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如今沈阳的中央都市走廊一直向北走,有一条大街,名叫“北陵大街”。在这条大街的最北端是沈阳市内最大的一座公园“北陵公园”。这名子中的北陵说起来算是个俗称,这个“北”字是因为它位于老盛京城西北侧的五公里处,而那个“陵”字指的是公园里埋葬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的“昭陵”,而昭陵才是这一片公园的历史起点。
昭陵在清关外三陵中是规模最大,它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陵墓。清康熙、乾隆、嘉庆皇帝都对其进行过部分改建及增建,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十分重要的。昭陵的建设最初起于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如今人们熟知的也许只是陵寝外侧的那一片供人们晨练散步的绿地,即使偶尔进入陵寝参观,也大都走马观花,看看文物前的简介便转身离去了。其实昭陵有着特殊的身份,它是满族皇帝的陵寝也是盛京陵寝,这些身份使得它在众多清朝陵寝中有着许多特殊之处,此文且略话其六。
独此一座蛇神庙
在帝陵中,上至飞檐下至柱础,均爬满了天地神物。不过这其中的主要形象还是龙和它的九个儿子,形象再多也都是龙的后辈,可是否有过龙的前身呢?要说龙的前身,这却要说龙的形象,那是集合了好几种动物身上的特点:马头、兽腿、鹿角、鱼鳞、鹰爪、鱼尾,而它的身形却是我们惧怕的蛇。
蛇在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形象里多次出现,而且出现得非常早。传说中的西北洪水之神共工就是人面蛇身赤发,中华上古之神伏羲与女娲也都是人首蛇身。蛇是龙的前身,在中国的神话里它也多次成精,时而滥情人间、时而保佑平安。蛇有着如此的历史渊源,且与龙同出一脉,它是否也该出现在帝陵的装饰群体中的呢?结果没有,大概是因为蛇这种动物伤人不浅,而且形象不佳,既已有了升级版的龙作为至尊的象征也就无须再把落后的嘴脸拿出来在帝陵中丢人吧。不过,在清昭陵里,这蛇虽未显身,但却成了神,并且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庙,摆在了昭陵“风水红墙”外的东南角。
这座蛇神庙位于清昭陵陵寝正门大红门东侧约100米左右,是一间硬山式青砖布瓦的小庙宇,庙宇里面只供奉有一个蛇神的牌位,小庙前还有两个大石狮子。据《昭陵志略》记载,传说清代中期的时候昭陵附近有一条红头大蛇在陵区附近游移,守陵官兵发现后就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下令给这条红头蛇修建庙宇,让红头蛇保佑昭陵的平安。据上世纪20年代昭陵管理员的回忆,昭陵附近确实有红头蛇的活动,至今蛇神庙的香火不断,还有不少善男信女来祭拜红头蛇。这座蛇神庙在大清十二座帝陵中可是独一无二的。
御厕冲秽有妙招
昭陵作为清朝的开国之帝皇太极的陵寝,其祭祀活动定是规模较大,耗时较长的。皇室大臣、侍卫随从,这一大堆人马中免不了有几个在祭祀活动时有内急的。这急了就得赶紧找地方去解决,厕所那是肯定少不了的。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三急,他也得出恭拭秽。
清昭陵的厕所在哪里呢?在清昭陵大红门东侧有一处单独的院落,名为更衣亭,关内称为具服殿,是皇帝当年祭祖的时候更换孝服的场所,在这个院落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小院,这个小院就是——“御厕”。在清关外三陵中目前存在的只有这一处“御厕”。在永陵、福陵还没有发现类似的建筑。关内清东、西陵有具服殿,具服殿的后面也有一处建筑是供皇帝如厕的地方,但在昭陵的这个御厕却有其独特之处。一般皇帝如厕都是坐在马桶上,而昭陵的御厕里则是一个蹲便池,今日尚可见到一个花生状的坑眼。另外,昭陵的这个御厕可是水冲厕所。石坑的底部呈斜坡,水可从地下暗道流出,从斜坡冲下,将秽物带走。在跨院边缘处还见到两个呈菱形铺砌的古砖,中间是空的,是用来排水的“地漏”。虽然没给皇上准备马桶,倒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先进”的水冲蹲便池,这恐怕在整个皇家陵寝乃至大内皇宫内都是不多见的!
