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友flower(花儿)那里,看中一只酱肘子,非常喜欢,征得花儿同意,借过来显摆一下。
蹄髈,也就是北方朋友所谓的肘子
蹄髈与苏州人或许有着不解的情缘。你看,但几乎所有的江南小镇,都有一件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那就是酱蹄髈!
著名小镇周庄有“万三蹄”。万三蹄是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经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周庄人过年过节、婚宴中的主菜,意为团圆,亦是招待宾客的上乘菜肴。
甪直有甫里蹄,甫里蹄源于晚唐,是诗人陆龟蒙隐居甫里时宴请各地来访文人墨客的菜肴,故又名“龟蒙蹄”。至今已成为甪直地区的居民招待宾客的必备菜,更是婚庆喜事中的主菜,蕴含团圆之意。
同里有状元蹄。同里人宴请宾朋,桌上定有此菜。附近村镇居民不远百里来同里为购此物,也可知其受欢迎程度。用浓油赤酱烧的猪蹄,红得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却又不腻,回味无穷。状元蹄是放入13种香料精心烧制而成,颜色红中带黑。相传锡剧、评弹《珍珠塔》里的方卿因为吃了状元蹄而高中状元。(好友快乐芹菜是锡剧世家,肯定熟悉)
上述种种,可见苏州人对蹄髈的钟爱了吧。
同里的状元蹄·甪直的甫里蹄·周庄的万三蹄
因为对蹄髈的钟爱,苏州人也把蹄髈和姻缘联系在一起了。以前苏州请人做媒,就要请媒人吃十八只蹄髈,“吃十八只蹄髈”也是做媒的代名词了。著名作家程乃珊在她的《女儿经》里有这样的一段:
“给你女儿做媒来了”昆锦开门见山地说:
“什么,想吃十八只蹄髈了?”
以前去甪直小镇拍的卖蹄髈的商铺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苏州城里的宴席上很少看到这样的美食了。不知什么时候城里人变得“金贵”了,但凡酒席上端上来一只蹄髈,那女同胞马上花容失色,视之以毒物,好像夹了一块就会身上多长出一块赘肉,那好不容易保养的美丽身材就会变形似的;男同胞们则是筷下抢着吃,嘴上还说:不能多吃,以防三高。
我是个“俗物”,又是吃货。我是不管三高三低什么的,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一辈子不避肥肉,好像也没有三高什么的。9月份体检,血脂0.76(正常是0.58-1.82);血糖是4.86(正常是3.89-6.1);在排队做B超时,前面几位正在大谈保养经,一位说,上次检查有轻度脂肪肝,一年多基本上不吃肉,儿子在成都给他买了“山楂丸”每日服用,自认为这次就好了。结果查下来还是脂肪肝,那位忙问医生,是不是轻度的,医生说“中度!”。临到我了,一查,什么“度”都没有,哈哈!
![漫谈苏州人与蹄髈的情缘 红烧蹄髈的家常做法](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33443t012b6280f913853883.jpg)
以前看新闻夜班车,采访几位农村百岁老人,问他们的饮食,都说最喜爱吃红烧肉!
经常交往的博友是知道我不喜欢吃鱼的,其实我从不挑食,只是在刚懂事的时候,祖母每餐在我的小饭碗里要滴上几滴鱼肝油滴剂,完了再給一片钙片,那钙片甜甜的没的说,但那鱼肝油实在难吃,一股腥味,闻了就恶心,虽然顿顿吃饭要“抗议”,但终究小胳膊拗不过大腿,总是被强行塞进一调羹伴着鱼肝油的饭而告终。从此小小的心灵就此埋上了厌恶鱼腥虾蟹的种子,直到现在!所以,以后的几十年总是以肉食为主了。
上次在甪直买的酱蹄髈照片
既然喜欢,那就吃呗。我想,为了延长几年没有质量的生命而强制生活的所爱,那也没有多大意义,哈哈!但因家人不喜欢,自己却不大烧制了,因为一只蹄髈也烧不好,最好是大锅里用老卤烧制,那才入味。所以每每到小镇游览,总要带回一、二只酱蹄髈尝尝。
那些嘴上对蹄髈“深恶痛疾”的苏州人,也可能是“假清高”,只要到开春以后,超市里的蹄髈就会供不应求而涨价(而且一定是有皮的),那时家家冰箱里总会藏着几只蹄髈,等毛笋上市后,买只黄壳大档笋,再切上一段咸肉,用大号砂锅炖着,美其名曰“腌笃鲜”,那时女同胞不管腰身粗细,男同胞不管三高三低,一起加入“围剿”行列,直到砂锅见底才罢休!可见苏州人在心里还是钟爱蹄髈这种美食的,好东西就是好东西!
开博后,朋友们以为我会比较关注那些“文史”类的博文和博友,其实我交往较多的是美食类的朋友。曹孟德诗曰:“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有限的,只要不是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吧!
年岁大了,胃口也小了,故常在做美博的朋友那里转转,看看那些好吃的,也感到自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了,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