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上师《心法十论》 万行教师人才网





心法一:论明师

大彻大悟的人就是一位彻底地平凡的人,正是因为平凡,才使其成为一位神秘莫测的人。平凡的人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完全满足于现状,享受现有的生活,他没有什么想达成,做任何事都没有动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彻底平凡的人来讲,都是一种享受,他直接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不加分别地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谓生活,只会去经验生活,让生活来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

圣人就象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她是好是坏,有人说她好,必然也会有人骂她坏,有人需要她,也有人不需要她,然而太阳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改变自己的行规。

“一真法界”:得道的人可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参而不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起必一切起,一落必一切落,万事万物皆是佛,皆是法,平等无二。

没有众生就没有明师,明师的功德是以众生为基地培养起来的,众生是土壤,明师是大树,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的叶子和果子最后又落在土壤上,众生的福报是以供养明师而来的。

成道的人融入了整体之中,“我执”的空间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在做,他没有得的感受,也没有失的感受,生死的空间早已不复存在了,他虽说是活在当下,可是连当下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也会努力,也会发火,也会骂人,但这些却又都不存在于他里面。

开悟的明师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会畏惧任何东西,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她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她的眼中没有好也没有坏,她是一个善恶不分、男女不分天堂与地狱不分,生与死不分的圣人。在她的眼里没有一个是众生,个个都是佛。超越自我的人,进入道里面的人,哪里还会有善恶美丑好歹之分呢?她证得了无分别智,她不讲信用,也不会失去信用,她不会再造业障,也不会再消业障,她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对于悟道者而言,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爱某人,也不恨某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想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应,悟道者的心中始终是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的爱的化身。

成道以后的身体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形象存在,而内在的存在已彻底改变了,我还是我,但又不是以前的我,过去的我死了,又生出一个新的我——无量劫以前就有的我——现在重新出现。因为现在的我头脑--心意识死了,无量劫以前的我不得不出现。

不要认为修行人修到最后象个木头一样,什么也不知,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固然象个木头,由于头脑不再向外追逐,这股力量返回来逐渐进入了内在的核心,完成了这个过程后,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技巧都变成了觉知,天空中飞的一只小鸟,犹如在你的心头飞过,别人在地上行走,犹如踩在你的心头。当然这种境界里是种难受的境界,你太敏感了,你太容易受到影响了。从另一面讲,此时的佛、菩萨、天堂、地狱都和你在一起,和你同一体,你已到了家,再也没有任何事让你可做的了,你的整个旅程已经完成,你的整个结果就是一个觉知,时时刻刻地觉知,梦和非梦都成了觉知。过去的一切,在你觉知的状态下都连接上了,都记忆上了。所有的方法都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内在的觉知,变成了觉知后,也就不需要方法了,过去的方法只能对后来者有用。明师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叫醒你的“睡眠”,然而由于你头脑的习惯势力,明师把你叫醒后,你还不愿“起床”,仍然赖在床上,顷刻间又开始做你的梦。什么时候头脑被明师打死了,觉知才会立即稳固,它不需要时间,瞬间的功夫就可完成,也许努力十年就是为了那一瞬间。明师只是掌握了如何切断你的头脑--心意识,而能让你立即与内在的觉知连接上,让你变成觉知,错过了这个瞬间,也许一年、十年、好几世才会出现下一个瞬间,一旦达成一次瞬间,你将变成永恒的觉知,瞬间足以铸永恒。

人类的痛苦几乎大半都是来自于比较,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比较,倘若能够进入内在使灵性开花,那么也就不会和外面的事物比较了。诸佛、菩萨能够深入禅定,她喜悦、她宁静、她满足、她博爱,就是因为她内在的灵性花开放了。

大开悟的明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教理,所说的所行的都是代表如来佛,供养明师就是供养三世诸佛,轻慢明师也即轻慢三世诸佛,明师是与三世诸佛心相通。

得道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的任何事物,自己的内在也一样活得很充实,他不仅能和自己为伴,也能和万物为伴,他外在看上去是孤独的,而内在实是与万物同一体。同没有任何欲望,他从不显示自己,他能承受别人给他的是是非非,他从不认为自己很重要,他从不努力奋斗,他看上去象个傻瓜蛋,象个无用的人,象个软骨头,他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你跟他合作一定会气死你,但他从不会气你,他只能做圣人,这个圣人的头衔还是别人给他的雅称,实际上他什么都不是,千万别把他划分成是属于某一类型,否则你会失望,切记、切记……

佛菩萨无所不在,没有来去之说,只是众生没有摆好自己的“频道”,接收不到,所以不能和佛、菩萨沟通。悟道的明师正是懂得了架设频道的技巧,虽然众生皆有佛性,若不因明师的指导,终究不会悟道,一旦学会了频道的密码和技巧,立即和佛、菩萨沟通。

开悟的人若没有感情,又如何了解众生的感情呢?又如何帮助众生呢?生在人间就有人的特性但又超出人的特性之上,犹如水中的莲花,生在水中,但又超出水面。

明师总是最难当的。来到明师面前的每一位信徒都抱有一种成见:“我心中的明师肯定是这样、这样……,只有这样才是我心中的明师,否则就不是明师。”来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在塑造明师,没有给明师一点自由,本来是向明师学习的,反而成了教导明师。如果你来到明师面前,不放弃以前所有的成见,那么你什么也学习不到。你能把自己交付给明师多少,那么你便能从明师那里得到多少,交付并不意味着你交给明师什么东西,而是要对明师信任和敞开,惟有你所有的成见空掉后,明师的力量才能进去。来到明师面前就是要学会死亡,把过去所有的思想概念全部死掉,明师所能教你的,也就是教你如何把头脑--心意识死掉,惟有这个复杂的头脑死掉侯,那个一尘未染的、亮晶晶的本来面目才会出现,否则就被你复杂的头脑给掩盖住了。由于我们轮回太多世,头脑里面收录生生世世的习气太多,把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给掩盖住了,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纵然掩盖得很深,但它始终不会变质。一旦把过去的概念粉碎,接受当下,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

怀疑别人就是在搜索别人的垃圾,信任别人是在给别人套枷锁。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讲,早已超越这二分性,既不怀疑,也不信任,而是实话实说,以真实的面目在表达这一切,惟有模糊的头脑才会留在二分性上,怀疑和信任、罪过和功德、成功和失败……,超越的头脑就是一个清晰透明的头脑——也即无分别的头脑——透明的镜子。万事万物在镜子面前都还给了他的本来面目,凡是所能够发生的,也该发生,发生归发生,不应该以头脑来给发生套上某种概念——是与非,善与恶。发生的事情既不能分辨也不能判定,依它本然的样子接受它,它有自己的属性。人为的就失去了自然的美。之所以给它套上某种概念,那是因为你有动机,有目的。面对脚下的泥土,谁会说它是好是坏呢?那是因为我们对泥土没有动机和目的啊!概念是人类欲望的投射,把欲望投射到事物身上,它也就变形了,分类了。记住:圣人是一面镜子,它没有分别,没有目的,没有欲望投射,所以在镜子面前永远能还给你本来面目。

一位开悟的明师犹如一朵鲜花,也是有时间限制的,百年之内就会往生,然而他的加持力——也即能量场,三界以内的明师的能量场百年之内就消散了,超越三界的明师的能量场千年过后还不会消散,还有加持力。

上师只是一个手指,你顺着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明月,但你千万别摹仿上师,只需相信上师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摹仿上师则会忘记自己内在的佛性。上层记忆不是通过摹仿可以得到的,只有肤浅的表象才可以摹仿到,而内在的灵性惟有完全成为自己以后才会开花,摹仿则意味着是把自己划分为七零八散。不摹仿上师,并非不相信上师。实际上每一个开悟的人都是一个不同的方法,没有两个开悟的人是采用同一个方法的。在起步的时候,芸芸众生可以采用同一个方法,越往内在深入越产生分歧,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进入内在的核心点里以后,又是同一个方法——没有方法。前几步可以有方法给你修,最后的那一步则是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有方法——没方法——又有方法——又没方法。上师的思想只有一个思想——他达成的,也希望你达成。而他使用的手法则是千奇百怪,不要认为上师奇怪,因为你开悟的因缘适合这个奇怪的方法。只有在你觉得奇怪的情况下,这个奇怪的方法才有效用,明白时,也即你开悟时,也即奇怪不奇怪时,也即无法时。

爱明师就是爱道,明师就是道的化身。明师虽然是有肉身存在,但他们的振动韵律和道是一样的,接近他,自己内在的振动也会变。为什么那么多妖精都想吃唐僧的肉呢?那是有道理的。明师的一根头发,乃至所用过的一切,都具有同明师一样的振动力。如果你的敏锐感很强,靠近明师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振动力穿透了你,你也会和明师具有同样的振动力。成道的力量如疾病一样也具有传染性,感冒会传染,肝炎会传染,成道的力量同样也会传染。明师成了海洋,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能容纳,物质的、灵性的都能给,你敞开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即便你不打开窗户,阳光也能照耀你的房屋,春风仍然经过你的窗前。母亲只能给你物质,不能给灵性,母亲给你身体健康,明师给你灵性成长;母亲给的是大树,明师给的是花果;见明师一眼就能使你沉睡已久的灵性苏醒,经明师灌顶后,过去世的业障永远消失,当下解脱。再造的新业由自己承担。

是是非非无定论,也不能定论。人类往往总是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评价一切。如果是先学了佛教,便无法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反之,又无法接受佛教的思想,甚至互相攻击对方为歪理邪说。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定义和固定的概念,凡是不符合自己的都视为外道。门户之见,约定俗成,决定了彼此格格不入。对于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来讲,根本不存在正邪之分,一切言论皆是方便假说,无非都是使众生进入内在的核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语言)?如果说明师狂妄自大的话,那么今天的明师,哪一个也没大过释佛,哪一个也没大过耶稣。悉达多一出生,便口出狂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耶稣也说:“我和天父是同一体的,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明师并非是自大,而是实话实说。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谦虚和自大来衡量的。真理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被表达出来,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存在。对于一个常人来讲,谦虚和自大是同一种心态,都是“我执”的表现,是同一种能量的正负极。小智慧的人善搞“阴谋”,大智慧的人善搞“阳谋”,开悟的圣人总是依他本然的样子出现。阴谋阳谋与谦虚自大是同一种性质,皆是“我执”的再现,当我执消失的时候,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谦虚,而是把那个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佛陀与耶稣都是实话实说者。

阿富前些世纵然做过观音菩萨和六祖惠能,但今世毕竟是阿富,和前世来世都没有关系,只要把今世生活好做好就行了。何必要印证我是谁转世呢?这个印证者又凭什么印证你呢?

圣人是从来不发愿的,发愿的人都是凡夫。今生发愿所求的,未必来生还喜欢它;所以有许多人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事情,那是因为你前世发的愿,今世才满你的愿,不是吗?你可以看身边的许多人,都在烧香求鬼,给“我”鬼通,给“我”某某,今世不能满你的愿,来世一定能满你的愿——鬼怪附体。

现在的一切,如疾病、灾难等等,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要想未来没有,除非现在消除掉。未来的生活方式,完全犹今世的自己决定,上帝从不为你制定。

只要是你愿意保留这团独立的个体的光团,就会有轮回。根据自身的这种光团的质量,可处在不同的时空里,或天堂、或人间、或地狱。若把这个光团修溶化入宇宙里面,你再也不会有生有灭,而是不生不灭。

佛菩萨、罗汉、凡夫、鬼,都是不同的能量体,是的的确确的存在。整个宇宙就象个乒乓球似的圆体,六道众生犹如六种能量处在宇宙的不同角度上。本觉中的佛、菩萨,是无形无象的。来三界内度众生,可有形有像,可无形无像。

轮回也都是自愿的,因为太留恋红尘嘛,明师也没办法带你进入天堂,只有经过轮回时也许能满你的愿,之后才愿意返回天堂。

所谓的业障就是以往的自己的习气太多留下的结果而已,或自己的愿望太多也会留下业障,没有业障就没有理由返回人间。明师下凡也需借助众生的业障才能留在人间,正是因为有业障未完才轮回。

轮回是因为找不到解脱之门,才被无始以来的业习所包围,所以才在这间屋里来来回回,一旦经明师指点就找到了大门,如是就解脱了,而且自己也可以当明师。

只要是有愿望存在就必然有轮回。轮回和下凡有本质上的区别,轮回是不能做主,随着业力的牵引而轮转;下凡则可以作主,清醒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大开悟的人来说,轮回和下凡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借助这一生命阶段,做人生游戏,因为开悟的人,其思想概念已彻底转变,并没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也没认为自己不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也没认为自己存在或不存在。

死亡只是自身的这一团光和宇宙的这一大型整体光团融入一体。所不能融入的,只有你的习气。由习气促使你轮回。

无论你做任何事,上帝都允许。最后惩罚你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不信,你等着瞧,很快你自己就惩罚你自己。除非你开悟,因为只有开悟的人才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种种事物,不受因果谴责。

心态就象一个多功能的磁铁,你想什么就吸引什么。甚至一个念头就形成一个愿力,将来必有愿果。来此世间,一是来还愿,二是来收获前世的愿果。

宇宙中的四大类,飞潜动植,乃至石头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性”就是本来面目。石头这一类型的佛性很细微、很细微,最深沉、最深沉,它们的佛性处在冬眠之中,几乎象死亡似的,惟有处在三摩地中才能察觉到石头这一类型的佛性。石头进化为草木,进化为飞潜动植,再进化为人,最后才能成佛。

祈祷佛和上帝,实际上也包括了祈祷自己,因为佛和上帝不是孤立的,是和众生同体的,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一人修行,众生皆受益,一人做坏事会影响整个宇宙。当一个个体死亡时,除了他的业力和习气不能融入宇宙整体,其余的会自动融入。剩余的业力将会寻找适合它的频率,这个频率唯有尘世间才会有,如是也就产生了轮回。

不了解命运的人才想去改变命运,一旦了解命运之后也就不想去改变啦!



心法二:论行者

功夫深的人没有德性便是道里的魔鬼,有功夫有德性才能为民所用。德是功夫的体,功夫是德性的用,功德二字不能偏修。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人品的堕落在于追求。

真正的教徒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拥护政府,团结一致,为国为民献身。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记住众生,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我们本是同一体,只因他们未曾超越三界,故不能脱离轮回。六道中惟有佛道才不会轮回,余者皆难逃脱地狱、恶鬼、畜生之苦,即便是修炼成仙也还是属于三界之内的果位,终难免除轮回之苦。

空有不住业才空,若住还须还宿债。法执不尽,悟迹不除,宿业仍如影随身,此须亲证,非理悟即可。

达摩老祖讲:“若不见性,能说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不懂我说之意,宣我说之法,即是谤佛。”整个十二部经教尽是先祖们的修行体验记录,单从字面理解,三世诸佛都喊冤枉,唯有深入禅定才能理解诸佛妙心。

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心性因此提升不上去,故不能和高层次的众生沟通,在思想方面突破得越多,放下的越多,心性方面提升得也就越快。要先把自己头脑里面装的一些不好的概念倒干净后,佛菩萨的力量才会进来。否则佛菩萨的力量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抵触在门外。

每层空间里都有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倘若你超越了这层空间,就不会被这一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于你,所谓的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每一层天的空间和时间。超越了时空,也就超越了三界,超越了因果。超越后没有因果报应,是针对超越者而言。但没有超越的人,犹如还在大海中(因果的层次)作业,仍然还是受因果制约,所做的一切都还是要受果报,除非你跳到岸上,才不会沾上水。

人越是使用头脑,越是依赖物质,也就越离不开这层空间,而内在的功能也就越退化,倘若不及时醒悟修炼,最后也就完全消失,不仅不能返回上去,而且还会往下一层空间堕落为畜生或鬼,它们醒悟后修炼为人体,最少也得千年以上,而人体这一世直接就可以修炼到超越三界成为佛。

修炼的人要存正念,不可贪小神通,否则无形众生就会附体,隐态中的精灵鬼怪不会无缘无故地附体,也即所谓的不请不会来,来了以后,它给你鬼通来换取你的阳气,把你的阳气盗尽,人死为鬼,他有了阳气便可为人。

常人所讲的悟并非是彻悟,而是在道理上的一些知解,还是头脑的范围。彻悟者乃是指的在事理上穷到了源头,得到了根本智,犹如得到水的源头,从此再也不会饥渴,心灵中有了深沉的满足。倘若是理论上的顿悟,也即古人讲的,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次,还得从功夫上老老实实地做起。

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泯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

