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运动”学说,难圆其说(14) 板块运动视频

中国记忆赏析

第十四章、“板块运动”学说难圆其说

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在大洋中心的海底延长着一条高高隆起的海底山脊,山脊的中央还有一条顺着山脊分布的裂谷,裂谷中不时地频频发生着火山活动。这个被称为“大洋中脊”的海底山脉,在四大洋中都有分布,而且还互相连接好似一体。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些大洋中脊的西侧,又对称地分布着许多形成于不同年代的条状火山岩。以太平洋中脊的西侧为例,在中脊的东部可以由新到老找出1—32条不同年代的火山岩条带;在中脊的西部,也同样可以找到与东部形成时间相同的1—32号火山岩条带。这种奇怪的对称分布究竟说明了什么呢?人们一时间还无法作出解释。

与此同时,人们又发现,海洋最深的地方竟然不是在大洋的中心,而是在大洋的边缘。它呈狭长的沟槽状,紧贴着一些海岛分布,被人们成为“海沟”。此外,广袤的大洋底部竟然全由年龄很轻的岩石构成,通常只有几千万年,而且,越靠近大洋中脊,海底岩石的年龄也越小。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兹和迪茨共同提出了一个叫做“海底扩张”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大洋中脊是新地壳诞生的地方,所以那里有活跃的火山活动,这些新形成的地壳又被更新的新地壳推离中脊,形成了中脊两侧对称的岩石条带,由于中脊两侧的海底不断地向外扩张开去,在到达大陆的边缘时,受到大陆的抵抗,只好被迫插入到大陆的下面,所以形成了深邃的海沟。

“海底扩张”学说虽然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海底一系列的新发现,但它却未能把海底这种运动与整个地球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86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吸收了“海底扩张”学说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论精髓以后,结合当时已经发现的诸多新的地质现象,又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他把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块,这些地块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小的也有几百平方千米,而厚度相对小得多,最大厚度一般不超过100千米,就象一块块薄板,所以称它为“板块”。勒比雄创立的板块学说之后,又被许多科学家不断地加以完善。而最新完善的理论认为:包围在地球表面的一层坚硬的外壳----岩石圈,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完整岩层,而是被许多活动的构造带--如大洋中脊、海沟、活动的大断层等分割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有的完全由海水组成,有的既有海洋又有大陆。板块与板块之间还会发生相对的运动。有的相互背道而驰,便表现为海底的扩张;有的还会迎面相撞。若是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便会在碰撞处崛起高高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若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则海洋板块便会钻入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或岛弧。还有的板块像一列停驶在铁轨上的火车,慢慢地向着相反的方向擦肩远离,形成海洋中的陆岛。这一新理论还认为,板块的现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地球而演变,可能使两个老的板块合成一块,也可能使一个板块分裂为两个以上的新板块。

“板块运动”学说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被广大科学家所认同,不断地在学术和教学方面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把这一学说推崇为现代科学伟大发现之一,它描述地球表面是由几个巨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托负着各大洲围绕着地球作相当缓慢的漂移运动。当两个板块发生作用时,它们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自然灾害。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而火山爆发和地震又会引起海啸。我曾拜见过一位研究生导师,从他的言传中所揭示的均是很多知名学者的论著内容,无不贯穿着这一学说的理论精髓,就象是被国外权威人士洗脑了一样,讲解得绘声绘色、津津乐道。但是,仔细研究板块运动的实质,包括“海底扩张”学说在内,它与“大陆漂移”学说基本没有多大的差异。因为“板块运动”学说的本身就是在吸收了“海底扩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论后形成的新理论。说他是新理论,只是它把全球地壳分为六大块,把地壳比喻成一块块薄板,所以称它为“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又互相运动,所以称之为“板块运动”。

