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观念的转变 - 内容 - 嘉兴教育网 浙江嘉兴英语教育网
日期:2002-11-08 作者(来源):[暂无]
我很高兴能承担今年教师全员培训的一次讲课任务,使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教育问题。今天围绕教育观念转变这个题目,首先谈谈教育观念概念以及观念转变有关问题,然后就实现教育观念三个转变进行重点讨论。这是我近年来学习、观察、思考的一些心得体会。试讲以后,已经有老师就其中的观点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我一起进行探讨。
一、教育观念与观念转变
(一)什么是教育观念?
通俗一点说,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大到对教育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譬如曾有遗传决定论,认为一吨教育抵不上一两的遗传;又有教育决定论,给我一打学生,我要让他成为法官就是法官,我要把它变为小偷就是小偷;小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认识,譬如近年来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择校、有偿家教等社会关注的热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统称为教育观念,不管是系统的、完整的、深层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
那末,平常我们讲的教育思想又和教育观念有什么关系呢?按照《辞海》的解释,观念即思想,教育观念即教育思想。但我个人认为,实际运用上还是有所差别,教育思想往往指人们对教育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感性的材料积累得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究竟是逻辑学上的同一关系还是属种关系,搞教育理论的老师可以探讨,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探讨,因为不影响今天的讨论,就不深究了。
(二)为什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想道理是很简单的,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前进,客观事物在变化,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观念也就必须转变。我想扯得远一点,从人对自然的认识,人对社会的认识举二个例子。
譬如人对自身生活在其中的宇宙的看法历史上就有三次大的观念转变。第一次是地球中心论,地球是老大,是宇宙中心,公元二世纪托勒密把它系统化,被教会所利用,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00年;第二次是太阳中心论,哥白尼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了地球和行星自转,也绕太阳转;第三次可以说是布鲁诺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支持并发展日心说,认为不仅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系也是个小不点,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由此可见,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先进代替落后,正确代替错误。还没有完,最近我看到,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在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把一台阿尔法磁谱仪送上了太空,寻找反恒星、反星系,也就是我们迄今一无所知但又无法证明它不存在的反物质世界。大家知道,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了原子,物质由原子组成,进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但在粒子加速器中,很容易制造出反粒子、反质子、反中子等,这样就推想,在宇宙中可能有反原子、反恒星、反星系。一个相反的反物质世界。由此,丁肇中进行这场本世纪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探索。万一发现了反物质世界的线索,那么整个天体物理学的根基将发生动摇,宇宙理论将被搞得天翻地覆,而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所有的事情。看来,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尽的。
再譬如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近50年来也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阶段是二次大战后,仗打完了,世界各国都寻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当时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是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各种产品的增加,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GNP的增加,把国内生产总值GNP的增加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从英语表述也看得出来,是growth而不是development;第二阶段是以197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周总理派了人去,标志着人们的认识有了提高,只要经济总量不行,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行,也就是不注意环境保护不行!春天不可爱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碧水没有了,甚至连生命也保不住了。美国洛杉矶汽车尾气排放后,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抵抗力弱的老年人纷纷死去。因此提出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第三阶段认识飞跃的标志是1995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提出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集会。一百多位首脑,一万多名政府部长级官员,2万多名公众,包括关心社会发展的大牌歌星、球星都参加了。人们又有了更高水平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光注意环境保护还不够,弄得不好,先抓经济,后治环境,还是要出大问题。譬如污染一个湖泊只要5年,而治理好至少需要15年,甚至100年。最近中国日本合资科技项目拿出了治理太湖的方案,耗资起码需要2000个亿,需时间至少20年。这样一来,说得严重一点,我们辛辛苦苦抓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在断子孙后代的饭碗。所以,形成了共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为当代人考虑,更要为后代人着想。我国现在已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它定为发展的重要战略。
回到教育观念问题上来,道理完全一样,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深化,不断地转变,不断地形成共识。更何况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转变教育观念可以说已经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我这里引用一位专家的话,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我国教育界最敢于讲真话、说实话的周贝隆先生最近说的一段话。他说:“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新在西方层出不穷,现代化潮流将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科技人员数量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今天究竟怎么了?”他认为,究其根源不得不从我们固有的传统和教育观念上进行反思,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传统教育的痼疾。他大声疾呼,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嘉兴教育界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愈来愈引起重视,因为教育观念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但毕竟有正确、错误之分,积极、消极之分,先进、落后之分;我们教育界、我们每一位老师有正确、积极、先进的教育观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无疑是重要又重要的。嘉兴一中吴颖生校长认为,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过程;栅堰小学潘令校长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只能做一世人,不可能做二世人,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也是广大老师发自内心的呼吁。97年市区在对中小学进行督导过程中进行了教师问卷的调查,老师们反映,我们尚有不少老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陈旧,科学理论学习少,接受新的信息少,追求探索少,教学中墨守陈规、刻板守旧,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总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又必然导致迥然不同的教育后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一问题,都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三)观念的转变是个复杂的过程
