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影评知乎

《七宗罪》影评

——那一抹希望之光
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part。
电影《七宗罪》的最后一句台词,除去引用语句的光明力量,在晦暗的影片结束之时给人以小小的生的希望,总也是对现存罪恶的一种形式上的反抗。基督教所定义的七宗罪,广义上所涵盖的远非罪恶这样简单,从其适用于所有宗教的博爱来看,所谓七宗罪,意指人类无法自控的欲望之罪。关于此,结合影片本身,尝试简单探究如下:

饕餮Gluttony

作为食欲的罪恶,以旁观者的眼睛看,影片用一个斗室昏暗的光线勾勒出一个令人作呕的犯罪现场,腐败的食品让人毫无食欲,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现场的腐臭味,这恐怕让那些一边看电影一边吃零食的观众不安。在影片开头即以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抓住人心,惊悚片的典型特征着实叫人击节。然而警察并没有获得太多有力的现场证据,让故事在一团迷雾中继续发展。

而在进入现场前,米尔思给老头萨摩赛端了杯饮料(或者和早点有关的食物),在进入现场前,年轻人和经验十足的老警探之间的区别用这个小细节就足可管窥。其一,即是刑事案件的现场,通常不可能给人什么胃口,反胃应该是经常的事情,老者选择不进食,年轻人却相反。这至少证明,米尔思生活有规律,若不是按部就班,起码正常。再者,开头一幕交代的萨摩赛早上起来喝水的画面,按正常饮食规律,他的行为是摄取人每天需要的关键元素,而非罐装饮料或者其它。这证明了萨摩赛起码是个懂得最简单实用生活方式的人,因为他单身,不用在上班前对身边的女人说再见之类的话。

第一个案件,其实就是对个人生活最直接需要的无限放大,当生存的必要手段变成了贪婪的进食,其最终的惩罚变成了吃到死这样一种恶心的结果。我不知道圣经上关于此的描绘是怎样的,第一宗罪,再放眼看,甚至能看到整个社会对各种可食用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受害者的死因,除了头上被枪口之类的硬物顶伤,只有饮食超过极限给人身体带来的伤害。其一:受害者被迫,其二:受害者肥胖至极,这样的死亡方式,有点死得其所的无奈,其三:凶手作案手法用在受害者身上有种极端的讽刺意味。
关于食欲的思考
如果把日常生活中节制的食欲看作一种具有神明意志的行为,符合所有道德准则的话,食欲不仅是必要的,甚至可以变成一种美德。世界纵然不甚美好,有能力为之奋斗的前提却是如此的物化,既然无人能够免俗,那所有可能称之为奋斗目标的东西,全都逃不开其物质性的根本。电影用饮食开头的这一宗罪,除却借一个令人意外的开场增加悬念电影的可看性,其电影之外的暗喻,在镜头下面,隐藏的是一种让人不安的真相:没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何来所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贪婪Greed
电影《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影评知乎
人类种种的欲望,无处不见贪婪二字。故事把贪婪的受害者设定为知名律师,大约在那样的社会体制中,律师不仅体面,而且收入可观。在第二案件的现场,有一个俯拍的镜头,那办公室之豪华宽大,让人在注目现场血迹的同时,不禁感觉到扑鼻而来的铜臭味。律师的死因与威尼斯商人中一磅人肉的情节如出一辙,关于名著的情节我无意细考,而死在豪华的厅堂内,死者有如被上帝之手裁决,其视觉上的发人深省完全不亚于莎士比亚名著所创造的情节桥段。故事至此,已不仅仅限于宗教层面,编者开始把描述案件当作反观社会整体的手段,逐步深入黑不见底的人性的深渊。

