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三国2 “埋没”的英雄孙坚 三国被埋没的武将

第50篇

前不久,央视播出一部反映“海盗史”的专题片。介绍了世界上最早海盗的形成、活动区域、特点,如西班牙、挪威、加勒比到当今的索马里海盗等,介绍中国的海盗史时,提到一位英雄——孙坚。1840多年前,这位17岁少年的壮举,可称得上世界反海盗史最“资深”的未成年人。

《三国演义》孙坚画像

喜爱三国的人,可能对孙坚其人知之不多,因为他死得早,演义小说里提到的也不多,一般可能只知道他能打仗,是孙策、孙权的生父。
如果你注意到孙坚这个人,查阅一些史料,就能发现一些闪光的东西,他在战祸纷乱的东汉末年并非一般人物。可以说没有他的奠基,就没有孙权的成功,就没有刘备的立足,也没有三国的出现,曹操早该统一中国了。
斩海盗灭黄巾,英雄出少年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今浙江),公元155年出生,据称是孙武之后。孙坚年少即在县中为吏,17岁时,与父亲孙钟一起乘船去钱塘。遇见海盗胡玉一伙抢掠商人财物后,正在岸上分赃。孙坚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便不顾父亲阻拦,独自操刀上岸,一边冲向海盗,一边用手东西划指,好像在调遣人马进行包抄夹击,海盗们以为是官军来围捕,扔下财物四散逃奔。孙坚不肯罢休,追击上去,斩杀一名海盗而还,其父大惊。从此,孙坚远近闻名,被郡府召去代理县尉之职。

新版三国孙坚剧照

不久,173年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18岁的孙坚以郡司马招募一千多壮勇与州郡合兵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扬州刺史臧旻将孙坚的攻绩上奏,诏任孙坚为盐渎县丞,后又任盱眙县、下邳县丞(今江苏)。他历任三县县丞,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亲近顺服。
184年,黄巾首领张角聚众造反,孙坚起兵参与,作战悍猛,常置生死于度外。宛城一战,孙坚领兵进攻,独当一面,他亲冒矢石,奋力杀敌,率先登上城墙,各路兵马随之而进,攻破宛城。因军功,孙坚升至别部司马,这年孙坚29岁。

南征北战,32岁建功封侯

韩遂、边章在凉州(今甘肃)制造骚乱,中郎将董卓前往讨伐,未见成效。朝廷派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西讨韩遂等乱兵,张温奏请孙坚参与军事。
张温率部到达长安,用诏书召见董卓。谁知董卓过了好半天才来,受责时还出言不逊,孙坚在座见状,耳语劝张温诛杀董卓,张温有所顾忌,孙坚又明确指出董卓三条罪状,但张温还是未从。

此后韩遂、边章队伍自散请求投降,张温奏凯班师。因未交战,朝廷没有对张温及下属评功论赏,但得知孙坚曾指陈董卓罪状,力主诛杀他,任命孙坚为议郎。可见孙坚此人的刚直和远见。

旧、新版三国董卓剧照

中平四年(187年),长沙人区星造反,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去进剿。孙坚到任,检选循吏,使之治民,明确交代:“你们只管善待百姓,处理好官曹文书。至于郡中盗贼,交由我负责!”他立即谋划方略,率领将士出击,仅一个月内就打败了区星,郡中震服。

当时,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阳两郡聚众造反,孙坚越过郡境讨伐,破之。三郡得以平定,秩序井然。庐江太守陆康,为乱民所攻,向孙坚求救。主簿劝阻,孙坚说:“吾越界征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呼?”遂发兵前往,乱民甚惮孙坚,闻风而逃。
朝廷检录前后战功,封孙坚为乌程侯,这年他32岁。孙坚与曹操同年,此时曹操任东郡太守,但未封侯。
讨伐董卓,勇冠三军

董卓进京后专权横行,恣意妄为,孙坚闻之,拊鹰长叹:“如果当年张温听我的话杀了董卓,朝廷哪会有这场浩劫!”

袁绍、曹操发起会盟讨伐董卓,孙坚率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北上响应。起兵不久,便办成两件大事:兵临荆州,逼迫挟私愤杀害朝廷命官的荆州刺史王睿吞金自尽;兵到南阳,杀掉了拒不调发军粮的南阳太守张咨。孙坚遂据有荆州的江夏、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诸郡,势力愈壮,部众已达数万人,袁术表奏其为代理中郎将。
之后,孙坚率兵前进,抵达鲁阳。朝廷又封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孙坚就在鲁阳休整部队,厉兵秣马,准备战斗。
于此同时,讨伐董卓的山东诸州郡义军,大多战斗力不强,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被董卓部将徐荣、李蒙的西凉军率先击溃生擒,太守王匡、张邈、鲍信纷纷兵败负伤。曹操因奔袭敌后而使自己的五千人马损失殆尽,本人若不是曹洪相救也险些遇难。义军士气大挫,袁绍与将领各怀异志,内部逐渐分崩离折。