修要真修,悟要彻悟,不可做一个知解的修行人,要解行和一,更要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工作中,佛法离开生活也就无立锥之地,也就没有意义了。

顺其自然是大悟后的行径,凡夫顺其自然必然堕落。初修者一定是逆流才有希望成功,悟后的圣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则是落在空上,死后沦为畜生。

一个修行人平时若能尽力做到不把空和有、是与非、好与坏、成与败、苦与乐、解脱与束缚看得那么重,分得那么清的话,在修行上也就象个样子了,太在意这些就是给自己设置一道无形的枷锁,制造一些额外的痛苦。

远离世上的财色名利固然是有修行,但是能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财色名利所转,那才是真正的有修行有功夫。小果罗汉是远离红尘修炼,大菩萨则是融入红尘中去修炼,是利用红尘修炼,红尘为我所用,前者是片面的,后者才是圆满的,惟有处在圆满之中,才能修成圆满。

多数修行人整天都在追求——有神通、有境界、有智慧,你那个“我执”没有消除掉,又如何会有神通、有智慧呢?惟有透过我执的消失,才会有某种“在”的出现,有是“真空”后的有,往往当“空”出现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敢面对它,人从无始以来,都是被有支撑着,一旦有消失,人就会发疯,空的境界比有的境界更可怕,空是种死亡,死去你的我执,死去你的存在。试问:你都不存在了,你还愿意活吗?人最渴望的便是我、我、我……,希望别人心中有我,重视我。“无我”就是“真我”的存在,也即是另外一个原本的我开始出现。

静心者,必先舍事,舍事又须先弃欲,事不舍,欲不弃,眼前如何大放光明呢?虽然理事不二,真俗一如,是对悟道者而言,行住坐卧皆是禅,圣人如是,凡夫则不然。倘若初修者不能舍事弃欲、闭门独修的话,则易落为口头禅。

修道之人:荤食不改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安,声色不弃身不健,功名不休心不宁。

真正修道之人,只管眼前当下一念,若做得了主,天堂、地狱由你选择,虽非有为,并非无语、无法、无功夫。

若人静坐不用功,何时能达到心空,又何时能转识成智呢?心空成智,非从文字语言可获得,相反,心不能空,智未能成,正是因为文字语言知道得太多了,但又未能知道透彻,真透彻者一定会真修实参。

死亡之所以对人类是那么恐惧,是因为你从一个已知的世界,将要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倘若生前能脱离躯壳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临死的时候,死亡对于你来讲,已经变成了已知数。临终那一刹那的欲望将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或者说临终那一点的记忆将决定你来生的去向。平时静心入定就是对死亡的训练,死亡跟入定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是很清醒的从这个已知的世界进入另外一个已知的世界。入定(死亡)是达到佛国的一道门,是放弃这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开始。那个永远不朽的东西是最喜欢死亡的,惟有借助死亡,它才是最自由的。死亡对于生命来讲不是终点,而是这一阶段的结束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当一个人,生前全然地生活过,那么,在临终的时候才不会留恋这个世界,否则还会留恋这个红尘。内在的佛性(本来面目),它不需要你再去拜神拜鬼,更不需要你去拜佛,所需要这一切的,是你的头脑,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佛性,你是一个傻瓜蛋,所以才会以为你会死。当你透过觉知和醒悟将会了知没有人会真正的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的死亡在百年之内谁也逃不掉,死亡是最民主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乞丐农夫,都要经历死亡。生命的死亡,不是遇到意外事故,几乎是不会死亡的,如飞机爆炸,其死者的灵体则被惊吓成魂飞魄散,将再也无法投胎。一个灵体的形成,从石头到树木到虫子需要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人身。当你试着把意识从头顶抛向空中,时时刻刻观看着你下面的身体,有一天你将会突然发现,我已离开身体,我已和身体分家,我是一个观照者,我是一个觉知者,久而久之,你学会了如何出去,自然也会如何再回到身体内,那么死亡对于你来讲不会有任何畏惧和困难,说走就走。

生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后一部分惟有通过静心可以享受到,静心就是死亡的感受。静心当中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身体和思想,世界所有的一切你都抛弃了,死亡也是如此。有一点不同的是,静心当中是你自愿抛弃,因此走得很轻松,死亡是你不得不抛弃这个世界的一切,因此你会留恋。由会动的身体变得慢慢不会动,由很活跃的思想变得慢慢静下来,最后身体完全不动,思想离开身体——就是死亡——就是入定。首先坐下来静观你的身体,它在干什么就让它继续做,意识要清清楚楚地看着它做,而后再现你头脑里的每一个念头,有什么就让它出现什么,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全然的旁观者,绝对不是一个参入者,一参入,观照的功夫就会失去,它爱想什么就想什么,你只保持一个观照者——也即旁观者,绝对不要跳进去,久而久之地观照下去,你将会和身体,头脑分开,死亡对你来讲还有什么难度和恐惧呢?你的观照只会成一面镜子,周围的任何东西都被你照得一清二楚(这个时候别误以为得了神通,此乃小菜一碟,仅是修行的开始),整个宇宙都在这幅镜面里,山河大地尽在手掌中,万事万物来来去去,都不会在这个镜面上留下任何痕迹,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不据,去者不留,鬼神岂奈我何?你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旁观者,是一幅完整的大圆镜,上照天堂,下照地狱,到了此时才能免除一切痛苦。下一步粉碎镜片,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打破,溶入广袤的本觉之中。它就是你,你就它,在也无在,知也无知,它做就是你做,做也无做,原本如是。细读心经中的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

死亡对于得道者而言,他不是一种知道,而是一种经验,是打开另一扇门的经验,进入另一扇门会使你变得再度年轻,又开始另一阶段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这一阶段过完后,又会再度死亡,生命轮回不息,春来花开秋又谢,秋谢春来花再开,生命河流永不息,死亡也是三摩地。

大胆地去爱吧,我的孩子们!菩萨给每一个孩子都赋予了无穷的爱,只要你敢付出爱,你将发现自己的爱和菩萨的爱是一样的博大。

发现别人的财富,不如发现自己的财富。发现别人的爱,不如发现自己的爱。

彻底的爱他人,爱自己,都是入道的门径,爱是最快的解脱法门,没有爱心,你就别想解脱。

当你深爱某些东西的时候,你自己才愿意活下来,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做到真正的爱自己就是爱别人。

进入三摩地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博爱,爱又是通向三摩地中的惟一的一条路,绝对的境界就是爱,爱即是大悲心。

开悟的明师不忍心一人解脱,是不会放下众生不管而独行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众生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只要还有一个众生存在,佛菩萨永远不会彻底解脱。

一个开悟的人可以使自己不生病,如果这样的话,众生要生病。要当明师首先要担众生的业障。

爱是最快的法门,也是最危险的法门。最好的风光都是处在最险的峰上。如果没有把握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守十诫为上策,慢慢来吧!万行也是经过十多年的苦头,血流完了,泪流干了,才敢爱的,爱过之后,果然生起了菩萨的悲心。

所有的小径都可通向山顶,但“观照”二字必须具有,方可进入山顶。观是观察,照是觉知,是照见。禅定、奉献、虔信、博爱,任何一条路都不能忘掉观照。奉献、虔信、博爱,要比禅定这条路更易达到顶峰。好可惜,只是十年前万行不相信,今天走了博爱这条路,果然赶上释佛的慈悲。

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除了爱以外绝无第二法门。若愿意做罗汉也可以不去爱。

之所以产生恨,是因为爱了一半就不爱了,倘若爱到底,又怎么会产生恨呢?

爱是和生命本质融为一体的最快的法门,爱是爱但绝不是性,爱是心理的,性是生理的。爱万物才能和万物融为一体。

博爱的等级是一种痛苦,不是一种享受,众生的病是你的病,众生的事是你的事,因为此时你已证得生命的本源,原本是一体,是在使用一个“东西”。

真我是种祥和的力量,它的爱犹如释佛的慈悲,犹如耶稣的博爱,释佛与耶稣正是得到了这股祥和的力量,他们才成为明师。这股力量是种喜悦的爱的能量,也是生命延续的源泉。

这种爱的力量是融化自己,也是融化万物的力量,它是和谐的,也是慈悲的,既是牺牲自己,又是保全自己的力量的办法。

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就是彻底的获得,获得不生不灭的那个力量,二者融为一体,也不能分彼此。

爱虽然是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手法去爱,才谈得上是解脱,反之是往自己身上加倍地套枷锁,爱是施舍,爱是付出,爱是牺牲,但爱到最后,又是获得,又是存活……。

爱应当以给予的方式,不应该以乞求的方式,更不应该以占有的方式进行。

真正的爱对方,就是给对方自由,自由才是最大的爱,爱是进入释佛的慈悲的一种方式。男女之间越是相距甚远,吸引力就越大,爱得也就越深;彼此间越不熟悉,就越容易产生爱情,就越有魅力吸引对方。越是天天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越不容易产生爱情。最幸福的恋人往往都是那些从未见过面,从不了解对方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这种彼此不熟悉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最易达到爱情的顶点,最易感受到爱情的痛苦,也最易快速地分离。也即因误会对方而相爱,因了解对方而分手。

经常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感受不到恋爱中的激情,一直都是在不紧不慢中进行。婚前、婚后都是在吵吵闹闹,但很少大吵大闹,多数都会白头偕老。这种夫妻婚后所出现的一切,在婚前早已预料到,当然不会有所谓的大的痛苦出现。

性放纵的人,那是因为不能在心灵上沟通,所以总想在肉体上得到沟通。心灵是向内寻找,肉体是向外找,结果发现在肉体上做得越多,心灵上越空虚。

人最大的嗜好是贪欲,通过奉献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修炼,对治自身的贪欲。

修到最后想使功夫圆满地成就,唯一的一条路便是行愿——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在红尘里任劳任怨,完善自身的德行。

任何一种境界,只要着在上面,就有生灭,就有好坏,所以要见境不着。只有开悟的人才会内外不着,才能来去自由。

善恶不住方脱俗,成败无心算真人。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囟,即是悟道。

顿悟乃是明白自性与佛没有差别,但又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你头脑中以往的种种概念。大彻大悟的人,来时空手来,去时也空手去,没有任何业障可以带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变了世界,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随缘,是缘的力量改变了世界,而不是“我”在改变。

禅不是修来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灭,也即是入道。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业障。

心态转不过来,如是就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为这一个心态假设的。

心态不能解脱,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解脱,即便师父把你带到佛国,你仍然是一个凡夫,凡夫就是没解脱的人嘛,反之就是佛。

纵然昼夜不睡觉地修行,只要是“我执”存在就没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我执”,“无我”的人做事是没有业障的。

如果你想解脱,必须改变你对世俗以往的种种思想概念。人类一出生受到的不是正确的教育,而是被灌输的一种毒素,如: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在道的眼里,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存在或不可以存在的。如果在道的眼里,还有不可以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道。只是凡夫出现不好的结果时,总爱抱怨,不愿从错误中吸取真理。

释佛讲:“至道容易,贵在莫分别”。庄子讲:“道在哪里?道在屎堆里,道在沙砾里,道无处不在。”可是人们总喜欢在美好的地方觅道,果真道还有选择好坏美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释佛讲:“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头脑想什么,不要阻拦它,只需觉知头脑在干什么就对了。一个大活人的头脑永远会想,否则就成了枯木顽石。

善恶是非,美丑成败这些都是头脑里的东西,在道里面,在自性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些。然而生活在尘世中的你、我、他、她,靠的是头脑呢,还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简单,两者都需要,而且两者同时使用,头脑在分别做事时,如如不动的真如觉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头脑后也就没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存在,真理是不分种族、民族、国籍、教派的。

静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把自己融入广袤的宇宙中去,和宇宙中的存在紧紧地连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彼此互存互连、息息相关的,即便是死亡,也是依另一种相连的形式存在。

凡夫是由神化为光,光化为气,气化精,再放精;圣人则是由精化为气,气化为光,光化为神,再现自我的本来面目——一团神光,这团神光再分布到宇宙的万物的万物身上。所以说,本来面目是以宇宙万物的形象为面目,山河大地树木房屋皆是你、我、他的本来面目。

“我”指的就是本来面目;“我”和“我的”是两种性质,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二字指的就是“我执”,就是头脑,是本来面目的外壳。“我执”有所消除,“本来面目”才会出现。

芸芸众生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既是同体的,又是个体的,犹如一根电线上接了无数个不同的彩灯,但使用的是一个电源,外壳有别,电源无别。实际上“我”什么都可以成为,什么也都改变不了“我”的形象,“我”前世是李二;“我”今世是万行;“我”来世又成为张三,“我”从未改变过,只是我“的”在来来回回地改变着,“的”就是一件外衣,是“的”在变来变去。

这个“我”既是旁观者,又是观照者,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就是“自在菩萨”,它无眼、耳、鼻、舌、身、意,它无色、声、香、味、触、法,它不是万行,是万行的主人,万行学佛十五年,花了七年时间的闭关才把它找到啊。

极乐世界是和娑婆世界沟通的,就象人的额头和下面的身体沟通是一样的道理,否则就会混乱。

常人所说的,我生病了,我要死了,我要吃饭……“我”从来不会生病,从来不会死,从来毋需吃饭。生病的、会死的、吃饭的,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正是因为人们常认为我的、我的,才把我“的”当做真我,而忘了真我。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转变过来了,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开悟、解脱、成佛转了进去,终生出不来。

为什么一个大开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锐、更易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一个大开悟的人整个存在的形式,就是以一个大圆镜的形式存在。只不过在成为大圆镜以前,种种痛苦、种种折磨、种种事物,早已司空见惯,犹如十二级台风一样,早已经受过。红尘中的“台风”再怎么刮也进入不了开悟人的心中——自性中的觉知,犹如海面波涛汹涌,海底又是如如不动。

在内心存放一个爱的心,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恨的心;在内心存有一个知足感,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贪欲心;存有所得的心,将来必会出现有所失的心。一个大开悟的人,内心是一事也不存在,无心于事里面,也无事于心里面。

在心态上不要存有包容心:我在包容某个人、我在包容某件事。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将来必然会把心里面的以往的事物全部发泄出来,必然会出现大爆炸,连本带利的爆炸。

不要存有“我有怜悯的心”存在,否则,你将来必然会出现嗔恨的心。

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面对现实。

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必然也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样,还不是真发现,更不是真伟大。

一位大开悟的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有可能也会努力某件事,但绝不会刻意强求某件事,他开放、他安静、他逍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头脑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炼是生活;道的功能还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让我们劳动,用岁月使我们衰老,用死亡让我们休息,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才是一个解脱的人。自古有许多人想对抗自然,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本身就是种解脱,彻底地接受,就是种彻底的解脱。接受它,就是消灭它的力量。不要对抗它,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就是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切烦恼皆来自于希望。佛法,道法,生活稳定才是正法。

天道易修,人道难行,最厉害的不是佛菩萨,而是凡夫俗子。

要发挥人道的力量,必须悟天道的道理;要发挥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人生如波浪,有沉,必有浮,随着“风力”做游戏吧!

