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每课要点整理

第一单元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生字:菜畦qí皂荚jiá班蝥máo 系jì一条长绳 拗ǎo过去臃肿yōng 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盔甲kuī锡箔bó 桑葚shèn人声鼎dǐng沸脑髓suǐ 确凿záo 蝉蜕tuì 倜傥tìtǎng 宿sù儒 收敛liǎn

2、重点句子背记: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文学常识:选自《朝花夕拾》,是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

4、对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三味书屋习字画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5、重点段落:

课文第二段:①中心句(最能概括百草园特点的句子):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②四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③写吃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美女蛇的传说的作用: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和无限情趣,突出百草园是乐园。④少年鲁迅把百草园看成乐园的原因: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⑤本段文字写景顺序:由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中“这里”是指: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⑦小标题:五彩缤纷的乐园。

⑧仿写文句。

课文第七段:①小标题:雪地捕鸟。段意: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表达方式:记叙、议论。写作特点:欲扬先抑(作用:突出孩子们爱玩的心理)。

②下雪后“只好来捕鸟”的原因: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鉴赏。

③词语解释:鉴赏(鉴定和欣赏)、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秕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两样(不一样)、不相宜(不合适,不适合)

1.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相对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2.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3.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朗读第9段,三个“也许是因为……”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5.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其沉重、压抑的颜色,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1、生字:鸡毛掸dǎn子骊lí歌花圃pǔ抽屉tì 徘徊pái huái

2、重点句子背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文学常识:《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

4、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5、重点段从“快回家去!快回家去!”到课文结尾:

①文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②“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与下文“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相照应。

③爸爸是一个严厉而不失爱心的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夹竹桃的败落,又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花(夹竹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④写弟弟妹妹在玩是为了反衬“我”已经长大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原因:A这里就属你大了;B爸爸的花儿落了。

⑤“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景物描写,烘托出悲凉气氛,为下文交代爸爸去世做铺垫。

⑥“爸爸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原因: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我变得成熟而且坚强。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2.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

3.伏笔: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三、《丑小鸭》

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丑小鸭”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字词:讪shàn笑 嫉jí妒

1.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2.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3.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a、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b、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c、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四、《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要求默写);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告诉我们: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字词:怀恋liàn 伫zhù立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当你经历磨难之后回想起来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这里诗人也是在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它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五、《伤仲永》

1、熟练掌握课文翻译。

2、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

3、字词: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4、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父异焉(对……感到惊异);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日扳仲永(每天)

6、古今异义: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众人(古义: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7、重要词语:伤仲永(哀伤、叹息)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乞之(求取)自为其名(题上)养父母(赡养)收族(团结)立就(完成)称前时之闻(相当)得为众人(能够)彼其受之天也(他)受于人者(被)泯然(消失;泯,消失;然,……的样子)通悟(通达智慧)贤于材人(贤,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受之天(先天得到的,天资;受,承受)旁近(附近,邻居)自是(从此)环谒(四处拜访)

8、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⑤余闻之也/久。

9、阅读理解:①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阶段:才华初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②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③全文寄托了对仲永哀伤和惋惜之情。开头写方仲永身世,意在突出:仲永没受过诗书的熏陶,也为下文“父利其然也……”埋下伏笔。写仲永才华初露是为下文做铺垫。结尾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中心,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

④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仲永生五年——明道中——又七年。我们可从本文提取观点:A方仲永事件说明了后天教育的作用大于先天的智力;B方仲永事件说明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至关重要。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问题: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第二单元

六、《黄河颂》(光未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字词: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 哺bǔ育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七、《最后一课》

1、本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每课要点整理
2、字词:踱duó步哽gěng住祈qí祷dǎo懊ào悔huǐ 诧chà异

3、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待背景。

4、人物:小弗朗士作用是贯穿故事情节和深化小说主题;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

重点段“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全段:

①“最美……最明白,最精确”三个“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运用比喻,以“监狱”比喻普鲁士侵略者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可以激发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可怜的人”中“可怜”既痛心老师被赶走,又对共同的遭遇表示同情。

④最后一句中,“恨不得、一下子”烘托了韩麦尔先生急切的心情,突出了他的道德高尚、热爱祖国;“塞”不能改成装和放,因为塞更能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心情急切。⑤分层。

重点段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文章结尾:

①“忽然”表示实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选择地宣告了最后一刻的结束,增加了悲哀意味。

②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作用:烘托、铺垫。

③“惨白”即(面容)苍白,这是韩麦尔先生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德语将取代法语,这些是对老师的沉重打击。

④“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是心理描写,因为他被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动;“但是他哽住了”是因为他非常悲愤;说老师“使出浑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是因为这两个字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国情感,表明他坚信祖国必胜;老师呆在那儿不说话只做了个手势是因为他面对祖国领土被占领的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最后一课结束时老师的心情:悲愤、痛苦、沮丧。

