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21世纪资本论》书评

21世纪的乌托邦空想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托马斯·匹克迪著

一本颠覆三观的学术书如何排在畅销榜首位?

2014-05-04

摘要:

这本书可能是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以来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一本书

有人说这本书是凯恩斯出版《货币通论》以来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下面是23件关于它你必须知道的事情。

9.《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HAROLDMEYERSON说这个匹克迪给了我们凯恩斯《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摘要]

这本书可能是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以来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一本书

有人说这本书是凯恩斯出版《货币通论》以来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下面是23件关于它你必须知道的事情。干货太多,建议收藏后慢慢阅读。

1.这本书叫《二十一世纪资本论》(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已经在亚马逊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2.它长这样,最方便的阅读办法就是花22刀去买一个KINDLE版本。



3.这本书是个法国经济学家写的,法文版2013年8月30日上市。



4.这位作者就是巴黎经济学院的匹克迪(THOMASPIKETTY)。



5.记住这张脸,因为匹克迪已经是个大红人了(有严肃的黑白照为证)。



6.有专栏用的水彩头像为证。



7.甚至已经有粉丝漫画为证。



8.《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PAULKRUG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这本书可能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著作。

9.《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HAROLDMEYERSON说这个匹克迪给了我们凯恩斯《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10.但是点评最到位的是《卫报》的专栏作家PAULMASON,他说:在曼哈顿夹着一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走路是勾搭其他进步青年的最有效办法!匹克迪到底说了什么?

11.7个字总结:资—本—主—义—不—公—平。但是这话我们都听过,重要的是匹克迪是如何论证的。

12.他的理论是,如果GDP的增速没有投资回报高,那么有钱人会更有钱,穷人会更穷。

13.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大致就是靠收入吃饭)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14.也就是说,钱能生钱,有钱人只会更有钱。1%的人比90%的人拥有更多财富,这种现象不是巧合,也不是夸张修辞,而是数学,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制造贫富差距的机器。

15.对普通人来说,除了要贫穷一辈子,还有更为可怕的事情:匹克迪说贫富差距一定会被拉得特别大,最后让民主社会无法正常运转。

16.对经济学家来说,他们使用了很久的一个模型失效了——一位1950年代的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曾说服了大家:资本主义初期贫富分化会比较严重,但是到了晚期会变得温和。匹克迪的研究显示,IT’SNOTTRUE。

17.匹克迪证明,事实正好相反——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很不公平,20世纪由于特殊原因面目变得还好,但是现在又奔着狄更斯小说里的那个时代去了。下面这张图显示1790年至2030年遗产占整个社会资源的比例,就证明了这个观点。



18.匹克迪告诉我们,从简·奥斯丁和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不工作而嫁给有钱人在道德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支持不劳而获的道德观,但是今天,这种情况又变得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了。所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又成了全世界同行的经验之谈。

19.匹克迪认为20世纪贫富差距的缩小才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大多与战争、工会运动,以及关键的科学进步有关。

20.如果匹克迪是对的,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漫长的低增长的资本主义时代,贫富差距会持续扩大,如果你出身不好,一辈子就只好像一个没有碰到罗切斯特的简·爱那样了。



那怎么办呢?

21.匹克迪的理论带来的最大冲击可能是针对福利社会的合理性。匹克迪认为福利社会其实解决不了问题。无论是教育、医保,还是所得税,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资本在社会中分配相当不均的问题。

22.相对温和的左派一直认为追求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全民医疗就能够带来一个更公平的社会。而保守的右派也一直把福利社会看成一个巨大的让步和牺牲。这两派人现在都需要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或者调整自己的主张。

23.匹克迪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

24.但匹克迪也指出,他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21世纪资本论》书评: 21世纪的乌托邦空想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匹克迪(ThomasPiketty)偏爱资本主义,因为它能有效地分配资源。但他并不欣赏资本主义下的工资分配方式。他认为,几乎任何财富累积都是违反道德的。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事关公正。要实现公正,就要消除高薪,并通过向富人征税减少其现有财富。

匹克迪先生在《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中,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不论匹克迪的数据是否令人信服,其中还是有令人质疑的余地。因为作者自己也在书中标有注意事项。且事实上,书中的很多早期数据都是基于房地产遗产税和无把握推断的有限样本,但这些基本无关紧要。因为本书不能算是一本经济分析著作,而是一篇观点奇异的长篇意识形态文章。