道里面只有爱和财富,其余的如:罪恶、疾病、地狱等等,都是人创造的。道允许每一个人寻找自己的快乐。

佛菩萨只给你智慧,给你自由,给你选择,给你爱心,给你财富。

佛虽然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是有肉身存在,就会有痛苦出现,悟是悟得本体,而不是肉身,有肉身存在,才会感受到众生的喜怒哀乐。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动之中,惟有变动是不变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不完美(这个不完美也是人心创造的)为完美的方式存在。

不担心失败,不局限成功,其道路岂能不通?唯一的结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让你体验它,而不是让你拥有它;如果你是体验它,它将是你的,你若想拥有它,它将很快就跑掉。

不要怕错误,人人都会有;不要把错误推给别人,接受错误才会进步。每一个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误。每一个伟人在未成为伟人之前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吃亏上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做父母的也无法代替子女。

人只会读有文字的书,却不会读世上无文字的书。用心去观,用心去听,你将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文字的书。古人有睡前醒后必静坐一说,就是为了开发内在的无文字的书。

金钱、名誉、地位,应该是人的附属品,不应该是变成人的主人才对。

不要怕别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誉,是成就你的价值。东西就是越用越能体现价值的。倘若说自己有很大的价值,但从未给身边的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又怎能让旁人认可你有价值呢?要想使自己有价值,就得为众生服务。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须符合众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后悔,也就没有该做或不该做的事。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足够的,除非你的心足够。

贪的越多,将来失去的也越多,惟有和道沟通后才会知足,才会不失去。

不要认为自己很穷,如果有这种心态存在,那么你永远不会富有,永远不会幸福。

《法华经》上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功法上可以在山上修成,心法上除了在红尘里能修成外,绝无第二个地方;真正的佛法乃至修行是不能离开世间的,真正的佛法就是世间法。

不知道的事更应该去做,只有做了后,才知道事情不知道的一面。人生下来对于每样事都不知道,正是因为做了每件事后才知道每件事。

敢做敢当本身就是种解脱,做了不敢承担后果还不算真解脱。解脱是你的心,净土是你的心,涅盘还是你的心。心念转变不过来,只有盘腿死修吧。然而心态的转变不是靠盘腿得来的,恰恰相反,惟有和红尘打成一片,才能使心态转变过来,成为无事人一个——佛。

学佛为什么一定要灌顶呢?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是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的明师的身上有上一代祖师的力量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犹如每一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祖先的遗传基因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被灌过顶的人就是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体内没有这个基因,没有存入过历代祖师的信息,你自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联系为一体,你没有办法修行,也修不成功的。灌完顶后在你体内会有历代祖师的力量及信息。为什么母子之间容易产生相应呢?正是因为彼此之中都有对方的信息,彼中有此,此中有彼,经过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学佛修道对于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



心法三:论法门

不管你是信仰哪种宗教,还是修哪种法门,是东方人,或是西方人,只要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没有和道沟通,你就是外道。反之,你就是真正的道。

凡是想证明佛法的,须先修学,修学最快的是从禅定开始。信佛与学佛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修行必须先从有相上开始,到无相上为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离相。不先有相,哪里会有离相之说呢?又岂能证到实相之果呢?

密宗中的观想,乃是用心理的力量影响生理起变化,达到某种境界。有气通的感觉,即是不通。真通是没有气通的感觉。

通过禅定把生命力升华到顶点,并能离开身体,也即所谓的出神入化,进而方能开悟。

密宗、禅宗乃至所有的法门都不外乎从意识上下手,观想、参话头、念咒语……,都是意识的作用,在唯识学上称谓“作意”,无意识则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最后的成就又是转识成智。

道家、密宗是从身体上下手,更注重意识的修炼,修气脉的开始,首先就是作意。参禅止观虽然不从身体上下手,但也从作意开始,专心致志地作意下去,就会成功。

参禅是从行门入手,也即先修后悟,止观是以慧门入手,也即先悟后修。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多以慧门入手,结果个个都成了狂禅分子,悟了一点门外的道理,就误以为悟到了终极,谨此门外的道理也非自悟,乃是依明师的开示在理论上解悟而已,并非是证悟,若在理论上解悟后,再用能观之智,去观所观之境,能所双运才能达到证悟佛果。

如来禅是边修边悟,祖师禅则是悟后再去做功夫。祖师禅多为契理,如来禅契理又契机。契机契理者为经,契理不契机者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歪理邪说(理是理论,机是时代)。

念经、念咒语、结手印、观想,它们功用与效应都是一样,犹如安置电视机的天线是一个原理,使电视机本身具有的接收功能与电视台沟通,十指是与五脏相通的,人体发出的音又是和宇宙相通,通过观想结手印和音频的震动,即可把自身的信息发送出去,也可接收到宇宙的信息,手印和观想并非是密宗或道家发明的,而是有人类的那一天就发明了。古人没有语言,交流的方式便是依音波的频率震动起共鸣,由于人类不修行,退化以后,便发明了文字语言,从文字上还可以找到天音,如“嗡”字便是。

密宗许许多多修法,大抵说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考拉法”,也即男女双修,通过性刺激把彼此的生命能量激活,并达到顶点,结合个体意识再与至上的意识合二为一,抛开躯壳进入三摩地。二是“密斯拉法”,为混合型的修法,人体本具有的能量,在修到某个阶段生理能量会跟不上,再通过某种方法激活能量升至心脏部位,下部彻底空掉,此法也易悟道。该两种方法适合年老体衰、精力不足、或性欲强烈无法超越者修炼。三是“山玛雅法”,单身的出家人最适合走这条路,此法与性绝对没有关系,也不需要性能量,直接把意识提升到顶轮,通过密咒中的音频震动力把顶轮震开,此法最易、最快也最危险,需要过来者亲传。咒语中的音波频率与大自然最易沟通,咒语的发音本身就是模拟宇宙的声音,所以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音波在人体而言能激起每一个细胞的飞舞,光有光波,味有味波,音有音波,想也有想波。目前科学只能证明光有波,知道音有波,但证明不出来,如果音没有波,为什么人听到音乐便会自然地扭动身体做各种各样的舞姿呢?亲人之间的思念就是想波的共鸣,故此会有感应一说。目前人类的现代音乐只有七个音符,而古代的宗教音乐至少有十个以上的音符,每一个音符代表每一个不同的音阶,在人体与每一个意识层次起共鸣。为什么有些音乐人们一听便易产生兴奋,产生焦躁,产生轻安,产生睡眠,产生愤怒……,而宗教的音乐为什么一听就会清静下来容易入定呢?

密咒就是宇宙之音,念得准确容易使自身的信息能量和宇宙沟通,并能获得更大的能量,有助与气脉畅通,深入禅定,启发自身的神通,达到佛境。

佛教的核心是禅,禅是最能代表佛教的,整个科学都是围绕着禅演变出来的。整个佛学都是在谈禅。禅是最透彻的心理学。禅是最符合宗教逻辑,但不符合哲学中的逻辑。宗教中的逻辑与哲学中的逻辑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中的逻辑符合心灵,但不符合头脑;哲学中的逻辑符合头脑,但不符合心灵;此逻辑非彼逻辑,此哲学(宗教)又非彼哲学。由于语言和文字的缺陷,宗教的逻辑和哲学也和社会中的逻辑和哲学使用同一个字眼,但两家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再者,如宗教中所讲的爱与社会中所讲的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缺陷,不得不使用同一个字眼,尤其是用语言来形容禅定中的喜悦,没有一个字眼能配得上描绘那种境界,再怎么挑选语言和文字,最多也只能接近那个奥秘——道。

开脉不属于开悟。健康人的脉一直都是开的,也无须再开,身体有病的人,在修到某个阶段才会有脉开的感觉。开悟是件不能制定的事,一切准备工作都不能迫使你开悟,但是努力是需要的,惟有通过努力,才知道无须努力,无须努力也正是努力的结果,也即通过“观、行、照、度”四个努力阶段进入“空、无”两个无须努力的阶段。前面四个阶段是你在邀请“客人”,五、六两个阶段是放弃努力耐心等待,来不来,则由客人决定。事实上你的邀请函(观行照度)发出以后,客人今天不来,明天、后天,早晚总会来。它一直渴望与你会面,只是被你那频频发来的堆积如山的乱七八糟的邀请函把客人也弄糊涂了,你是真请,还是假请(意为今天拜这个师,明天又修那个法)?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也不外乎两个字:“能所”。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能开车的是人,所开的车是奔驰……。任何法门能修的都是心,“所”仅是个配角,仅是个拐杖,因为心不能安,不能独立,所以才会要一个“所”来做配合。能所双空才能入道——有能照的心,还有能照的境存在,仍然是在门外边,只有当能所都消失的这一瞬间才会发生。知者和被知者没了,照者和被照者没了——没了是因为“他”发生了——他发生了才会没了,就在这一瞬间,就在这一刹那达成一切。

现在流行一派“看光的法门”,实际上多数人都把看和观搞错了。用眼为看,用心为观。看还是属于头脑部分,还有思维存在,观则为心灵方面,观则是头脑停止了思维,观着一个东西而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观者和被观者都不存在了,也即头脑不工作了,在这个瞬间会产生一个蜕变,那个本来的东西才出现、才工作。接近观的境界时,有点发呆、有点白痴,一旦真正和观接上后则是:一张明镜览天下,惟见日日如中秋。此时才能离开师父,依法而修,下一步不是师父能帮得上,必须自己走。

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能吸不能呼则意味着生命还可以延续,能呼不能吸意味着即将死亡。气的吸入意味着再生,能生还有活力,气的呼出是死亡,意味着内脏没有能力接受能量。吸入的是生命,呼出的是死亡。“嗡”音在人体而言属于头部,“嘎”音在人体属于中部,也即内脏,“ ”音在人体属于下部,也即丹田,或叫性中心,对物理世间而言属于地音。无论哪一个咒语,哪一个字都是用一呼一吸来念诵。而在每一个呼吸之间有一个短暂的空隙,也即空白,也没有呼,也没有吸,此时你在干什么——成了白痴——在浪费生命!若能在这个空隙中发生——事实上开悟成道都是在这个中间发生达成——前念过去了,也即灭了,后念还未生起,中间进了去,就进去了。若没进去,就在下一个呼吸间吧!如何延长中间的空?吸气的时候吸入丹田,把身体吸满,中间停十秒钟最好,呼气的时候全部把体内的气呼出去,心念随着呼吸走进走出,也即“心气合一”就得神通,就能打开脉结。不要气还在嘴边,心念就跑到丹田,更不要气从嘴里呼完了,心念还留在丹田,要把气和意识形成一体进进出出。常人的呼吸是:气到喉头就呼出去了,好一些的是吸入胸腔就又呼出去了。长期修炼的人,吸入小腹(丹田)以后才往外呼。圣人的呼吸是把气吸入了脚上,充满了脚以后,才又往外呼出。圣人的呼吸别说停留十秒钟,可以随意控制。如此练习,将可达到:既不呼,也不吸,呼吸停止——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显现的时候。以上不是道,仅是个没有方法的方法,从这个方法进入以后才是道。

所有的生物都能彼此互通,从本质上讲,本身就是互联的,只是有些生物的觉知迟钝些而已。人的觉知不仅灵敏,而且内在潜能要超过所有的生物的潜能。处在三摩地中的行者就是发挥这种潜能,再通过这种潜能与宇宙中的所有的生物沟通,与生物沟通就是与自己沟通,所有的生物就是自己的法身显现,六道众生皆具有三身,只是停在沉睡的状态而已。关闭你的所有的感官(也即六根),将意识集中于眉间,将生命之光提升上顶轮,并结合意识把它抛向虚空中去,与宇宙中的万物融为一体,长期以往,三身将会显现。



心法四:论生命

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是佛,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发挥佛的力量,可是这个世界上的诱惑力太大,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记了自己是哪尊佛下凡,也和内在的力量失去了联系,经过明师的指点,即可认识自己原有的本来面目。

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本来是加持这个世间、净化这个世间的,由于长期在红尘的这个舞台中游戏人间,也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如是就忘记了佛国,否认了佛国。

找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永远都会轮回寻找,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一是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二是加持这个世间。找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一直在追求外面的东西来弥补内在的空虚。

身体乃是真我的一部机器,真我借助这部机器来显示自己的用,百年之后这部机器朽了,真我还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这部机器,如此轮回永无止尽。倘若在生前活着的时候能把真我修出来,并能与虚空合二为一,那么在临终的那一刹那间,真我就会自动地融入广袤的本觉之中,否则还要来到这个地球上投胎轮回。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怎么死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如何生,只有生好以后才会死的安心。

命运绝非由谁主宰,而是由自己主宰。一个人的个性就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个性就是今后的命运的写照;个性就是命运的形象;个性决定了今后的前途。

害怕死亡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生命的根源,生命是不灭的,生命是循环的,生命从未死亡过,当你深入禅定里面就能认识到你自己,已经生过无数次、死过无数次。身体不是你,头脑不是你,心还不是你,已经发生过的死亡和出生,都是你的头脑和身体,百年一换、百年一换,在这个换的中间有一个始终不生不灭也不换的东西存在,它是永恒的。这个会死的,会生的,已经历经了无数次的生生死死,然而你的“真我”始终还活着,真我从未生过,又怎么会死呢?真我是先天的,没有宇宙以前它就存在了,宇宙有坏,它还是不坏。

人生犹如长河,时刻都在流动,水流到不同的河道,变成不同的形式,然而水的本性永远是动性、是湿性、是清澈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态,一生都在变动,一生都在追求,从未满足过。没有把道打开,没有进入终极(海洋)里面,永远都会追求,何时流进了海洋(进入道里面)才会满足。人在追求一切,都是因为没有进入道里面。成道的人虽然也在努力做事,但不是被欲望驱使着在追求。

生命犹如一股水,随时都在流动,只要你不阻止它,自然会形成一条自己的道路,自然把你带到生命的终极——大海。随缘接受周围的一切,伴着水势,整个生命旅途不会错过一草一木,所有的一切都能得到。

临终一念至关重要,临终时你记得什么,就往生到什么地方去。如:你只记得佛,就往生佛国,如果平时只记得性欲,只想做爱,临终时必然还是记得性欲,毫无疑问必往畜生道去。生前的习气和嗜好决定了临终后的去向。这一生的行为决定了来生的命运,你今生这个样子,就是前世遗留下来的习气,你今生有什么习气赶快突破吧,以免又带到来生,你今生有这种习性,本身说明你前生就没突破。

男女之所以会互相吸引,实是两种能量在背后推动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由两种能量和合产生的,如果你是男人,那么在你身上会有阳性能量百分之五十一,阴性能量只有百分之四十九;是女人的话,在你身上会有阴性能量百分之五十一,阳性能量只有百分之四十九。在每一个人身上是有一半的能量在沉睡,如果你是男的,会有四十九的阴性能量在沉睡,女人身上会有四十九的阳性能量在沉睡,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另外的百分之四十九的能量来协调——如是产生了爱情。女人是大地,万事万物都建立在大地上,大地能承受一切,男人的根是以大地为基础。天空下雨,是天和地沟通的一种方式。雨是天地之间的脉络,是条通道,雨落在地上变成水蒸气,再把大地上的能量带到空中,如此循环,为天地接通,也是天地能量协调的一种方式,长期不下雨,地上的人和物都会生病,都有种莫名其妙的难受感,这就是因为天地没协调,地上的生物也会失去协调。人体的能量来自于天地的能量,惟有天地的能量协调,人体的能量才会协调。男女互追,就是两种能量在要求协调,虽然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两种能量,然而差不多有一半的能量是在沉睡。世上只有一种人不会向外追求这种能量协调——也即开悟的圣人,开悟的人并非不需要这种能量协调,在他们内在的一半能量通过修炼已经苏醒,并合二为一,他们即是女人,她们又是男人。人类原本就是阴阳两种能量创造的,除非你向内找到内在的女人或男人,否则你一定需要外面的能量来协调。在这里不妨道破一句天机:人体很多病,包括心理的、生理的、以及莫名其妙的变态症,都是由能量没协调引起的。协调后的能量,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而是一种静态的,整体性的能量,阴阳平均就是得道。

万行时常主张修行要从心态下手,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无上大法,生理的修练能健康就行了,要把生理的能量扭转过来,实非易事。出家人较适合走这条路,无儿无女无牵挂。从生理学的规律来讲,能量往下流是好,而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能量往上流为好。要扭转这股能量,弄得不好就把生命赔进去。当能量往上升的时候,会出现无数种疾病,打乱整个生理系统将是最大的冒险——冒生命之险。佛教的高僧传里有好几百位高僧,而在修炼途中死亡的有好几千,就像元帅只有数十位,而死在战场上的士兵有无数位。在二十二岁,我首次闭关就扭转这股能量,从那时起生理系统就打乱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生病,一直到二十八岁把人病得就快不行了,但我深知,把这股能量放掉,什么病都会消失,好在是菩萨终于摄受了我。在一天凌晨,生理上有一次大的转变,又出汗、又冒气、又放光。自古禁欲的人,没有几个长命,放纵的人更没几个长命,违背了自然规律,或是超越自然,或是被自然吞噬。

修行本身就是在向未知挑战,敢趋向未知需要一种非常勇敢的行动,只有这个勇敢的行动才能进入未知。实际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一种未知:房屋会不会倒塌?明天是否还活着?食物里是否有毒?