刚才说为什么要转变观念,想再强调说一下观念转变的复杂性。大家知道,哥白尼的学说因为与基督教教义不符,被天主教会查禁;布鲁诺则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这反映了传统势力对新生事物的扼杀与反动,这是有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有时候则由于问题的难度也使人们转不过弯来。譬如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又扩展为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我的理解是长度是相对的,三尺讲台是有条件的三尺,在一定情况下的三尺;时间也不是绝对的,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放慢乃至凝固。两位青年老师在地球上某个机场握握手,其中一位乘上达到光速的飞机在太空中遨游一年,回来后飞机上那位老师还是年青人,而地球上那位却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只要有那么一架飞机,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而这对于不少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由上,观念转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教育观念转变也不例外。譬如素质教育的观念提出后,这几年来教育理论界、实际教育工作者的争议还是很激烈的,开始时,我认为浙江省11个地市教委主任、近100名县(市、区)教育局长的认识也相当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正常的。大约两年时间吧,现在基本上一致了。但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形成共识,还要有个过程,进一步转变为实际行动,更要有个过程;至于全社会,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一致的认识、看法,那为时更长,工作更艰苦,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嘉兴教育界在这方面还是走在前面的。一个星期天我翻阅了教育学院送来的校长们的论文集、桐乡高级中学老师写的文章、清河小学的一本论文集。我欣喜地发现我们嘉兴市的校长、老师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对教育实践的思考,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譬如一打开桐乡高级中学学习魏书生心得体会集,开首第一篇是校长皇甫涛的文章,题目就是“学习魏书生、改变旧观念”,106位老师的文章都写得很实在,其中魏书生老师一段话掀起了许多老师的共鸣,这就是“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我注意到多位老师(至少是4位吧)文章题目一模一样,都是“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也许是偶然的,但又蕴含着必然,这就是改变自己,转变观念正成为嘉兴广大老师的共识。
那天我特别高兴,如刚才所说,观念的转变有时是十分困难的,今天我们在转变观念时必然会遇到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如现行高考制度、中考制度。教育投人不足等等,但我们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已经在知难而进,为了事业,为了孩子敢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大胆地投身于教育改革。
二、实现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变
教育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涉及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等,最近就有人提出要实现四个转变,确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1、实现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观念转变;2、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3、实现从传统校园封闭式教育到现代远距离开放式教育转变;4、实现从教师、课堂为中心教育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最近,基础教育研究权威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发表了一篇“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的文章,里面提出要更新十个观念:在基础教育价值观方面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在学生观方面有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在学校教育活动观(主要是课堂教学)方面有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文章很有深度很有新意,读了很有启发,如和最近一期七、八月合刊的《人民教育》的有关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我想对每一位老师都是很有益处的。
下面我想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说说我个人的观察、学习与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我认为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高度出发,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面向少数发展转到面向全体发展.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从被动发展转到主动发展。
(一)从少数发展转变为全体发展或全员发展,即我们要牢固树立教好每一位学生的观念。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几点看法。
第一,全体发展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们不少老师都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推出两个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前年,又集当代教育与科学最新认识之大成,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这篇专题报告。我认真地读过这本书,有二点印象特别深刻,这就是高度评价教育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高度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怎么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其中还有一句话引起我注意,这就是“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我认为这代表着一种正确的、先进的、积极的教育观,是教育发展到今天,社会发展到今天所提出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新观念。
