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好酒喜相逢,细听名师论英雄 ·
(根据“央视百家讲坛· 汉代风云人物”主讲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DVD记录整理,保留主讲口语原味)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20万赵军;公元前202年,韩信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所以,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善终,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吗?韩信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你讲述——
韩 信 被 杀 之 谜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就是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比了。第二个第一,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被杀的功臣,但是韩信是第一。韩信的死使我们想起耳熟能详的两句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个话韩信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那么,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还有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得飞快的狗。在古代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就是跑得飞快的狗,后来走狗这个名词就从这儿出来的。范蠡大夫就走了,他干嘛去了,下海经商,据说还携带了一个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下海经商,成了一个大富翁,叫做陶朱公。文种大夫不走。文种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我干嘛要走啊。”他不走,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宝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试一试呢?”那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便马上夺去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由,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刘邦此时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杀的呢?
韩信被杀的原因——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一个事情:就是汉十一年,刘邦当了皇帝五年,这个时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豨的谋反,自称代王。这个代王不是代替的代,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豨当时有很多军队和兵马,而且陈豨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这个人是很厉害的,他走到哪儿,跟随他的随从的车辆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陈豨反了以后,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这时候韩信和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就写信给陈豨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看守京城的人是谁呢?是刘邦的正妻吕后。说攻入皇宫把吕后抓起来杀了。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原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韩信把他关起来了,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的,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出来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候,韩信闹情绪,一直在装病不上朝。“我不上朝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你虽然有病,但你还是勉为其难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这个实在是推托不过,勉勉强强就进宫了,就来到长乐宫。当时的汉王朝的宫殿两座,一个叫未央宫,就是皇帝的;一个是长乐宫,就是皇后住的。因为是吕后在主政,所以来到长乐宫。一进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很多的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起来了。吕后也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宫钟室,就是长乐宫里面有一个放编钟,古代奏乐是要有钟的,放编钟的房子里面,就把韩信立马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杀光。这个时候临死之前,韩信是仰天长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诱杀了。所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功高盖世,也不完全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因为韩信说这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韩信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才被吕后所杀。韩信在临死之前说他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那么,蒯通是什么人?蒯通为韩信提过什么建议呢?
蒯通这个人,据《史记》记载,是范阳辩士。范阳在河北省,现在河北省的一个地方。蒯通大概祖上是范阳人。但《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之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甚至到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士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贵族的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士是没有家产的,或者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士有什么呢?他第一个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比如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样一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没有什么立场的,这些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那“拜拜”,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什么点子公司,就是这个。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有名,天下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那么什么时候给韩信出主意呢?
这个时期是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刘邦和项羽处于相持不下的局面。为了扭转局面,公元前203年,刘邦派韩信率军东进去攻打齐国,韩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攻下了72座城池,并占领了齐国。于是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随即封韩信为齐王。此时的齐王韩信声威远震。
对于韩信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现在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那么这些谋士,这些辩士是何许人也?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做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找韩信,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蒯通这个时候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把齐国的72座城池全部打下来,就是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的。而且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会看相吗?”他说:“是啊。”“你给我看看。”“那这个东西天机不可泄漏。”韩信说:“好好。左右的你们都出去。”屏退左右。然后蒯通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风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这个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贵不可言,这样来说服韩信。武涉和蒯通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什么呢?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这样一个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权就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怎么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所以这个叫做权。权的份量就叫做权重。你现在这个秤砣你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你这个秤砣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人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看你的丹陛之下。你知道我们皇帝的龙椅,那个宝座是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丹陛。我只敢看你的丹陛之下。见到太子、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足下,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就是你这一抬脚,就有份量。这个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也是这个意思,举足轻重。所以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所以你要想好了,这是第一层意思。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之所以他现在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是第二层意思。由前面两个前提,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轮到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你。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谁也吃不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这是武涉和蒯通共同的意见,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重写了,重写了!
如果说项羽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那么自己的谋士蒯通则一心为韩信着想,劝其及早独立。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在陷入政治角色的漩涡时,却表现出自己的犹犹豫豫,面对千载难逢的称王的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利弊呢?
由于武涉他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了。韩信怎么说呢?“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谢项王。”韩信说,你武涉先生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也原来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让我做他的一个警卫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员,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我才有了韩信我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多么地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死不易”。那么我宁肯死,我也不会改变我对汉王的一片忠心!对不起,武涉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那么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的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那么第一次劝说韩信的这个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这个回答也是一样的。那么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大夫范蠡,大夫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大夫和范蠡大夫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大夫文种的关系吗?你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犹豫了。他说:猛虎犹豫,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害不厉害,他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别再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你首先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你为什么一条道走到黑呢?蒯通就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就是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要带来灾殃的。“愿足下详察之。”
韩信面对着自己的谋士蒯通的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他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没有像指挥战争时的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自己是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毕竟当帅要面对刘邦和项羽两大强敌阻碍,而如果保持现状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自己的功劳,再加上韩信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不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呢?
