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不是被满清取代而是另一个汉族政权,中国能避免被西方宰 明朝历史被满清篡改

3135

君临,财务自由,足迹自由,心灵自由。

我认为是能够避免这段屈辱史的,且听我一一道来。

1,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

时间上,从1300年代意大利手工业繁荣,到17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欧洲在长达450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这个时期,欧洲大陆上,只有法国,西班牙本土发生了对外族的复国战争,北欧发生了俄国和瑞典的争霸战争,但是意大利、荷兰和英国本土都相对和平,也成为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地区。

(朋友们,你们就不要吐槽说欧洲战乱多了,你们说的所有的战乱都是局部战争,并没有产生足以毁灭文明的全局性影响,同时都是发生在欧洲大陆中心地区,离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十万八千里。)

和平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有这样,技术积累才能得到传承,经商者的财富才能得到累积,投资规模才能不断扩大,社会分工才能不断实现专业化,实现从手工业向工厂制度的转变。

战争,杀戮,蛮族入侵,对一个地区经济的伤害和文明中断的影响,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说明一下的是:蛮族入侵,这是一个历史名词,并不是我的发明,也不是我要歧视少数民族朋友,我对现在的满族朋友没有恶意的。之所以要用蛮族入侵,而不用异族入侵,因为在历史上,落后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征服,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殖民入侵,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没有阿拉伯人的入侵,就不会导致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的中断。

没有北欧蛮族的入侵,就不会导致古罗马文明的中断,欧洲陷入中世纪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代。

没有中亚蛮族雅利安人的入侵,就不会导致远古印度文明的中断,并且引发禁锢千年的枷锁-种姓制度。

没有五胡十六国的蛮族入侵,就不会导致汉文明在晋之后三百年的黑暗和中原地区的从此衰落。

没有两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导致欧洲的衰落,让美国得以乘机崛起为新的世界文明中心。

没有苏联的入侵,就不会导致欧洲分裂为西欧与东欧两个经济水平迥异的经济体,让西欧工业化向东欧的传播戛然而止。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战争和入侵,导致了多少先进文明的衰落甚至中断。而那些位居文明大陆的边缘,既相对独立,能够免受战争伤害,又能够得到文明知识的传播的地区,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英国,美国,日本,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地理上,英国位于欧洲和美洲大西洋航线的必经之路,自从新大陆发现以后,就取代了地中海的意大利,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这使得英国的商品交易和知识交流频繁,成为了当时世界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

自古以来,文明的进步,就是得益于技术的交流,商品的交易,由此进一步出现工商业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

因此,商业贸易中心,从来就是地区文明的最高水平的所在。古今中外,开封洛阳,扬州苏州,纽约香港,新加坡迪拜,古希腊今荷兰,莫不如是。

在经济水平,社会分工和技术积累达到临界点的情况下,工业革命就爆发了。

这是一个看似必然,实则偶然的结果。

——工业革命并不是多么伟大的科技突变,无论是瓦特改良蒸汽机,还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都仅仅是针对原有手工业技术的微创新,仅仅凭借工匠的经验积累即可。即使没有瓦特,也会有另外一个工匠去完成这项改良。

——如果没有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在技术积累成熟的情况下,同样会发生,只不过就是在东西方贸易主通道的南欧地区了。

——如果欧洲在这段历史中间遭遇了蛮族入侵,文明再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工业革命的诞生必将大大推迟,或者就被别的地区抢先了。

——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量:那就是16世纪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上台执政(1559-1603)。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日益转变为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强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

伊丽莎白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确立圣公教为英国国教,解决了尖锐的宗教矛盾,使得全国上下凝聚在女王为核心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动改革开放。

第二,大力发展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英国日益发展的海上贸易保驾护航。

第三,大力支持非洲-美洲的奴隶贸易,这项不道德的贸易使得英国的海外利润急剧增加,渐渐成为欧洲商业贸易中心。

第四,推动社会宽容和开放,涌现出培根、莎士比亚这样的早期思想家、艺术家,为后来的资本主义思想大解放、科技大繁荣奠定基础。

可以说,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对英国的工商业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后来的工业革命、光荣革命等一系列事件在英国的最早发生,也没有英国殖民者在美洲的移民,和美国迅速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的历史。

一只蝴蝶震动的翅膀彻底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那么,作为一个封建砖制君主,为什么伊丽莎白一世要对工商业支持呢?

因为,这些政策的推动,能为他的家族增加财富。

人类从来就是利益的动物,只要有利益,今日你我可以是敌人,明日就可以握手言和结为伙伴。

因为利益,朱元璋可以从无铲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表,袁世凯可以从资产阶级的敌人转变为推翻帝制的共和总统,佛朗哥可以从法西斯分子转变为西班牙工业革命的推动者,蒋惊国可以从一个独财者转变为砖制的掘墓人,戈尔巴巧妇可以从一个共铲主义者转变为一个民煮拥护者,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观念,只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眼光与战略抉择,在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封建统治阶层的王室相信国民财富的增加,并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反而可以增强国家竞争实力,增加国库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信任感,是异族统治的清朝不会有的。

2,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在法国传播开来?

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后,很快纺织业和蒸汽机技术就传播到了海峡对岸的法国。

这个时候的法国是个小农经济的中央砖制集权国家,传播速度并不快。直到旧王朝被推翻,新王朝拿破仑皇帝当政时期,工业革命才在法国展开。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法国的不愿改革的封建砖制王朝很容易就被推翻了?第二,拿破仑同样是砖制政权,为什么又大力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法国的腐朽砖制王朝——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在1589-1792年期间统治法国,统治时间约200年,这个王朝的建立并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婚姻、继承等手段,从一个地区小公国逐步继承为法国统治王朝的。这种婚姻继承手段,使得其家族一度统治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诸多国家,但是统治很不稳定,时断时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欧洲历史的一个普遍现象。

原因我们不去考究,但结果却是:欧洲统治阶层对下层民众的政治和军事控制,没有经过大规模人民起义的考验和制度改进,是相对松懈的。下层民众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很容易就通过造反获得成功。大革命时期攻占巴士底狱1天就成功了,俄国二月革命也是1天就成功了。

在历史上,有一个基本规律。

王朝开创者得到权力越容易,统治就越开明,得到权力越艰难,统治就越保守严密。

比如,晋、隋、唐、宋这四个王朝的建立,都是相对容易的,开创者都是来自世家望族,见识较广,或者通过夺权,或者通过短短几年的用兵,就很快统一了国家。因此统治家族普遍充满自信,较为尊重知识分子,对工商业的发展相对支持。

秦、汉、明这三个王朝的建立,开创者曾经地位低下,历经艰辛和战火的洗礼,才最终统一国家。因此,开国者的不安全感较强,为了家族的长治久安,在早期都发生过对功臣的杀戮,国家制度上,军事化程度明显,对民众的控制也是较为严密的。但在统治后期,随着新一代皇帝的王位继承,不安全感明显下降,社会一步步走向开放。(秦亡的快,那是过犹不及。)

元、清这两个王朝,开创者都是处于文明边缘的蛮族,由于对汉人的强烈不信任感,和人数巨大差距上造成的强烈不安全感,使得其统治期间,制定了十分严苛的种族歧视政策和思想、政治、经济的严密控制手段。这些政策是长期存在的,并不会因为统治者的王位变更而发生改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洲大陆在面临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转折关头,法国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王朝,由于其对内统治力的孱弱,很快就被时代所摧毁了,而中国的清朝却仍然坚挺的延续了大半个世纪。

第二个问题,拿破仑是砖制皇帝,为什么要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呢?

拿破仑确实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在位期间,他一举扭转了法国的文明进程,将法国带进现代资本主义强国之路。

他干了哪些事呢?

第一,创办法兰西银行,大力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第二,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第三,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实践科教立国的战略。

但是,所有这些作为,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拿破仑是一个砖制皇帝,一人独大,好战分子,并且和历史上的开国君主,行为模式上没有什么不同。

他仅仅只是因为身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关头,本人又有征服欧洲的雄心,于是很自然的就选择了这条能够快速富国强兵的道路:大力支持工商业的发展。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所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工业强国,基本都是在开明砖制统治下发展起来的。

如上文所提到的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法国的拿破仑。

还有德国的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1740-1786)、俄国的彼得大帝统治时期(1682年—1725年)、意大利的伊曼纽尔二世统治时期(1849-1861),西班牙的佛朗哥统治时期(1936-1975),日本的明治天皇、韩国的朴正熙等。(美国没有这样的砖制统治者,因为他是英国的殖民地,开国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资本主义)

这些具有历史偶然性的,具有眼光和雄心的统治者,他们站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审时度势,大力推动本朝工商业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能够在一个小农经济地区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假设,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开国君主,位处这样的时代,是否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呢?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历史虽然充满偶然性,但具有战略眼光的,乱世中崛起的英雄,总是那些能够适应于历史规律的变革者。

历史,往往是英雄创造的,而英雄出现的前提是,社会的宽容和开放,没有禁锢才有创新。

3,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其他地区快速传播开来,以致被西方宰割?

地理上,工业革命的传播是从中心英国向四周扩散的,那些距离英国较近的西欧国家当然率先受益。不管原先的农业经济多么封闭,不管原先的文化、制度差异有多么大,欧洲大陆国家离英国越近,工业发展速度越快。

由于工业革命的传播,临近的国家很快就富强起来,实力与英国的差距并不大,自然也不会受到英国的欺负。

当离英国工业革命地理距离比较远的国家,相对于英国自然发展缓慢。经过一个世纪的文明差距拉大,英国相对于亚非拉的实力差距已经十分遥远,于是对他们实行军事征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军事征服,本质上是实力对比问题,让先进者有机可乘。

举例来说,

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几十号人就征服了几百万人的帝国,完全是文明差距在千年以上的原因。

英国征服印度,因为印度恰好旧帝国崩溃,新帝国还没有建立,让英国有机可乘。

英国征服非洲,北美,地广人稀,几乎没有像样的文明,自然很容易就占领了。

但是,英国在18世纪虽然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然而深度不广,实力并没有大幅超越法国,到19世纪,法国的工业革命也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英国想宰割法国也有心无力了。

当英国经过二战,实力受损,被统治的殖民地经过几十年工业化的传播,实力上升,差距缩小,英国就无力统治,无奈的选择让殖民地纷纷独立了。

现在我们转入亚洲。

4,为什么日本在亚洲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

——时间上,日本在唐朝文化传入后,历经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和平独立发展(期间有150年左右的短暂战国时期),没有受到蛮族入侵,知识积累得到传承,到清朝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追上亚洲文明中心的中国,文化自信,更愿意接受外来技术和文明成果。

——地理上,和英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海岛国家,对外贸易交流频繁,西方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相对比较容易;作为亚洲最东方的国家,离美国地理最近,容易受到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传播影响(美国在美洲之外第一个欺负的国家就是日本)。

——制度上,本土民族政权,幕府统治相对没那么严密,由下而上的反抗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结果就是,离西方地理更近,本土经济和平发展时间较长的日本地方势力坐大,幕府统治控制力相对较弱,实力接近的情况下,更了解西方技术的地方势力打败了中央派,成为新的统治力量,并且和新天皇明治结成利益同盟,全力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日本虽然是亚洲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是其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欧洲各国的转变路径是一致的,并不具有特殊性。

和亚洲文明其他地区相比,仅仅是其离西方文明(美国)更近的地理位置和交流历史所致。如果非要扯到文化上,只能说是海洋国家,贸易为本,保持了相对开放与交流的社会风气,但这些仍然是地理位置所培育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是日本成为亚洲工业化的领先者,而不是亚洲最西端的接近欧洲的土耳其和中东地区呢?