匹克迪是巴黎经济学院的教授。他认为唯有低收入工人的生产力可予以客观衡量。他假定,若一份工作具有重复性,诸如“流水线工人或快餐服务员,”要衡量他们每个人的贡献价值相对容易。因此,这些工人有权享有他们的薪酬。但他认为高收入者的生产力就较难衡量,且他们的工资到头来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任意性。”他们所反映出的是一种“意识构想”而非价值。

据匹克迪所言,企业“高管”们飙升的薪酬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不公现象之来源。而这些高管只能通过运气或企业管理中的缺陷获得好处。只需偶尔扫一眼报纸便可知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作者认为没有哪个首席执行官的工作表现配得上他的收入。到底哪种职业有权获得高薪,——是运动员还是内科医生?又或是以21.99美元一副本的价格售卖零边际成本电子书的经济学家?作者并没有说明这点,因为他不想“沉溺于构建一个财富的道德等级制。”

他确实承认企业家们对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必不可少”,但是他们的成功通常存在污点。有些企业家的成功,靠的是“真正的创业努力,”而一些企业家的成功则仅凭运气或“完全的盗窃。”甚至那些通过创业努力得来的财富很快也发展成“极度持久的资本集中。”这是个滚雪球般不断加剧地不公平现象,因为“有时财产始于盗窃,任意的资本收益很容易会在基础犯罪中根深蒂固下来。”纵观全书,几乎全是对金融资本赚取回报这种观念的中世纪仇视。

匹克迪先生认为一个社会越富有,就有越多的人想争取相对最佳的社会地位,不公平现象就会随之而来。在谈到未来图景时,他提到简·奥斯丁和巴尔扎克这些永恒的经济权威人士。纵观全文,他一直反复提到一个题外话,那就是《理智与情感》和《高老头》里为追求嫁妆使用阴谋诡计的的小说人物。他对下面这个演算很着迷:辛勤工作所得到的报酬是否比那些通过与富豪结婚而获得的财产更多?如果不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工作?究竟为什么要遵守道德?”

虽说美国企业高官是匹克迪特别讨厌的一群人,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也同样深深地困扰着他。他蔑视地称这群人为“微不足道的食利者”——这些人微薄的收入让其对着那1%的富人望洋兴叹,但同时这群人又有些积蓄,退休金和其他资产。这一大群人将会变得愈加壮大,愈加富有,通过遗产把资产传给下一代,而这是“一种很常见且令人不安的不公平的形态。”他悲叹说这种现象很难“矫正”,因为它涉及的人数太多,不像易被妖魔化的小部分精英。

因此下一步该做什么?匹克迪先生敦促先向收入在50万至100万美元的人群征收80%的所得税。这不是在为教育或失业福利筹集资金。恰恰相反,他不希望这项征税带来很多国家收入,因为收税的目的在于“终结这种收入。”同时,向收入低至20万美元的人群征收50%—60%的税率来发展“贫穷的美国社会状况”也很必要。另外,还必须向富人征收高达10%的年财富税,向一般富裕人群征收高达20%的一次性资产评估税。他带着轻松的口吻告诉我们这些征税都不会拉低国家经济增长,降低生产力,企业家热情或是创新动力。

促进增长并不是匹克迪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毫无疑问,贫困,失业和机会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运气好坏,努力工作,懒惰优点是人类事物的固有特征。匹克迪不是第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家。他援引的话,诸如,“苏维埃实践”让人们“摆脱枷锁,卸下累积财富的桎梏。”依他所言,这只会导致人类灾难,因为社会需要市场和私有财产拥有一个运转的经济。匹克迪称其解决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平和有效的方式来应对私有资本及其收益的外部问题。”这位教授该读的不是奥斯丁和巴尔扎尔的作品,而该读读乔治欧·威尔的《动物庄园》和阿瑟·库勒斯的《中午的黑暗》。

克鲁格曼:《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吓坏了谁?

http://www.sina.com.cn2014年04月28日18:17纽约时报中文网

保罗·克鲁格曼2014年04月28日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皮克提(ThomasPiketty)的新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确实成了一个现象。别的经济学书也曾经畅销过,但皮克提的著作是一部能够改变舆论走向的严肃学术作品,大多数畅销书都做不到这一点。而且它让保守派大惊失色。所以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的詹姆斯·佩特库奇斯(JamesPethokoukis)在《国家评论》(NationalReview)上警告说,必须对皮克提的作品进行反驳,否则“它就会在知识界传播,重塑政治和经济观念,而未来所有的政策论战都会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展开。”

