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导读】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提出一个原则——凡是人,天生的就有不忍人之心。他这里并不是说不忍心,而是说不忍“人”之心,要特别注意到“不忍”这两个字下面的“人”字,这是他偏重于“人道”,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不忍之心,并没有说人皆有不忍“物”之心。至少在这个地方,初步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忍之心,但是,孟子还没有把对人的不忍之心推广于万物之上。

现在我们要讨论,是不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一个问题。正如将来要讨论到的人性本来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问题一样。我们这里先讨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吗?老实说,我们不知道。譬如说,婴儿的心是善的吗?孟子说是善的;荀子则主张人性是恶的,人之所以为善是由后天教育培养出来的;告子则主张人性是不善不恶的,其为善为恶都是受了后天环境的影响。所谓“点点杨花入砚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是属于形而下学,在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只是大略地提一下。这里的不忍人之心,和后面的性善、性恶的问题,有绝对密切的连带关系。

那么人天生下来是不是都有不忍人之心呢?严格分析起来,这是很难下定论的。假如我们以后天的婴儿来做例子,主性善的,则说婴儿都是善良的;主性恶的一派则说,假如是一对双胞胎,同时在哺乳,在没有吃饱时,往往会推开另一婴儿,而去抓住另一乳头。这时婴儿没有不忍人之心,只顾自己要吃饱,不管别人饿不饿。这些都是千古以来下不了绝对定论的问题。而孟子在这里强调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我们暂时不下结论,先看看孟子下面的话。

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中国文化一向标榜今不如古,尤其是标榜先王之治。所谓先王,不是特定哪一个王,而是泛指中国上古的传统文化,把那时的圣人们都概括进去了。他们因为天生就有不忍人之心,有爱心,所以都做到了爱人的政治措施。因为有这种内在的不忍人之心做基础,表现在政治上,成为不忍人的政治行为,自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上古的先王们治理国家天下事,就好像放在手掌心一样,可以随心运用,等于我们手上拿一个打火机,可以随意使用一样,就这样很容易地可以把国家天下治理好。

孟子这里强调,上古时的帝王所以能够那么轻易地把天下国家治理得那么好,是由于实行了仁政。而实行仁政根本上要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爱心做基础。

由四端看人性本善说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在这里,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句话举出一项事例来作说明。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心里一惊,巴不得一伸手就把他从井口拉回来。而人处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那是没有条件、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任何要求的。这并不是想向他的父母讨好,也并不是希望得到社会的表扬或者邻居、亲戚、朋友的恭维称誉,当然更不是因为怕听到挣扎喊叫的声音才想去救他。从这类事情看来,就证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其实,孟子举的这个例子,在人类当中大体是如此。也可以说,仍有少数的人心肠很硬,恶性重大的,看到这种情形也有不会动心的。其次要注意的,这是不忍人,不是不忍物。假如看见一只老鼠掉下去,反而还会拍手叫好呢!不过绝大多数人是有不忍人之心的,而硬心肠或恶性大、见人落井不动心的人,到底是少数。我们不能以少数人的例外而否定大多数人所具备的这种善心。

在许多辩论性善性恶的书籍文章中,凡是主张性恶一派的,所举的例子都是对物而言。说到这里,顺便想到医学研究上往往以猴子、兔子、白鼠等动物来做实验或做解剖研究。近代有些人对这种研究工作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仁的。最近印度人对于解剖猴子的研究工作,就提出反对的意见。

这里孟子说的是不忍人之心,是先对“人”不忍,然后推及于物,没有办法同时兼顾,要一步一步来,所谓亲亲、仁民,而后爱物。在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也是基于不忍人之心而来的,并不是对这些动物不怜悯,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台湾的医学院每年举行动物慰灵祭,就是这一精神的表现,不要看做是迷信行为。

这些都是正反两面的理由,我们很难为他们下一定论。因为这些牵涉到的事实和问题,已经属于人类形而下的行为了。本来形而下的是非善恶就很难下定论,只能取其大体而言。孟子所谓的善心,也是大体而言。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举出人类心理善良一面的例子以后,又提出人伦道德上四种最基本的心理行为。

第一,凡是哀怜别人、同情别人,对别人的苦难不忍看下去的,都是恻隐之心,就是慈悲心。没有这种恻隐心,则不能算是人。第二,没有羞恶之心的,不能算是人。羞恶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惭愧心、廉耻心。第三,没有辞让心的,也不是人。他说人天生有种好的心理行为,像懂得谦让利益、推辞好处等。譬如大家同桌吃饭,尽管这一道好菜最后终于要落到每人的口中,但大家必定先有一番辞让,如果没有这番辞让之心,菜一上桌,就不管别人,把好的抢先往自己口里送——非人也。第四,没有是非之心的,也不是人。是非都分不清楚,当然不叫人了。白痴不能叫做人,婴儿不能分辨是非,当然也不能算是人。因为这四种心理婴儿都没有,所以只能叫婴儿,不能叫大人。