韩信不称王的深层原因——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回答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把人家的忧虑也当作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怀人之忧;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简单的是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甚至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呢,谁就给了我们生命;谁给我们生命?母亲给我们生命,而母亲给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一个小孩子,一个婴儿,他能知道他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而且我们中国很多地区,就把这个奶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东西,它已经构成我们文化人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不能赤身裸体的,必须要穿衣服,因为它代表我的身份,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的那个外面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就是依靠的依。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象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晴雯被撵回家去,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最后晴雯已经是到生命最后的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即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罪名。所谓枉担的罪名,什么意思呢?最近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便是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个我背这个罪名我也不冤枉了。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份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国的心理的通则。但是对韩信来说,他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是挨过饿,挨过冻的人,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了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他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这个不肯背叛而终于背叛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呢?请看下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身世之谜。
韩 信 身 世 之 谜
韩信,刘邦手下的大将军,一个带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领,他的早年生活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能够受得胯下之辱,从秦朝末年的一个无名小子,他经过了怎样的人生坎坷,最终成为刘邦手下的三军统帅?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你讲述——韩信身世之谜。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做《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1、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哦,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棉花。这个布是麻布。2、韩信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3、韩信好带刀剑。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带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古代汉语它为了好听,它往往要用两个字,第一个字往往是虚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后面司马迁还写到项梁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我们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故事,往往说铸剑铸剑,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以后,一个人跳进去,跳到炉子里面去,这时候一把剑出炉了,就是这个宝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我们看武侠小说,大侠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的,或用两把铁锤,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一卷书,腰间佩一把剑,风流潇洒。剑很高贵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韩信可能是一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么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史书中记载,韩信最初是布衣,也就是一般老百姓,虽然佩带着象征贵族身份的宝剑,但属于破落贵族,无权无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等待机会,最终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什么样的经历磨练了他的志气,促使他奋进并获得成功呢?
韩信忍辱负重——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良好的表现,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东游西荡,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个人讨人喜欢吗?他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亭长,可以推测他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高半级,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做南昌亭,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两个概念。这个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这个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老婆一肚子气,最后他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天不亮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了早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讨厌他。一赌气,和南昌亭长绝交,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然后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自己带饭来,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饭给他吃,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所以,韩信在这个时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于是,淮阴市上就有一个地痞无赖,市井无赖,有一天就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也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你是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一大群人,都来看热闹。这个家伙就说:你不是有刀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杀我一刀吗?不敢,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大家都看着韩信:“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孰”可以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一市人皆笑”,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而韩信虽然贫穷,但是个贵族,是一个士。俗话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他的行为能称得上是士辱吗?他为什么接受这样的奇耻大辱?那么究竟韩信是个英雄还是个懦夫呢?
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碰,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你才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苏东坡有一篇文章叫做《留侯论》,论的是谁呢?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它的这段话是这样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个,我说这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什么呢?“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的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因为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个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所以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嘛。一个男人不能够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为什么要忍下来?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眼前的这样一个荣辱。我想韩信当时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志向的这样一个英雄。那么这样的一个英雄,他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一种生活,营营苟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为。
穷到吃不上饭,经受胯下之辱,韩信早年的人生处在一个低谷。但他心中的壮志并没有被磨灭,他在等待时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揭竿而起,韩信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先投奔项羽,后投奔刘邦,一开始为什么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韩信报效无门——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
韩信带着他的宝剑参军了,他先投奔项梁,没有受到重视;又投奔项羽。在项羽军中他只是一般警卫员,是个扛枪站岗的角色,还是没有受到重视,才华不能施展。史书中概括他此时的情况:“无所知名。”没有什么名气。他希望有更好的发展,于是转而投奔刘邦。
刘邦让他当个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况,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在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言。”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楚汉之争时期的两位风云人物项羽和刘邦,都没有看出韩信的才华,一开始都没有重视,这时的韩信很不得志。那么,是怎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命运,在楚汉之争的乱世当中脱颖而出,成就了一番事业?
韩信得到伯乐识才——
他的推荐者,他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管着刘邦的所有的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丞相。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就逐步地都离开他,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手下的将军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嘛啊,而且我的想法我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出来,都没有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他也走了。他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自己就追了过去,连夜追过去,去追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个时候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能跑了?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的事情都是萧何管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跑了,刘邦简直是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以后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浑身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的跑哪里去了!干嘛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追谁去了?韩信。扯谈!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的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可不一样。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什么叫做“国士”呢?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你怎么考虑,你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诸侯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的,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萧何说:是这样吗?那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大将军是什么?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不行!刘邦说:怎么不行?萧何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要看看,一个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一个职务,你像叫阿猫阿狗一样的,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韩信这样的人不愿意在你手下干吗。刘邦说:那你说要怎么办?四个条件:1、择吉。你要选一个黄道吉日。2、斋戒。你要把什么样酒、肉、女人,先放在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3、筑坛。你要专门建一个拜将台。4、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刘邦说:好吧。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他确实有一条优点: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他一定采纳。所以,萧何提出这些条件,虽然对刘邦来说,觉得是一个很不能让他接受的条件,他也照办了。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的拜大将军。这个时候,全军哗然。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将军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这个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烛,杀猪宰羊地不知道在干什么,都以为自己可以当。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书,哎,名不见经传的韩什么信,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那么这个事情说起来它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并不认识韩信,他甚至也都没有说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谈谈话,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一个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就做出这么大的一个重大的决策,靠得住吗?
