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短篇小说

一、对意识流的多种理解

(一)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意识流”

1884年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发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论述了意识活动流动不止的特点,首次使用了"意识流"一词。

文中写道:"意识从来也不表现为被分割成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意识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连结在一起的东西——它在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比喻来形容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命之流吧。'”

他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那一部分挑选出来,构成自己的世界;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断。

(二)作为文学术语的“意识流”

通常包含三层意思:

1、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意识流文学

出现于20世纪初欧美文坛

2、一种小说文体——意识流小说

两种观点:

①包括意识的全部层面(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②侧重于描绘前意识和无意识——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教材采取这一种)

根据后一种观点,“意识流小说是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指的即是前意识与无意识层次)。

3、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各种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等。

二、意识流小说的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1、哲学基础

构成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的是法国现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

柏格森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

柏格森要求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柏格森哲学中的"时间" 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作为"心理时间",它与人的流动的、绵延的意识溶为一体,不可分割。他认为,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越是适用。柏格森还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2、心理学基础

①詹姆斯的"意识流"说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构成意识流文学的心理学基础。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②著名生理学家,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对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论给予肯定,并加以充实。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 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个层次。用一座冰山来比喻,意识是处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是能用语言表述的部分;前意识是处在海平面以下但是紧挨着海平面的部分,这部分还未形成语言,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如催眠术)使之形成语言(即可以用语言表述);无意识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前意识下面,它未形成语言,是一片广大的黑暗领域,埋藏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人的无意识是非理性的,受到理性的压抑而很难实现;无意识是人的清醒而自觉的理性意识所无法认识、无法控制的。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指此刻意识不到,但集中注意,认真回想,在没有干扰时能回忆出来的经验。前意识的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缓冲。弗洛伊德还指出,人有做梦的行为,而梦的活动却是无意识的间接的反映。人在梦中的时候,饱受压制的欲望和本能便通过变形的象征方式浮现,从而人的梦便成为被压抑的欲望的一个宣泄的渠道,使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性与替代性的满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前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前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

三、意识流小说主要的创作手法

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等。它们是意识流小说主要的表现手法。

1、内心独白

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①间接内心独白,指在叙事者的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这种内心独白活动有着“他想”、“他意识到”一类的提示性引导词;有时不用“他想”、“他感到”一类的提示词,直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

②直接内心独白,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

直接内心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描写方法之一即有内心独白。早在莎士比亚戏剧就成功地采用过内心独白的方法,后来列•托尔斯泰、福楼拜等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也可看到用零乱的词语和不完整的句式表现人物内在世界真实状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内心独白"一词诞生于大仲马的创作中。但作为传统文学心理描写方法的"内心独白",与意识流的"内心独白"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反映的是人物自觉的意识,受着理性意识(或称理性思维)的控制,因而它叙述的是连贯的意识。而意识流文学的"内心独白"则用具有自由感和无间断的形式叙述自由的无间断感的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非理性思维)意识流作家将以无间断和自由为主要特征的无意识内容广泛引入小说创作。

2、自由联想: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

例如:你正在做饭时,突然听到街上汽车的喇叭响,想起了3年前你看到的一场车祸。在这里,“做饭”是现实时间,“车祸”是心理时间,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的跳跃是因为“汽车喇叭声”引起了你的“自由联想”

与"内心独白"相比,自由联想带有更大的主观随意性、跳跃性。它巧妙地利用现实这个"中转站"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意识层次与潜意识层次联接起来,能在意识深处由一个意念激发出另一个意念。《尤利西斯》第三章写斯蒂芬独自一人在海滩上徘徊,他的思想奔放,浮想联翩。其复杂混乱的内心活动,便通过"自由联想"手法加以展现:

他们从里希台地上谨慎地走下阶梯,助产士们,她们下到倾斜的海难上,伸成八字形的脚松弛地陷入淤塞的沙子里。像我,像阿尔吉农一样,朝我们强大的母亲走下来。头一个沉重地甩动着助产士的袋子,另一个的伞伸到了海滩上。获得了特许,出来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弗洛伦丝•麦克凯布夫人,已故帕特克•麦克凯布的遗孀,布莱德街上,深深地哀悼他。她那些姐妹中的一个把我尖叫着拖进生活。从虚无中创造。她袋子里都有些什么?一次堕胎的产物,连同蜿蜒的脐带一起塞在红色的绒布里,连接着过去的一切带子,一切肉体的纠缠扭结的电线。那就是为什么和尚是神秘的。你要像神一样吗?瞧瞧你的肚脐吧。喂,我是肯西。请接伊甸园 A001。