⑤想象一下,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后教室里的情形(答题要点:教室里一片静寂,大家沉浸在痛苦中,久久不愿离去)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5、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是李大钊,这是一篇用杂文(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的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字词:崎qí岖qū阻抑yì一泻xiè万里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九、《土地的誓言》即“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作者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人称变换:由第一段的“她”变成第二段的“你”,表达情感的变化;将“土地”比作“母亲”,更加亲切。

字词: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 污秽huì默契qì 亘gèn古

1、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十、《木兰诗》

1、熟练背诵并翻译课文。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3、通假字:帖花黄(帖通“贴”,粘贴)火伴(火通伙)。

4、字词: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溅jiān溅 柝tuò 胡骑jì 云鬓bìn 朔气shuò

5、解释加点字: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惟,只)何所忆(忆,思念)军帖(帖,文告)西市(市,集市)但闻(但,只)戎机(战争)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朔气(朔,北方)策勋(记功)百千强(强,有余)不用(用,愿意)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著,穿)傍地走(傍,并排)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6、出自本文的成语:扑朔迷离、磨刀霍霍

7、阅读理解:①木兰出征前准备写“东西南北”四市作用: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②课文第三段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情形;两组“不闻……但闻……”写出了宿营地空寂荒凉之苦,表现了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凄苦孤单的心情。

③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保家卫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④第四段略写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略写原因:主要是表现木兰爱亲人爱国家而不是其英勇善战),“赴、度”写出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形象。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表现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第六段写木兰和家人团聚的情形,“开、坐、脱、著、理、帖”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喜不自禁和恢复女装的激情。最后一段议论,以兔为喻,赞扬了木兰的谨慎和机敏。

⑤句式:A顶针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复沓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排比句。木兰诗

1、花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第三单元

十一、《邓稼先》

1、体裁:人物传记。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他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一星”功臣。

2、字词:彷páng徨huáng鲜xiǎn为人知 宰zǎi割 鞠躬尽瘁cuì 妇孺rú皆知 马革裹guǒ尸

3、①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②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突出邓稼先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③引用《吊古战场文》作用:说明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更显示出其奉献精神的可贵,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剧色彩。

④引用五四歌曲作用: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好男儿、只手撑天空的奇丈夫,赞扬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十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2、字词:锲qiè而不舍兀wù兀穷年 潜qián心贯注迥jiǒng乎不同 群蚁排衙yá 慷kāng慨kǎi淋漓 心会神凝níng

3、阅读理解:①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的话直接点题,开门见山,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第一个说指:向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第二个说是指:表明自己已经干了什么。

②“诗兴不作”是说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他研究古籍,态度:刻苦学习,一丝不苟,目的是:救国;“钻探”既生动又形象,含义也丰富,由静态转为动态,是对闻一多先生的热情歌颂;“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引用杜甫“一月不梳头”的典故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勤奋;“因它大开光明之路”,它指深夜灯火,即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③“一反既往”意思是:完全和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了他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口的巨人”意味着他为正义民主自由鼓与呼,“行的高标”意味着他笃行务实勇于牺牲,两句对举,加强了气势,同时点题,照应题目。

④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说话定要讲个痛快”,二者并不矛盾,前者是指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踏实勤奋;后者是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真理,当然要说。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

明确:“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明确: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是当代作家何为,

字词:门槛kǎn重荷hè深邃suì 磐pán石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贝多芬还原为一个生活中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通过多种方法具体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贝多芬出场前,女佣介绍属于侧面描写;贝多芬出场后属于正面描写

6、7段写外貌:身高 两肩 衣服 助听器:生活窘迫 压力沉重

段8:写神情动作:表现人物热爱工作

段9:属于外貌描写,此处重在描绘神韵,表现人物的抗争意志

11段: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焦躁,沮丧,脆弱

15-22段属于语言描写,直陈人物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抗争

十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字词: 捋lǚ胡须 荒谬miù义愤填膺yīng

1、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的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2、按时间顺序来写:注意语言标志( 第一个、过了一会、接着、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3、像舞台剧结构

时间:星期天  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人物: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

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人物之间的交流

十五、《孙权劝学》

1、弄懂课文翻译。

2.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吴下阿蒙(指没有学问的人)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4、通假字: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5、古今异义词: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名)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前的事)

6、倒装句:还自扬州、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蒙辞以军中多务。

7、词义:当涂(当道,当权)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到,靠近)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擦擦眼)见往事耳(见,了解;罢了,表限止语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感叹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吗,表反问语气)

8、道理:开卷有益;启示:学习不分长幼先后,只要敢于挑战自我,终将学有所获。

9、孙权主张吕蒙“涉猎”,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从吕蒙和方仲永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精读和略读。第二问谈启示即可)

1、成语: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黄河,母亲河》:1、背诵: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漫无边际的黄土地,流出了黄皮肤的群落,流出了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2、毛泽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3、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炎黄二帝的传说;尧舜禹的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4、关于黄河的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清,天下宁。5、关于黄河的成语:河清海晏、泾渭分明。6、写黄河的诗句:白居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黄河污染严重,拯救黄河迫在眉睫:①加快南水北调工程;②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③实行全河道用水统一调度。8、公益广告:还母亲河洁净的面容!或: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保卫母亲河,奉献赤子心!