萧何的一番推荐,让刘邦重用了韩信,一个无名小卒一跃而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刘邦内心当然疑虑很大,大将军的任命不仅影响到军队的命运,甚至影响到楚汉之争的胜负,韩信能胜任吗?韩信当上大将军后,与刘邦说什么而让刘邦有相见恨晚之感?
韩信纵论天下——
所以,拜完将以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何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有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羽呢?”刘邦说:“是的。”“好,”韩信说,“请大王自己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开始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就一下子答不上来。司马迁写道:“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就说出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贺曰:“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他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就好打交道,是吗?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他不听真话,他专门想听假话,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他”,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韩信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他说臣曾经在项王手下当差,对项王这个人的为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的特点。项羽的特点:第一,英勇善战,匹夫之勇。英勇善战是项羽这个人非常的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用,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第二点,恭敬仁慈,妇人之仁。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在手里,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士兵受伤住院,他拎着饭篮去探视,送饭,边流着眼泪边往伤员嘴里一口一口地喂汤喂饭,一副十分关心体贴的样子,很令人感动。仁爱吗?小恩小惠。可是要封官,不给!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论功行赏,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就封个小的,大失人心!另外,他一路烧杀掠抢,他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您汉王,进了关中以后,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对,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汉王到秦地去当王。所以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只要你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了。
刘邦一听,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清晰的对整个局势的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考验。因此,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天才,他指挥了一些什么样的战斗,这些战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些战争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又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过失呢?
韩 信 之 功 过 之 谜
秦朝末年,在项羽、刘邦逐鹿中原的时候,因为萧何的推荐,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在楚汉之争的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的军事天才在战争中怎样表现,他立了哪些汗马功劳,又有哪些过失呢?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地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最精彩的一仗是汉赵之战,就是和赵国的一场战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各支义军自立为王,反抗秦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两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那就是项羽和刘邦的义军。由于项羽兵力强盛,各支义军纷纷汇集到项羽的旗下,由项羽组成联军推翻秦朝。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天下共封十八王,将刘邦封为汉王。刘邦要和项羽争雄天下,首先要扫平各路诸侯,而其中与楚国一战尤为关键。
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走什么地方呢?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井陉口,非常险要,路很窄。韩信带兵从这个关口出去攻打赵国。赵国当时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帅叫陈馀,陈馀手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叫做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所以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韩信攻打赵国的风险:1、赵国是主战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要占点儿便儿的,这是主场。2、赵国军队人数多,号称20万。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这是敌众我寡。3、赵国以逸待劳。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所以这个情况对韩信来说非常地不妙。但是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李左车跟陈馀说,说这种战争,是明摆着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敢来打,千里奔袭,必有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人马——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然后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然后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不战而败。可是赵国的这个元帅陈馀,他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哎呀!我已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他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我们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抄其后路,哎呀,这个不光明正大了。我们要打就是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不敢小看我赵国!不听。韩信有情报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就喜出望外:这就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陉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到了半夜韩信传令:各部队给将士们发点小点心,垫一垫,等明天早上我们灭了赵国,大家来会餐。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我们明天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餐、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回去准备。到了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然后就向前进。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对面那边是赵军的军营。韩信把这个军队调过河来,布阵布在河边。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他这个阵一布过去以后,赵军大笑:哎呀,来了一个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热闹吧!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把他“汉大将军韩”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进军了。这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不是送死的来了吗?赵军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就打,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次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都给我扔地上;把武器甚至也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就是它在水上面还有一个军营,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汉军放进来,然后准备战斗。赵军一过来一看,汉军败得一塌糊涂。大家都去捡那旗子。为什么捡啊?因为你捡到将军的旗子,拿回去可以领赏的。古代打仗这个旗子是很重要的,你把这个将旗拿到手上,重赏。都不打仗了,赵军都不打仗,都去捡这个旗子。这个时候,韩信早就派了两千骑兵,早就已经绕道埋伏在赵营的旁边了,一看赵兵全部倾巢出来,抢这个旗子的时候,这两千轻骑兵一拥而进,冲进赵国的军营里面,把赵国的旗子都拔掉,把随身带汉军的红旗子都插上,然后就喊了:这个地方是汉朝的了!汉国的了!赵军在那边打。冲过去。这边韩信的军队,在水上的军队,它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是已经退到水上去了吗,没有退路了,殊死作战,拼死战。赵军打不过来,然后回头一看,自己的大本营丢了,军心大乱,赵军说这仗不能打了,咱们逃命吧!作鸟兽散,一哄而散。赵将拿起刀杀了一些逃兵,都杀不过来。这个时候,占领了赵营的二千轻骑兵和水上的汉军夹击赵军,结果把赵军的元帅陈馀斩于军中,活捉了赵王歇,大获全胜。这一仗是打得非常之精彩。
韩信的军事天才在攻打赵国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他的军队人数少,战斗力不强,但他却灵活运用兵法,一战就大获全胜。接下来他该怎么办呢?是休整军队还是继续进军?刘邦为什么玩起了夺帅印还帅印的把戏?