这个例子的联想的基本模式为: 袋子——死婴——脐带——电线——电话。联想的内容与激发联想的事物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这充分显示了自由联想的随意性与大幅度的跳跃性,还能够暗示出人深藏于无意识中的心理状态。

自由联想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扩展了意识流小说的表现范围,使作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容纳较多的主观生活,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和透视层次。

3、“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

4、时空跳跃——

5、旁白——旁白是电影、戏剧中使用的一种独特语言描写。由画面、舞台外的人声对影片、戏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通过旁白,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情感,启发观众思考。旁白也是画外音的一种。

说话者不出现在画面上,但直接以语言来介绍影片内容、交待剧情或发表议论。

四、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教材P20,指导书P20)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们的苏醒》;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浪》等。但也有人认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并非典型的意识流小说。

五、对福克纳的评价

1、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

他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

福克纳在长达40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75个短篇小说,还写过一些诗歌和散文,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短篇小说
2、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实验者

他的小说技巧变化多端,很少有两部以上是相同的.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试验.

六、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人称“悲剧的四重奏”。

(一)内容简述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曾出现过好几个将军,一个州长及许多有钱的农场主),如今已走向败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女儿凯蒂热情奔放,与家庭难融。长大后不慎失身于一纨绔子弟,后因此导致婚姻悲剧,遭到遗弃,沦为妓女。凯蒂的弟弟班吉生来白痴,对姐姐充满依恋之情;凯蒂的哥哥昆丁对妹妹怀有乱伦的感情。觊蒂的失贞与出走,均对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班吉失去精神的惟一依靠,昆丁从小建立起的南方传统价值观遭到毁灭性打击,最终选择自杀之路。兄妹中只有杰生与时代节奏合拍,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对姐姐觊蒂嫉恨有加,寻找机会敲诈落难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这个环境中,只有黑女仆迪尔西头脑清醒,能理性地判断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场上审视各个人物,同时通过她也反映出劳动者忍辱负重,善良的品性。

(二)叙事结构

小说的叙事结构很有特色——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由不同的叙述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第一章(《1928年4月7日》)是"班吉的部分",写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的意识活动(班吉的叙述——痴人说梦)

第二章(《1910年6月2日》)是"昆丁的部分",写思想混乱的长子昆丁自杀前的意识活动(昆丁的叙述——变态心理)

第三章(《1928年4月6日》)是"杰生的部分",写实利主义者,次子杰生的意识活动(杰生的叙述——非理性意识)

第四章(《1928年4月8日》)是"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这个家庭里的黑奴,她是唯一健康、正常,没有变态心理的人,为人忠诚厚道。作品由她把整个故事复述一遍。(迪尔西的叙述——全能角度)

小说把白痴班吉,思想混乱的昆丁和实利主义者杰生这三个人物的三种不同的"意识之流"汇聚到一起。作者用意识流手法描绘出一个如同梦幻的、模糊不清的大致情节,然后再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填补意识流所造成的空白。因此,福克纳这部作品中的三股意识流被有机地联在一起,比以往意识流又前进一步。

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作者也运用了"时序颠倒"法。第一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1910年6月2日,第三部分是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是1928年4月8日。这样一来,作品能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的线索,自己重新建立起时间的顺序,加强小说的效果。一个家族的悲剧故事,四段各不相关的思维,犹如四道光谱复合成光怪陆离的色彩,而这四个不同的观察点则又建立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之中。乍一看,似乎使人无法理解,但透过这些表面零乱的因素,却使人明确地认识到:这是一幅象征性的图象,它的每一个光点都闪烁着各自的颜色,组成它的线条便是意识流。

(三)关于班吉的叙述

班吉的叙述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的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整个世界在班吉的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而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感官世界的具体性和生活场景的原初性都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

其次,白痴叙事更有助于表现意识流的创作技巧。

在意识流的技巧层面,白痴是服从于小说艺术构思的需要的。“混乱”是班吉叙述的最突出特征,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沌一片,难以分清,过去与当下的事件无从区别。因此,班吉的叙事突出表现了意识流的特征,一是时空和记忆的场景切换,二是所有的流程都由当下的某种感觉和事物触动。

最后,白痴叙事有助于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人生就是由白痴讲述的荒唐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七、《我弥留之际》对意识流小说的贡献

