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家 道家三宝
如果让我谈论一下先秦的思想,我不会谈论儒、法、墨家而会选 择道家,会说说老子、庄子。因为我觉得道家思想是根本,正如“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 “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 道家思想是一个解释万物本源,宇宙本质的哲学。 读读《庄子》会给你一种心胸开阔,清新脱俗,淡泊名利,融入 自然的境界。首先强调一下道家并不等同于道教,道教是综合了方仙 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以“道”为最高 信仰,以《道德经》和《南华经》 (即《庄子》 )为主要经典,以老子 为教主的宗教。 道家思想遵从的是彻彻底底的“自然之美”——天法道,道法自 然,如来!它抛开人类的社会属性,把人放至一个宇宙中存在的物体 来看待。万物本源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的一个循环,生与死都是 道的必然归宿。 而对于道家思想的诠释,我总结有两类人:一类人是事不关己的 隐士,这类人就是以自己的修为为中心,不去关心社会是否动荡,不 会关心别人,也不想别人知道他们,所以历史也没记载他们。而他们 运用的是一种最纯最真的道家思想——自然! 还有一类则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子、列子、庄子等“心系天下” , 又用着道家思想治国的人。道家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只是我对这两 个人的观点有点了解。 首先谈一下老子, 老子是个神秘的人物, 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评说,
1
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子就是老聃,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子并不神秘,只不 过他悟道而看透了宇宙的本源,至于他到底是谁,无关紧要!就连我 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正因如此,我们才是我们自己! 《老子》 一书,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谋略” ,虽然道生万物,但是天 地万物以及人类都是受自然支配的,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来! “法” 者,效法、遵循也;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原生态。所以说自然法比 人为法要优越的多,因为自然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 也逃脱不了他的约束,因而自然法是永恒的。 道家强调, “无欲无求,清静自然。 ”但是“无欲则刚”只是人们 的座右铭,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我觉得老子是个神话,他在当 时就能悟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越聪明的人就喜欢炫耀自己, 总想搞出点事来,这就是在“折腾” 。越折腾,烦恼就越多。而治国 应该顺应天道,天道就是无为,治理国家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人民的生 活,顺其自然,国家就能治理好,所以老子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反 对苛政暴敛,反对战争。大家都说要改造自然,可是大家纵观历史, 谁真正的把自然改造了?当地震、海啸来临的时候,谁去改造它了? 宇宙万物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生生不息,物极必反。人 类也是这样,最初的人类愚笨,对大自然的索取相对较少,随着时代 的发展, 人类对大自然的汲取越来越多, 当人类掏空大自然的那一天, 人类也必然走向灭亡。所以从落后到繁荣又到衰败,这也是文化属性 的必然结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顺应天命、顺应自然的“无为” ,虽然道家的
2
“理想国”是不能实现的,但道家思想的“强弱制衡,物极必反”的 理论非常受用,诸子百家都引用道家的哲学观点,去强化他们专注的 领域。 再说说庄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从庄子 本人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淡薄物质名利的逍遥,在庄子的思想 里,他活着是为了去感受自然,享受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即使死了 那个真我也不会消灭, 万物非我, 肉体更非我了, 所以他能静观生死, 以道养心,最终达到逍遥之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名利纷争,庄子一点 兴趣没有。所以他提倡人活着,是为了寻找一种快乐。名利是不能给 人带来快乐的,名利只能给人带来无止境的争斗与痛苦。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圣人”?我想只有这两类人能称得上, 一种是老子口中所说的“圣人”——对待一切事物一律平等,打个比 方,我给我父母十元钱就得给别人父母十元钱,不带丝毫感情,但是 这怎么可能达到呢?所以这种“圣人”真的难得。 还有一类 “圣人” 就如庄子, 超凡脱俗, 不追逐于尘世间的名利, 只向往与自然同乐。 庄子的“圣”在于一种心境与气度。他生存于天地间追逐的是自 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所以他妻子死了他会做出那样反 常的举动。但也确实如此,人的本能就是保证自己要活着,不管是什 么人,即使是庄子,他有时也得借粮过活,说明人首先得活着。所以 我们在看待庄子的心境问题上,不能划分成两个极端来看。应该去理 解庄子这类人的心境,庄子这类人是淡泊名利的,他们只要自己基本
3