三国曹操剧照

曹操身临其境,赋诗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而这时的孙坚却一枝独秀,他收复梁县后,正和部属在城外开宴庆祝,酒至半酣,董卓的凉州军猝然杀来。这支军队由胡轸指挥,大队尚未到达,仅骑督吕布率领骑兵先到。孙坚从容不迫,命令部队整顿阵容,不得妄动,自己则饮酒谈笑自若。待敌人骑兵越来越多时,孙坚才慢慢起身离席罢宴,引导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城内。

《三国志》——孙破虏剧照

吕布见孙坚军士整齐,纪律严明,不敢发起冲锋,只是远远观望。胡轸带后续大队到来后,知道已错失良机,斥责吕布,两人争吵,却又见孙坚军队斗志盛旺,也不敢再攻城,撤兵离去。孙坚以沉着勇敢,挫敌锐气先胜一招。
初平二年(192年),孙坚率豫州兵向梁东(今河南临汝)进发,辗转攻打洛阳,不料被徐荣包围,孙坚趁合围未完成,连夜带领数十骑向东突围而去。留在梁县的守军,继续拚命坚守城池。孙坚收合散布在豫州各地的兵马,集中力量解围梁县。

吕布剧照

董卓听说孙坚进占阳人(今河南汝州市),立即派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前往迎击。胡、吕因兵少被迫后撤,与随后赶到的凉州主力会合。接下来,孙、董两军在阳人发生激烈的会战。
孙坚这次率军数万人,西凉兵也有数万人,旗鼓相当,孙坚大破董军,临阵斩其都督华雄(即三国演义编造关羽所杀)等将领,胡轸全军溃败。人阳一役孙坚获胜,其名声大起,威望更著。
有史家评论:就在曹操大败之际,孙坚获得大胜,这表明董卓的作战指挥水平,在孙坚之下,在曹操之上。我说也不尽然,这里面有客观环境、曹操起兵势单力薄、孤军深入等因素,但就当时而论,曹操比孙坚的勇猛和指挥能力确要逊色一些。

斥袁拒董,大义凛然

阳人战后,因有人挑拨,袁术怀疑起孙坚,不给他运送军粮。孙坚军中无粮,焦虑万分。当时他驻地阳人距离袁术所居鲁阳100多里,孙坚连夜策马直奔鲁阳。
在袁术帐中,孙坚异常激动,不顾上下级关系,用马鞭在地上画来画去,分析形势和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并厉声道:“我之所以出生入死,首先是为国家讨伐贼臣,其次也是为报将军你家的血海之仇(袁术家族被董卓尽诛),我本人与董卓并无深仇大恨。将军你居然听信谗言,疑心于我,这是从何说起!”

袁术剧照

袁术内心有愧,支吾搪塞,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孙坚这才立即返回大营。
孙坚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后,董卓愈发惧怕孙坚的勇武威猛,派遣将军李傕前来劝说,想与孙坚结为婚姻之好,答应只要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者的名单,立即保举任用他们。
在优厚的利诱面前,孙坚义正辞严地说:“董卓逆天而行,无道至极,颠覆王室,荼毒百姓,如果不夷灭他三族,悬书告示四海,我孙坚死不瞑目,岂能跟他和亲联姻!”遂下令向大谷关进军,部队一直挺进距离洛阳90里的地方。

攻破都城,独领风骚

孙坚兵至东汉首都洛阳城外,董卓亲自出马,调动一切力量,包括败军之将胡轸的集团军,从荥阳撤回的徐荣集团军,再加上董卓身边宿卫的总预备队,与孙坚大战于洛阳郊外。
董卓集结的军队,是先后击败各路义军的人马和精锐之师,力量不可谓不强。一向自以为了不起,善于用兵的董卓,并不是孙坚的对手,军队遭到孙坚重创。董卓留下吕布掩护,自己逃往渑池。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吕布败走,孙坚乘胜从宣阳门排兵开入洛阳城。
孙坚进入洛阳,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数百里无人间烟火,惆怅流涕。他命令平塞董卓所掘的坑穴,清扫汉室宗庙,祭祀太牢(供奉牛、羊、猪三牲)。随后整饬部队,分兵向新安、渑池继续进击董卓。
孙坚在前进途中遇吕布,以遭遇战将吕布再次击退,遂出函谷关,进驻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迫击渑池,董卓愈发惶恐不安。

后方遭袭,跨江击刘

就在董卓即将被擒的节骨眼上,孙坚的大后方荆州、豫州均遭人暗算。孙坚北伐途中杀荆州刺史王睿后,董卓就开始捣乱,任刘表为荆州刺史,夺取孙坚的后方。
如果仅是董卓派刘表占荆州,对孙坚釜底抽薪未必能成功,但北线义军主帅袁绍也掺和进来,伺机捣乱。袁绍认为,如果孙坚消灭董卓,那么天下政治格局是:袁术主持朝政,强藩孙坚拥重兵作屏障——这种结果是袁绍所不愿意看到的。

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这两兄弟,一是长子(袁绍),一是嫡生(袁术),谁也不服谁,为了权势利益,不惜撕破脸皮地公开斗。

