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诗词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开章引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天地之成,道之所生;有情生命,缘起无常;道法自然,无形生之于有形。

古人崇尚澹泊名利、清心寡欲、物我两忘、柔弱守中,即所谓“无争、无为、无欲”。进而,修身养性,清静如空,已达顺其自然之境地。

有道之人,俯瞰世界,包容万物;从容淡定,笑看风云;根深叶茂,深入浅出。

伟岸之人,虑忘形释,念净灵空,不因灵魂空虚而虚无,由此融入禅境:忘我且宽容,大度且平静,入世且无争,有为且无怨。

一切本自然,无为何需禅?无论身何道,自在清净中。

至此,则不去而自去,不来而自来,不道而得道。

事业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王国维《人间词话》

禅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芳迹。即儒家的阶段,在现实中协调自由与命运的关系。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即庄子的境界,超越自由与命运,游弋于绝对的自由。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即禅宗的境界,在平常中体会自由,在自然中过原来的生活。

做事境界

做事“有声有色”的,说明他有精力。

做事“有声无色”的,说明他有活力。

做事“无声有色”的,说明他有能力。

做事“无声无色”的,说明他有智慧。

学习境界

《论语·雍也》有云: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诗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赏析】

知道的不如爱好的,爱好的不如以之为乐的。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知之,一种是好之,一种是乐之。

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莫大快事。

情感与境界

情感的最高表现方式,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则是“大爱无形”的博爱。

博爱,把人类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人类生存的真正使命。

——摘自藏地红花《给老板们看的禅悟书》

佳人三境界

第一境界: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机缘。

第二境界: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诱惑。

第三境界:对联,上联:招之即来,下联:挥之即去,横批:全为你好。

爱的境界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一首禅诗,颇值得玩味。

白鹭立雪,首句展示了一副图景,以下便是三种人的目光及不同的视点,分别扣住“鹭”、“雪”、“白”三个字,从而对人的审美境界进行排列,说的透彻,论的精辟。

禅是人生的一种独特智慧,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两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似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视为愚人;而见到“雪”,便是“相契”的人了,这种人聪明;唯有观“白”者,他能做到“相印”无间,智慧非他莫属。

这就是爱的三种境界。

剑客的境界

悠然一剑出手,没有剑影刀光;

更无血光四溅,唯见衣衫尽裂。

恰如: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留身。

剑客感言

剑非剑,刀非刀;愚者弄刀舞剑,用剑艺刀术胜人;智者以意会神,以意念的力量服人。

剑客修炼到一定境界时,方有出剑拔刀出神入化,出手挥之“心达、意到、神会”之最高境界……

知白守黑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

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就要这么看字。即将整幅字的布白,作为一个有机来艺术处理。

知白守黑。

下围棋,也是这个道理,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

禅言慧语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拿得起,放得下;

不可说,道不破。

星云法师·宗教

中国有儒、释、道三教,西方有天主教、基督教。

儒家,讲修齐治平,可纲维人伦,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

天主教、基督教主张升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

道家,讲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思想。

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问题,主张“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业,进而实践菩萨道的慧业。

孔子·三纲八目

三纲:在明明德(明知上德)、在新民亲民(教民爱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乃止)。

意思是: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目:①格物:推究事理,格物之要。②致知:究事原理,以致有知。③诚意:既不自欺,也不欺人。④正心:涵养德性,端正内心。⑤修身:陶冶身心,正已正人。⑥齐家:治理家庭,整而齐之。⑦治国:管理政务,治理国家。⑧平天下:平定天下,平安天下。

三纲导领,八目度人;举繁制要,纲举目张。世间学问,无不包括;种种病痛,无不扫除。

真圣人之文也……

孟子·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意思是:

很难说清楚的,那一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以正直去培养而不加妨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

那一种气,要和义行与正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这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

知与行

《荀子·议兵篇》有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赏析】

最大智慧,就是能够解除疑惑;最好行为,就是没有过错失误;善于做事,就是过后不会后悔。

特立独行

韩愈《与于襄阳书》有云:

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赏析】

特立独行,是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义,即公正合理。儒家和道家,各有不同的义。

孔子曰: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与利。事实上,孔子将义和利相对立。

荀子曰: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主张抛弃仁义,民众即可复归孝慈。

荀子·是非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意思是:

是就说是,非就说非,这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叫做愚蠢。

高人才智

高视远瞻,洞悉世局,构建宏大,高屋建瓴。

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拔城掠地,扩张疆域。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进退立决,游刃有余。

制定方略,无出朝堂,放眼天下,坐制诸侯。

体大思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身体力行。

纵横天下,逸兴湍飞,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伸而知屈,往而能返,韬光养晦,以亡为存。

不思应变,不虑未来,不留后路,足不可取。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顺应潮流,当断则断。

墨子·修身

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意思是:

根基不牢固,就谈不上枝节的繁盛;近处的朋友都不亲近,就谈不上招徕远方之民;连亲戚也不能使之归附,就谈不上去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谈不上从事多种事业;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谈不上什么广见博闻。

处世修身

吕坤《呻吟语》有云:

处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

责己,不妨于厚;责人,不妨于薄。

【赏析】

对待自己,不妨刻薄一些;对待他人,不妨仁厚一些。

责备自己,不妨厚实一些;责备他人,不妨浅薄一些。吕坤指出: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完善自己人格,从而完善整个社会。

上之上者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坎,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下为上,上之上者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0211.html

更多阅读

解释:《道法自然》图文

解 释:《道法自然》[图文]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一般指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论)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

我读小说《道法寻宝》有感 遮天有声小说道法自然

这个小说,真好啊,在12岁、13岁的小男孩,身上有先天灵体之气带着的玉,是七个小孩,哈哈,有意思,这个我有印象,我小时候,也在这个年纪也接触过的,剧情也是一样的,好像是现代的,不是穿越,而是有人用道术把一些教派给隔离了,好玩,秦明月的名字也听着熟悉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究竟是什么意思

3大家知道,通行本《老子》第七十章有这样一席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是以圣被褐怀玉。”大意是: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实践。然而,天下人没有能理解的,而且没有能实行的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收藏本书 字号 -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华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阴阳一失衡,人体就生病我的家乡有个农民,有一年他种了很多玉米。听别人说玉米要多浇水,他便不停地浇水,眼见

天人合一周易与人生 剑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是战国时期道教师祖庄子,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

声明:《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诗词》为网友屿蓝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