那就祝他好运吧。这场辩论中真正令人惊讶的事情是,到目前为止,右翼似乎未能对皮克提的论述提出任何实质性的反击。他们做出的反应全都是贴标签。具体而言就是宣称皮克提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任何认为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是个重要问题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入是他们提供的服务换来的正当回报。不要管他们叫“那1%”,或“富人”,他们是“就业岗位创造者”。

但如果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财产,那还怎么用这种说辞搪塞?如果越来越多人的财富,并非来自创业进取,而是来自继承,又该怎么说?

皮克提阐明了,上面这两个问题并非泛泛而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社会确实是由一个继承来大量财富的寡头阶层把持的。这本书令人信服地阐述道,我们正走在退回那种状态的道路上。

那么,如果一个保守派担心这份诊断书可能成为向富人加税的理由,他该怎么办呢?他可以试着以有理有据的方式反驳皮克提,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任何迹象。就像我说的,实际上全都是贴标签。

我想,自己不应对此感到惊讶。我参加关于不平等的辩论已经超过二十年了,还没有见到过保守派的“专家”能够对这些数字提出反驳,而不在智力上摔跟头。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仿佛根本并没有站在他们那一边。与此同时,只要任何人对自由市场原则从任何角度提出疑问,都会被“抹红”,自从威廉·F·巴克利(WilliamF.Buckley)之类的人试图阻挠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理论时开始,这就已经成了右翼的标准操作程序——不是证明那种理论是错的,而是谴责那是“集体主义”。

不过,看着保守派们一个接一个地谴责皮克提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很令人惊奇。即使是比其他人更有城府的佩特库奇斯,也把这本书称作是“软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成立的唯一前提是:只要一提财富不平等,你就会成为马克思主者。(或许他们就是这样看待这个议题的。最近,前参议员里克·桑托勒姆[RickSantorum]谴责“中产阶级”这个词是“马克思主义的调调”,因为你明白的,美国没有阶级。)

不出意料,《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的评论扯了很远,从皮克提呼吁用累进税制作为一种限制财富集中的方式,谈到了斯大林主义的邪恶。可这种措施像苹果派一样美国,主张这样做的曾经不仅有主要的经济学家,还有主流的政治人物,最高包括西奥多·罗斯福(TeddyRoosevelt)总统。《华尔街日报》只有这点本事么?答案显然是:是的。

现在,替美国的寡头们辩解的人显然没能做到条理分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政治上也节节败退。钱仍然能说了算——的确,现在金钱的声音比过去更加响亮,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以罗伯茨(Roberts)为首的最高法院。不过,观念仍然意义重大,它能影响我们围绕社会议题展开的讨论,并最终影响我们的行动。皮克提的著作引发的恐慌显示出,右派在观念上已经乏善可陈了。

“拼爹资本主义”再现?

21世纪经济报道于时语2014-03-0102:20:57评论(0)条移动客户端

核心提示:“遗产型资本主义(capitalismepatrimonial)”,指的是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福山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时名声鹊起。福山的重要论据,在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展现比计划经济更大的效率和创造力,一方面避免了20世纪之前欧美资本主义初期发展时期的严重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在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上,福山理论的重要基础是1950-60年代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Kuznets)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库兹涅茨曲线。这一倒U形曲线断言:贫富差距的增加,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半期的现象,由城乡差距和人口城市化过程等因素造成。等到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程度,贫富差距就会超越峰值而逐渐下降。(图一:库兹涅茨曲线)

虽然遭到了不少批评,特别是“东亚经济奇迹”的反例,库兹涅茨曲线确实有相当的数据基础,尤其是二次大战之后,欧美经济持续增长,劳工工资节节升高之外,GDP和公民收入中的劳工份额也稳步上升,人口中中产阶级比例急速增加。这些数字无不支持库兹涅茨曲线和劳资双赢的“良性资本主义(benigncapitalism)”,欧美各国普通劳工的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成为美苏冷战中西方最有力有效的宣传工具。

