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唤起的回忆......
赵凤英
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个建设高潮。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为了排除造反派的干扰,保证三线建设顺利进行,毛泽东决定对一些重点三线建设基地和工程实行军管,甚至直接派军队去施工。同时,考虑到战争的威胁已经临近,为了抢时间,他要求三线建设的速度也要加快。中央根据毛泽东的这个指示,提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要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的口号。当时的平凉四厂(5213、5203、5204、5207)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开始建设的。
1970年11月父亲受上级的派遣,带着我们一家来到关山深处,参加三线建设,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如今在关山腹地坐落的已不是昔日的三线工厂,北京分流,工厂搬迁,让数千的军工战士走出关山,奔向天南海北,但他们的心里始终牢记着自己曾经亲历的三线建设,那些一起共同学习工作的同学、同事和为之奋斗并奉献了人生大好时光的军工企业。
2011年春节回皋兰过年,弟媳告说我说有个《关山旧梦》,我迫不急待的登录网站,并翻阅了全部的内容,在百度空间里安了“家”,经常在那里转转,与过去的同学,同事,老师、领导进行交流,很快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新“家”。我觉得《关山旧梦》的开通,为走向天南海北的三线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关山旧梦》的开通,向世人展示了三线人及他们的子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博的身影,《关山旧梦》的开通将三线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关山旧梦》的开通,也唤起了身居天南海北的三线人心灵深处许多美好的回忆……。
下面我将奉上系列短文,供大家和我一起寻找梦中的回忆。
一 、初到关山
1970年的初冬,父母带着我们姐弟四人从甘肃省会兰州市举家迁往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到达兰州火车站时我问:“爸爸咱们去哪?”爸爸告我说:“去平凉”,我又问“去那干嘛?”爸爸说“去三线建厂”。哪是平凉?什么是三线?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全然不懂,我只是高高兴兴的跟着大人上了火车轰隆轰隆的摇了一夜到了宝鸡,第二天又坐上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大半天大约中午才到了安口,厂里的一辆大卡车接我们到5213厂(后来的总装区)。
在安口通往厂里的路上,沿途所经过的十五车间、机加福利区、机加厂区的地方到处是荒滩野地,只有后来的水玻璃工房哪儿有几排旧平房(那时叫林场),路是沿着山边,将山坡突出的地方刚刚铲掉了一块一块形成的,窄得刚能过一两汽车,而且高低不平。石堡子哪儿河上没有桥,汽车得从河里通过。
5213厂只有靠申家庄的山坡上有一排旧的石窑洞和几排旧平房,后来的总装幼儿园那片地方有几排平房是厂里的办公区,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席棚子上面用红油漆写着“食堂”,单身楼那片是一排排用席子搭成的棚子,上写着“庄浪民兵营”、“华亭民兵营”、、、后来才知道里面住的都是建厂的民工,其他什么都没有。我瞪着眼睛看着这一切,这那是我心目中宽敞的厂房、高大的烟筒那种工厂啊!我问爸爸“工厂在哪?”爸爸说“以后就有了”。
此时虽说是初冬,山里已下过雪,山坡上有白雪覆盖,平地上的雪已经融化,稍有些泥泞。我们来到了门上写着后勤科的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赵凤鸣(已经过世)、赵玉璧(现情况不明)两位叔叔,他们给我们端上了热水,我们一家喝着热水吃了一点路上吃剩的饼子,算是午饭,坐了一会赵玉璧叔叔领我们来到了山坡上的旧窑洞前。
这排窑洞共有七孔,其中六孔都住着人,只有中间的第三孔锁着门,窗子又破又脏,门口放着一摞装满东西的麻袋,妈妈领着我们姐弟靠在麻袋旁等着来人开门,直到太阳渐渐的西下天快黑时房门都没人打开,厂里又安排我们来到用席子搭成的厂食堂吃了晚餐。饭后回到窑洞前时,有几个年轻小伙子从里面往外搬麻袋,搬完麻袋后洒了点水扫了一下,又用几条长凳子搭上床板支了两张床,将家里的箱子在两床中间摞成一堵墙,就建成了我们初到关山的新家。
等躺在床上后我才仔细的看了屋里面的样子,窑洞是用石头砌成的,没有经过墙面抹灰和粉刷,所有的石头尖都裸露在外,有摇摇欲坠的感觉,看着看着我用被子蒙上了头……。后来听三公司的一位叔叔讲,才知道这间窑洞本来是三公司的库房,为了让人家腾出来厂里费了好大劲才协调下来。
就在这间窑洞里我们全家开始了三线生活,亲眼见证了三线工厂的建设过程,也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