简要回顾教育史,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说过:“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作为学校形态的教育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和我们中国,也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教育只能是少数人能享受的特权。进行教育立法,提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普及义务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也还只是一、二百年的事情。西方国家早一点,1825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制定了美国第一个教育法,提出“公民的智力是社会的财富和国家的力量,因此国家有义务办理公共教育来增进全体公民的知识与发展他们的智力。”东方国家中日本早一点,1872年明治政府颁发(学制)明确规定,每个儿童6岁人学,接受8年制义务教育。我国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全体性、强制性,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得到发展,应该说,全体发展的教育观念渊源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当然,实现全体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可能还有理想色彩,因为南北差距悬殊,每年至少还有数百万人乃至上千万人连生计都无法维持,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在发达国家已基本做到了。如瑞典议院80年代中期通过了一个教育工作目标“每一个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都需要并有权利享受好的教育,这同时意味着学习不好的学生也应该获得成功。”他们贯彻得如此坚决,甚至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儿童,为完全不懂瑞典语言的难民、移民子女设立了专门的课程、聘请专门的教师和辅助人员。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文喆同志到瑞典去,看到一位老师正在十分认真地辅导一位连34-9=?也不会做的高中生,因为瑞典已普及高中,16岁必须入高中。文喆问那位老师,他在学什么专业,老师告诉他学电器,文喆又问,数学那么差,学电器行吗?那位老师又诚恳地回答,是呀,是有些困难,如实在不行,让他学油漆,总得让他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并创造财富。我也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1996年省教育代表团一行4人到德国考察,我也去了,听了好几堂课,其中一堂是初三的机械制图课,这堂课的要求挺高,对一个不太规则的实物画三视图。上课的老师是一位看起来很精神的青年教师。我发现他对一位个子最高的学生分外关注,一会儿要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一会儿要他在黑板上画图,二十分钟不到,提问有五、六次之多。下课后,我问那位青年老师,刚才您对那位学生特别关心,是不是他学习上困难多一些。陪同的翻译不大高兴,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太唐突了,但还是翻了过去。不想那位教师听了后马上十分认真而又高兴地回答我,他说:“是的,您观察得很仔细,那位学生在学习上是全班最差的,我的职责是要教会每一位学生,如果他也懂了,也掌握了,那么其它的同学就都学会了。”当时身在异国,感到压力很大,有一种紧迫感。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素质,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学习以后体会特别深,如果不是这样地认识问题并付之于实践,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拉大,因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已不再是宣言和口号,而已成为一些国家全体老师为之努力的实践活动。
第二,全体发展是我国法律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我国《教师法》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明确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其中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说是第一位的目标。
党和国家作出了决策,法律作出了规定,在全体发展这一问题上可以说很少有争议,甚至没有争议,因为从道德高度,也要善待每一位学生。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从面向少数人发展转到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呢?问题是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其它一些因素,在我们教育界,有的学校,有的老师还没有真正地做到,往往为了升学有望的少数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牺牲了多数。这就提出了一个我们不得不作出回答的难题,在几乎只有1/10学生上重点中学,同龄人5-6%升入大学的情况下,究竟能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
这几年,我很留意既从事实际教学工作又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们的意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为只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有时功利性强一些,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又容易理想化,两者兼而有之,少有偏差。第一位是顾泠沅博士,他既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又是青浦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他广泛接触中学教学实际,曾应邀到嘉兴作过报告,12点钟了,会场鸦雀无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在97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新师生关系与教学策略的改进》,里面有句话,那就是“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维系着学生的自信。”他认为在目前状况下,我们能有所作为,关键是建立新师生关系,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你关心他、信任他,他就有自信心,就有上进心,就有进步。第二位是大家都已知晓的上海八中刘京海校长,上海八中有三个差,办学条件差,社区文化背景差,学生来源素质差,但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刘京海校长响亮地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目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轰动。第三位是魏书生老师,他是全国最有名的教育改革家,既是书记、校长,又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语文课。96年暑假他应邀到嘉兴作讲座。他对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研究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天晚上他从大连来已经10点钟了,没有吃晚饭。我陪他边吃边谈起来了,我记得我还没有专门提出这个问题,是他主动告诉我的。他说,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学生是有很大差异的,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怎样才算教好每一个学生,我感到就是要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他边说边给我做手势,打出了不同的高度,脸上流露出既严肃而又喜悦的神情。我印象特别深刻,而又进一步加深印象的则是第三天陪他到海宁,他又向我表述了同样的意见。
看来,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可以下结论了,全体发展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尽管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事实上,我们的优秀老师已经做出了榜样。
第三,全体发展已成为嘉兴市优秀老师的成功实践。
这几年我在教委工作,有条件了解到基层学校较多的教育情况,我的看法是我们嘉兴市优秀老师对全体发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刚才所说的三位专家老师的认识高度,只不过三位专家是名人,更多考虑宏观方面事情,而我们的优秀老师更多地专注于他们所教的班级,所教的学科。我举几个例子。
吉水中学陈爱娟老师这样说:“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班主任要有这样的观念,我一定能教好自己的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教好,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就是好的具体表现。”