但是上世纪最后廿年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库兹涅茨曲线和良性资本主义的观念开始遇到越来越大的麻烦和质疑:虽然欧美经济在若干短期衰退之外继续稳定发展,两极分化和贫富矛盾加剧却持续上升。自从金融海啸引发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全球衰退以来,贫富分化终于成为欧美世界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例如奥巴马总统今年国情咨文中,贫富差距便是个主要题目。欧美主要报刊杂志上,有关贫富分化的分析讨论更是层出不穷。

违反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明显趋势是GDP和国民收入中劳工份额的下降。连右翼的哈佛大学英裔经济史专家尼尔·弗格森(NiallFerguson)也特别指出,从2001到2006短短五年中,美国GDP中的企业资本利润部分从7%急增到12%。经济学家和传媒最喜欢引用的数据,是按照通货膨胀计算。从1989年开始,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实际停滞甚至下跌,但是同一时期美国顶尖1%、0.1%以及0.01%富人阶层的收入却突飞猛进,这一趋势的起点与冷战结束几乎同时,很难归结于巧合。

对于西方世界的近二三十年来贫富差距不断增加的事实,最普遍的解释是经济全球化,导致高薪“劳力者”职位的流失。另外便是高科技革命和工业自动化,使得低教育劳动力的工作职位进一步减少。逆转两极分化的答案,除了刺激制造业的复苏,更在于加强低收入人口的教育程度。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仔细研究之后,发觉全球化造成的“职位外包”只能解释美国劳工职位总数减少的很小一部分。英语《亚洲时报》则报道,中国高级劳动力的工资实际已经不亚于南欧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近年来,西方各国不仅低教育劳动力失业率教高,就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也与日俱增,对“教育救贫”论泼了一盆冷水。

“拼爹资本主义”的回归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匹克迪(ThomasPiketty)近一千页的新著《二十一世纪资本论(LecapitalauXXIesiecle)》,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疑问。

匹克迪引用大量数据,否定库兹涅茨曲线和相应的良性资本主义观点,认为现有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解决贫富差距不断增加的社会危机,先介绍一下,匹克迪是研究西方社会顶尖巨富的先驱,做出了许多突破性的发现,成为经济学界的新星。因为“占领华尔街”运动而进入大众词汇的“1%富人”,就是他的创造,他的新著已经引起经济学界的很大关注,英文翻译版也即将出版发行。

匹克迪的主要论点,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大半个多世纪中,劳动力获利超过资本的“良性资本主义”,实在代表了历史的一个例外。匹克迪批评库兹涅茨曲线建立这样“例外”的短期历史数据上,而并非真理。按照匹克迪,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向“拼爹资本主义”回归。在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下,贫富差距必然只会加大,而不会缩小。

这里“拼爹资本主义”是我的山寨版译名,匹克迪的法语原文是“遗产型资本主义(capitalismepatrimonial)”,指的是同一概念: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对于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匹克迪的基本经济模型其实相当简单,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规律和一个不等式。

匹克迪首先引进资本总量K与国民年收入Y之间的关系:K=βY,或者β=K/Y.匹克迪做过的许多研究显示,发达的西方经济中,与库兹涅茨曲线正好相反,β与时间的关系是正U型曲线。换言之,资本对收入的影响在初期减少之后,会达到谷底而恢复上升。匹克迪的第一个经济规律,是国民年收入Y中的资本份额α等于资本年回报率r乘以β:α=rβ.匹克迪的第二个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稳定体系中,上面定义的资本-收入比率β等于储蓄率除以经济年增长率g。这个规律在匹克迪理论中只起了次要作用。匹克迪最关键的命题,是在“正常”历史条件下的下述不等式:

r>g

也即在“正常”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年回报率总是大于经济年增长率。

这一基本不等式的重要含义,便是资本持有者的收入增长永远高于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因为前者的收入只会有小部分用于消费,而普通穷人的收入则几乎全部用于维生,造成两者的贫富差距只增不减。
[转载]《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匹克迪根据大量历史数据,绘出了有史以来全球平均资本年回报率和经济年增长率的下述图示。(图二:历史上的全球平均资本年回报率和经济年增长率)

这一图表清楚显示,除了近代例外时期,资本收益率一直在4-5%左右,而经济增长率在近代之前一直低于2%。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各种特别原因(战争破坏和技术革命等等),经济增长率首次持续超过了资本收益率,而导致劳工收益增长超过资本收益的“异常”。从本世纪开始,这一情况逆转,回归到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历史常态,所以造成无法改变的两极分化。

