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辽宁之营口篇盘点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





































辽河支流上最后的渡口
——营口渡口

辽河在营口,被称大辽河。大辽河向西,向西,一直入海,在大辽河最后的渡口——营口渡口身旁。横排的辽河老街就紧紧依偎在辽河渡口的身旁,顺着辽河的弯曲走向。

营口渡口是行走在北国大地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一百多年前,营口早于大连取带牛庄开埠,商旅鼎沸,曾被称:东北小上海。街以渡兴,满盘皆活,当年繁盛的辽河老街如今成为文物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三A级旅游区。

渡口就是老营口的缩影,那个靠水而居、帆樯林立的地方,那个曾经温暖,曾经风中踏霜的地方,那个上演了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地方。

闯关东的辽河,在渡口歇歇脚。

每每经过那些老建筑,银行、商号、戏院、领事馆、民居、烟馆……那里发生了多少故事啊,有多少情节揪我们的心,有多少悬念等这我们去解读。而如今,营口渡口的身影就永远铭刻在辽河老街上,日渐班驳,辽河渡口和老街是一对经过风雨的知心爱人。

一浪又一浪的来去往复,营口渡口像一块礁石被淹没在奔腾的辽河水之外,被搁置在沸腾的生活之外,可我们不能割舍开我们与他的血肉联系。

除了冬天“走冰”来往两岸,其他季节,营口渡口的渡船还很繁忙,船票一元钱,半个小时对开一趟,人们还是习惯做摆渡船,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尽管两年前开通的辽河大桥是长江以北最长跨度的,但需要开车往来。

大辽河要入海时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留下一个半岛叫鸭岛。当年“营口坠龙”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是真龙也好,须鲸也罢,现在这里被叫卧龙湾。

河北岸有营口的一块飞地,设有一个办事处,岁月变迁已与盘锦形成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锦也向海洋靠拢,盛京医院分院、大连理工分校、省实验分校、奥体中心都建成了,人气旺起来了。鸭岛环岛公路已经开通,开车就可以兜上一圈。

河南岸营口打通了沿河步行路,开辟了带状公园,人们漫步娱乐休闲,坐在河岸品尝美食,生活如烹小鲜。身影不时地在辽河水中倒映,与那水中欢快的鱼虾共舞。

在河岸经营游艇生意的张孔祥因为多次救人成为“中国好大爷”, 救人专业户渡口职工邢云发成了名人、渔民的故事也一串串数不完。

渡口对面,是渔码头,大小渔船一溜排开,渔民出河口就奔向大海,捕捞生活在河海交汇处的海货是举手之劳,营口市内所需的海产品大都来源于此。渡口上游遥遥可望的,是营口港老港的货物码头,货船油船往来不断,如今已成为东北最大的陶瓷集散地。

据说,大辽河入海口处,是中国大陆上唯一一个可观夕阳坠海的地级市。美好的回忆,未来的憧憬,能搽亮辽河最后的一段路,点亮我们的眼睛,不愧照耀了它千年万年的月亮。

营口大米:中国出口的“第一粒”大米

营口人在外地,吃到了家乡的大米,总能吃出了满嘴的家乡味。风吹稻浪,辽河口的风在心中微微拂过。

营口的水稻产区地处大辽河下游冲积平原,这里土层深厚,土质盐碱、矿化度高。同时这里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已被认定为无公害种植区。营口大米凭借其光泽晶莹、吸水性强、软硬度适中,粘软滑腻、清香可口、久放不回生等独特品质在全国享有盛名。

营口大米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营口地区的水稻种植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新唐书·渤海传》中有“卢城之稻出营口者,色青味尤香美,号营口青”。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从上世纪60年代起,营口大米已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机关食堂,第二届“广交会”上我国出口的“第一粒”大米,就是大石桥水源的大米。

和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样,营口大米和盘锦大米原来是“一家子”,二者同样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血脉亲情。2006年,营口市成立了米业协会,并整合各种品牌统一注册了“营口大米”商标。营口大米终于告别“贴牌”盘锦大米的日子,29家稻米加工企业共同推出、使用一个品牌。水田区的农户尝到了“借力”品牌的甜头,他们的水稻因“营口大米”的身份而能卖个好价。

吃“营口大米”是有“口头福”的,碗里飘出的是这一片土地的特有的饭香。一年一茬的营口大米,与一年两茬的细细长长的像女人的细弱轻柔的南方线米不同,他敦实,宽厚,有北方的彪悍,味道上,自然是浓烈泼辣,浑厚悠长。

据说,营口有一个叫金德田园的龙头米业,研制出了大米冷磨技术,可以增加出米率和饭香,色泽更透明晶莹,但是作为独家机密绝不外传。

辛勤的汗水洒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刚刚插完秧,一年中忙碌的季节结束了,稻苗默默地水中站立,守护者乡村的宁静。他们憧憬着金色的田野里稻浪翻涌,那是秋天甩动的美丽的发辫。一顶草帽碰响农谚,生活就从这里出发,一路儿唱。

玻璃牛与海锥锥儿:浓缩大海的味道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流传甚广:说营口流行用海鲜给孩子起名,满大街都能听见妈妈唤孩子:玻璃牛和海锥锥儿是好兄弟了!虾爬子快和海鲶鱼回家吃饺子嘞!咸泥溜不要和梢夹子在一块玩,越学越坏了!大河蟹你妈叫你回家开饭了!看见俺家西市大头宝了么!

这玻璃牛和海锥锥儿确实是天生的一对儿好兄弟,几乎形影不离。

玻璃牛个头较小,不到一分硬币那么大,呈圆锥型,像小小的“飞碟”,表面有鲜艳的波状花纹,可加工成装饰品和服饰纽扣。在古代,还被当做钱币流通使用,所以又叫海钱。而海锥锥儿是一种极小的海螺,也叫“海嘴嘴”。,一般是长锥形,可以看成是海螺的“袖珍版”。

玻璃牛与海锥锥儿加调料煮熟后,用大头针把肉从壳里轻轻挑出,细细地嚼起来,味道极鲜美,唇齿留香。

一年四季,营口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吃这两样东西的人,像嗑瓜子一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尤其是夏天,当地人喜欢找个阴凉处一坐,捧上一把吃着,再就点小酒,别有一番滋味和乐趣。

营口人吃玻璃牛和海锥锥儿十分上瘾,这源于对它与生俱来的一份特殊的感情。别看它小,却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大海的味道,它承载着一个人太多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验证一个道理:浓缩的都是精华。当地还有不少商家和组织,喜欢用这两样东西命名,其中有一个话剧社就起名叫“玻璃牛”,非常活跃。