公母石狮位颠倒
狮子是霸气之兽,在许多国家里,狮子都是皇室的象征。在中国,门前的两座石狮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装饰。狮子代表了祥瑞和尊贵,并且有许多喻意。在《北京形势大略》(清·杨从清撰)中提到天安门前的石狮子时,对它有这样的一种诠释:“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摆在门前的这对儿石狮子已然集成了诸多文化元素而挺立在宫殿、陵寝之中。
狮子的造型和摆放规则在清代已经定型。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基本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而且,狮子有雌雄之别,必须搭配成双,位置不可颠倒。以人出门的方向为基准,左手为雄狮,右手为雌狮,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置左的雄狮用右前爪玩弄绣球或两前爪间放一绣球,置右的雌狮则左前爪抚摸幼狮或两前爪间卧一幼狮。民宅、府邸均照此规,更别说皇帝的陵寝。不过,在沈阳的清昭陵,这规矩就被打破了。
进入清昭陵的方城,迎面就是隆恩殿,隆恩殿坐落在一个大的台基上,台基为须弥座,台基正面有三路台阶,正中一路是一块巨大的丹陛石,丹陛石两侧有小小的台阶,另外两路都是普通的台阶。在中路台阶下面摆放着一对石狮,仔细看可发现这对石狮的位置是雌雄相反的,雌狮在左,雄狮在右。在封建制度严格的年代能出现这样的特例,实在是难以解释啊!
选用石料皆华宝
翡翠是名贵宝玉,被称为“玉石之冠”。翡翠的主产地是缅甸,在中国出产甚少。物以稀为贵,皇帝家的东西就是要用得稀、用得贵,这样才能显示出与平民的不同。在清昭陵隆恩殿的正门檐下,铺就了一块长六尺,宽三尺的翡翠石。石体呈淡黄色并夹杂有淡绿色及白色的斑块。翡翠一般用于加工首饰配件或者工艺品摆件,把如此之大的一块翡翠作为砖石放在地面上实在是够奢侈。
此石是祭把时主祭官向神牌跪拜之处,当年在清昭陵祭祀的时候,主祭人都要在此下拜向隆恩殿中的神牌行礼。清代人称此块石头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纪略》一书中有诗咏此石道: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
在翡翠玉拜石前有三块由“白宝石”铺成的台阶,在白宝石台阶的东西两侧曾各有一块“臬兰宝石”,台基的护栏也是由贵重的“青金石”雕刻而成。这些宝石的产地距东北甚远,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贡品。
选用如此之多的名贵石料来修建这座帝陵,可以说是清代帝陵之最了。也可见后嗣皇帝对大清开国帝——皇太极的无比崇敬。
东西配楼谁人造?
至明清时期,陵寝制度有了重大改革。陵寝的建筑平面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基本分为三个院落,其中第二个院落是主要祭祀场所,是陵寝的方城,方城中分布有殿门(隆恩门)、享殿(隆恩殿)、焚帛亭及东西配殿。不过在清昭陵的方城内却多了一组建筑——东西配楼。
东、西配楼是现代人给它起的名字,它的位置在东、西配殿的南侧,是两座顶铺黄琉璃瓦的二层两间硬山式小楼。目前的清陵档案资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东、西配楼的建筑年代和使用功能,很难理解在堂堂的大清皇陵中竟然还有不知道建筑名称由来的建筑。为什么要在清昭陵建这独特的建筑?难道是为了昭示清太宗为建立大清王朝做出的丰功伟绩,显示清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而标新立异建此东、西配楼,以示与其他帝王陵寝的区别?当然,这只是猜测。这对儿配楼的使用功能是什么,又是哪朝的皇帝为太宗皇帝建造的呢?实在是一个谜,实在是昭陵的一个奇啊!
铁链锁住蹲龙脚
隆恩殿后有一座二柱门,二柱门就是一座二柱一门一楼的牌坊,在二柱的上端雕有两个石兽,石兽的名字叫蹲龙,它还有个俗名“望天犼”。
在明、清帝陵建筑中都有这一建筑雕刻,奇怪的是在昭陵二柱门的望天吼身上都锁有铁链,这是为什么呢?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有一个传说。传说当年石匠在雕刻这两个望天犼的时候,不慎将食指砸破,鲜血溅在石兽上,石兽长期受日月精华成了精,经常跑到外面去溜达,这件事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皇帝下令将两个淘气的小石兽用锁链锁起来,让他们面对皇帝地宫的方向思过。现在大家看到的望天犼脚索锁链就是面向北方,而关内陵寝二柱门上的望天犼却是面面相对的好像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这只是一个传说。真正意义上望天犼的脚上为什么有锁链?是清朝什么时候加上的?还是修建完工以后忘记取下了?无论答案如何,这便又成为昭陵一景,昭陵一奇了。
此六奇尚难说清个中原因,也难完全代表清昭陵的特色。吾等下次游陵详观,望解了这六奇也或者再探出个奇特来供大家玩味。
感谢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徐广源先生和辽宁省文化厅蔡学勤老师的指点。
选图中“御厕”图片摘自《清昭陵志》沈阳一宫两陵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本文为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