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103中学 长春市第103中学地址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让学生快乐成长

2012年09月24日 13:47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海燕校长与学生们亲切交谈
长春市103中学 长春市第103中学地址

学生趣味运动会

“祝福祖国”主题升旗仪式

学校师生赴国际姊妹校——新加坡圣希尔达中学交流访问

“走出校门亲近自然体验社会”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上海东方绿舟)

题记

长春市103中学以“培养具有中国气质、国际视野的中小学生”为育人目标,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科学发展、开放包容”的人文内涵,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了“多元课程体系”。

高海燕校长说:“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一个大的教育场,不断地开发、建设,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基于“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有开放的、可选择课程”这样的认识,长春市103中学把课程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实践中,103中学经历了从相对自由开发到围绕目标开发的过程,并初步形成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思路:一个核心,两种策略,三个结合。即以学生发展目标为核心,以广域建设、特色发展为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科结合、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植根“四色文化”构建多元课程

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长春市103中学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质的“四色文化体系”,即:红色教育着眼理想奠基;金色教育关注民族振兴;蓝色教育强调国际视野;绿色教育倡导和谐发展。即培养青少年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拓展青少年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及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持续发展的文化观念。

学校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研发出了融汇“四色文化”内涵的具有103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即学科延展性课程、德育课程、拓展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延展性课程

实施学科延展课程,首先意味着,要遵守国家课程的规范性、权威性、严肃性,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特色为主,延展学习领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基于学生总体发展的共性问题,开设具有学科特点的延展性课程。比如为了解决中小学生阅读量和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对学科教学目标与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在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引领下,在中小学语文和两个学科开展了“阅读课”,实施1-9年级阶梯阅读计划,传承经典、兼收并蓄,扩展学生阅读面,深化阅读能力培养。

根据学生整体发展需求,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教材。学校在音乐课上将方便携带、易于掌握技巧的口琴、竖笛引入课堂,如今该校4-9年级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演奏竖笛和口琴;数学课则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尖子生上下功夫,将书后的思维训练题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延展。由专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如学生综合课研究的专题是“哪种洗衣粉的去污力最强”、“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该校先后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有30多人获全国一等奖、70多人获全国二等奖。去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上有4人获奖;在吉林省科技创新大赛中有3人获奖。

丰富的课程内容激发起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热情,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的展现,连平时兴趣不高的孩子也表现得聪明伶俐,勤学好问。为了使延展课程有所依据、使学习效果具有可测性,学校充分搭建平台,开展特长展示、开设外语角、组建阅读沙龙等多种载体和措施,结合考核评价,促进了延展课程的目标达成。

德育课程

该校深入挖掘德育课程内涵,以修身塑德为重点,形成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园到家庭和社会、由过程到结果的立体式、交叉型德育课程。

常态德育课程。学校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突破口,立足细节,引导学生从言谈举止、穿着礼仪等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文明的养成。通过建立学生组织,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使孩子们在自我管理、互相约束中,共同进步成长。寓德育课程于常规管理,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让红色文化成为学生课程的独特风景。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也让金色文化之花绽放异彩。

主题德育课程。寓德育课程于主题活动中,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定位主题开展活动,长此以往形成了学校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这样的主题活动启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任何时候,都能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与高贵的心灵为师,与顽强的意志为伴。

如:学校在母亲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给母亲写一封信、替母亲洗一次脚、为母亲献一束花”为主题向学生发出倡议,让孩子们通过心灵的交流、亲情的传递、语言的表达,感受母亲的不易,然后通过主题班会和汇报表演的形式交流感悟。无论是小品表演、舞蹈传情还是诗歌朗诵、歌曲演唱,老师和家长们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看着孩子们纯净的眼睛,他们知道这一瞬间的情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为了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与平台,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红歌大赛、童心歌会、“纪念五四运动团课”、“九一八国耻教育课”等,这些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课程。

三位一体德育课程。该校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德育网络,建立了“长春市第103中学·南关区塘子社区志愿服务站”,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服务,进行社区文化设计、健康知识传递、才艺展示和环保劳动服务等志愿活动,学生们在“区校共建”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融入社会,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中学校突出了选择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根据培养目标,将拓展性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类、体育类、信息类、语言类六大类,共开发出校本教材25本,包括古典文学欣赏、英语阅读与口语交际、播音与主持等36门课程。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选修,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而且培养了学生兴趣、发展了学生特长,使学生心态更加阳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幸福健康成长。

