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之咏史怀古诗优秀课件
氛围营造
临江仙
明.杨慎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壶渚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提示】宣扬历史空无、冷眼观世的思想。在古典诗歌中,此类作品很多,元代散曲尤甚。这首词被引作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影响很大。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对历史遗迹的追思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讽刺时事),或者思发思古之幽情。
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归纳咏史怀古诗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历史古迹(吴钩 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六朝金陵)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分类一怀古人(贾谊王昭君为最)
1、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3、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 :4
4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古人即我,我即古人
分析:
第一步:寻找连接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点:
第二步:归类,探求主旨:
1、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
2、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3、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
4、“每依北斗望京华(都城)”昭君敢于“怨恨”,他不敢怨君,
5、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
怀人伤己( 同病相怜)
答案:
1、不同意
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
5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
后两句: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对统治者委婉的劝诫,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分类二怀古迹(金陵为最)
6、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7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
朱雀桥
乌衣巷
旧燕子
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
人马喧闹
热闹繁华
栖息在王谢权门
高大厅堂的檐檩
之上
野草野
花丛生
夕阳残照
飞入寻常
百姓家
今
对比
喧闹繁华
寂寥苍凉
明确问题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通过昔盛今衰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物事 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7、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8、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张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8、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分类三因古迹而怀人
9、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10、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描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10、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描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人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 怀人伤己)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1、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2、作用及思想: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为了怀人伤己/抒发作者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与抱负以及壮志依然难酬的感伤。
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为了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的伤感,不堪回首,借古讽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和希望他们引以为戒的理想。
1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⑤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
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1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⑤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
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分类四-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13、赤 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14临江仙
临江仙
明.杨慎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壶渚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提示】宣扬历史空无、冷眼观世的思想。在古典诗歌中,此类作品很多,元代散曲尤甚。这首词被引作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影响很大。
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结语
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桑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人生路上,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我们是李杜的后人,因为我们是堂堂的华夏子孙。
杜甫
王昭君(前52年-前19年)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墓
一、三维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
3、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体会作者的情感。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全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朗读: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 找出本诗的诗眼。你是怎样理解的?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夜魂归,思念故乡的怨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四、思考、概括
从下面诗句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
画图省识春风面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 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画图省识春风面——
美丽
独留青冢向黄昏——
孤独
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
五、研讨与练习: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中间两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法?
明确: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王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六、自主探究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先比较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怨恨)(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怨恨。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 寓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知识拓展
(一)咏史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1、咏史诗的概念及特点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的诗歌。
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主要特点如下:
(1)标题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并加“咏”、“怀古”、“咏怀”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咏怀古迹》
(2)写法上,咏史诗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讽刺等)。
(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或描写眼前此地的衰败萧条,抒发感慨。
(4)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5) 诗词内容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6) 思想感情
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
国 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统治者——昏庸腐朽, 骄奢淫逸
古 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7) 艺术手法
a.“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b.“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c.“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8)语言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激情奔放,或含蓄沉郁;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2、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1)怀人伤己:是古人际遇与作者有某种相似,触发感慨。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a.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而自己却被冷落或不被重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b.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感慨自己身世,抒发自己的感伤。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2)怀古伤今
诗人多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或警戒。
a.昔盛今衰型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b)物是人非型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词,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自己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3、鉴赏咏史诗方法指要——三步曲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写古人往事是怎样的)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何写这古人这往事 ?表达诗人什么感情)要抓住历史人和事,与诗人之间的相似点。
一是理性冷静剖析历史,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
二是抓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慨个人身世,或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
再次,分析技巧。(运用什么方法表达这种感情)
一般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提问:前两联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赏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兴、用典手法。作者登临凤凰台而起兴,用凤凰的来、去象征王朝的兴盛、衰亡,通过颔联对吴国宫殿、东晋风流人物的变迁,进一步写首联“凤去台空”的历史感叹。通过六朝古都金陵的昔盛今衰的历史变化,寄寓作者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二)课文素材,作文能力提升。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
美文欣赏
《美女赌江山》
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
(一)
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注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
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二)
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地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厮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百十年后,当她的后代,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地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心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三)
西施、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做出的牺牲;又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七、迁移扩展:比较《咏怀古迹》(其三)与《王昭君》、《昭君曲》的异同。
王昭君
唐•张仲素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昭君曲
明•莫止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明确:
相同点:同是写“昭君出塞”的事迹。
不同点:《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
《王昭君》、《昭君曲》这两首诗中,却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昭君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
齐声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