刘邦夺韩信帅印——
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向韩信表示祝贺。说元帅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存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安营扎寨,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因为后面是山,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前面应该是水,因为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这样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完全相反。哎呀,臣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韩信就笑了一笑,说这个道理兵法书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们放在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队伍,是支什么样的军队,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临时纠集起来的。“驱市人以战”,赶着街上的人去打仗,等于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他能打仗吗?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置于死地,让他每个人都感到生命的危险,然后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他们服了韩信了。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看见了李左车,谁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把一个活着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后来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车,把李左车送到了韩信的军营。韩信一见李左车,马上说:松绑!赶快松绑!然后说:幸会幸会。请!然后请李左车到自己的帐下坐下,然后非常客气地说,说韩信非常荣幸地能在今天见到李将军,现在韩信有一件事情向将军请教,韩信想再接再厉,去打燕国和齐国,请将军告诉我,怎样才能成功呢?
燕、齐两国都是秦国灭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的诸侯,都忠于项羽,刘邦要想夺取天下,首先就要将这些忠于项羽的诸侯消灭掉。韩信灭掉了赵国,该如何对待燕、齐两国?
李左车这时候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可就是《史记》这段的原文,就是李左车说的话,原话。他说: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您的大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再接再厉,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去攻打齐国和燕国,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可能去攻打燕国,可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这个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吧?如果燕国攻打不下来,齐国将来还会臣服于你吗?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您的军威和武力,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不战自降。那么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做。韩信果然就这样做了。
可是刘邦不愿意。刘邦说你这个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它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呢?刘邦先是开始调动了一下韩信的军队。因为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跟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是刘邦的御用车夫。他就带上这一个人,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就是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进入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他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比方说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这么一个东西,一只老虎然后当中一剖两半,然后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做指挥的人拿一半。那么要调兵的时候,就要拿着这一半去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就叫符合。所以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地到韩信军营里面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醒来,出去一看,人说汉王来了,而且把兵调完了,大惊失色,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出兵,打齐国去了。
韩信攻打齐国又大获全胜,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韩信在建功立业过程中犯了怎样错误,韩信打下了齐国竟然是君臣翻脸的开始?
韩信的错误——
韩信犯错误就从攻打齐国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不听指挥。
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以后,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他走过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说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饮食的食,其他的其,但是要念做“食其”(异基)。这个郦食其是个什么人呢?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的人。这个家伙凭三寸不烂之舌,他跑到齐国以后,做齐王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就谈好了投降的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了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这个时候韩信他的军队还在往前开,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想,不能打了,投降了怎么还打呢?这个时候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有这个命令。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还没有接到。蒯通说:那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嘛要停?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七十二座。请将军想想,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这么多年,还不如郦食其一句话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打!
这个韩信实在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而且本来是如果和和平平地就能把齐国解决,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这个韩信应该说,是不顾全大局,为了自己个人的功劳,不服气那个和平使节,就让这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旁边有什么事情,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回来,回到荥阳。但是韩信这样做,肯定是打乱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第一个错误。
因为贪图功劳,韩信不顾全大局,于是打下已经投降的齐国,这导致了刘邦的不满。但接下来,又做了什么事情,终于让刘邦咬牙切齿,埋下了秋后算帐的伏笔?
韩信一错再错——
第二个错误:借机要挟。
在韩信打下齐国之后,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很麻烦,反复无常,你看它一会儿站在我们汉这边的,一会儿它又站在楚那边,它一会儿又站在汉一边,一会儿又站在楚一边,是反复之国。齐国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封我做一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齐王,把这个地方镇住。这封信送到刘邦那里,刘邦当时是个啥情况呢?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住在荥阳,就是河南荥阳,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是收到的信却是韩信说:哎呀,我要当一个假齐王,要当一个代理齐王。所以,刘邦看到这封信以后,浑身气都不打一处来,桌子一拍说:混蛋!这时他旁边两个人,一个张良,一个陈平,就用脚去踢他,踢完以后两个人附耳对他说:大王,这个时候不能得罪韩信啊!你想想看,我们现在被围在这个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我们管得着吗?刘邦想:对呀,这个时候不能骂他,这个时候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继续骂。”刘邦继续骂:“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王要当真的,你干嘛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混蛋!”派张良赶快拿着齐王的王印送到齐国去,让他当真齐王。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的应变能力极强,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能忍。他虽然这个时候是一肚子气,但他把这个气吞下去,很自然就转变过态度来。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这个和当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我们肯定,虽然史书上没写我们猜也猜得出,刘邦心里面对韩信此刻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敲我竹杠,你勒索我!你想想,一个帝王,一个做皇帝的人,哪个愿意被敲诈,被勒索,有吗?哪个不记这个仇啊,哪个不记这个恨。现在他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他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心里面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我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你等着我翻身以后,我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所以,韩信虽然用这种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个人关系之中种下了祸根!
