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一个历史悠久且深入人心的口号是:学而优则仕。
在中国高校就充分体现为:名师多有行政职务并享受相应待遇。由此大学很像衙门,而非公众想象中的学术净土。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有好事者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许多人很愤怒。关于这些人是师还是官的争议此起彼伏,个别专家模样的人煞是义正词严。还有学生已经在用机关化语言“校座”、“院座”、“系座”等来调侃自己德高望重的老师了。连既为官又为师者也承认,比起教师,自己更“像”官。媒体披露,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一名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者,曾对全国21个省份的36位大学独立学院院长的实名问卷调查,约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长的身份是“官员”,认为是“学者”约为21%,认为是“教育家”约占36%。
但兄弟以为,结合当前高校现状,作为老师如果不积极向组织靠拢,混个一官半职,后果很严重。而且,除个别学术成果极其突出的同志以外,当官其实是混成名师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当官会带来待遇地位的超常规提升。没有行政级别,实行了绩效工资,你的处境会更加艰难,因为未来的考核基本都在领导主导下进行确立标准具体实施,所以密切联系领导很关键,其实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当官。而且当官各种学术交流机会肯定会多,且社会知名度也会随着您“出台”、曝光机会增多而水涨船高,灰色收入大大的,况乎国家拨付的各类科研学术经费也与行政级别密切挂钩,甚至各学科教科书编纂的牵头人哪个大小没个行政职务,呵呵,都是教授,没职务估计连自己带的博士硕士们都憋屈,会顿感掉进清水衙门的冰窟。连国学泰斗季羡林老人都不能免俗曾担任北大副校长,尽管时间不长,但其待遇保留了副厅级,无论潜心学术还是病重就医比很多白丁大师多了不少便利。
其次,现在高校主要资源基本按行政级别配给。比如扩校园批地、资金拨付、扩招、新设学科、博士后点的确立,都与您在主管部门心中的地位密切相关,有了这个基础,社会各类热心办学的企业家才会跟风投资助学,例如名校必先厅局级,而后是211,然后按名望及学术地位分成三六九等,最后形成北大清华两大寡头。这点可以与垄断国企做一类比。所以北大等校受行政呵护迅速崛起很强悍但很难受到普遍尊重,便相当耐人寻味。所以,在行政主导的高校里,您保留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主动远离行政职务,很令人景仰也显得很不识时务。
最后,行政级别是老师进军官场、成为官师的重要阶梯。在高校急功近利的大跃进中,学术浮躁、造假成风,潜规则盛行,学术走穴已成今日重要成功标志,许多真心治学的老师都对国内基础研究的前景相当悲观,100万留学精英从此不归,诺贝尔奖的百年空白都是广大有识之士心中长久的创痛。其实,学院和国企一样,都更适合成为干部的后备基地,前者至少比官场系统内的秘书等人更有学识,后者则更有实践经验。所以成为校园内的长官是为当真正长官奠基。
因此,百位高校名师中“校座”就多达20位是合情合理的,只要您别将高校当成学府,而当成一个潜伏的机关。
最后说一句,如果重塑中国大学的荣誉和辉煌,首先需要去行政化,确立学术的核心地位和老师的主体地位,并实现校产明晰,待遇平等、竞争充分,这点又可以与垄断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类比。
任重道远啊。所以规劝老师们先去当干部。不想当干部的老师不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