答案和中国是一样的,因为蛮族入侵。在整个近代史,因为沙漠阿拉伯人的崛起,中亚奥斯曼土耳其的铁蹄摧毁,曾经辉煌的领先于人类几千年历史的新月谷地文明,就像被恶魔下了诅咒一般,从此暗淡无光,陷入黑暗之中。

5,为什么清朝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天朝的改革开放成功了?

都是砖制统治,都是面临内忧外患之下的被迫推动。决定性的区别是——

——推动洋务运动的是清朝地方实力派,中央并不支持。

——推动改革开放的是天朝的中央务实派,并强烈打压保守派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正如前文的分析,因为清朝的中央实际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唯一在乎的是维持自己的统治,对地方汉族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正是这种不信任感,甚至是恐惧感,使得满清统治的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控制最严密,文字狱频繁,文化暗淡,与世界隔绝,工商业难以得到发展的三百年。

即使是所谓的满清的鼎盛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的百年盛世,也仅仅是农业的平稳发展,帝国疆土的大幅扩张。而资本主义的根本,工商业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受到严厉打压的。三百年的文明史,留给后世可堪阅读的只有一部红楼梦,这是何等的黑暗。

在满清所有的禁锢中,又以对工商业的抑制政策最为根本。毕竟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工商业,没有工商业的繁荣滋养,一切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无源之木,无水之鱼。满清到底给工商业施了哪些魔咒呢?

第一,除了有限的几个国营矿场,禁止民间矿业开采。

第二,盐场、渔场、手工作坊,只要是劳动者聚集之地,莫不严加防范,禁止做大。

第三,开设官办织造局、铸钱局、御窑厂等,用各种手段,将私营业者挤压出市场,杜绝发展空间。

第四,禁止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杜绝与外国的一切交流。

所有这些政策措施,着眼点都是为了限制人口的聚集,形成反清复明的民变力量。这些政策,就如一根绳索牢牢的绑住了工商业发展的七寸要害,将中华文明推向无边黑暗的深渊。

天朝的开国之初,和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一样,都是屌丝逆袭,历经千难万险,因此开国者具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大杀功臣,强化对社会的控制。

但是,随着第一代统治者的逝去,第二代统治者的接任,这种不信任感很快就过去了。

所以,正是由于清朝是异族统治者,而天朝是汉族统治者,导致了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不一样的结果。

6,如果是一个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呢?

理论上来说,如果没有蒙元和满清的异族入侵,汉文明从宋朝之后能够得到延续下来的话。情况一切都会改观,我们分别分析一下。

第一种情况。

最理想的情况下,宋朝能够延续至今。

早在公元1000年前后,宋朝的社会开放就已经孕育了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都达到了中世纪文明的顶峰。

经济上,出现了开封、临安、大名府、应天府等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发明了纸币,金融业,造纸业,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发达,泉州和广州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贸易港口,向亚洲沿海各国大量出口纺织品,茶叶和糖等食品,瓷器和五金制品。

科技上,四大发明里的其中三样,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发明于宋朝,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发生于宋末。数学上的成就尤其让人瞩目,贾宪和秦九韶的高次方程体系和沈括的高阶等差数列研究都要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这样的成就,彻底打破了传统认识中,中国文明不善于理性推理的偏见。

文化上,诗词散文(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等),绘画书法(张择端、宋徽宗、米芾等),哲学思想(朱熹、二程、周敦颐、陆九渊等),书院教育( 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等),百花齐放。

从整体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来看,宋朝(960-1279)的文明水平已经达到了和意大利手工业繁荣,文艺复兴时期(1300-1600)的程度。也就是说,宋朝的文明水平比欧洲领先了足足300年。

宋朝的文明开放,我们要感谢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这位伟大的帝王,出生于洛阳世家,从小饱读诗书,有胆有识,起于五代战乱之时,以军功晋升至王国军队的统领,却厌倦了战争杀戮对文明的摧残,陈桥兵变不杀害前朝皇帝,统一诸侯善待各国君主,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功臣权重问题,尊重知识分子,立下不杀士人的石碑。这是中国三千年文明史上最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皇帝。

只有在这样的王朝,才会出现像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这样能谱写出一手文采华章的高文化素养的政治家群体。

如果宋朝不是被蒙元干掉了,保持这样的发展水平,再过200年,到1500年前后,很有可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就将是中国。只可惜,这样的美好前程,在蛮族入侵下一手摧毁,生生中断了100-200年。(元朝100年,明朝经历战乱统一之后恢复经济又花了100年。)

第二种情况。

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

因此,我们假设,没有蒙元满清的入侵,宋朝自行崩溃,由另外的汉人王朝代替。

假设宋朝在300年的统治后自然衰落,新兴的王朝经过短暂战争,再度统一了国家。经我们前面的分析,即使第一代君主的统治较为严酷,但是50年后一般就会走向开放。

明朝就是这样的例子。

明朝中后期之后,皇帝已经基本不理朝政,由大学士主持政局。事实上,这相当于一种知识分子的专业治国,结果当然要比平庸的皇帝亲政要好得多。所以我们看到,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文化繁荣,都是历史上仅次于宋朝的。

在1600年前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内阁大学士当政治理帝国时期,明朝的文明发展重新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西方,正是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两者比较,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然是世界第一流的。

经济上。

明朝在制铁、造船、纺织、瓷器、印刷等工商业方面,产量占全世界的2/3,民间手工业不断壮大,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官营却不断萎缩。中国民间私营经济的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更高。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南京、北京、苏州、杭州、扬州、开封、西安、广州、成都,都是当时人口几十万的大城市。

很明显,与清朝相比,明朝的政策,是重农而不抑商的,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英国相比,除了海上贸易有所不及,其余方面几乎秒杀。

值得说明的是,明朝早期曾经有过海禁和抑商政策,但在中后期已经基本放开。这和清朝持续300年的禁锢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混为一谈。

科技上。

郑和下西洋,造船技术上是世界一流水平的。

火药开矿、制造火炮、地雷等军事武器,日益先进。

程大位发明了珠算数学体系,已可实现开平方和立方的珠算记法。

宋应星提出了声音通过空气震动来传播的现代物理学理念,方以智做了小孔成像实验,提出光的“气光波动学说”,将近代物理学进一步丰富。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著作,对铅、铜、汞、硫等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吴游性完成《瘟疫论》,是中国首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著作。

建成了中国第一部天文望远镜和官方天文台,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西方的哥白尼学说,将几何学和世界地理学引入中国。

所有这些近代科学技术,在1600年前后,明朝都是处于世界一流位置的,即使是有所缺失的部分,比如几何学、地理学和天文学,在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将大量西方著作翻译进来以后,很快也得到了完善。

如果不是满清的蛮族入侵,中华文明与西方的科技交流不会就此中断,甚至被束之高阁,列为禁书,全部扼杀。明亡43年之后的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原理》,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数学微积分,将科学史带入现代文明的轨道。

文化上。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艺术达到了近代历史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可与莎士比亚戏曲媲美。唐伯虎、徐文长为代表的画家放浪形骸,自由奔放。

这个时期在文学水平和思想价值上,能够与西游记、金瓶梅这样的长篇自由主义小说媲美的欧洲作品,也仅有《唐吉可德》一部而已。

思想上。

王阳明提出“心学”之说,强调人的主动性地位,李贽进一步肯定“人欲”的价值,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男女平等、君臣平等的人类平等观念,倡导“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政治主张。

到晚明之时,更涌现出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批启蒙思想家,要求提高商人地位,“工商皆本”,反对君主砖制,以“众治”取代“独治”,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设立类似于议会的代议机构,“政有缺失,公其是非”。

这些思想家的学说,是伴随着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需求而形成的,与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家弥尔顿倡导言论自由的观点基本相同,如果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一套现代政治理论体系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1644年,大明王朝崩溃,满清入侵,中华文明的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就此中断,再无香火传承。而西方的英国,45年之后的1689年,洛克发表《政府论》,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三权分立思想。伏尔泰将洛克的思想翻译到法国,引爆欧洲的大革命运动,世界历史从此逆转。

如果没有蒙元的蛮族入侵,中国的文明发展在近代将领先欧洲至少100年,到底是西方、还是东方,哪个文明更早进入工业革命,实在是一个未知之数。

而在满清的入侵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工商业受到抑制,科技文化发展受到严密控制,万马齐喑,知识分子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研究考古,可悲可叹。

第三种情况,这是问题假设的重点——

【明朝崩溃后,由另外一个汉人王朝代替】

这里要探究的,就不是谁先进入工业革命,而是在日本先进入资本主义发展后,汉人王朝能否迅速适应的问题。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如果中国在明朝后,仍然是一个汉人王朝,将会出现这么一个结果:

1,不管开国者的经历如何,在第二任统治者之后,国家一般都将走向开放,工商业得到繁荣,与西方有流畅的知识交流,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情况下走向新的高峰。因此,即使中国并没有出现工业革命,与西方文明的发展也将同步保持,至少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落下。

2,即使日本先一步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没落的汉人王朝、不思进取的统治者也将更容易被下层民众推翻,实现改朝换代。

3,新一任的王朝建立者,通常都具有杰出的才能,站在历史转折的关头,能够适时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4,由于及时的改朝换代,完成制度更新,中国与日本的文明差距相对没有那么大,日本就不可能敢于冒险发动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的经济崩溃,民粹发酵,引发后来的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拖延了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

总结:如果没有满清的蛮族入侵,中国这么幅员广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和市场,文明的发展起码可以进步一百年,遭遇西方宰割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PS:

1,有朋友说,看完全球通史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可是,要说对我历史观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部历史著作对我的影响比全球通史更大。这本著作,我看过不下5遍,如今仍然放在案头。

2,所谓的第二代后的统治者会走向开放,并不是说第二任统治者就一定会开放,可能是第二任,也可能是第三、四任,但总是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因为对于汉族统治者来说,开放比封闭的收益更高,这是一个明显的结果。

——————————

那些说,无论明清,最终结果都一样的朋友们,请你看清楚一个事实:自汉朝沟通中外以来,无论唐宋明还是今朝,只要是汉族统治者,哪个最终不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砖制与民煮的问题,而是一个产权制度问题。

私营企业:产权是我的,因此我要把它做大,给子孙留下更多的财富。

国营企业:产权不是我的,我只有经营权,因此我要占住这个位子,能混一天是一天。

不同的产权归属和激励机制,导致了两者的不一样发展方向和成长速度。1978年天朝的私营经济占比为零,仅仅30年,2008年私营经济占天朝非农就业人口的85%,全国税收的60%以上。

这就是区别。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对于“另一个汉族政权”的历史假设,其实并不用争执,今日之天朝,在过去的60年所面临的世界环境和选择的发展道路,就是答案。

2013-12-13481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262

Shel W,Vassar College 发展经济学 经济史

难度非常大

这个问题非常难解释 所以我打算用下面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中国为什么错过了工业革命?跟闭关锁国有关系吗?

答:中国并没有错过工业革命,中国只是不接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日本也“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是日本在被迫打开门户之后加速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最终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从被欺负的弱国变成了入侵他国的列强之一。中国在意识到这点之后进行了洋务运动,只可惜集权政治导致了这些科学技术最终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无法促进投资。

问题:为什么中国不接受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中国当时的人力资本比物理资本便宜许多,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不够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科学技术和物理资本。二是集权政府(不论明或清)都想维护统治,因此他们都不想让商人拥有大量的资本来挑战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们采用行业垄断、

肆意征税、轻视产权等措施组织民间资本积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在集权政府里发展起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基本等同于做梦)。

问题:为什么欧洲就突然赶上中国了呢?

