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岭镇史话 临淄金岭镇搬迁安乐店

作者声明:此文著作权属作者本人独有,未经作者许可,禁止单位和个人收藏、使用、转载,违者必究!

2012.5.11

金岭镇史话(压缩版)

作者王衍杰

    金岭回族镇位于临淄区西部,距临淄区政府所在地辛店10公里,东与辛店街道为邻,南金山镇交界,西与张店区接壤,北与凤凰镇毗连,境含齐鲁石化公司乙烯厂、山东齐旺达集团、山东清源集团以及齐鲁化工区内的山东浩霖集团、山东蓝帆集团等百家大、中型企业等,胶济铁路、国道309线、省道102线横贯境内与化工园区内的纬三路、纬六路、金烯路、厂北路等融会贯通,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全镇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00亩。 是山东省四处民族乡镇之一,也是淄博市唯一的民族镇,辖金岭一、金岭二、金岭三、金岭四、金岭五、金岭六、艾庄、刘辛庄、披甲庵9个行政村和金岭南居委会 1.4万人,镇内居住回、汉两个民族,其中回族村(居)3个,回族人口477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6%。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国家民族政策,山东省人民政府对金岭曾两次以民族之称命名,1984年5月更名为金岭回族镇。

【历史沿革】

金岭回族镇历史悠久,鲁中重镇自古乃交通要隘,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因南跨太平岭与金雀山(金山)相望,故定名“金岭驿”。据《旧五代史》记载,唐乾封年间,即有“金岭镇”之名,据《益都志》记载:……地处金山、孟沂之前有集镇以地势取名曰“金岭镇”,《旧五代史》亦称“金岭驿”。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颜神、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现有史料上溯,可推至更早,据《魏书》、《青州府志》《益都县图志》及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有关记载,可推断金岭镇为南北朝时期冀州的侨置鄃县的故城,因“魏侨县,皆土城。久之,遂夷为民居,故不可见。”

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221年,均属齐国临淄袁娄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属秦代的临淄县;公元前202年—410年,属西汉、东汉、三国魏、西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前期、南燕国,基本属昌国县。240年—281年期间,属曹魏的辽东移民县—新汶县;410年—561年,属东晋、南朝宋、北魏、东魏的鄃县;561年—598年,属北齐、北周、隋初期的贝丘县;598年—1265年,属隋、唐、北宋、金、元代初期属淄川县;1265年—1945年,属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益都县仁智乡中约。

据现有资料考证不晚于唐初或唐前已经形成。唐代已有金岭驿,据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840年阴历4月3日,他晚宿金岭驿东一户姓王的人家,“主人心性直好,见客殷勤”。据《旧五代史》记载,887年2月,朱温派都指挥使朱珍去淄州(今淄川一带)招兵买马。平卢节度使王敬武十分恼怒朱温到他地盘上招人,大起马步军二万,在金岭驿扎下三寨。朱珍连破三寨,大败王敬武。

益都县丞驻金岭镇,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处官道要冲,位于六县交界之地,商贾云集,为防盗贼,故设县丞、千总(皆八品)。因“金岭镇距青州府70里,处在六县交界之处,六县之民杂处,盗贼益发,旧设官兵防守,选委千总督同义民领本镇等处枪手巡缉……”金岭镇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玄烨御书青州知府张连登“钦定益都县县丞设于金岭驿”。

解放后的金岭建置沿革:1945年至1947年,属淄川县。1947年—1953年,属桓台县。1953年—1955年,属淄川县。1955年—1956年,属张店区。1956年—1965年,属淄川区。1965年—1969年,属张店区。1970年1月—现在,属临淄区。

金岭解放后建镇历史,1956年2月,淄川区金岭镇;1956年10月,淄川区金岭民族乡;1958年10月,淄川区金岭人民公社;1984年4月,临淄区金岭镇;1984年5月,临淄区金岭回族镇。

镇辖西部三村 艾庄村姓氏村名。艾氏立庄,故名艾庄。刘辛村初名新庄,明万历年间魏氏迁入,改名魏家辛庄。后刘氏迁入,改名刘辛庄。披甲庵村因村中有尼姑庵,传说宋赵匡胤歇马整装披甲于其中,遂以名庄披甲庵。