习惯了未知,也不觉未知存在。当涉及到修行这条路时,总爱问:是否真有神存在?我是否可以开悟?别人的回答,你不可能绝对相信,不跳进水里绝对不会游泳。不进入未知,永远不会有已知,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离开已知,进入未知,达到已知,进入未知……,一直都在循环。

人都有两种品质——伟大的一面与渺小的一面上帝只有一面,既不是伟大,也不是渺小,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和上帝生活在一起,见到上帝既不是靠修炼,也不是靠祈祷,而是靠感悟,惟有感悟到上帝的存在才能终止内在的饥渴。

要规律就意味着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意味着必须打破规律。

生命存在的当下就是喜悦,毋需再立下什么目标,或达成什么目的。有目标就有痛苦,就错过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不应有目的,更不应该有目标,生命犹如河流永不停息地一直流淌,从然是大海也在流淌,大海并非是水的归宿点,水所流经的地方就是它的归宿。生命也是如此,无始也无终,生命存在的当下就是涅盘,你所到之处就是天堂,天堂不是一个目标,天堂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进入了天堂,当你生活在此时此地,天堂就有了你。当你把生命寄托在未来,把生命指向一个目标,那你也就抹杀了生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有什么就接受什么。“接受”二字果真能理解它的含义,那么你也就是一位解脱的人。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当下就有,如果当下没有,那么未来也不会有。当下是未来的当下,也是过去的当下。

“当下”二字涵盖一切时空,一切时空都是“当下”的投影,当下是什么,那么过去和未来就是什么。

在天上的修行速度远远没有在人间修得快,人间是苦乐参半,顺逆皆有,天上则是样样如意,种种现成,日日享受,不思超三界,福报享受尽后,又堕落人间再次修行。由于生前修行的功力不够,未能超越三界,只能升到天上,如是又享受,又轮回,惟有超三界后才不会轮回。

虽然一切有相皆是虚妄,但处处行善,时时做恶,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一点也不能马虎。每一层天各有自己的因果大律。即便是大彻大悟的祖师们,在行为是也是不舍一法,在心上可以空,但在行为上是不可以放弃服务大众的机会。宇宙中的一切,无实无虚,非真非假。光有爱国爱教的心还不够,还要付诸行动。

拥有多少并不重要,能否知足才是重要,自己的心态不改变,谁也帮不了你。

隐居的生活固然很好,但对一个大菩萨来讲绝不会隐居起来,不行菩萨道终不能成究竟圆满的佛果,没有帮助别人修行,自己的修行也很难进步。

只有适应时代、服务社会、丰富生活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理事圆融、正知正见、利乐有情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把思想提炼为智慧、把情感陶冶为大愿大行才是真圆满,方为真究竟。

权力是人类所患的最大的疾病。人类一出生就被灌输这是最高尚的职业,实际上内在空虚的人才会拼命地追求权力。权力不是道,是道的附属品,也可通过权力来修道,有权力的人所对人类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一个传教士对人类的贡献。权力和道有一点区别便是,权力需要别人来赐予,失去了别人,权力也就没有意义了。道是不需要别人,自己一人就可以达成。权力是驾御别人,道是驾御自己。

过于追求某一种东西就会被它所转,进而便会失去自身的自由,成为它的奴隶,为了得到它,人们会变得发疯,变得忘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得到和成功是人类的两大魔鬼,魔鬼是想证明我的伟大,事实上越想证明我伟大,我将会变得越渺小,当能够放弃伟大的时候,我才能变成真正的伟大;当能够放弃我想成为强者的时候,我才是真正的强者;放弃解脱的欲望,才是真正的解脱。

把金钱捏在手里不放也就失去了金钱的意义,金钱就是要流通才能体现它的价值,金钱是为人活,人不应该为金钱而活,钱是人的工具,钱是人创造的,违背了这个规律,生活将会变得痛苦,也将会失去人性。存钱则意味着不自信,惟恐明天赚不来钱。钱的价值在于流通,权力的价值在于为民使用,金钱和权力都没有必要放弃,要放弃的是你对金钱和权力的占有欲望。

许多修行人对于灵性追求和物质追求协调不好,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倘若在你内心,你是一个灵性追求者的话,那么就应该以灵性为主,以追求物质为次,够生活所需就行了,若是一个物质追求者,就应该以物质为主,以修行、以灵性作为你生活中的调节剂,作为你物质中的音乐。反之也可以把物质作为灵性中的音乐。两者都占主导地位,或都占次要地位,那么你将会一事无成物质难满足,精神更难满足。相比而言,物质较易满足,物质到达某个程度一定需要灵性,灵性达到某个程度可以不追求物质,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协调两者的关系,主仆分清,你将是一个快乐的人。

道德不道德实在无法下定论。若按佛教的思想来论,时时刻刻能返观内照深入内在的旅行即是道德,除此皆非道德,外表做得越多越不道德,自然的表白才是道德,除了内在开花以外皆不是道德。宗教里面的道德是以内在的心态来论,社会上的道德是以外在的行为来论,如宗教里面动了杀人的念头即是犯罪,而社会上的规定把人杀死了才算犯罪。内在开花以后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道德,即便是在打骂也是道德的显现,是以爱心做基础在打骂,处处皆是道德的显现,处处皆是内在的核心在显现,辐射式的显现。

胜利和失败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面都很美,都是上帝的智慧精心设计,众生的成长和成熟需要这一枚硬币的两面,智者会从失败中吸取更多的智慧,胜利者往往失去更多,而失败者则会得到更多。历史的规律是,人们佩服胜利者,但不尊重胜利者,甚至厌恶胜利者,而对失败者不仅同情,更尊重失败者。人生有成功,必然有失败,只是人类的习性总善于把成功的一面,把好的一面亮出来,就象日常生活中照相一样,总是把好的一面呈现给镜头。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绝不会倾向某一个人,所不同的只是每一个人的心态不一样,对环境的感受和评价也就不同了。有人喜欢白天,有人则喜欢夜晚,有人喜欢天堂,又有人喜欢人间,对于开悟的人而言,人间不仅不亚于天堂的美,而且比天堂还要美数万倍。

万行之所以说:道在红尘,那是因为修道是非常实际的经验,是现在解脱,而不是死后解脱。惟有在红尘面对生活,透过人生的种种痛苦,才能超越痛苦。把自己关闭起来,这不是解脱,而是逃避,是压抑。痛苦超越了,也即是超越了人生。生活本身就是道,舍弃了生活,也就舍弃了道,道并非在书本里,生活才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唯一值得读的书便是生活——全然地生活。能使你开悟的法门惟有生活,生活中有什么便享受什么,没有的也不必再渴望,渴望便会错过生活的意义,渴望是痛苦的根源,当人生没有渴望的时候,也即是迈入一个全然的旅程的生活——开始进入内在的核心。全然的生活意味着“我执”消失,没有了贪欲,没有了斗争,不为名而活,不为利而活,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真实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内在的莲花才会开放,那里是我们的源头,也是我们应该去的地方,那里没有希望,没有痛苦,没有未来,没有智慧,没有愚痴,只有当下的开花和宁静的祥和。

家乡有句俗话:“女人的心是十成,男人的心只有八成”。女人做任何事都十分投入,男人做事只有八分投入。女人生气时有十分,男人只有八分。

家庭里只论情,不论理;法庭里只论理,不论情。

烦恼也非烦恼,只是对它认识不够,当你深入禅定后,发觉烦恼就是喜悦,此犹如傍晚见到路边的一根绳子,远远望去就象一条蛇,当我们放松靠近它时,发现原来是根绳子,当你还没看清这根绳子,那么这根绳子就可充当毒蛇来拦你的路。所以说:烦恼除尽菩提也无,菩提就是觉悟,当你还没觉悟,菩提就是烦恼。

不敢面对金钱和物质,说明还没超越它,果真超越了金钱和物质,为什么还不敢面对它呢?也就是为什么开悟的明师敢谈金钱,敢谈性,假如不是人类贪图金钱和性,那么金钱和性又怎么可能会引起人们痛苦呢?金钱和性是个大愚蠢的东西,是听命于人的,它是没有主导性的。超越的人对于金钱和性来讲,视它为成长的助缘,它是美的,是享受的,而并非是肮脏的、痛苦的。世界出现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具有两重性质——正极与负极,要想协调,靠的就是正负两极的力量,舍此一极都无法达成。

修禅的人是一个对来世没有兴趣的人。在禅者的眼里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从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当下的那一顿悟就是终极,是没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刹那间就是永恒。修禅是最单调的,也是最无聊的,惟有透过无聊才能达成终极,无聊可以杀掉一切妄想,迸发出一切智慧,智慧是在无聊中产生的,无聊具有无比强大的渗透力,无聊可以透顶,无聊可以成佛,无聊可以看透人生。

错误是成长的需要,是学习的机会,聪明的人能从错误中吸取更多的智慧,愚昧的人则悔恨终生。

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没有欲望简直是不可能的要吃、要穿、要住、会生病,周围的环境促使你产生欲望,人的一生都是在为欲望活着,就是想修行也是一种欲望,欲望只要加以正确的对待,并非是一件坏事。欲望是一种生命力,有生命力就有欲望,欲望才是万能的。

科学是把一件事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为四地去看。宗教则是把一件事作为整体来看,中间没有界限。天地人原本是一个整体,破坏整体即是失去协调,在整体中去探索才能找到究竟的源头。科学是拿死人去研究,宗教是拿活人去研究,所以万行常讲,科学是门尸体学,宗教是人体学,再过一万年,科学也不是宗教学的对手。人死以后身体中有许多结构都和宇宙失去了联系,惟有借助大活人才能开发出天人合一这条路。科学是把尸体解剖为无数个小块来研究,宗教则是透过整体来研究,那就是为什么科学无法了解生命学,只能了解尸体学,科学与生命学无关。早在五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研究出天人合一这门学问了,而今天的科学还不能证明出来。科学的手法是透过分析来研究,宗教的手法是直接拿生命来参与,今天的科学是在不断地否定昨天的科学,而今天的宗教是在验证五千年前的宗教成果,如是则说明五千年前的宗教对生命学已穷到源头了。

知识从来都无法进入那个内在的核心,但知识可以在某个阶段引导你接近核心,这就是为什么宗教研究者从来无法进入那个内在的核心。道不是来自于外面的知识,知识勉强能算得上是道的外围的影子,因为知识还是属于头脑的部分,也即思维部分,内在的源头不是靠思维得来的。头脑对于核心来讲属于垃圾,收录的垃圾犹如喜马拉雅山之多,必须把头脑关闭掉,不,应该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掉才能进入内在的核心。当你进入核心后发现:道一直都是对你敞开的,一直都在等待你,只是多年来,你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被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知识障碍在门外了——也即“所知障”。

宗教之所以也说是科学的,那只能说指的是宗教的外围而已,但宗教的核心是非科学的,也非哲学的。也许再过一万年科学发达了才能捕捉到超越肉身以外而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那个时候科学也成了宗教,宗教也成了科学,彼此都不分你我了。今天的宗教说成是科学的,那只能说是宗教在给科学的脸上贴金,想得到科学的证明。宗教永远是超科学的,科学永远无法证明宗教的核心。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宗教的核心是非理性的。



心法五:论虔诚

至诚至敬的人容易入道,是因为这种人有一股正气,单凭此一虔诚的浩然正气就不会轮回,没有正气的人,还要先学会做人,人道做好后,才能进入天道。

精气神充沛到极点,天眼自然打开,顶门自然冲开;杂念排除,心念专一,精气神自然充沛。

真正的诚心就是无我,无我以后才能找回自己,修到最高的成就,即是无我。最善良的人,最单纯的人是最接近道的人。叫你虔诚、奉献、服务,就是在给你培养佛菩萨的品质。

信必须深信,行必须力行,信而不深,犹如未信,行而无力,犹如未行。深度与力度都达到了顶点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否则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岂不和木头没什么两样?静坐并非什么也不想,而是不要胡思乱想,要起正思维,也即正念。参禅或守窍都是集中一念,一直钻进去达到顶点,也即开悟。

佛教的伟大之处就是,你信我要度你,你不信我我更要度你,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佛教不是信一神或多神,而是信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只要是恳修炼都能达到释佛的等级。

万行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固有的品质,恶习是后天学来的,是受环境影响的,只要是加以适当的教导,就会返朴归真。

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根本原因还是自己不自信,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不清楚。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不敢让别人评价的人更不会有快乐,借助外境得来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要深入内在的觉知,才是一个永久的大的喜悦。

古代的祖师讲:“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放弃,不见到空性就不要入山,住在山上你心也不会安,不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不见到那个东西,你就不要闭关,眼前一片漆黑,你怎么用功,你怎么入定呢?明其心,才能见其性,见性以后,躲起来,用上数年的时间和“它”打成一片,最后说走就走。要么靠佛的力量和上师的力量临终接引你也是一样,但前提条件:必须对佛对上师深信不疑才能和佛和明师的力量相应,烧香拜佛,供养上师目的都是培养信的力度和深度。

道里面是没有分别的,惟有当你没有分别的时候才能深入道里面去,一旦你有分别的时候也就是从道里面退出来的时候。分别来自于头脑,道里面是不需要头脑,政界商界才需要头脑。道是属于整体,整体里面没有分别,惟有个体才有分别,小孩没有分别,所以才能和道同一体,人人内在的核心都是一个小孩,都是和道同一体,找到内在的核心——小孩,就变成了圣人。头脑才会故作威仪,才会道貌岸然,道是轻松的、活泼的、喜悦的、无分别的,头脑总是要强,所以才会分别。幼稚、单纯、天真有什么不好呢?事实就是事实,要让它以本然的样子存在,人为的就是一种分裂,心灵是单纯的,总在敞开,头脑是复杂的,总在想办法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头脑是个胆小鬼,最贪生怕死。由于头脑从小就开始伪装分别,所以从未知道有个不死的东西,一直都在错过那个东西。周围的环境不是问题,问题出自于你的头脑,头脑的畏惧,以致于你无法达到你内在的佛性开花,拿出大无畏的精神,让头脑死一回吧——你能瞥见佛性。

惟有先透过自信,然后才能信周围的一切。自信始后,才能信人,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知,信而不知,则是迷信,迷信则是无明的表现。

宗教不象科学可以靠怀疑就能够研究成功,科学是属于知识层面,所以需要怀疑才能进入。宗教属于灵性层面,所以需要虔信才能进入。科学不怀疑就不会去研究,也不能进步,宗教不能虔信就不会去修炼,也修炼不成功。在宗教里面怀疑是行不通的,在科学上虔信是行不通的。宗教的脑袋需要天真单纯,科学的脑袋需要复杂。宗教与科学是两大对立,是使用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力量在运作——虔信与怀疑。这两种力量都对,但不能使用在同一领域。宗教里所讲的怀疑,是含有探索的意思,科学里所讲的怀疑是有否认的意思。哲学已经接近了宗教的外围,内在的核心,哲学连做梦都不会梦到,根本原因哲学还是头脑在运作,还是属于头脑诞生的产物。宗教是灵性在运作,是灵性诞生的成果。宗教是门实践学,亲证学,哲学是门思想学,头脑学,思一思,想一想就成了哲学。哲学只要能玩理论,空对空就合格了,宗教通了理论还要拿命去修去证,一定要把那个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找出来后才能告一段落。宗教里面包含了哲学,哲学里面绝对没有宗教。佛学研究者说佛教是哲学,那是因为不愿去修证,只愿在文字上下功夫,只愿在文字上研究,所以佛教也成了哲学。佛学已穷尽了哲学的源头,哲学所讲出的,释佛早已讲过。何为佛学?何为学佛?何为信佛?何为佛教?何为佛法?留给大家去研究吧。

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要用真实的面目面对自己,内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心口不一,倘若你不修行也就免谈心口如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进步,除了以真实的面目对自己对周围以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可以入道。据万行十多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许多人修行多年之所以未能入门,主要原因是:不敢以真实的面目面对现实。这种做法对世事或许是有帮助,然而用在修行这条路上则是最大的障碍。能够真实地面对人、事、物就是最大的解脱,真到什么程度,就解脱到什么程度,真的当下就是解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只有在真的当中,那个自然的、先天的东西才会出现。

对于宗教生不起虔信就别去修炼,干脆去研究宗教学,钻进佛学中足以让你天天有事干。学佛学不到忘我的程度,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根本不会出现,那个东西非是研究出来的,跟佛学没有关系。虔信——忘我——佛性出现。回忆自己十年前学佛那种虔诚忘我的劲头,今天想起来还会笑。上师说:“不能看女孩子,看了就成不了佛”。我遇见女孩时就赶紧闭起眼睛,生怕看了就不能成佛。一天上师指着空中的一朵云说:“那是观音菩萨”。我赶快跪在地上对着空中叩拜。一位乞丐老兄见到我时大声说:“和尚,我是菩萨的化身”。当时我不仅把钱都给他了,而且连衣服都脱下来给了他,惟恐是菩萨来考验万行,错过了机会。当初学佛的时候是把身、口、意全都供养给上师,依这种忘我的精神修了十多年。