答:以英国为例,英国经济腾飞主要经历了几个关键时间。黑死病,工业启蒙,光荣革命,工业革命。黑死病让英国人口急剧下降,人力资本价格飙升,人们投资物理资本的动力增加许多,而英国之前进行的土地改革和一直以来的庄园封建制度也让农业科技的扩散更加迅速。之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人才数量剧增,社会对于科学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工业启蒙由此开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意识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为工业革命的开始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随后,由于长期的中世纪英国王室皇权脆弱,积累了大量资本的新贵族阶级很快在经济上占有优势,皇室此时想通过向民间贷假款不还钱的方式削弱民间资本的力量,可惜此时资产阶级已经崛起,光荣革命开始,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资本开始主导社会,为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工业革命我就不过多介绍,虽然最近经济历史学家发现我们高估了工业革命的短期意义,但是长期来讲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法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欧和北欧都是最早一批工业化国家,虽然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比如法国经历了拿破仑王朝和波旁复辟),但都万变不离其宗,而此时的东欧、东亚、非洲大多国家都在极度集权的政府下(那时候新大陆都是殖民系统,那儿的经济情况和问题没啥关系暂时不解释如果有兴趣我可以给你单独解释下),俄国和中国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问题:那日本呢?

答:没有被西化之前,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价值几乎一样。政策上来讲,德川幕府(感谢评论中@句玉 指正,是我的历史知识不够牢固)开始的闭关锁国要比中国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更多。日本之所以能很快赶上的一个原因就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间很晚,君主权利并不如中国那样强大,不像中国千年来都是帝制。在被迫打开门户之后,日本皇室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急于维护自己而是,而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学习,最终取得了成功。

问题:为啥我要问这些个问题?

答:我上面提到了中国、英国和日本。如果真的仔细看我的回答的话,其实应该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了。这些问题虽然不一定直接回答了楼主的问题 但我相信都是启发性的 能够帮助大家思考。

@刘新征 关于海禁的观点无法解释日本的迅速崛起 而且并没有解释到位中国“缺乏动力”的原因 中国手工业强大只是一个表象 说到底还是人力资本和物理资本的分配和长期以来的政治模式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

陈的观点对于明朝商人的地位我觉得比较有道理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君主强权的社会里想要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是文化的要素无法解释日本的迅速崛起 经济史学家很早就达成共识 文化并不是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的确有关系,但并不关键) 最好的例子是美墨边境的一些被分割的城市;被迫打开门户的中国日本。

@曹子卿 的回答我觉得角度很好 的确清汉关系在那段历史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不过我还是认为对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并没有解释清楚 回答的assumption没有证实过 比利时和荷兰就是西方社会中没有发展出民族主义但是还是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的例子 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新殖民地就更和民族主义没什么关系了

经济史学并不是一个hard science,但是它用科学的视角和理论关怀去用有限的数据和事例探索出经济发展的轨迹。刚刚正好研究了一下《决定》,里面的一些举措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吻合。在现实世界,国与国之间存在各种差异,这些经济史理论并不能够足以给一个国家的决策者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但是在这门课的科学方法至少会给所有执政者一个发展的路线。(当然部分亚非拉国家它到现在还是富不起来,关于为啥这些个国家它就是富不起来跟这个问题也没啥大关系我就不在这儿解释了,不过思路和这个问题还是相似的)

这个学科的研究,结果可能科学不起来(古代的数据很多是有bias的而且很多根本无法得到),但是方法一定要科学,科学很多时候无法证明对,但是它一定能证明错。

补充一些跟这个问题更直接相关的历史事实,来回应某位的打脸

尽管明朝的商业有所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区间税赋减轻,但明末全国性质的农民起义已经证明了这样的举措其实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而服务。且从经济角度来说,明朝的工业仍然以农舍工业为主,并没有出现工厂和机器,因此即使赋税减轻了,农业生产力仍旧没有提高,也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旦遭受例如旱灾、外敌入侵、倭寇海贼等事件时,集权政府还是会采取保守的措施应对。我在那段论述里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手段,这并不意味着不使用这些手段就可以改变一个掠取型经济体系(extractive economy)。明亡于清,虽然的确有一些偶然性(比如抗日援朝,即万历朝鲜战争消耗了部分明朝军事力量),但自身的原因还是主要,不然无法解释明末的农民起义。

感谢大家的评论,马上感恩节假,这几天有不少考试,也没法一一和大家讨论。给大家推荐一本书,Why Nations Fail,这本书分析了很多案例,讨论了包括殖民体系、政治体系、工业革命等一些因素。(这本书是一本畅销科普书,并不要求有知识背景,但是还是建议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了解一下再去看这本书,会有更直观的感觉)

感谢曹子卿的讨论。

先说您新加的内容,再来讨论民族主义到底有多少用处。

荷兰是我欠考虑,尼德兰革命的确是欧洲资产阶级兴起的重要事件,但是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成立都是尼德兰革命的结果,所以它无法解决我俩的争论。

关于殖民地,在经济上来说的确是另一套体系,不过和民族主义根本没什么关系。不过既然“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不就还是说明民族主义的论点还是不能说明问题吗?

关于技术,中国王朝时期技术的推进并没有让工厂出现,相比于工业启蒙的成果,这些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并没有改变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说民族主义

有民族主义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好的例子很多

朝鲜(清朝初期朝鲜半岛兴起民族主义运动,不过这并没有给朝鲜带来很多经济发展机会。而在朝鲜战争之后韩国朝鲜都是民族主义强国,但经济发展道路则截然不同。)

独立之后的许多亚非拉国家

没有民族主义但是经济发展很好的国家也有很多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比利时

2013-11-2744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76

知乎用户,无知文科生一个

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为了下午的工作热身

首先,这个问题要回到明清交际的历史现场看,当时存在的几个汉人政权能否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让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朱明就勿论了,几代明史学者,从顾颉刚到黄仁宇都已经说明了明代的国家政治已经失去了自新能力,根本不可能跟得上当时经济、思想和政治的发展。那么大顺和大西可以吗,至少从今天我们看得到的史料,他们没有体现多少建立一个国家的素质,大西几乎就是一场摇滚游戏,而大顺虽然有所设想,但实践能力很差,很多制度设计干脆回到宋代以前,甚至设置了大量“节度使”这种早就被证明有害无益的东西,至于“西方”最重要的重商、民法的独立化,地方自治等等,更是无从谈起。而以南明几个政权而言,他们除了终于意识到西方和日本的存在,开始主动为了救亡而接触以外,相比于朱明同样不存在明显改善。南明唯一的努力之处是在战争压力之下,致力于改善文人政府和军人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是鲁王还是隆武,到最后都变成了军阀挟持政府,甚至连割据也做不到。朱明的政治架构根本无力处理文武关系这一困扰了他们一百多年的问题,从此可见一斑。而在制度自新能力上,上面的帖子已经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例子,赋役改革上,张居正没做到的事情,难得多的版本却被雍正做到了,这已经说明大清相比于大明的优势所在了。

其次,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比朱明好,也比金清好的汉人政权呢。政权好与否,是以其政治理念为基础的,尽管汉人中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这样超前的政治思想家,但纵观整个清代,反清的汉人组织中显然没有任何一个是以他们的理念为出发的,如果你问天地会也好,其他也好的反抗力量,他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比当时的满清更好,很明显他们回答不出来。显然,至少以史上可见,17世纪以后的诸多汉人反清力量而言,他们都不具备题主所说的能力。

最后,满清是中国被西方宰割的罪魁么。当然不是,以满清的能力而言,可以说已经在西方压力面前取得了最大的自尊和自保,当然,这一方面有中国自身幅员辽阔、人力众多的因素,但这可以参考李氏朝鲜和阮福氏越南,他们的制度都是对朱明制度的模仿,假如比较这两国的抗外历史可见,如果不是满清特殊的制度,中国在殖民势力面前的全面崩溃显然比清末来得容易。梁启超说大清末年是千年未有之变局,确实如此,西方殖民势力显然绝不是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的任何外敌可比的,至于内敌,太平天国的牛叉也绝不是历史上任何造反能比的。可以说,大清在经历1860年代的一系列冲击之后,还又活了四十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比如在最后,大清接受了地方督抚自治对国家的作用,这一点直到朱明覆灭,也未能醒悟过来,又比如,相比于朱明死到临头也只是想到要向西方和日本请兵,大清至少做到了有意识的去学习和借鉴外人,在对于世界认知的清晰度上差距不可谓不大。

当然,大清再牛逼,也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政权,明治维新告诉我们,东亚的古典政治制度如果不从根本上扬弃,是不可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显然,满清没做到,但明清两代的历史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任何汉人政权都更加做不到,要知道清末阻碍洋务、维新的主要力量,其实完全不是满蒙贵族,而是清流汉人。

至于上面高赞贴说的,其实完全不值一驳,因为~~~没逻辑,脑补太多。

看到下面的评论,再做一点补充。

其实最大的问题在哪?那就是对“西方”的认知。

什么是“西方”》赛义德说“东方”是西方人的一个迷思,其实“西方”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文化里,何尝不是一个迷思。谁是西方?假如以所谓的“工业化”来衡量,到了19世纪后半叶所谓“被西方宰割”的年代,我们面对的说到底就是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它们代表西欧两个相对共通的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尤其是英国,这是我们建立“西方”印象的直接对象,也就是大工业化,商贸+殖民。

但是,即使有西班牙+葡萄牙这种老的殖民帝国相处的经验(和这两位,其实东亚三国从16世纪就开始打交代了,完全没有‘被宰割’一说,而且可以说,德川和大清的存在,本身就是东亚在存在这两个殖民势力之后才出现的结果,安土桃山时代,南蛮出现对于日本社会的冲击,以及明末白银潮对于朱明的冲击都是此后社会发生内在变化,形成新形态国家的重要因素,虽然未必是主要因素),当19世纪初东亚三国开始面对英法,尤其是英国的时候,其实面对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手。因为这种工业资本+殖民本身就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由西欧三国,也就是荷英法所独创的一种社会-经济模式,之前的欧洲经济是由意大利金融业+西葡殖民事业所驱动的,而如韦伯所见,新教精神+新的资本主义+西北欧特殊的封建社会底层所塑造出的国家价值取向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前者是在面对奥斯曼土耳其和欧洲内陆神罗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而后者则是在大航海后期,一种更为宽松的时代形成的,前者到东方寻找的东西,其实和中世纪的拜占庭人差别并不大,而后者才真正将东方作为资本经营的对象。

所以,不是我们赶不上,除了英法,当然还有北欧诸国,全世界都没有真正在19世纪初赶上这种发展模式,它的独创性不是换某个政权就能够抵消的,这就是所谓的工业革命,所谓的现代西方。一个文明只能在它自身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在东亚,无论是满清还是德川,都只能在即有条件下做到最好,而不可能对抗超出其文明范畴的东西,所以设想“中国为何没有工业革命”,其实是将“工业革命”给普遍化了。这玩意并不是“手工业”时代,或者“资本主义萌芽”必然的结果,它需要更多更复杂的因素作为驱动(事实上在我们所认为的‘工业革命’时代,英法荷当时人也没有像后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样主动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个特例。所以,说中国落后于世界,其实下意识是将中国作为“世界”的对比对象,这真是太把中国当盘菜了。理智一点想,不是我们落后于世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既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没有奖牌榜,也不是某个游戏,有一条人人都能走的科技树,努力走一定会向着某个既定目标前进。有个帖子有一点说的对,其实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创造”出自己的“工业革命”,而是是否接受英法,后来是普鲁士、美国所形成的这种新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一点上,还是梁启超所说的,中国面对英法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从或不从,就是死或不死,对于这一点,还是日本人看得清楚,主动自我扬弃,只能说是一种船小好掉头的幸运吧,但其中无法扬弃的部分(他们无法摆脱东亚传统的集权政治观念,最终还是选择了普鲁士这种中间方案)还是在20世纪发酵,促成了大日本帝国的灭亡,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命运。

2014-01-1631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93

知乎用户,通乱世史。

这个问题提的不好啊,任何统一大王朝也就混三百年,明朝混了二百六十多年,我已经很佩服了。

猜想,题主想问的其实是,如果灭亡明朝的是个汉人,或者是个姓朱的,类似光武帝这样的,等欧洲人打过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表现好一点?