我在两年前的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上找到了以下美国富人收入与股市指数对比的图示,强烈支持匹克迪的理论。该图显示,只有在大致相当不等式r>g不成立的“异常”时期,富人收入增长才低于股市指数增长。近数十年来,富人的收入不仅暴增,也越来越取决于股市也即资本市场。[图三:美国富人收入与股市指数对比(1913年=100)]

总之,一旦回到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常态”,资本拥有量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是代际继承。匹克迪披露:在号称实行社会民主主义的现代英国、法国、德国,目前国民收入中仍然有大约一成(8%-12%)来自遗产继承,这与百年前的旧欧洲大致相当。这还不包括日益重要的知识教育资本的代际传承。这就是匹克迪“拼爹资本主义”说法的由来。

匹克迪的父母参与了法国1960年代的学生造反运动,导致匹克迪明显的左倾立场。他曾经担任法国社会党罗雅尔(现总统奥朗德的长期女友)竞选总统的经济顾问。但是他的的历史数据相当扎实,获得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赞同。他的理论的唯一软肋,是随着资本积累相对劳工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否最终会造成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尚无定论。如果匹克迪的理论成立,那么除了大规模“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或者通过暴力革命的社会大洗牌,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在这一意义上,《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而进入政治经济学范畴,其影响或许不会亚于《资本论》。

托马·皮克提的畅销新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1941次点击

8个回复

贲尼于2014/5/319:06:55发布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

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托马·皮克提(ThomasPiketty)年满18岁,所以他不必再经受法国长达几十年的关于共产主义善恶的折磨人的智慧争论。他回忆说,苏联解体后,他和一位密友曾在1990年初去罗马尼亚旅行的经历,更让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这个经历多少令我终身对站不住脚的、反资本主义的花言巧语免疫,因为当你看到那些空荡荡的商店,当你看到人们在街上排起长队却买不到任何东西,”他说,“你就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私有财产和市场制度,不只是为了经济效率,而且是为了个人自由。”

但是皮克提对共产主义的醒悟不代表他也抵制卡尔·马克思(KarlMarx)的知识遗产,马克思曾努力解释资本主义的“铁律”。和马克思一样,他对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不公非常不满。他断定,这种不公会继续恶化。“我属于从未受到共产党诱惑的一代;我太年轻了,没有赶上那个时代,”皮克提在自己位于巴黎经济学院一间通风不佳的小办公室里接受长时间采访时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容易用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不公平等重要话题,因为我没有卷入过那场争论。我无需解释自己有亲共或亲资的倾向。”

42岁的皮克提的新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哈佛大学出版社)一鸣惊人,至少在经济学界是这样的。他的书抨击了人们之前对高级资本主义的仁慈的假设,预测在工业化国家财富会越来越不平等,这将对公正和公平的民主价值观产生深刻而恶劣的影响。

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BrankoMilanovic)称它是“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写道,它“将是本年——也许是这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本主题严肃的图书已经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书名是为了与马克思的《资本论》(DasKapital)相呼应。该书意在回归马克思和亚当·斯密(AdamSmith)等前辈写过的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范畴。它尽力去理解西方社会以及支撑它的经济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皮克提抨击了“财富推动一切发展”的观点,向民主政府解决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发起了挑战——教皇弗朗西斯(PopeFrancis)和奥巴马总统最近也都对不公平所带来的后果发出警告。

皮克提是个优等生,通过传统方式成为法国精英人士,18岁时被精英云集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录取。22岁时完成关于财富再分配理论的博士论文,该论文获得了一些奖项。然后他到麻省理工教经济学,两年后由于对美国的经济学研究感到失望而返回法国。

他说,理论经济学过于关注保证计量经济学和统计插值技术正确,“你没有真的在思考,你不敢问那些重大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们也往往把自己研究的问题缩小到自己能回答的范围内,“但有时这些问题不是很有趣,”他说。“我想写一本真正的、能与每个人对话的书,这意味着我不能选择自己的问题。我必须正面应对那些重要的问题,不能逃避”。

他也不畏惧文学,从简·奥斯汀(JaneAusten)和巴尔扎克(Balzac)等现实主义小说家对社会的描述中寻找灵感。在这些小说中,财富最好是通过聪明的婚姻获得的;每个人都知道继承土地和财产是过上好生活的唯一方式,因为光靠劳动是挣不到钱的。他想知道那种臆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皮克提的著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也是对自由经济学的挑战。根据几个世纪的数据,他发现,资本收入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好几倍,这意味着工资收入的比例在相对缩小。