韩信的借机要挟,虽然让他当上了齐王,但是却是让刘邦怀恨在心。等待项羽被消灭,楚汉之争的局面结束后,刘邦怎样对待韩信?韩信命运又会将是怎样呢?
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得简直是焦头烂额,发出去很多的命令,要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军队围住,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双方都不能打破僵局。于是,刘邦与项羽谈判,双方采取荥阳为起点,淮南为终点的鸿沟划分界线,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楚河汉界”由此得名。项羽于是收兵东归。但刘邦却没有收兵,而是乘机继续东进,在垓下与项羽决战。但韩信等各路诸侯并不支援,而是继续袖手旁观。
刘邦没办法,又去问张良:怎么办啊?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打仗的,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野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下项羽以后,平定天下以后,分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你韩信,那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给谁谁谁,我们就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一个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项羽,项羽自己也自刎于乌江之口。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是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斗。于是刘邦只好又自己带了军队,拿着项羽的人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把这个项羽的人头给鲁国人看了以后,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刘邦故伎重演,带着几个随从飞快地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又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又把它拿走了,又拿到手上,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军权。所以现在这个齐王韩信就成了一个光棍国王了,光棍司令了,没有兵权了。还有一个齐王头衔,就这个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
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
刘邦即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论功行赏,一路封下来。封韩信什么呢?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嘛,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做楚王比较合适,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
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那一箭之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他没有这样做。第一还让韩信当了王,应该说待遇等级还是一样的;第二他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他那样对待韩信,项羽当年对刘邦是很不好的。刘邦是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要他当什么呢?当汉王。刘邦是楚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陕西汉中那个地方,他整个军队的军心都不稳,人人思归故乡,郁郁不欢,用现在的话说是很郁闷。而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很厚道!
韩信在楚国过的日子也很滋润,君臣二人本该相安无事,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不会有我们讲座开头说的那一幕悲剧了。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好日子,为什么没有过下去?刘邦和韩信最后为什么会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请听下一讲:汉代风云人物韩信之成败之谜。
韩 信 成 败 之 谜
汉初元年,楚汉两军在中原地带拉开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由齐王变为楚王,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但是就在韩信春风得意之时,刘邦却不断地挤退打压他。这到底是为什么?面对刘邦的软硬兼施,韩信是步步败退,最终落了个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悲剧。这又是为什么?
韩信由齐王变成了楚王,衣锦还乡,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情:“掷漂母以千金。”是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个漂母,那个洗絮的大娘,送给她千金。第二件事情:“赏南昌亭长以百钱。”也找到了当年韩信曾经混饭吃的那个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说:“你老人家是个小人啊,好事没有做到底。”第三件事情:“封市井无赖为中尉。”就是找到了当年羞辱他的市井无赖——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流氓地痞,这小子这会儿趴在地上是吓得浑身发抖。因为韩信此刻是楚王了,要他的小命那跟捏死一只蚂蚁没啥两样。大家也等着看韩信怎样处分这个人。韩信封他为中尉。中尉是一个怎么样的官呢?是负责国都治安的,也就是楚国的公安部长。大出人的意料之外。于是韩信就解释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可是杀之无名,他当时没有什么罪,我不能杀他。”韩信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这个时候韩信和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那个人是个市井无赖,韩信是个破落贵族,是个游民,是个布衣,地位基本上是相等的。那个时候,韩信如果奋起抗争,去杀他也好,打他也好,大家会同情韩信,因为韩信是被欺辱的,被侮辱的,被羞辱的,是受欺负的。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所以韩信那个时候杀他,是获得同情的。现在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来杀那个人,那大家就不同情他,大家会同情那个人,说韩信就是以强凌弱,你是仗势欺人。所以,韩信很聪明的,没有杀他。韩信还让他做中尉,这也是很高明的。因为这样一来,这个人会感恩戴德。这个人他能够死里逃生,他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现在不但死里逃生,还做楚国的公安部长,那叫做喜出望外,别说这辈子,他下辈子、他下下辈子都忘不掉。他一定会到处说:韩信这个人太好了,天底下最好的人就是韩信。他会到处给你做广告,这可以收买很多人心嘛。当然韩信也可以不杀他,或者给他一点小钱,但是韩信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人情做足!做人情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人做人情,但是很小气,结果你人情送出去了,你还不落个好。韩信就懂得这个道理——我不做则已,要做得你永志难忘!何况我们中国文化有个传统,叫做: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等。那么韩信做的事情呢?全部是报恩。对于漂母,掷以千金是报恩。对南昌亭长给他百钱,那也是报恩。现在让这市井无赖做了中尉,那也只能理解为报恩——既然是报恩,就说明当年这个人与韩信无仇,这个人当年与韩信无仇,就说明韩信没受侮辱,等于给自己平反,所以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刘邦以义帝无后,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为名,把韩信打发到今江苏省邳州市做了楚王。韩信带着赫赫战功衣锦还乡,来到了楚国,他不但没有杀当年羞辱他的市井无赖,反而封他中尉,以洗刷当年的耻辱。但是,韩信不杀这个市井无赖,不等于刘邦不杀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便是威胁。当韩信用敲竹杠的方式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便已经动了杀机。这时刘邦遇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开始对韩信步步紧逼。刘邦遇到了什么机会?
