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全球公民社会》的作者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以下简称萨拉蒙)指出:“事实上,真正的‘全球结社革命’已经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出现大量的有组织的私人活动和自愿活动的高潮。”十八年过去了,历史已证实了萨拉蒙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再读已经出版五年的“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中文版一书,很多往事浮在我面前,1999年5月15日,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民促会)郭力副秘书长和我访问世界银行公民社会部门,接待我们的世界银行官员介绍:在1999年7月15日在北京将召开中国首次非营利组织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中,我认识了会议的主办者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王名教授,同时还结识了此次会议的主旨发言者,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萨拉蒙教授,印象中萨拉蒙教授秀发中黑色为主略带有花白,显得年轻、精神并有魅力。
时隔6年,即2005年7月11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厅内第十七届国际公益学者会议上,萨拉蒙教授和王名教授作为会议的共同主席同台主持,我细细观察萨拉蒙教授,六年前的秀发已完全变白了,银发标志着他已为长者,不过思路依然敏捷。这一次会议期间,萨拉蒙教授以及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分两批参观了民促会并与民促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充分交流,从而打消了萨拉蒙教授对访问民促会前的疑问,他认为具有一定政府背景的民促会一定是官气十足、不可苟同,当他和他们的同事在民促会了解到有两名外国专家作为顾问从事日常工作,还有来自海外的志愿者在民促会工作,还有民促会业务工作的展板,更令他惊讶不已的是在民促会拥有良好的非营利组织的环境,开放的思想,不同的文化和理念的讨论,还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他欣然改变了对民促会的印象;在这次交流会上,萨拉蒙教授也带来了他们的新作“全球公民社会”英文版,我的同事也欣然购买了一本。
正因为这次交流,我有机会也很荣幸地应萨拉蒙教授的邀请,作为中国民间组织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2005年9月20日在泰国曼谷由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和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召开的《国家帐户系统非营利组织手册》培训和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还有来自政府界的代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李勇副局长和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预算司齐舒畅助理巡视员,学术界的代表王名教授。除了两天的大会,萨拉蒙教授还特意安排了与中国代表的专门会议,萨拉蒙教授与中国代表就中国非营利部门的国家统计开展交流、探讨和对话。我作为翻译对萨拉蒙教授的一句话至今难以忘怀,他说“研究和推广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工作,从十多年前的黑发已变成了白发”。这一字之差凝聚了萨拉蒙教授为了追求对全球公民社会量化研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辛勤劳动。看到这一本普普通通书时,我对萨拉蒙教授的个人人格的敬佩油然而升。
当在2005年底王名教授邀请我为这本书的中文版担任英文审校工作时,我已没有任何理由来拒绝。我已从英文版的阅读中感到这本书的意义深远,应该有必要让研究非营利部门的中国学者、从事非营利部门实践的中国NGO实践者和从事政府管理的公务员以及所有关心中国非营利部门发展的社会贤达们了解和知道,国际社会中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变迁和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006年初,我开始阅读《全球公民社会》中文版初稿,欣慰之余感到担忧,这本书的第一次翻译是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志愿完成的,此书内容翻译中出现的专业性、国际性和多样性,审核初稿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顿然又感到如何准确的完成校对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幸运的是此书审校的合作者陈一梅女士的认真和深厚的外语功底以及我们团队的合作,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本书的翻译和审校工作。作为本书的审校之一,我重读今天的中文版之后,有很多体会要与读者们分享。
2009年6月份,萨拉蒙教授到访中国,参与了世界银行资助的《政府向公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课题研究,在京期间,陪同他再次拜访了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陪同他给中国科协部分秘书长培训班的秘书长做了专题演讲,我赶鸭子上架,帮助萨拉蒙教授担任翻译工作。临离开北京时我们又单独交流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关系,他寄希望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能够纳入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能够真正进入国家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之中,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已经开始使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联合国统计体系,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统计专门账户之中,从而能够科学的了解非营利部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完,待续)
下图是2009年6月7日,萨拉蒙教授与作者北京的合影。那时与现在比较,我稍微胖一些,需要减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