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马谡为何失街亭
街亭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必争之地,谁抢到谁受益,没抢到的一方就只有自认倒霉。现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抢先到达了街亭。因为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理论上就是:先到者先得,后到者不得。
马谡先到的,按说该他先得,但结果却是被后到的张郃抢走了。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马谡搏不赢张郃,痛失街亭。
那么,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呢?分析原因如下:
马谡先到的街亭,有条件抢先占领险要地点,修建工事,积极防御。只要防好了,对手是很难攻破的。
但是马谡没有这样做。这一带共有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只有略阳、陇坻这前后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最有利于防守。而街亭没有城,只有山,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很不利于防守。
从来没有人规定战争的地点应该在哪里,而是两军在哪里发生冲突就在哪里交战。马谡把部队驻扎在哪里,魏军就在哪里和他发生冲突。
马谡把部队驻扎在街亭山上,副将王平说:“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则蜀军不战自溃。”
马谡不听,反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丞相也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连字也不识,又何知兵法?”又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他们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王平再三劝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火冒三丈,将兵分了少许给王平自领,他自己固执地将大军布于山上。
这种布局绝对错误。
前后都可以守,惟独中间的街亭不宜守,大家都知道,马谡也应该知道。为什么不选最好的?偏要选最坏的街亭?因为马谡的指导思想是主战(立功心切),街亭最空旷,从“战”的角度看是最好的,最利于厮杀。
马谡的心思很容易猜准:
1.不选择狭窄险要的防守地段,而选择了空旷的便于作战的地段,说明他是想战。
2.“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从战的角度看,这的确是非常占优的。他把部队拉到山上,不是想从上往下冲杀,还想干什么?!也说明他是想战。
3.“置死地而后生”,将自己置于没有防守余地的位置上,迫使自己死战,这也说明他是想战。
所以,从马谡一系列的行为可以确认他是想战。
没有人规定马谡一定要把队伍驻扎在街亭。他到这里来的战略是守,而他想战。这就错了。可以预见的结果是:
1.战的结果是胜负不确定。可能胜,也可能败。只有在胜的情况下,才可以守住,而一旦失败,就守不住了。
2.守的结果是很容易守住。即使不消灭敌人,敌人也很难攻破。
在战和守两个选择中,“战”达到目的的最大概率是50%。“守”达到目的的最小概率是80%。“战”的最小风险是50%,“守”的最大风险是20%。
所以,在“当前条件”下,选择守比较占优。
马谡没有选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案,这就不是优选策略。他的兵法就会失效。
张郃一来,就把他包围了,切断水源,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置死地而后生的奇迹没有出现。
所谓“置死地而后生”,是指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以此为“最佳选择”。而马谡明明有多个好的选择,却偏要主动把士兵置于死地,这就不是优选策略,这是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最差的一个选择了。他的兵法当然要失效。
张郃是5万,马谡是2万,如果发生战争,马谡是败势。如果利用天险防守,可以成为均势。
怎样证明守得住呢?马谡战败后,那个副将王平只一千人或几千人,对抗张郃的5万,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可见险要地段的防守威力。如果马谡的2万人全部像王平那样,应该不至于丢失的。
我们可以将马谡的2万人,“用来作战”和“用来防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都按最坏的结果算,假设都是输的情况下,会怎样呢?
1.如果防守输了。那至少也得慢慢耗呀耗,2万人够耗,不知道要耗多长时间才有结果出来。
2.如果作战输了。那就是当场分胜负,2万人一次性全部报销。
两种最坏的结果,孰优孰劣,勿需多说。
马谡假如选择前一种,即使真的守不住,也可以熬很久,只需熬到一两万人的增援部队到来即可。而他偏偏选择了后一种,结果导致没用到10天时间,就迅速溃败了。
关于马谡的失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离谱的一种是:诸葛亮故意要坑害马谡,先用激将法使马谡立下军令状(正史无此说),然后让他用2万人拖住敌人的5万人。
好,我们就按这个最离谱的情况来分析,马谡还是只能选择守,而不能战。因为选择守,拖住敌人的时间一定最长,而选择战,拖住敌人的时间只会最短。
又有人说,马谡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就故意输掉了。好,就算马谡是这样想的。他还是只能守不能战。因为战败后投降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甚至会被杀掉,只有让对手胜不了,投降的价值才是最高的。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守,都是优选。
综观街亭之战,马谡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好的选择却不用,这就叫“让赛”,凡让赛,必吃亏。单单只看街亭这个小范围内的争夺,完全是马谡自以为是造成的,马谡该负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