【历史风物】

1金岭镇的形制

金岭镇很早就有“三家店”之称,传说中有郑、盛、黄姓氏最早来此居住,抗战前就建有夯土筑成的圩子墙,后来又加高加固。有东、西、南、北大小各四个门。镇中有一条东西向的“官道”(即金岭大街),宽约六米,从镇中通过,向东可通往青州以东,西可达济南等地。在东门里面有多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其中一座是为王氏老太太的“百岁坊”,另一座是“旌表浙、江、宁、绍盐务司孝子王作楫之坊。”为表彰他在母病逝后为报母恩庐居三年,在此期间抄写《古兰经》三十本而建的“孝子坊”。

大街东段有的县丞衙门“大堂”,旁边有一“乡勇祠”是为纪念与捻军作战牺牲的数百名乡勇而建。街道中段有一砖面结构的“锦绣桥”,桥共3孔,桥长19米,宽6米,高3米,拱厚0.6米,孔径3.2米,原为泄洪道,无水时桥下可通行,今已堵塞不通,桥体尚好。另有一“普济堂”是收养孤儿与贫民的慈善事业。在桥西头有“马号”(驿站),桥南侧有清真寺,桥南西侧一较大规模的“城隍庙”,文革中被拆除。大街西段有“文昌阁”,南有尼姑庵和“圆融寺”,俗称和尚寺,寺内有一白石砌成的圆形石塔,还有毕家道台的“毕家大楼”。镇内另有金锁桥、八义桥、关帝庙、城隍庙、菩萨庙(千手观音)、清真小寺(王氏捐建)、镇东、西五里阁、东五里阁附近的普济庵(明,万历年间建)多处寺庙等古迹。还有纳入镇版图的沙家庄(镇西南)义和庄(镇东北)除锦绣桥、金锁娇尚有遗迹外其它已不复存在。镇域内以口相传的古地名数百处之多,不一例举。

2古镇经济

作为鲁中重镇自古乃交通要隘,是交通枢纽,历代工商业发达。特别是明清以来随着善于经商的回族人的迁入,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素有“三里尧沟五里镇”之称,大街两侧,锦绣桥畔,店铺林立,皮革加工、首饰制作、烟草、清真食品、餐饮、牛羊、马匹、丝绸布匹、服装的等等。据史料记载清时期商号多达三百多家。

3明清时期金岭驿

是益都县属驿站。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益都知县张鹏重修。有车夫90名,中马4匹,下马9匹,驴10头,设有上铺4副,中铺8副,下铺20副。清朝初年,配驿马30匹,驴2头,马夫16名,拨马牌子2名,飞递公文马夫11名,抄牌1名,兽医半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并入益都驿。康熙初年,又恢复。光绪年间(1875—1908年)撤消。

4昭义祠(俗称乡勇祠)

又名乡勇祠,在金岭县丞大堂之侧。为纪念与捻军作战牺牲的数百名乡勇而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3月25日,南捻军穿过青石关(在今博山区)进军临淄,知县张逢壬闻讯,调集各乡团练,由临淄县团练总团长徐行修、副总团长朱季方带领,于金岭镇以西阻击。乡勇400余人,激战战四天,寡不敌众,徐行修,朱季方及各团练团长十余人战死,其中有金岭镇人王烳、马本固、刘甫田、王与檀等。团练溃散。

5卧龙河、卧龙桥位于镇西侧(现南北铁路东侧),横跨西河子(猪龙河、卧龙河)(镇西南八里柳行村树林老龙湾流出河过去称卧龙河,流经艾庄东向东出境入新城县入乌河)《益都县图志》

6东汉齐王墓位镇以南的齐鲁乙烯厂区内。1984年至1985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此墓是山东迄今发掘的最大的一座东汉砖室墓。此墓建造精致,随葬陶屋气势雄伟,墓主当属诸侯王一级的贵族。据考证,墓主是东汉齐炀王刘石(46年至70年在位)。