的生活保障满足就可以了。他们也许过得很穷困,但是有着自己的人 生选择,所以他们无怨无悔,旁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他们。 如今的绝大多数人都很“世俗” ,他们口中虽然成天说着“名利” 是浮云, 自己多么的高雅……但是潜意识中他们无不与人争夺、 比较, 用一句最恰当的话形容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这种人最 让人鄙视。 引用《逍遥游》里燕雀与鲲鹏的故事来说明庄子的心境,现在很 多人错误的理解“鲲鹏之志”这句话,说庄子的这个故事是回击那些 嘲笑他的人,是“燕雀之志” ,而他自己是“鲲鹏之志” 。咋听一下, 确实很合理, 没什么问题。 但是结合庄子的思想, 这种解释大错特错, 这说明解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道家与庄子。道家是强调“无争”的, 这种解释带有很明显的挑衅意味。 这根本就不是道家人的心境,更像是儒家。儒家最擅长的就是把 自己标榜得很高伟,自己是有远大理想的,质疑和嘲笑我的人,都是 “小人之志” 。 但是,庄子的真实意愿不尽然,庄子是说我有我自己的志向,所 以我有我自己的生存方式,我的确过得清贫,但是我仍然很快乐。你 们不能拿你们的价值观来看待我,我也没必要去迎合,人与人是不同 的。但同样的燕雀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喜欢怎样活着,是他们的 方式,我作为鲲鹏也不会去嘲笑他们的志向太低俗。 庄子的话,就是在印证人性的各色不同,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价 值观,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是不对的。庄子觉得儒家总爱强制
4
干预别人做他们儒家觉得合理的事, 总喜欢别人照着他儒家制定的方 式而去生活。我承认我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但是,我想说,如果 做我们要真心去做,非愿意的做不如不做。正如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受 这样的约束,所以中国的父母总是喜为子女“打算” ,关注子女物质 上的满足, 但从来不去思考子女精神方面的感受。 所以这些人会抱怨、 委屈:现在的孩子都叛逆,不理解家长……诸如此类的话。我承认父 母为子女好不假,父母无私的为子女好。问题是父母这种一厢情愿的 好有意义吗?就好比一个男人单相思一个女人, 这个男人奉献自己的 一切,问题是这个女人根本就不爱这个男人的时候,难道也要强迫她 自己去接受吗?难道仅仅因为他的“太无私” “对她太好了” !这里就 能看出来,这些父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无私” ,而是“自私” ,他们 奉献的一切目的就是要子女照着他们的规划去走, 过上物质上富足的 生活。在我看来“两好合一好”——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才是好。 现在的大部分人都有过自己的理想,但是那只是过去,他们都在 抱怨“现实”太残酷,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所以现在的 大部分人为了单纯的“活着”而活着,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像具 行尸走肉,所以我说现代的人恰似活在“地狱” 。 道家主张人守着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丝一亳不许人侵犯。我也 不侵犯人一丝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自然太平。说白了,墨家是 以刚克刚,而道家是以柔克刚。无论什么时代的人都有两种心态,一 方面期待有大侠来为他们惩恶除奸, 一方面他们并不敢甚至是不愿意 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就拿如今来说,有多少人愿意“见义勇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 帮助,是他们无力,他们的能力不足够,他们害怕帮忙不成,反倒给 自己带来麻烦,不如不帮。 这就是我心中的道家思想——一个解释万物本源, 宇宙本质的哲 学,具体的万物的本源,我也无法解释所以然来,正如佛家常说“证 到”这个词,却从不说“证到”后面是什么,因为欲说欲解都不能, 所以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谈道家
道家法天地。
老子认为天地清净无为,万物因此自为。于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于是无所不可为。
都说道家是出世的思想,其实是对道家的误读。
道家首先认定世界的本质是道,无为指的是人类没有能力左右道的运行,既不能增加道的内涵,也不能忽略道的存在,因此面对道,人类无能为力。于是无为。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是完备的,无所不可为。因此,只要得道,化成道体,与道同在,同样可以成仙,超凡入圣,无所不可为了。这是道家最积极的一面。
在社会政治方面,道家的无为而治,是针对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提出的政治观点,在道家看来,统治者是天,平民百姓是万物,统治者若随意行使自己的意志,就像天不按季节下雨刮风,肆意而为,万物就要受灾,有些物种甚至会灭绝,这就违反了天道不生不灭,自然平衡的道理。
因此,道家的无为思想,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要依着道来做,自己不要随意率性而为,非得要追求什么孤家寡人的意志乱来。无为的另一层含义是,即便你真的率性而为,结果你也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道会有自己的结果。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然就不是道了。
对于每一个人,道家认为是平等的,都是道的产物,天地的刍狗,生老病死并没有区别。但是如果能知道,体道,用道,修道,则万物皆可以与道同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了。从顽石,到畜生,到人类,众生平等平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家是所有宗教中最平等最具有人性的宗教,他的原始崇拜对象就是天地。