——————————————————————

鉴于题主果然作了修改,那就好好玩一玩这个问题——老规矩,思路要凶险。

要解决这个在历史学研究上毫无意义的假设性问题,我们就必须跳出历史学的要求,进入到哲学领域。

第一个问题,发生了什么情况,能够让明末乱世终结于一个汉人之手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题主的问题就很简单了。这个问题的背面是,我大清究竟是怎么得的天下呢?

有人说是李自成和饥荒太给力,把明朝耗干了,我大清背后捅刀成功。一个反例毙掉这个答案,新末乱世,饥荒和起义军同样给力,为毛得天下的是刘秀不是匈奴东胡?

有人说是宋朝以来,汉人颓了,不行了,一个反例毙掉这个答案,明太祖本朝太祖拈花微笑——少年,你还是太年轻了。

让我们跟随伟大的穿越者回到明末辽东地区——

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汉唐时期,帝国扩张的重点,和胡人作战的方向,是西北。从宋朝开始,威胁从西北转向东北,这个趋势愈演愈烈,到了明末,帝国对西北已经完全丧失了想象力,却选择在东北战场扩张和死磕——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问,女真肃慎这一系列,究竟是怎么强盛起来的?帝国对西域的欲望和想象,又是怎么消失的?从汉唐时期蜕变到宋明时期,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回分解

第一个显著的趋势,从西周定都镐京开始计算,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缓慢向东边移动。

镐京——洛邑——咸阳——长安——洛阳——许昌——洛阳——长安——洛阳——汴梁——北京。

先说一个常识,如果帝国要把扩张的重点放在西北,那么,关中和陇右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兵源和粮食。换句话讲,我们可以认为,唐朝之后,关中经济彻底衰落,也就支撑不起对西域的控制野心。元朝时期,一个元曲作家感叹了关中的衰败,这正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那首《山坡羊》。

那么,关中的经济是怎么衰败下去的呢?

下回分解。

2013-11-2690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37

刘新征

不能。

原因可能恰恰是@曹子卿 答案里的这句话“中国远远领先与世界的强大手工业。只有一句话能够形容,明末的世界贸易,在西方迫切需求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的时候,对于中国来说唯一需要的只有白银了。”

中国地大物博,啥都不缺,这是面临外部竞争最大的问题,对外部世界没有需求,也就缺乏欲望,继而缺乏动力,从明朝开始海禁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注定了。

再补充一句:如果没有满清的入侵,中国可能根本不会拥有幅员广阔的国土,蒙古和新疆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成为中国国土。

2014-01-0310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38

知乎用户,剑桥文科生一枚,历史学社会学发展学专长。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非常有趣的观点,我来说一个切入点不太一样的。这个不一样主要在对题目假设的不认同,因为——

你可以说中国近代被西方侵略,不能(全)怪满清。

要怪,还不如怪明朝,因为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将注意力都放在内部(focused inward),产生了普遍的ethnocentrism(民族中心主义,不是nationalism民族主义,因为并没有觉得旁的国家不如中国),乃至后来的关闭国门。

不过呢,这个也不能完全怪明朝,主要还是被之前的元朝给搞怕了,对蒙古人的痛恨影响了这种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所以你要说这个到底怪谁,一直往前推,谁都说不好。

再加上明朝对经商这事的冷淡态度简直了,政和下西洋那么牛逼,就因为他活着回来了,朝里就不觉得有必要再去一趟了(何况蒙古人又要打起来的样子,没心思嘛)。明朝对儒家思想的复苏,导致又对商人阶层不看好了(对商人这个阶层的不看好还要追溯到周朝,所以,你懂的……),经商都是给宦官去管的,更让朝里一些学士嗤之以鼻。再加上明朝主要还是靠地税而非商业税(trade tax),反正对外经商就没怎么上过心。

这两点很重要,就是从明朝开始越演越烈的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对经商的看不起。

满清其实挺悲催的,因为满清一直觉得要适当融入汉文化来着,但越是想要融入,越不敢修改原来的东西(顽固不化),导致对这两点的执行比明朝搞的还好。

而西方人来踹门的时候,我们就说英国人好了,那个时候英国本土的自由贸易主义(free trade)是非常强盛的,且别说他的informal empire,所以他们其实是想来占有中国这个市场的。

但问题在于,我们那时候,一对经商没兴趣,二不认为世界上还有国家平等这一说,开玩笑,“中”国是什么意思,“天下”是什么意思,尔等蛮夷懂否?英国人摸着令人堪忧的发际线叨叨比比地说着自由主义就来了,没糊他一脸算是客气了。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

从这种历史观点来看,满清各位做的一系列举措固然糟糕,但很多思想其实并不是他们那一朝代独有的。满清可以算是自缚手脚,从刚开始的浑然不觉到后来的猛然惊觉,基本干啥都晚了。

所以问题里假设的说有汉族王朝是否可以避免西方入侵,那要看这个汉王朝是继续了明朝的思想路线呢(口号都喊的反清复明,估计还会拥护明朝吧?),还是会继续变动,比如开放国门,思想解锁,等等。这都不好说了。

以上观点主要来自费正清John Fairbank,《东亚:大传统》。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个看法。当然这种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这里只是阐述另一个观点罢了。

不过我不太同意最高票答案里对工业革命的看法,但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2014-01-048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46

曹子卿,职业:勇者;称号:无所事事;等级:LV:…

11.26:其实不想修改的,每次都要审核。但是看了@Shel W的说话还是觉得有一些地方说不过去。比如说“比利时和荷兰就是西方社会中没有发展出民族主义但是还是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的例子”但是众所周知,荷兰地区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前就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尼德兰革命。这一革命本身就是尼德兰北部的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反对西班牙贵族的革命,完全可视为一次民族主义运动。

至于说新兴的移民国家,我觉得完全是两个概念,美国产生之前,英国已经完成了民族革命。美国不过就是借来了英国已有的成果罢了。

至于说中国之所以难以借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成是廉价的人口,我认为也是不对的。首先,从中国来看手工业的繁荣主要是两个技术的推广,一是唐以来,水车的大量使用和明以后水车的改进。水车作为一个改良的动力系统,不仅仅是炉火的温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靠人力,也能够实现)而在于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得精细工种的增加和分工的增加。根据当时在景德镇的法国人,殷洪绪的说法,景德镇制瓷分工多达七十余流程,这和技术的进步也是分不开的。

另一个技术就是手工织机的推广,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中国的纺织业可能就不会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了。中国虽然自古以来就是劳动力大国,但是技术增长和普及在数千年里远比劳动力捉襟见肘的欧洲快得多了。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有大量廉价人口,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廉价。更换新设备确实有成本,但是从水力磨坊到蒸汽机这种质的飞跃上看,这种成本恐怕还是值得的吧。

根本没有必要总是拿集权说话,放在重商主义的历史背景下,集权主义也不得不说确实是马基雅维利等等一代先哲的政治理想。

-----------------------------------------------------分割线,以下是正文。

应该还是有可能的。理由如下。

首先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是民族主义。无论是欧洲的英法德,亦或是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很明显的标志是民族成分单一。而在发生资本主义革命或改良之前,在这些国家率先完成的,应该是民主主义意识的觉醒。

而在中国现状却是少数的满洲人对多数的汉人的统治,实际上就使得中国想要成为一个民族主义的国家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民族主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都停留在反清复明这种低级程度上。直到二十世纪后的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才首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比较成熟的民族主义口号。而相较之下,日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近半个世纪,而欧洲,如果按照通用的标准(一般通常认为现代国家始自1648年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甚至已经发展了近三个世纪。倘若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很有可能会在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发展中萌发了民主主义思想。

直到今天,虽然中国一直声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主体是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实行共和的国家。但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概念实在太宽泛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汉族的文化与很多少数民族的差异远远甚于,欧洲某些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确实是超越传统民主主义国家的新型国家。与中国相比,在近代资本主义浪潮冲击下,民族成分同样复杂的而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等等,却要不然解体,要不然落后挨打,总之都没什么好命运。也唯有中国能延续至今,并且保证了国土的基本完整,恐怕也是先人付出无限血汗的结果。

其次,满清的入侵客观上也是对中国整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巨大破坏,各种屠杀就不用说,文化上的愚民政策才是影响至今的流毒。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几乎同一时期产生,无论是景德镇的瓷器,以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还是印刷业为代表的市民文化的兴起,没有任何一项不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放眼当时的世界贸易,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保持了长达三个世纪的贸易顺差。而这个贸易顺差的背后就是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远远领先与世界的强大手工业。只有一句话能够形容,明末的世界贸易,在西方迫切需求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的时候,对于中国来说唯一需要的只有白银了。

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引用一句维基百科上的话:明代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最丰富的朝代

[66]。

但是伴随着满洲人的入侵,社会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了三百年仍然是资本主义萌芽。虽然经济上有所恢复,但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实在不过就是掩饰满清统治者为了压制汉人的经济地位,防止市场经济带来的汉区经济繁荣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同一时期,中国文化圈步入所谓“万马齐喑”的景象。社会文化遭受破坏后,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彻底断绝。我们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中仍然有鸦片战争时期道光帝曾问,英国能否经由俄国有陆路到达。但是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确实利玛窦在万历年间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当时采取让亚洲居于世界中心的做法至今仍未绝大多数国家所沿用。

与汉人的包容文化相比,清朝表现的颇为极端。明朝虽然反蒙元情绪颇重,但是明朝的风俗和衣着等等仍然保留了蒙元的一些特色。想必之下,恐怕满清禁止传教士传教,将会成为中国全面引进西方科学思想的希望在当时遭到破灭。

事实上崇祯帝已经认识到科学的益处了,也曾经责任徐光启建立涵盖二十余科的科技院,但随着明朝的覆灭一切化为东水了。

如果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的王朝,至少能够为民族主义革命和思想解放提供保障,所以只能作为一种可能来看待,虽然这两点对于近代能否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2013-11-2623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21

匿名用户

我是专门来打第一的脸的@Shel W,在第一的回答中,提到了“二是集权政府(不论明或清)都想维护统治,因此他们都不想让商人拥有大量的资本来挑战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们采用行业垄断、肆意征税、轻视产权等措施组织民间资本积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在集权政府里发展起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基本等同于做梦)。”简直就是脑补的,对于清可能可以这么说,敲骨吸髓,但是在明代,我们就对此来看看黄仁宇是怎么说的。

明朝的税收数量基本上是在建国初期就确定,以后就很少变动过,要说有变化,那大概也是越变越少。

农业税方面,黄仁宇说

“造成16世纪税收基数有限的原因是洪武皇帝的财政政策,在其统治期间,确定了税收定额制度。1377年,皇帝分谴各部官员、国子监生和宦官巡视178个税课司局,固定他们的税收额度。

1385年,他命令将各省和各府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刊刻于石板上,并树立在户部厅堂内。1393年,田赋收入达到3227万8900石,洪武皇帝对此很满意,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来,后来也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弃”

永乐时期曾经略有增加,“1412年,在永乐皇帝统治时期,来自于农业土地的税粮收入据说达到创记录的3461万2692石”,而上升的原因,“很可能是安南作为一个新归附的省份,其额度也包括进来的缘故”。但失去对安南的统治之后,“收入又重新调整到接近3000万石”。