7广圆融寺遗址位于原金南学校内,旧志书载建于明朝正统(1436年—1449)初年。据镇上的老人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有宝塔一座,下面为石头、上面为青砖垒砌,高约二十多米,院内有石亭一座,民国以前,原寺内住有僧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金岭水厂时,被第三建筑公司占用拆除,原址后来被称为“三工地”。

8城隍庙坐落于锦绣桥西侧路南,“明宏治十年重修《碑》第云,建于元至元十九年”大门朝南,门前有十几层石台阶,大门前有周仓抱大刀守卫,城隍坐北朝南,微微低头,门前左右铭柱刻有本镇文人马子健题写对联“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夕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解放以后,农村合作社时被拆除。

9关帝庙位于金岭二村之内,推断建于清雍正年间,庙内殿堂、钟楼、古柏、核桃树等曾有同治年间的住金岭镇的益都县丞程鸿仪撰文的重修碑一方。

10 金锁桥位于金岭二村之内,为三孔石拱桥修建年代无从可考 。据说是金岭古道去羊角沟贩盐鱼的必经之路

11金岭清真寺是山东省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寺院之一,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据青州县志记载:金岭清真寺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近600年的历史,“文革”中,原大门、二门碑碣等均遭破坏。从1979年省政府拨款进行维修。1981年、1984年又由政府拨款和群众两次集资进行修复。清真寺为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1平方米,能同时容纳近1500人作礼拜;它座西朝东。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望月楼、礼拜大殿、沐浴室等,左右呈对称式配列,三进院落,融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特色于一体,院内树木葱茏,宁静肃穆。

三【金岭回族和伊斯兰教】

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之一。伊斯兰教源出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传入我国,迄今已13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和平”、“顺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

金岭镇的回族,考察其历史渊源,大多都是六百年前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福建泉州湾迁徒而来的。也有从山西移民、安徽、河北、北京等地迁移的回族人。金岭镇的回族于元末、明初已具相当规模,据1982年人口普查,这里有回民1491户,641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1%。目前,金岭的回民主要姓氏有:赵、王、马、丁、沙、张、刘、杨、法、金、胡、于、安、孟、郭、哈、白。前八种姓氏人口最多,迁来本地也最早。

2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的教规律例对他们的风俗习惯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讲究勤沐浴,饮食卫生严格。对饮食的选择严格,主要禁食四种:即猪肉、自死物、血液和酒。吃肉的、不反刍的动物、鹰勾嘴吃肉性情凶暴的禽类都不可食,如驴、骡。马、猪、虎、豹、狼。狐、鹰、鹞等也在禁食之列。2、婚姻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独身主义,同时禁止有血缘的人结婚。注重男女自主。3、丧葬形式。穆斯林的丧葬是实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体现“亡人入士为安”之意。4、宗教习俗。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宗教职业者(阿匐)海里凡(学员)和乡老们,每天要在大殿上作五时拜功,每周的星期五(主麻)要在大殿上“聚礼”(作拜功),节日要在清真寺举行纪念活动,在大殿上“会礼”。讲堂是教长佐和教海里凡学习的地方,南、北配殿是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办公和议事的地方,沐浴室是礼拜前做大净、小净的地方。

3节日习俗穆斯林的主要节日有三个:开斋节、宰牲节、圣纪。如金岭镇的穆斯林就侧重“盖德尔夜”。盖德尔夜:“盖德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前定”的意思,时间是在伊斯兰教历9月(斋月)27日晚。因主要活动是在夜晚,俗称“坐夜”或“夜头节”。这天群众扎松访彩门,家家户户悬灯结彩,人们穿新衣、点美香、做油香,走家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安宁,请阿匐到家中诵《古兰经》,以示对亡故亲人的祷念,家家户户灯火辉煌。成年男女都沐浴更衣,到清真寺举行拜功……,有的通宵不眠,黎明前封斋,故称“坐夜”或“夜头节”。

四【古镇文化】

1教育明清时期,镇上有大姓望族私塾和义学多处。民国初,曾留学日本、做过蒲台县长的王怀周回家家乡创办了第一所现代教育学校:益都县四区高级学校。解放后先后建立了胜利、爱国、建设小学,后本镇联合初中建成,1984年批准为金岭回族中学。1959年淄博第二十七中学,迁入本镇,后行政区划变动改称临淄五中,2001年撤并。本镇的各级学段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