有人说婴儿又叫赤子,那么婴儿之心应该就是赤子之心了。而赤子之心向来被人推崇,也是被孟子所赞许的。如果婴儿没有这四种心理,那算是赤子之心吗?其实不是,赤子之心是别有含义的。应该说,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静态的体象,属于后天的内在——这里暂时不谈先天本体。这里孟子说的四种心理,是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心理行为。

上面这四种心理行为又称为“四端”,四个大方向的发端。古人讲这四端,往往配合《易经》的道理来说,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于是说立天之道为阴阳,立地之道为柔刚,立人之道为仁义。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至于“两仪生四象”,这四象也推而广之为天的四个现象、地的四个现象,以及人生的四个现象。古人这一说法未免太笼统,我们现在强调说明的是人的四个基本心理行为。
南怀瑾: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孟子自己对这四端的解释非常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儒家的学说,几千年来讲心理行为,乃至扩展为政治的心理行为,都非常强调这四端的重要。仁的行为是由恻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礼的行为是由辞让之心发端的;智的行为是由是非之心发端的。所以一个人的仁、义、礼、智四种好的行为,就是这四种心理的扩大。

孟子说到这里的时候,又谈到前面所说的行仁政的问题。他说,人本来具备了这四端,等于生下来就有四肢一样,能够做事走路,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人本来就具备了这四端——四种心理行为,而对于行仁政却说做不到,那是他自暴自弃,自己欺骗了自己,害了自己。假如一个做人家臣子的人说他的领导人不能行仁政,那他就是未合臣道、未尽辅助之责,这样就等于害了他的领导人,“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里孟子为开始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节话作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作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暂且不谈他的结论,先对他的这一节话作一个回顾。

他主张人的后天心理行为本来就具备了深厚的善良面,就是仁心。仁心在哪里?他举例说人如果看见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大家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要想办法去救援,这就是人心善良面的表现。然后他具体指出,凡是人,每人都具备了四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和是非心。说到这里,我们对这四种心理也要有适当的认识和调配。在恻隐心来说,等公共汽车时,你看到别人挤车的痛苦,一味地以恻隐之心让人先上,结果你自己总是上不去,这也不行。再说羞恶心,一个人好胜好强,这是起于羞恶之心,本来是好的,但好胜好强过了头反而不好。是非心也是好的,基于善恶心而来,可是不知道调配,结果嫉恶如仇,非要以怨报怨不可,也未免失于恕道。辞让心也是好的,但是调配不当,就变成了窝囊。所以只要运用得当,不要过分,这四个原则的确都是好的。(选自《孟子与公孙丑》 东方出版社)



南怀瑾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家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寓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先生及其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大陆简体字版。追随南师近半个世纪的同龄人刘雨虹先生率作品整理小组精校精勘。东方出版社遵嘱,诚意郑重推出最准确、最完整呈现南师著述的定本种子书。

南怀瑾先生一生著述甚多,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作品系列共收录《孟子与尽心篇》、《老子他说》、《孟子与万章》、《论语别裁》、《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庄子諵譁》、《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我说参同契》、《孟子旁通》、《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南怀瑾演讲录2004-2006》等多部作品。南先生经史合参、深入浅出地讲解儒、释、道三家经典,更结合自身丰富又独特的人生经验,使生涩艰深的典籍变得可亲可近,让圣人之学真正可以溶入现代人的生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610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共和論壇 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

原文地址:【共和論壇】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作者:自由作家古敏1988年,蒋经国派亲信询问南怀瑾,问其哪些国民党要员可以接任副总统?先提的几位都被南怀瑾都否决了,当问到李登辉时,他只回答了一句:“李登辉没儿子。”读中外

南怀瑾: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导读】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提出一个原则——凡是人,天生的就有不忍人之心。他这里并不是说不忍心,而是说不忍“人”之心,要特别注意到“不忍”这两个字下面的“人”字,这是他偏重于“人道”,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不忍

南怀瑾老师讲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的诫子书

【南怀瑾老师警训】*****正文: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10

(2012-05-15 18:33:29) 转载▼标签: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南怀瑾文化分类: 道禅/Taoism明辨邪正章第八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罡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阴道反九一,浊乱弄元胞。食炁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

声明:《南怀瑾: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为网友消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