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谈论最多的就是股市亏钱。民营圈子的朋友说周围的老板最少亏几百万上千万,有的流动资金基本亏完,亏多的押几套房子补仓,进货发工资都困难;外企则是各级员工都炒股,不惜卖房。政府的人们炒股更不奇怪,本来就比较闲,加上现在非正常收入减少,炒股捞外快,结果被套。从这些人的反馈可以看到,中国处于全民炒股、绝大多数人亏钱的局面。
越炒越穷的全民炒股模式在邮票市场已经出现过。邮票市场的特点是邮票发行由邮政所垄断的,只有邮电总局才能印邮票,各地邮局出售邮票。随着集邮活动逐渐活跃,人们的商业意识开始萌芽,一些有经营头脑的人开始看到集邮市场,参与邮票炒作。最初,在邮局周围出现了销售邮票和集邮用品的地摊,进而发展出集邮商店,也被成为邮社。在炒作狂潮期间,邮局和邮社人流巨大,明星邮票随时出现,随之而来的是造富神话。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参与邮票炒作,似乎将买卖邮票看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从总体角度,超邮票的人都是穷人,普遍特点是收入低、财产少。不少人骑着破自行车,在地摊上讨价还价。而越是这样的穷人,越希望自己买的邮票能够突然暴涨,也成为暴富的一员。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逐渐出现邮票热。在当时,电信技术还没有发展,发电报很贵,打电话更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价格,寄信是人们相隔两地的主要联络方式。。当时,绝大多数邮票是千篇一律的标准邮票,夹杂着很少的一些特殊设计的邮票。由于物质匮乏,没有正常的文化生活,这些特殊邮票成为很多人觉得特别的物件。有些人在收信之后,把邮票剪下来,存起来。积攒多了,就变成比较特殊的收藏,对于其他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当时,一些报纸和电视也宣传,一枚小小的邮票,往往凝聚着很多文化内涵。所以,集邮是开阔人们视野,培养兴趣爱好的一个很好方式。邮票在被注入文化内涵后,似乎变成了不一样的东西。关注邮票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跟风集邮。根据数据显示,1980年全国集邮协会会员只有十多万人,到了1985年已增到了500万人,1990年时达到800万人,1994年更猛增至1500万人,到1997年超过2000万人。
在80年代末,随着集邮热兴起,有一些闲钱的人愿意付出更多的钱,买一些特别的邮票。随着社会商品经济意识增强,开始出现邮票的升值和炒作。不过,邮局发行的特种邮票有限,随时会被人买走。人们开始走后门,通过邮局的人提前购买特种邮票。邮局也开始发行邮票预订证,保证有证的人能够买到一套当年发行的特征邮票。在集邮热的情况下,能有一个邮票预定证也变得很难。人们开始想办法,除了在邮局预订邮票外,也希望从别的渠道买到邮票。
国家邮政发现可观的财源,开始大力印刷邮票赚钱。1985年4月,《梅花》小型张发行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约有3万人的邮票购买者从北京和平门中国邮票总公司营业部绵延几公里,一直排到宣武门。北京公安部门害怕出事,出动100多名警察维持秩序。上海邮票公司的门窗被挤破、柜台被挤翻。看到邮票竟然如此抢手,国家立即开动印刷机,大马力印刷发行邮票。在此之前,一般小型张发行量往往只有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发行量。而1985年发行的《熊猫》小型张达到1200多万枚,创下发行记录。当然,这次发行只是国家操控的开始,之后的发行逐渐增大,经常达到数千万,有的甚至发行上亿。
在集邮热和国家的推动下,邮市交易逐渐升温。于是,很多人在邮局旁边开始摆地摊,进行非正式的邮票交易,高价进行邮票转让。随着集邮热增温,炒邮票也逐渐形成规模,一些大中城市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邮社。这些邮社往往是几平米的小店,不过邮票种类多。除了中国邮票外,还销售外国邮票。另外,有的邮票专门盖了戳,价格反而更高。到了周日,进出邮社的人很多,邮社的生意非常好。当然,大多数人钱不多,多数时间是去看看热闹,只是偶尔出手。看热闹的人越多,也支持邮市的兴旺。
从1992年开始,国家为了在经济上脱困,实施所谓的市场经济,充分利用邮市对社会进行资金抽血。1990年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开始实施为国企融资输血的功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股票属于新生事物,并不了解,所以股票只能是小范围之内的炒作。而邮市已经相当普及,便利国家操控。1991年11月,全国最大邮市之一的北京月坛邮市停办整顿,其它一些城市的邮市也被整顿,引发邮市重挫。相当一部分资金离开邮市,在供应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导致邮票价格大幅下跌。在无数人反对的声音影响下,琉璃厂邮市重开,邮市交易开始恢复。但是,股市已经开始兴起,吸引走大量资金。1993年,集邮公司成立信托部,以加快所谓的市场化进程。在邮票市场,这个进程的意思是,发行越来越多的邮票,同时想法通过炒作的方式,维持邮票价格。例如,1979年发行的《荷花》小型张,面值1元,1985年时只有25元左右,1991年涨到250元左右,1997年则达到了1800元左右。通过少数邮票的炒作,树立价格上涨的标志。但是,由于邮票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对市场抽血越来越多,邮价持续下跌。