然后在宣德时期,国家田赋收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减少

“14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所有者们,对附加在他们田赋之上过高的额外费用已十分不满,他们有意拖欠税粮,以至于逋赋总额已经超过了三年的全部税收。为此宣德皇帝做了让步,下令全面减免这些地区的税粮,蠲免额达300万石。……然而这一缺额并没有加征于其他地区,此后每年的计划收入一直保持在2700万石左右,但对于可耕地和人口的上升却不做考虑。”

耕地方面,“实际上,绝大多数地方官员在给帝国政府上奏中都只是想恢复地亩原额作为现在的统计数据,新增地亩很少上报。……这样做的结果是税收与耕地面积相脱离。1502年上报的情况就是最好的明证。应该指出税收定额制度是明代的基本政策,唐宋时代从来没有象明代这样僵硬地执行这一政策”

人口方面,“与一般看法相反,增长的人口很少直接有助于税收增加。过剩的人口往往成为流动人口,很难对他们征税.即使对过剩的人口能够进行登记和评定,地方管理者也不愿意如实上报,担心上报人口增加会促使政府重新调整地方税收定额,增加税收.他们至多是重新调整税收负担,由于纳税户的增加,每户的税负减少,使得税收相对容易征集,同时管理者也获得了仁爱的名声”

于是以后,不管耕地增加多少,人口又上升多少,生产力进步多少,明代农业赋税始终就维持在这个水平左右,前面也多次引用过“1600年以前,基本税额为粮食2600万石”

其实即便不看黄仁宇的论述,光是从明史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明代农业税不增反降的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

夏税,米麦四百七十一万七千馀石,钱钞三万九千馀锭,绢二十八万八千馀匹;秋粮,米二千四百七十二万九千馀石,钱钞五千馀锭。

永乐中,……,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丝钞等二千馀万。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164]

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内官之众,军士之增,悉取给其中。赋入则日损,支费则日加。

万历时,夏税,米麦总四百六十万五千馀石,钞五万七千九百馀锭,绢二十万六千馀匹;

秋粮,米总二千二百三万三千馀石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从永乐达到高峰,以后就是不断递减,在嘉靖时期,和洪武年间相比,已经是麦减少了9万石,米减少了二百五十余万石;而到了万历年间。麦子减少了11万石,而米减少了二百六十九万石。

表面上看,这些减少的也不算太多,但如果考虑到万历时期的人口至少是洪武年间的两倍多甚至是三倍,而农业税收不但没有显著增长反而绝对数量减少了,那么这就是相当惊人的减少了。

以上是农业税长时间内没有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形,

至于工商业税收不增加反而降低的情形,这里再补充一些内容,田口宏二朗说“在历代王朝一直倍受重视的商业税,在明朝却并没那么受到重视。 关于这一问题,先辈学者们多认为这是因为洪武,永乐皇帝为恢复流通经济的结果,为了恢复流通经济,明初当局采用宝钞作为商业税缴纳,然而随着宝钞的贬值,商税也不断降低”

这里是说明代商业税是用宝钞来计算,而宝钞不断贬值,商税自然也就不断降低。不管是否原因真的如此,总之商税不断降低甚至在一些地方接近取消的事实是肯定的。但关于商税降低这一点也没有必要多说,因为即便在明初商税很大程度也没有认真征收。商税在整个明代始终都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降低不降低都已经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

分割一下,对于s君回复我的那段,我只能是说全是脑补,毫无说服力,要证据没证据,几乎一整段都是“我以为的句子”,那么你确实可以一直我以为,我以为什么的,无限脑补,这样的话谁都战胜不了你,对于现在的第一的回答,我还是认同的,对于s君我想说一句,别想太多,多读读书吧!杨绛先生所言不差!

2014-01-235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19

亦虫可可,哈耶克的信徒

如果明朝不是被满清取代而是另一个汉族政权,中国能避免被西方宰 明朝历史被满清篡改
看到@君临 的答案,再次因为某些人的赞同而出现在我的timeline里,于是点进去看看,哇噢,赞同超过1000了。这让我过进一步感觉到,知乎和网易评论的差别实际不大,经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建立还任重道远啊。

别意淫了!如果没有西方文化和军事的冲击,再给中国500年,中国也不会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在我看来,西方国家成为现代的资本主义强国,有三个重要因素,他们与现代国家之间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他们就是:契约精神、政治分权、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先按下不表(大家都知道这个多重要),先来说说契约精神和政治分权在现代国家中的意义。

契约精神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且融入到西方人们的血液中,成为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关键原则。若非如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会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意识到自己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加尊重法律这种契约,并为资产阶级获取更大的权力做好了准备。而契约精神正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

想象一下,如果将《社会契约论》放到当时的中国,这本书将在第一时间成为禁书,无论在明,还是在清。因为他逾越了礼制,破坏了君主的权威。当然,在中国,根本不会有人去写这样的文章,契约精神淡漠至极,以至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被传唱千古,尊重法律这样的事情至今都是奢求。

政治上分权,这在西方国家成为现代国家的道路上,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契约精神的保护下,资产阶级可以用各种利益从领主那里换取相应的立法权,并乐此不疲,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不断这样做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权力本应该掌握在人民手中,于是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三权分立等政治学说开始大行其道,各种争取权力的革命也风起云涌,这才逐渐产生了西方现代国家的政治格局。换言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权力,不是一夜之间获取的,是几百年不断的积攒,才会在革命中有机会成功。

再看看中国呢,到目前为止,分权?呵呵!

契约精神和政治分权,使得人们有能力和意识获取更多的权力,从而人们更加尊重自己参与制定的法律,契约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更加希望获取更多的权力,在这种循环下,西方社会慢慢向现代国家发展。

但是,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契约精神和政治分权呢?那是要因为这两者产生的基础,都是西方自古以来的重商传统。

在雅典城邦时期,爱琴海上就来来往往着大量的商船,运送着东西方的货物和奴隶。商人的贸易和地位,从来没有被统治者像在中国一样限制和打压,这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契约精神。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工具也相应的在很早就出现。如果没有契约精神做支撑(而采取中国的礼制),这些法律法规和金融工具都没有办法行使自己的职能。而随着商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参与到商业生产(而不局限于小农经济),契约精神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道德和法律的重要内容。

重商传统,还带来了很多其他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藏富于民(这里主要指不是贵族的商人)。相较而言,贵族和领主的财富增长的缓慢,甚至在不断减少。当一些花钱的事情不断的落到贵族和领主身上时(像十字军东征),贵族和领主就越发的捉襟见肘。这要是在中国怎么办?征税!西方贵族和领主们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还不够怎么办?得罪商人在西方贵族领主那里,并不像在中国得罪地主、百姓一样,是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只能向商人借钱;按照贵族领主的花钱速度,显然是还不上的,这时候用来交换的,就是立法权力。一开始可能仅仅是权力上的小恩小惠,后来就是更多立法的权力。政治分权,使得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成为之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商业在社会里的成分越来越多,起到的影响也就越发广泛,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之前按下不表的科学技术。商业使得需求不断的增加,商人迫切的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这样的需求下,蒸汽机、纺织机、各种运输设备应运而生,科学在这种环境下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技术使得科学研究更加便利。突飞猛进的科技时代才得以到来。

好了,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我们中国吧。古代中国只有在2个历史时期出现过著名的商人,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晚清,一个是商人的地位没有被完全打压,一个是商人的地位正在缓慢上升。在其他的历史时期里,无论战乱还是和平,商人一定是最低、最下流的阶层,是一个被孔圣人否定的阶层。在一个以礼治国的环境下,契约双方的平等地位是没有办法被保证的,契约精神更没有办法谈起。人们更关心的是礼节,是官职大小,是潜规则,不是法律,不是契约,不是明规则。

古代中国这样的社会,即便靠经商积攒了财富,也是朝不保夕,法律不保护你的私有财产。财富都集中在统治者手中,人们拿什么去跟统治者交换权力?在一个以礼治国,重视等级堪比生命的社会,又怎么能和统治者交换权力?资产阶级的权力,不是一夜间得到的,是在几百年不断的积累才有的。但是在中国,资产阶级没有积累政治权力的条件,从儒家的法理上,资产阶级就不配拥有政治权力。

没有商业,就没有大规模的需求,没有大规模的需求,就没有大的动力去扩大生产规模,缩小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在中国能引发技术革命的苗头,没有技术革命,科学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契约精神、政治分权、科学技术,这三个现代国家的重要因素,在古代中国都没有办法自我产生,跟蒙古和满清是否统治这片领土,没有任何关系。这片2000多年来一直否定、打压商业的土地上,若非西方文明和军事的强行介入并破坏了这个以礼治国的严密体系,再给中国五百年,中国也没有办法发展成为现代国家。

2014-01-023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16

陈谌,菜鸟产品设计 拜仁铁杆

谢邀,占个座位这个话题很大,慢慢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如果明朝不灭亡,依旧会按之前的道路走下去,精锐在之后的200年的太平生活中慢慢腐化,直到1860年,开始一方为明朝的鸦片战争。

明朝后期确实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类似于君主共和的最原始的形态(东林党),但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和扩散的两回事,如果横向比较的话,从宋灭亡,到明崛起,也是100多年的时间,你会觉得很短,在历史中也就一瞬间,如果明朝有知乎的话,说不定会有个问题叫“如果宋朝没有灭亡,中国还会被蒙古人宰割吗”

为什么。

因为历史是个包袱。如果仅比较四大文明古国,在最近的一次意识形态的转化过程中,其实党国做的还算不错的(不讨论阿三和党国的优劣性)。你可以靠口才说服一个人去改变自己的习惯,但是你无法在没有敌患、经济等外力存在的基础下,去说服一群人甚至一个国家去抛开他们现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正常和稳定的东西(毕竟几千年都这么过来了)去吸收未知、全新的东西。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庞大,但是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当这个国家遭到彻底的失败,发现自己真的错了,这样下去走不通的情况下,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我到底要怎样改变,值不值得改变。改变的东西越多,这个失败就必须越大。

那么我们要变些什么?