探寻贪婪的表象之下
关于第一个案件,米尔思与萨摩赛有小小的摩擦,老干探认为凶手没有明显的动机,一定还有下文,年轻人则血气方刚,以警察的惯性思路来判断案情。而当第一个死者胃里面的残片引导出两个案件的关联后,证实了案件之间的联贯性,萨摩赛退却了,他想要选择安静的过完警探生涯的最后一星期。米尔思却一往直前,虽说表面上拒绝老头的帮助,但是在下一个案件发生前,他只能冥思苦想。米尔思的工作状态具有普遍的共性,而萨摩赛则一如凶杀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引导者一般,睿智又不乏凡人的弱点。
两个案件,两个警探,矛盾重重,这时米尔思的妻子开始介入,一顿晚餐,一种任何国度都会用的交流感情的手段顺利化解两人本来就不大的矛盾。这里出现了翠茜的愿望:希望丈夫能在新环境中尽快与新环境融合。这看似简单的晚餐,实则在不经意间将两个案件的原罪――饕餮和贪婪的正常状态联系起来。在使得故事具有较强联贯性的同时隐喻了符合正常逻辑的欲望,结构精细如此,当令同类型影片失色。
懒惰Sloth
懒惰这个词在现实生活种可能的表现方式太多,任何场所任何时间的任何行为,都可能有懒惰的影子。第三个受害者不再是案发,而是凶手在引导。律师案现场物品中唯一被颠倒的画,后面藏了若干指纹印,在暂时没有线索可循的情况下,指纹比对似乎是短时间内唯一可循的断案手段。两人在资料搜寻和连夜思考的疲劳下终于睡着,醒来的星期三早上,恰好出现了指纹携带者,一个在警局颇有案底的家伙。
令人惊讶的是,现场和特警和干探们预料的完全不一样,所谓凶手的床上是一具和死尸无异的人体,浑身都是伤口,更令人冷汗的是他居然还活着。床上的照片显示,他已经被折磨了整整一年。此人究竟有多懒无可考,仅仅是贪婪案中律师辩护过的一个社会败类而已。不过其死法(暂且认为他已经死了),则完全称得上懒惰二字,在一张床上躺上足足一年,不死也要瘫痪,况且还被人一点一点的折磨,还别有用心的在他身上注射各种药物以防止感染,不经控制其死亡的速度,更无限延长了死者的痛苦。

讽刺与懒惰之间

我把老少二人在躺椅上的休息看作是凶手对警察的一种嘲弄,你就懒惰吧,一丝的放松,带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惨不忍睹的案件,意外也好,刻意也好,连环杀手以一天一个的速度不断给米尔思和萨摩赛增加麻烦,二人快力不从心了,似乎凶手一直比他们快一步。而记者的骚扰,更让年轻的警探愤怒异常,案件参与者中常见的猫捉老鼠式的平衡就这样破坏了,事情发展的天平正斜向凶手那边。而凶手以记者身份的介入,在完整的看完影片后,我们不难发现,凶手用钓鱼一般的手段观察着调查此案的警探,是啊,如此张狂和明显的讽刺,是该我们的警察做点什么的时候了。一味的紧追不舍换来的却是对他们疲劳后小憩的嘲弄,这在影片正邪双方之间的对话中,无异于激化了他们本就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

关于孩子,关于希望

影片进程过半,在已经交代的剧情中萨摩赛关于基督教七宗死罪的理论虽然一步步得到验证,但是对于案情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帮助,而一般逻辑推理较好的电影往往不会出现过多的无用情节,接下来要交代的对象自然就是破案的进展――而此时却插进一段关于翠茜怀孕的情节。

这孩子的出现似乎突兀的很,在影片情节上矛盾么?多余么?决不这样简单。
翠茜怀孕了,但是她却恐惧着新生命的诞生。因为自己身边的男人时刻都在与世间各种邪恶作对,她和米尔思童话般的爱情历程伴随的却是时刻都要提防的种种罪恶。当幸福在家门之外难以企及,当丈夫热爱着一份随时可能紧急出动的危险职业,关于二人世界充满爱意的旅程带来新生命的问题,妻子犹豫着,惊惧着这世界可能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危害。她寻求萨摩赛的帮助,到底要不要留下孩子。而萨摩赛告诉她,他曾经在年轻时在同样的情况下放弃了新生命的到来,这使他一直后悔莫及。一个经年累月从事刑事案件的老者,此时的表情似乎在寻找作为父亲的姿态,纵然世间有太多的恶,为之奋斗一生依然值得。我们没法从银幕上得知翠茜的决定,而猜测也似乎成了多余,将孩子带到人间等同于将希望带到人间,如此,纵然世间始终不美好,终有为之奋斗的最初动机吧。

