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游本昌先生的一部《济公》红遍大江南北,至今是许多人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大学时代是在杭州度过的,济公修道的灵隐和净慈寺都曾经去过多次,与这位高僧,算得上有缘。这两天闲暇时听了郭德纲的《济公传》,开心之余,随便聊几句。
济公的传说由来已久,按照一些资料的记载,济公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孙楷第先生考证,南宋僧人释居简的《北涧文集》中有《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题下侧注“济颠”二字,这是最早有关济公的记载,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湖隐方圆叟”,就是济颠,而且文中说他是天台县李氏子,时人称为“湖隐”,跟各本“济公传”中所说的济公出身都相符合。大约南宋历史上确有这样一位放荡形骸又佛法高深的高僧,为百姓所喜爱,逐渐敷衍出许多传说,也在情理之中。
有关济公的故事,最早见诸文本的应当是《红倩难济颠》评话,只见于明晁瑮所录的《宝文堂书目》中,传本今已不存。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有关济颠的事迹,并得知在明代嘉靖年间,杭州即有说书人演讲济颠故事。明隆庆三年(1569),杭州刻有《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不分回,题“仁和沈孟柈述”,卷首有像,像后有赞,今日我们所知的济公故事,比如“戏耍广亮”“古井运木”等等都可以在这本《语录》中找到雏形。可见有关济公的故事,明代已经成型。
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一本《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题“西湖香婴居士重编”、“鸳水紫髯道人详阅”、“西墅道人参定”,卷首有香婴居士在康熙七年(1668)写的自序。香婴居士即王梦吉,字长龄,杭州人。他重编的《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内容跟《语录》基本上相同。
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苏州坊间出现了一本《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作者不详,题天花藏主人编次。乾隆四十二年(1776)、四十三年(1777)又有重印版。这本书从内容上不过是以往各种版本济公故事的汇集整理,加以改写。从行文上看,改写者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佛学修养深厚,文字清新隽永,颇得禅宗三味,在文字造诣和思想上都超过了此前的诸本,出版之后获得了上至达官显贵读书士人、下至引车卖浆贩夫走卒的社会各阶层的好评。这一本几乎成为了各种济公传的定本。随后的各种改写本,成就都没有超过这一本。
随着济公故事的不断传播,并伴随着清代中后期侠义公案小说的兴起,广大百姓越来越不能满足于一个仅仅停留在睿智高僧层面的济公。于是,评书艺人们对济公传加以各种改造,将许多公案小说的情节掺杂其中,至清末,济公传已经蔚为大观,不仅加入了雷鸣、陈亮两个江湖好汉的形象,还丰富了“捉拿华云龙”“大片万寿观”“八魔炼济公”等大段精彩故事。清末民初有署名郭小亭的《济公全传》,将上述段落纳入济公故事之中。这一本的故事很精彩,因此也为百姓所喜爱,我们今日提到的《济公传》,多是指此本。此后又出现了各种续本,二续、三续、四续直至三十四续,各种续本共一百余册,一千两百回。从此,济公的传说传遍大江南北,时至今日,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这位“鞋儿破,帽儿破”,摇着破扇子除暴安良、解救百姓的高僧。
郭本的“全传”以及各种续本,从文学上说,并不太好。全传和续书的作者大都为评书艺人,文化修养和地理、历史知识都比较贫乏,在丰富济公故事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内容的热闹,而忽略了人物性格、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地理环境。比如济公故事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秦相”,早期诸本中,秦相是一个奸臣的角色(早期版本将其依托为秦桧),仗势欺人,欲拆毁净慈寺大悲楼,济公与之斗智斗勇,大煞了奸臣的嚣张气焰。但后期随着公案情节的加入,这个秦相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奸臣,济公除暴安良,多要借助秦相的威名。这无形中贬低了济公的形象,也使得整个济公传的风格芜杂起来。同时,各个版本的续书风格不一,水平参差,不少粗制滥造之作羼杂其中,许多光怪陆离、封建迷信的内容屡见不鲜,也在无形中成为济公传说的一股“浊流”。不过,总体而言,这些续书,将济公的形象,从早期的禅宗大德、有道高僧逐步升华为除暴安良、救黎民于水火正义侠士,大大提升了济公传说的意义和影响,其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按照佛教界的的资料记载,济公为禅宗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净慈寺志》中有其略传,兹录如下。这或许是各种济公故事中,最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一种。
附:道济禅师略传(净慈寺志)
道济禅师(一一四八~一二0九),净慈寺志有传,兹照录如下: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下))
道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宋高宗)绍兴十八年(西纪一一四人)十二月初八日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风狂嗜酒肉,浮沉市井,或与群儿呼洞猿,翻觔斗,游戏而已,寺众讦之,瞎云:‘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遂不敢摈,自是人称济颠。远寂,往依净慈德辉,为记室。矢口成文,信笔满纸。曾欲新藏殿,梦感皇太后临赐帑金。(宋宁宗)嘉泰四年(西纪一二0四)夕,醉绕廊喊‘无明发!’众莫悟,俄火发毁寺。济乃自为募疏,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自拔,浮江而出,报寺众云:‘木至江头矣’。将集工搬运,济曰:‘无庸也。’在香积茄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监寺欲酬之钱,辞曰:‘我六甲神,岂受汝酬乎?’遂御风而去。濒湖居民食螺,已断尾矣,济乞放水中,活而无尾。九里松酒肆之门有死人,主人大惧!济以咒驱其尸,忽自奔岭下而毙。一日骤雨忽至,邑黄生者,趋避寺中,济预知其当击死,呼匿坐下,衣覆之,迅雷绕坐下不得,遂击道傍古松而止。济常为人诵经下火,累有果证,至火化蟋蟀,见青衣童上升。诸显异,不可殚述。(宁宗)嘉定二年(西纪一二0九)五月十六日,忽又喊‘无明发’,寺僧咸惊谓且复有火,而济乃索笔书偈曰:
六十年来狼籍 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 依旧水连天碧
掷笔而逝!荼毗,舍利如雨。葬虎跑塔中。寿六十,腊四十二。时有行脚,二僧,遇济六和塔下,授书一封,鞋一双,倩寄住持崧和尚。崧启视,大骇!曰:‘济终时无鞋,此老僧与济鞋,荼毗矣,而独不坏耶?’明日复有钱塘邑役自天台回,又寄崧诗云:
月帆飞过浙江东 回首楼台渺漠中
传与诸山诗酒客 休将有限恨无穷
脚絣紧系兴无穷 拄杖挑云入乱峰
欲识老僧行履处 天台南岳旧家风
盖五百应真之流云。(嗣瞎堂远。师有镌峰语录行世—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