袁绍剧照

袁绍便先从孙坚处下手。他遣周堣为豫州刺史,趁孙坚与董卓决战的机会,袭入豫州,占领大部分郡县。孙坚闻知慨然叹道:“同举义兵,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
孙坚腹背受敌,为对付董卓军,他不敢引主力离开洛阳,只能率领少量机动预备队回剿周堣。在袁术的协助下,孙坚几经交战,将周堣打败,收复豫州。周堣在逃亡途中被吴郡太守许贡所杀。

根据《三国志》记载绘制的地图

刘表的荆州刺史是董卓任命,他袭占孙坚后方,起到了牵制孙坚,救董卓于垂死的作用,孙坚视刘表为董卓一伙。冬季,孙坚率军渡江攻打刘表。孙坚虽兵力不多,但其人威震天下,刘表哪里敢出战,只得紧闭城门固守。

英年早逝,虎子承业

刘表见单纯死守不是办法,派部将黄祖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夺取樊城等地,包围襄阳。黄祖趁黑夜出城,从江夏、江陵等地搬救兵回到襄阳城外屯驻。孙坚率兵攻打,黄祖招架不住,逃往岘山之中。
孙坚追至岘山,于夜间带少数随从去侦察敌军营屯,准备翌日天亮发起猛攻。黄祖的巡哨官吕公等人发现孙坚,从树林中放箭狙杀,孙坚猝不及防,中箭身亡。一代英雄死于非命,年仅37岁,时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正月初七日。

东吴奠基人孙坚

大军会战前夜,接近敌营侦察,是领军统帅常做的事,尽管明知风险,孙坚仍亲自前往是其英勇无畏使然。近代滑铁卢之战前夜,拿破仑也曾如此行事。
历代史评家认为:孙坚是山东义军中最有忠烈勇武之称者,拒绝与董卓和亲,攻占洛阳,扫除宗庙,阴功莫大,荫及子孙。袁绍身为义军主导,心术不正,挖孙坚墙角,首先跳动义军内部纷争,致使讨伐董卓功亏一篑,损阴德非浅,祸及后代。袁绍在官渡之战被曹操打败,一蹶不振,郁病而终后,三个儿子在战争中先后被诛杀,落得个家破人亡。至于曹操,在讨董战争中,是除孙坚之外唯一能够尽心尽力的人,虽败犹荣,日后终成大事,这与其心术端正是分不开的。

三国剧照——江东猛虎孙策
实话三国(2)“埋没”的英雄孙坚 三国被埋没的武将

因果报应之说未必能令所有人信服,但不管怎么讲,孙坚的英雄事迹确实是其子孙的雄厚政治资本。孙坚的长子孙策(字伯符)少年英勇,冲锋陷阵,开疆扩土,威震江东,被汉献帝封为讨逆将军。孙坚次子孙权(字仲谋)继承父兄创业,举贤任能,固保江东,与曹操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先后被汉魏封为吴侯、吴王,最终称帝。当然这一切没有孙坚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国剧照——守业有成孙权

将门出虎子。袁术对孙策深爱有加,曾不止一次对人说:“我要有这个儿子,死而无憾!”曹操目睹孙权这个晚辈的能量,感叹道“生儿子就要生孙权这样的,刘表的儿子不过是猪狗而已。”宋朝爱国词人辛弃疾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句流传于世。孙坚如果在天有灵,亦可甚得慰籍矣。
孙坚虽然如同“一颗闪过的将星”,他的事迹和战功被小说家轻描淡写、张冠李戴,他也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孙坚少年勇击海盗、果敢刚烈、正直品格、嫉恶如仇出生入死、讨董战争功勋卓著、为东吴开国谱写辉煌第一篇章——这些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也不会被历史所埋没。

2012年4月22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6323.html

更多阅读

三国时期的武将排名 中国十大黑道大哥排名

这几天抽空把《新三国》重新看了一遍。三国时代,群雄崛起。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战火纷飞的朝代,最不能让人忘记的便是那一个个铮铮铁骨的三军大将。三国中早就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的武将排行,历来为后人称道

江东虎孙坚之死 江东猛虎孙坚

被《三国演义》称为江东之虎的孙坚,自十七岁斩杀海贼扬名之后,直到以三十七岁的壮龄逝于讨伐刘表,三国早期最为活跃的一颗将星陨落尘埃。关于孙坚是如何战死,各种史籍的说法不一,共同点是孙坚在围困襄阳的过程中于岘山为刘表部将黄祖的伏

儿子的--小议孙坚 小议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今天我自己不知道给博客增加点什么内容,就请儿子帮着写,于是就有至今未止第一篇不属于自己的原创,是宝贝儿子的文字.小议孙坚2006年6月25日星期日晴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孙坚》,使我颇有感触。本来我对孙氏集团

江东猛虎孙坚为何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穿越海贼王之无名小卒

江东猛虎孙坚为何死于无名小卒之手孙坚是一个英雄,他 自少年领兵以来,多立战功。斩华雄、伐董卓,以致让董卓对之非常惊惧,董卓叹道: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可见在董卓的心目中,孙坚是一个颇

声明:《实话三国2 “埋没”的英雄孙坚 三国被埋没的武将》为网友一步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