对于禅定功夫深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犹如从这间屋子走进另外一间屋子一样,神识是非常清醒的,就象生前打坐入定神识出去那样方便。但对于生前没有禅定功夫,神识不能离开身体的死后亡者来讲,那就要靠明师的接引了,如果不信明师,那么亡者的中阴身(灵魂)就会随着生前的业力(习气)去投胎,生前好淫,死后必投胎畜生道;生前好斗好杀,死后必投入阿修罗道,生前好佛,死后必生佛国。

虔信明师和迷信明师是绝对不同的。虔信明师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明师的教义、思想以及行为都有了一番了解,虔信是智慧的表现,也即智慧的结果;迷信则是愚昧的表现,恐惧的表现,迷信则意味着自己的智慧还未开花,需要明师作主。虔信则是通过明师的思想已有所证悟,看清了“我执”,同时也消除了我执,是一位解脱的人。迷信是还未看清我执,还隐藏着我执还未解脱,还执迷于明师。虔信明师就再也不会否认明师,迷信明师则意味着随时都会否认明师。

一个成道的人,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只有敢真实才能进入那个终极,反之就一直在途中,一直难达成,一直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生命是单纯的,无须你再去假装什么,只有当你敢真实地面对生命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个当下,这个片刻出现了。那个终极不是在未来,而是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地,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是目标达成的时候,也即是你最真实的时候,有了目标也就为目标而活,同时失去了你最真实的一面。

相信佛和知道佛是两码事。相信则意味着有迷信的成分在其中,相信随时都有可能会动摇,犹如墙头上的一颗草,随风摇摆,相信来自于迷信,来自于无知。知道佛则意味着你经验了佛,知道来自于经验,来自于体会,来自于自身。相信是来自于他人。当你对佛知道后,也就不存在信和不信一说了,佛只是种存在,是觉悟的众生。惟有当你不知道天上有玉皇大帝,你才会相信玉皇大帝,相信不能代表就是知道,知道已是超越了相信,相信并非就是知道。

能够持久虔信就是解脱,根本毋需再修,虔信的等级就是无我的等级,无我的等级就是和万物同一体的等级。

修行的诀窍以及超越自身的诀窍,都是以虔信为基础。有了虔信以后,才会对自身对万物产生悲心,悲心是与万事万物联系的根本法门,也是进入三摩地里面最快的法门。悲是融化自己的一种手段,也是融入它里面的一种手段。

由虔信产生悲心,产生无我,产生三摩地,达到万物同一体,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

能够真正地、彻底地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此时此刻,你就和上师同一个等级,也即和诸佛菩萨同一体。

祈祷是种消除“我执”的办法,是融入宇宙的前步功法。真正的祈祷就是虔信,虔信到极点就是无我,没有无我做基础是没法进入佛国大门的,没有虔信,又如何能静心呢?当进入佛国的大门后也就无须再祈祷了,静心、静坐是永远需要的。

明师就是为了度众生而来的,他使用的方法千奇百怪,绝不会以一个形式出现。明师具备的条件,能使众生明心见性,能使众生转迷为悟,能对众生平等博爱。

最大的功德是开悟;最大的罪是无明;最大的善行是为明师当工具;最大的供养就是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

如果你不能亲近道,那么你就亲近你的上师吧!从某种角度上讲,上师的等级就是道的等级,上师和道是同一体的。

真正的明师犹如夜晚里的一盏明灯,毋需叫喊自然能把众生招引来。

只有在世明师才能更好地使众生不再轮回,思念过世太久的明师,不如思念在世的明师。凡开悟的明师都知道如何救度往生的众生,明师既是佛国的客人,又是佛国的主人。

开悟的明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佛在做一切;亲近明师就是亲近佛。

蜡烛自身不会点亮,必须由已经点亮的那枝蜡烛(明师)才能点亮你,真理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只有当你完全信任这位明师时才能点亮你自己。但是明师也不会强迫你信任他,明师总是随缘做事,因为明师是没有“我执”的人。

上师可以把你的灵体带到生命的最高的源头——佛国的领域,但上师从来不会主动强迫带谁,除非你愿意敞开自己的心灵。开悟的上师就是一个无事的人,什么事也不做,上师的存在就是在做万事万物。

要得到明师的加持力,首先要空掉你的头脑,除掉你的“我执”,明师的力量才进得去,否则明师的力量也会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抵触在门外。

真正的解脱法门简单得犹如夏天喝凉水一样。可是谁又相信呢?就连万行当初也是学了瑜伽,学道家,又学禅宗,又学密藏,最后累得快要死了,才放下,才悟道。

作为一个俗家人是没有多少时间用来静坐,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象出家人那样拼命地修禅定。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供在家居士修行,那就是走虔信这一法门,凭此虔信二字就可解脱。信你的上师是完美的,是全知全能的,是有求必应的。功夫上,只要是有时间,恳花时间,人人都可修出来,但在心态上根本不是修来的,这是和前世的根基有关系。有人一听就信,就入了门。有人听后还在疑惑,但在腿上又能盘数小时,这种腿上的功夫是没法和心态上的虔信功夫比美的。



心法六:论功夫

果真修行证果是那么容易的话,岂不是佛爷满街走,神仙多似狗吗?

没有法可修指的是最核心的那一点没有法可修。纵然说没有法可修,实际上也是有法可修,依无法为法,依无修为修。因为最最核心的那点靠的就是静心,放弃一切,等待,然后才会发生。在核心以外都是需要修,靠修之后才能接近核心,倘若开始就不修,又成了放纵,也不可能会有靠近核心的那一天。蒲团高坐,竖起脊梁,节节相拄,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并作一个空字,透底透顶,拿命作抵押,于世隔三年,达不到河住江翻,日如中秋,你拿万行问罪,到了这一步,才有资格谈得上顺其自然——弃师弃法会空有,勿忘勿助主人来!

念咒语的方式:心与气合一,才能打开身中的气脉,才能够产生神通,声音接不上没有关系,只要在意识上不间断就行。

六根关闭不外用才能处于同体之中,精气神不充足,六根又关闭不住,心态不转变,精气神又无法凝聚,聚住精后才能和神相会,精神凝聚充足后,必然要破“土”而出,一道闪光,即可出神入化,与虚空合一。

在静坐当中感觉到有气机的震动是与生理的健康素质有绝对的关系,一个生理健全的人,在静坐当中几乎感觉不到有气机的震动,生理曾经患过重病,或潜伏的、有病灶的这一类型的人,在静坐中最易感觉到有气机震动,当能量激活运转时,有病的生理就会阻碍这股气机的流动,通而不痛,痛而不通,完全畅通的流动,是没有感觉到在流动,只有在受阻时,你才能感觉到它在流动,或是在跳动。在生理上感觉气机越明显,则说明生理有病潜伏在那里好久了。童子身开始修炼的人,在生理上几乎不会出现有震动感。佛教从来不谈论能量,并非是你信佛就没有能量。道教、印度教、瑜伽术专谈能量,也并非你信了这些教就有了能量。佛教是从心理上下手,后者是从生理上下手,区别就在这里。

当你不注意能量,忘身静坐,则很快突破能量的受阻及超越能量阶层。在能量上下功夫,反而生理的能量不仅开发不出来,而且很难突破能量的阻碍,修了多年还停留在能量上转来转去,实为门外汉。

每次开始静坐时,先用粗狂的呼吸十分钟,这样做会使你内在被压抑的系统、紊乱的系统,统统发泄出来,还给它正常运作规律;同时,使用粗狂的深呼深吸可以直达下丹田,一是可以激活体内能量,二是可以使能量蒸发升华上去,三是可以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使体内的细胞激活产生出更多的活力,不会昏沉。在这里特别要说明,性功能不好的人使用深呼深吸,可以使性功能恢复正常,然而在正常后还继续过多使用“呼”,将会使性功能失去,出家人可以继续使用,激活的能量越多,转化的也越多,但就最初的阶段,尾闾穴还没冲开时,能量无法从后面上去,将会从前面漏掉。背后为阴,前面为阳,中间有个穴位叫“会阴穴”,古人取的名字太妙了,前面的阳性能量是活的,后面的阴性能量是沉睡的,人的生命能量只使用了一半——阳性的。阴性的根本没有唤醒,要修道必须把这一半唤醒并用上——阳来会阴,使体内能量释放到宇宙中去(太复杂了,有机会再讲吧)。

佛教徒是比较反对道教徒所讲的三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入宇宙。佛教徒果真从修炼中走出来,才能理解此三阶段,否则就是邪见,也不应该斥责。佛教里六通中,为何有一“漏尽通”?漏不除掉,人的兽性不会改变,这股兽性的能量会把人从道里面拉出来,这股能量彻底降服才能进入道里面,才能成为一位超人。这股力量上升了,你想下降也不可能,这股力量迫使你上升,就象当初一样,你想上升,这股力量迫使你下降。人的一生几乎都是被这股力量在转动,因为人类是由这股能量做成的,要超越这股能量简直是不可能,然而造化为人类留下了一条路——修炼。成为人打开这股力量,成为神就得关闭这股力量。超越这股力量还不是成道,仅是修炼的开始,为修炼做准备,是修炼的资粮。这股能量上升后,有几点状明显,须得说明:昼夜六时,头脑都不会昏沉,切莫误以为失眠,身体的温度比常人高一度左右,甚至更高都有可能,小状不计其数。

呼吸与能量至关重要,能量与修行又至关重要,在每一口呼吸中都要觉知得清清楚楚,呼的时候知道呼,吸的时候知道吸,意识与呼吸同时进进出出,觉知随着呼吸充满你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完整的觉知,每一个觉知都是和那个核心同一体——和宇宙的核心同一体——与宇宙的呼吸同一体。能与宇宙的呼吸相吻,你身体的能量也随之充满。平时体内的能量一是消耗于头脑的思维,二是流向于下面的性之门,根本没有多余的能量向上冲。能量的上冲需要一个很大的积累,能量越少越易流向下面的性之门,多则反而不易漏失。能量具有一种整体的互吸性,不动性,少则易动,多则易稳,更易上升。能量只有两条路:不往下移动,就会往上移动。能量保存是通过呼吸,唤醒也是通过呼吸,上升还是通过呼吸。呼吸的办法:深深的呼吸,深深的觉知,呼吸不乱,能量也不乱。这些虽是有为法,但有为法都不能专一,无为法又如何专一呢?《楞严经》里讲:“心气合一便生神通”,呼吸的法门最适合二十一世纪修,种种压力使人无法发泄,通过呼吸可以发泄出去。

佛教里倾向于从心态上下手修炼,道教则倾向于从身体上入手,实际上这两家都是各执一端。真正的修炼必须从心态和生理上同时下手,如:一个人心理上并没有想到淫,但生理上的这股能量迫使你要去发泄,心力不坚的人就易被生理的这股力量拉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呼吸和运动,就可以转化掉生理的压抑,进而可以和心力一起流向灵性大道,身心不应该分开修炼,也无法分开修炼,心物是一元的。

如何观?晶晶白雪从未化,无相无名处处有,来来去去皆无痕,大物小物不及它。“它”不出现,就还是老老实实蒲团静坐,观的就是它,“它”才是修行的开始。

如何行?出家人最好要从海底行,你就死了这份凡尘之心吧!只要能行走一步,和尚包你快乐无比,再也不愿走回头路。背后水腾腾,檐头浪涌涌,空中芦花摇曳,地上根杆一动不动,宇宙钟鼓齐奏,人间正是梦香,嫦娥驾着明月,不分昼夜偷偷来幽会。你还愿意走回头路吗?那个赖蛤蟆不愿吃天鹅肉!

如何照?清醒灵明自在行,稳坐蒲团定乾坤。空中偶有鸟飞过,管它西北是南东。敞开你的心扉,清清楚楚地看着它们,不迎不据,不信不疑不相随。

如何度?抛弃划桨任船渡,有情何惧未知音。随缘日月须会过,吾身早在极乐中。

为什么要空?空的是什么?头脑的思维不空掉,不停止,那个“真我”的力量就不会出现,头脑用得越多,真我的力量越不出现,头脑不下班,真我就不会上岗,空杂念,空妄想,实际上空的就是头脑。当头脑不再作用的时候,真我的力量才出现,才上班。所谓的灵感,也正是头脑的作用偶尔停止或减慢时,真我的力量出现了,也即上班了,就叫灵感。头脑的习惯势力不空,真我永远不会出现,烧香、拜佛、念咒、结手印都是抑制头脑的活跃,让头脑沉睡,让真我出现。头脑真正的集中思想,并非是在思维,而是空无,惟有处在空无之时,另一面的力量才会出现——真空以后才会产生妙有。真我取代头脑的作用后,如果没学会下班而让头脑上班——也即长期处在功态中,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头脑没学会下班,真我没学会上班——也即还没入道。阳的力量与阴的力量能够自如轮流上下班,就是圣人,否则不是凡夫就是疯子,在道中说佛话、说神话,走出道中就使用头脑说人话才是正常人。

人体的能量是一个整体的,它流向性之门,就变成性能量,流向头脑就变成智慧。性之门,只是能量外泄的一个通道,过多地使用眼睛也是消耗人体能量,过多地使用听力还是消耗人体能量。能量可以用于多方面,例如:当你专心修道时,能量就转化成修行的能量,当你想做爱时,能量就转向性之门,成了性能量。如果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掉,那么人体的能量唯一可出去的便是“顶轮穴”,俗称囱门。对于最初积聚后的能量,几乎都是从性之门漏掉,这是因为向上的通道还未冲开,人体的能量习惯性地几乎都是为性之门服务了。这股能量不激活,修行则免谈。能量是中性的,它流向哪一道门。就变成哪一种能量。用于修行,则变成灵性能量。当你把修行的这道门打开后,所有的能量都转向道之门,哪里还会有性压抑呢?能量是种转变,你转不动它,它就要转你了。道家功里面所谓的“炼精化气”,实际上就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方式,能量随着心态转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心态。宇宙之中只有一个能量,地球上的生物使用的是同一个能量,一旦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后,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千姿百态,例如:玫瑰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则是芬芳,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喜、怒、笑、骂、爱、恨、祈祷。



心法七:论次第

初修行者,勿急勿燥,不除妄,不求真,但观现前一念,来从何来,去向何去,久而久之则会发现这一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乃至这一念本身就是真我的显现,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一念妄心能觉即是真心,真妄永远都是互存的,只需觉与未觉,知与未知也!