实践体验课程

实践体验课程以体验探究为重点,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增长见闻、拓宽视野,增加阅历,发展了蓝色文化的内涵。

连续两年,该校八年级2000余人次赴上海、沈阳及长春三地开展了以“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体验社会”为主题,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部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走进首都北京,感受中华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主题实践体验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如今实践体验课程已成为该校的常规课程。孩子们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在十公里越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组内的每一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责任,我也一样。在这无比紧张的四十分钟里,我们一直在向前奔跑,我们背负着整组的荣誉,每个人都在挑战着自己的极限。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流逝,我的身体一次次告诉我:坚持不住了,放弃吧。但看了看依旧为了集体的小组同学,我不能放弃,就算摔倒在路边,也要再站起来,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不能放弃!此时,我仿佛看到了一滴滴汗水洒落在我们跑过的路上,变成含苞待放的鲜花,为我们加油……”

八年级学生李文馨的家长说:“综合实践活动的8天,胜过了我们教育的8年,这次活动让孩子的变化太大啦!孩子懂事了,学会了做家务,知道了关照别人,体谅父母!感谢老师一路上对孩子的照顾,感谢学校组织这次实践活动!”

学校以实践体验课程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类交流,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该校先后与新加坡圣希尔达学校和澳门粤华中学建立了姊妹校,定期组织两校师生互访、交流。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享能力、探索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成为文化融合与交流的使者,用蓝色文化架起友谊之桥,让具有中国气质、国际视野的当代中学生形象在国际舞台熠熠生辉。

为使多元课程得到常态有效实施,学校充分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多层次、多类别、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引导学生追求全面发展。

创新评价方法,优化评价过程。

一方面,改变评价结果的表述,采取“等级+评语制”,在等级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下评语的形式加以表述,评语要有激励性,要求教师将撰写评语的过程变成与学生心灵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优化评价的过程。该校在实践研究中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编印了《103中小学生成长档案》,将形成性评价作为终极性评价的有益补充。

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主体。

一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二是增添了学生团队评价,103中学尝试建立了学生成长共同体,实施团队捆绑式评价。学生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并不只代表和影响自己,更会对这个共同体产生影响,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三是从课程、课堂、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平时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颁发学生成长评价卡;对于音体美等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德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所取得的成绩直接纳入期末综合素质评价,有利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丰厚课程资源保障课程实施

充分的课程资源是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自主探究深度的有效保障。

提升领导团队课程领导力,引领多元课程建构

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构建多元课程的关键。因此该校十分注重领导团队建设,强调校级领导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和课堂指导力;中层领导提升有效执行力,即问题思考研究能力、策划组织能力、操作实施能力,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稳步向前。做到“三带头四深入”即带头开发课程、带头推进课堂改革、带头参加项目研发;深入课堂,用好指挥权;深入教研,行使指导权;深入课程,掌握引领权,深入学生,把握主动权。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共同精心设计课程方案,从整体目标到项目具体目标,从课程内容到学习要求,从组织形式到细节安排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思考,并与老师们一起编制了主题性的实践体验课程教材,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奠定了基础。

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学校多元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有力保障,为此,学校聚焦教师培训课程,形成了以“立足校本、分层定位、分步开展、模块建设”为操作模式;以“三大课程体系、六大课程模块”为载体;以“共同性、进取性”为组织文化内涵,以教师提升课程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课程培训体系。通过六大模块结构的形式,呈现三大课程体系的组合;将每个模块都分为系列化的小专题,按专题开展课程,增强了培训内容的操作指向性,从而建立起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

基础性课程,夯实育人根基。基础性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培训要求和教学常规必备的教学技能、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以及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也是教师进行课程实施的前提保证。这一课程的培训属于通识部分,面对的是全体教师。

它包括学习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

(1)学习课程模块,包括省、市、区、校四级的指定培训内容以及教师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展培训形式,每学期初的专业发展培训都请来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多次组织老师赴高校、名校进行考察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使教师们在精深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增加了教师的文化积累、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2)实践课程模块,是指常态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研修以及教师的职业操守的规范指导。实践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根基,是教师课程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以分类、分层的方式建立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适合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成长的实践类课程,从而使每位教师都提升课程能力,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实施中。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科团队的专业性,学校开设了学科中心组引领课程,在统一规划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基础上,引领学科教师在“学科研发课程培训中心”的指导下梳理学科特色,整体研究学科发展框架。

