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与印度洋,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通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州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一古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2.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是波斯湾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为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的得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峡中的霍尔木兹岛上建立了霍尔木兹王国,海峡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霍尔木兹岛是波斯萨桑王朝第四位国王的名字,“霍尔木兹”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神”。
还有一种说法是,远在古希腊时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派大将霍尔木兹雅率舰队出没于此,并在海峡中的一个无名岛上停泊。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舰队统帅,便把他的名字“霍尔木兹雅”作为海峡和那个无名岛的名字。以后,这个马其顿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变成了今日的“霍尔木兹”。
此外,也有人认为“霍尔木兹”一名来源于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后,发现这一带贸易兴隆,用葡语秒之为ORMUCHO,意为这里金子多,后来ormucho就演变为海峡名。
3.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与爱琴海、地中海,是亚洲、欧洲的分界线,也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故又称黑海海峡。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全长345km,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
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沟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唯一的出海口。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4.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是地中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咽喉”。
直布罗陀一名源于阿拉伯语,直布罗陀海峡得名于东北侧的塔里格建造的直布罗陀港。公元8世纪初的摩尔入伍麦叶王朝时期,穆萨·伊本·努塞尔统率阿拉伯军队入侵北非,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占领了重要港口丹吉尔,并任命其部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kibnziyad)为丹吉尔总督。公元711年,齐亚德奉努塞尔之命,率7000精兵横渡海峡,在7月19日强行登陆,站在如今的直布罗陀港口的一块巨大的山岩上指挥作战,击溃了10万西班牙守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范。随后齐亚德下令在登陆处修建一座城堡。为纪念这次渡海作战的胜利,城堡命名为“直布尔·塔里克”,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塔里克山”的意思。海峡称为“直布尔·塔里克海峡”,英文译名为“直布罗陀”。
5.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之间,连接北海与大西洋比斯开湾,是西欧与北欧各国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英吉利海峡是不列颠岛天然的防御关键,它允许欧陆国家介入国内一些事务,同时又不让来自欧陆的冲突对其产生足够的威胁。历史上著名的威胁有在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拿破仑战争,二战期间的纳粹等。
英吉利海峡也是为数众多的入侵行动或意图入侵的重要场景。包括了罗马入侵不列颠,1066年诺曼人入侵,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1944年诺曼底登陆等。发生在海峡上的重要海战则有1652年古德温暗沙战争,1653年波特兰战争,1692年 Battle of LaHougue 。
在大部分和平时期,海峡则扮演着连接大众文化以及政治的枢纽,尤其在1135-1217年安加望帝国统治时期特别明显,近千年来,海峡也提供了凯尔特地区上及语言上的连接。
英吉利海峡提供了数年人们的交通.
6.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是世界重要的国际航线。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自信在此终有一条通往“南海”(太平洋的航道)。他于15
麦哲伦
19年9月20日率领一支探险船队开始航行。到达南美洲东海岸后,沿着海岸前进,在第二年10月21日进入他要寻找的海峡。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航程,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终于在11月28日驶出海峡,进入风平浪静的太平洋,为第一次环球航行开辟了胜利的航道。后人为了纪念麦哲伦对航海事业作出的贡献,把这段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麦哲伦海峡全长592公里,宽窄悬殊,深浅差别也很大。最宽的地方有33公里,最狭处仅3公里左右;最深处在千米以上,最浅的地方只有20米。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在海峡航行时,夜晚曾见南边岛屿上升起一个个火柱。这是印第安人点燃的烽火,因此这个岛屿也就被称为“火地岛”。火地岛是海峡南边的最大岛屿,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东部属阿根廷,西部属智利。
麦哲伦海峡的一些港湾可停泊大型舰只。因为航道曲折艰险,自从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来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船只一般不再经过这里。
7.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东南部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是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峡。早在10 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就经过莫桑比克海峡,来到莫桑比克地区建立
莫桑比克海峡
据点,进行贸易。13世纪,海峡地区曾经建立过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马卡兰加帝国。明初郑和下西洋也曾到过莫桑比克海峡。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莫桑比克海峡历来为殖民者所垂涎。从十六世纪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染指该地区,之后,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沦为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为了扩大殖民利益,葡法两国分别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修建了大量港口,包括东岸马达加斯加的马任加、图莱亚尔,西岸莫桑比克的马普托、莫桑比克城、贝拉、克利马内等。其中,莫桑比克城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发现时期的古老港口,它曾经在海上交通史上
起过重要的作用。从该港口出发,铁路与非洲内陆的铁路网相连接,可以横贯非洲大陆南部,直抵安哥拉位于大西洋岸边的港口。这不仅使得莫桑比克海峡成为沟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且也使海峡地区成为殖民者向东非和亚洲侵略扩张的基地。
8.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与阿拉斯加半岛之间,连接北冰洋与太平洋,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与北冰洋间的惟一通道。
白令海峡的
维他斯·白令
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箭头处为白令海峡)他在1728年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
维他斯·白令(VitusJonassenBering,1681年8月出生于丹麦霍尔森斯,1741年12月19日逝世于白令岛)是一位俄罗斯海军中的探险家。
白令受彼得一世的邀请参加当时新建立的俄罗斯海军成为其中的一个舰长,在对瑞典的战争中他成绩优秀,此后他又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他与一个俄罗斯人结婚,1715年他最后一次回到丹麦。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开始对西伯利亚的北岸进行考察。1728年他到达亚洲的最东端。1730年他回到圣彼得堡,当时他患重病,在他远征探险的这段时间里,他的五个孩子死亡
白令海峡
。1735年他再次奉令来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他从这里向美洲进发。一场风暴将他指挥的两条船分开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还发现了属于阿留申群岛的一些岛屿,但这时他已重病在身,无法指挥他的船了。他们漂泊到科曼多尔群岛的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在那里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这个岛被命名为白令岛。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后来回到了他们出发的港口。
现在,白令海峡、白令海、白令岛和白令地峡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91年8月,一支俄罗斯-丹麦的考古队发现了白令和其他五位水手的墓。他们的遗体被运回莫斯科。通过考古学的方法白令的原像可以重现。白令的牙齿完好无损,说明他不是得坏血病死亡的。
9.朝鲜海峡:连接日本海与东海,是日本海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10.德雷克海峡:南美洲与南极半岛之间,连接大西洋与南太平洋,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路。
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
德雷克海峡
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严禁一切他国船只的来往,使太平洋变为西班牙的私海。这时,英国人德雷克的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击,德雷克侥幸逃脱后,为了报复就成了专门抢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盗。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该海峡就以其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其实,西班牙和讲西班牙语的国家都不承认德雷克海峡这个名字。虽然德雷克自以为是第一位发现这条航道的人,但他没有实际经过这条危险走廊。事实上,德雷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藉航海家荷赛西(Franciscode Hoces)已发现这条航道,并亲自驶船经过这个海峡,就把海峡取名为Mar deHoces,可惜这个名称没有广为流传。
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然而,随着南极大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要,世界各国对南极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纷纷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与探险。德雷克海峡,这条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众多国家赴南极科考的必经之路,也因此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南极大陆科考与开发的深入,德雷克海峡的战略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