1. 商人的地位。明朝真的很开明么?我并不觉得,它只是对火器的接受程度更高,但是并不表明其对新的思想,我反而觉得宋朝倒更有资本国家的潜质。明朝的体质是僵化的,而商人代表着欲望和贪婪,对朱重八理想中的近乎固话的社会是冲突的,所以在整个明朝中,商人的地位也自是宋朝以来的最低点。没有商业,就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达不到资本主义思想诞生的基本条件。

2. 儒家。从汉武帝确认尊儒,到唐周的科举,等到了明朝,儒学已经被织成一张无比庞大的网,从朱程理学的八股文取士,到错中复杂的同科、同师、同进士等官场关系,再到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开疆拓土,富可敌国已经被视为残暴和粗俗的象征,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精神天国。当我们在嘲笑清朝当时不自量力地自称天朝上国的时候,明朝大儒黄道周也向崇祯提过,不用修甲兵,只需用仁政,即可四海皆伏。

先存着吧

2013-11-2512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20

张博,回不去故乡的人

可以避免被宰割,甚至有可能去宰割别人

一般的历史研究都只到制度问题:认为中国被宰割表面上的原因是军事失利,军事失利的原因是制度问题。再没有深究。但为什么会产生制度问题呢? 我的观点是民族文明程度和统治者的智力问题

首先明朝被满清取代不是政权更替,而是华夏文明的一次跨度为几千年的大倒退,导致中国在世界变化面前没有学习和应变能力。

之前的汉族政权更替,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实际上都是幅度不大的历史进步:

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个诸侯国是贵族统治,

秦国的君主独裁,

唐朝时宰相帮助

到明朝时的内阁文官统治

几千年里中国人一直在改进治理方式,核心决策层的智力在不断提高,到明代发展到了内阁领导的文官治理国家,实质上今天现代国家的组织结构依然是内阁领导的文官

而满清接手统治后,核心决策层居然是八旗贵族转换到皇帝独裁,直接退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智力根本无法应付世界浪潮,等于你让一个小学生去造原子弹,给他多少时间,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搭。

所以1840年到1900年,满清统治60年的时间,一直是一塌糊涂,一个败仗接着一个败仗。洋务运动等进步还都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组织的。

而1900年到1960,同样是60年的时间,统治者是北洋军阀,国民党和红朝,局面比之前的60年混乱的多,而中国却已经有很大改进,能够保卫自己了。

统治者改变了,有了智力,能够学习和应变了,结果就不一样。

2013-11-276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18

雪山象,生年不满百

不太可能

西方的强大来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则来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及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带来的是市场:西班牙通过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贵金属,由于西班牙自身制度上的缺陷,西班牙将这些贵金属放到国际市场上消费,最终刺激了北海国家(英法荷)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壮大。当西班牙衰落后,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自己掠夺殖民地,以巩固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中国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找到足够多的殖民地满足资本主义发展。

2).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对技术进步的需要强烈: 从1600年到1800年,欧洲一直处于战争期间,大规模的战争诸如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大北方战争,英荷战争,法荷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通常席卷欧洲大部分国家;而小规模的战争从不间断。频发的战争导致各国对技术进步需求强烈,实际上,每次大战之中,都有大量的新技术出现。同时,战争的巨大消耗也带来的巨大的市场。

根据历史经验,中国一个大的王朝建立后,会常年保持在和平状态,而四周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因此不需要加强军事技术革新。

3).人口没有过度膨胀及由此产生的对工具发展的需求(高水平均衡陷阱):

由于常年战争,欧洲人口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率下,劳动力的不足导致了工具的进步。

反观中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导致人力成本价格极低,从而使任何发展和使用工具的行为都是不合算的,极其廉价的劳动力极大的制约了工具开发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过度的人口膨胀导致人均资源极少,每个人都只能勉强糊口,极大的降低的市场需求。根据中国历史,一个比较平稳的大王朝建立后,必然会发生人口膨胀,也必然导致工具的退步。

PS:该学说是目前学界主流,参见: 四、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2)_中国经济专题

4).科举制度:

林毅夫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没能产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宋朝和宋朝之后的科举制度只考进士科,废除了数学,天文,农业,医学,经学等,造成中国科学技术无法进步。

5).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

实际上,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北海诸国中是同步的,但英国有其特殊性。其一,英国孤悬海外,受战争影响较少,人口增加相对较高,提供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能够直接吸收欧陆已有的技术,从而降低了英国工厂的成本。其二,大片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当然这些优势最终制约了英国的技术进步,导致企业越来越缺乏技术开发的动力,从而使英国在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落后。

6).明清时代的中国有没有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

实际上,中国是有机会发展出商业资本主义的。在明朝中后期,江南的纺织业发达,同时其产品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渠道打入了南洋,同时换来南洋的廉价大米。当时南洋事实上成了中国的市场。但由于明朝统治者和其余地方的士大夫目光短浅,看不到这种贸易的优势,反而对江南征收重税,最终导致江南东林党和齐楚浙党的大内斗。可见,由于国内和南洋市场狭窄,虽然能维持某些地区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这些地区相对与全国说力量十分小,所以最终会依附朝廷或被朝廷和其他地方的政治势力联手做掉,如明朝的江浙一代的商人,清朝的晋商,徽商和广东商人。同时由于中国极为廉价的劳动力,即使产生了商业资本主义,也绝不会产生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肯定不能抵抗西方的坚船利炮。这点与谁做皇帝无关。

2014-01-214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12

知乎用户,看过几本闲书

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来说两句废话~~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给不愿意看长答案的同学:我们都知道历史没有假如。非要如果一下的话,我相信是能避免的。

以下正文。

首先,不得不谈到,或许大家都认为明朝和清朝是一个德性?我们经常明清并称,但是明朝和清朝完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康熙雍正乾隆这爷孙三代,不遗余力地大兴文字狱,且不谈普通民众,有文化的人也基本在这三朝变得要么不知道清军入关的始末,要么不敢说。《嘉定乙酉纪事》和《扬州十日纪》等书竟然是手抄传阅,被人偷偷收藏了两百年,清朝末年才重现人间。更不谈大量其他文化瑰宝和笔记书籍,被四库全书一并抹消。参见《四库禁毁书丛刊》目录。我不相信一个这样毁坏文化的朝代能够发展出现代文明。更何况这是被侵略,不是我们的朝代。(可能有人觉得这是汉人本位,非我族类的歧视,可是我想问,如果抗战我们输了,日本人统治了我们两百年,互相通婚,民族一家,难道就能说侵华战争是民族内部矛盾?我们的讨论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吧?)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发展到明朝,官员和皇上之间的关系早已有了默认的规则。对官员而言,谁当皇帝根本就无所谓。因为就算江山易主,大不了我就投降另一边,到哪儿不是做官?他还能把文化人给杀了?不要文化人你怎么治国,你还能特地用十年的时间欺负知识分子不成?所以我只管贪我的污,受我的贿。这皇家死了算球。眼见势不可挡,大家都投降清军。好歹也是从龙之功。可清朝还真就杀了。还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杀。所以清朝绝对,绝对不可能发展出现代文明。

反观明朝。明朝有着各个朝代共有的毛病: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东林党一家独大,“众正盈朝”,这一点上阉党与东林党没有区别。而且明朝到中后期,朱元璋所定下的成规早已作古,流民四窜,国防空虚,国家经济税收无法支持大量军费开支,帝国可谓千疮百孔。如果要发展工业文明,也不可能是在明朝。不要相信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是被大顺打败的,不是清军。如果有资本主义萌芽,早就有资产阶级了,哪还有李自成这种造反派。而且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是轻信东林一党,国家政策也漏洞百出。自崇祯帝继位,东林党把持朝政,江南茶园年年上报欠收,陕西一年的税收达到了往年的二十倍。再加上小冰河时代没有结束,西南奢安之乱,东南海盗猖獗,明朝已经必亡。

终于来到重点了(喂喂喂,你好意思说!前面这么多废话!偏题了好吗!)。如果是汉人王朝,不是满清,我们是能避免被西方宰割的。

第一,就算不是大顺建国,是大吉,大利王朝,都不可能屠杀百姓。

第二,文化得以发展,而不是文字狱的大兴,导致训诂学昌盛。

第三,不会像清朝全盘继承明朝制度,然后在其上任意篡改,面目全非,而是会有更适合时代,更有建设性的制度。

第四,明朝已经皇权偏弱,我们都知道史学上有后权源于皇权的说法,正是清朝皇权强大,所以会有慈禧这种事情。终明一朝,没有任何后宫乱政或者太后掌权的情况,就算万历前十年,我们都认为朝政在张居正手中,不在李太后手中。虽然不能这么说,但我相信如果又是一个汉人王朝,这种皇权小于大臣权力的情况会延续。内阁制度会继续发挥其作用,而不是变成清朝时的摆设。那么,氏王是否也.......(你够了!说什么呢!瞎乱想!)

第五,不会有海禁。各位,明朝虽然有海禁,但是早已名存实亡,万历年间海贸兴盛。在万历开海的十年后,西班牙马尼拉总督就写信给西班牙国王,声称中国的海船变得又大又多:“如果中国皇帝愿意,他的船多得可以架起一条从泉州到马六甲的舟桥。”泉州那时妈祖庙遍地都是,到如今我们都可以在泉州看到那时外国人留在中国的墓。清朝的海禁是什么样的呢?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最后说一句,历史没有假如。我们的讨论都是臆想,我可以这么想,你也可以那样想。我上述的讨论一句都没有提到工业发展,因为这是没办法讨论的。明朝初年军队就装备火器,但到明末,由于官员的贪污和对军队的不重视,打仗真正能用到枪的都是少数部队,比如戚家军。这种情况下,谁知道下个朝代会不会以火器为装备?会不会嫌贵而不肯用?而工业革命就更别想了。反而更可能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我们能积极学习超越(汉人王朝的话这一点并不是不可能。我们是一个积极接受外来文化的国度,固步自封的天朝上邦这种思想真的在古代是没有的)。

就到这里吧,写了我一下午......大家互相探讨交流,历史这个东西嘛,越辩越明。只有我们多看书,多了解,多分享观点,才能互相促进进步不是~~我相信会喜欢历史这么枯燥的东西的一定都是文化人!只希望大家不要太长不看.....

2013-11-266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12

徐施政,社会科学,篮球,IT

中国百年的灾难不能仅仅怪罪于满清的腐朽,从晚清到被侵略的历史与民族无关,这是由中国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决定的。提问所说的假设有点问题,事实上,满清在统治期间,不论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基本都被汉化了,而且大部分制度都延续了前朝的惯例。

得票第一的大哥还说了一个工业化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的问题,我不太同意其观点,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明君贤相,但他们终究只是历史中的一个符号,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制度环境,所谓的英雄任务都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为什么工业化没有发生在中国,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中国无心于此,在历史上,也就是晚清以前,中国从未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为什么不发展经济呢,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不断的集权,这是由中国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在中国频繁爆发的天灾、因粮食而引发的内乱和战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的侵略,这些都要求中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将分散于各个地方的资源整合,这样才能保证较稳定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必定走向政治早熟,并且历朝历代要疲于奔命般解决由于集权导致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前朝出现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政治早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资源全部都要沿着行政管道流通,即使到现在都是如此。西方,包括日本,能够在经济上兴起的原因是形成了大资本,高效率的经济组织网络,并且打开了非人际贸易的窗口。但在中国不行,因为一切重要的物资,例如盐、铁、粮食、布匹等等都是国家垄断的,其它的交易基本都是人际化的商品交易,难以扩张并形成规模,因此不会有能够与行政力量相抗衡的经济组织存在。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明清时期,国家的GDP很高,但最终都是内卷化的,也就是只有数据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和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2014-03-026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10

知乎用户,每日翻看技术词典

我认为不是。

1、统治者是依靠统治阶级来完成统治的。一个国家的失败代表了整个统治阶级的失败。我们不能把清末的种种乱象都归罪于慈禧一个人,也不能把这些都归罪于满洲一族。当然他们负有直接领导责任,怎么批判都不过分。但如果觉得换个好皇帝就国力强盛了,那依旧是人治理念。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圣君贤德,是在自欺欺人。

2、满洲文明相较于中原文明属于野蛮文化,但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满洲人在入主紫禁城后大力学习汉文化,以汉治汉。这不是中原文化第一次被异族入侵,像过去的两千年一样,中原文化又一次同化了其他文化,让满洲这个征服者融入了中原之中。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有战乱和磨合,有发展,有倒退,但本质上这仍然是中国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地主统治阶级模式:重农轻商、中央集权,以科举制选拔人才,以官僚体系维护中央统治。在明末之际,无论是皇太极、李自成、三藩亦或是明朝遗民哪一股势力夺取了政权,都会继续这一制度一百年不动摇。

3、清末中国落后于世界,是这一制度落后,并非清人落后。19世纪末,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来到了中国。而中国稳固的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理念不符,两者爆发了激烈冲突。最终占有科技优势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人数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封建制度。

4、当然,在这场斗争中,腐败的朝廷扮演了猪一样的队友的角色。但清末腐败乱象与明末腐败乱象高度相似,没有本质不同。唐宋明任何一个朝代300年左右都会陷入这种腐败乱象进而灭亡,这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定期洗牌,与慈禧无关,与清人无关。

