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放飞一个世界奇迹
当一个物种在全球仅剩下最后7只,栖居于偏僻山村的几棵青冈树上,它们还有希望继续生存下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朱鹮,正在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奇迹。
上世纪前半页,朱鹮曾广泛分布于前苏联、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素来享有“东方宝石”的美誉,还受到日本民族的崇拜和敬奉。然而,上世纪60年代之后,这种“神鸟”却在自然界中谜一般突然灭绝了。
1981年5月,我国科学家在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境内重新找到已经消失了多年的世界珍禽朱鹮。
经过28年坚持不懈地抢救性保护,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已由7只增加到500多只,分布区域也从一个小山村扩散到汉中市全部11个县区。同时,朱鹮人工种群也发展到了512只,两者累加起来超过了1000只。
然而,现在要想断言朱鹮已经摆脱濒危显然还为时过早。事实上,由于生存环境及发展空间的制约,朱鹮野生种群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扩散速度也远远达不到人们预期。虽然朱鹮在游荡期内可以飞到周边的十多个县区,但是筑巢范围却很难突破到洋县以外。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全球唯一的朱鹮种群竟然生活在一条冰雹带上,或许哪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就会造成灭顶之灾。加上近年来频频爆发的禽流感等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犹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头顶,令朱鹮保护工作者提心吊胆。
对朱鹮人工种群进行易地野化放飞,帮助它们在较短时期内跨越省界,甚至国界,重新回归其历史分布区,无疑是朱鹮拯救行动的终极目标。
去年5月,在秦岭深处的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首次对人工繁育的朱鹮实行野化后易地放飞。经过近一年的观察,放飞的26只朱鹮中有6只回到基地,5只死亡,3只失踪,其余12只经历去年冬天的大雪考验之后,已经基本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尤其是画面中的两只朱鹮,居然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了繁殖育雏,给人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个成功意味着,朱鹮拯救工作的前景突然间变得一片光明。
在宁陕县城关镇朱家嘴村,80多岁的邹开印老人告诉记者,去年7月,两只朱鹮飞到他家门前的松树上,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冬天,这对朱鹮还在大树上做了窝,大约一个多月前,窝里孵出3只小鸟。
我们在现场看到,两只朱鹮亲鸟交替外出捕食,它们总会有一只留在窝里,悉心照顾幼鸟,宠爱之情令人赞叹。窝里的朱鹮幼鸟们时不时扇动一下柔弱的翅膀,渴望振翅飞翔。目睹此情此景,令人浮想联翩,但愿让朱鹮重新翱翔在东亚大地上空的企盼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我们为朱鹮人工种群野化放飞取得重大突破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朱鹮野生种群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这是拯救这个物种的根本和前提。
为保护野生朱鹮栖息地,洋县地方政府规定不准在巢区内使用化肥农药,限制在当地发展现代工业。尽管拥有“朱鹮之乡”的美誉,洋县地方经济却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县城周围,经常可以看到朱鹮那宛若云霞般美丽的倩影,这个曾经盛产“黑米”、“香米”而闻名的鱼米之乡,如今因出产绿色无污染的“朱鹮大米”更加名声大噪……
保护朱鹮,洋县人民已经付出得太多;放飞朱鹮,洋县人民所有的付出,最终将使其他省份甚至其他国家的人民从中受益。基于此,我们向洋县人民的奉献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根据规划,我国还将在河南、湖北等地进行朱鹮易地野外放飞,逐步恢复野外种群的历史分布区,同时为其他国家朱鹮历史分布区恢复野外种群提供经验。
只有等到宁陕县这批人工朱鹮种群在自然环境里繁育的后代们实现再繁殖,等到人工种群的朱鹮能够在更远更多的地域内完成野化放飞,朱鹮拯救行动才能真正宣告成功。
朱鹮,回家的路还很漫长。
朱鹮的食物主要是泥鳅、鳝鱼、青蛙,各种水生软体动物、各种昆虫等。
在拍摄现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异香,环顾四周,山坡上竟然到处都是野生兰花。空谷幽兰,不时传来朱鹮的啼叫声,令人心旷神怡,遐思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