行家说,上好的的玻璃牛和海锥锥儿,静止的时候舌头会全吐出来的,一碰又都回去。鲜活又精神饱满,小家伙们没人的时候,还会背着他们的大“行囊”在不断“跳舞”呢。

“现烀的大玻璃牛嘞——热乎的海锥锥儿嘞——”营口是玻璃牛和海锥锥儿的故乡,在营口,满大街都可以看到卖这两种美食的小贩。在大的烧烤店门口,还设有摊位,专门卖给来店里吃饭的客人。近几年,街头的门市,还出现了好几个品牌的连锁“专营店”,同时接受网上订购和送货到门服务,小东西做出了大产业。

靠小生命滋养鲶鱼滩上走出了海边人家

“海鲶鱼滑嫩,富含胶质,是美容的上品”,营口女人是这样钟爱于她们的膳食佳品——海鲶鱼。看看走在大街上的营口女人,个个皮肤白皙细嫩,再加上营口女人天天沐浴在海风水气中,好比香熏疗法,皮肤自然娇嫩水灵,眼睛当然炯炯有神。

据《食物本草》记载,海鲶鱼具有“暖中益气,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利血脉”的功效,是药膳食补的佳品。现代医学证明,海鲶鱼肉质中维生素A含量较高,可促进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皮肤弹性水嫩,具有美容养颜的神奇功效。

海鲶鱼,也称胖头鱼。据考证,海鲶鱼是脊椎动物中最短命的家伙,它“一辈子”只能活几个月,尽管生命短暂,海鲶鱼却不虚度年华,生活比谁都狂热,它们瞬间就能孵化出小宝宝,然后小宝宝在爸爸的保护下,快快乐乐地迅速长大。

关于这种鱼,当地有种传说:玉帝曾册封万物,海鲶鱼在其列。待册封到海鲶鱼时,它狂妄自大,声称自己一年长长一尺,十年长一丈,二十年便可吃掉龙王。玉帝闻此,勃然大怒,道:“我让你一年一死,看你奈何!”

“我小时候便认为海鲶鱼真的是被玉帝贬了。不然的话,缘何它的生命是如此的低贱,繁衍又是如此的旺盛,一畦畦的水塘盐池中,一条条滩涂河汊里,到处是它们的栖息地。就说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吧,只要有水,就能寻见它们的身影。在粮食困难时期,这平凡的不起眼的小生命却帮助了无数的家庭渡过了灾荒,挽救了众多的生命!”说起这段生活,从小生活在海边今年已经近80岁的田耕老人感触颇深。他为此还专门写文章回忆说:“我小时候,正赶上了饥荒年代,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像梯子蹬一样紧挨着的姐妹六个,便肩扛渔网,早出晚归,为嗷嗷待哺的我们网来鲜活的海鲶鱼,我们终于因为海鲶鱼而得到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营养,走出了那场灾难,我也因此没有夭折。这段生活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的生命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现在,田耕家养了大船,儿女还开了一家海鲜饭店,但他独对海鲶鱼情有独钟。

一到秋天的傍晚,营口市内的几大鱼市就热闹起来。渔民出海归来,把刚下船的各种海鲜拿到这里卖。最抢眼的,当属海鲶鱼,有20多家一字排开。渔民按个头大小分拣装在不同的筐中,密密地挤在一起“蠢蠢欲动”的海鲶鱼,样子憨憨的懒懒的,肥厚的黑灰背,浑圆的肚子白中带黄,满是鱼籽。

营口的海鲶鱼,除了渔民在海上捕捞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养虾户的虾池,被称为“圈里”的,品质更优良。“圈里”的是养虾户故意放养的用来清理池子的,多吃小鱼小虾水藻及浮游生物。

海鲶鱼的美味可能和它的嘴大能吃“肉食性”有关,清理内脏的时候,确实能从胃中挤出几条还没来得及消化小鱼来。它的贪嘴也让它付出了牺牲的代价。涨潮的时候,长长的绳子上一溜拴上一排排鱼饵,随便往海边一扔,只消一会的功夫,把一根根绳子拽到岸上,你看吧,一根根的绳子上便挂满了一溜一溜活蹦乱跳的鱼儿,大人小孩这时也活蹦乱跳地争着抢着把鱼一个个从钩上小心翼翼地摘下来——这就是人们说的海鲶鱼“傻”。

海鲶鱼也是一种美味的鱼,“家焖海鲶鱼”香气四溢,口感鲜美;“椒盐海鲶鱼”外焦里嫩,香醇悠长;“蒸干咸鱼”筋道味浓,风味独特……炎热的夏季里,如果能再配上一碗高粱米水饭,嗨,那才叫个爽!保准叫你多吃好几碗呢!因此,海鲶鱼历来为渔家特色菜肴和海鲜餐厅的招牌菜,广受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海鲶鱼炖豆腐是一道很有特色的东北菜,简单易学,味道特别鲜美,在营口更是久负盛名,被一致推举为“营菜”的代表菜品。端上桌的鲶鱼滑嫩无小刺,适合老人孩子食用。豆腐软嫩,吸足了汤汁时,海鲶鱼也在豆腐里“筑巢”了。

用营口产的大酱,把家乡本海产的大海鲶鱼和卤水大豆腐一起炖,用东北话说,一个劲地咕嘟着,酱香、鱼香、豆香,那缕缕香气也不用遮遮掩掩,大大咧咧,扑鼻而来,钻出窗户,在大街小巷,在屋前屋后飘荡着,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淳朴坦诚。陆地和大海,就在一只盘子里不断洄游了。