第四单元

十六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选自《鲁迅全集》(《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体裁小说,文中的我是指迅哥儿,不是鲁迅。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六一公公淳朴善良好客。

字词:潺潺chán漂渺piāo miǎo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皎洁jiǒo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歌吹chuì 蕴藻yùn zǎo 家眷juòn 纠葛jiūgé词语解释:踊跃、依稀、自失、弥散、朦胧、宛转悠扬。阅读理解“月夜行船”

知识点:①大家跳下船:跳表现了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双喜拔前篙::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点、磕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②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照应: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照应: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照应:似乎听到歌吹了;果然是渔火照应:也许是渔火;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照应: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③心理活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轻松】——但我还以为船慢【急切】——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陶醉】;

④文中三次写豆麦作用:暗示时令是春末夏初,为下文偷豆做铺垫。

⑤段意:写我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业: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回望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的情景,与来时呼应;六一公公感激我是因为城里读书的我对他豆子的夸奖,表现了他的淳朴厚道;踊跃即奔腾跳跃,以静写动,把静物写活了。

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乐趣极浓,戏应更有趣吸引读者看下去)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5、“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6、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7、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十七、《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主题),作者刘成章。

字词: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理解:①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生命的力量的“厚土”。

③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同时“鸡啼”也是希望的象征,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震天撼地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突出场面的宏伟、锤击的有力。“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坚硬的外表,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痛快了山河勃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1、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十八、《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现代画家、散文家。

字词:惬qiè意蘸zhàn参cēn差cī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十九、《观舞记》作者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字词:褶zhě裙 颦pín蹙cù粲càn然 嗔chēn视叱chì咤zhà

识记: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1、 描写舞姿的古诗词 :

? 翩若游龙,婉若惊鸿。 ——曹植《洛神赋》 舞底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二十、《口技》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字词: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虽人有百手(虽,即使;今义,虽然):妇抚(抚摸)儿乳(喂奶)、儿含乳(乳头)啼、:以为妙绝(极)、群响毕(全,都)绝(消失)、:众妙(妙处)毕备、:以为妙(奇妙)绝、手有百指(指头)、不能指(指出,指明)其一端、 中:间(夹杂)、善(擅长)口技者、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会宾客大宴(宴,举行宴会;会,适逢)意少舒(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倾侧:翻倒倾斜;齁:打鼾。奋袖(扬起、举起)出臂、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以为(认为)妙绝、变色离席(色,脸色。席,座位)、曳(拉)屋许许声、呜:发出呜呜的声音。①一时,表同时发生;忽、忽然表突然发生;既而表相继发生;是时表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表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②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善”统领全篇,以道具简单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渲染紧张气氛,暗示表演者技艺高名气大。第二三四段均可分两层:第一层正面描写表演;最后一句为第二层写宾客的反应,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第五段照应开头。第四段“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对百千种声响做总概括;“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则是议论,运用夸张对偶赞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对联:①千种声响惊宾客;万般变化绝古今。②屏内儿啼犬吠火起惟妙惟肖叹为观止;座中侧目微笑默叹如痴如醉如临其中。

节奏:遥闻/深巷中犬吠;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概括第二三四段段意。

1、实词

善: 擅长 遥: 远 惊觉:惊醒 以为:认为 齐作:一齐响起 走: 跑

宴:即“大宴宾客”。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其:代词,指妇人。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是: 指示代词“这”。 妙: 形容同用作名词,指绝妙的声音。   作作索索:指老鼠活动的声音。 舒: 动词,伸展,松弛意为“放松”。

间: 动词,掺杂,夹杂。 崩倒: 房屋倒塌。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众人”。   曳屋: 指拉塌燃烧着的房屋。 一端:指一种(声音)。  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说出”。 是:指示代词,这时。

2、虚词

【于】介词,在。 【少】 副词,表程度,意为“稍微”。

【绝】副词,表程度。译为“极”、“最”。 【而】 连词,表并列,译作“并”。

【既而】 表时间,不久。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 【但】只

【亦】 也 【微】 隐约

【毕】 都 【而已】 罢了

【会】 适逢,正赶上。 【力拉】 拟声词,劈里啪啦。

【许许】象声词。

3、通假字 【坐】通假字,同“座”。

4、词类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②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④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目:做动词用,用眼睛看。