3艺术黑陶临淄早在4500年左右就以黑陶制作而闻名,本镇居民丁忠海大胆改革临淄黑陶传统的制作工艺,创立了金岭黑陶这一著名品牌。
金岭镇史话 临淄金岭镇搬迁安乐店
4美食该镇是山东省重要的牛羊肉集散地,清真饮食业闻名遐迩。酱牛肉、清真糕点--蜜食被评为“淄博名吃”。金岭豆腐、金岭烧饼、金岭五香牛骨头,久负盛名。

六【历史人物述略】

金岭镇回汉族聚居,东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文化积淀深厚。思想开化,人文昌盛。据现有史料查证,该镇有许多取得各类科举功名的人士以及历史文化名人。例如,薛近洙,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经学纂要》、《大学衍义补删定等》,毕忠吉,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官常州府推官、蠡县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工部郎中、按察使司佥事、云南布政使司参议、永昌道道台;毕曰泠著有《滇游记》1卷、《附记》一卷;毕曰泠的三子毕海棆著有《文稿》1卷,《叔乔遗诗》四卷;徐璉,雍正二年(1724)进士,偃师县知县,著有《爱山堂文稿》1卷,《摹古齐诗稿》1卷;毕曰湜,毕忠吉侄,雍正五年(1727)进士,历官祁县知县、吏部主事;王爜,回族,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先后任岳阳、太平两县知县,著有《于役关陇竹枝词》一卷,《续关陇词》1卷;王爜的父亲学人王承基、大哥王灼,字韡(wěi)园,考中了举人;三儿子王烳(pǔ),字晓初,为岁贡,著有《春鹂集》4卷等;徐岱薰,道光乙巳恩贡,著有《雪崖诗草》2卷。徐蒙云,道光间岁贡,著有《榆园稿一本》。

明代著名医学家高昶(约1481-1556)字景辉,弘治年间行医成名。精通脉诊,无数垂危者被治活,一时人称“卢扁”。高昶还精研《伤寒钤法》并为注释,著有《钤法》2卷。惜已失传。清代回族医学家,马印麟字长公,其先祖马晟为明代名医,传至马印麟,已是七代医药世家。印麟终年八十馀岁,一生著书甚多,有《瘟疫发源辩论》2卷、《延龄口诀》1卷、《保身养生诀》1卷、《胎产须知》1卷、《保婴秘诀》1卷、《救急良方》1卷。马温葵著有《马氏医案汇钞》。明末清初天文历算学家薛凤祚(1599~1680)字仪甫,号寄斋,出身书香门第,少承家学,后学习中国传统的天文历算方法。1652-1653年又至南京,向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学习西方新法,并协同穆尼阁翻译了西方天文历算等方面的著述。薛凤祚少攻儒学,中秀才。明熹宗天启年间,他远游保定府定兴县,从鹿继善和孙奇逢学“陆王”之学。后跟魏文魁学习中国历算,继而又就教于意大利传教士罗雅各(天启二年来华,曾与修《崇祯历书》);复去南京投师泰西天文学名士波兰人穆尼阁(为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者)和德人汤若望(又名道未,曾与修《崇祯历书》)。他集众师之长,尽得西方历学之精要,终于成为学贯中西,以历算知名海内的天文学家。薛懋修,字道一,薛凤凤祚的五世孙。他勤学力行,笃于孝友,不求仕进。78岁时候,开始著书始著书。著有《理学心传》《格致歌》《研心论辨》《研易论》,发明先《道法》等;薛凤祚九世孙薛玉书凤祚九世孙,幼承家学,殚心著述。有《历法起例》2卷、《天学会通》《甲遁起例》1卷。以及诸多的明清名人.例如毕龙骧、薛冈、薛近齐、王作楫、毕怀德、范应奎、于沼、徐表齐、马鸣显等。

七【近现代人物】

王怀周,字为东,(1875~1931)回族。首创本镇新式教育。曾任蒲台县令。1901年,清廷选派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在昌乐县兴办新学,又回金岭镇倡办新式教育。1912年,创办金岭镇高等小学,自任校长,后又相继建成5所小学。爱国乡绅丁珍亭,武术名家赵瑞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的好干部王怀武,山东省级劳动模范范书田,抗美援朝烈士沙长友、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马宜泉等。