转机,并未转势
案件没有进展,二人在萨摩赛耍小聪明式的手段中盲目查案,虽然未免有些逻辑上的牵强,终究可以将剧情合理的向前推进。两人在联邦调查局朋友的帮助下查到一份名单,就是经常借阅敏感书籍的读者。我们不知道名单上是否只有一个名字,但第一个追查的叫约翰杜的家伙正是他们的目标。在叩响约翰杜大门的那一刻,罪与罚的天平开始向有正义一方倾斜。约翰意外的发现两人找上门,然后是雨中追逐,最终约翰逃离,而米尔思受伤。对于米尔思在约翰枪口下余生这一情节,可以看作是猫鼠游戏中的一个岔子,既然凶手从来不做无准备之案,也就没有必要下手,况且片中的米尔思也似乎在约翰的目标之外。而进入约翰的住所,萨摩赛发现了约翰有如罪恶百科全书一样的日记,而米尔思却发现了他们两的照片:原来凶手已经盯上了他们。对于最终有关嫉妒与愤怒的安排,在此已经可见一斑。

他们既已发现了凶手,该是转机的时刻到了,第一次的正邪对话是如此的意外,以致于约翰不得不电话通知说他将要对下面的行动做小小的改变。警察占了先机?不是,约翰不过暴露了自己的老巢,而主动权依然在他自己手中,何时何地再作案,这和米尔思二人发现其住所没有直接关系,这临了的一通电话似乎又再讽刺了警探的效率。

傲慢Pride
死者是一个自尊心建立在容貌上的女子,被割掉了鼻子,容颜尽毁,如何苟延?不如自杀。这已经是第四个受害者,而现场出现的那种凌乱,和前几个精心策划的现场相比,没有了那种神秘的恐惧感,直接的令人发指。在与警察交锋后,约翰已经加快了步伐,作案已经不再缜密如前,惩罚几乎成了唯一目的。其实现场没有太多的证据显示死者有多美貌,也完全没有必要。这在前面的精心安排后,显得有点仓卒,也正是如此,相信故事发展下去会更令人无法猜测。或者案件现场可以更有条理,也或者还能在现场找到些其它案件的蛛丝马迹,这在和萨摩赛二人不期而遇后显得有些仓猝,但依旧残忍的遵循着他七宗死罪的惩罚教条。

淫欲Lust

如果米尔思他们的动作能再快一点,或者死掉的妓女就可能幸免。然而这样一个聪明的罪犯对于橡胶工具的兴趣似乎有点不着边际。可以想象,这个受害者被杀的现场是怎样一种惨象,因为施者已经恐惧的连说话都带着一种极度扭曲的不联贯。米尔思和萨摩赛,两个一度欣喜于破案进展的干探,就此沉默。
两人下班后来到酒吧,闲谈中透出一种对约翰杜的无可奈何。决意将案件侦破后再退休的老头也已经到了情绪的极限,他砸掉了身边那时钟一样的东西,还剩下多少时间给他?他已经不在乎了。整个案件带给他的冲击,无异于几十年精心破案的成就感被完全摧毁,他似乎回到了当初的原始状态。到底怎样在道德上界定约翰杜的罪恶,他似乎已经没了主张。
嫉妒Envy、暴怒Warth
约翰杜的投案自首,就像是对警察办案不力的嘲笑,血淋淋又残酷。已经是第七天了,无踪毫无人性的凶杀,让萨摩赛十分不解。对待约翰自首,米尔思的态度仿佛轻松许多,毕竟凶手已经被他们控制了。律师代表约翰的要求,让案件继续发展,因为最后的两具尸体。与其说是约翰自首,不如说萨摩赛和米尔思继续围着约翰转。约翰身上的血迹证明他不是在说谎,坚持萨摩赛和米尔思通行的要求使他看上去俨然一副游戏操纵者的模样,毫无阶下囚的卑微感。
结局,第七天的下午七点零七分,翠茜的头颅给约翰带来了来自米尔思枪口的数颗子弹。凶手已然了结性命,然而胜利的却不是警察。约翰嫉妒米尔思幸福的二人世界,暴怒使得冲动的米尔思射出了惩罚的子弹。尽管影片在多处细节上有着这样那样的逻辑性有待商榷,但最终结局的震撼力是那样令人信服,以致于结尾任何总结性的描述都显得多余。
在影片最后,上司问萨摩赛:你去哪里?