海鲶鱼价钱还不贵,老百姓能花上不多的钱,吃上这简单美味的菜,是最容易满足的幸福了。

营口鲅鱼:把普通的生活炖出香味儿

“来个鱼,就来盘鲅鱼炖白菜!”鲅鱼正肥的季节,在营口去饭店吃饭,鲅鱼炖白菜是保留曲目。

鲅鱼炖白菜风尘仆仆,却能登大雅之堂。

不知道鲅鱼为白菜而来,还是白菜为鲅鱼而生。鲅鱼找到了白菜,这份等待,这相合相契,如船找到了帆。

新鲜鲅鱼斜斜地切成椭圆形的段儿,肉质洁白筋道。入味后,白菜充分吸收了鲅鱼的香味,色彩黄中带绿,口感肉头。这不知道和熊岳地区的温泉水质有没有关系。

这一盘鲅鱼炖白菜,装了些海的的蔚蓝和涛声,也有土地的清新和厚重。

傍晚,空气中有了爆锅和新鲜蔬菜的味道。叮叮咚咚,营口人把普通的生活炖出了香味,这充实有意义的一天行将结束,像一杯沉入杯底的茶,守候着花香月色。

品尝着鲅鱼炖白菜的美味,回味着鲅鱼公主的美丽动人的传说,感觉鲅鱼圈海边那雕像愈发婷婷玉立,健美有致,手中高举的那只宝珠永远闪着善良智慧勇敢的光。

博洛铺小米:李世民征东的美食

忙碌的一天就要过去了,博洛铺暖暖的炊烟升起来,小米的饭香已经在这里萦绕上千年了。

“博洛铺小米”历史久远,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征东,与筑下青石古关的高句丽人在此燃起烽烟,吃过“博洛铺小米”后将士精神振奋,战斗力大增,李世民更是念念不忘,奉其为美食。原盖平县志曾有两处记载,其中在《物产志各类篇》中写道:“即方言小米之未碾谷者,群芳谱称之粟,为邑之重要粮食,城北花儿山左近所产尤佳,前清时为上之贡品”。前清之花儿山,即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的华山,因华山的“小气候”极宜谷子生长。

聊斋里刘子固从海城来辰州(今盖州)苦苦恋着阿秀,一对痴男怨女又被美女狐狸救助成全,故事就发生在这附近,也为黄澄澄的粮食增添了一份暖暖的人情味儿。

几年前,“博洛铺小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就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也是营口地区首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家组给予“博洛铺小米”高度评价,认为“博洛铺小米”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地域特色,富含钙、锌,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指标高于普通小米。博洛铺小米的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大石桥市博洛铺镇、永安镇、汤池镇共3个镇现辖行政区域。据中国科学院检测分析,该地小米富含氨基酸、B1、B2等多种维生素,营养含量极高,品质优良,这和当地棕土酸性风化岩土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当地有名的孟屯白酒,就是用这种小米酿造出来的。这种土壤也适合西瓜生长,所以当地出产的西瓜也很有名气。

“博洛铺小米”的“龙头”向阳米业的陈潜,摸着刚刚磨出来还温热的小米介绍说:“博洛铺小米”米粒大、色黄、浓香。物以类聚,有了小米当“老大”,这个地方的黄米、小豆、绿豆、高粱等“五谷杂粮”也一并被开发包装出去了。

用大铁锅烧上大柴火焖上小米干饭,吃上小公鸡炖蘑菇,那是心中萦绕不去的享受。如果早晨用小米熬粥,就着农家冒油的腌鸡蛋,再佐上几样小菜下肚,那一天都通透舒服。

当地一直有流传至今的习俗,产妇坐月子期间必吃小米粥加煮鸡蛋。一碗黄澄澄黏乎乎的小米粥最是养人的佳品了,再加上两个煮家鸡蛋,一黄一白,会把母子俩养得白白胖胖。

现在,由于小米产量低,效益小,种小米的农民越来越少了,好在有了博洛铺小米品牌的依托,才让农民看到了希望。

将沉睡一冬湿乎乎的泥土犁开,撒入黄澄澄的种子,一片绿油油的禾苗倔强地钻出地面,间苗,三遍铲草松土,施无机肥打无公害农药,秋风吹熟满地金黄时挥镰收割,乡亲们弯腰在地里不停地忙活着,等着护送颗粒归仓,弯下腰的人能嗅到了大地香喷喷的气息。

祖祖辈辈,小米饭不知道喂养了多少子孙后代,小米地里,也不知道走出了多少个山里人家。在米香汗香里繁衍生息,乡亲们愿意守着这样一方水土,像一株株成熟的谷子,低头走路。

千船竞发一天“捞尽”营口海蜇

第一次吃海蜇,是小时候山里母亲做的海蜇丝拌白菜丝,吃起来爽脆可口。

  营口是全国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仅盖州出口海蜇就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60%。

  营口海蜇主要品种为绵蜇和沙蜇。绵蜇形似碗,也叫碗蜇,味美肉嫩,色紫白,为海蜇中的上品。

  千船竞发捞海蜇

  海蜇生长迅速,好似见风就长,从春天蝌蚪大小到夏天捕捞时,能达到蒲扇大小,最大的沙蜇可以长到碾盘大小。

  封海季节,渔民是每天枕着潮声入睡。捕捞季节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封海闲置两个月的渔船瞬间起锚,千船竞发,冲向大海。只消一天一夜工夫,海蜇就捕捞殆尽,都在一船船的船舱或一筐筐满满的竹笼里了,渔民这一年的收成,全看这一趟了。

  还没等打蜇船归来,营口各大渔场的海岸上,人们就开始忙碌热闹起来。过去,机动车稀少的年代,主要由马车拉海蜇上岸。现在,都由机动车来完成,直接拉到加工厂,除一少部分要新鲜食用做鲜拌水蜇外,都要用食盐、明矾脱去水分,有这“定身法”定住身形后,就不怕化成水流失了。“矾”好的海蜇,会拥有不同的身份,有的作为原料出口国外,有的进入海产品加工厂,有的来到市场上出售走进厨房。

  鲜拌上桌燥热顿消

  海蜇除了常见的凉拌外,还可以炒着吃,那是水与火的相克,就激发出了情趣,像油炸冰激凌,味道很特别。我第一次吃,也是被这个创意所吸引,虽说味道很素,是跟了其他伴菜的味道走,但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的保健价值却深入心中。

  夏天,鲜拌水蜇是营口的招牌菜,大街小巷上的饭店都会做,只是风格口味不同而已。所以,也是外地人尝鲜的首选菜之一。鲜拌水蜇是一道凉菜,在酷暑里,水灵灵、清凉凉、滑弹爽口的海蜇一端上桌,燥热顿消,油腻大解。每年吃鲜海蜇的黄金期,是开海后的两三个月里。

  酸甜麻辣任您调味

  新鲜海蜇白白嫩嫩透明似小孩的脸,外形和凉皮有些像,但比凉皮滑弹劲道,味道也爽些鲜些,这就是自然和人工的区别。也有不少家庭从市场上买海蜇回家自己拌。

  制作鲜拌水蜇,需要把新打捞上来的有砖头薄厚的海蜇,用刀细细地切成小手指粗细的长条,糖、醋、麻油、味精、盐、酱油等拌开,放入葱末、姜末,蒜末,拿烧开的油浇上,待油晾凉后,倒入海蜇拌匀,然后撒上辣椒丝、黄瓜丝、香菜点缀其间。

