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译者:范晔

推荐阅读:《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译者:范晔

百年孤独 [精装]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译者:范晔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第1版 (2011年6月2日)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编辑推荐

《百年孤独》编辑推荐:缔造文坛传奇与文学奇迹;史上“最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世界小说走向的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巅峰杰作!代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峰;征服全球读者、作家、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的鸿篇巨制;被誉为“《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中国读者等待了近半个世纪的殿堂级经典——《百年孤独》中文版全球首次授权;主要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加西亚?马尔克斯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凭借《百年孤独》在全球引发的狂飙,加西亚•马尔克斯赢得“塞万提斯再世”美誉;作品中将现实主义场面和虚构情境巧妙融合,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反映反映了一个大陆的风云变幻和百年沧桑;《百年孤独》融神话故事、《圣经》典故、民间传说于一体,采用打乱时间次序的独特叙述手法,产生出令全球读者无比沉醉的巨大魔力,被誉为“自《创世记》后值得全人类阅读的经典巨著”。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昂智慧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中国学者陈众议的采访时断言,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孤独,而且他计划今后每年一部的新作也将有同样的主题。在同朋友门多萨的对话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指出,孤独是一种“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他自己则正是“专门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家。从他的著作来看,这一声明并非虚言。他的作品确实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孤独的种种存在形态:《家长的没落》诠释了权力的孤独,《枯枝败叶》诠释了自我封闭式的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诠释了爱情的孤独,等等。《百年孤独》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小说的丰富和博大就充分地体现在孤独这个主题之中。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是一个内涵极为复杂的概念。《百年孤独》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孤独情感,他们分别从个体存在的角度阐述了孤独的心理学内涵;其次,作为现实语境的拉丁美洲社会历史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以更加沉重的态度展现了孤独的社会学含义。

在布恩蒂亚家族的所有成员中,第一代人霍·阿·布恩蒂亚和第六代人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是最为聪慧、最为出色的。两者都是无辜地沦陷人孤独之中的好人。前者由于天才的想象力超越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科学认识的极限,从而步入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无人之境;后者则由于命运安排他成为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而备遭孤独的折磨。霍·阿·布恩帝亚创建了马孔多小镇,而奥雷连诺·布恩帝亚则在破落而孤寂的家宅中宣布并目睹了自己与之同归于尽的马孔多小镇的毁灭。

对于霍·阿·布恩蒂亚来说,科学的探索曾经是高于一切的,为了证明磁铁的采金功能,他用全部家产(一头骡子和两只山羊)从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手中换来两块磁铁;为了证明放大镜的战略咸力,“他把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他根据航海图和航海仪器“设想了空间的概念”,从此,不用走出自己的房间,“就能在陌生的海洋上航行,考察荒无人烟的土地……”。他甚至仅凭观象仪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曾经被照相机吓破了胆,但又很快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并企图用它来取得“上帝存在的科学证明”,因为,在他看既然照相术能够拍摄出人的形象,那么上帝的形象肯定也能够被拍摄出来,但是,他终于没有能够拍摄到上帝的形象,所以他便不得不“相信上帝是不存在的”。

霍·阿·布恩蒂亚对于马孔多小镇(它可以被读解为人类社会的缩影)的第二个创造性功绩是把时钟引进了这个以鸟鸣报时的小镇,机械时间取代自然时间标志着马孔多从原始乌托邦进人了现代社会。霍·阿·布恩蒂亚甚至“把钟上的发条连接在一个自动芭蕾舞女演员身上,这玩具在本身的音乐伴奏下不停地舞蹈了三天。”但是,他对永动器的热衷,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了科学,进人了永恒的时刻。最后,他终于完全丧失时间感,陷人永远的、如痴如狂的孤独之中。总而言之,第一代布恩蒂亚的孤独是天才的孤独,他的思维超越了常人的极限,从而步入了他个人独享的神奇而无法传达的孤独世界。