三水湾中学李贵申老师说:“当一个教师培养出一个优秀生,会得到掌声、鲜花和荣誉,而当他成功地使一个后进生得到转化,他又得到什么呢?可能什么也没有。如果仅从眼前利益和个人得失考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后进生转化工作似乎是得不偿失的,这也是目前后进生转化工作难以深入展开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我认为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民教师,应该不计个人名利和得失,关心、帮助、教育后进生和培养优秀学生一样都是国家的需要,都是老师责无旁贷的工作。”
再举个例子,南湖中心小学方丽萍老师的认识。她说,要让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就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心理,后进生只是字面上不得已用于区别的称呼,在教学上,我从不刻意去区分他们,所有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我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我用我的心血、我的精力换取孩子们的进步。孩子们的欢笑,尤其是这些弱智生、后进生的笑颜,在我看来是对我的无价回报。
这样的优秀老师在我们嘉兴市还有很多,他们说得好,做得更好。就举一个例子,方丽萍老师所教的二年级班里有两个弱智生、四个后进生,她对他们倾注了比母亲还要多得多的爱。一个弱智生又患癫痫病,为了她能早日康复,她留意报刊杂志上有关癫痫病的广告、药方,一有这方面的信息马上就告诉她父母亲,已联系了全国10多家医院。孩子癫痫发作了,滚到了地上,方老师心疼地把她抱在怀里,用早已学到的护理方法使她苏醒。有段时间,这位学生几乎天天呕吐,方老师总是耐心地给她擦洗,清洗脏物。我在农村当过多年“赤脚医生”,就是专职的医务工作者做到这样也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是一位才20多岁的年轻女教师!这位学生又是弱智,刚进校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手抽筋连笔都握不住,记忆力差,前教后忘,考试根本无法进行。就在方老师精心呵护下,健康状况好转了,懂事了,同学们更喜欢她了,她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语、数测验能拿到七、八十分。甚至还学会了跳绳,竟跳了58下,轰动了全班,学生的掌声、欢呼声使方老师流下眼泪,学生的父母亲紧紧握着方老师的手也流下了眼泪。
读着一位位优秀老师的事迹,我认为就这些优秀老师来说,比刚才举例的瑞典、德国老师做得更多更好,因为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譬如班级的学生数我们要多,办学条件我们要差。问题在于还不能做到每所学校、每位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都有这样的教学水平。
作为这一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想再引用一位老师的话和一件事作为结束。
嘉兴秀中徐琪老师这样说:“教育的效益,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培养高材生是效益,转化后进生同样是效益,而且是更高的效益。这个效益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效益,更是一种社会效益,它对全面调动积极因素,减少社会犯罪率,促进社会安定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
徐琪老师的话使我想起了今年2月份发生的李雄伟、吴桂平两位英雄民警勇斗歹徒的事。这件事作了广泛报道,大家都知道了。我们都仰慕崇敬为民除害的两位英雄,痛恨穷凶极恶的歹徒。但我又想到,如果两位民警已经将歹徒扭住时,如果那个饭店的老板能答应用手铐把歹徒铐住,如果当时那么多围观的人能费举手之劳打个“110”,如果当吴桂平抱着出血过多、生命垂危的战友拦车送医院,第一辆、第二辆,那怕是第三辆车子能及时停下来,那么吴桂平可能就不会遭受颅内出血150多ml的严重创伤,而李雄伟年轻的身躯决不会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记不清是哪位诗人写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者不能复生,但生者当清醒,这件事给人们警示,作为一个社会,减少犯罪同时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显得何等重要与迫切!而对于我们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来说,尽最大努力教好每个学生,尽最大可能增加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意义是何等的重大和深远!
从当前教育实际出发,关于教好每一个学生我着重讲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视和培养。当然还有其它的话题,譬如如何使尖子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前年我到北京八中,他们那里每年招二个超常儿童班,这些孩子特别聪明,8年时间学完12年课程参加高考,而且考分比重点中学高出几十分,今天就不展开了。
(二)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真正得到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第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如果说全体发展思想是普及义务教育后才逐步确立,那么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则是源远流长。春秋时孔子就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君子,再早一点西周就讲六艺教育,课程设置有礼乐射御书数,除了智育,已有了道德、艺术、身体锻炼方面教育。距今2000多年古希腊雅典,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育目标,当然,它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它培养的是为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政治家。我们知道,马克思、毛泽东都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全面发展还写进了我国教育方针,对此,我国教育界都广泛认同。前几年,我国教育界就有这样的话:“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就是说一定要重视全面发展。世界各国也是如此,记得美国一位人事专家波特夫人到中国大学讲学,说了这样的话,“人的知识不如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她是人事专家,素质一词更多的是指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方面的品质,觉悟一词的内涵当然和我们不同,但也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水平。近年来,随着情感智商、逆境智商,EQ、AQ的风行,人们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鼓舞了几代人的名言发出了质疑,于是又有人概括为这样三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能力是更重要力量,人格情操是最重要力量”。我感到也很有道理,敬爱的周总理之所以倾城倾国倾倒全世界,是由于他大智大勇,更是他大爱大德,他的无可比拟的人格力量。
总之,在知识界、教育界对全面发展是广泛认同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提观念转变呢?为什么还要强调全面发展呢?这是由于各种复杂社会原因的影响,譬如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社会成员文化素养(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其它一概不问;有的家长素质差,只顾赌博、跳舞,根本不顾孩子)等等,使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难以落实。在教育内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跟不上,专职教师的缺少,也制约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的学校,有的老师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体、美、劳的倾向还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表面认同不等于深刻认识,深刻认识也有待于实实在在的行动。我想说第二点,在看到全面发展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整个现状还不容我们乐观。