  海蜇本身无色无味,但它真是有容乃大,会把各种美味色彩融入自己的身体里。酸甜口、麻辣口、辣根味、葱蒜味,尽融其中。鲜辣椒丝的红、香菜大葱黄瓜丝的绿,陈醋酱油姜的微黄,黑白芝麻的漫天洒落,一律接纳。

  吃鲜拌水蜇有时间约束,你不把它装在自己的胃里,它就最终在盘中化成了水,回归了它的来处,所以还是趁早用筷子,留住夏日浪漫时光。

  成为礼品走出国门

  到营口各地的农贸市场里溜达,必能看到卖海蜇的摊位。各种档次、不同部位的海蜇摆了一溜,供人们挑选。加工的细节可就讲究了,也需要人手了。营口能有十多家大的加工厂,鲅鱼圈天隆达海产品公司的总经理王坤介绍:把海蜇按海蜇头、海蜇丝真空包装起来,放入香油包、辣椒油包、调料包再打成一个礼盒大包,外地人喜欢作为特产带回去,供不应求。

其实,即食海蜇头、海蜇丝也是餐桌上的上等凉菜,国外、国内各地商店都可以买到。逢年过节,营口产的海蜇头、海蜇丝作为礼品相送,表达一份人间真情,也让外地人尝尝大海无私的馈赠。

风味梢夹子豆腐进入营口非遗名录

辽河支流上最后的渡口——营口渡口是行走在北国大地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

  在营口沿海一带,被涨落潮波及的沟溪、芦苇塘等湿地,繁殖着一种形体酷似螃蟹的动物,俗称梢夹子,也有叫蛸夹子的。梢夹子只生长在大辽河入海口淡水和咸水交汇处,这样大的河居然会生出这样小的小生灵,似乎很有幽默感。

  它横着爬行,也长着八支长腿和一对螯夹,把它煮熟了也是红色,体内外器官与螃蟹一样不少。外地人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误认为是螃蟹。和螃蟹不同的是它的盖壳略呈长方形,两支大螯上没有绒毛。它们长相酷似河蟹,只是个头小得多,能有青杏大小。清明过后芦苇芽刚刚长出的时候,小家伙一群一伙地出现在河滩上探头探脑晒太阳,一有惊扰,就呼啦一下钻入泥洞。

  它喜光亮,如果在晚间捉它,只须点上一盏灯笼,它便自动地离开“卧室”爬向灯前群而聚之,让你捉个尽兴。如果在白天抓它,可到河叉子、芦苇荡中用一种推网,顺着水底推,不消半个小时就能捞上一两水桶来。

  梢夹子豆腐其实是一道很鲜、很美的汤,喝上几口,心底就会响起小时候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声音。

  相传发明这种豆腐制法的人是一位大孝子。有一年是荒年,他家里没有食物,在芦苇塘里发现了梢夹子,就抓回家给老人吃,可想到老人牙口不好,就把烧夹子捣碎过滤后放在水中熬,煮开后放一些盐,盛在盆里放凉,老人一吃连说好吃,因为跟豆腐做法差不多,就起名叫“梢夹子豆腐”。老人还让儿子多捞了一些回来,做给堡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尝尝,以后堡子里的人就饿不着了。

  梢夹子豆腐必须由手工制作,才味道纯正地道。做法比较复杂,大工序7道,需要用时1天,辽河边人家家家会做。一袋子梢夹子放在大缸里养上半个小时,让它吐净胃里泥沙,清洗净后捣烂,然后用网布把肉汁挤出来,放点盐,大锅熬,晾凉后就会成豆腐状,然后在菠菜等青菜汤里一下,口齿留鲜,回味无穷,大有吃上一回回味一生的意思。

  就这样,这种富有特殊风味不用任何添加剂的“豆腐”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营口市内及郊区一带的饭店,都备有梢夹子豆腐供食客品尝。其中老边区路南镇大兴村的风味蛸夹子豆腐最为著名,堪称一绝,许多城市里的人们,都慕名前来品尝这一传统佳肴。

  听老辈人讲,做这道菜之前,会把家里的亲戚都叫上,一起品尝这很难得的美味,很有些像过去山里每逢做一次豆腐都会邀请亲朋好友聚一下。辽河边一个个喝梢夹子豆腐长大的少年,一天一天腰身强壮起来闯天下。

  每年在清明节前后,才能吃到最鲜美、质地最纯净的风味梢夹子豆腐。那时,大辽河刚刚开化,沉睡一冬从冬眠中醒来的梢夹子,胃肠最干净。不过现在,随着名声的扩大,已经打破季节限制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一饱口福了。

  阳春三月,大地转绿,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坐在农家炕头上,端上酒杯,就着梢夹子豆腐喝得热气腾腾,心中感觉很满足。看着河水不紧不慢地从家门前流过,鸟雀的鸣叫一声高过一声,梢夹子豆腐的香气也在河海间飘荡。

  风味梢夹子豆腐现已进入营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魏凤阳、田福元。

风味虾爬子:吃出初恋的味道

很多人来营口,就是为了尝一尝蒜泥卤虾爬子这道菜,进而亲近大海。

  虾爬子,就是南方的皮皮虾,为渤海湾特有品种,产量较多。

  虾爬子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长时间挥之不去。食用虾爬子最佳月份为每年的四到六月间,肉质最为肥美。

  虾爬子可蒸吃、椒盐,也可生食。而以活虾爬子配以各种作料入味冰镇,活做而生吃,是营口一绝。

  作法简单,美味无限。老营口人刘大妈就经常做,“要选近海出产的,肥美鲜活,民间管这叫本海的”。

  锅中倒入水,以没过虾爬子为宜,放入大料、花椒、桂皮、香叶等烧开,待凉后放入虾爬子,放入葱姜蒜,冰箱冷藏5个小时以上就可以吃了。水必须烧开,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刘大妈的诀窍是吃前再撒上一层蒜末,蒜绝对是点睛之笔。每逢吃这道菜,她的孙子都会多吃半碗饭。