5、我们回到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话题上来。历史课本上说,明末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那如果换个汉人政府,这个萌芽会发展起来吗?300年后能帮助中国抗衡八国联军吗?我认为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太适合农耕文化,没有足够的发展商业的动力。同时地主阶级又有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最佳工具————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大商人,但大商人最终都变成了大地主。商人在中国没有地位,但科举制和农耕文明的家长制结合,使得商人可以培养子弟或者族人成为官僚,从而提升整个家族的政治地位。科举制把全国有能力的人都笼络到了中央,这是稳定中央集权的最好方式。所以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在发展壮大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买田置地,成为新的地主,然后维护阶级统治。

6、欧洲的贵族封建统治阶层相对固定,新兴的商人阶层无法取得政治地位,他们的政治诉求得不到满足,憋得久了只能爆发革命,团结起来推翻贵族阶层。这也是为什么教会能在中世纪统治那么久的原因:教会给予了中下层民众提升政治地位的机会。

7、所以,清人统治跟19世纪末的中国落后无关。中国落后是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层面的全方位落后,在乾隆时期,欧洲的经济和科技积累没有达到足够引起质变的规模,这种差距可以被中国发达的农业水平和稳固的封建统治制度所掩盖。但当欧洲的商业与科技积累达到阈值,开始爆炸式发展后,中国的差距就会被突然放大。

2014-01-023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4

匿名用户

目测可以。清末的几个地方实力派都是汉人,也是洋务运动的主力。而清后的几个汉人政权也都要比满清强太多。

2013-12-043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6

star sep

每每谈起近代的历史,总会伤感、失落、痛惜。每每都会对不谙世界之道、颓废腐败的满清产生愤慨。很多人都在想,假如当时不是满清政府,假如政权还是在中原人的手中,我们有可能就不会这般的窝囊,或许就不会落后于世界了。很多人把中国之落后完全归于满清,归于满清的文化钳制、民族压迫。

不过,我倒是认为,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满清也好,还是假如继续是中原人的政权也好。鸦片战争及其后续的事件终究是要发生的,鸦片只是一个导火的因素,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

都说满清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害了中国,假如如唐宋一般的开放,我们就不会对西方世界的发展无动于衷了。我们就可以吸收西方近代的科技来强盛我们的国家。这样的观点很有市场,然而假如他们的论点有道理的话,那么就解释不了中日甲午之战的惨败,解释不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解释不了民国以后我们倒是很开放,但是一样没有有所作为。

其实,道理很简单。正如甲午以后一部分国人所指出的一样,中国之失败,根本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体制,在于思想。靠着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积弱的现实的。西方的强大和进步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发达,实则是德先生的功劳。

西方在近代的崛起,都知道起点是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给西方最大的功效就是人的解放——从中世纪,神的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人。通过宗教的改革,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识来理解社会,理解世界,不需要借助教会的作用了。因为个体的人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因为个体有了自己个体的意愿,从而解放了自己,提升了人的创造力。只有当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西方人才能期望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才得以在科学技术上有突破性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西方的等级封建庄园制度,以及希腊城邦社会的历史传统的留存,事实上是提升了地方主体的自主性,使得西方的社会和中华帝国根本的不同就是没有一个强势的中央来人为地调和强制地方的一致性,也不需要强调统一性,而更倾向于保持和维护不同地方的独特性。可能在他们的历史当中,地方之间的纷争很多,但可能正是这样的激烈的碰撞,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开拓精神。正如我们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化上展现出的纷繁一样,这样的政治上的多样性,使得他们保有了活力。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个体人的解放,使得这样的活力更加明显了。同时,他们的国家不是如我们一样的一家一姓的私国家,而是众贵族的公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使得人的个体可以得到尊重,个体才有力量彼此通过一种契约的方式维护利益,共存共荣。而在我们一家独大的社会中,个体永远是需要压制的,因为这是一个单边盈利的社会。所以在我们旧有的社会体系中是不会产生民主,不会产生人的个体的解放的。故而,近代的荣耀还是会归于西方。

提起西方列强,总是会说到:英、法、德、意、奥、俄、美,甚至还会提及日本。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些也是集权的专制国家,例如俄国、日本、德国、奥匈等。那么他们为什么可以凭借科技而崛起,而我们不可能呢?而我认为,它们这些国家的崛起其实在理论上是并不存在的,因为若干年后,它们都不得不改变它们原有的政治体系而走上了另外的一条不同的政治道路。没有了一个有着较长时间延续性的政治体制,怎么可以说当初选择的这种政治体制具有正确性?是一条具有指导性的道路呢?

首先是俄国,谈到俄国,就会想到庞大,谈到俄国的崛起就会想到彼得大帝。不错彼得的社会改革打造了俄国崛起的基础。而自从彼得大帝改造俄国开始,俄国通过汲取西方先进的科技,打造强大的战争机器,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攫取了大量的土地。使得此后俄国在欧洲以一等强国的面貌出现的。但是我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俄国所谓的强国主要是体量的大——与欧洲各国相比无与伦比的大。不过俄国出了大,只不过是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力量。虽然在欧洲以及亚洲,它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然而,除了波兰,它的势力没有真正往西面拓展过。它想染指西南方的巴尔干诸斯拉夫国家,不过当时,那里是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后来奥匈的力量范围。而且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也使得它在南欧的扩展得到了限制和失败。它想在中亚发展,不过在阿富汗,它失败于英国;在中国,虽然它榨取了大量的土地,然而它在中国以及东北亚的发展是受到英美的钳制的,特别是,夺取东北亚的企图,最终是在英美支持下的日本打击下失败了。可以说,除了对付如满清一样没有西方科技武装的国家外,俄国并没有在西方列强的争斗中取得过胜利。虽然俄国在反法国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胜利了,但是要看到,并不是俄国一个国家在对付拿破仑,而是整个欧洲在反法,在同拿破仑战斗。如果原先,俄国的身躯还是让人恐惧的话,那么正式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它的虚弱暴露在世人的眼中,也暴露了俄国走在封建农奴制度基础上用现代科技武装而崛起的道路的失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俄国走上了另外的一条强国之路。这些都说明了,建立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的俄国并不能通过现代科技的改造而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的道理。

第二,说说德国。直到普鲁士建立起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建立现代德国的雏形,德意志还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虽然,在欧洲的中部有着将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单就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它只是一个由众多的封建小国组成的松散的政治同盟(或者连同盟也称不上,只能说是一个集合)。当普鲁士打败奥地利,取得德意志统一的主动权,当普鲁士打败法国,结束外部势力对于德意志统一的干涉,当普鲁士的国王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而接受罗马教皇赐予的皇冠的时候,现代的德国作为一个国家才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而近代德国的崛起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各个地区之间人为的壁垒,共同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的流通,以及人员的流通更加便利,使得德国的生产潜力得到了激发,并使得其有能力参与到了世界市场的争夺当中。但是因为其行动太晚了,所以它无法得到足够的外部市场和资源,所以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发生。德国具有强大的战争机器和能力,在战争的战术上也有成就和造诣,但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用战争的正义性来解释。为什么德国、奥匈以及俄国这些在政治上保持皇权专制的国家会在一战的最后发生革命?会一个接一个的轰然崩溃?而同样虚弱的英国、法国却能依旧保持自己的政治制度呢?这其中必然有着内在的因素。而政治上的专制我认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因素之一。正是因为英法通过民主能够内部调节矛盾,人民对于战争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的判断、辨识、决策的可能和实践,个体的人相对更受到重视,所以它们虽然也伤痕累累,但是在社会层面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专制的德国纳粹失败了,而英法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甚至是亡国)代价,也从世界一等的强国跌落,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政治体系的延续性。所以,德意志领土上一次又一次的废墟,说明了德国在专制的体系下的科技强国的道路也是失败的。

奥匈的失败,有俄国以及德国的论证,也就不详细说了。最后说说我们永久的话题——日本。

美国黑船的到来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长州藩、萨摩藩等地方势力对于幕府的不满,最终导致幕府制度的倒台,随后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迅速提升了国力。而随着打败满清以及俄国,它也视为世界的强国。日本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成长为一个有相当实力的国家,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封建藩阀时代的地方分权分治所提供的相对活力的社会。但是随着把天皇升为现实中的人格神,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各个方面的皇民化教育,使得日本没有了个体的独立,没有了个体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没有“不”的声音的国家,一个只有一个脑袋的国家,最终使得日本渐渐走上了一条必然的失败的道路。原子弹不过是日本失败的偶然的一个结果而已,并不是内在的本质的因素。

所以,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改良不会最终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可能会一时的强盛,但衰败也是必然和快速的。所以,梦想通过西方的科技来改造增强中华的实力,而不是在社会政治体系上作文章的话,解放个体,解放人,那么我们的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

我们再看看我们自己。假如不是满清当政,而是一个中原政权。或许我们已开始就会开放地接受西方的科技,但是我们的皇权专制的政治架构,以及作为指导思想的儒教是万不可能平静地接受西方个体解放、民主自决的精神的。况且,我们能不能在接受西方科技的基础上,在民间形成科学创造的氛围也是值得怀疑的。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压抑个体力量的社会,是不支持或者说容许有个体力量可以发展强大到挑战皇权的,而个人对于科技的研究,以及将其实用化,必然造成民间力量的提升,必然造成对皇权的威胁。这是任何皇帝所不愿看到的,不论是满清的皇帝还是中原的皇帝。晚清的洋务运动,以及一系列的现代科技的运用,以及个人对于科技的创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家事实上的分裂,地方自主力的提升。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皇权控制不强的前提下,民间的力量才能得以发展。所以,我认为,假如我们当时是处在如大唐盛世的年代,那么我们虽然可能因为所谓开明君王——如同彼得大帝,而运用西方的科技增强国力,打造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下一步呢?皇权会进一步强化,我们很难说不会步俄国、德国、日本的后尘,走上扩张,夺取世界市场的道路。最后呢?帝国轰然而倒,皇帝化为历史的尘埃,帝国的荣耀灰飞烟灭。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相对“乐观”的结果,我也不认为将会出现。为什么?因为即使是一个中原的政权,我们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我们根深蒂固的中央大国观念,我们天然的自大,必然对于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接受不是天然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况且像李世民这样的君王也是很罕见的。都说康熙喜好西方的科技,但是他也没有能在中国全面引进科技,让科技改变生活。这里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没有一次、两次的失败,我们还会继续上国的美梦,我们是不会醒来的。

所以,不是满清皇帝无能,而是体制决定了一切。换个中原皇帝,不能改变什么,该失败的,还是要失败。也唯有失败过了,我们才会思考要改变什么,怎么改变。

2014-03-01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5

知乎用户,珍爱装逼,远离麻木。

如果楼主只是希望从明清对比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话,这里想说的是:虽然清朝有少数民族统治下相对抑商的氛围,但是在军事侵略和反侵略方面,清朝不像明朝那样完全依赖长城,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斗争。

同样,“商业"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无论明清,中国的商业更趋向民生和统治,而缺乏科技领域的实际应用。同样的火药,中国都是用来做鞭炮的,因为无论统治者还是民众,所接触的敌人只不过是如同季风一样的蛮族和海上盗贼的倭寇;而对比状态下,欧洲处于一种各国势均力敌的状态,所以欧洲的强国能够更注重商业的价值实用性(今天津津乐道的德国荷兰依旧如此),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发展状态,直至衍化为工业文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时期是春秋战国。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文化具有差异性,因而对于新文化的接收能力也很强,进而强化学习力。也就是说,同样英国人见到中国人,更加注重所探讨的问题,对中国知根知底;而中国人见到英国人,则是感觉新奇,朝堂之上依旧如围观群众一般,对外面不知真相。