对于人类,道家把自己的最高价值锁定在福,禄,寿,时空自由。这是很难得的,也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道家以易作为自己知道,体道,用道,修道的最主要工具。认为易与天地准。借助易的推演,人类可以预知道的用心,用意,顺道而为,福,禄,寿,时空自由都自然在其中了。
道家最终以失败告终,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真正信道了。原因在于,没有人看见有人通过修道获得真正的时空自由。儒家倒是最终让人通过为帝王效力获得福,禄,寿。佛家向信众宣扬的是真正的福,禄,寿,不是在今生,而是在来世。今生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栽种善因,都会在来生结果,真正的时空自由是心灵上的悟道,智慧的结果,而非肉体上的。于是道家落得个骗子的罪名,万劫不复了。
今天重谈道家思想,深切地感觉到道家的天真,单纯。感觉到人类最初的无邪,和向往自由的可爱。这一切,今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童年是可爱的。人类也是。
杨鹏:文艺复兴谈道家:古代盛世的三大原则
盛世与道家
讨论文艺复兴,离不开对中国原有思想资源的取舍和转换。这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不是为了编制传统文化的字典,而是为了解决现实精神的困境,为了奠定新的价值基础,为了建设新的中华精神。清理和整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思想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风格的普世价值系统,是文艺复兴探讨的题中之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经历了“诸子百家”之争。到汉朝中叶汉武帝时期,“诸子百家”已逐步定型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道家)诸子六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自己父亲太史公司马谈对这六家学派的评论(论六家要指)。司马谈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皆治国之学说,只是理论的路径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六家要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对“诸子百家”不同学派进行优劣比较的重要论文
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到满清结束,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思想史中,除了佛教进入及在唐朝完成中国化改造的思想因素外,中国思想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宋明理学兴起,无非是儒生们援佛道入儒以拯救当时被边缘化的儒学的一种表现。司马谈提到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一直是二千多年中国思想的内在基础。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不断起伏变化,但都从不同层面塑造了中国思想的结构,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传统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们是中国人心里的潜结构。眼前无数用西方话语表现出来的理论或行为模式,常常不过是上述六家思想“潜结构”的“借西还魂”。因此,要想将文艺复兴讨论引向深入,我们还需要从目前较为空泛的争论,深入到讨论这六家学派中来。本文试图分析道家思想资源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分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的优劣之处,重点比较了儒家和道家。司马谈贬低儒家,认为儒家虽有“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优点,但它“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而且由于儒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结果只会是“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六家之中,司马谈最为推崇道家,认为道家综合了阴阳、儒家、墨家、名家和法家各家的优点,“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不是老庄道家,而是战国后期形成的“黄帝-老子”道家,是道家与法家结合的“道法家”,即“文景之治”时期的国家哲学——道家黄老学。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与道家黄老学关系密切。汉初“文景之治”,是“明用黄老,不用儒家”。汉文帝“好道家之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是“明用黄老,辅之儒家”。公元624年,唐高宗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称“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即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家第三,用行政命规定道家在儒家、佛家之上。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称:“况朕之本系,出于柱史,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申明自己的祖先是老子,明确地尊祖崇道。唐太宗在《帝范》中说:“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以不劳民不扰民为大唐朝的执治原则。南怀谨先生在《老子他说》中称:“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代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处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决,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南怀谨先生关于中国盛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概括,并不适用于汉朝“文景之治”与唐朝“贞观之治”,但却很适用于清朝“康乾之治”。