  营口现在很火的几个饭店,就是因为蒜泥卤虾爬子做得好而叫响了。

  剥去变软的甲壳,露出白亮亮、滑嫩嫩的肉,和肉中金色的黄,只需用嘴一撮一吸,就乖乖地入口,口中回旋着凉丝丝大海的鲜味,又带点鲜蒜味、花椒大料味、干辣椒味、姜味,但绝不会“功高震主”,像站在海边怡然自得吹拂的海风。“我男朋友追求我的时候,就总从营口拿他妈妈做的这个到学校给我吃,把我吃心动了。现在,我嫁到了营口,我们经常自己做,还能吃出恋爱的味道”,老家沈阳的小美说起这段恋爱时光,心中还甜丝丝的。

盖州苹果肉脆汁多香飘国门内外

放学后帮母亲到生产队果园里卸苹果挣工分,到密不透风的树膛里捞苹果被毛毛虫蜇得满身红肿,在苹果树下捉迷藏听故事,坐大卡车第一次跟着大人到城里送苹果迷路,与恋人在苹果树下憧憬未来……说起盖州苹果,与苹果有关记忆就一幕幕鲜活起来,苹果树下的人们一辈辈在这果香里一天天长大。

盖州苹果香飘大江南北、国门内外,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盖州市地处辽南中部,属于全国发展水果最佳的渤海湾栽培区。如果说渤海湾是一只大大果篮,盖州苹果就是果篮里的色形味上乘、诱人眼目的那一颗。

盖州苹果面积、产量居全国县级之首,被誉为“苹果之乡”。盖州苹果果质优良,肉脆汁多,甜酸适度,色佳型正,贮存耐久。盖州苹果品种繁多,有国光、富士、金冠、元帅、红星、红玉、香蕉、祝光、黄魁、迎秋、伏锦、辽伏等近百个品种。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2014年中国驰名商标评选结果,“盖州苹果”地理证明商标成功跻身“中国驰名商标”之列。

盖州苹果栽培历史悠久,迄今已有百年历史。1905年,在熊岳、芦屯、九寨镇等地开始栽培苹果,建立果园。建国后,在全县苹果更是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万人会战建设“万株果园”的情景随处可见,甚至在熊岳专门成立了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和培养苹果技术人才的大学——熊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们往往是这样,对一种食品一见钟情留下好印象了,就会念念不忘。听盖州市果业协会的同志介绍,头几年,山东苹果发展很快,好似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拦截了北方苹果下南方的路,盖州苹果只剩下北上和出口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份了。但经过市场的不断检验筛选,南方人还是想着辽宁盖州苹果的味道口感,经销商也中意它的耐储存的品性,就一个,损耗小就够啦。于是,盖州苹果在南方又重新来过。

位于九寨镇的隆鑫果品公司的“头儿”侯宏伟,从事苹果购销已有20多年了,足迹遍布营口南部沿海及大石桥东部地区。一入秋,他就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光。

他的电话一早就响个不停,近几天有多个货主等着要拉货,这些货主来自黑龙江、吉林,还有要发往南方和西亚、东南亚、俄罗斯去的火车等着装货。他需要联系果农,去看货谈价钱、过称选等,还要找包装工、装卸工。天黑下来了,他在自家院子架起了电灯,草草吃了口饭,接着忙活,一直到深夜。“趁着价钱好赶紧走货,低了就存到库里,等春节前拿出来卖,打时间差!”他算的是经济账。

万福镇的王学军在村子里是个有名的苹果大户。从苹果开花,到坐果,到硕果累累满枝头,都是经过他和妻子的一双手精心侍弄。他从夏天卖伏国甜黄魁、祝光开始,到卖红玉、倭锦、鸡冠、迎秋早秋果,再到晚秋果的国光、富士、元帅、金冠、寒富等,要忙活大半年。他的唯一的孩子是个女儿已经出嫁,一年卖的苹果钱足够夫妻俩花销的了,还可以存进银行一部分。

近年来,他也开始给苹果套袋,这样可以防水锈、防农药。给苹果“贴福字”,他也尝试了,能多卖不少钱,或者送人,效果不错。就是把吉祥祝福的字贴到最“优秀”的苹果上,经过一段时间日晒,就把祝福留在苹果表面了,有阳光的味道,寓意深,很招人喜爱。“电视里说,每顿吃一个苹果,就不会得病哩,没成想,这小东西还可以养颜、降三高、减肥、防癌”,王学军觉得自己的辛劳很有价值和意义。

绿树人家绕,村里人家家有苹果。除了卖的苹果外,他们还特意留下一些储存起来,留给自己食用。趁着太阳光线足,有的人家把苹果切成薄薄的片儿晒干,农闲时拿出来泡水喝,颜色纯净透明,味道甘冽,那是旱时遇甘霖一样的享受。在冬天,窗外寒气逼人,他们把苹果去皮切成块儿,在火盆上煮得软烂,加点糖,热吃凉吃都舒服。或者拿出冻得邦邦硬后又重新化开的苹果,咬一口满嘴流汁,那才叫解渴。吃着自己亲手产的大自然赐予的东西,还是比人为生产出来的罐头、饮料等来得天然放心。

村前村后的山是花果山,小村子里一年四季飘动着果香。

营口河蟹:“打擂”高手

“河蟹里藏着远山秀水,高天流云”,营口的一位诗人这样形容河蟹。

营口河蟹是一种海里生淡水长的蟹种,可能是和它海生河长的背景有关,河蟹以味美肉鲜而远近闻名。清代的李渔写《芙蕖》中有“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那是说莲实与藕的清香互芬齿颊,如果吃过河蟹后,且不说鲜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两手的鲜味也是几天后才会散去的,每年八月十五前后,高粱晒红米的时候,正是河蟹横行餐桌时,大的能达到半斤重,满腹蟹黄,吃上一个就保管你吃得饱饱的。

记得丰子恺的一篇文章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上的骨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的蝴蝶……”外乡人没吃过河蟹,看着眼前摆放的庞然大物,还真不知道从哪里下口呢。吃河蟹离不开两只手的灵活细致配合,两手对八手——两只带毛大钳和六只将要退化的小腿儿。把大钳和小腿儿一一掰下,放在嘴里磕开,剔下那又白细又有嚼头的肉,一股鲜香在唇齿间萦绕。

也有先吃身子的。先把顶盖肥的蟹盖趁热从尾部掀开,香气扑面而来。白白的胸脯肉下是金黄的蟹黄,一直黄到蟹壳的边角里和尾部,满满当当,需要用筷子往外剔。如果蘸着姜汁醋汁辣根吃,味道更出彩。

当然国人食蟹的历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时代。从《周礼》和晋代《字林》记载可知,我国已有两千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自古以来,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即创制出一整套精巧的食蟹工具。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故称之为“蟹八件”。古人发明食蟹工具后,吃蟹成了一件文雅而潇洒的饮食享受。以小巧玲珑的金、银、铜餐具食蟹,妙趣横生,可以说是一种逸致的高雅餐饮活动。让您在吃蟹的同时更添一份品味生活,享受美食的乐趣!