要想修行证得果位,必须先依小乘修持的路线,先把四禅八定修完后,有了一定的果位,再出来走大乘的路线。佛时代之所以证果的那么多,都是先走小乘的路线,老老实实地从禅定入手,有了禅定功夫才不会被境转,才谈得上入红尘中锻炼自己的心性,如此才有希望成功。

修行第一步先是废弃感官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未闻,食而不知其味,冷暖不知;第二步除掉心智的作用,烦恼与菩提莫分别,佛与魔莫分别,般若与愚痴莫分别;第三步是忘掉财色名利、功名利禄,实际上修行人是最难忘掉功名的,存有想成佛的心,这是最大的功名,最后必须也得把成佛的这一念放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不听到那种声音,不见到那种光,你根本不会着迷,你根本不会放下,你根本不会改变心态,听到那种声音和见到那种光后,你自然就会念佛、念法、念道……。

静极以后眼前自然大放光明,此光也即自性之光,与佛光无二,以此常习下去,便和宇宙之光同为一体,升为常寂无相之光,也即于佛道相应。

悟道以后并非就是了脱生死,仅是修行的开始,了脱以后,进一步修炼才达到佛果。悟道——了脱——成佛。

那个无形无像的东西找到后,并非就是功德圆满,仅是修行的开始。把无形无像修炼成有形有像,再进一步能脱离肉身,既能单独存在,又能随时融入广袤的本觉之中。

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法门是修不成佛的,能成佛的是心。法门对于初修者来讲是需要的,是有法可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后,法门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能够进入道里面的是心,而不是法门,法门只能送你进入门口,室内则需要你步行。观、行、照、度四次第,是可以用法门修,“空无”二次第不是用法门可以修成的,惟有一空再空,一无再无,把法门空掉,连空也要空掉,连无也要无,空到不能空,无到不能无的时候,最后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进而合二为一,方可告一段落。倘若大根基的人,什么法门也不要,直接上来就修空。一路空下去,一路无下去,也即祖师禅的路线——放下、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最后本来面目就会出现。可是今天的众生喜欢修复杂的法门,走复杂的路线,一开始则喜欢有音有光有各种境界,才认为是无上法门,殊不知这正是旁门小道,于大道不相干。如何又是大道呢?心心俱绝见真心,色色空尽见佛色,明镜打破与汝见,还需观音伴吾行。

最初的起点就是最后的终点,第一步也就是最后的一步。所谓的步骤和次第,只不过是针对头脑虚设的。超越了头脑,人间就是天堂,彼岸就是此岸。虽然我把修行分成六个次第:“观、行、照、度、空、无”,实际上是一念之间就可完成,也即一念之间就可进入三摩地(觉知照见了空无——也即整体——如如不动的本性)。心念的超越没有时空的限制,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获法身(从凡夫起步一念之间就可超越十地菩萨,并可获得佛果),一念之间可超越三界,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可达成。顿悟和超越不是头脑的作品,而是心灵的作为,头脑只会步步走,慢慢来。头脑死了,灵性才打开,释佛、耶稣也不在话下,他们也只不过是没有“头脑”的人嘛。

体内的精气神与修行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想成道靠的并非就是精气神,而是心态的转变。心态未转变之前的精气神不仅不利于修道,反而把你从道中拉下来。修道所讲的精气神,此精非彼精,而是先天的精气神,并非是后天能生育的精子。心态未转变,能量往下走,才会产生后天的精子,反之就是先天的精气神,才有可能成道。顺则凡夫,逆则成仙,虽非绝对,并非无理。大地上的水蒸发于空中变成云,然后再落下来为雨,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才能生长万物,人体亦复如是。心态的转变,也即心灵的升华,人体的能量才有可能往上升,水从来都是往下流,除非当水蒸发后才会上升。雨是怎么下来的,水是怎么上升的?树枝为什么是往上长?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是往下落?很简单,地心有吸引力,宇宙更有吸引力,现代科学从未说宇宙上面还有吸引力,早在五千年前瑜伽行者不仅发现而且早已掌握了如何把能量往上提。只有先把能量往上提的旅程完成后,才有能量往下落的可能。能量的起始,无先无后,处处皆有,而回归惟有一条路——上升。人在静心之中的能量是往上升的(躁动的时候是往下降),上升的能量并非是圆满,仅是第一步功法,当第一步完成后(也即苹果成熟),第二步功法往下落才算圆满。能量往上升时,人体会大病一场,下降时更要大病一场(也即打乱生理的常规),人体的能量——精气神,本来是往下流的,想尽一切办法堵截住让它往上升,脑门胀得鼓鼓的,两耳轰轰响,上的功夫完成了,还要等待让它往下降,一升一降,身心两次大的蜕变,百尺竿头爬到顶上是本事,能够安然地下来更需要本事。白光载着你上去,时有嫦娥伴随,不知不觉,蛮好玩,下来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黑色的万丈深渊足以把你吓得魂飞魄散,好在是修行人把命早已交了出去——交给了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当然还由他们送你返回人间。

见到那个东西后自然就想天天修道,没见到那个东西是生不起真正的想。虽然这个相是假的,还不是真道,但对于初修者来讲已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见到相,心里就不会想。“想”字由见到相后,心里才会想。要想把头脑里的事忘掉,首先要把那个相空掉,相不亡,心里也就不会忘。也不知是不是女人爱说谎话,总之“妄”字下面是个“女”字,也有可能是男人在妄想的时候都是在想女人吧,何故妄字下面要用女呢?还是读者帮我解答吧!要用心把这几个字往修行方面联想,别想到一边了,中国的汉字都是天上的圣人下凡来造的。男女修到一定的程度后功力怎么也上不去,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妄”字呦!妄字不解决掉,你想达到河住江翻、六根关闭、出神入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是静坐妄想,妄想成佛。

神通这种潜力人人都具有,只是头脑使用得太多,这种潜力才被掩盖住,只有通过静心,减少头脑的工作量,那种沉睡已久的潜力才会苏醒,进而才能取代头脑的工作。据我十五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有许多人修到头脑已经接近空无的边缘,又被周围的亲朋道友给骂了出来。那种潜力惟有通过空无的阶段才能开发出来,空无是迈入这种潜力唯一的通道,“观、行、照、度”四个阶段头脑都还很活跃,一旦进入空无的阶段,头脑的思维和幻想逐渐消失,对外界的人事物理都不敏感,也就是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周围的亲朋道友都误以为你是修偏差了,成了白痴,成了傻瓜,而自己在此时也的确感到对周围的事物麻木了,没有前段修行那么敏感,殊不知,这时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刚开始割断啊!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叫做“六根关闭”,开始迈入内在的核心,此时的你则是:耳听尘事心不动,眼见形色内无摇。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人都退了道心,误以为自己修偏差了,实为冤枉老师,实为可惜自己!许多人刚开始修行,头脑又清醒、又敏感,那正是妄念有所减轻的表现,平时不修炼没发现自己有妄念,一旦静心才发现自己比平时的妄念更多。平时没静心,头脑犹如一盆浑水,有杂念也不敏感,什么也显现不出来,静心后盆内的水逐渐透明,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体现在水里,往往总误以为是妄念多了,实则是妄念少的表现。修行由身体进入头脑,由头脑进入心灵,接近心灵的时候头脑就会退让,头脑完全抛弃以后,进入空无里面,也即接近“定境”,通过定境才能将心灵打开,也即内在的潜力,或叫终极的智慧,佛教则叫“根本智”,或叫“如来藏”。观、行、照、度、空、无六次第缺一不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神通、所有的潜力,都是真空后的产物,真空以后才产生这些妙有。修行不能进入空无里面,达不到忘我,都不够档次;进入了空无里面出不来,也不够档次,必须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才算告一段落。

功名利禄不空掉、不放弃就不要入山,眼前的那盏明灯没有出现就不要闭关,否则眼前一片漆黑坐在那里干什么?果真能放下一些,就能体会到一点儿何谓开悟。



心法八:论觉照

大菩萨的境界视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皆是修行,罗汉境界唯视盘腿打坐才是修行,离开盘腿心就不能专一,就易被境所转,若能做到被境转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地随境进去,这就不是被境所转。

自信还须自知,倘若光有自信不能自知,只会误人误己,不为境转,也只是灵明中的一点觉知而已。

宗教里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误解,那是文字和语言上的一些困难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去努力创造,而在修行的这条路上则恰恰相反,努力和创造都是与道相违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在,只需你放松,静下心去观。观和放松既不是创造也不是努力。明师往往为了让你了解何谓观和放松,所以才叫去努力,以努力做背景方能显出观和放松的实质性,这样一来也误导了一些信众,以为修行、以为道是努力和创造出来的。另一些信众完全接受了“无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佛教使用了觉照二字是最准确无误的,觉是觉知,照是照见,“觉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时时刻刻的觉照。倘若不理解“觉照”二字,也可把它理解为时时刻刻警觉吧。能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觉不是努力,不是创造,更非是顺其自然和无为。警觉也即内在的心灵的照见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学会把你的两只眼睛关闭掉,把那只独眼打开:“一目了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闭上双眼,稍微用一点力往外看。佛像为何都在眉间镶一颗红痣呢?那就是暗示人类,还有第三只眼可以开发出来,思想能够随时集中于眉间时,就不要用力了,如同用你的双眼平时看东西一样,不要紧也不要松。在这个过程中,头脑会出现痛,大脑会出现空白,眼神会发呆都是正常现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间骨和脑门骨都会鼓起来,那是能量冲上来的原因,看上去就向个大皮球,习惯以后,思想自然就会集中于眉间,内心生起一个念头,眉间这块荧光屏自然会显现,犹如电视屏幕,别人的思想和自身的思想都会显现出来,自己成了观照者,别人成了被观照者。这块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时常会出现,那个时候你自然会明白释佛夜睹明星悟道之理了。

“空”是一把入道的钥匙,但它不是道,当不再思考未来,不再回忆过去时,在这两者的中间有一个空隙,利用这个空,也即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起来时,把中间这个空扩大延长,通过这个空可以瞥见道的影子,可以尝到道的滋味。常人总是把过去和未来紧紧地连在一起,不让中间断掉,倘若中间没连上,有一会儿空,就感到无聊,甚至感到恐惧,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间的这把钥匙——空。念经、拜佛、持咒、结印,都是把头脑累个半死后,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累得也生不起来了,这个中间的空也就出现了,刹那间,有又出现了占据了空,如此一来想入道是非常困难的。“空”中生有,“无”能入道,这是修行的诀窍,是成佛做祖的钥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发现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无,随处都可入道,犹如刚学骑自行车一样,往往都是从前面上车,有了熟练的技巧后,前后左右都可上呦!如此一来,你将会知道,最易看清道最易入道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当烦恼和妄念越强烈的时候,内在的那个核心的“知”越易体现出来,烦恼和妄念不来,那个核心的知也就不易显现,烦恼和妄念越多,那个知显现的也就越多,佛教里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起的越多,觉知的也就越多,久而久之,觉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变成了觉知,烦恼即菩提,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不是乎?要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即最根本的那个觉知——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烦恼和妄念犹如学校里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显现出来,黑字需要白色的纸张做背景才能显现出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实体的关系,实体需要背景来衬托,背景更需要实体来显其用,要想见到本来面目,烦恼和妄念是在所必然的。世界上没有一样是无意义的,若有,只能说是你还没有认识透,就连死亡都是必要的,没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就是神仙。当你把内在的终极打开后,才发现什么也没有,真的是无人无我无世界,你当然从未生,也从未死过,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没有它,你无法认识到终极的空无。

坐禅不要试着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宁静,妄想来时就看着它来,去时就看着它去,果真一个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种定,事实上妄想犹如空中的浮云,无时无刻都在流动,永远无法制止。观照是可以保持,惟有透过观照才能达成,千万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现,黑暗顷刻消失。

觉知与修道甚为相关,妄念犹如空中的乌云,一旦觉知升起,再大的乌云也无关紧要,此需亲证,非口头禅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这个“能知”的,而不是这个被知的,相反,必须要空掉这个被知的,那个能知的才会出现。父母未生我前,那个能知的是如如不动的,生了以后有动,是那个被知的在动,能知的始终是如如不动的。有名的时候,也是在动的时候,也就是万物开始的时候。无名的时候,也就是如如不动的时候。修炼到无可名的时候,没法再名的时候,也就进入了生命的中心,和那个整体、和那个无名、和那个如来、和那个能融的成为一体——开始了三摩地。

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也正是那个觉知的惊醒,若没觉知即是被境所转,日常生活中若能处处保持觉知存在,不被物转——也即是如来,反之被物所转——就是凡夫。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觉知”一法,戒律也没什么好戒的,妄念也无妨修行,佛祖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若能把觉知二字贯串于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吗?生活中无须你改正什么,只需你能觉知什么。改正和法门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借助觉知才能使你达成。所有的方法无非就是提醒你内在的觉知,觉知就是月亮,方法就是手指,要透过手指去看月亮,但是千万别崇拜手指,别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当你完全放下时,道也就出现在你眼前了。若放不下,就全然地努力也会出现。但就一个刚入门的迷汉来讲,开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这条路,否则就成了放纵,或懈怠了。不先经过努力,是不会明白毋须努力的真实含义,不先经过努力,你也不可能彻底放下。没有先经过爱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会恨的。没有经过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古人用关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来寻找“真我”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最快的方法。当纷繁复杂的六根有所关闭时,“真我”逐渐地也就出现了,一旦“真我”稳定后,也就不怕六根来喧宾夺主了。闭关的道路就是隔离六根与外界的联系,让“真我”露面。

修行修不到忘我的程度也是没法进入佛国的大门,进入佛国的大门里走不出来,也不算圆满。“忘了吃饭、忘了睡觉,遇到墙壁都不知道拐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些话只能让今天的众生看看而已,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功,这又是必然需要的,必然要经过的。

出魂和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平常人所讲的出魂也只是自己的潜意识出去,根本不是超三界,潜意识也不可能超三界的,充其量也只是离开这个肉身出去玩一玩而已。解脱是指自己的“本来面目”,是那个最精细的“东西”超越三界之外。常人所讲的灵魂也还是本来面目的外衣,这层外衣对肉体来讲又是肉体的灵魂,见到本来面目才算彻底的解脱。

圣者之所以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是因为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证得了生生死死的来龙去脉,而并非是仅仅悟到的一些道理。

佛教非宗教,非哲学,更非科学,而是门实践学,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什么也得不到。

舍不得死,换不来生;舍不得假,换不来真。

学佛的精神只管施出,不管收回。

所谓的慈悲,就是牺牲自我,成全别人。

所谓的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种种罪恶,永不再犯。

倘若你那个“关照者”也即旁观者还没出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行、住、坐、卧猛用功去,即便观照者出现还不算功德圆满。

旁观者和观照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先有静虑产生观察者——产生旁观者——升华为观照者——照空一切烦恼、无明、乃至菩提与智慧——最后能观的与被观的全部融为一体,彻底消失。观——行——照——度——空——无,六次第缺一不可。

旁观者,说明你已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了,但还不会运用它,它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还没有发挥它的“照见”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见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由此岸渡到彼岸,最终彼此都消失在广袤的本觉之中,成为一个如如不动的整体。

一旦那个观照者取代了头脑后,你将成为整个观照者,但你也不会感觉自己成了观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态上还有个观照者存在,这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彻底变为观照者,真正的观照者乃是不观而自观,永恒的自观,万事万物来到你面前,犹如来到一面镜子前一样,你的整个存在完全成了一面镜子。

观、行、照、度、空、无,是所有宗教,是所有法门唯一的一条解脱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这个“照”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现象,并非是空无,但最终是以空无的形式消失。若还有照之光存在,还不算究竟。

不要构建任何抵触的思想。当每一个念头来时,要用心静静地观看这个念头,观它如何变来变去,让它自然起伏,你只需做一个旁观者就行了。久而久之,这只猿猴般的野马不再蹦跳,不再狂奔,不再和旁观者对抗,会融入旁观者一体。那时你才看到,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个我跟我斗来斗去。

观照者出现后,所有狂心当下熄灭,永远处在满足和喜悦中,每一个作为皆是处在禅定中。

保持观照存在就以为是在修行上大功告成,实为门外汉。观照者出现也只不过是修行的开始而已。观照者还没出现,还在观察,这说明还未入门。有观察方能出现观照者。当你在睡觉或是在静坐时,会出现第二者看着你在睡觉在静坐;再仔细一看,还有个第三者正在看着第二者。但第三者是不会和第一者交往的,它所交往的对象,只是第二者。第一者是身体,第二者是头脑,第三者是心灵。能够修出观察者(第二者)当今世界上也是寥寥无几。

修行技巧,先要把观察者(第二者)修出来,一路行下去,很快就会出现照见者(第三者),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切莫把观察者误以为观照者。常人连观察都不能集中,又如何能出现第三者——照见呢?

闻、思、修、悟、证、得,六次第缺一不可,开悟后,正是修行的开始,开悟的人已经看见眼前的那盏明灯,在以后修行的过程中再也不会走错路了。真正的悟道,谈何容易?释迦佛为什么还苦修十五年呢?中国的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一生都是禅床静坐,也不躺下睡觉呢。佛法是分理入和行入,现在一些人,连基本的理入还没透彻,就自称开悟了,也许现代的“开悟”就是这样吧。

有能观的出现,还有所照的存在,怎么能说算是究竟呢?要达到能所双忘,空有不存,中也不立,才算真无我,方为真究竟。

中脉通并非就是成道了,充其量也只是修行的开始,此时犹如种子发芽,胎儿分娩,至于开花结果,长大成人,还早得很,也许还会出现焦芽败种或夭折,整个过程都需过来人指导才能修行。

整个宗教的理论都是修行人修证后的言行记录,是实践后的结果,是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自古都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是证明理论的对错与否之说。

常人是由神降为光,光降为气,气降为精,有精就有压抑,就放射;修炼的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把精变为热量化为气,由气再提炼为神光,散发出来和宇宙融入一体,还“我”本来面目——一团光,修到最后连这团光也不出现了,才达到如来的等级,无形无相如来如去。



心法九:论心境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若解脱万事达。千般万种心是种,是种也须心去种。种到自性能自用,方知本来无需种。

上乘大法既无成规,也无次第,一悟永悟,一证到底,犹如:一月普现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

在禅者的眼里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从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当下的那一顿悟就是终极,是没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刹那间就是永恒。修禅是最单调的,也是最无聊的,惟有透过无聊才能达成终极,无聊可以杀掉一切妄想,迸发出一切智慧,智慧是在无聊中产生的,无聊具有无比强大的渗透力,无聊可以透顶,无聊可以成佛,无聊可以看透人生。

“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没有法,没有因果;

非非法,并不是没有法,没有因果,而是没有固定的法,固定的因果。法与果,无实无虚,非真非假,皆以你的心态、你的行为而定。

那个无形无像的真我不是能追求来的,越是追求,它越不显现。犹如水中的月,急于捞取,反而更看不见,若能停下来静观,它也就凝聚在眼前了,成为一个“真实”的体。

空可空非真空,真空不空是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是无色,无色是真色。

《华严经》上讲:“水清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心清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普现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

烦恼本空,妄念本无,一切的一切皆是真心的显现,何故会有妄念和烦恼之说呢?皆因不了解真心的显现,故立妄念与烦恼相助,帮你认识真心。要认识佛,必须依靠魔力。

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法生也即心生,法灭也即心灭,心不离法,法不离心,心若离法,心即无体,法若离心,法自无生,心不自心,因境而显其相,境不自境,由心生境,境外无心,心外无境;即境是心,即心是境,心境是一不是二,处处是境,境境皆是心。

那个观照者、觉知者并非就是真我,但也不离真我,真我也无我,只是方便假名曰我,了知我后,处处皆是我,处处又无我,自家那股潭水清净后随时可见到明月(真我)。

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又如何参禅呢?真心是如如不动的,能参的,靠的就是妄念和分别心。有正知正见,何惧妄念乎?