道家黄老学与盛世有关,我们就可以从道家黄老学来探求盛世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出三大原则。
一、政治乃恶,需要制约:中国历史上,道家黄老学往往行于王朝初期,是因为新统治集团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前王朝统治集团的政治之恶,伤害了天下百姓,百姓群起而反抗,这是新王朝得以取代旧王朝的前提。新统治集团这种战争体验,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印证。道家之所以反复强调要“无为而治”,是因为道家认识到政治权力天然的恶的倾向。儒家将政治权力视为善的源泉,如同天上的太阳、月亮和北斗,照亮着天下万民,消除了对政治权力之恶的警惕。道家正好相反,道家认为政治权力对应着宇宙秩序的残缺之处,政治家的任务,不是去当什么太阳、月亮和北斗,不是去积极有为介入社会秩序,而是抱残守缺,抱住宇宙和人性的残缺之处,抱住政治权力的残缺之处,不使其泛滥成灾。“抱残守缺”的原则,限定了政治权力的边界,将其限定在国防、国家安全、司法和救济四大领域。要有国防,是因为国家间的争夺战争,这是人性的缺陷使然。要有国家安全,是因为内部人与人的权力争夺,这是人性的缺陷使然。要有司法,是因为人与人的权利冲突,这是人性的缺陷使然。要有救济,是因为天灾频繁,这是大自然的缺陷使然。除此之外,要警惕和防治政治权力的恶的倾向,韩非说:“圣人治吏不治民。”说明政治家的任务,是控制好政治权力,治理好官吏,不让官吏侵扰压迫百姓。政治家的任务,不是领导人民向前进,不是为百姓做什么,而是控制官吏去不掠夺伤害百姓,排除人民自主自立前进的政治权力障碍。简单说,不是要求官吏做什么,而是要求官吏不去做什么。权力的本性就是残缺,权力放大就是残缺放大。政治权力是恶狗,恶狗可以看家护院,但要用绳子拴好,不然咬伤百姓。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关爱生命,不伤害百姓。“俭”,即是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不敢为天下先”,则是权力退开,给百姓自主选择的空间。所谓盛世,首先是控制了政治权力的放纵与政治权力的恶的趋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建立在“反者道之动也”的“反政治权力”的基础上。明智的君王,违反并约束了自己内心的扩权冲动,也违反并约束了官吏的扩权冲动,为百姓的自主选择和社会的自动繁荣留下了空间。
二、天道平衡,减少特权:道家的政治观,建立在道家的宇宙观基础上。说起道家的宇宙观,一般人都会想到太极图。太极图是一个阴阳力量的动态平衡系统,阴阳对立而平衡,相反而相成,在互动中形成整体的和谐。人们感到太极图的玄妙神秘,但很少有人将太极图与政治联系起来思考。当我们想象一下太极图的政治,我们就会有全新的政治理解。太极图所展示的,是一个无中心的平衡结构。如果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则,那么太极图政治就不能是一个中心调控的政治结构,而是一个两种相反力量互动平衡的结构。同时,万物并非等级关系,而是平衡互动关系,政治权力不能在社会中构筑中心与边缘、尊卑等级的关系。道家黄老学的经典《黄老帛书》中说:“应化之道,平衡而止。”顺应天道变化的方法,就要以“平衡”为基本准则。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有补不足。”这是天道平衡在分配上的表现。信奉道家的汉文帝,在财物分配上严格控制自己,不敢有丝毫特权,“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二十三年中,不仅没有增加任何奢华耗费,还将一些财产赐还百姓。
儒家的政治理想与道家全然相反,儒家是太阳系中心结构,认为君王是太阳,世界围绕太阳运转,太阳照亮万物,一定要有中心与边缘之分。而且,由于天尊地卑,所以在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分出尊卑等级来,形成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的严格等级结构,儒家的礼制以及儒化的法律,都以中心边缘、尊卑有别的原则来制定,有意造成礼仪和法律面前的不平等。
三、法律公器,依法执政:道家《黄老帛书》中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这是说,法律的原则,从天道法则而来。法律,是判断对错得失的准绳,是辩明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掌握大道法则的人,制定出法律而自己不敢违犯法律,法律建立起来而自己不敢废置法律不用。能够自觉地引用法律为准绳,然后就能明白天下之事而不迷惑。
道家《伊尹》中说:“法君者,法天地之则也。”君王依法而治,是取法天地的自然法则。天道的法则是普遍性的,不会给任何个人以特殊待遇。法律的原则从天道的法则而来,而天道的法则高于君王,因此法律也应超越在君王之上,这样的法律思想,是道家“道”的法则的普遍性的延伸。道家《管子》中说:“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而长暴乱也。”
信奉道家黄老学的汉文帝,是中国君王中依法执政的典范。一次汉文帝出行,一人从桥下走出,惊了马,差点伤到汉文帝,汉文帝要求廷尉张释之重刑惩处,但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法律是君王与天下人共有的,法律有明文规定,要加重处罚,是法律不能取信于民。汉文帝听从了张释之的意见,依法处罚。