河蟹的雌雄特别容易辨别:雌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这很像轿车后备箱盖儿的造型,足具仿生学的原理。母河蟹因为黄多肉肥而广受欢迎,比公蟹销量更大价格更高。  

营口河蟹穴居于辽河的泥岸,需要两年才能长大,因此具备与南方的大闸蟹不同的味道,独特的口感,这和北方的作物一样,多是一茬但生长得时间长,和北方人的性格倒是有些相似——厚道耐品。

河蟹有多种食法,多是蒸食,也可捣酱、做成蟹豆腐、醉蟹,蒸食时要凉水上屉,让蒸汽慢慢渗透,味道才绵长,口感才爽滑。营口比较流行趁活着生卤,其味道更加鲜美。用自家产的盐腌卤自家产的蟹,那是“自作自受”啊。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像皮日休的诗写的那样,营口依靠大辽河水域的河蟹养殖应运而生,生态蟹苗孵化、稻田养蟹、苇田养蟹、坑塘养蟹、水库养蟹、沟渠养蟹、河流养蟹,已是“蟹不可挡”了。

河蟹行走时,紧贴地面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旁行,深得地气,这劲头和沟沿镇北湾村的农民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蟹农相似。这30多户农民,有个带头的叫张宝兵,他指点着身边广阔的养殖场,一看就是“蟹头”的架势,说起蟹经一套一套的:“侍弄河蟹像侍弄自己孩子一样,你对它付出了,它会给你回报。要对台坝进行改造,调整放养密度,选择优质饲料,改善水质、光照,增加蟹的脱壳次数,由过去粗放式散养向规范化精养转变。”可见,吃蟹有讲究,养蟹更离不开头脑。

去年秋天,营口的“河蟹高手”张宝伟、魏克刚参加了省里农村青年技能比武“打擂”归来,经过河蟹称重、捆绑和养殖知识竞答,他们获得“辽宁省农村青年农业技术能手”称号,他们的脸上挂着成熟河蟹的红晕,胸中一定蓄满了下河闯海的雄心和力量。

盖州龙湾村——东北最大姜窖

生姜盘曲蜿蜒外形像龙,而这龙偏偏就扎根在这个叫龙湾的地方。

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号称东北最大“姜窖”。

大清河的南支流,沿着岱峪岭和烟囱山向北流去,在村子边绕上半圈,留下了平展展的富有油性的沙土地。站在高处看,确像只“聚宝盆”。没想到这里的土质特别适合生姜生长,可谓得天地之灵气。

龙湾村生姜种植历史不算太长,但来的早不如来得巧。20多年前,有一户人家由山东引进来姜种,落地生根后就盘根错节地蔓延生长起来,一直到成为东北的生姜种植的龙头。

龙头带动龙身走,方圆30公里区域,也开始发展生姜种植,他们将这里及附近生产的生姜统一注册为“龙丰牌”,并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

龙湾家家出姜,从当初的每家1亩发展到现今的每家10多亩,从几户到500多户,从几亩地到5000亩地,从收几万斤到5000万斤。老百姓的收入也从当初的几万元发展到现今的8000余万元,腰包鼓了,底气足了。

每年3月份,姜农徐仁海要从地窖里取出姜种,将种姜冲洗干净,晾晒2—3天,置于室内,盖上稻草,保持温度,进行困姜半月。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放在黑暗的墙角堆放,促进养分分解和芽的分化,促使迅速发芽。

5月份,地里开始热闹起来,他带领一家大小开始种姜,布谷鸟在远山在烟岚中一声比一声高。

今年45岁的徐仁海种了20多年的姜,从2009年开始尝试将生姜放进姜窖,一年下来,姜的价钱竟然翻番了。生姜的储存很有讲究,如果储存不好,就会腐烂变质,令收入大打折扣。龙湾人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用土窖储存的方法。但传统的方法储量小,就地挖土窖,年年挖年年还得平地,费时费力。

今年37岁的张明东当了14年的生姜经纪人,2009年,他开始建姜窖,现在,他投资300余万在徐屯镇松山村的山上建起了8个能容纳500万斤生姜的储存库,这在东北也是最大的。张明东也改写了辽宁生姜窖藏历史,让生姜走出了姜农家的土窖,住进了冬暖夏凉的“宾馆标准间”。

“我就是一个经纪人啊,老百姓把姜储存到我这里,我就负责来年销售,价钱到位了,我就通知老百姓是否出售。”如何能保证生姜的升值?张明东说,现在的生姜需求量很大,有100多种用途,例如调料、制药、美容、食用等各个方面,我们生姜生产根本满足不了东北市场的需求。“生姜销售有其特殊的规律。”张明东说,一般情况下,鲜姜在每年10月收获之后要立即窖藏,来年开始陆续出窖上市,一直可以卖到第二年年底,储存得好的话可以卖到第三年鲜姜收获。这种特殊的销售规律,给姜农预留了巨大的待价空间。“啥时候价格合适了,啥时再出手。今年开春姜价大张,我的姜早就销售一空了,现在正忙活着侍弄下一茬呢。”

他们还要把生姜做成产业,对生姜进行深加工,形成种植、产出、储藏、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家备小姜,有病不慌”,“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说的是姜的药用保健作用,还真别说,常年与姜打交道的龙湾人都具备了长寿基因,身体倍棒,精神头十足。他们身上还有姜的一股子钻劲,闯劲,韧劲儿。

在龙湾,我还尝到了当地生姜地里出产的芦笋,由当地大厨做的,白中带绿,清香爽滑,他们说这芦笋也特别适合在这里的姜地生长,已经在营口地区供不应求了。

5月,大地回春,龙湾村的生姜急着踮起脚尖,已经由拱出土壤的惊叹号样子的芽芽,出落得绿叶纷繁,绿油油覆盖住了田垄,长剑似的叶子向更远处伸去,比夏天更长。

蚬子:沙滩上抠出的宝贝

光着脚丫踏在沙滩上,细细的泥沙从脚趾缝中慢慢涌出,赶海的日子,是大人小孩最快乐的时光。潮水退去,大海像一个圣诞老人,把送给人们的惊喜藏在了沙滩上,这时早早守候在沙滩上的人们手拿各种早已准备好的小工具便迫不及待的涌向沙滩,开始了“探宝”之路。其中最受妇女孩子喜欢的事是挖蚬子。