为什么说“板块运动”学说难圆其说呢?这是因为“板块运动”学说是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演变而来的,大陆漂移的理论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破绽,根本无法令人信服。那么,海底扩张的理论又是将遇到什么解释呢?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大洋中脊是诞生新地壳的地方,所以这里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这些新形成的地壳又被更新的新地壳推离中脊,形成了中脊两侧对称的岩石条带。大洋中脊是诞生新地绵的地方,说它是新地壳并不一定正确,而说它是诞生新的岩层或海底陆方更为贴切,是新的岩层覆盖了旧的岩层,旧的岩层并没有被新的岩层推离中脊,而是不断地被新的岩层所覆盖,挤压在了下面,新的海底陆地不断诞生和增长。

“板块运动”学说,难圆其说(14) 板块运动视频

大洋中脊两侧的洋底也并非是不断地向外扩张,而是火山不断喷发,使大洋中脊不断地加高扩大,不断地添埋洋底,也是地球的“造山运动”的具体体现,只不过是在海底,在海水之中进行。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海底是诞生山脉的主要发源地,海底是山脉之“母”,也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主体,这样的物质运动怎么能够说成是海底扩张呢?因此“海底扩张”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理论,无法立足。

“板块运动”学说就是在这样两个错误理论的基础上推断出来的所谓新学说,它是把地壳分割为几块,这样的分割显然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地球的地壳应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要提出的是,地壳是地球最坚固的保护层,是它保护着地球内部的岩浆使之不会随意地跑出来,实质上,地壳的作用是保护地球的内部的热量使之不致轻易地释放出来。惟有地震可以破坏坚硬的地壳,但是地震是在地壳的某一点上被能量物质加热融化,就如同焊点一样,是在这样的点上发生的燃烧或爆炸,而不是猜想中的错位或断裂。而板块学说则是,若大的板块与板块之间会发生运动,即使我们承认包围在地球表面的一层坚硬的外壳—岩石圈被许多活动的构造带—如大洋中脊、海沟、活动的大断层等分割为若干个板块。但是,每个板块与板块边缘---深海沟的下面最薄的地壳仍有5—6千米的厚度(包括地绵物质),并且也是不露声色地牢固的监守在那里,根本看不到有运动的痕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板块与板块之间还会发生相对地运动,有的还会迎面撞击,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便会在碰撞处崛起高高的山脉。我们是否可以试问一下,世界上的那一座高山是在碰撞时崛起的?喜马拉雅山是板块与板块相互撞击的产物吗?有什么证据呢?谁亲眼目睹到了这样的造山运动的情景;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撞击,则海洋板块便会钻入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或岛屿。这样的说法能够成立吗?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两个物体才能够相撞,能够相撞在一起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两个物体间必须具备一定的距离,二是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作用力,使之才能够相互作用,产生作用力。能够充分得到证实的是,无论是大陆板块还是海洋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都存在五六千米厚度的坚硬的地壳,而且它们紧密相连,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个坚固的整体,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距离的问题。没有距离也就根本不存在有能够互相运动的作用力。

板块与板块之间没有距离,就不可能够产生运动的作用力,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那么板块与板块之间就不存在运动的事实,把地壳分割成几块也是没有道理可言。地球因为有了坚固的地壳,才自始至终地保持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地球划分为若干个板块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学说,根本没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回声探测法探测海底,不仅十分快速和方便,而且使人们能够把船只经过的那片海底的连续剖面探测出来,从而使海洋学家能够逐步的弄清海底的地形。根据探测的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洋底比陆地更加起伏不平,而且起伏的规模也更大。在海洋的底部,不仅有面积像大陆那么广大的平原,而且还有比陆地上任何一个山脉更高更长的山脉。夏威夷岛就是一座一万米高的水下山脉的顶部,它比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还高得多,像这样的山脉在海洋中不知还有多少。由此可见,海底世界与陆地的区别只不过是有海水和无海水的不同而已。太平洋中的海底山脉和平原,在亿万年前也曾经是陆地上的山脉和平原,这是完全可能的。在海底的山脉和广阔的大平原中,人类不仅可以找到了石油、天然气,还可以找到煤田和其它物质能源,这些化石能源都是陆地上的动植物演变而来的。而且从大量的地震、火山喷发的迹象分析,证明了洋底的地壳部位正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燃烧、爆炸能量物质的活动,因此,才有地球造山运动的全部过程,也是地球消费能量的过程。