通过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伊曼纽尔·塞斯(EmmanuelSaez)合作,皮克提把自己的研究从法国延伸到了美国,他发现20世纪初的规律——“资源分配的头10%几乎完全是租赁收入、股利收入和利息收入”——似乎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变得不那么普遍了。

“我过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实际上我们在慢慢朝之前均衡的方向发展,我们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的一部分,”他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它不可能被如此清晰地理解——又多出20年的数据对我们理解战后这段时期帮助极大。”

他的发现——在现代化的电脑帮助下——是以先进工业国家几个世纪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的。这些观点说起来也相当简单:资本收入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好几倍,这意味着工资收入的比例相对在缩小,工资收入的增长极少能快于总体经济的增长。在人口和经济增长放慢时,这种不平等变得极为突出。

战后经济看起来不一样了,那种不平等降低了,原因是历史灾难。“一战”、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摧毁了私人资本的大量积累,特别是在欧洲。法国人所说的“辉煌的三十年”——战后大约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和不断减少的不公平——是个反弹。当然,美国的变化不是那么明显,因为战争是在别的地方进行的。

人口和经济增长率高于正常水平,加上对富人增税,减少了不平等。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专业和政治假设——不平等将会稳定下来并自行减少——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们现在回到了传统模式,每年的资本收益率是4%至5%,而经济增长率大约是1.5%。

所以不平等很快开始加速,某种程度上里根(Reagan)和撒切尔(Thatcher)对富人减税的政策加剧了这种状况。“涓滴经济学本来可以是正确的,”皮克提简单地说,“只不过它碰巧错了。”

他的作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也是对放任经济学的挑战,这两种理论“都指望依靠纯粹的经济力量来实现普遍的和谐或公正”,他说。马克思认为由于体制的矛盾,资本收益率将降低至接近零,带来崩溃和革命,皮克提的看法则完全相反。“资本收益率可能永远高于增长率——这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来还会是这样。”

2012年,1%收入最高的美国家庭获得了全国收入的22.5%,是自1928年之后的最高值。现在10%最富有的美国人占有全国财富的70%不止,比1913年镀金时代结束时的比例更高。而且其中一半是由最富有的1%的人占有的。

皮克提有三个女儿,分别11岁、13岁和16岁。他不是革命者。他是个无党派人士,他说自己从未为任何政客担任经济顾问。他称自己是个实用主义者,只是凭数据说话。

他承认自己的著作从本质上讲是政治性的,他对现在常见的管理层高薪非常不满,说“花1000万请一个人为你工作的想法,纯属观念形态的问题”。

他说不公平本身是可以接受的,它能激发个人主动性和财富创造,在累进税和其他措施的协助下,它能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更富有。“我不介意不公平,只要它是对大众有益的,”他说。

但是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E·施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一样,他认为极端的不公平“在威胁我们的民主体制”。民主不只是一人一票,而是承诺提供平等机会。

他说,当收入、政治影响力和知识信息产出极端不平等时,“民主体制很难运行。20世纪的一个很大的教训是我们不需要19世纪的不平等继续下去。”但在他看来,这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再次前进的方向。

跟他合作的塞斯说,“托马既追求完美,又没有耐心——他想让事情做得又好又快。”他补充说,皮克提“对经济学有着难以置信的直觉”。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表达了皮克提的政策理念。他支持对真正的财富(去掉债务)执行全面累进税,产生的收益不是交给效率低下的政府,而是重新分配给那些拥有较少资本的人。“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公平而实际的分担税务负担的方法,”他说。

他说,与单独的收入相比,净财产更能表明支付能力。“我只是建议减少世界上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几乎没有财产的人的财产税,”他说。

该书是一年前以法文出版的,它不是没有遭到批评,特别是针对皮克提的政策处方,有人认为从政治角度讲它太天真。还有人指出,有些资本的增长是因为老龄化人口和战后抚恤金计划,不一定是继承来的。

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批评,皮克提说他对此持欢迎的态度。“我当然期待争论。”

台媒解读皮凯提著作《21世纪资本论》2014年05月04日14:0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9  据《纽约时报》报导,法国经济学者皮凯提(ThomasPiketty)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在全球经济学界投下一枚震撼弹,揭穿当代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并预测工业国家的资本不均情况将更为恶化,对民主政治的公平、正义价值造成深沉且恶质的冲击。