蚬子也叫蛤蜊,常见的蚬子有三种,黄蚬子、花蛤子和白蚬子,名字当然起源于它们的颜色和花纹,它们身上都刻上了时光的年轮。其中花蚬子身上的花纹是岁月沉淀出的华彩乐章,所以也叫文蛤。

蚬子肉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营养价值颇高,还能降低胆固醇。黄蚬子个头比花蚬子和白蚬子大,它和花蚬子都以浓烈的鲜味著称。白蚬子则以其温和委婉,温柔适中的海鲜味更能适合大众的口味,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汤汁丰富,味鲜肉嫩。

吃蚬子前要处理好,否则体内有沙子口感不好,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牙碜,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在淡盐水里浸养半日让其吐尽泥沙。

蚬子最简单又保持原生态的吃法是直接用水煮,或者烧烤。锅里添上两瓢水,加点大料、葱姜蒜等调味品,水翻花时,把洗好的蚬子倒进去,蚬子就好像一头扎到了大海里,迅速从壳里探出了头,等到发现受骗了为时已晚,全部张开就要立即出锅。白颤颤的蚬肉,乳白色的汤,会让你还没端上桌就迫不及待的想尝上一口。蚬子如果蘸点姜汁或辣根,会更用风味。如果是烧烤就更简单了,直接抓一把放火上就行了,待外壳像两只合拢的手掌慢慢打开,似乎在彬彬有礼地说:“好了,请您享用吧!”你一定要像端起一盅酒那样端平,把它饱满的原汁原味的汁水小心翼翼地啜进嘴里,别让它有一点点洒出,咸咸的,鲜鲜的,仿佛品味到了它的海中岁月,是不是会有一种“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感慨呢?

一大早,多次获得央视厨艺大赛奖项的营口名厨邵彭波,就在自家的酒店里忙活开了。

他平时不轻易出手,都是徒弟们在掌勺,今天他要亲自做一道紫茄条炒蚬子,就是为了给徒弟作个示范,因为他的徒弟就要参加营口营菜大赛了,其中的特色菜里,就有紫茄条炒蚬子。虽然徒弟经常做这个菜,但他还是不放心,要把几个关键处边做边指点出来。

他们一般都是选花蚬子,一个是味道比白蚬子足,第二是色彩漂亮好看,五彩的外壳掩映跳跃在茄条中,很有艺术美感,增添几分食欲。

他先把茄条大火翻炒至软后,再把蚬子平铺在茄子表面,盖上锅盖,改中火焖至蚬子全部张口,蚬子遇热后打开,露出淡黄色的肉,有一些茄条抿在其中,燕子衔泥,会把茄香在舌间挽留。

过程中,邵彭波特别提到:茄子提前用盐腌制下,下锅后才能不吸油,不粘锅;蚬子开口后,不可久煮,否则肉质发紧,影响口感。

紫茄条炒蚬子既能兼顾茄子的糯和甜,又有蚬子肉的鲜和嫩。蚬子的鲜活,融入茄条的沉稳,包容含蓄,外向与内敛,动与静,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互补升华。

反复推敲,调整每一个细节,一盘色香形养都到位的菜终于端上了桌子,他们泛着油光的脸上,升起暖洋洋的太阳。

盖州西瓜:消掉整个夏天的暑气

春寒料峭,室外还是没脱下毛衣,盖州市梁屯镇富辰西瓜专业合作社杨明利的西瓜大棚里,已是温暖如春。

杨明利和他的伙伴们和往年一样,早早地就开始忙活起了大棚西瓜的育种、栽苗了,他们这几年研究起了新式西瓜大棚技术。要吃西瓜的甜,不付出辛苦是不行的。

全东北都知道盖县的西瓜皮薄,个大 ,甜度好。近几年,一部分又爬过山岭来到百里以外的盖州东部山区扎根落户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在盖州人来说恰当不过。盖州人脑瓜灵活,是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继大棚西瓜之后,为打出时间差,他们又用地膜覆盖,搞起了大地西瓜,可以让西瓜一直吃到上秋,让西瓜甜透东北去。

盖州人早先有个称呼,叫盖篓子。说盖州人很聪明灵活,用山上的一种柳条编成篓子到外地去卖,还有的能工巧把编好的篓子进行了细加工,可用于装水、米或者面等,很畅销。

盖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也和土地一样深厚,种西瓜时间长了,还总结出了一套“西瓜经”,也可叫“盖篓子文化”:说种西瓜就像是炒股,牛市的时候,收获的总是甜甜蜜蜜的,熊市的季节,总伴随着风吹雨打;种西瓜就像是钓鱼,谁能看到能收获多少,关键就要有不屈的耐心和精心的守候;种西瓜就像是寻找爱情,瓜要播种,要施肥,情也要相遇,要呵护,最终才能收获甜蜜。
舌尖上的辽宁之营口篇盘点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
西瓜一有了盖州的身份,身价就不同了,吃盖州西瓜,似乎也能吃出文化味来。就说挑西瓜吧,他会告诉你,要挑摸起来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凹凸不平的,瓜色比较绿、色泽比较深的,花纹感觉像是撑开了一样的,尾巴开花的地方收口小的,“肚脐眼”凹进去的,用一只手托起,轻轻拍打,听声音,应该感觉有点空洞,托着的手感觉微微有震动,这个西瓜是沙瓤的。如果不熟,就是很死发沉的声音。种瓜人要的是踏实,卖瓜人要的是经得起推敲,买瓜若要的是念想。

这沙瓤西瓜也很像盖州人的性格和声音——只需用刀尖一磕,咔咔咔一只西瓜顺势裂开。沙瓤的,谁都喜欢,吃起来密实紧致,如绵如絮,又醇美回甘,满口流汁。籽少,都不用吐,一口气可以消灭半只去,似乎把一整天的暑气消掉。

一到夏天,家家店门口摆上一堆大西瓜,表皮绿中带黑道,像轻轻点染的墨水画,向燥热的行人打着招呼。或者在十字路口,小货车拉了一车厢的西瓜,半露出大大的脑袋打量着城市的喧嚣。

“盖州西瓜了,沙瓤的盖州西瓜——”叫卖声水灵甜润,有着浓重的盖篓子味儿。

泥溜:营口五大神鲜之首

咸泥溜和玻璃牛、海锥锥、梢夹子、虾爬子,被并称为营口五大神鲜,咸泥溜居首。

泥溜,又称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是一种小型贝类,外壳颜色通常为白里微微透点红,比人的大拇指甲也大不了多少,是一种在海滨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形状如南瓜子而得名。被营口地区的人们形象的称作“泥溜”,说明海瓜子生活在泥滩里的习性。