《我弥留之际》写本德伦一家为刚去世的女主人送葬的过程。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实验性主要表现在结构上。小说由15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共59个独白的段落,作者试图通过每个人物的独白表现各个人物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迥异的性格,并进而在总体上彰显他们对相同的事件所作出不同的反映。

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经过16年构思、7年写作,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于1922年发表,轰动了巴黎、爱尔兰。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尤利西斯》一时成为西方文坛评论的中心。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这部小说中,把20世纪初广为流传的意识流创作技巧推向了高峰。然而《尤利西斯》一问世,却招致许多人的非议和抨击。有人指责这部小说"是不真实的,是对人性的侮辱",更有人谴责这部小说是"黄色的"、"淫秽的"。1922年,本书首先在法国出版,但英、美两国均拒绝进口此书,理由是有"淫秽"之嫌。直到1933年,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才正式为此书做出开禁的决定。

(一)内容简述

小说写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为报纸拉广告的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的一天。

书题上的“尤利西斯”即主人公布卢姆,是一位现代的庸人主义者。作为生活在都柏林的中年爱尔兰犹太人,布卢姆是一家普通报纸的广告承揽人。他性格懦弱,庸俗无能,安于现状。独生子卢迪幼年夭亡,给他以极大的精神创伤。生活的颠簸,工作的劳累,使他10年前丧失了性功能。他知道妻子对他不忠,在众人面前深感羞辱,也只能沉默忍受。常年来他的生活就如这一天平庸琐碎:除了工作,无非就是起床、洗澡、吃饭、写信、散步。他在街上游晃,无聊之至,只是在猥亵庸俗之中寻找一丝快意,如:他一直用假名写信与女打字员调情;洗蒸汽澡时在池中自窥自娱;在海边听三位少女在岩石上聊天,与其中一位交换纵情寻欢的目光。午夜时分在妓院遇上喝醉酒被人殴打的斯蒂芬,悉心照顾,并带斯蒂芬回家吃夜宵。从斯蒂芬身上,布卢姆感受到了重新找到儿子的精神慰藉。

布卢姆作为现代“非英雄化”的“当代英雄”,具有善良、正义的一面。作为一个从匈牙利来到爱尔兰落户的犹太人后裔,对歧视并围攻他的本地人说,他“属于一个被歧视、被迫害的民族”,并指出“侮辱和仇恨并不是生命,真正的生命是爱”。作为犹太人,他不屈服于受人欺凌侮辱,情不自禁卷入到一场为犹太人辩护的政治辩论中去,结果受人攻击,差点挨打。在路上,他向两个处境困难的女人表示同情并给予帮助。在自己极度痛苦之中仍关心照顾受难的斯蒂芬。应该说,布卢姆仅仅是千百万普通家庭中养家活口的丈夫,他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对生活的期望,是受压迫的犹太人、爱尔兰人和在苦难中挣扎的人类的集中体现。布卢姆对莫莉的渴望则是一个男人对世俗女人的渴望;对他母亲的企望,是对人世间永远不可能得到的温暖和安全的期望。他既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正面人物,也不是令人憎恶的恶棍;既不是一个悲剧人物,也不是一个喜剧人物。他失去了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渴望摆脱精神的痛苦折磨,这真实反映了西方文明价值观念已面临的崩溃瓦解。从布卢姆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人性特点,体现了爱尔兰小市民大恶不作、至善不能却不乏善良之举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是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他性格内向,优柔寡断,对现实强烈不满,烦躁不安。追求艺术和理想的失败,使他整天处于懊丧无奈与无聊之中。从小对母亲过分的爱恋情结,使他觉得愧对父亲。为求得父亲理解,他拒绝母亲临终前要他皈依宗教的要求,但并未得到父亲的谅解,他为此遗憾不已。这一天斯蒂芬上完课,无所事事,踯躅街头,思想飘忽,渴望找到一位可以依托自己精神的父亲。这天晚上布卢姆去医院看望一位产妇,遇上斯蒂芬和人们饮酒聊天。布卢姆认识他的父亲,看到他的醉态,暗自为他担心,决定跟随他。斯蒂芬喝得大醉,在妓院闹事, 被两个士兵殴打,不省人事。于是布卢姆悉心照顾他。这使他们各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心灵上最需要的东西:斯蒂芬找到了"父亲"(从救助他的布卢姆身上,他感到那种他长期向往追寻的父爱),而布卢姆找到了"儿子"。斯蒂芬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思维敏锐,感情脆弱。他痛苦地探索爱尔兰民族前途与社会人生的出路,对爱尔兰遭受英国奴役十分愤慨,同时又对爱尔兰统治阶段深表痛恶。因此他回避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愿当任何人的奴隶,不管是家庭、祖国,或者教会,他都不再盲目地承担义务责任。他说:“历史是一场噩梦。我正在设法从梦里醒过来。”于是他四处漂泊流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生活道路:沉默、流亡、艺术。