为了操控邮市,国家邮政局开始出手“救市”,但实际上是巨大的陷阱。1996年,中国邮政第一次宣布销毁邮票,引起市场巨大的热情。当年,套票发行量比1995年减少,缩减为2479万套。同时预订需求超过了2000万,甚至据说达到2500万,供需矛盾突出。到了年底,集邮公司的零售册非常有限,激化供求矛盾,引发更大的炒作热潮,一本31套 邮票 、面值76.75元的年册售价高达200元以上。到1997年,更多的人参与邮市,带来更多的资金。但是,邮票发行在隐蔽地发生变化。当年,套票发行量增加到3073.8万套,小型张也增加到3070.4万枚,票张的比例接近1:1,增长比例已经非常畸形。而且在1997年,平信邮资由20分提高到50分,小型张面值由5元调高至8元,又发行了50元面值的金箔小型张,全年24套 邮票 (较1996年减少7套)面值达到120.7元,比上一年的价格上涨50%。另外,销毁邮票是假消息,实际上仅仅在当时截留。在1997年之后,大量92-96的截留的邮票冲击市场。由于当时信息手段较为封闭缓慢,在大量邮票冲击市场的时候,人们仍然在积极购买邮票。在当年,2000多万集邮者共投入数千亿买邮票,被邮局以隐蔽的邮票增加手段全走。如果按照M2的增幅,这些资金的价格到2015年已经翻倍15倍以上。到最后,由于供应严重过剩,市场资金枯竭,大部分大部分面值3-8元的编年型张从几十元一路跌至面值以下。其中,1992年截留的猴版邮票因为供应泛滥,结果从90多元跌至15元(每版面值22.50元,发行量2.2亿套)。
在对市场竭泽而渔后,邮政试图重新挽回市场,但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邮电局正式分家,变成邮政与电信两部分。电信在分家后,获得巨大发展,利润极为丰厚。而在分家之初,中国邮政就陷入困境,亏损高达179亿元,亏损额列全国各行业之首。为了挽救邮政,国家对邮政进行大规模补贴。而邮政自身为了生存,也考虑增大收入。根据国家邮政局1999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集邮收入占邮政全部营业收入的22.4%。而国外票品发行收入只占全部邮政营业收入的3%至5%。所以,邮政为了实现“扭亏增盈”的目标,继续增大邮票发行量。不过,结果是邮票价格日益低迷,市场难以恢复。为了重振市场,邮政又在不同时期,又有三次宣布大规模销毁邮票。在2001年,邮政再次举起销毁大旗,不过和1996年一样,销毁数量和品种未公诸于世;2003年上半年,邮政第三次舞起销毁大旗,据悉此次销毁了总面值11.9亿元的库存邮票;2004年,面值高达30亿元的库存纪特邮票被销毁,成为了中国邮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销毁举措。到后来,邮政在发行邮票公司化之后,经常以3-4折的价格倾销邮票给合作伙伴,即使这样也能获利。而合作伙伴则想法通过炒作的方式,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股票。而且,在邮政和合作伙伴的共同操控下,经常会出现一些神话般价格上涨的邮票,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市场的操作热情。但在总体上,随着邮政对市场抽血的数额越来越多,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每次宣布销毁后引发的市场反弹也越来越弱。
另外,邮票时代离人们越来越远,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快速普及,尤其是人们使用手机上互联网,即时通讯变成人们的主要通信手段。而且,网购的刺激下,快递已经成为人们邮寄的主要方式。在社会中,很少人再去邮局寄信、寄包裹,很多人甚至完全不进邮局,邮票更是变得毫无用处。而且,人们的娱乐方式极大丰富,iPhone成为年轻人的焦点,收藏只是中老年人的爱好。而且,即使在收藏市场,众多古玩也是人们的主要目标,关心大规模印刷的邮票的人已经变得很少。另外,在资金炒作领域,人们更多参与股市和期货市场。这些市场资金容量大、波动频繁,具有高大上的时髦感。而继续参与邮票市场的人,只是少数资金很少的大户,以及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时代的人们。这些大户往往通过数百万资金的炒作(在股市里只是大散户),就可以操纵一只邮票价格暴涨。而继续参与邮市的人们,既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也意味着收入能力弱、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而且,这些集邮的邮民还在持续被吸血,越来越穷困,
现在,股民也在面临同样的境况。大规模IPO圈钱和再融资,就像邮政大规模印刷邮票。当市场不好的时候,IPO和再融资暂停,和邮政销毁邮票类似。不过,邮政只是截留,并没有真正销毁;而股市只是暂停IPO,但是上市公司的审核还在继续。一旦市场回暖,股市会重新疯狂IPO和再融资,就像邮政将截留的邮票大规模倾销。大小非如同邮市三四折拿到股票的人,等邮市暴涨后,以十几倍、几十倍的价格卖掉。另外,先进入邮市的人也会在市场价格高位的时候出货,赚取差价。而最后,所有的成本就由后知后觉跟风炒作的股民承担,将钱交给从股市吸血的人。而股民的结果也如同邮民,在跟着市场炒作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穷。当然,邮民基本拿自己的资金操作,即使亏了也不负债。而很多股民则融资贷款炒股,亏钱之后经常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杀伤效果远远超过邮民。所以,在股市暴跌的时候,很多贷款融资的股民跳楼。
股民和邮民面对类似的环境,结果也将同邮民一样穷困潦倒。当然,由于股民投入更大,面临的境况更严峻,结局也将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