郑和七下西洋,国人依旧不知道郑和开辟的世界地图有多大;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有成批新青年去开辟沃土。这是古希腊文化和古中国文化的差异,也是东西方的驻扎文明和移民文明的区别吧。

而最终被侵略,或许也没有强敌环伺所引发的问题,因为中国太久没有上过战场了,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无非就是帮助自己的附属国击退穷兵黩武在内战后没有休养生息的丰臣秀吉的弟弟了。

只要西方能够找得到中国,无论是明清还是民国,中国都要被侵略的。所以说,今天身边有个强大日本,今天大陆不能收复台湾,这都不见得是坏事。成天嘲笑三哥蒙古东南亚,只会让中国走向下一个被侵略的天朝路。

===============现在开始细节补充============

历史问题,往往也是质变所引发的量变。清末的被侵略历史,往上推起码在隋唐就已经形成了定论,之后就已经无力去改变了。

好吧,既然谈这段历史,那我们说,在清朝末年,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东方国度都处于被侵略状态(蒙古人表示我有海军我没有被侵略23333),但是最后翻身能侵略别国的,只有日本。

接下来从商业和政治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是商业方面:

从两百年前拿破仑的滑铁卢,到如今美利坚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西方大国展开战争的时候,是商业化的“以战养战”。这一点近代日本学得最透彻,自从发展了三菱三井等民企之后,日本就已经为大东亚共荣圈打下来良好基础,零式战斗机从哪里来这一点不言自明。

以战养战,也是说战争不仅仅是为国家服务的,更是为商业服务的。就举最经典的日不落帝国为例,或许印度澳洲中东和不列颠本身没有什么政治瓜葛,但是每一次军队启动火炮的背后,都闪现着一大批在船上喝红茶的私商。商人在新土地(或者可以说殖民地,殖民就是因为商人的盘剥)上大发横财,进而能够在经济上支持国家在科技上和军事上的革新应用,而最终的应用也将个更好的为商业殖民的统治来服务。

而回到中国的历朝历代,自从战国之后,就无法做到以战养战的商业模式。之所以举隋唐为例,就是因为在这段时期,中国进行了密度最高的主动对外战争,完全可以和西方进行类比。隋炀帝征高句丽,唐太宗再征高句丽,外加各种周围少数民族,我们可以看到:每次战争的钱都是纯“老百姓税收”,这种资金支持模式根本无法去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征战,更何况就是征战成功也无法收回本钱来——不是不能收回本钱,而是根本没有一个收回本钱的流程。隋唐的对外战争,都是中国的邻国,尚且如此,这样说来如果当年没有李靖奇兵活捉颉利可汗,估计再耗下去的话李世民就成了唐朝末世皇帝了。

中国的可怜,在于她的土地太肥沃人口太庞大了,以至于对外殖民都是可有可无的,征战对象比自己都要贫瘠。山地,草原,沙漠,高原...每一次王朝的战争,后面就算是有商人跟着,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谁会离开希望的田野转而去寸草不生的地方投资呢?

中国历史上王朝的对外战争,说白了,没有商业的指导,仅仅是所谓的政治正确性而已。但是政治这种东西,又当不了饭吃,所以慢慢的,中国已经不懂如何战争了。

过早的大一统,也是这种“以战养战”的强大商业模式被剥去萌芽的原因。商业在中国,缺乏在政治上的鼓励,也无法形成助推力。今天找到一个强大敌人,你可以按照这种西方“战争服务商业”模式来运作;可是如果敌人死掉了,马上接下来打谁呢?狡兔死,走狗烹。这种商人如果太强大了,那么和强势元帅一样,都将会在没有敌人的时代里被满门抄斩。

从先秦的吕不韦,借战争大发横财;到北宋的檀渊之盟,用钱财去避免战争。中国的“吕不韦”式商人在历史舞台上慢慢褪色,也可以说那些“吕不韦”式商人也担心自己的“吕不韦”式结局。这种结局注定是凄凉的,或许从吕不韦被赐死的那一刻,两千年后中国被西方强国各种蹂躏的结局,便已成定局了。

从先秦开始,到北宋为止,经过了千百年的血与火的“讨论”,尘埃落定,以战养战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被彻底堵死了。

然后是政治方面:

政府真正能否主导一场战争,既和正义程度无关,也不能领导人一拍大腿。无论将军还是总督,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政府“代理人”,对于这些代理人的选择,决定了政府未来的期望。

不要指望一个皇帝文成武德,什么唐宗宋祖康熙乾隆的,再英明神武的全才皇帝也比不过某一个领域专业精通的代理人。在区域决策方面,皇帝的思维或者群臣的附议,或许都比不上代理人的一句话价值千金。

最高统治者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说出三个字——我要钱。

好的,这里同样举一个东西方的典型案例对比。

日不落帝国的强盛,在于弗朗西斯·德雷克作为代理人的出现,而非伊丽莎白的英明神武。同样,东方也有过这种出色的政治代理人的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安禄山了。

作为代理人,在女王和皇帝的放权下,都能做到高效地完成统治者的期望目标。不同的是,他们的现状触发了价值取向的差别。

比如德雷克,作为英国招募的海军最高指挥,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可以说功高盖主,但是他却是善终的,何哉?因为他有永远打不完的仗,日不落帝国有永远扩张不完的海路,在那个年代,德雷克就是英雄,而伊丽莎白一世是当之无愧的英主,如同管仲与桓公一样的信赖关系。

反观安禄山,作为中国底层爬上来的节度使奇才,改变了唐朝的藩镇制度,仅凭藩镇的力量就可以确保北方的安宁,使得唐初依靠全国之力都要纠缠不清的北方少数民族没有侵犯之意。但是狡兔死走狗烹啊,英雄是要不断开启游戏地图里面黑暗视野的领路人,当没有外敌的时候怎么办呢?所以这种代理人反而依靠自己的势力来吃掉自己的主子。安禄山虽然失败了,但是一个个赵匡胤袁世凯却学得很成功。

又有人说赵匡胤袁世凯那也是处于乱世啊,他们有打不完的仗,为什么还会如此呢?

好的,这里折回两百年前的欧陆,那个杰出的英主波拿巴,掌握着几乎全国人的支持与信赖,挥斥方遒改革见效,尚且不过治理十年流放孤岛死于非命。欧洲各国处于一种能够钳制他国的状态,国家首脑又是联姻状态,结果就是统治维持的时候相互对立,统治崩溃的时候相互救援,所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终也无法避免被十面围城的凄惨命运,而德雷克就算是想做乱臣贼子也有心无力。

一方面在本国造反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打外国征服有利可图,这也造成了在欧洲几乎无人会在大逆不道的道路上走钢索。而回到相对稳定游离于世界之外的中国,造反有机可乘,对外无利可图,就算是内乱也很少有外部势力能够影响统治的。所以政治上的代理人,显然很难和领导层产生互信关系——统治者越是凭感情和臆测去杀掉代理人,代理人就越是不敢专心工作转而培养势力随时造反...这样拧着来的结果就是,大一统后的两千年华夏文明,鲜有统治者和代理人善终的结局,檀道济这种悲剧式的代理人结局,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了。

最终,在没有专业的代理人指导的下,中国的军事能力越来越弱,商业上缺乏经商人士和中央政府的互利互惠的图谋指导,政治上缺乏代理人士替中央政府的安心打理的长久规划,导致最后的结局就是——西方侵略者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了。

=======================================

小结的话,编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吧:

有两个长跑的运动员甲和乙。

年轻的时候,甲通过社交关系,有得到过某位商人提供的十几块钱赞助,买了跑鞋,得到了冠军,通过广告位赞助方赚回了几千块钱的额外收益。于是之后每次比赛,甲只要获胜,赞助方都会提供奖金刺激,而且赞助方不但提供更好的装备,还聘请了长跑专业指导教练,每天科学训练运动员甲,提高甲的大赛竞技能力程度和心理水平,而甲也借着这些优势,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替赞助商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而作为和甲同时起步的乙,辛辛苦苦地埋头一个人苦练,既不知道如何强化也不知道如何调节,总会在比赛来临前时不时埋头冲刺到深夜,抽筋和拉伤家常便饭。乙的目标,就是力争获取每次颁发的那些比赛奖金,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他并不愿意和外面人沟通,因为自己小时候曾经是全省冠军,同龄人里面理论上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在一次锦标赛上,武装到牙齿的甲和咬牙切齿的乙同时蹲在了起跑线前,看着若干年前被自己套圈过的但是如今却神情自若悠哉悠哉的甲,乙很愤怒地说:“跟个暴发户似的,赢了也不过是你的跑鞋和紧身衣的作用而已。”

发令枪响了以后,乙快速冲到了最前面,自得其乐地领先着所有选手,令所有观众惊叹一时。跑着跑着,乙发现后面的选手依旧能够保持加速状态,而自己却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的锐气,在第二圈和第三圈的时候被后面的选手逐次追上了,在最后一圈气喘吁吁的时候,被甲套圈了。乙吃力地抬起头来,伸着舌头喘着粗气,看着偏过脸来漠视自己的甲,然后被一米一米地甩开了。

“那个该死的暴发户!”

=======================================

2013-12-057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3

this year

不能避免。

首先工业革命不可能从中国出现,简单解释就是没有科学这个基础。四大发明,造船这些都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经济因素决定了中国不会主动选择工业文明。靠着农业、手工业、贸易就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官僚统治阶级不会有改变的愿望,地主富商也会拒绝改变。明中期到清中晚期,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工业总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而作为贸易的主要货币白银,甚至超过一半都流到了中国!那时真是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政治体制就很难发生重大改变,而中国一贯的政治体制保证统治阶级利益基础上,稳定就是最高的目标了,弄个工业文明出来,机器取代了人,社会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

题主强调了满清,其实除了改朝换代那几十年之外,中国人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跟明代没有本质差异,以当时全球眼光来看,他们既没有带来先进的思想文化,也没有让原有的文化思想产生多大的倒退。

2013-12-0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3

水印,给同袍和皇汉一句话:勿让宣传成推销,勿…

什么时候中国学会了用数字和逻辑管理社会而不是用道德灌输和刑法威慑,什么时候中国养成独立思考和民主决策的习惯而不是对皇权的崇拜以及愚昧的忠诚,什么时候中国的外交能够摆脱夷夏观念形成产生现代外交意识,汉民族才真正有资格证明自己的文明延续的权威与合理性,而不是另一种金钱鼠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明朝中后期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商业繁荣,以皇帝无能为条件的开明专制,以保守观念为内核的小说文艺,离一只脚迈入资本主义的幻梦,离御侮强国乃至实现民族的强大,终究是可望不可即

2014-01-0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0184.html

更多阅读

不是我执着 而是因为你值得我等 不是我冷漠而是你不值

有些事不愿发生,却不得不接受;有些人不想失去,却不得不放手。不能让自己再成为阻碍你前进路上的大山,我会使劲的把自己挪开。无所谓失望,因为从来没有过希望。无所谓拥有,因为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痛苦,是对人生的一种升华!我不要麻醉,就是要

《如果,我不是我》话剧剧本15年修订稿 如果我不是我剧本

声明:原创者欢迎非盈利性的团体自发排演该剧本,用于非商业性质的演出。商业性质演出请联系“盟邦戏剧”洽谈合作。请排演者、改编者们尊重原创者的署名权:编剧、作词/周申,原版导演/周申、刘露,作曲兼音乐总监/樊冲,作曲/蔡卓。剧中原

声明:《如果明朝不是被满清取代而是另一个汉族政权,中国能避免被西方宰 明朝历史被满清篡改》为网友阳光笑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