相比较而言,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却是被命运选出来承担孤独的可怜虫。他生活在一个衰败而没落的时代,注定要代表一个行将消失的家族,忍受命运赐予的孤独。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是一个私生子,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权利。他一直被祖母藏在梅尔加德斯的房间里,“背诵破书中的幻想故事,阅读赫尔曼·克里珀修士的学说简述,看看关于鬼神学的短评,了解点金石的寻找方法,细读诺斯特拉达马斯的《世纪》和关于瘟疫的研究文章,就这样跨过了少年时代;他对自己的时代没有任何概念,却掌握了中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他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启发下确认梅尔加德斯的预言书是用梵文写成的。而且,又在梅尔加德斯预言书的提示下,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买回了一本梵文语法书,掌握了这个神秘的语言。但是,命运并没有给他拯救自己的机会。他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自己的姨妈阿玛兰塔·乌苏娜的情网,因而放弃了对预言书的进一步解读。这“一对情人失去了现实感和时间观念”,深陷于“使坟墓里的菲兰达惊得发抖”的情欲中。最终,“在这座只需要一阵凤就会倒塌的房子里,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孤独的生活。”

综上可见,霍·阿·布恩蒂亚和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这两位布恩蒂亚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分别象征着人类的科学探索阶段和文明堕落的时期。他们都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某种声音。他们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同对又昭示着一种境界和命运。

此外,小说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还有奥雷连诺上校,他忍受着权力的孤独,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同情和共鸣。在奥雷连诺上校的一生中,虚荣心、自尊心、荣誉感标志着他走向孤独的足迹。青年时期,奥雷连诺由于瘦小,在高大魁梧的哥哥面前自惭形秽,受到心理上的压抑,所以拒绝与一切女人来往,整天躲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首饰。奥雷连诺上校是在自尊心的引导下,“出于骄傲才参加战斗的”,而且他知道:“只要放弃了自尊心,他就能终止战争的恶性循环”。然而,阻止他走这一步的正是日

益增加的荣誉感。荣誉感是对权力的最明确的认可和渴望。奥雷连诺上校在荣誉感的驱动下,走向了通往暴君、独裁者的旅程。他枪杀了保守派镇长,残杀了他的妻子,唆使部下暗杀了反叛的泰菲罗将军……而当他醉心的权力到手之后,他只感到“彻骨的寒冷”、无边的恐惧、死一般的冷漠和难以逃避的幻灭。他终于在一个漫长的黑夜重新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是可贵的”。于是他宣布“滑稽戏收场啦”,然后以更加残酷的行为镇压自己曾领导的起义,以便获得失败,结束战争。但是他从权力的孤独中解脱之后,旋即又陷入精神空虚的死一般的孤独之中。为了等待来之不易的死,他回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他把金鱼换成金币,然后又把金币变成金鱼,就这样没完没了,卖得越多,活儿就干得越多。”奥雷连诺上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具有预言能力。他的这种超人的才能既是他获取权力的首要条件,也是他能够顿悟权力的虚妄、走向空寂的重要原因。奥雷连诺还在他妈妈乌苏娜的肚子里就开始啼哭,仿佛预见到了人世间等待着他的痛苦;他一出生就用恐惧的目光注视着家中摇摇欲坠的天花板,似乎从一开始就敏感到这个家族的衰败;他知道自己外出打仗时家里所发生的一切。他的名言是:一切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也许,正是这种超人的预见能力,使他注定要超越权力、荣誉、善良的情感和生命的种种乐趣,走向死亡般的无聊、冷漠和孤寂。

