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會買這樣的書呢?掌心般大,黑布封面,全書大概百來頁。沒有序言,沒有說明,封面手寫白色書名《為什麼建築師穿黑?》(WhyDo Architects WearBlack?)就是全書主旨了。內文是一堆建築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同樣是手寫的幾行字。這本書的作者很省事,只要發信給那些建築師,然後回函照登就行了。可是,這麼一本半小時看得完的書居然要賣港幣276元。所以,我一定要為它寫點什麼,用稿費彌補我的損失。反正,我從不隱瞞自己的寒酸。
有一回和塵翎聊天,她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如今不比從前,最有創意的年輕人都不去寫作了,他們全部都去搞設計”。有道理,尤其臺灣,各種建築設計書一浪浪湧向市面,從大師專集到《經典椅子一百把》,搞完了《曼谷風格》就上《荷蘭新潮》。儘管繁華中難掩蒼白,但它們很貴,而且很好賣。相比之下,我的朋友駱以軍窮數年心血寫成的長篇《西夏旅館》簡直就是價廉物美。至於詩,還有人在出詩集嗎?
我對建築、設計與時裝沒有任何意見,恰恰相反,我不只很欣賞這股創意文化潮,還有不少好朋友幹這行。可是在翻這些書的時候,我卻總是懷疑它們能出書的道理。一百張椅子,一百把燈,那是為了參考學習?有那麼多設計學生嗎?還是阮囊羞澀,搜不全實貨,所以看圖解渴?就說這本《為什麼建築師穿黑?》吧,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買它的理由是為了看到一眾大師的手跡,不能親炙,這麼意淫一下也是好的。換句話說,這和名作家手稿出書的原理差不多。
其實這本書很聰明,就像好玩的概念藝術,能夠擊中許多人的疑惑。因為建築師的確愛穿黑衣服。我參加過幾次建築論壇,會後大家合影,照片出來,效果就和烏鴉圖考似的,墨得不分彼此。這種情況又很像時裝設計師。你有沒有發現,許多時裝秀結束之後,設計師在穿得美美的模特兒夾道歡迎下走出來接受大家的鼓掌歡呼,他往往一身T恤牛仔褲,與他創作出來的繽紛萬象大異其趣?莫非最簡單的黑衣才是創意大腦的表徵?
看這百多位建築師的解釋,有的非常實在,直接說那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瘦一點”,或者“它不需要動腦子,讓無常的日子裏起碼有一樣事情是確定的”。英國的傅尼埃(ColinFournier)說得更細:“一是為了令建築師在自己的作品跟前保持中性,就像神父穿黑衣以突出自己的信仰。第二,我有色盲,根本分不出顏色”。日本青木淳的答案和他的作品一樣有趣:“建築師都是共產主義者”。我們華人的唯一代表艾未未則用漢字寫下了很詩意的一句話:“消失,消失在世間”。與他一起創作北京鳥巢的紅人赫索格(JacquesHerzog)有點不合群,他說:“我不能想及任何關於黑的事情,也許是因為太多建築師穿黑衣服?”解構派的艾森曼(PeterEisenman)最乾脆:“我不穿黑”,真的嗎?我好像在照片上見過他一身黑西裝。
很多年前,我在舒琪開的那家二十四小時書店看到一本他大力推介的書,說的就是十九世紀“紈絝公子”(dandy)穿黑衣的歷史。當時沒買,現在竟連書名都忘了,實在後悔,否則此時就可大派用場了。因為那群人的風格可以拿來比較今天的創意人,他們一反前代浮華矯飾之風,崇尚儉樸的外觀。可是這種儉樸是精心製造的效果,不用香水但要上好的亞麻布,最好還帶點鄉土風的漂染。材質、剪裁與手工必須精細到內行人才看得出味道的地步。明明在家花了三小時修臉襯衣服,可是一上街,卻得像波特賴爾所說的那樣:用一種懶洋洋的態度對於城市的一切不表震驚、厭惡和氣餒。永遠留意自己的姿態,同時擺出一副超然世外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