八【近代战事】

“大山”战斗”:大山位于金岭镇东南2公里,海拔297.4米。1946年,国民党第八军从潍县沿胶济铁路向西进犯,6月占据临淄县城,部署一个团驻扎在金岭镇以南的垢皋一带,并设有炮兵阵地,同时,派出一个营据守制高点“大山”,企图截断临淄解放区通往沂蒙解放区的交通要道。为了扩大解放区,畅通南北通道,山东野战军第四师的第十团决定消灭“大山”之敌。该团一营负责堵截驻在“大山”北边下庄村的增援之敌,三营负责在南仇村北五里槐打辛店来增授的敌人,二营主攻“大山”。于7月6日晚上10点,二营发起进攻。开始,战斗进行得比较顺利,很快夺取了“大山”周围阵地,并把敌人设在“大山”西侧的一碉堡摧毁,歼敌1个排。但在攻打“大山”主峰时,严重受阻,接近山顶时,突然照明弹四起,二营攻山指战员全部暴露在山坡上,随即,从垢皋敌炮兵阵地上射来的炮弹在山坡上席卷爆炸,二营指战员完全陷入敌人的火力网之中。经6个多小时的激战,阵地仍未能攻下,二营损失惨重,已伤亡过半。负责指挥这次战斗的高团长,意识到侦察有误,即下令撤回。当十团谋划再攻“大山”时,“大山”之敌慑于我军威力,悄悄撤离。

五【镇属西部三村史话】

1 艾庄村位于金岭镇西北1.8公里,南距济青公路1000米,北距309国道300米,西与刘辛村紧邻,卧龙河(现改建为乙烯厂二号排洪沟)流经村东,交通方便,现有人口1046人,土地909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种小麦,玉米。

艾庄村是明初艾氏立庄,故名艾庄,明清及民国时期隶属益都县,解放初属桓台县七区,1953年1月划归淄博市淄川区,1965年5月划归张店区,1969年12月划归临淄区。

1957年至1958年9月农业合作化时与刘辛村披甲庵村合称红星高级社,1958年9月至1984年4月归金岭人民公社称艾庄大队,1984年4月队改村。现属临淄区金岭回族镇。1986年被淄博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艾庄,太平天国前在村东南角建有关帝庙,太平天国时村周围筑了圩子墙,村街东西两头各建村大门一个。关帝庙1940年时重修一次,解放后毁神像改做小学堂。土围墙和村大门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被逐渐毁掉,艾庄村现在主要姓氏有,王,毕,朱,潘,张,陈,唐,侯,姚,孙,宋姓等。

王姓(一)系益都明嘉靖进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王基之孙王若之(明末风阻府监军道被清杀害)的后人于清康熙十三年自益都迁居艾庄。族中有革命烈士王瑞荷(1921年7月至1948年10月),1940年12月抗日战争参加八路军,1942年入党,任鲁中军伍司令部参谋处侦查大队长,机智勇敢多次立功,1948年10月辽阳战役牺牲。还有革命烈士王振珠(1910年5月至1947年10月),1946年2月参加桓台县五区武工队任副队长,1946年9月入党,1947年10月被国军打伤,牺牲于渤海军区医院。

王姓(二)明朝晚期自金岭镇移居艾庄,族中有王长兴(1895至1957年)多才多艺,木匠,瓦匠,石匠,铁匠,雕塑,绘画,炼丹治病,占卜阴阳,无所不能,1940年艾庄重修关帝庙,建筑施工,塑神绘画雕梁画栋全是王长兴的杰作。

族中还有革命烈士王立纪(1921年3月至1947年5月),1940年12月抗日战争参加八路军,1942年入党,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后任八纵三营七连副连长,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牺牲。