阿玛兰塔、雷贝卡和俏姑娘雷梅黛丝是小说中较为重要的三位女性,她们分别以恨、爱和纯洁展现了女性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阿玛兰塔和雷贝卡的孤独是狂乱的情欲一手造成的。她们原本是一对好姐妹,不幸同时爱上了一位意大利调琴师,雷贝卡爱情上的胜利引起了阿玛兰塔的嫉妒和仇恨,她因此而坚信“爱情是危险的,没有好结果的”。当那位意大利调琴师遭到雷贝卡的抛弃又转而向阿玛兰塔求婚时,她虽然仍然爱着他,却断然拒绝了;她对马克斯上校的感情交织了同情和虐待的成分;而她同侄儿的乱伦游戏则是出于本能的欲望和某种自我怜悯的念头。从精神分析学来看,阿玛兰塔的行为体现为病态的症状,即所谓“吞没焦虑”:“为了与他人相联系,人需要一种坚实可靠的自主性身分感。然而,在生活中任何联系都会使个体面临丧失身分的考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是所谓吞没焦虑。……伤入吞没焦虑的个体,其用以维护自身身分的主要手段是孤立。”对于这种人来说,被人爱比被人恨更可怕,因为被爱就意味着被淹没、被吞噬,因为“被他人所爱,相当于置身于强制性的承诺之下。”阿玛兰塔就在这样一种病态的“吞没焦虑”中走向绝望和孤独。与阿玛兰塔相反,雷贝卡疯狂地投人到爱和性欲之中,希望被包围、被窒息……她少女时代第一次恋爱就是出于对爱情的渴望,至于恋爱的对象倒并不重要。她同与自己同样疯狂的霍·阿卡蒂奥结婚之后,过着极度纵欲的生活。雷贝卡的孤独是她丈夫的死造成的,但是,谁杀死了她丈夫?也许是为了驱散我们的怀疑(也许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作者在小说中预先反驳说:“雷贝卡为什么要打死一个使她幸福的人”呢?但是,读者仍然会怀疑她就像福克纳的爱米丽一样,为了永远地占有自己的爱人,宁愿杀了他。无论如何,在丈夫神秘地死后,雷贝卡过上了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一个活死人一般,似乎在这样的孤独中体味到了某种平静。与阿玛兰塔和雷贝卡完全不同,俏姑娘雷梅黛丝是完美的化身。她有着绝色的容貌和最纯洁的心灵。但是,她的美似乎太过极端,她的心灵超越了爱、恨、嫉妒、同情、忧郁和痛苦等一切人类普遍的情感,趋向死一般的宁静。这一切都注定了她将无法久留人世,更规定了她孤独的命运。她的飞天之行象征着完美是无法在尘世间因存的,而且,对完美的追求是致命的,当然,更是伴随着孤独的。

在《百年孤独》中,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这个民族的孤独主要就体现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无所适从的精神境况: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却成了陌生人。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成为拉丁美洲文化中的权力话语。西班牙式的教育标志着风度、修养和正统,而马孔多(小说中一个虚构的城镇,但是也可以被读解为整个拉丁美洲的象征)人原先那种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则被认为是充满了罪恶的。家族的女主人乌苏娜在媳妇菲兰达(西方文明和教养的典型代表)来到这个家族之后,陷人了“黯然无光的暮年的孤独”。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乌苏柳这位拉丁美洲人民的优秀代表丧失了原有的判断力:“那些靠直觉弄得清楚的东西,她想用眼睛去看,就失误了。”她不得不“完全改变了自己关于子孙后代的看法”。

即使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西方文化的人侵也没有停下脚步。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传入,各种西方文化话语相继侵人了马孔多:“停泊在马孔多镇的第一艘也是最后一艘轮船”,其实只是一只“巴里萨木扎成的木筏”,他是霍·阿卡蒂奥第二的“失败的创举”。这只木筏并不是他的外祖父的梦想的实现,而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它带来的不是伟大的发明,而是所谓“新的生活气息”:法国妓女们“那种出色的技艺改变了传统的爱情方式”,她们“发起了血腥的狂欢节,一连三天使马孔多陷入了疯狂的状态。”狂欢节给马孔多的人民带来的不是快乐和解放,而是欺骗、恐怖、混乱和屠杀。在马孔多的狂欢节中,“枪弹的闪光淹没了焰火的光彩”,狂欢后的广场上一片尸体。不仅如此,狂欢节还使马孔多陷入一种不可理喻的狂欢情绪。奥雷连诺第二就是这种情绪的突出代表。他狂呼:“繁殖吧,生命短暂呀!”他有一个性欲极端旺盛的情妇,这个女人接近任何牲畜都会使它们疯狂地繁殖起来;他每天在家中大摆宴席,招待各路朋友和不断涌入马孔多的外国人……然而,他的疯狂只不过是孤独的另一种形式,他晚年凄凉的情景和他痛苦的死亡都证明了这一点。