台湾《经济日报》2日社论指出:著名经济学者米拉诺维奇称此书为“经济思想的分水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说,此书“将是今年、且可能是10年内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该书已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皮凯提在书中最震撼的观点是,二战后30年间工业国家出现的贫富差距缩小,只是一段“反弹波”,之后又再度扩大,未来更将持续恶化。在这个大约30年左右的“反弹波”中贫富差距之所以一度缩小,是因为经过一战、经济大恐慌及二战之后,严重摧毁了私人资本累积,加以二战后由于人口及经济增长异常快速,及提高富人税赋,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是皮凯提对于长期历史发展现象的观察,道出了一个通常为大家所忽略的现象及问题。

更精彩的是在于他对于此一长期贫富不均现象的解读,主要与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偏高报酬有关。皮凯提研究工业国家几世纪来的财富累积及经济成长统计数据,显示资本所创造的所得成长率是经济成长率的好几倍,亦即所得流向工资的比率持续缩小,以致于工资成长率鲜少超过经济增长率。以近30年的情况而言,资本的年报酬率达到4%或5%,而经济年成长率仅1.5%左右,因而扩大了贫富差距。

皮凯提因而担心,这样的形势如果持续下去,将对民主政治的公平与正义造成巨大伤害,因而作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议对实质财富(扣除负债)全面课征累进税;但税金不应交给无效率的政府,而应重分配给资本较少的人。

相对于二战以来全球(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主潮流一味地沈迷于数理化、计量化、模型化的大趋势而言,皮凯提的这本新书确实让人一新耳目,他在经济思想上的新发现,以及对当代政经体制的深刻反省,确实担得起经济学界对他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对照于近年来因为贫富差距扩大而引发的全球性社会运动,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到中东北非的茉莉花运动再到台湾最近的太阳花学运,这位法国学者皮凯提的观察角度及其分析与建议,也都极具现实意义。

社论说,鉴于皮凯提的“资本新论”极可能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我们也提出几点补充性看法,供各方参考。

一、首先,皮凯提发现并指出的贫富差距持续恶化乃是一种历史常态,其中原因除了有皮凯提强调的资本报酬相较于劳动报酬长期偏高一点之外,或许还有另外两个推波助澜的因素。一是近几十年来风起云涌的全球化大潮流:全球化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一体化,自然有利于将资本主义内在基因中的所得差异化,在全球范围中进一步地强化。其次,则是近年来尤其是金融海啸之后,几乎所有先进国家乐此不疲的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其在资产泡沫形成及因而造成的贫富差距恶化上的效应也不容低估。

二、长期性的贫富差距扩大,固然对民主政治的公平与正义造成伤害,它其实也会因制约消费等内需的增长而不利于经济的成长。换言之,一个表面上的社会问题其实在长期间也是一个本质上的经济问题。

三、这就让我们想到了更早的马克斯的《资本论》。马克斯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所作的评论与预言,或可与皮凯提的《21世纪的资本论》相互比较与启发。

四、如何针对贫富差距问题采取对策,除了财税政策,似乎应有一些更积极性的做法,包括对公司法(组织)有关利润分配机制的检讨改革及国家在整体公共资源更公平合理的配置等方面。果如此,皮凯提之书就真有可能成为“经济思想的分水岭”了。

《21世纪资本论》在煽动革命吗?它为何让富人害怕?

2014-05-01ibooks

美国亚马逊上现在最畅销书的是什么,你知道吗?就是这本已经在网上卖脱销的《21世纪资本论》(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没办法,右派报纸杂志拼命骂它,克鲁格曼这类自由派连发三篇赞美它的评论,那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跟老马的《资本论》到底什么关系?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是42岁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黎商学院教授托马斯·皮克迪(ThomasPiketty),他现在可是经济学界的明星式人物。这本《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在美国出版2个月时间,就已经卖出5万册以上,并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这对于一本将近700页的学术著作来讲,相当牛逼。

皮克迪将新书命名为《21世纪资本论》,显然有向马克思的《资本论》致敬的意思。他自己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试图让分配问题以及对长期趋势的研究回归经济学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追随的是19世纪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开创的传统。我与他们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我使用大量历史数据。”