毕姓系金岭镇清朝顺治进土毕忠吉的后人,康熙前期移居艾庄,在艾庄有毕家昌(道光七年——民国六年),家大门挂有钦赐御匾(文化革命时损毁),其功名官职不详。有战斗英雄毕义明(1925至2004年),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入党,英勇杀敌多次立功。在临沂与日寇作战中,荣获华东军区战斗英雄奖章,陈毅,罗荣恒亲自为他佩戴奖章,在解放战争中任副连长,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受伤致残,1950年5月响应党精兵简政的号召自觉要求复员回农村,回家后在本村积极领导农村工作,1957年3月荣获淄博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虽然残疾有功,但几十年如一日,不向党和政府要照顾,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年代的优秀品质至辞世。

朱姓自明末从广饶朱家营子迁来艾庄,清道光年间,出一名人,朱廷幹,文才很高,号称山东无二幹,但功名各不详。抗日初有朱海宴(1910至1938年)乡村小学教师,七七事变后参加王瘸子抗日游击队,任团教导员。1938年在青城抗击日寇牺牲。

陈姓自清雍正三年自湖田镇北焦宋村移居艾庄,有陈家治(1929年8月至2006年10月)是解放初中埠供销社,金岭供销社,湖田供销社创始人之一。现艾庄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帮助下,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招商引资,团结拼搏继续发扬革命先烈和老前辈的优良传统,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

2刘辛庄史话

金岭回族镇刘辛村,坐落于金岭回族镇西北二、三公里,北靠309国道,东与艾庄村,西与披甲庵相邻。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刘辛村古名新庄。明万历年间魏氏迁入后改为魏家辛庄。后刘氏于雍正末年迁入,后族薯户衍,改为刘辛庄。刘辛现有人口885人(代管户口35人),252户,耕地面积1156亩(其中包括清源集团占地500亩),现有土地690亩。

刘氏迁入后由魏家庄改为刘辛庄,村民勤俭节约人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穷刘辛”变为“富辛庄”。当时有古砖楼四栋,刘姓占有三栋,刘氏砖房整齐,宽敞明亮,村民生活繁荣。刘辛姓氏较多,刘、魏、王、周、赵、曹为主,刘氏人口占40%;魏氏人口占20%;王氏人口占20%;周氏人口占10%,其他姓氏占10%。他们都以农为生。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刘明山,生于1905年2月,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任职村长,对革命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是村民信得过的好干部。1941年2月26日因叛徒出卖并勾结国民党特务将其杀害于披甲庵村西头,追认为革命烈士。

村民刘士符一生刻苦钻研中医,为村民看病,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医德高尚。57年被调到金岭医院,1959年有被调到淄川区人民医院,被命为淄川区四大名医之一,1964年病逝。

在土地革命运动中,周立成任村长,孙桂兰人妇女主任,他们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土地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政权巩固。后因局势动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们被迫撤到桓台七区。当他们回家时家中被抢的一无所有,更激发起他们对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以后我村土地革命成果巩固,曾受到桓台七区领导的表扬鼓励。

新中国成立后,刘辛人民政治地位,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不少人才,50年代张店高材生3人。改革开放后,考入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30余人,他们毕业后分配到祖国各地,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委一般人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收入翻了几番,每月女年满55岁、男60年满岁村民享受到150元生活补助费,九九重阳节每人再发200元老人节补助,春节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村里的好事实事一桩桩一件件,深受群众拥护,“村两委”班子现正带领全体村民以高昂的热情奔富裕之路。

3 披甲庵史话

披甲庵村,位于金岭镇西北2.5公里,铁山南5公里处,北紧靠309国道,东临由胶济线金岭站去铁矿的铁路,西与张店区接壤,是临淄区的西边陲,居民361户,916人,耕地1327亩。传说早先居民有焦,邢,姚,段等,其他姓氏居民明清时代陆续迁入,现今刘,于,孙,李,边,赵姓居多。

披甲庵村解放前归青州府益都县,解放后,1948年划归桓台七区,1953年5月划归淄川县,十二区,1955年3月划归张店区金岭办事处,1956年2月又划归淄川区,1958年划归金岭人民公社,1965年又划归张店区金岭公社,1970年,月划归临淄区金岭公社,1984年4月至今属于临淄区金岭回族镇。