泥溜为野生,大量产于营口,每年产量可达数千吨,盛产期,一个人半天工夫就可以挖上一编织袋。

泥溜的吃法很多,盐渍、辣炒都可以。而在过去,营口人食用泥溜的方法通常是生食,即盐渍泥溜。这种生食的方法,最早流行于营口的六、七十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是人们最喜欢的吃法。

 制作咸泥溜,要选鲜活的,在淡盐水里浸养半日吐尽泥沙,洗净备用。关键是制盐卤。先在锅中加入适量水,水的量以盐卤能没过泥溜为宜。将大粒盐、花椒、大料、姜、红辣椒等放入锅中,加大火烧开,盐全部融化之后,将锅端下,晾凉备用。最好用大粒盐而不是经过提纯的精盐,由于精盐里面含有的一些物质被提出,没有粗盐味道鲜美。

  然后找一个洗净的容器,如盆、坛子等均可。将已洗净控干的泥溜放入容器中,再将已经彻底晾凉的盐卤倒入容器内,接着依次放入拍碎的蒜瓣、葱段、姜片,将容器盖好,放阴凉处,经过24小时左右的腌渍,咸泥溜就算淹好了。

  淹好的泥溜,要以嘴将张未张、稍微嵌点缝、用手指甲刚刚能掀开盖为宜。

食用咸泥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不经常吃的人,七尺大汉用尽两手的力气也是轻易抠不开的,而营口的本地人把咸泥溜扔进嘴里,舌尖微微一舔,极轻松利落的把皮吐了出来,就像吃瓜子一样娴熟,真是羡煞外乡人啊。当然营口人为了能让外乡人享受到这独特的美味,还独创了一种方法,把咸泥溜放在铝饭盒中不断使劲摇晃,连颠带吵,小家伙就会乖乖“投降”。

营口人对吃海鲜特别讲究一个“鲜”字,什么时候的海鲜最鲜?当然是活的、活蹦乱跳的时候。在营口,素有“生吃螃蟹、活吃虾”的说法,一盘美食,能知冷着热,包含了太多的人情世故。

最鲜莫过“大头宝”

这小鱼有个挺萝莉的学名:梅童鱼,大约这副样子跟旧时的总角童子总有几分相像——顶着两个大“犄角”,愈加显得大头小身子的童稚可爱。不过营口人“大头宝”的昵称来得更亲切——就像当妈的唤着自家的孩子回家吃饭。

“大头宝”和小黄花鱼差不多,只是这“哥俩儿”颜色一黄一白,堪称黄金白银。新鲜的“大头宝”在暗地里能发出萤石的光亮,白白的,象银子般。

别看“大头宝”不大,却肉质鲜肥细嫩,比黄花鱼要鲜美几十倍。肉呈蒜瓣状,吃时只需一吸,险些入口即化,到了嘴里更有一丝丝甜,嘴里是淡然悠远的鲜,满口留香,简直美到了极点。

在寒冷的冬天,大头宝鱼在海里是不进食的,所以开春时,这种鱼的胃肠很干净,腹内不留脏东西,吃时是不需清理内脏的,俗称的“净肠”,而且里边有一块滑滑的油油的东西很好吃,那就是鱼肝。大头宝的鱼肝之鲜美,堪比“鲍参翅肚”!这第一筷子夹起的鱼肚里除了透明的肠子外,最为脂香的部分就是它了。

此时烹制大头宝鱼,厨师只要将它的腮拿掉即可,保留它的五脏六腑,整条鱼外表应是干净而完整的。这样做的益处是能让食客一筷子将大头宝的肚子夹起,直接送入口中,咀嚼之后,那股脂香让人顿生津液,再吃那鱼肉,便感觉更加嫩香鲜美!

“大头宝”鱼吃法多样,最原味的吃法就是家焖和生炒,每一款走的还是鲜香滑嫩范儿。

家焖大头宝讲究造型,要在盘内头外尾内呈同心圆状层层码放成“莲花形”。炒锅入油烧热,将大头宝整齐滑入锅内,加入葱、姜、蒜烧香,再加盐、酱油、料酒、醋、水适量焖烧。旺火收汤,待汤收干后,原状滑装入盘,撒上香菜。注意不要动作太大,不然鱼就碎了。

大头宝脑壳后侧有两小块儿“石头”,做生炒大头时,需要把鱼头摘掉,只留下身子。一般过程是挂糊、油炸、煸炒,取酸甜口,和做锅包肉过程相似,外焦里嫩,只不过比锅包肉更嫩爽,多鱼香。

老子《道德经》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把烹小鲜和治大国联系起来,可见这种小鲜的地位之高了。小鲜自有一份抓心挠肝的“鲜”,于是时令季节请客吃饭,必点一道“家焖大头宝”,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自己是个懂海鲜的主儿。

有美食家定义吃海鲜的三重境界为鲜美、肥美、甜美,一不小心,这不起眼的大头宝,竟拔了“鲜”的头筹。

北国网、辽沈晚报驻营口记者 王爱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6451.html

更多阅读

舌尖上的美味——洋芋擦擦 精 舌尖上的中国之洋芋

舌尖上的美味——洋芋擦擦 精——简介看舌尖才知道洋芋原来就是我们平常吃的土豆,这个土豆家家户户都爱吃,想不到还有个这么洋气的名字。这不起眼的土豆做出来的洋芋擦擦,色泽金黄,土豆的清香洋溢开来,吃上一口,很有薯条的口感和嚼头。

舌尖上的日本二 :居酒屋的诱惑

日本的料理店随便一道菜都得上千甚至几千日元,若想多吃几样,即便胃受得了,钱包也受不了在日本居酒屋简直就是“馋虫救星”——菜品种类繁多、味道鲜明可口、分量不大、价格也便宜。三四个小菜、两杯酒通常两三千日元可以搞定。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之汪姐私房菜 舌尖上的中国汪姐

“在上海,没尝过汪姐手艺的,可能很难以顶级老饕自居。无论是宁波菜、绍兴菜,还是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比如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和面拖蟹等,汪姐样样精通。”《舌尖上的中国》红了,这位在纪录片中唯一出镜的上海阿姨也红了。

声明:《舌尖上的辽宁之营口篇盘点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为网友逐鹿已成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