那么,刘邦又遇到了什么样的机会呢?就在韩信当上楚王之后的第二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这次谋反根据我的研究和分析,我认为是诬告。因为韩信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反,也没有什么条件要反。他做楚王做得也挺滋润,日子过得很快活,回到自己家乡,他干嘛要反?所以我估计、猜测是诬告。这种诬告的事情历史上多得很,经常会发生的。刘邦拿到这份举报信以后,如获至宝,觉得是个机会,至少是敲打敲打韩信的机会。于是他就上朝把这个举报信拿出来给大家看:“有人举报韩信在楚国谋反,大家看怎么办?”文武百官异口同声说:“发兵,灭了他!活埋了那小子!”史书上说法是:“击而坑之!”刘邦并没有轻举妄动。刘邦跟陈平商量:“你看这个事怎么办?”陈平说:“请陛下想一想,您的兵比韩信的兵精吗?”刘邦说:“那不如。”“那么请问陛下,您的将比韩信的将强吗?”“那不如。”陈平说:“那就对了。那你兵不如人家精,将不如人家强,你现在发兵去打人家,不是逼着人家造反吗?人家可能本来不想造反,不反也得反。”刘邦说:“是啊。但是也不能这样不了了之啊。”陈平说:“四个字:秘密逮捕。”刘邦说:“怎么个秘密逮捕?”陈平说:“我们历来有一个规矩,叫‘天子巡狩’。”就是做皇帝,做天子可以到诸侯各国去巡视一下。陈平说:“臣请陛下南巡。”于是陈平和刘邦就定下了南巡,并在南巡期间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
刘邦之所以要实施秘密逮捕的计划,主要考虑到韩信毕竟是有功之臣,有用之才,更何况韩信将兵多年,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多少也有一些心腹,骤然杀了韩信,也许会引起兵变。所以,刘邦对于自己能不能战胜韩信没有足够的把握。然而,就在刘邦准备南巡之时,远在楚国的韩信,自己却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把韩信推上了断头台。
那么韩信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刘邦南巡当然是公开的,要发诏令的,通知全国的。韩信接到通知以后,慌了,莫名其妙的就慌了,说:“这个皇上突然南巡,怕是冲我来的吧。那他来了以后,按制度,按规矩,我应该到国境线上去迎接。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我如果去,他把我抓起来怎么办?我如果不去,那他肯定认为我谋反。这个事情不好办。”这个时候有人就给他出个馊主意,说:“你可以带着一颗人头去。”谁的人头?钟离眜。钟离眜这个人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多次打败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项羽兵败以后,钟离眜就逃到了韩信这里,因为他们都是楚人,是老乡,就藏在韩信家里。这个时候有人就出馊主意了:“你把钟离眜的人头带去见皇上,不就没事了吗?”韩信想:好像也是。于是韩信就去找钟离眜,要借他一颗人头用用。钟离眜这个时候非常伤心:“我是觉得你韩信是朋友,是哥们儿,是靠得住的人,是一个厚道的、仁慈的、讲义气的人,我才来投奔你,没想到你要把我卖了!”他叹着气说:“韩信韩信,你要想想清楚,刘邦为什么不发兵打你,是因为我钟离眜在这个地方。他知道他一旦发兵来打你,我会挺身而出带兵去迎战的。现在你把我的人头拿去了,下一个要取的人头就是你脖子上的!”然后拿出宝剑架在脖子上说:“你不是个厚道人!”自杀了。
韩信的这个决策完全错了。有什么错误呢?
第一:卖友求荣,在道德上输了一招棋。我们要知道,韩信和刘邦这个时候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刘邦感谢他,毕竟韩信是立下盖世奇功嘛。另一方面,刘邦又猜忌他,韩信毕竟是功高盖世嘛。所以,刘邦才把他齐王的军权夺掉,由齐王改为楚王,那意思也就是希望他能够就此安分守己,得到一个善终就罢了。而韩信这个时候一方面觉得刘邦对自己还算厚道,虽然齐王变成楚王了,毕竟还是衣锦还乡;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有些抱怨,觉得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足够的犒赏。所以,他们关系是非常微妙。就刘邦而言,还是很想把这个刺头给拔了。但是,刘邦下不了手。为什么下不了手?功臣。刘邦并不是一个喜欢杀功臣的人,他和勾践也不一样,他也知道勾践和文种大夫的故事,他也不想背上这个恶名。但是,现在不要紧。为什么?韩信已然由功臣变成了小人,出卖朋友。按照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小人,人人得而诛之!小人是可以随便杀的,杀小人在道德上是不受谴责的。韩信在道德上输了一把,这是第一。
第二:讨好献媚,在心理上输了一招棋。韩信杀钟离眜,拿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意图很明显,就是巴结讨好刘邦嘛,因为刘邦恨钟离眜嘛。那么,你去巴结他,说明你什么呢?说明你理亏呀!你如果不理亏的话,你干嘛要去巴结他?说明你自己不把你和刘邦放在平等的地位,你自己矮了人家一头,心里犯怯呀,底气不足呀,理不直呀,气不壮呀,不坦荡呀!你的心理上就输了一把,这是第二。
第三:主动投降,战术上又输了一招棋。刘邦没说要怎么样,也没有处分你,也没有派人来抓你,他只是要南巡一下嘛,他来看你一下不行吗?怎么着了嘛,你怕成这个样子,你主动跪下来。仗还没有打,你就下跪了,你还打什么仗?这是不是战术上又输了一把?
