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食物
中国人是最擅长以吃来表达纪念的。所以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结下不解之缘。譬如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元,端午节吃粽子,甚至最个人化的节日,过生日,也要吃一碗长寿面。中国人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国的烹调举世闻名,也只有中国人才敢于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本民族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为骄傲。随便举个例子:一只小巧的粽子,也能包容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粽子是端午节惟一的供品。而端午节是专门用来纪念一位大诗人的。据说屈原在汩罗江自沉之后,沿岸的民众就用苇叶(或菖蒲?)包裹糯米投入江水喂养游鱼,以防它们出于饥饿啄食诗人的遗体。这是一种令人落泪的祭奠。这种风俗扩散到全国各地,并且延续了近两千年。两千多岁的大诗人,活在水的宫殿里,和整个民族的血脉中。台湾的余光中说过:“我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一九九五年我专程去拜访屈原的故乡,写下一段札记:“秭归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小码头,由此展开联想,我们会承认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座小码头。正如佛罗伦萨产生了但丁,这座玲珑剔透的小山城也向全世界贡献了一位重量级的大诗人,仅仅这一点,秭归也该在注目礼下戴上金镂玉琢的神圣桂冠。然而秭归没有,秭归平平淡淡地傍水而居,顶多每年端午节沿袭裹粽子和划龙舟的古老习俗时,会比其它地域狂热那么一点。端午,秭归自己在给自己过节。而全中国,都在给一个秭归出生的人过节。秭归确实是有福的。”
粽子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有福的食物。它是一个诗人的节日之主角,寄托着国民世世代代对一位大诗人的怀念,你能说它没有文化味吗?典故的滋味,是苇叶的清香、糯米的甘美所掩饰不住的。想像着我们的祖辈,在油灯下曾神情肃穆地亲手包裹这特殊的贡品,以同样的动作传达同样的心情。我几乎怀疑今天自己面前陈列的一只粽子,也遗留有他们的指纹。哦,古老的粽子,在岁月的河流里浮沉,面对它我们是永远的儿童。
现在再不用我们去亲手包粽子了,每逢端午节,商店里有厂家生产的粽子出售,估计目前尚是手工制作,但我担心某一天,粽子也会出现在机器的流水线上。工业社会,一切都简化了,包括人类的纪念。人也变得懒了。我们渐渐遗忘掉包粽子的方法。不信你去问问处于学龄的少年,他们会叠纸飞机、玩电脑游戏,但肯定不知道怎样包一只有棱有角的粽子。
我们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端午节前几天,就买来了新鲜的苇叶,漂洗在大水盆里,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盆边热热闹闹地包粽子,这幅景象本身就充满节日的气氛。把挺括的苇叶卷成尖筒,填塞进淘洗过的雪白的糯米,然后再包成元宝状,用细麻绳捆扎,一只沉甸甸的粽子就诞生在掌心。在水锅里煮一串,满屋都洋溢着苇叶那无法言喻的清香。可以说吃粽子真正的乐趣,有一半已提前兑现在包粽子的过程中。那是一个清贫的时代,苇叶用过一次,还舍不得丢弃,继续放回水盆里漂洗,以便包下一轮,直至破布般颜色发黄、不再有任何植物的香气。煮一锅粽子,只有少数几只里面掺有赤豆、红枣或火腿,于是挑捡起来便带有抽签的性质,增添了几分检测运气的失落或惊喜。吃粽子一把小剪刀是必不可少的,专门用来剪断捆扎粽子的绳结。多少年后我才诗化地联想到,这不失为心灵的节日的剪彩。也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那时候的富有,那份单纯的快乐、简易的幸福感是不可复得了。
今天参加一个宴会,奉送的小吃中包括一只粽子,搁在白瓷盘里,煞是好看。我解开吃下后忽然发现了什么,顿时有点倒胃口:这棕子居然是用白色细塑料绳捆扎的(是我们日常捆书或箱包常用的)。我的味觉里顿时充满了塑料的味道、工业社会的气息。你能说这根细塑料绳不是大煞风景吗?后来留心观察,发觉商店里出售的粽子也都是这样。对塑料绳捆扎的粽子,我拒绝食用。也许我是过于敏感了(并不见得真有一股怪味,这只是某种心理作用),或过于挑剔了(现在到哪里去找那种土里土气的油麻线呢),但我不愿败坏对粽子的印象那简直堪称平民塑造的经典。或者说得更夸张点,纵然时代变迁,我力图维护粽子的传统与尊严。这是一个不容原谅的败笔:被滥用的塑料绳与乡野气十足的苇叶是不谐调的,正如在电脑上写诗,我也同样地感到别扭。
【洪烛最新2500行长诗《屈原》连载】【待续】
【楚辞与粽子】
这只粽子在汨罗江里煮过的?
摸上还是有些烫手
我闻到江水的气息。水里也有一个太阳?
