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6日 13:39:58分享人:旧衬衫来源:互联网24
记忆中的雨,或者梦想
⑴川北多雨,春夏尤甚。
⑵这个时节的雨应当称作“喜雨”。“一声雷送雨,万国土成金”。斜风细雨中,麦苗青了,菜花黄了,秧门开了,田野绿得快醉了。嘉陵江的水位涨起来,各种鱼虾躁动起来,兴奋的渔人驾着小舟,日夜忙碌。
⑶桑树是被第一声春雷惊醒的。昨天才米粒大小的牙苞,今天清晨就张开了小嘴,吐露出鹅黄色的细叶。一场春雨之后,叶片像紧攥的拳头迅速松开。刚刚还鸡蛋大小,转眼就手掌大小了。东风吹过,桑园里枝叶舞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又像无数手掌相互击打,发出热烈的响声。
⑷桑叶该是最富营养的叶片吧。摘下一片桑叶,叶柄便会迅速流出白色的黏稠的汁液,有时甚至会迸溅到脸上。桑叶的汁液不仅成色与母乳极为相似,凑近闻闻,气味也像极了母乳,清香,微甜,带着淡淡的腥味。
⑸如果说桑叶的汁液是蚕宝宝的乳汁,那么,春雨该是桑叶的乳汁了。
⑹但我说的不是天空飘下来的春雨,而是蚕簸里万千乐手的合奏。
⑺那是蚕儿咀嚼桑叶的声音。记忆中,每到春夏,母亲总会把蚕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檩子和桷子上挂下绳索,用竹竿串起来,在两根并行的竹竿上依次放上蚕簸。从生产队里分得一张布满蚕卵的硬纸后,母亲便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养蚕生活。母亲把蚕儿照顾得非常周到,从择叶到防病,从房间通风到石灰消毒,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每天晚上,她都会细心地清理掉每一个蚕簸里的蚕沙,给蚕儿撒上新鲜的桑叶,方才放心歇息。
⑻我的卧房和蚕房一墙之隔。乡村的夜晚万籁俱寂,蚕儿咀嚼桑叶的声音十分清晰。那声音极像春雨洒在屋顶的瓦片上,嘈嘈切切,密密麻麻,彼伏此起。
⑼梅雨时节常常雨丝如织,昼夜不息。如不细加分辨,往往搞不清到底是房顶雨脚的繁忙,还是蚕房里举行盛宴的声响。很多时候,房顶的雨声和蚕儿进食的声音上下呼应,交织混杂。我想,这两种声音肯定有着神秘而密切的关联。蚕声合着雨声的辙,雨声押着蚕声的韵。
⑽在蚕声中入眠是畅快的。蚕声,是美妙的交响乐,也是别致的催眠曲。这首乐曲里,有对风调雨顺的欣慰,还有对丰衣足食的祈愿。
⑾那时候,蚕桑是家家户户的希望。春夏时节,川北的每幢小青瓦房里都会响起这样的“雨声”。
⑿一眠,二眠,三眠,四眠,经过四次蜕皮,蚕宝宝出落得通体透明。蚕房里的雨声停息了。白花花的茧子挂在蚕蔟上,像是缀满枝头的累累硕果。
⒀山路上时常可见背着蚕茧赶集的人。母亲带着我,我身后跟着两个弟弟,每人身上一个装满茧子的背篼,一起赶往乡上的蚕茧站。排队,过秤,开票,再排队,终于,一小沓面额不等的浸满汗渍的钞票到手了。
⒁母亲笑了,我们也笑了。下学期的学费不用发愁了。
⒂就这样,我和弟弟们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一个耕读之家的梦想终成现实。
⒃年过花甲的母亲,至今还在乡下养蚕。她的头发,已和茧丝一样雪白。
⒄她离不开土地。不像我,成了城里人,对土地越来越生疏,越来越歉疚。
⒅出门的时候,经常会看见田野里郁郁葱葱的桑树。这种给我带来福祉的树,让我很自然地想起勤劳一生的母亲。我的眼睛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
⒆很多夜晚,我在梦中听见那熟悉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沙……
1。文章开头部分较为详细地写了桑树,这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其作用
(1)斜风细雨中,麦苗青了,菜花黄了,秧门开了,田野绿得快醉了。
(2)这两种声音肯定有着神秘而密切的关联
3.结尾为什么由写母亲而突然转到“梦中听见那熟悉的声音?
4.议题”记忆中的雨,或者梦想“,为什么中间要用”或者“来连接?
1.这样写一方面照应了春雨一到来后给桑树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为后文的养蚕,以及由此帮助耕读之家实现梦想做铺垫。
2.
(1)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到来时田野上的变化;表现了农人们内心的喜悦;也为下文写桑树醒来做铺垫
(2)雨声惊醒了桑树,从而带来了蚕儿进食声,这两种声音互相合着辙韵、相似而不易分辨;它们是美妙的,寄托着农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对丰衣足食的祈愿。
3.与前文与声音相响应,使结构更加完整;这些声音已成记忆,只有在梦中听风;声音与母亲有关,是对母亲辛劳的感激,表达对母亲的深爱。
4.无论是记忆中自然的雨,还是蚕雨,都与梦想有关;我们家的耕读梦想是农桑丰收、弟兄几个完成学业,这都跟自然的雨或蚕雨紧密相关;“雨”促成了“梦想”,“梦想”中有“雨”,所以写“雨”主是写“梦想”,用“或者”更能突出两者之间不可分的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