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荡寇志》
定價:白報紙本國幣三千元
道林紙本國幣四千元
著者孫克剛
插圖、裝幀何鐵華
出版者時代圖書公司上海福州路三二四號
發行者時代圖書公司上海福州路三二四號
印刷者上海正中書局
經售處大公報館上海 天津重慶
初版:三0000再版:三0000
中華民國卅五年三月一日初版
中國民國卅五年九月廿日再版
再版序言
「緬甸蕩寇志」初版三萬冊在廣州印行以後,由於交通梗阻,使它的銷路侷促於港,粵,南洋一帶,其中只有過二千本運到天津,和一小部份運到上海,那是最近的事。南京,漢口還沒有它的蹤跡,其他內地讀者,當然更不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了。
雖是發行的地域很小,而三萬本書畢竟是在短短的四個月時間內銷完了,這是國人敬愛抗戰英雄和珍視遠征軍光榮史跡的結果,堪以告慰於揚威異域勞苦功高的將士們的。
初版出書,因為時間匆促,和當時當地印刷條件的限制,令人不能滿意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字體陳舊,印刷差池,看起來異常費力。這一版改用老五號字排印,銅版插圖也放大了許多,我想可能把過去的缺陷彌補起來。
孫克剛、三五、八、十、上海。
前言
國軍在緬甸的戰鬥,是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這本小冊子的原稿,曾在廣州建國日報連載兩個多月,報館轉來許多讀者函件,要求發行單行本,朋友們便鼓勵我把它刊印出來。
緬甸戰役有兩次:第一次是在三十一年春間,國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這支部隊,被稱作中國遠征軍,或中國人入緬軍;後來戰況變化,一部國軍——以新三十八師為主力轉入印度,結束了保衛緬甸的戰事,而產生了新的中國駐印軍;第二次緬戰,是從三十二年冬天,駐印軍由印度反攻入緬起,到三十四年三月攻佔臘戌西保,打通中印公路凱旋回國為止。這兩次緬戰,在表面上看,第一次是保衛戰,第二次是反攻戰,時間也有一年多的間斷,但實際上,有第一次緬戰的挫折,才有第二次的勝利,有中國入緬軍轉入印度,才有中國駐印軍的產生;同時,第一次緬戰中新三十八師仁安羌之捷,是中國入緬軍最光榮的戰績,第二次緬戰,新三十八師又是駐印軍先鋒,新一軍的勁旅;所以談到駐印軍或新一軍,必先談到新三十八師,說起第二次緬戰,必先從第一次緬戰說起,這是決定本書範疇的立場。
兩次緬戰,筆者都始終跟隨著部隊,本書資料,大部份是親眼所見,一部份是取之於戰場記錄和實地作戰官兵的談話,拿歷史學的眼光來看,應該算是原始材料。其他有關緬戰資料,如戰地記者的通信報導,和軍中編印報刊的記載等等,也都儘量搜羅,不過,成書時間倉促,遺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同過戰地生活的朋友們多多指正。
貴陽中央日報記者戴廣德君,著有「我們怎樣打進緬甸」一書,其中一部材料,係由筆者供給,間或與本書有雷同之處,合亟聲明。
本書承何鐵華先生設計插圖裝幀,陳力國先生繪製地圖。吳自強鄭昌明二先生糾誤校論,並此致謝。
孫克剛、三五、一、一九、廣州
一曼德勒衛戍司令
三十一年,當日軍連破馬來,星洲,席捲中南半島,長驅入緬,聲言與希特勒納粹匪軍會師中東的時候,國軍應盟友英國之請,源源開入緬甸,協助英軍共同保衛這一塊印度的屏藩,和當時我國唯一對外交通線的滇緬公路,新三十八師就在這種偉大而艱鉅的任務之下,踏上了異國的征程。
一群滿懷興奮的健兒,邁開雄闊的步伐,從貴州興義走到雲南安寧,在那特有的溫泉裡,洗清半個月來行軍中渾身上下所積起的塵垢,把這一溝肥水,留收在祖國的田野裡,作為暫別國門的紀念。