当火车第一次开进马孔多时,“在这片刻间,马孔多被可怕的汽笛声和扑味扑味的喷气声吓得战栗起来。”“这列样子好看的黄色火车注定要给马孔多带来那么多的怀疑和肯定,带来那么多的好事和坏事,带来那么多的变化、灾难和忧愁。”火车给马孔多人带来了电灯、电话和电影,使他们享受到现代文明的舒适和方使;火车也给马孔多人带来香蕉公司,使他们的生活偏离了常规,走向毁灭。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香蕉公司掀起的“香蕉热”是“同战争有某种关系”的,但是,这是一场真正的和平演变。蜂拥而至的外国人把马孔多闹得天翻地覆,“他们借助上帝的力量,改变了雨水的状况,缩短了庄稼成熟的时期,迁移了河道……”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科学上的奇迹,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文化上的偏见。他们带来了尊卑等级制和种族歧视。“他们又在铁道的另一边建立了一个市镇”,“整个街区都围上了很高的金属栅栏,活像一个硕大的电气化养鸡场。”“专横傲慢的外国人代替了地方官吏”。代表政府的士兵们仿佛都“患着盲目服从的淋巴腺鼠疫症”。他们在一次镇压工人反抗外国人欺压的大罢工中残酷地杀害了三千多名工人,并且还无耻地否认这一事实,宣布:“没有一个人死去,工人们都安全回家了。”

总之,随轮船和火车而来的一切都象征化地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西方霸权势力控制下所遭受的痛苦:他们认不出自己的市镇、相互残杀、丧失了原有的自尊和起码的人格,一切抗争和努力都归于失败,人们在绝望中走向最深刻的孤独——死亡。最后,马孔多小镇在一阵狂凤中飞上了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九九级博士生)邮政编码:210093

——摘自《名作欣赏》2001(6)

《百年孤独》中文版起用青年译者范晔

范晔,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马尔克斯授权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新经典文化出版,2011年5月)译者。还译有西语诗人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塞尔努达、阿莱克桑德雷、希梅内斯等人的诗作,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小说等。

译本抛弃旧译本、起用新译者

新经典此次独辟蹊径,完全抛弃了旧译本,进行全新翻译。而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次《百年孤独》的译者是年仅三十出头的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师范晔。范晔此前曾译过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陈众议表示,这一选择颇为大胆,未被辈分资历束缚。他盛赞范晔的才华,称其是年青一代西语文学研究中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对于新译本,陈众议称范晔找到了马尔克斯的语言风格,而且基本上是“异化”的翻译手段,非常忠实于西语原文。

此前大陆广为流传的《百年孤独》主要是三个译本,两个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一个从英文和俄文转译,并有多人合译的版本。范晔称,他的习惯是在翻译之前,一定要努力找到作品的调子。“翻《百年孤独》这样的书,找到调子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性问题,你找到了它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这个调子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之前也找了很多年,直到他看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又想到祖母讲故事的语气,那种不动声色但又煞有介事的调子,才开始一口气写下来。”

书评家止庵称,过去的译本虽然有很多精彩之处,但有一点遗憾就是无法像马尔克斯那样,充沛的一口气贯穿始终,保持一个状态写下来。而且相比20年前的译本,汉语在这些年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完善,可调动的语言资源也丰富了很多。

南京日报2006年报道:中文版《百年孤独》没版权

一位读者日前致电本报称,他跑遍南京各大书店都买不到那本号称“20世纪最伟大小说之一”的《百年孤独》,希望记者帮他寻找一下哪里有卖。意外的是,在寻觅中记者发现,过去在书市上出现过的中文版《百年孤独》竟然是“盗版”——译林出版社负责人刘锋很肯定地告诉记者,之前出版的中文版《百年孤独》都是没有版权的。

《百年孤独》曾是个“香饽饽”

《百年孤独》完成于1967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贡多百余年的历史。1982年,作者马尔克斯凭借此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该书也成为世界各地出版社的“香饽饽”,至今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印数多达1000多万册。中文版《百年孤独》曾经有好几个版本:北京《十月》杂志在该书获奖当年就部分选译了《百年孤独》;同年,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推出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其中以《一百年的孤寂》为名翻译了《百年孤独》,译者宋碧云;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在1982年推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让马尔克斯和拉美文学在国内一下火了起来,随即在文学界引领了魔幻现实风格的创作潮流;两年后,《百年孤独》在内地同时出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两种译本,前者的译者是高长荣,由英译本转译而成,后者的译者是黄锦炎和沈国正,根据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1972年版由西班牙语直译而成,尤其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这一版本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推出了珍藏本《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感染中国一批作家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中国有不少作家在写作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受到《百年孤独》的影响,如莫言、张贤亮等人。余华对这本书更是珍爱有加,将马尔克斯视为自己最崇拜的作家。受其影响,余华也在《兄弟》中采用了类似于《百年孤独》的荒诞叙事风格,让该书有了史诗般的磅礴之气,却也因此被读者扣上了“剽窃”的大帽子。