萨摩赛说:就在附近,哪也不去。(原话:around)

最后一幕:落日的黄昏中,萨摩赛站立在一片昏黄的旷野,孤独却又那样的决然。
人性的逻辑
如果说身而为人有任何的可悲,莫过于降生之初那一声啼哭的无助。你不仅仅以最原始的状态来到人间,还有随之而来的种种欲望。影片展现了基督教中指名道姓的七种人类欲望,虽然人们所有的欲望远远不止这些,但单单是人哺乳期就天生的食欲,就将所有人毫无例外的介定为欲望的动物。这或许就是影片把贪食作为第一宗罪展开故事的动机所在,沉重如此,乃是《七宗罪》最为黑暗的人性逻辑最集中的表现。
如果说有人可以撇开七宗罪所有的罪恶,我可以把它奉为神明。影片主题正是要展现一个充满恶之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可能的美好不过是生活中那海市蜃楼一般的幻象,可望而不可及。是的,没有人能逃脱命运里无处不在的欲望,而更没有人能逃离这世俗生活中随时可能的命中注定。我把这叫做冥冥中黑暗的现实,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影片的逻辑
自有电影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哪一部犯罪电影能如此黑暗却又让人不得不真心希望看见世界的美好。影片在故事情节上遵循了案发和案破的基本逻辑,但是却用一种近乎于绝望的画面完成了故事的所有前因后果。当黄昏降临,黑夜的必然暗示了罪恶的永无止境。在叙事中,通过图书馆资料调查案件和约翰杜用极短的时间了解米尔思夫妇这两个情节点在逻辑上略显牵强,而约翰的犯罪动机也只停留在神意的表象,在最终的完整案件中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但电影本身的这个缺憾恰好又验证了完美对于人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影片不是完美的,却足以在创作者的这个暇疵中显现出一种遗憾的美感。不是无懈可击,却足以震撼人心。
纵观影史经典的罪案电影,在众多单方面表现罪恶和最终恶棍伏法的情节比较下,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比任何一部犯罪电影都明显的多出一种宿命感,不可逃离也欲罢不能。你无法用通常先入为主的观念猜测结果,这在感官上给了观众一种无可替代的惊悚和悬念,这就是影片逻辑上的成功。虽然影片第一个死者是所谓的冲动犯罪的结果,有和米尔思的愤怒之罪重复的嫌疑,不妨把这看作影片一种黑色幽默式的首尾呼应。