把楚辞煮熟了,字字珠玑
解开装订线,手就被水草缠绕
翻开封面、扉页,一层层波浪
露出一座最小的鱼米之乡
横着读竖着读都合适
屈原的名字写在水上了
仍然是让人忘不掉的痛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系在粽子上的那个结
你不知谁给系上的,却总能
无师自通地把它解开
有人把楚辞包成了粽子
我把粽子读成了楚辞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荷马?
屈原的湘夫人比海伦还美
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太远,我有我的云中君
他心中的神山叫昆仑:“登昆仑兮食玉英……”
郢都,玉碎宫倾的城市,和特洛伊一样蒙受耻辱
和荷马不一样的是,屈原
自始至终都站在失败者一边
作为战败国的诗人,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只剩下一柄佩剑:宁愿让它为自己陪葬
也不能留给敌人,当作炫耀的战利品
不,是他本人在殉葬啊
为了保住楚国最后的武器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离骚》是用血写下的
虽然我的诗人不是胜利者,他投身于水国
也拒绝向强敌屈膝。一个人的抵抗
比一个国家的命运还要持久
如今己两千多年了
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剑
【我不说屈原已死去】
我不说我去过湖北
我说我去过楚国
我不说我去过秭归
我说我去过老家
我不说我读过屈原的诗
我说我见过屈原
我不说我是诗人
我说我跟屈原是精神上的同乡
我不说我在过端午节
我说我在过诗人节
给屈原过节就是给自己过节
我不说读翻译诗就像吃西餐,我说
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就像吃粽子
我不说粽子在锅里煮过的
我说它在长江里煮过
我不说屈原已死去两千多年
我说这位老诗人已两千多岁了
我不说他是被淹死的
我说他至今还在游泳。从长江的上游
游到下游,又从入海口游到太平洋
他眼中的海有多蓝
我眼中的天就有多蓝
【屈原的姐姐】
姐姐,今夜我不想人类
我只想你
——海子
屈原的姐姐是我的姐姐,她养育着弟弟
其实是在养育一具未来的尸体
她甚至还要额外喂养
那些围绕溺水者转圈的游鱼
所谓的粽子,是姐姐节省下的口粮
做诗人的姐姐多么累呀
简直比做诗人的妻子,还要痛苦
因为妻子是可以选择的。做诗人的姐姐
等于做半个母亲,再加上半个妻子
她不关心政治,却间接地成了牺牲品
她不懂历史,照样进入历史之中
她不会写诗,但她与诗人
天然有一层血缘关系,比国王更重要
国王使屈原伤心了,而屈原
使他的姐姐伤心了。我从屈原身上
找到惟一一个不够完美的地方
姐姐在思念着一具尸体,而尸体
在远方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我无法预见自己的未来
屈原比我幸福。他有姐姐
我的姐姐,在哪里呢?
端午节,一个孤独的诗人在吃粽子
他想像着:这是他面容模糊、失散多年的
姐姐,给做的
所以,他必须好好活着
【溺水者】
他找到了另一个家,在倒影里
他找到了最软的床:淤泥
从来不晒床单。他还找到了贝壳做枕头
他睁不开眼睛。这正适合黑暗
他找到了早年坐过的沉船:河流狂奔时
弄丢的鞋子,缆绳如同松开的鞋带
他找到了换鞋后必须走的新路,额外还找到
一张泡得走了样的地图
他找到了亲戚们烧的纸钱
存起来,实在需要的时候才花
他不想欠太多的人情。虽然一伸手就能
摸到从天空垂下来的钓钩
他找到了姐姐包的粽子。不知用什么办法
才能解开系在上面的死结
好在他还不饿,闻一闻就够了
但依然挺忧郁:干嘛不系个活结呢?
别人都说他被淹死了
他对此不屑一顾。他惟一没找到
却仍在执着地寻找的,是一副鱼的腮
在此之前,他不得不屏住呼吸
包粽子的回忆------童年那份淡淡的幸福。 (2011-06-05 12:18:33)
标签:休闲生活粽子 | 分类: 花妈妈的花园 |
我从小是由外婆带大的。外婆做饭的时候,我常在厨房里看着,帮点小忙,摘菜打蛋什么。外婆不是很会烧菜,但却擅长做面食,比如包饺子,蒸馒头,手擀面什么的。春节的时候,外婆会做花生糖和芝麻糖,用麦芽糖把花生,芝麻混合起来,倒在桌上放凉后,用刀切成一条一条,再切成一块一块的。我就把它们当积木对待,负责把它们放到饼干盒里去。现在大概很少有人在家做这种小吃了。
端午前,她会买来新鲜的粽叶,泡在大木盆里,我就搬个小凳子,坐在她边上,看她包粽子。她会拿张粽叶做小哨子给我吹,或者给我包非常非常小的粽子。我总是模仿她的动作,学着自己包, 可能因为年纪小,手不够大,从来也没有成功的包过一个。但是即便包不了,坐在她边上,听着她说话,看着她用力往粽叶里塞糯米的动作,也会觉得很开心。那个年代,实在也没什么可玩的,只要外婆做面食点心什么的,我就会积极参与,当然她也总是对我委以重任,比如负责给白面馒头上面按个红枣,或者给生煎馒头上面撒点芝麻什么的。