版权没卖给中国出版社

《百年孤独》的中文版本加起来不下5个,为何近年来在中国各大书店销声匿迹了呢?昨日译林出版社的负责人刘锋向记者透露,该书没有将版权卖给中国任何一家出版社,“没有版权的书当然没资格登上书店的柜台。”那么,上世纪80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为什么能出版《百年孤独》呢?刘锋表示,那时中国还没有正式加入“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中外双方出版对方没有授权的书都不会主动去保护对方的版权,但1991年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在中国生效后就没有出版社再出过《百年孤独》了。记者昨日还了解到,“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生效后,中国有好几家出版社包括译林出版社,都曾想买下它的版权,但都被马尔克斯代理人开出的5年25万美元的版权费吓退了。而随着拉美文学近年来在中国的阅读热潮的衰退,对《百年孤独》感兴趣的出版社更是所剩无几了。

版权局:中文版不算非法出版物

没有版权的《百年孤独》能列为非法出版物吗?江苏省版权局版权处处长陆幸生给记者的答案是:不属于!“1982年,中国还没有加入版权公约,我国的《著作权法》也没有颁布,对那些出版社而言没有著作权法的约束,所以也不存在非法之说,类似于《百年孤独》这样的出版物当时很多。但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后,这类现象就鲜有发生了,因为一旦侵权就会遭到严厉查处。”

(来源:南京日报2006年11月14日)

《百年孤独》:一本书的中国旅程

漫长的旅程

如果把1984年莫言买到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视作《百年孤独》在中国出版的起点的话,那么从马尔克斯的书桌到中国读者的手中,有合法身份的《百年孤独》中译本在路上一直走了7年,即便是从新经典出版公司开始与马尔克斯的全球版权代理人卡门女士接洽希望获得授权出版中译本开始算起,到终于这项工作完成,其间也花了8年,这无疑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1967年《百年孤独》首先在阿根廷正式出版,尽管首印有8000册但是出版商不得不在15天之后加印1万册,因为没有准备足够的加印纸张,第二次加印直到9月3日才完成。

但这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为整个南美洲的订单涌向阿根廷,墨西哥需要2万册,哥伦比亚需要1万册,至于其他国家,1万册,5000册,3000册……

3年中,《百年孤独》在南美洲这块大陆上的西语国家销售了60万册,又过了5年,这个数字上升至200万册。

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相继在1967年获得《百年孤独》的版权。至1970年仅3年时间,《百年孤独》又连续售出了16份国际版权:英国、匈牙利、日本、葡萄牙、巴西……

文革动荡中的中国似乎无暇顾及在遥远的南美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这个文学奇迹,直到那场浩劫过去。只是与世界主流文明隔绝太久的中国似乎还未学会遵守规则,虽然有不止一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百年孤独》,但是没有一家获得了马尔克斯的授权,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那些版本即便是出自响当当的出版社和声名赫赫的译者,也只是未经授权版本或者直白地说,是盗版。

这真是令人尴尬甚至难为情的事。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1989年见到马尔克斯的时候,“他还很开心,觉得在中国他的书那么受欢迎。”当时刚刚步入老年的马尔克斯笑容可掬,一年之后,再次遇到马尔克斯,虽然两人客气地握手,但是陈众议内心已经很不是滋味。1990年,马尔克斯与他的全球版权代理人卡门女士曾到访中国,在北京与上海,马尔克斯与卡门看到的是在书店中到处可见的未经授权的《百年孤独》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这让马尔克斯的愤怒无法抑制,发誓永远不会授权中文版的出版。并且在公开场合将当时未经授权版本最猖獗的中国与哥伦比亚称为“海盗国家”。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据称20年间曾有100多家中国出版机构向作家本人、哥伦比亚驻华使馆提出版权申请,但都未得到回复。直到2010年春节,新经典出版公司拿到正式授权。那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谨慎的卡门专门派员到北京、上海等地,对中国图书市场、出版机构,尤其是涉足外国文学的出版机构,进行了细致调查和严格评估。2009年9月,卡门再次委派工作人员来京,还专程访问了新经典。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夕,新经典版权部收到了卡门发来的授权通知,马尔克斯愿意将《百年孤独》交给该公司推出中文版。新经典总编辑陈明俊说自己当初就是为了出版《百年孤独》才起意成立一家出版公司,事实上,获得授权的条件十分苛刻,因为马尔克斯坚持要获得授权的出版社为过去20多年的所有未经授权出版事件“埋单”。陈明俊面对媒体坚持不透露到底是付出了怎样的“天价”,而只是委婉地表示,是中国目前逐步好转的版权保护现状使得马尔克斯改变初衷。