莫莉,作为一名歌唱家和布卢姆的妻子,则是个肉欲主义者。她是个完全被肉欲本能所支配的人物,充满炽烈的情欲。丈夫的无能,生活的平淡,使她终日沉溺于官能的享乐之中,以此寻求空虚精神和灵魂的安慰。刚刚送走情人的莫莉,当布卢姆告诉她斯蒂芬将加入他们的家庭生活一事后,朦胧中感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和对青年男子的情欲意识。睡意朦胧的脑海中潜意识出现早年的情人和父亲,展现出自己与丈夫热恋的情景,想起现在的情人和将要住到家中来的斯蒂芬。似真非真,迷离朦胧,充满了情欲的冲动和喜悦。同时在她的潜意识深处,依然怀有对丈夫的浓郁情意,回忆向她求婚的情景,想起丈夫对她的感情以及种种优点,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由于三个人潜在的结合,在生理(莫莉)、感情(布卢姆)和理智(斯蒂芬)构成的基础上,未来的生活似乎会出现转机。

(二)关于书名和小说结构安排

《尤利西斯》借用奥德赛,亦即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同名英雄作为书名,把古希腊英雄在海上漂泊十年,最后终于返回家乡的故事予以现代化,并反其意而用之。以尤利西斯为小说的书名,是为了在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和希腊史诗英雄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与《奥德塞》(《奥德修记》)的对应是小说中一种内在的组成要素。

乔伊期在书中精心构思安排了与《奥德赛》相对应的结构模式,把《奥德赛》中的24章缩为18章,对应三个主人公18小时的心路历程,象征性地展示“现代英雄”归家途中竭力躲避或努力征服的障碍和灾难。甚至每个章节和每个主要人名、地名,都用《奥德赛》中的人名、地名来隐喻。

小说在结构上模仿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亦译作《奥德修斯》)。像荷马史诗一样,小说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共3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前4章,主要写斯蒂芬从早晨至中午在都柏林海边古塔中的生活,在附近一所学校的活动以及在海滩上的散步。第二部分共分12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5至12章,主要写布卢姆从清晨至午夜时分的活动和经历,以及穿插其中的斯蒂芬的活动。第三部分共3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13至24章,写布卢姆邀请斯蒂芬一起回到家中的情景,以及莫莉在朦胧状态中的万千思绪。

乔伊斯套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把"现代人"布卢姆在现代城市都柏林十八小时的游荡与古代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加以比照。

乔伊斯在这种古今平行关系的对比象征描述中,在古希腊英雄高大身姿与高尚情操的反衬下,更体现出现代人的平庸卑微。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了人格分裂,猥琐渺小的凡夫俗子。

充满智慧勇敢的古希腊英雄奥德赛在海上的种种历险,变成了现代“尤利西斯”、小市民布卢姆的都柏林街巷中的无所事事的漫步。奥德赛回家设计勇敢地射杀那群向他妻子求婚的无耻之徒,而布卢姆明知妻子在家与剧院经理鲍伊岚交欢,却不敢去过问,只是龟缩在小酒店里痛苦地想象妻子与别人偷情的情景。这一对比使古希腊英雄精神在20世纪的变得卑微胆怯,猥琐可悲,古代令人振奋的英雄主义让位于现代碌碌无为的庸人主义。

《奥德赛》中沉着处理纷乱家事、冒险出海寻找父亲、具有务实主义精神的奥德赛之子忒勒马科斯,变成了空虚无聊,沉溺于内心苦闷、成天逛荡并在酗酒、嫖妓、打斗中寻找刺激的现代独生子斯蒂芬,坚毅务实的精神被虚无主义所替代,务实的行动,被不切实际的对现代哲学、文学艺术理论的冥思所替代。最后斯蒂芬逃避现实,逃避生活,走向流亡。

古希腊坚贞贤良、善于思考、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王后潘涅洛帕的形象让位给了现代妻子、轻佻放荡的莫莉,理性的情感变成了内欲主义。