韩信就拎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哪里会因为你送来这么一份礼物就不抓你了。“来人啊,抓起来!”立马就在国境线上逮捕了韩信。然后把韩信扔在自己车上。“回去了!不南巡了!回京师!”于是,韩信这个时候在车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敌国已破,我固当烹矣!”说了这句话——我就是你的狗,我这个狗,也该被你煮着吃了,我活该嘛。刘邦喝道:“少废话!你以为你谋反的证据不足吗?回去说话!”带回京城。
但是,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因为韩信这个时候谋反没有证据。说韩信谋反的举报,八成是诬告。这个刘邦心里也很清楚,你在建国之初,没有任何证据,你就把这样一个功臣杀掉,肯定是不行的。刘邦也很聪明,先把他关着,杀杀他的威风,灭灭他的志气。然后宣布:“大赦天下!所有的犯人我都赦免了,韩信也赫免了。不过你毕竟是有问题的,楚王不能当了,降两级,降为淮阴侯。”淮阴是韩信的家乡。王、公、伯、侯、子、男。降两级,留用,以观后效。但是,不能“之国”,就是你不能到你的封地去,留在京城听候差遣。厉害吧?从此,韩信就变成了淮阴侯。所以,司马迁的《史记》韩信的传叫《淮阴侯列传》。司马迁的《史记》他记人物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最高一等)是本纪,记帝王,如秦始皇、汉高祖、项羽;第二等是世家,记诸侯、国王,如勾践、萧何、张良;第三等是列传,比如韩信。所以,自从韩信做了这么一件蠢事以后,他和刘邦之间的那个形势地位本来是同等的,甚至韩信还略高一点,现在变成上等跟下等了,刘邦在形势上完全高过于韩信。所以,韩信出卖自己的朋友并没有落好,反而坏了自己的事。
韩信靠出卖自己朋友来保全自己,却反倒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其实,此时的韩信已经是刘邦手里面的一粒可以控制的棋子,刘邦对于他正处于杀与不杀的两难极限,不杀韩信留着终究是个威胁,杀了韩信刘邦此刻也于心不忍。因为韩信毕竟是战功显赫的有功之臣。因此,刘邦借大赦天下之机赦免了韩信,把他降为淮阴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韩信最后走上了绝路呢?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的表现。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非常不愉快,称病不朝,长期请病假。当然了,这个病也有两说。病嘛,可能有一点,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风餐宿露的,还不得点病,什么风湿关节炎之类的,什么胃溃疡之类的,估计会有一点。有一天,韩信闲着没事,七逛八逛的,逛到了樊哙家里。樊哙也是汉初的风云人物,也是是汉初的一大功臣。但是樊哙这个人厚道,一看韩信来了以后,“扑通”地跪下来,表示欢迎,说:“大王居然肯来光临小臣的寒舍,小臣感到无比的荣幸!”因为樊哙也是封了侯的,都是侯嘛。韩信说什么?“哈哈哈哈!哎呀呀!我没想到我韩信落到和樊哙这种人来往!”什么话嘛?樊哙怎么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当年鸿门宴上不是樊哙出来,刘邦命可能都没有了。鸿门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项羽请刘邦吃饭,说要杀刘邦嘛,然后派一个叫项庄的人去舞剑,准备一剑刺到刘邦身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用自己能吃、能喝、豪言壮语震住了项羽,使项羽没有了杀心,才救了刘邦的一条命,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你跟他为伍,怎么就丢人了?不适合说这个话。这倒也罢了,大家也知道,他委屈,冤枉,发发牢骚嘛。大家哈哈笑笑就算了。
可是,他这个时候又往绝路上走了一步!