还有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这其中是否包括大陆面积中的江河湖泊、沼泽和溪流的面积。陆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地球表面积除去海洋(有时也除去江河湖泊)的部分。那么沼泽、溪流的面积一定是在内的了。溪流与江河湖泊的区别只不过是大小及深浅不同而已;江河湖泊与海洋相比也是大小与深浅不同;海洋中的海岸线、浅海区域与深海、深海沟相比也是大小与深浅不同而已,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可是,为什么偏要把填充了淡水或海水的陆地分割成若干个块呢?陆地与陆地之间被分割只是由于有水或无水的原因?那么假如地球上没有淡水或海水在凹陷的部分填充,我们还会把地壳分成几块吗?绝对不会吧。地球上如果没有海洋,没有江河湖泊等,岂不与月球或其它没有生命的星球一样吗?那么月球应当分成几大板块?有那位学者做过这样的工作。

我国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工程目前正在江苏省的东海县紧张进行,截止2001年12月23日,进尺进度已达1208米。计划最终钻探到5000米的深度,目的是研究地壳是如何形成的,板块是如何运动的等等。在我看来不会有很理想的结果,因为要想研究地壳的构造,首先要知道哪个位置到底是地壳,人类和动植物目前是否生活在地壳上,或是生活在地壳的表层?向地下钻探3000-5000米或8000米,那里是地壳吗?不一定是。地核、地幔、地壳的层次及海平面也应当与地球一样是椭圆的,在海洋中最深的深海沟距离海平面11.000米,那么有海水的部分是地壳吗?肯定不是。在深海沟的下面还有5-6千米的厚度以外才是地幔,那么真正的地壳在那个位置呢?捷克斯洛伐克的温迪施埃申巴赫,曾经钻探一个世界上耗资最多的深洞,最终的目标是至少钻探到10公里或许12-14公里的深度,如今已悄然到2005年了,有关那口深洞的消息再也没有听到过。而且在此之前,俄罗斯人曾在摩尔慢斯克附近的科拉半岛上已经钻探出了一个世界上最深的洞:12,066米的世界最深纪录,但是,他们也仅是在深处取出许多破碎的石头。另外,板块运动的理论破绽百出,很难另人信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所以说,我国的钻探项目和钻探5000米的深度,不会有出乎人们意料的收获结果,我也不是有意泼一盆冷水。

有一些学者,仿照西方权威人士也把中国大陆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一做法显然是错上加错了。按此分法划分,那么每一板块的面积又是多大呢?每一板块的确切的边界又在那里呢?根本无法划分清楚。可以肯定地说,板块学说理论根本不切合实际的,说梦一样;板块与板块之间也根本无法产生相互运动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其它运动结果。因此,“板块运动”学说似乎没有任何学术道理可言,也不应称之为“学说”。

通过大量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板块运动”学说是多么软弱无力呀,根本不可能圆满地把地球的运动解释清楚。

(此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6740.html

更多阅读

保险理赔难,难在哪里_fored 保险理赔流程

说到保险,大家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投保容易理赔难。所谓理赔难,按正常的理解,那就是该赔不赔,该痛快得赔却不痛快,该简易的赔却故意刁难。但从一个业内的人员来讲,当前的理赔难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还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甚至是不该赔的得不到赔

精妙话语:做人难,难做人

  (2013-04-01 15:28:10) 转载▼分类: 精妙话语做人难,难做人  做人难,难做人。这是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做人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存有宽广之心,做人不要做的太绝,做事不要穷追不舍,你会发现,脚下的路其实

声明:《“板块运动”学说,难圆其说(14) 板块运动视频》为网友绝版无敌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