不过皮克迪并非马克思式的革命者,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我赞同私有财产,但资本主义和市场应该成为民主的奴隶,而不是相反。”他偏爱资本主义,因为它能有效地分配资源。但他并不欣赏资本主义下的工资分配方式。他认为,几乎任何财富累积都是违反道德的。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事关公正。要实现公正,就要消除高薪,并通过向富人征税减少其现有财富。

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看来,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皮克提的代表作《21世纪资本论》将成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皮克提可以说是世界上研究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他不单单是记录了如何有越来越多的收入汇聚到一小群经济精英的手中。他还有力地证明,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承袭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的重要性要高过后天的努力和才能。

皮克迪在这本书里提出的主要观点:由于投资回报率倾向于高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需要对富人征收累进的全球税收来保护民主社会。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通过收入可以衡量,但最富有的那批管理阶层、资本投资者,他们的收入该用什么标准衡量?他们配得上这么高收入吗?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

皮克迪认为唯有低收入工人的生产力可予以客观衡量。他假定,若一份工作具有重复性,诸如“流水线工人或快餐服务员,”要衡量他们每个人的贡献价值相对容易。因此,这些工人有权享有他们的薪酬。但他认为高收入者的生产力就较难衡量,且他们的工资到头来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任意性。”他们所反映出的是一种“意识构想”而非价值。作者认为没有哪个首席执行官的工作表现配得上他的收入。到底哪种职业有权获得高薪,——是运动员还是内科医生?

他确实承认企业家们对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必不可少”,但是他们的成功通常存在污点。有些企业家的成功,靠的是“真正的创业努力,”而一些企业家的成功则仅凭运气或“完全的盗窃。”甚至那些通过创业努力得来的财富很快也发展成“极度持久的资本集中。”这是个滚雪球般不断加剧地不公平现象,因为“有时财产始于盗窃,任意的资本收益很容易会在基础犯罪中根深蒂固下来。”

在皮克迪的分析中,在1914年之前,经济状况非常不平等。在1910年,最富有的10%的欧洲家庭掌控着社会总财富的大约90%。由资本产生的租金和红利让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更高;最富有的10%获得了社会总收入的45%以上。皮克迪的著作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不平等现象出现任何自然的下降。

1914年至1950年的战争和经济萧条把富人拉回到现实。战争对资本、国有化、税收和通胀造成了物质上的破坏,而“大萧条”则通过资本亏损和破产毁掉了财富。但是,资本后来得以重建,而且资本所有者再一次繁荣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财富与收入的比例随着收入不平等的加大而增长,而且财富集中程度也正在接近一战前的水平。

在皮克迪的描述中,由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或者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经济收敛的推动力。原来的财富对每年产生的新收入的政治经济影响逐渐减少。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大约占1700年至2012年全球GDP平均增长的一半。

据皮克迪估计,目前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正在把财富集中的水平推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水平。财富与收入的比例在那些受到人口问题挑战的经济体中最高,比如意大利和日本。皮克迪认为,在当今世界,资本回报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才是更加“正常”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增长速度要高于产出的增长或收入的增长。新技术同样让机器更加容易地代替人工。这会让资本吞食更大份额的国民收入,进而增加资本回报。自动化进入了新一轮的爆发过程,财富集中和不平等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一个非常19世纪的问题增添一些现代特点。

最后的结论很简单,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向“拼爹资本主义”回归,作者的原文“遗产型资本主义(capitalismepatrimonial)”,即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在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下,贫富差距必然只会加大,而不会缩小。 匹克迪的父母参与了法国1960年代的学生造反运动,他曾经担任法国社会党罗雅尔竞选总统的经济顾问。如果匹克迪的理论成立,那么除了大规模“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或者通过暴力革命的社会大洗牌,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411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说岳全传》武力大排名 封神纪武力排名

原文地址:《说岳全传》武力大排名作者:王俊杰猛一、排名的几个原则:1、尊重历史书籍,本文排名的唯一文字依据就是金丰、钱彩的《说岳全传》。曾经上过几个“三国”论武的网战,里面的朋友为三国英雄的排名争得不可开交,仔细一瞧,呵呵,原来

转载 《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 甘地自传

原文地址:《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作者:hui_ting1979一个人如果想要改造别人,就不应该同时和被改造者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朋友是相互影响的,在友谊中是不会有轻易改造任何一方的机会的。我以为一切排他性的亲密友情都应当避免,因为人容

声明:《转载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为网友背着书包闯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