救,是如此的让人们感动,因为,这是千年的传承,历史给予的修炼。
和已经成名的其他同类山地相比,葛仙山和“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声名远播,蜀人爱敬”的严君平,很有一比。自然人的一生,长的百年左右,短的仅数十年,如果除掉少不更事的十多年,剩下的可以自由思考的日子更少。有人为功名穷尽一生精力,有人为钱财花费所有时间。离开这个世界,除了无尽未实现的欲望,还不是连写下这些欲望的一张纸都带不走?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既是写景之作,更是舒胸臆之作。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当下,还是到葛仙山去走走吧,那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阵山岚,每一滴清露,都会用上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积聚的灵气,轻抚你,渴望自由的身心......
山地档案:
葛仙山,龙门山脉的一段,位于彭州市东北部万年乡(今葛仙山镇)境内。面积约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322米。葛仙山原名白石山;亦称道场山;因山有东南西北中五斗峰,又名五斗山;因山势远望如莲花又称莲花山。相传晋时葛永璝与道友杨升贤在此结茅为庐,炼丹修道,后均羽化。后人为之立祠,名“葛璝祠”,山亦因名“葛璝山”,俗称葛仙山,又名葛家山。
近年,经地质学家考察发现,龙门山脉分布着1000余座“飞来峰”地貌。2009年11月,因彭州葛仙山和什邡八角大垭口相继发现2亿年前的巨型冰川漂砾,“四川龙门山构造地”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