拓展性课程,提升教师育人水平。拓展性课程是对教师培养的拓展延伸,从关注教师专业素养到教师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从学术水平到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包括人文素养课程、“双健康”课程两个模块。

(1)人文素养课程模块。设置上该校以“仁义礼智信”为具体培训内容,提升教师专业人文素养。分为礼仪课程、修养课程等等。

学校每学期的教师礼仪培训、教师承诺、党员教师示范岗、“六个一”活动、包保学困生、德业双馨教师经验交流会、经典诵读、爱心捐款、社区服务、期初校务会议上领导中肯的启迪、做学生成长导师的深刻体验以及丰富的人文素养书籍的涵养,这一系列的课程资源令教师们的思想得到升华。近年来,学校先后有逾百人次教师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学校被命名为全省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长春市师德建设创优先进集体等。

(2)“双健康”课程模块。以关注教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设置的培训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设置,科学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双项健康,进而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使教师课程培训的内涵由单纯的关注教育行为延伸到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力打造充满阳光气息的教师团队。

研究型课程,提升教师研修能力。研究型课程是以提升骨干教师和教研团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重点,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包括微型培训课程和案例课程两个模块。

学校把“小课题研究”、“四会课程”、“聚焦课堂 有效教学”等主题活动作为开展教师叙事研究课程的载体,通过学科代表教师校内授课,推进优质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每次授课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反思、剖析和再实践的叙事研究过程,将这个过程梳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亮点,引领团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学校相继出版了《教师合作叙事研究集》、教师叙事研究丛书《心泉》;3名教师撰写的教育叙事在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交流会上交流;《城乡教师叙事研究(视频版)》被成功应用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事业中,并得到了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高度评价,在全省推广,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个团队的主题论坛成为省骨干教师的培训样板;语文作文教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了新加坡中文教师的培训资料。

完善机制,提高执行效能,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

为了确保多元课程的有效实施、科学发展,学校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了“校区校长——部门主任——学科中心组”课程建设的三级管理网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研发中,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潜能。同时,健全教师考核制度,细化考核细则,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内容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并设立了阳光扶助基金,提供物质保障,以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到课程之中。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等多所高校合作,应用他们的专家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科研机构等,为学生多元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引领、指导和技术支持;学校通过广泛调查和征询师生意见,依据长春市现有资源情况,确立了伪满皇宫博物院、师大自然博物馆、长春动植物公园等人文与科学实践基地,为多元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将学校课程资源信息化,为学生搭建起了学习和交流的广阔平台。

打造课程文化实现整体提升

多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文化视野,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了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到了成功,潜能得到了最大发挥。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磨炼,生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各年级全科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中小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9.9%、100%;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100%。升入重点中学比率达71%。在市区运动会上,该校学生的在市区运动会上的千人武术操表演、千人口琴演奏获得交口称赞,运动员成绩在南关区遥遥领先;女子篮球队多次获得长春市篮球比赛第一名等。

在多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课程的领导和执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们在开发实施课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特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教师间增强了互助合作意识。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正向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师生由陌生到熟悉,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建设。每学期课程的申报与审议,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学生的选课与上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师生们逐渐习惯、喜欢并实施着,每个人都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初步形成了具有103中学特色的多元课程文化。

长春市103中学多元课程体系,通过校园文化熏陶、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引领、评价体系促进、校本教材充实等多维路径,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师到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推进,逐步实现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完善着学校的整体发展,使这所省市知名学校愈发特色鲜明,更加为同行尊重、社会认可、家长满意。

如今,豪迈的103人正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实施教育改革,探索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出路,为尽快实现该校“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目标,为培养优秀的祖国建设者作出更大的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5837.html

更多阅读

高小峻手札 京西中学的今天37-41 103.37.152.41

三十七.国光中学与中华职教社据上海市地方志,成人教育志第三章职业补习教育,第一节解放前的职业补习教育记载:民国26年(1937年),8月13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为"孤岛",中华职教社继续向租界发展。……后又设第七补习学校在爱文义路(

思南县教育局组团考察兴义市第八中学 鹿邑县教育局王兴稳

2015年7月7日,县教育局组团考察兴义市第八中学。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曾应华率全县六间高中学校校长及中层干部共24人到兴义市第八中学考察,学习该校先进管理经验。 兴义八中是贵州省第四批省级示范性高中,曾获得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示

声明:《长春市103中学 长春市第103中学地址》为网友咊風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