对作者的这一构思与安排,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表现了乔伊斯的宏大创作意图。对荷马史诗的借用反映了乔伊斯借助一种神话结构从总体上把握当代社会生活的意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尤利西斯》所代表的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在史诗和神话模式中所建构的秩序和统一性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主人公布卢姆作为一个有些下流的广告推销员不能与荷马史诗中的大英雄相提并论;平庸琐碎的都柏林的现实生活不能成为一个神话。

这两种观点看似不同,但在对丧失了生命力的无序的现代文明的基本判断上堪称是一致的。

(三)《尤利西斯》的表现技巧

在表现技巧方面,《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几乎穷尽了所有的意识流小说技巧,如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空跳跃、蒙太奇、旁白、幻觉、梦境、印象直呈等。

例如在第四章中叙述布卢姆起床外出买腰子的情形:

腰子在柳叶纹盘子里冒出一滴滴血来——最后一个。他站在邻家那个姑娘身边,靠着柜。她也要买吗?看着手里的纸条念着要买的东西。都裂开了——洗东西的碱。一磅半丹尼腊肠。他的眼光停留在她丰满有力的臀部上。他名叫伍兹。不知他是干什么的。妻子有些老气了。新的血,不许有人追随。

这段文字的跳跃变化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句、第二句是作者的叙述,是布卢姆的视觉反映出的事物——他看见滴着血的腰子,看见邻居家的佣人也在柜台旁。第三句由直接的视觉转入感觉和观察。首先发问,"她"是否也要买腰子,然后观察到她手里拿着购货单。第四句来得突然,"裂开"和"碱"具体指什么?与上句是何关系?似乎很费解。但仔细想想,便会明白。布卢姆正在看着姑娘手里拿着购货单,那么"裂开"当然是指姑娘的手皲裂了.为什么皲裂呢 是因为姑娘用碱水洗涤造成的。这是布卢姆的一种观察和逻辑推理。第五句"一磅半丹尼腊肠",看起来是孤零零上下不衔接,实际上布卢姆的思绪现在又转回到姑娘手上的货单,显然这是姑娘叫着要买的东西。此时布卢姆从推理转到听觉。第六句又从听觉转到视觉,发现那个女佣的"丰满有力的臀tún部"第七句突兀而起,那个"伊兹"是谁?陡然看起来,令人摸不着头脑,但从上文分析,便会发现,女佣为谁买东西?那一定是她的东家了。第八句是布卢姆内心的发问。紧接着第九句是对第七句的联想,由伍兹想到他的"妻子有些老气"。第十句"新的血";又回到第一句腰子滴出的血,使得首尾呼应,意识的流动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但又有了新意。这里不仅指腰子又滴出新的血,同时还暗示伍兹不满足"老气"的妻子,他需要"新的血"——血气方刚的女子。最后一句是布卢姆发出的警告:虽然伍兹家有个臀部丰满有力的女佣,但"不许有人追随"。

这一段文字意念叠起,行文跳跃,前后不联贯。骤然读起来,含义模糊,不知所云。不过,若是读者顺着人物的意识流去思索,去想象,便会明白其中的含义,这正是意识流语言的特点。这一特点恰恰激发了读者的遐想,使其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无限广漠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对《尤利西斯》的评价 (指导书P43~44)

"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又是第一部非英雄主义文学的杰作,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9533.html

更多阅读

《使命召唤8》第二章图文攻略第1关 使命召唤5图文攻略

中文名: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 外文名: Call of Duty : Modern Warfare 3 游戏类别: 第一人称射击、FPS 游戏平台: X360、PS3、PC 开发商: Sledgehammer Games 发行商: 动视暴雪 发行时间: 2011年11月8日 《使命召唤8》第二章图文攻略(第1关)—

《凤于九天29残更不寐》第二章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第二章第二章  哭哭啼啼的妙光苦苦哀求无用,被铁石心肠的若言打发走。  接下来就轮到最后一个——余浪了。  「安神石,你曾经告诉我,已经失落在阿曼江了?」若言第一个问题,就直挑要害。  欺骗大王,这已

秦王的宠姬第二章上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

第二章(上)麦辣鸡腿堡!还买一送一!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哇,我要吃啊!!喂,二师兄你怎么又抢我的……一睁眼,连个鸡腿的影子都没有。围帐,高橱,矮几,漆箱……自己还是在马王堆汉墓啊,不,应该说在秦后宫。小红不在,只剩那个给自己送过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三、计算题1.某资本主义企业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4小时。试计算:(1)原来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2)现在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1)由题意可

声明:《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短篇小说》为网友偶萿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