第二、全面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扰。这是全国性存在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搞了一项研究,涉及12个省市,调查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学生、家长有效样本各为3200多个。项目是儿童的家务劳动时间,洗碗、烧菜、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购物等,调查所得有0分钟到1小时多,平均每天为11.32分钟。这一结果和其它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以每人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计算,美国为72分钟,泰国为66分钟,韩国为42分钟,英国为36分钟,法国为30分钟,日本为24分钟,而我国为11.32分钟,也就是我国儿童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其它国家的孩子。
这又有什么影响呢?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则高出20%左右,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比例是否精确不去管它,能否从这一样本推断总体也不去管它,但这样一种趋势却是可信的。因为,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好的品质,长大后当然有出息。
嘉兴的状况也不例外,高专朱一平校长告诉我,嘉兴高专的学生和其它大学相比,还算朴实,食堂管理也算规范,即使如此,学生的剩饭剩菜还是喂了几十口大肥猪,根本用不到买饲料。是的,不亲身经历劳动艰辛,怎么会珍惜劳动的成果!他又反映,学生在校园劳动,连锄头也不会用,除草时没有手腕动作,尽在地面上飘来飘去。由此,他大声疾呼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这几年普遍重视了。这几年的劳技课抽测的考试我都去了,金工、木工、电工、手工劳动等等,看到孩子们心灵手巧,干得一板一眼,感到十分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据教研室反映,现在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师少之又少,而组织教研活动常常是新人辈出,老是换新面孔,也就是经常在调换。我就不再举例了,从总体上说,面对独生子女本来就容易娇生惯养,面对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变化因素,我们如何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研究还太少,太薄弱。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力。
2、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早在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人类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况,也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日益引起关注。据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所公布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专家们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卫生量表”和“ZZS心理素质表”,采用心理测量和访问谈话的形式,对东北三省42所中学,60所小学随机选取的3万多名学生进行科学检测,得到了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书,结果反映竟有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1989年,我国在北京开通了第一部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热线电话,通过对数万人的咨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烦恼主要有学习困难、交往适应、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情感挫折等,这些烦恼会引起消极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疑心、忧愁、愤怒、不安等心理状态或情绪,一个人短时间有这种不良情绪,一件事情诱发了这些不良情绪,那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但如始终摆脱不了,成为一种心境,那就是心理异常了,老是恐惧,惶惶不可终日;老是忧愁闷闷不乐,这就有问题了,哪有那么多的麻烦?退它一百步想又管什么用?恐惧、忧愁解决不了问题,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吗?再严重就是心理障碍,成了心理疾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影响学习、工作。有的则再发展为心理抑郁症,其中严重的会产生强烈的自杀倾向。
其实,每个人都有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剧烈变动,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多一些,我们老师也不例外。最近教育部规定,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开设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关系到一生的幸福。这方面魏书生老师是个高手,他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他的工作负荷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他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一是自我调节,一找到空闲,双目微闭,内视鼻尖,以鼻对口,以口问心,气沉丹田,大脑一片空白以后,在大脑中放映自己最喜欢的山水风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自己与山风海浪、鲜花绿草、飞瀑流泉、亭台楼阁浑为一体。三五分钟,疲劳烦恼一扫而去。再是自我暗示。给学生上课,他暗示自己上课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要轻松愉快地、一点一点地品尝上课的快乐。树大招风,魏书生也遭人攻击、妒忌,甚至把他和魏京生混淆起来,造谣说魏书生抓起来了,魏书生也曾受到过批判,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十分懊丧烦恼时,他头脑中出现这样一个假设,假如我明天就要死去,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了。这样一想,世界突然就那么美好,天更蓝、花更红,草更绿,水更清,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值得眷恋,一分一秒是那么值得珍惜,心灵解脱了,心情也就快乐了。魏书生善于心理调节,更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扯得远了一点,我的意见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老师都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所忽视的问题,也是教育界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以后必将危害社会,其病根在于不当的家教方式,激烈的学业竞争和枯燥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的指导。现在北京、上海许多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已多次向省教委建议在课程改革中能尽早引入这门课程,看来还有个过程。我觉得不应该等待,嘉兴一中等学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实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我们老师多学习,多研究,多作出一些努力,一定能走出一条路子来。