汉十年,陈豨拜为巨鹿守。有一个叫陈豨的人被封为巨鹿郡的太守。这个时候叫郡守,叫太守是后来的事情。陈豨来向韩信辞行,韩信就拉着陈豨的手,在院子里散步,对陈豨说:“陈豨,,我能跟你说两句话吗?”陈豨说:“请指教。”韩信说:“陈豨,你知道你现在去当郡守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吗?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也是个军事力量很强的地方。你去了以后,一定会有人告你谋反。”这个是经验之谈,韩信一当楚王,不是有人告他谋反嘛。“反正那个时候只要你有兵权,你又是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反不反都有人去告,肯定有人告你谋反。第一次告你的时候,皇上可能不相信;第二次又有人告你的时候,皇上就会将信将疑;等到第三次,又有人告你谋反的时候,我们皇上一定是勃然大怒,带兵去打你,你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与其被逼得造反,不如你策划好了,先反他一下子!陈豨老弟,如果决计在巨鹿造反,兄弟我为你做个内应。”陈豨说:“好!就这么定了!”于是陈豨到了巨鹿以后,果然就反了,自称大王。果然刘邦一怒之下,自己带兵去讨伐陈豨了,留下吕后、刘盈、萧何镇守京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我们这个系列讲座前面一开始就讲到的那一幕,就是韩信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去攻打皇宫,擒拿或谋杀吕后。这个时候吕后就采纳了萧何的建议,骗韩信说,前方传来捷报,皇上在边境大胜,群臣都要进宫去祝贺,你虽然现在是生病,但是这样的大事,你也勉勉强强地要去祝贺一下。于是韩信就去祝贺,于是就被擒拿,就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
一个战功显赫,为大汉王朝的建立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最终也没有逃脱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悲剧。公元前196年,就在汉高祖刘邦带兵讨伐巨鹿郡守陈豨时,吕后以韩信叛乱为名,将他杀死在长乐宫钟室。当刘邦得知韩信死的消息时,他是怎么样的心情?刘邦又是如何处置曾经鼓动韩信造反的蒯通的呢?
这是本案最后的一个谜团。
刘邦从前方回到京城以后,吕后向他报告:韩信被我杀了。刘邦的态度,司马迁用了这几个字来形容:“且喜且怜之。”司马迁是非常地伟大,他往往几个字就传神了,又高兴,又同情,又叹息,又可惜,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刘邦的矛盾心理和微妙心理。因为韩信毕竟是刘邦的爱将,两个人一起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你说一点感情没有,这是讲不通的。当然刘邦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推自己的饭菜给韩信吃,这带有收买人心的成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秀,不能不承认他没有作秀的成分。但是老实说,有时候秀做多了,也能有点感情,这是日久生情的事,假戏真做,做着做着就成真的了。何况刘邦确实赏识韩信,韩信也确实是优秀人才,也确实是功高盖世。所以他得到韩信的死讯以后,他的心情非常地复杂,是又高兴又觉得可惜。于是刘邦就问吕后:“韩信临死之前有什么遗言吗?”吕后说:“他说了一句话:‘吾悔不听蒯通之计!’”刘邦说:“我知道了,这个人就是齐国的一个辩士。”然后传令:“给我把这个人找来!”找来刘邦就问蒯通:“听说你鼓动韩信自立为王,是不是有这个事儿?”蒯通说:“是啊。那小子不听我的,他要是听了我的,他今天会这样?你还能活着吗?”刘邦说:“烹之!”给我扔油锅里去!蒯通就大喊一声:“冤枉!”刘邦说:“回来!明明是你教他造反,我杀你,你怎么冤枉啊?”蒯通说:秦王朝王纲解纽,天下大乱,所有的豪杰风起云涌,举兵灭秦,这个时候天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呢?“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就是秦王朝丢掉了自己的梅花鹿,天下的英雄都来追逐它。在这个时候谁的个子高,腿长,跑得快,谁就抓到那鹿儿了。“逐鹿中原”就这个意思。那个时候都是自由竞争嘛,谁都有资格去竞争,谁都有可能胜利,所以谁的身边都有一帮人马帮助他们。这些人去帮助这些英雄的时候,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君主,不知道有别的君主。我那个时候是帮韩信的,当然只知道韩信的,我不知道陛下的,这叫“各为其主”,这就是忠心耿耿,我怎么不对?再说,在那个时候,天底下磨快了刀子,想干陛下干的那些事的人还少吗?陛下难道能够把这些人都抓来杀吗?刘邦说:“置之!”放了他!说得对啊!所以,刘邦不是糊涂人,刘邦是个明白人,刘邦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蒯通虽然鼓动过韩信谋反,但是蒯通说得有道理,刘邦就放了他。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所以,刘邦最后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那是有道理的,有原因的。刘邦在楚国的边境上逮捕了韩信以后,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刘邦经常找他聊天。有一次,刘邦就问韩信说:“韩信,你看看,我要是带兵打仗,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十万。”“那要是你带兵打仗,你能带多少人马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就是说我带多少人都可以带,我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说:“呵、呵!奇怪了!我就只能带十万人,你是多多益善,你怎么被我抓起来了?”韩信说:“陛下虽不善将兵,但善于将将。”你虽然不会带兵,你会带将啊!所以,带将的才是最大的人才。
韩信,一代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二,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却涉嫌谋反。有专家据此认为,有勇有谋的韩信,不会出此昏招。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步步紧逼,无路可退才出此下策。韩信到底是否谋反,为何而反,至今还有争论。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民族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
(2006-5-10~17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