而在陈众议的眼中,这是为中国争回了面子,终于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出版《百年孤独》。

年轻的译者

范晔接到新经典文化公司的邮件时,还在西班牙,在那里他是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南部的一座小城,是西班牙戏剧家、诗人加西亚·洛尔卡的家乡。范晔说这应该是一种奇妙的机缘,在加西亚的家乡接到一份工作翻译另一位加西亚的作品。

范晔早先翻译的《万火归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使得他在“翻译圈儿”中摆脱了新人的身份,不过即便如此,当人们看到范晔时常常会发出感慨“怎么这么年轻。”

范晔自称的只是看上去的年轻并未影响他获得学界的赞扬,即便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以最严苛的标准评价,范晔在他们这一代西班牙语译者之中“不敢说他是最好的,也是其中最优秀的之一”。

范晔博士毕业之后并未接受陈众议的延揽进入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而是留在北大。北大西语系原主任赵振江教授也将范晔视为自己最优秀的学生。

最优秀的学生范晔在翻译《百年孤独》时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开始,不过好在范晔有自己的方式缓解,在格拉纳达,范晔的住处从窗子望出去就能看到不远处的阿尔罕布拉宫,范晔说小说与宫殿之间最大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时间的迷宫,走在格拉纳达城区他感觉到的是时间的凝固或者身处另一现实之中,而这些也是他读《百年孤独》时的感觉。

范晔觉得翻译《百年孤独》这样的书,找到调子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性问题,找到了它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有时候范晔甚至觉得,《百年孤独》里面纷繁的人物,真正的主人公是无形的叙述者,“他”撑起整个故事。

于是,范晔在翻译《百年孤独》之前,一直在努力找到一个合适的调子,就像当初马尔克斯一直苦苦寻找的小说的调子一样,“他开始想写《家》,但是后来没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找到调子。什么时候找到了呢?有一天他看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到第一句的时候觉得小说可以这么写,他就找到了这个调子。当然他也回想起他外祖母当年给他讲故事时的调子,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但是又是煞有介事,不管讲什么事她都能不动声色地讲出来,再神奇的东西在她那都是平常的,再平常的东西在她那里讲的都活灵活现。”(岳巍)

链接推荐:

“凤凰网网友票选2010年年度十大好书”揭晓

http://book.ifeng.com/shuxun/detail_2011_01/24/4418238_0.shtml

“凤凰网2010年度十大好书”发布

http://book.ifeng.com/shuxun/detail_2011_01/24/4420642_0.s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5807.html

更多阅读

马尔克斯的“孤独王国” 马尔克斯最好的作品

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从写《枯枝败叶》的那刻起,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成为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他可能没有想过,十多年后他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无疑是一个最有理想和豪志的作家。从写完《枯枝败叶》开始,他的创

被《百年孤独》结局所震撼 百年孤独 电影

今日看完了《百年孤独》,为之惊呆,其文字的流畅和描写的意境。尤其被结局所震撼,其家族一直以来被孤独缩诅咒,从未逃离次宿命。“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所有的人都死了,大家都死了,都或从容地死在孤独里,或莫名其妙

《百年孤独》经典语录 百年孤独经典语录双语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

任铎之:莫言,《百年孤独》里的套中人

任铎之:莫言,《百年孤独》里的套中人——回归文学本身看莫言获奖  任铎之/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可以看作当代中国价值观向外输出的胜利,也可能是诺贝尔奖一次友好的举措,诺贝尔委员会到底是出于同情还是爱,才让莫言获得了

《后汉书》作者:范晔

作者:范晔《后汉书》简述:《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

声明:《推荐阅读:《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译者:范晔》为网友帝会发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