3、德育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德育工作广义而言,我认为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四个方面内容,刚才说的心理教育应包括在德育工作之中。不可能再展开讨论,我就说一个观点,这就是学校德育工作将面临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仅就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就是如此。这是世界性的。大家知道,3月24日美国阿肯色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枪击事件,两个中学生打死打伤了十六名教师、学生,也惊动了克林顿。据美国教育部三月份报告,1996——1997学年度每10所学校中有1所发生过强奸或者械斗的暴力事件。德国的少年犯罪也出现了新的高峰。据德国儿童救援组织(有点象我们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统计是1997年少年犯罪活动比1992年增加80%。我国的有关情况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人心所向,希望所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有负面影响。思想价值的多元化,经济上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上黄、赌、毒的蔓延,离异家庭的增多,再加上我国特别突出的独生子女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就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来说,也呈增加的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嘉兴三中傅一鸣老师在九届人大期间以“救救孩子”为题发了言,激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报纸都登载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家庭中为人父母的高度重视了,当然,作为专职从事教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说,更负有责无旁贷的任务。我和大家一样,当过班主任教过课,小学、初中、高中、电大先后上过数理化等10多门课程,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这就是教好一门课程不容易,但我很有把握,而相比之下,教学生“学会做人”比教好一门课程不知要难多少倍!因为有许多不可控制或难以控制的因素,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譬如在北京讨论“同学打了你怎么办”这个问题,一个家庭的成员是这样回答的,父亲说,他打你一下,你也打他一下;母亲心疼自己的孩子,更厉害一些,说他打你一下,你还他二下;爷爷、奶奶很新潮,说了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大家想,这样教育孩子怎么行呢?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关于美育和体育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就不展开了。回到转变观念的问题上来,我想,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进一步提高认识,使得每一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一个高中毕业生,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吧,在校期间总要接触几十位老师,如果每位老师都注重全面发展,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将会出现一个大的飞跃。
(三)从被动发展转到主动发展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观念确立了,如何去实现,必然有个方法、途径的问题或者称之为过程的问题。是让学生在加班加点、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的状态下被动发展,还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对此,我想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其思考
以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与美、英、法、德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小学教育为例,和美国比较,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知识传授水平低,但重视能力培养。他们三年级所教数学知识仅相当于我们一年级下的水平,六年级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上仅我国四年级水平。但反过来他们注重能力培养,不少活动,老师布置题目后即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我国大使馆常收到美国小孩子来信索要有关中国材料,因为他们要用来搞展览,甚至小小年纪作演讲、作报告,令人发笑,又令人深思。2、每天上课课时少,但校内活动丰富、生动。一天最多4节课,除了算术、英语、自然科学课程,其余都是活动课程,在玩中学。3、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凭孩子的想象去做,画张画,编个故事,制作一个小玩意。三年级以下玩中学,四至六年级学中玩。4、教学管理气氛轻松,师生关系平等和缓,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有时简直是放任自流,评价学生往往是鼓励性的话。
我再举两个典型的事例。
一是英国负责基础教育标准国务大臣斯蒂芬·拜尔斯出洋相的事。大约今年三月,他接受了电台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7×8=?,这位大臣想了好一会然后说:“我想,大概是54吧?”当记者告诉他正确答案是56时,这位负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先生只好为自己打圆场,说自己的错误“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教训,明天我要用1小时来背诵并记住乘法口诀表”。这不会是虚假新闻,因为我亲眼看到一位德国五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做算术,12 ×8=?这位学生好长时间停在那里,我帮了他忙。接着计算机跳出一道更简单的题目11×10=?可是他又傻眼了。我不客气地问了上课的老师这是怎么回事?那位老师告诉我,成绩好的学生已经升级了,这个班的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差些。这可能是事实,但我想不该差到这个样子。看来,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不太重视的。
第二个例子是96年下半年全国各大报刊都转载的事情。一位叫高钢的家长把上小学四年级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上小学。他当时的感受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自己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而且最担心的事情也确实发生了,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玩二个小时,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在中国,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重,而在美国书包空空,甚至没有教科书。孩子没有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这能叫读书吗?他整日忧心忡忡。一年过去以后,他发觉儿子的英语长进了不少,放学之后不直接回家,而是经常去图书馆,并不时地带回一大书包的书来,在微机上兴致勃勃地做他的作业。什么作业?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高钢又哭笑不得了,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当他严厉地责问孩子是谁的主意时,孩子却坦然相告是老师的布置,老师说,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要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历史、地理、文化,分析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高钢听了,连叹息的力气都没有了,10岁的孩子被教育搞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连吃饭的本事都没有了。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过了几天孩子完成了作业,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洋洋洒洒20多页的小册子。这时高钢又一次给懵住了,因为孩子不仅分章分节头头是道,而且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而这是他当了研究生以后才运用的写作方法,那时他已30岁。后来教师又布置《我怎样看人类文化》,毕业时又布置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题目,孩子的父亲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了。高钢发出感慨,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大量的东西,但却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也从不用考试去把孩子们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是竭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这个事例我推荐在《嘉兴教育》上登载过,当时我联想到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少,我想查索一下有关国家小学生课外的实际学习时间的资料,可惜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反映美国、英国、日本第一流中学生周末学习时间的材料,见下表:
美、英、日第一流中学生周末晚上学习时间
国别
时间
美国
学生%
英国
学生%
日本
学生%
不足1小时
9.0
9.8
12.6
1——2小时
26.0
42.3
27.0
2——3小时
37.1
36.1
43.1
4小时以上
26.6
11.5
16.3
看来,都是挺勤奋努力的,只不过不是被动地做重复有时甚至根本无效的作业,而是进行主动的探索学习。
两个事例说明东西方教育存在明显差异,对此不想作全面、深入、具体的评价,就说一点想法或一个观点,这就是大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恐怕是看到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弊端,认真地研究,大胆地汲取人家教育中有益的思想和做法,而不是盲目地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兼容别人,是有自信心的表现。
其实,人家对学习东方教育的长处还是挺虚心的,那个国务大臣讲的话并非敷衍应付,我注意到这件事发生后,四月二十一日即相隔一个多月,英国政府首次向学校和家长颁布了有关家庭作业的指导原则,学生们每天晚上用于做作业的时间应该在20分钟到2个半小时之内,看来得好好地加强一下基础训练了。美国对中学生在国际数学成绩检测中排名不高的情况也相当重视,认真研究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日本、韩国也对自己国家的教育进行了十分深刻地反思,认为学校教育的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性的形成。出于升学至上的考试,使教育逐步背离了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由此,从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94年初去日本考察,我认为至少在学校教育方面在实施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并且成效已经十分显著,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人家哪些长处?我认为他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际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符合哲学的原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也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三个面向”出发,我很关注国外教育的动态,注意收集这方面资料,我感受到主动发展在美国等国家已不再仅仅是优秀教师的信念而几乎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
这几年嘉兴21世纪外国语学校聘请了不少外籍教师,我至少看了四位美国教师写的教学体会,他们的教学观是相同的,就以其中一位叫克里斯·默凯的教师的话来印证。他说:“我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这是西方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学生只有喜欢他们的课,才会学到更多,老师也会更加愉快更加带劲地投入教学,从而教得更好”。他又说,“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这个问题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尽量地把每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我曾经有亲身的经历,被外国老师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96年6月赴德教育考察,在去学校参观访问、座谈交流时,由于职业的缘故,条件反射吧,精神很好,大脑反应也快,但到了其它地方,六、七小时的时差总有些影响,特别是下午倦意很重。一天下午四点左右参观慕尼黑艺术馆,里面有一个美术展览,我有点打不起精神来。但就在这时,讲解老师(艺术馆人员是教师编制)向我们四位五十上下的参观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指着一幅风景画,要我们判断这是真实的写生还是作者的想象;对着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一定要我们猜一猜她的年龄是几岁。就这样我们被吸引住了,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千方百计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方面,他们是比我们做得好。深一层次想,这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教育理论传播有关。相比而言,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注重孩子的主动发展。小孩子不愿吃饭在我国为许多家庭年青父母、爷爷奶奶们所烦恼,甚至可以看到爷爷、奶奶拿了饭碗追着孩子喂的情景,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处理很简单,你不愿意吃就算了,饿了总要吃。在我们中国,孩子放学回家,家长往往问的是在学校里乖不乖,是不是听老师的话,老师表扬你了,还是批评你了;而西方的家长却问的是你在学校里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出了什么好主意。被动与主动,观念确实有差异。我在慕尼黑奥林匹克村也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对又高又大的年轻夫妇骑着两辆自行车过来,一个三、四岁小孩骑着小自行车在后面跟着,到了一个高坡前,青年夫妇不知为什么停了下来交谈起来,后面那个小孩飞快地冲下坡,那个坡很陡,如我下坡肯定也小心地拿刹车,但那对青年夫妇连看都不看一眼,自顾自闲聊。同时,我认为也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传播有关。从教育史看,卢梭是主张放的,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成长;赫尔巴特反对卢梭,提出“教师是中心,学科是中心,课堂是中心”,主张严格管理,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杜威反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提出“儿童为中心,兴趣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主张。西方教育受杜威的影响很大,杜威的理论也确实有他科学合理之处,但建国后我们把它作为资产阶级的东西批判得体无完肤,泼脏水把婴儿也泼掉了。以上是我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些思考,主张扬长避短,大胆学习西方教育中重视学生主动发展的有益做法,有机整合,为我所用,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第二、二十年教改一个重要走向及其启示
93年到教委工作后,我把目光从远距离教育转向基础教育,当时的心情是既遗憾又振奋,遗憾的是我们有的学校、有的老师还是走老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振奋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教学改革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搜集了不少学科教学教改成果的资料,由于在教委工作,更多地关注一些整体性或综合性教改实验。当我看到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教改成果时,真有点坐不住,心里很焦急,这么好的教改成果为什么不在嘉兴市中小学推广应用呢?教委领导和教研室领导一块研究,决定请有关专家来嘉兴讲学,并大力倡导教育科学研究,其中一个任务是学习、借鉴、推广这些教改成果。十分高兴的是,近几年来不少学校、不少老师已经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又思索一个问题,这就是这几种取得很大成功的教改模式是否存在着共通的东西,是否具有共性?也就是倪谷音老师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让学生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李吉林老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即使是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也变得生动有趣;刘京海校长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最终形成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是否存在着共通的东西和共同的规律?