影像的逻辑

影片从头到尾都持续在一种阴冷的画面氛围中,从开头不见阳光的早晨,到案件现场的恐怖,无不笼罩着恐惧的气氛。
摄影师并没有给出大量的血腥来制造恐怖,多样的场景布置,在让人感觉真切的同时,用阴暗的冷色调构建的影像世界,恰好体现出凶手比受害者更为离奇病态的心理世界。
影片有三场场雨景,开头的贪食罪,米尔思借阅的经典名著导读和米尔思与约翰的雨中追逐。第一处,意在洗刷罪恶的愿望,用雨中的警察来体现,如同无尽的雨丝,罪恶没有尽头,雨似乎也没有停的意思。第二处,意在嘲讽,米尔思对于查案中必要的阅读很是无奈,雨点打在车窗上,似乎在嘲笑他的年轻幼稚。到了第三处,就不只是嘲弄这样简单了,雨中的正义与罪恶都面临一种必然的选择,罪恶在嘲笑正义的同时,似乎也对正义的软弱有一种莫名的同情,冰冷的枪口不是在判决米尔思的生死,而是在不可意料的相遇后宣战,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头一次在连绵的雨中达到了无法复制的精彩。
最后那一片旷野,是影片唯一一场全景用暖色调展现的戏。尽管在情节上冷到了牙根,可无尽的金黄色稻浪,还是让人在一丝暖意中结束了观影。对应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还是给了人走出影院面对阳光的勇气,而不至于垂头丧气到沉浸于对未来的绝望。
那一抹希望之光
《七宗罪》在无数优秀的电影中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割舍不下的一部。不仅因为故事的精彩――倘若如此,看过几遍就足够了;更不是因为演员和导演――虽然参与者都足够优秀。让我最为之动容的还是影片在阴暗的剧情下掩藏的那种悲天悯人。影片用商业性的故事,独到的叙事方式,把一个犯罪故事用情节和影像上升到人性的深度,普通升华为非凡,和片中描绘的罪案一样的震撼,又如此深入人心。
再多的罪恶,再多的欲望,始终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枷锁之一。当你能正视在电影中出现的所有罪恶,剩下的问题,在于选择:选择节制或者选择放纵。这全在于每个人一念间的些微差别,却能引导每个人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为之奋斗”可以和片中的约翰杜一样,有太多的理由,每个人为之奋斗的,除了那叫做欲望的东西,还有很多,那是约翰无法体会的。精神病患者是很多观众情愿扣在约翰头上的帽子,而在他极度冷酷无情的行径下,其实还有关于审判和裁决的影子。自命不凡自然是约翰自我神化的畸形结果,但这些明显带有审判意味的案件无不暗示着凶残以外关于文明的定义。
影片中关于孩子的出现,是一种希望之外的原始驱动力。因为正常情况下,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希望,还是文明的延续。虽然最后翠茜的死亡将这一切抹煞,却不足以扼杀整个社会体制里每天都会诞生的新生命。
最后的画面:黄昏,萨摩赛独自站立。对应最后的台词,就算世界永远不是美好的,也都值得为之奋斗。黄昏以后的黑暗和必然到来的黎明,必然永久对立。正是如此,萨摩赛在黄昏中的身影,犹如黑暗中的守护者,让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奋斗,前行。这也是《七宗罪》最后的精华所在,虽然阴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后一刻却如此的温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0702.html

更多阅读

电影《局中局》精彩影评 神奇队长精彩影评

电影《局中局》(原名《麻局》)以黑色喜剧的方式,围绕一桌麻将牌局下面隐藏着的各种秘密展开,用生动精妙的西方影像风格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现代生活巧妙结合。“麻将”本身就是一个牌局,而影片中的这次牌局又是有人做的一个局;在这次“

电影《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影评知乎

《七宗罪》影评——那一抹希望之光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part。电影《七宗罪》的最后一句台词,除去引用语句的光明力量,在晦暗的影片结束之

《后会无期》影评 电影后会无期影评

迷乱前行中的人生——韩寒处女秀《后会无期》影评《后会无期》作为韩寒的处女秀,被定位为中国大陆首部公路类型的文艺片,有些灰暗也有些明亮,但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电影,至少在文艺片这个范畴,堪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带给观众观影后的无

电影《五朵金花》诞生始末 梦魇之月诞生始末

1、一周赶写出电影《七朵金花》的提纲  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十分注重这些为国庆赶出来的作品,当他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后,对当时电影界存在的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美

声明:《电影《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影评知乎》为网友此刻心情为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