警惕政治权力的恶的趋向而加以约束,这就给百姓留下了自主选择的空间,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约束政治权力,百姓才有自由,而有自由才有繁荣。认识天道天衡的法则,减少和消除特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消除政治特权,百姓才有平等,而有平等才有和谐。视法律为君王与百姓共有的行为准绳,这是对君王特权的约束,这是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是自由的保障。
道家黄老学这样的思想,建立在对政治权力的不信任和约束的基础上,是对君王和官吏扩权求利的天然冲动的反动,很难为绝大多数君王和官吏所喜欢,这正是道家黄老学在中国政治史上不能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而正是道家这种边缘化的政治思想,与当代世界追求自由、平等和法治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换句话说,自由平等法治这些普世价值的中国土壤,正在中国道家黄老学之中。
来源:天益网
内容提示: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并称「老庄」。学习了老庄之后,傅佩荣教授的心得是:老庄讲的「道」,可以提点世人「滴水入海」的境界,突破了小我的限制,回到了整个「道」的世界,跟整个自然、人类以及所有存在的一切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关 键 字:道家企业管理
课程特色与背景
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并称「老庄」。学习了老庄之后,傅佩荣教授的心得是:
老庄讲的「道」,可以提点世人「滴水入海」的境界,突破了小我的限制,回到了整个「道」的世界,跟整个自然、人类以及所有存在的一切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面对困境,则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因为看得透彻而少抱怨,在化解情绪困境的同时,才能够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
学习国学可以因应不同的生命阶段,傅教授建议踏入社会后读读老庄,当发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心里产生无力改变的无奈时,或者透彻地观察一切,不去介入,或者随着外界改变而不受伤害。
道家认为,人的最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这是走上逍遥人生的关键。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是什么样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道家推崇什么思想方法?……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傅佩荣《逍遥自在的人生——谈道家》将为我们深入解读道家的思想精华。
4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1.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2.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3.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脱。
4道家的背景与特色
1.因应天下大乱,意图彻底解释及解决人的生命问题。
2.方法是跳脱「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价值判断,转而把握究竟真实——道。
3.以道代天,显示革命性;与其修德,不如觉悟,只适合「老者、失意者、智者」。
4.由此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并且开启了从真实到美感的途径。
课程大纲
第一讲、庄子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1、庄子(c.368-288B.C):战国时代中期的哲学家。
2、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并称「老庄」。
3、老子的方法:从人的「知」入手。
(一)以知为「区分」:我「对」万物的关系
(二)以知为「避难」:我「与」万物的关系
(三)以知为「启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4、道是「自本自根」,永远存在。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人的最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这是走上逍遥人生的关键。
第二讲、人的生命与修行过程
1、身体(感官、情绪、欲望)的困境
(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二)「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三)「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
2、心智(认知、判断)的困境
(一)去除人类中心主义:谁来判断「正处、正味、正色」
(二)坐忘:忘仁义,忘礼乐,「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
(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3、精神之展现:「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4、方法: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5、外天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
6、外物:庄周梦蝶,「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是鱼乐也」
7、外生:「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齐物论2.14),「庄子妻死」(至乐18.3),「庄子将死」
8、朝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三讲、从「不得已」到生命化境
1、人间处处「不得已」