⑤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手。

5、古今异义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③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

⑤会宾客大宴   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⑥宾客意少舒   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6、一词多义

乳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奶头)

绝 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妙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奇妙)

7、特殊句式

【会宾客大宴】(倒装---宾语前置---“会大宴宾客”)

8、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

作用:内容上:强调道具简单。突出这场表演主要是用“口”来进行表演,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衬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板书:道具<简单> 衬托)

结构上: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板书:首尾照应)

第五单元

二十一、《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字词:战栗lì侵蚀shí毛骨悚sǒng然 履lǚ行怏yàng快不乐吞噬shì 羸léi弱告罄qìng

理解:①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他并不这么认为,否则就不会为他作传;

②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运用拟人表达斯科特和伙伴的痛苦心情。③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⑤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死亡,此时内心孤独痛苦但又勇敢面对现实。

1、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

(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文中哪些情节、语句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概括说明。

例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探险家诚实守信的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敬佩。)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科学家为事业自我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令人心灵震撼。)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5、“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使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刻,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们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舞扬威、洋洋自得。)

7、“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他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

8、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二十二、《在沙漠中心》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

字词:虫豸zhì

理解:① “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是说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②“把露水当做希望” 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③课文体现了“我”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假如有一天当我们也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④如何理解探险:探险不是一种寻求刺激的行为,不是只要有胆量或者靠年少冲动就可以去实践的,它是出于一种对责任的承担。

1、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二十三、《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作者是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郭超人。

字词:砭biān骨 崎qí岖qū 窒zhì息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阳关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二十四、《真正的英雄》选自《前世界名人演说经典》,作者是美国前总统里根。

字词:孜zī孜不倦 哀悼dào锲qiè而不舍阴霾mái

二十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人们常用成语“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重点词语:渭(渭水)、大泽(大湖)、邓林(桃林)、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逐走(竞跑,赛跑)、化为(成为)邓林、北(向北)饮大泽、道(半路上)渴而死。探究:①如何看待夸父逐日?(体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②夸父的优秀品质:做事有胆量有决心且有为目标而努力的坚韧不拔的精神。③启示:做事应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并矢志不渝。④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反映人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⑤夸父逐日丢命值得,从探索未知世界的角度看,精神可嘉。⑥这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的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⑦背诵要背篇目,翻译所有文言课文。

1、《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2、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3、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借助神话解释了“日月星辰移西北”和“水潦尘埃归东南”两种自然现象。对这两种解释的看法: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于是想象出英雄人物触不周山使天倾地不满。共工形象: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字词:昔者(从前)、争为(做,当)帝、触(碰、撞)、天柱折(折断)、地维(绳子)绝(断)、潦(积水)、天倾西北(向西北方向)。

1、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六单元

二十六、《猫》选自《郑振铎文集》,作者为现代作家郑振铎。

①感情变化:酸辛——怅然愤恨——愤怒更难过;

②启示:仅仅依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③三妹指着它笑着骂道:笑是因为喜爱,骂是因为担心它的安慰,也是喜爱。从提心吊胆(为下文猫的失踪埋下伏笔)、查问个好几次、笑着骂、晚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等词句可看出家人对第二只猫的喜欢。

④文章最后三个感叹号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悔恨和自责心理。

⑤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达了怅然愤恨难受的感情;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内容上表达了因伤害无辜而内疚自责之情。

⑥字词: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污涩sè怅然chàng蜷伏quán

1、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4419.html

更多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名句积累 古诗文名句积累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名句积累1、《伤仲永》一文作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

201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

201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后反思朱庄子学校四年级刘淑苹2014、6 一、试卷评析:  从卷面情况来看,所考的题型多样,内容难易适中,出题内容全面,概括了所学知识,题型是三类,分别是基础知识、阅读题和作文题。从整体题型看,这次试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单元知识能力梳理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藤野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字词总复习第一单元:攒(cuán) 拗(ǎo)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 )轻捷(jié )蟋蟀(xī shuài) 臃肿(yōnɡ zhǒnɡ)相宜(yí) 书塾(shú)蝉蜕(tuì)人迹罕至( jì hǎn)人声鼎沸(dǐnɡ)斑蝥(máo) 窍(qiào)覆盖 (fù)收敛( liǎn ) 脑髓(nǎo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二年级下册语文试卷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城北小学 徐丽丽一、试卷评价二年级语文试卷分基础知识、阅读和写话三大部分。基础知识分分字、词、句、篇四大块。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本次

声明:《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每课要点整理》为网友噬心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