披甲庵,一古村,有先辈也几次欲考究其源,皆无据只好无奈放弃,披甲庵村之古,村名由来之典故,只能历史及文化积淀推测。

“披甲庵”,从字面上看,“披甲”就是武将出战前披袍挂甲的准备工作。“庵”字有两义,1小草屋;茅庵。2佛寺(多指尼姑住的庵堂);尼姑庵。有一传说宋祖赵匡胤平叛天下在临淄西北遭遇山寇“二龙王”败逃到此地,在一庵堂梦中幸遇神仙相助与其画袍,第二天按袍挂甲大败山寇“二龙王”,因而留其村名。又有一传说唐王李世民征讨天下,在次庵堂披甲整衣(沣水,湖田均有唐王李世民经过留下的遗迹)出征而留下其村名。再者有史书记载,公元398至410年鲜卑人慕容德率众东征西讨,据有了今山东河南,即青州兖州之地,在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称帝。广固离披甲庵30公里,是否在此地留下典故也未可知。

紧邻披甲庵村西北曾有一寺庙(文化大革命中彻底被毁,邻村六十岁以上老人都有记忆,破败的殿堂遗迹处有两尊近2米的石佛像,原中间还有一尊木雕像,殿堂前左右有两座3米余高且顶各盘有四条龙的龟驮石碑)曾是远近闻名的“三教堂”(儒释道三教)。此教堂据载三易其名,最出名为“仁子庵”,后改建为“玉清观”,最后改建成“三教堂”。披甲庵村名的来历是否与“仁子庵”有关呢?

披甲庵村原南北各有一条东西大街,两大街东首有一条南北街,南大街东首与南北街的中央交汇。形成了农民古时农具耙的形状(即丁字形)。东首的南北大街称为“耙头街”。在耙头街与南大街交汇的地方曾有一株古槐,(1965年被毁),这棵古槐之大,之美,世之罕见。它的大,周径至少有四个成年人伸臂才能合抱过来,更令人赞美的是哪无与伦比的裸露在外的盘锦交错的根,有的像蒲团,有的似伏龙,有的似大河蚌,有的如鳟兽。老人们一谈论起来仍赞不绝口。一年四季树下人不断,少年儿童在树下嬉戏玩耍,大人们坐在裸露的根上,背靠树干拉呱聊天,特别到了晚上,人们围坐在树下常常聊到深夜。进村的商贩也无不在此驻足。大树下的人气之盛至今常引起人们的眷恋。有人将此古槐与蓬莱阁的隋槐相比较,披甲庵的古槐之大远远超过蓬莱阁的隋槐。此古槐是披甲庵村的见证。以此推测,披甲庵村古矣。披甲庵之典故何时破译,有待贤达之士探究。

【魅力新金岭】

近年来,金岭回族镇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金岭实际,确定了“关注民生,加强团结,加快发展,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以民生建设为支点,以工作项目为抓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都有了新的进展。镇党委、政府多次被省、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山东省平安建设基层先进单位”、 “山东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四无乡镇”、 “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 “市绿化示范乡镇”、“市公民道德建设示范点”、“淄博市文明乡镇”、“淄博市村委会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2.05.11初稿完

作者声明:此文著作权属作者本人独有,未经作者许可,禁止单位和个人收藏转载,违者必究!

2012.5.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8718.html

更多阅读

长春危险品押运员上岗证 临淄危险品押运员

长春危险品押运员证 长春危险品押运员上岗证 长春危险品押运员从业资格证 经交通局批准,在我校设立危险品驾驶员、押运员上岗证培训基地郭校长:138 04310796一、我校考场、我校培训、学费 600元二、学习3天,考试半天;本期不过,下期免费

火后的山西长治金威超市太西店 长治金威大酒店

昨天上午,我在比较早的时间内(不敢说第一时间,因我没调查)在本博贴出了金威超市着火的照片,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短短一天时间,本博客点击量超过两万多人次、跟帖80多条。这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也是开博几年来一天内点击率最高的一次。

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一 临淄博物馆

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一)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与临淄中国足球博物馆在同一条道路上,而且相距很近,也就是二三百米远,中国足球博物馆是在临淄大道的南侧,而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是在临淄大道的北侧。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位于齐

声明:《金岭镇史话 临淄金岭镇搬迁安乐店》为网友格子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