(一)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支离疏;左臂为鸡,右臂为弹
(二)处境的压力:贫穷不是委靡(士有道德不能行);贫不是病(学而不能行);材与不材之间
(三)算命的问题:子綦有八子(捆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宋元君与白龟;壶子(地文,天壤,太冲莫胜,未始出无宗)
(四)无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五)「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2、生命的化境
(一)人间相处:以孝为例,「敬,爱,忘亲,使亲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二)善吾生死:「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三)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四)外化而内不化
(五)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第四讲、从真实到美感—庄子启发的境界
1、「美感」由何而来?
(一)悟道:道为究竟真实,为整体,包容一切
(二)人之心:
(1)对于命、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4.8)
(2)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3)以心合道:心斋、坐忘、物化、静
(三)美之呈现(22.3)
2、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一)大马之捶钩者(22.12):「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二)痀偻丈人承蜩(19.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三)津人操舟若神(19.5):「视渊若陵……凡外重者内拙」
(四)孔子观于吕梁(19.10):「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五)梓庆削木为鐻(19.11):「以天合天」
(六)工倕旋而盖规矩(19.13):「忘适之适」
(七)庖丁为文惠君解牛(3.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3、以心合道:静与游
(一)静之修养:「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二)圣人之心:「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三)精神:「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
(四)游:「云将东游」
4、美的呈现
(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22.3)
(二)万物一往平等,依其个体而得到肯定。此为密契主义(Mysticism):同时肯定道与万物。
(三)结语:庄子所启发的境界。
课程主讲
傅佩荣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台大哲学系所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专攻宗教哲学。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展现温故知新的哲学智慧,对于当代的经典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融贯古今与中西,是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
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民生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成功人生》获国家文艺奖。著作九十多本,有声书数十多套,学术论著如《儒家哲学新论》、《儒家与基督宗教的会通》融汇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
? 著作类别(国学部分):经典类: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解读等五部。经典心得类:论语心得、细说老子、向庄子请益、庄子心得。写给青少年-孔子新说(共三本),孟子新说(共二本),逍遥自在的人生(庄子中的故事)。哲学类:儒家哲学新论、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有声书类:「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老子」、「解读庄子」……
更多阅读
修真入门步骤 道家修真入门功法
入门之法 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
史上最强文!一文说尽诸子百家 秦时明月诸子百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
道家 道教 道学 道家道教区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研究道家道教文化的热潮,至今仍可以说方兴未艾。这研究热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有一批海内外学者(如王明、汤一介、陈鼓应、卿希泰等许多学者)的推动,另一方面又是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转载 什么是道家的《黄庭咒》《道法会元》说了些什 道法会元txt下载
学习,心静方能读。原文地址:什么是道家的《黄庭咒》《道法会元》说了些什么常福居士养生系列作者:常福居士 黃庭,一般人俗稱它為「心頭」,修行家稱它為「靈台」,佛陀稱它為「煩惱根本」,老子則稱它為「黃庭」。 為什麼老子稱它為黃庭呢? 「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各讲的什么啊 纵横家
诸子百家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