万物放下,处在三摩地中,并非就是空洞洞的感觉,炳炳虚空中虽然无一物,但超越头脑以外的那点觉知还是存在,当外面传来事物时,这个“空”中立即生起妙有,与事物相应,用之即有、舍之即无,找不到也丢不掉,空有相应,周流六虚,隐现无常,鬼神莫测矣。

“心”是创造一切事物的种子,未来的世界和涅盘之果皆是由现在的心造成的,修行只要把那个能生的心消灭就行了。有现在的心方可延续成未来的果,没有现在的心,也就没有未来的果。现在的心为因,不在现量境上起分别作用,那么未来的果也就无处依它生起。心为广收采集业力的先锋,搜集来后,浅则藏在第六识里,深则藏在阿赖耶识里,带到来世受用。能藏和所藏的不转化掉,纵经百劫还受果报的牵引。分别心没了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在佛经上名为“如来藏”,小乘果位,如声闻乘果位、小果罗汉都是了分段生死,没有从根本性的藏识上转变,也即所藏的没有转变,所以根本性的生死没有了脱,只是把现在的能藏的心消灭了,就误以为涅盘,但以前的所藏还没转化,暂时因缘不成熟,过去世所藏的不能显现,就敢说大话,我业已消,我果已圆,再也不受牵连,一旦遇到很深的因缘,那么无始以来所藏的种子还会萌发,也即所谓的因缘成熟了。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把那个能藏的心转化掉。

一个真正的超越的人是不应该落在空上、有上、断上、常上、天堂上、地狱上、男上、女上、罪上、福上,超越的人是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有的这一切是因为有现在的这个分别心存在才会有这些现象。能修的是现在的这颗心,所修的也还是现在的这颗心,禅定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远离“能、所”二心,无能修之心,也无所修之果,若能如是,也即超越了现在的这颗心,成就了如来的大智,各种习气已断,真妄皆离,终日处在三摩地中,宇宙中的山河大地皆是你自性中的显现,都是你自性的投影,也是你的神力所变。

抛弃躯壳以后独立存在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也就是佛菩萨所共证的。形而上的本体俱足万法,它不需要缘起,它无形但有相,它无依也无靠,它不增也不减,它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它是先天性的就有,诸法都灭它不灭,它不需要精气神来修炼,精气神还是来自它里面,念经、拜佛、观想、结手印、打通气脉都与它不相干。

当你越是想超越它,那么这个“它”越是存在,撒手逍遥不管它,便会自然消失。接受就是一种超越,对抗它,就是承认它存在,反而导致自己停止不前,接受是种成长、成熟的最快的法门,接受只会打开内在的那个无限的空间,绝对不会阻碍进入空无里面。世间、出世间这两条路本来是没有界限的,都是由头脑创造的,因为头脑害怕无限的空间,不敢进入那个浩瀚的空无里面,这也就是人为什么一生下来总想抓个东西来依靠,人最害怕的不是背后,而是内在的那个知,因为这个知从未把那个浩瀚的、终极的未知打开过,没有见到过那个无限的空无,所以在临终时也就难免害怕那个未知了。“未知”在佛门里的术语叫做“如来藏”,意为究竟的东西都在这里面。接受则意味着在往里面深入,发展里面的空间,剥去了外在的枷锁和面具。人之所以活得累,是不敢解除自身的枷锁,认为面具戴得越多越安全、越轻松,甚至晚上睡觉也套上面具,清晨起来又怎么可能休息得好呢?从今天开始学会敞开并接受周围的一切,看看周围的人事物理又奈你何!

人的烦恼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分别而来的,许多事情本身并没有善恶美丑之分,但由于人性天生喜欢把一件事情分开来看并加以区别,如是善恶是非美丑都出现了。天地间出现的一切是一种存在,它本身并没有自身的属性,你尽管去体会、去受用,但不要给它戴上对错善恶的帽子,一有分别就是造业的起因。执着一个天堂,必然承认一个地狱;执着一个善,必然成就一个恶;执着一个君子,必然造就一个小人;错就错在不该去分别,分别就是执着,执着就会收集业障。

释佛以法轮作为佛教的象征是有深刻的超然的含义。轮子是围绕中轴在转动,整个轮子都在转动,惟有中间的核心是如如不动的,外围是无常的,因果是轮回的,器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时刻都在变动,这个无常是在围绕着那个常不动的核心在变,也即是在受那个核心中的如如不动者的控制。动者离不开不动者。不动制动,不变应万变,轮子纵有日行万里的本事,离开了我这个如如不动的中轴则搞不成事,成了废物。生死轮转,六道轮回,都是指的核心以外的轮子,倘若通过修炼进入那个如如不动的核心,哪里还会有生死轮回一说呢?众生最内在的本质都是和那个如如不动的中轴是一体的,外围的生死轮回从未进入,也不能够进入内在的核心——无常中的核心——如如不动者(中轴)。另一面则意味着,历史在重复、人类在重复、因果在重复、重复在重复,惟有这个中心点始终没有重复。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是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这一滴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

一间黑暗的屋子有一千年都是处在无明之中,只要是把灯光打开,千年的黑暗,刹那间消失,仅此刹那间,就能看清屋内所有的家当。哪怕只是一个瞥见就能使整个人生蜕变,所有的一切原本都在,从未丢失,还找什么呢?

宇宙的存在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一”里面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也没有灭,得到这个一之后,你想好,这个力量就变成好的力量;你想坏,这个力量就变成坏的力量,这个一的力量随着心念的改变而改变。

信仰宗教,首先必须了解宗教,不了解,又如何信呢?未解而信,即是迷信。佛教固然说是有天堂,然而真正重视的还是即生天堂,非死后天堂。天堂地狱,皆为净土。真修行人,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是死后解脱,而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解脱,不是用于死后,而是用于生前。

凡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都非常爱美,也都非常爱交朋友,这种人犹如一朵鲜花,随时都在散发出芬芳。

真正的慈悲并非说说而已,要表现在行为上,没有行为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没有真正的大悲心生起,是修不成正等正觉的,即便是修出来一点功夫,也会进入魔道坑害民众。

每一个众生都是宇宙的灵魂,都是在替宇宙讲话,替宇宙行道,符合人道思想便符合天道思想,更符合宇宙的规律。

何谓学佛?爱人如爱己,才是学佛的行为,没有大悲心想学佛,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信教的人,首先必须爱国、爱家、爱你周围的人;没有行动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完美了,天道自然成。

没有大悲心的人永远无法了解对方,他是永远封闭自己的,甚至连他自己也不了解,这种人临终时,轻则成为孤魂野鬼,重则成为石头。大悲心是和诸佛菩萨沟通的唯一通道,大悲心的前面是以爱作为引子,没有爱心就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无法大彻大悟,修行要心存众生志在天下,忘我地去修去炼去爱众生。

佛教里的慈悲本身就是爱的转变,人生如果没有爱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也就不会活下去,但是这个爱必须是自发性的才有意义,努力来的爱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的一生始终是有爱伴随着,夫妇之间的爱、子女之间的爱、事业之间的爱……。如果一个人说生活没有意义,那么我敢肯定他一定没有爱心存在,一定缺乏爱,一定渴望爱。爱是成长的需要,更是修行的需要。

爱不是神,爱只是迈入神的一个门槛,超越了这个门槛才能见到神,才能成为神。

爱有什么不好的?爱就是圣人的品质,爱就是圣人的化身。渴望爱就是渴望圣人,只有圣人才会爱,有圣人才敢给予爱。爱是唯一值得歌颂的。没有爱就没有生命,没有爱就没有幸福,没有爱就没有太平……

万行既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真实主义者。

一个开悟的圣人喜欢独来独往,在凡夫看来是这样。其实在圣人心中什么都已具备,是与万物同在同行:既是绝对的个体,又是绝对的同体;她了解凡夫,凡夫不了解她;他与凡夫同体,可是凡夫不是与他同体。

一个开悟者的思想是不能用世俗的思想来衡量的。在开悟者的眼里,生也没生,死也没死,爱也不是爱,恨也不是恨,成功也不是成功,失败也不是失败,因为开悟的人已经超越所有的概念,连悟也未觉得自己悟,其心态已彻底和本觉成为一体了。

对于头脑来讲,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第一次尝试,对真我来讲,所有的一切早已体验过。怕死的是我们的头脑,真我从来不怕死,也从未死过。

生,是你的头脑在生,死是你的头脑在死,本我是永远不生不死的,必须要超越头脑的思维及种种概念,才构得上修行的档次。

空掉你的头脑,道也就出现了,否则道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挤掉了。不要用你的头脑来衡量道,空掉你的头脑,才能认识道。

古人所讲的不睡觉,并非是身体不睡觉,而是那个超意的观照者。身体有生有灭,有年轻有衰老,有动有静;观照没有这些现象,它从来不需要休息,它永远不会枯竭,永远充沛,永远年轻。

达到观照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我也就是把自己融入万物之中的最后结局;观照不是独立,而是整体,而是空无,有观者和被观者存在,还不算到家。

如果你报着有所求的心来做一切,那么你的智慧、你的财富、你的爱心,将再也不会涌现出来,进而也会干枯。

你越怕的事情,越应该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它,逃避和隐藏都不是办法。

宋朝的永明禅师曰:“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不要执着任何事情,要超越所有的概念,如:爱与恨、胜利与失败、贫穷与富贵、生与死、痛苦与安乐等等……。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要用那个观照者观这些“附属品”,观照者的附属品。

用眼为看,用心为观,能观的是心,所观的是贫穷富贵,喜怒哀乐,也即种种幻象。既有象也就不真实,那个观照者是无相为相,无名为名的。

定中的相,是以无相为相,不是眼见,而是智知,真见无所不见,也无所见。

迷时有三界,悟时一念超,六道轮回当下空。

真空并非什么也不想,空还是一种有的境界,空和无是两种不同的绝对境界。

能在物质上解脱的人才能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超脱,懂得生活的,不会因追求物质而失去自身的自由。

知识和语言根本不足以用来论道,必须超越知识和语言的领域,才能进入道里面去。

肉体对修行人的影响那么大,根本原因还是欲望在影响肉体,进而才影响修行人的心情。一个凡夫的欲望永远也不会满足,只有通过修炼把自己的等级提升后欲望才会消失,因为在灵性上没有提升,没有得道,所以在物质上才会拼命追求。当学会抛弃头脑的幻想后,物质也就无奈何你了,灵性也开始上升了。

修到最后就是心灵的超脱,高高兴兴地生活,安安心心地工作。倘若你现在能超脱也就无须再修什么了,在修行本身说明还没超脱嘛。超脱的人甚至连自己信仰某种宗教的心态也不存在,也没感觉到自己信仰宗教,也毋需信仰某种宗教,信教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想超脱嘛!



心法十:论奥秘

你我他她它乃是宇宙的灵魂,乃是宇宙的代表!

见闻觉知与本体既是同体又非同体,本体者,无体为体,无形无象,见闻觉知乃是本体的用,由用可知本体,但又不能眼见本体,只能用灵明中的那点觉知,觉到本体。

一切事物皆是从本体中流露出来的,所有的现象皆是本体的显现,本体显也未显,依因缘而生,生即不生,缘即是生,生即是缘。

若求佛,须见性,性即是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性同诸佛心,心性一体不二。

自性犹如虚空,无形无像,但又能生起妙有,生也无生,它是借人的见闻觉知来显其自身的妙用,用也无用,只是感而遂通,随机应物,用之则有,过后则无。

下无大地上无天,水无波浪火无烟,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摇,仁者能道来是个什么?

本来面目无所不在,并非只在身体里面。当我执消失以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本来面目,山河大地皆是如来。

不把身体忘掉,真我就不会出现,人们常说的我、我、我,指的都是身体,正是因为太执着身体的这个假我,才把那个真我给遗忘了。事实上真我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成为什么他都不怕,都不会改变他,喜怒哀乐不是真我,但也不离真我,犹如水不是冰,然而冰即是水,又非是水,离开了水也无冰可言。真我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知觉,是一种照见,没有真我,身体也就成了废物,真我是能知,身体是被知,真我是驾驶员,身体是部车子。

身体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一直到证果的时候才能彻底转变身体,在心态上一开始就得转变,心态上转变不过来,根本谈不上是修道。

化身并非是靠意念化出来的,高层次里既不用气,也不用意念,乃是妄念熄灭后,真心所显现的用,也即真空后的妙有,是前八识转识成智后的妙用。大抵来说,祖师禅多数是把法身见到后就告一段落了,如来禅则是三身俱足才为圆满。说句笑话,不想当教主就没有必要修化身,证个法身佛就算解脱啦。

佛法并非只是经书中的这一点点,三藏十二部连佛法的十分之一也没说到,仅是佛法的初级阶段,那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千比喻、万比喻也无法用语言完全把它比喻出来,世间上的语言始终是比喻它,但绝对不是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后,还离它有十万八千里。释佛能够达到源头,并非是靠肉体达到的,而是处在三摩地中的那个真我达到的。

宇宙中有无数个空间,每一个空间都有众生,并各自依不同的方式在生存。欲界的众生是有肉质之身,色界的众生是以光的形象为身体,无色界的众生连光体也没有,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以心识的方式交流,彼此念头一动即可沟通。整个宇宙对无色界的众生来讲是没有距离,宇宙只在心识之中,欲界天的众生性交是以肉体来交,色界天是以光体,无色界是以神识,动个念头性交完毕。

入定并非是什么也不知道,真定者犹如一潭清水,一轮明月映在水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道的定早已落在外道的定上了,无记定和断灭定入上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如枯木顽石没有两样,真定乃是:没有分别不作意,无依无靠同一体。

虽然传统佛教从不明讲人体能量与修道的关系,但严守佛教戒律也就自然包含了这股能量。在六通中,有一通便是漏尽通,此漏尽不仅暗指生理上证得无漏,也指证得三界的无漏;此漏不止,要想明心见性,超越三界,那是妄谈。在《楞严经》中把能量暗喻为菩提种子,“漏失菩提种修诸善法是为魔孽”。在人体下部则为精能量,在中部为气能量,上部为光能量。生命来自生命力,生命力又来自生命质,这个“质”就是光,就是菩提种子,它潜藏在人体脊椎最下部,顺则凡夫,逆则成仙。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醒来几个悟,倘若把这股能量唤醒,而且还能使它逆流,那么开悟就有了希望,唤醒以后降服不了它,还是大凡夫一个。人体本来没有精子的,只有能量和元气,只因有了欲望后,才在元气的基础上沦落为精子,一旦成为精子就要放射。所谓的把能量修炼上去,是指的元气,而不是精子,精子是化不掉的,只有漏掉,若认为成佛靠的就是它,那也是邪见,它仅是修行的助道品。

有许多人不愿往生佛国,还愿来人间做人享受人间生活,这也是件好事。倘若临终时的中阴身(脱离现在的这个肉身,还没有进入另外一个身体中的这个中间的身体就叫做中阴身,通常是一团光,活人出去叫神识,死后为中阴身)能做主,天上人间由你选择,若不能做主就会随着业力去投胎,而不是由自己的定力或念力去投胎。中阴身在生前就必须能识别何谓人道的标志,中阴身是可以看见周围的事物,畜生道和佛道的标志,人道的标准是黄色,畜生道是蓝色,地狱为黑色,佛道为黄白色,也即金光之色,或极亮之色。途中的形形色色极为复杂,最好是有上师的接引才为上策,若上师不在或没有的情况下,一心念佛的名号,或上师的名号,都能使中阴身与高境界相应,绝不会堕落。