到了加拿大后,都是买粽子吃。这里的华人超市里有卖各式的台湾粽子和广式粽子,当然也有上海肉粽,五芳斋的都有。有一日吃了朋友家自己包的粽子后,发现外面卖的,不管什么味道,什么产地的, 都没有自家包的好吃。 忽然,就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一时间,鼻子里好像闻到了老房子厨房里飘出煮粽子时的粽叶的清香。
于是问好朋友怎么腌肉,哪里买咸蛋黄什么的。去年第一次包,只包了肉粽。当时买了三包干的粽叶,却只用了一包。两周前,去华人超市买菜,看到专门卖粽子的小车又推出来了。尝了各式的粽子,觉得还是没有记忆中童年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前几天把去年剩下的粽叶泡上,第二次自己动手包粽子。虽然不如新鲜的粽叶那么绿,那么清香,但是也算不错了。至少煮完也还是有粽叶香味的。
我妈不会包粽子,所以自从外婆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自己家里包过粽子。当我看着水池里的一片片的粽叶时,就在想,人总是有依赖性的,常听人说妈妈会织毛衣,女儿就不会,或者妈妈不会织,但是女儿很会织。我外婆不会织毛衣,做衣服,所以我妈妈很擅长这些。而我就不会织毛衣,反正从小都有妈妈织的毛衣穿, 不需要自己动手学,依赖惯了,便成了惰性。
现在想吃粽子,那么只好自己动手,我妈听说我自己包粽子,挺诧异的问我:“你会包粽子了?”没什么会不会的,反正就是照着童年的记忆,五花大绑的给捆上了。包完肉粽的时候,小王阿姨来玩,她刚从上海探亲回来,于是一边煮肉粽,一边听她说回去吃了哪些小吃,都是我们童年吃过的,但是现在味道都不同了,因为改良了,比如王家沙的青团外面滚了粉,青团不粘手了,变成日本和果子的样子了。顿时觉得很没劲。
聊着童年吃过的东西, 闻着空气里弥漫的粽子的香味,忽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外婆只会包三角粽, 所以么, 我这包的也是三角型的。只是技术有限, 不是等边三角型罢了。锅里翻腾了四个小时,捞出来一个也没散开,个个模样还挺周正。往锅里放的时候也觉得挺好玩的,要想想哪个角放下去, 最省空间。
包肉粽前先包一锅红豆豆沙的,记得我小时候我外婆总是包很多豆沙的,因为我爸爱吃,蘸着点白砂糖吃,即便冷的也很好吃。前些天在超市买了四个小的豆沙粽子,俩孩子很爱吃。所以,决定今年也包红豆的,前一晚泡上,否则会煮不烂。当中再放了豆沙。放学两个孩子到家一开门,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于是,脸上立刻笑眯眯。放学回家,开门就可以看到妈妈,还有新鲜好吃的东西等着,是多么的幸福呀。相比之下,我们小时脖子上挂个钥匙,回家只能看到桌子上两块饼干就显得有点可怜了哈。
两锅肉粽,五花肉前一晚先加料腌制。包的时候,糯米里再加生抽和老抽,每个里面,再加了一个栗子和半个咸蛋黄。买来的有的肉粽是放香菇的,米也是白的,觉得不好吃, 香菇的味道太重, 完全盖掉了糯米的香。肉粽是白的,总是觉得视觉上不舒服。
肉粽煮到半夜才关火。第二天送些给对门的邻居,那位台湾太太前不久做了很美味的奶酪蛋糕送给我们吃。夏天我们会吃到她家栽的樱桃,她家会吃到我家种的草莓和蔬菜。基本倒退回了以物换物的农业社会。送粽子过去,先生说太太回台湾尚未回来,这粽子正好可以当他和儿子的晚餐。他说,看着粽子的样子就知道一定会很好吃的。还夸我包的粽子漂亮,难怪人家是儿科大夫呢,的确是很会哄人开心哈。
我其实并不擅长包粽子,所以也没有很用力的塞糯米,因为我自己不喜欢吃太紧的糯米,当然技术也没达到那水准,所以煮出来之后也不象当年外婆包的那样糯米都紧密,但是味道却是一样的香糯。
还分送了些给两个要好的朋友,把剩下的冷冻起来慢慢吃。不知道为什么前些年都没有勇气或者念头自己包粽子,而这两年忽然会喜欢包粽子,大概一方面是想自家包的粽子的味道,一方面是回忆童年的那份淡淡的幸福吧。虽然平时未必想起,但是每年这个时节,只要看到粽子,总会想到那一幕,好像看到扎着马尾的我,坐在小板凳上, 挨着外婆,帮她挑粽叶,当小帮手的场景。感谢我的外婆,当她在厨房里做这些的时候,让我有机会陪在她的身边,让我可以留这些美好的回忆在我的脑海里。
明天打算再用一些血糯米包点豆沙粽,冷冻起来慢慢吃。
要等花朵在家的时候一起包,或者说一起玩,也许她们长大以后,也会有这份回忆在心的深处,让她们每年端午都会想到我们一起包粽子的情景。
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