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口袼褙 武汉桥口路旅馆

袼褙是制作中国传统布鞋的特有材料,也许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袼褙是何物,甚至不知道其读音。翻阅字典或上网查询得到这样答案:袼褙,用纸或布裱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做纸盒、布鞋等。解释很笼统,很轻巧,实际做起来很难。难就难在这纸或布不是整张整匹的,它是用旧布的确地是破碎布有的连布头都算不上,在德州这样的破布有个土语叫“噗扯”。是用旧用破用烂的衣服服饰床单被里被面之类或裁剪服装衣饰的下脚料,形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因材使用的一种手艺。据说现在艺术家借鉴袼褙手法创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现在有的地方将打袼褙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耄耋之人现场演示被外国人热捧。

桥口的袼褙在德州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历来是抢购的对象。袼褙在过去被土产站、鞋厂定为一、二、三等品。桥口的袼褙以质地坚硬,不霉变,不断层,光洁整齐而著称被土产站定为一等品包销、被鞋厂收购。桥口的袼褙为什么有如此的质量这有着历史渊源。随着渡槽功能日益衰退,铁路的开通,桥口码头日渐萧条,到了我父亲这辈桥口码头吞吐量远远不能养活号称德州第一街的桥口。人们纷纷另寻出路,有钱的去经商,有力气的去搬运公司,甚至赤贫者做乞丐谋生。苦就苦在那些既无钱又无力气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同时又有点身价有点自尊要点面子的人,苦思冥想尝试各种办法最后干起来既深藏不露又保留点尊严的打袼褙手艺养家糊口。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常常在暮色里手提马灯步履矫健地闪现。听大人说这位青衣白帽精神矍铄戴着圆形眼镜一袭美髯的米先生是去米市街做礼拜的。我家住街首是往来必经之地。米先生气宇轩昂颇有些道风仙骨,见天衣着光鲜,一尘不染,难道他不食人间烟火?后来得知米先生在家打袼褙。他打袼褙与众不同,且不说他的袼褙质量最好,单单看他打袼褙就是美的享受。

过去打袼褙是女红之一,人人都会。就像现在都会做饭一样,但是把袼褙打出精品未必都行。都会做饭能考上厨师的几人?米先生化腐朽为神奇把看似简单的做到极致。米先生并非教书先生而是街坊的尊称。我父亲目睹过米先生打袼褙出神入化地风采。

别人打袼褙弄得浆糊满天飞,破布烂套,工具剪刀乱丢,一片狼藉。米先生则不同准备充分后伫立壁前,凝神静气,胸有成竹,于乱布丛中取出布料不假思索看似随意但十分合理粘贴,几乎不用剪刀挥洒自如一气呵成。那阵势犹如大将军于万马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般,偶尔,扯布那声“噗扯”也如天籁。工作完后身上无一点浆糊,令人叫绝。听我父亲讲述我也入身临其境,感受非凡。

打袼褙不是什么布都行,必须是棉布,根据袼褙用途决定其厚度。小小的袼褙盛着太多的故事,养育了许许多多桥口人。记得文革初期有一个阶段叫“清理阶级队伍”,突然街上陆续来许多操着南腔北调拖家带口的,他们都是在外多年原籍桥口的被清理遣送回来改造的。其中有位姓马的大高个,听父亲说他是街坊马宗武的哥哥原先在北京工作。他一家被遣送回来劳动改造,家乡并没有嫌弃,而是安排一家在袼褙厂工作。桥口袼褙厂设在原兵工厂遗址废弃的厂房里,就是现在的拔丝厂前身的前身,桥口袼褙厂关闭后德州火柴厂建立桥口袼褙厂的基础上。当时生产纸质火柴,没有木制火柴杆的那种,划起来很费劲,需要技巧。一九七一年火柴厂失火后关闭,几年后建立拔丝厂。马宗武的哥哥一家来时神色颓废,满脸菜色不消几月便有了起色,渐渐地红晕,心泰体胖,不知是远离政治运动漩涡还是桥口的水土养人。

到此,我突然想起那位虔诚的穆斯林米先生他为什么打袼褙如此精致?百思之后,我恍然大悟米先生打袼褙不单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他用心制造就如他去清真寺礼拜一样虔诚地工作,努力生活。

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白须飘飘,一尘不染,洁净斯文的米先生。

桥口袼褙 武汉桥口路旅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7923.html

更多阅读

汪曾祺:《黄油烙饼》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

瞻仰林觉民故居有感 林觉民故居观后感

2009年春节期间,我带儿子来到福州市中心东街口附近著名的三坊七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位于杨桥东路17号的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大门左边的牌子“林觉民故居”、右边是“冰心故居”,他们俩都在这个屋檐下生

《打狗棍》中的那些事儿三 ——热河都统 打狗棍

《打狗棍》中提到了熊希龄、姜桂题、汤玉麟等多位热河都统,他们是热河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在对满蒙八旗兵的管辖上,清廷于雍正二年(1724)设立了热河驻防总管,总理热河军务。乾隆三年(1738)改设副都统。其职能除统领热河满蒙八旗驻

声明:《桥口袼褙 武汉桥口路旅馆》为网友人狗殊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