三月二十七日早晨,安寧縣公路左傍,擺起了一列冗長的汽車行列,車上貼滿紅綠紙條,上面寫着一些﹕“歡送新三十八師出國遠征”,“揚威異域”,“為國爭光”一類使人興奮的標語,老百姓夾道歡呼,砲竹聲不絕於耳,沉重的馬達響聲,漸漸掩蓋了人群的叫囂,帶走了這群遠征戰士。
四月二日,遠征列車的先頭部隊到達臘戍,最後的隊伍也在五日全部趕到,並且立刻接受了警衛飛機場的任務。
四月七日新卅八師奉命除留一營兵力警衛臘戍飛機場外,全部均向曼德勒推進。
曼德勒又叫瓦城,在伊洛瓦底江中流,是緬甸第三故都,第一故都叫勃臥,在仰光東北的勃臥河岸,第二故都叫阿瓦,在曼德勒的西南,這個第三故都便是緬甸亡國時的都城。它的建築有許多與北平類似的地方,也有皇城,新卅八師司令部和直屬部隊,便是駐在皇城營房裡面,皇宮旁邊有很大的佛寺,和尚已經不知去向,皇宮建築的很壯麗,但却只有一路直房子,假如把屏門統統去掉,簡直就成了一個大甬道,光線非常不夠,叫人看起來怪不順眼,左邊橫伸出來兩間房屋,裏面陳列一些緬甸的歷朝衣冠文物和皇帝皇妃的塑像,皇宮門口擺着兩尊古炮,左右都有許多十六磅鉛球似的砲彈,據說這兩門砲,當初在京城保衛戰的時候,還曾立下過歷史上的功勞。當時曼德勒的情況,我只能寫下這點記錄,其餘的便是滿街的瓦礫和漫天的大火了。
部隊進駐曼德勒的前三天,蔣委員長曾親自飛到曼德勒城東四十英里的眉苗,召集入緬國軍將領舉行軍事會議,决定派孫立人將軍担负守衛曼德勒的責任,會後親赴曼德勒巡視,對於怎樣構築工事,怎樣清除街道,怎樣救災保民,都有詳盡的指示,並指出皇城左面的小山好像紫金山,伊洛瓦底江好像長江,曼德勒有如南京的形勢,而保衛曼德勒也和保衛南京同樣的重要。他說完了話,把手中一幅曼德勒全圖遞給孫將軍,孫將軍立刻領悟到最高統帥的意旨,他用挺立的姿勢雙手接過了這幅地圖,從堅定不移的目光中,表達出他接受任務和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
四月十一日上午九點,警衛臘戍機場的彭營長,發現一架銀灰色飛機載來了一位戎裝使者,他下飛機毫不休息即作着吉普車向西飛駛。正午十二點時這位使者趕到了曼德勒,他帶來了蔣委員長下給孫立人將軍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的手令,于是曼德勒全城的斷垣殘壁上,都貼起了衛戍司令部用中英緬三種文字印製的佈告:
「…本司令奉命衛戍是問,保此土,安斯民,職責所在,茲特與全城民眾共約四事:一、放火者殺無赦,二、殺人越貨者殺無赦,三、充當敵人間諜偵探者殺無赦,四、造謠惑眾擾亂治安者殺無赦,其餘僧侶人等生命財產均在本司令保護之列,……」中國將領在外國地方擔任軍事行政長官這是第一次。
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都會,商業繁榮,人煙輻輳,但當時已在敵機狂炸及敵間緬奸縱火下成為阒無一人的廢墟,衛戍部的佈告漸漸發生了效力,再加上政工人員紛往四鄉宣傳撫慰和救濟的結果,良善的居民大都相率來歸,從破瓦頹垣中重建舊業,但通衢要道均已為破磚碎瓦壅塞,被敵機炸死的屍體到處橫陳,在炎日的蒸晒下,發出強烈的腐臭,許多士兵揮着滿頭大汗在沿街打掃,掩埋,政治部派出人員重新編訂街道名稱,使市面(區)交通逐漸恢復,只一個星期光景,便漸有市容,使着接近砲火的緬甸心臟,在焦土中復甦起來,成為當時混亂緬局的安定力量。
说明:《缅甸荡寇志》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孙克刚,系孙立人将军部屬,该书为作者的亲历见闻及采访,是研究中国远征军历史的原始材料。
本文来自网络,佬俚司根据《缅甸荡寇志》再版影印件进行了校对,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本篇幅共录入版权页、再版序言、前言1123字,第一节校改39处116字,疑有错误的字词、标点,仍按原文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