神和佛并不是不存在,但你必须通过深入内在去才能找到它,当你进入了内在核心,找到了源头,你将会发现,你就是神和佛,神和佛与你无二无别,你和佛并非是有两个个体组成,乃至整个宇宙和佛和你都是一体的,除了你以外再没有其它的东西,然而你也是“无我”的,在你里面不会看到自己的个体存在,只是有种存在——整体的存在。整体是种空无,空无也是种存在,是种无上的力量的存在。达成这一切,必须放弃外界的追求,才能深入到源头,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正是因为你无法深入内在修炼,才会修炼外面——修气修脉修明点。或许有一天你找遍了外面,进入一个极端,也会回头往内找。佛教里讲:“返观观自性,返闻闻自性”。向内观到一个极端,也是流向外观,内外本是一体,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处在纷杂的红尘里,头脑装得满满的,本来就快“爆炸”了,所以古来先师们总主张放弃外界纷杂的事物再往内找。果真有定力的人就是在十字街口修炼也会成功。纷杂的外境干扰不了你以后,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才出现,或是在山洞中把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修出来后,再到十字街口游戏人间也行。

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正是因为处处都在,所以人们才把本来面目忘记了。金钱很少,所以人们会时时记得它,少的东西才能让人记得它的存在,人才会被它转动。佛性是久有的东西,它一直都在,而且是真实的东西,从不会消失,太久的东西让人没有新鲜感,天长地久以后,自然就把佛性忘记了。金钱可以天天获得,而且必须天天保护,否则就会消失,因为金钱是不究竟的东西,会来来去去,对于头脑来讲,来来去去的东西更适合它。佛性对于释佛来讲不多一点,对于乞丐来讲也不少一点,不多不少的东西,谁还会追求它呢?金钱则恰恰相反,富人有,穷人则无,金钱会产生比较,佛性无需比较,人人平等。金钱是无穷的,是没有限制的,凡是追求金钱的,其痛苦也是无穷无限的。简而言之,物质是无穷的,追求物质,那么痛苦也是无穷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神说成是至高无上的,是独一无二的,把人比喻成奴隶,人应当对神百依百顺,否则神就会降下灭顶之灾。惟有佛教还给了人类真正的尊严,不仅如此,而且包括了飞潜动植的尊严,释佛讲:“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可成佛,人人本是佛,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而且都是平等的佛性,我所能够达成的,众生都可达成,众生之所以现在未成佛,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惟有佛教才是以人类为中心,惟有释佛最爱人类,其余的宗教从未说人人都可成神,只有说惟有听神的话才能进入天堂,而且人都比神低一等。

不管你怎么做都在使用同一个能量,爱和恨是同一个能量,上天堂和下地狱也是同一个能量,高兴和愤怒还是同一个能量,体内只有一个能量,可以千变万化,可以用于万事万物。内在的能量是一个统一体。爱的时候一定带有恨的能量,否则你无法深入爱,要么你是虚假的爱,爱有多深,恨也有多深,恨可以衡量出你对配偶爱的程度。真实的爱,一定有真实的恨,真实的恨来自于自身的经历,而不是道听途说。体内的能量往往很少从正面全然地表现出来,而在反面的时候将会更好地全然地表现出来。静心可以成佛,手里拿着屠刀也一样成佛,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能量,也就是为什么说成道的人象个小孩子一样,惟有小孩子的能量才是全然的,说哭就哭,说尿就尿,全然的能量用于一处,可以成就一切。记住:成佛是属于小孩子的专利。

为什么说“道”不是修出来的?它原本是现成的,所谓的努力也是针对头脑而已。当头脑转变后,道也就自然显现。头脑的转变需要一些方法,静心是指向头脑,头脑需要宁静,所有的方法也都是种设计,是种手段。要进入道之前是需要努力一些,对头脑而言是需要的。道的本身是现成的,只等你去享用,它一直都在厨房等候你,要到达厨房,进入厨房内,有那么一点点距离,需你努力走进去。有修指的是外面的距离,无需修指的是内在现成的东西。往往初修的人不知如何放松和放下,因此上师才会叫你去努力修行,猛用功。上师知道,努力对道的本身是没有用的,然而进入道内又需要这么一个设计——努力。用功达到顶点,山穷水尽,无力承受,即将崩溃时,身心突然间会有个逆转的急流——进入生命的另一面——放松和放下。在这一刹那间,完全可以瞥见佛性,进而走进去。也即古人所讲的:从有为进入无为。倘若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停下来,那么上师会告诉他——拼命地猛跑!有跑就意味着有停止。

成功与失败仅是刹那间的闪烁,不要因外表的东西而影响内在的灵性,要把那个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修到消失掉,整个内外犹如一张明镜,外表的事物象图像一样都会清清楚楚地映在镜子里,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是什么,镜子里就是什么,自己不要有固定成见,自己要变成空无,要变成无我。既是成了无我,还怕万物来困扰我吗?不要责怪周围的环境,不要抛弃周围的环境,记住:周围的一切都是助你成功的,周围的一切都是为你所用,而不应该变成你被物所转,之所以缺乏定力被物所转,那是因为内心的占有欲还没消失,抛弃了我执,成了无我,歌舞厅里也能来去无挂,无我的人就是圣人,是和诸佛菩萨同一体。

诗的境界已接近了宗教的外围,但始终未进入宗教的核心里面。诗的外围是非逻辑的,是超越头脑的,但诗的核心还是属于逻辑范围,还未突破逻辑。宗教的外围是逻辑的,是科学的,但宗教核心不属于逻辑。逻辑是可以想象,宗教的核心不是想出来的。诗的外围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做出来的,能做出来的诗算不上好诗,诗的核心又是头脑的产品——想象出来的。宗教的核心之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是因为核心部分不是属于头脑部分,凡是头脑的产品都能用头脑表达出来,核心必须是以核心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佛经上有一百多个名词都是指的那个核心——真如、本性、实相般若、本来面目,纵然如此,表达得还不够准确,只能说是接近它,相似它,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正是因为科学、哲学、诗词、宗教它们有共同之处,又有非同之处,所以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在某些阶层它们似是而非,某些阶层又似非而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是是非非、好好坏坏、男男女女、正正邪邪永远在一起,永远互相衬托增强对方,使对方更好地显现出来。

超越二字对头脑来讲是困难的,必须冒很大的危险才能超越头脑的某项概念。生活是从一个未知进入另外一个未知,头脑对于未知总是既向往又恐惧,未知是由头脑成的围墙,最终还是由头脑超越围墙,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了又毁,毁了又……。

能离开身体中的那个无形无象的东西,并非就是无影无踪,它来去自由,变化莫测,它不是本体,仅是本体的用。修来修去,觉来觉去,也就是玩的那个用,能把“用”修好则无事不办。

万行所到之处,就是正法,就是天堂。天堂、地狱、正法、末法,皆是你一心所造。

天地未生之前,圣人在道里面;天地已生之后,道在圣人里面。

日月因它而发光,时空因它有活力,仁者能道来是个什么?

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仁者会否?

眼前月出,昼夜难分,空中仙乐,虚空粉碎,仁者见乎?

真正的爱,真正的道,真正的法门都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语言已是“实相”的第三层投影了,真进入道和爱里面语言不足以形容,只能感受到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存在。

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住,无舍”。

佛性不需要成长,本来就是圆满的,里面什么智慧都有。

佛和上帝并非是个东西,或某种个体,乃是宇宙中存在的最高力量的代表。这种力量到来谁也无法抗拒,因缘的合和能使这股力量产生巨大的效应。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非主宰也非自然,乃是这股力量因缘合和的产物。这股力量到来可成事、可坏事。开悟的明师都得到这股力量,所以说明师是佛、是上帝都可以。凡夫俗子没得到这股力量,并不能说他失去了这股力量,只能说他没有掌握这股力量。这股力量是种存在,无处不在。六道众生皆有这股力量,都可以开发出来,都可以成佛,成上帝。

宇宙万有只有一个根源,哲学上称本体,佛学上称如来,宗教称灵魂。

佛者,乃是觉悟的众生,只不过是弄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罢了。

宇宙万有的生命和事物,既无主宰,也非自然,乃是因缘合和。

所谓的涅盘,就是把生命的本质回归到本位上,还给它本来的面目,例如把冰融化为水。

死亡只是自身的这一光团和宇宙的这一大型整体光团融入一体。生命并不是以死亡作为结束,死亡仅是另一阶段的开始。

三摩地是种最深沉、最喜悦,一心能于万境(万物同一体)而都又不散乱的境界。

处在三摩地中就是种死亡的体验,这种死亡并非痛苦,而是种喜悦的死亡的体验。

佛门里讲“三界唯心”,这是真实的。有许多境界,许多事情都是唯心想象出来的。想象本身就是种创造力,本身是种潜在力。没有这种力量存在,又怎么可能想象呢?有许多癌症患者,医院里判了死刑,通过吃斋、念佛、静坐,结果癌症好了,这不就是心力的作用吗?

真正和佛沟通,就是和你周围的人沟通罢了。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独立存在的,都是息息相关。

无论你是信,还是不信,是修,还是不修,事实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和宇宙相连的,是息息相关的,和宇宙是一体的。宇宙原本是“一”,是一个整体,你的心念摇动一下,整个宇宙都在摇动,只是你未察觉到而已。

肉体只不过是不灭的“真我”的工具罢了,肉体和真我中间还有一个身体,既不是气体,也不是光体,又类似光体,还是传统佛教起的名字好:“报身”(肉体),化身(中间类似的气体),法身(真我,也即本体)。

常人所见到的多数是中间的“气体”身,根本没有进入本体之中,法身不解决掉,功夫不算圆满。炼精化气所充实的也就是中间这个“气体”身,这个“法身”根本不是精气神所能充实的,它原本就是现成的,亘古迄今永远是圆满现成的,无须假修。

“真我”无形无象,并非无影无踪,更不是不可观到它,欲观到它,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没有强烈的烦恼和妄念,是无法观到真我的。欲见到风的形象,必须让空气流动,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树摇枝摆,这时你才见到风的形象,风就是以这种形式让你见到它的。当你借助烦恼见到真我后,才豁然明了,烦恼妄念原本就是菩提,原本就是真我,烦恼除尽菩提也无。

佛魔一念之差,一纸之隔,其实也没有差,也没有隔,只是两者出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为了理解何谓佛的力量,唯一的最快的捷径,就是借助魔的力量出现,因为人类往往更会从反的一面理解到真理。用力对抗魔,就是把佛的力量给驱散开了。往往在修行时,总是抱有一个佛的形象在等待,一旦出现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境界时,如是就视为眼前所发生的都是魔境。只要空心静坐,一无所求,眼前出现的一切,也无所谓魔,也无所谓佛,它只是种存在的力量罢了。

真理永远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理是前后左右兼顾的,它里面什么都具备才算真理。烦恼与菩提共存,佛与魔共存,黄金与沙砾共存,真实也是与虚假共存。

你原本就存在我里面,我原本也存在你里面,你我他她它原本都是互存的,一人修道众生沾光,一人成道,天地鬼神皆受益。

亲爱的读者,万行告诉你一个千古之谜:你我他她它的“本我”从来没有轮回过,从来也没有下过地狱,从来都是圣洁的,从来都是圆满的;所谓的轮回,是指你的理想、你的欲望、你的习气,也即宗教里的“业障”。当一个生命死亡后,他她它的“本我”也即本来面目,将会自动地融入广袤的本觉的海洋之中,不管你是圣徒还是妓女都回归到源头上去,留下世间的惟有你的欲望。欲望再轮回、再投胎,当欲望满愿时,也就没有了轮回。一个凡夫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惟有开悟的圣者是没有欲望的。

传教士们为了标榜天堂的美好,竟将人间说成地狱——可恶。

传教士们宣称自己是神转世,骗取信众大量财物——可恨。

信众们听信了传教士的妖言惑众——“世界末日来了”,如是便抛弃工作,卖掉财产,上山避难——可笑。

永远不会有世界末日,也从未有过世界末日。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天灾人祸,从未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天堂,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地狱,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神,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鬼。

世人有种用烧香引鬼的办法,说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主人——也即真我。敬鬼和鬼相应,敬佛和佛相应,生前和谁相应,死后便到那里。鬼怎么可能使你找到真我呢?之所以是鬼就是没有找到真我啊。

所有的神通都斗不过“无我”的等级;“我执”重的人最易招业障。

修行中出现的境界大多数都是幻觉,那是因为你对真理太渴望了,同时也是先前经典上记载的种种境界进入脑子里太深的缘故。比如,对一个异性太渴望,就会在梦中相会,渴望中脉通,如是身上就有气机蠕动,因为头脑有制造幻觉的本能。

现在流行一派修行人,认为只要把那个“观照者”修出来就算大功告成,观照者修出来也非功德圆满,充其量也只是进入灵修的开始,何况真能把那个“观照者”修出来的人寥寥无几。观照者修出来可算证得“无师智”,以后可以脱离上师独立修行,有能观的心,有所观的物,怎么能说圆满呢?还是属于见闻觉知的范围。

修行的次第,应该是由“观、行、照、度、空、无”达到圆满。

“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果真文字和语言可以悟道,可以成佛,那么佛学研究者、科学家、哲学家早已成佛了。学问不足论道,拾人牙慧,如数别人家珍,与道又何益呢?况且最根本的那个实相,是超越语言和种种思想的。从老子到惠能,没有一个人能把实相描绘出来的,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象为什么相爱的男女还要同床的道理是一样的,禅不能用语言,需要亲证。

为什么法师总是辩论不过禅师?法师仅是一个禅学研究者,研究开悟和的禅师的悟道思想及其修道经过,禅师是身体力行,是走进道里,又走出来,是亲履本地风光过的人,法师得的是第三手材料,禅师得到的是第一手材料。真如实相——头脑思维——文字语言,一个单从文字入手修行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进入实相的中极点上,况且现在的修行人都是在拾人牙慧。拾一个悟道者的牙慧,拾佛陀、拾耶稣的牙慧。

理论犹如西洋哲学,还是属于思维范围,还没有脱离头脑的作用,几千年来西洋哲学都是靠头脑思维,企图解释宇宙万有的本体,但始终没有证入本体,反而离本体越来越远。根本原因,西洋哲学是用头脑研究,禅法是抛弃头脑直接进入本体实相之中,前者是靠思维,后者是抛弃思维。

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个人,只要你不能和道沟通,你就是外道。

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不了解佛性,未见到佛性的众生是最贫穷的众生。这就象皇帝有两个儿子,各自得了父亲的遗产,一个找到了这笔遗产,一个还未找到,未找到遗产的儿子就是一个贫穷的儿子。万能的宝藏就是佛性。

平常学佛的人,多数是在思想上感悟到了“真空妙有”的道理,但在境界上并没出现真空,更没有产生妙有,烦恼来时也空不掉了,需要智慧时妙有也不来了。

道理悟了,事上行不通,犹如未悟;若在理上真悟了,在事上必能行得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4042.html

更多阅读

《零下三十八度》于和伟 零下三十八度演员表

于和伟是什么星座?《零下三十八度》是一部发生在四十年代东三省的谍战片。谍战片有很多传奇色彩,我最喜欢此剧的三点:一是故事发生在东北,东北人爱看。二是演员们都演得好,男女主演配合默契,其他演员也都很出色,比如钱子恩、梅玉、史成龙、

转载 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 阮元 字伯元

原文地址: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作者:sqwjyl最初接触阮元,是大三上学期读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其中提到“仪征阮君”的《文言说》,仪征现属扬州市,阮君即阮元,《文言说》对刘师培的影响很大,而黄侃亦为刘师培弟子①,故《文

《夜谭十记》之《盗官记》——马识途 马识途一一夜谭十记

《夜谭十记》之《盗官记》巴陵野老  峨眉山人摆了一个发生在县衙门里的故事,我也来摆一个发生在县衙门里的故事吧。你们要问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县衙门里,我可只能回答一句:反正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县衙门里。我们这个县即使称不得模

关于《洞学十戒》的回复 七大罪十戒

关于《洞学十戒》的回复新浪网友(匿名):会译文吗?复制下来有什么用 !回复:暂无译文。“《洞学十戒》是正德年间(1506-1521)江西提学副使高贲亨,到白鹿洞巡视时所订的。“洞学十戒”对生徒中的一些不好现象,如不愿学习圣贤,吹牛皮,图虚名,师

声明:《万行上师《心法十论》 万行教师人才网》为网友后备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