我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得出了肯定的答案,这几种成功的教改模式存在着共同点,这就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的要领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充满兴趣,从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也是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调的认知内驱力,即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所产生的学习推动力量。成功教育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暂时落后学生,从皮格马利翁效应出发,寄予热烈的成功期望,使他们恢复自尊,增强自信,从而自己主动地去努力,去争取成功。这正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另外两种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老师的赞许、鼓励,长者、同伴的肯定、认可能有效地激发这两种内驱力。总之,共同的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等组成的学习的动力系统上做文章,不再使学生在外在的压力下被动消极地发展,而是在内部力的推动下主动地积极地发展。
有了这个想法,对不对?还没有把握,因为我毕竟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于是我又查阅资料。已经找到了两位教育专家持相同的观点,一位是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今年《新华文摘》登载了他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里面明确地指出,近年来,普通学校所试验并获得成功经验的教育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高等学校所推行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有一位顾明远博士,新近出版的《21世纪素质教育论纲》一书中持完全相同的观点。看来,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确实是20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努力付诸于实践
可以说,社会已发出强烈的主动发展的呼唤。那个高钢在《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一文的最后,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他在对比之余说,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靠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频繁的考试……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力与束缚。他发问,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向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如果说,这代表了家长的呼唤,那么来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学生的呼唤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最近北京晚报登了《一个高中生的呼喊》,这位高中生直言不讳地说,我厌恶上学。因为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我不喜欢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天天起早贪黑地去受折磨,不喜欢天天穿梭在老师的脸色和家长的责备中。如果您认为我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您错了!我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当一道道难题被我解开后,那种通过奋斗而取得成功后的骄傲和喜悦使我精神抖擞。但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教师和家长对我们的“爱”,使原来热爱学习,喜欢上学的那个我一去不复返了。被动发展所带来的对孩子们的伤害触目惊心!我听到有这样一首儿歌:“书包最重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小学生也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反抗。我想再引用马克·吐温的一件事来强调不当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年轻时的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教堂去听牧师的演讲,牧师关于捐款的演讲很有鼓动性,马克·吐温十分激动,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多捐一点钱。但过了好长一会儿,牧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罗嗦,马克·吐温不耐烦了,他决定少捐一点。又过了一会儿,牧师依然滔滔不绝,这时马克·吐温生气了,“我一个子也不给!”牧师冗长的演说终于结束了,马克·吐温走过捐钱的桌子旁,他不仅没有捐钱,而且从盘子里偷偷拿了2元钱,以表示他的不满和愤慨。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被动发展的另一严重后果是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而这已引起高层领导的充分关注。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九届人大报告中,李鹏将创新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这引起人民代表特别是教育界代表的强烈反响,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应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当然,首先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从小开发,只有走主动发展的路子才能做到。
前面讲到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存在决定意识”是谁也无法抗拒的真理。19世纪20年代非欧几何在三位伟大数学家手下独立地诞生,其中一位是匈牙利的鲍耶依·雅诺什,他的父亲也是热衷于此的数学家,但没有成功,在得知儿子的成功之后,劝儿子立刻发表自己的成果,以免被别人抢了先。他说:“许多东西都有一个时机,时机一到就在不同的地方被发展,好像春天的紫罗兰处处开放一样。”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样有个时机问题。可以说,主动发展观念的形成、发展现在已处于良好的环境,嘉兴这块教育园地中,“紫罗兰”也在“处处开放”。例如我市首次“两高”评选活动中的市区中小学部分获奖教师,如一中的王晓红、七中的魏林明、清河中学的倪爱珠、实验小学的刘晶、栅堰小学的余爱蕾、南杨路小学的汪黎雯等,他们教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充分重视并在教学活动中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都把亲切、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在学生的旁边而不是学生的对面,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其次他们都能抓住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实际上,他们的做法正是把顾泠沅博士的有效学习基本原理中的情意原理和活动原理落到了实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展的途径,实现了高质、高效的目标。他们的成功,首先在于他们的观念的领先。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出发点,是行为的必然约束。下面引用一段市教研室金继宽主任与倪爱珠老师的对话,这段对话很简单,语言也很朴素,但很值得回味。
问:你对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倪)答:我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我非常爱他,想到我的学生绝大多数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要教好每一个学生。
问:你怎样教好每一个学生呢?
答: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教的课。
问;你采用什么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你的课?
答:我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倪老师的三句答话没有什么理论色彩,但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全体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观念。
中外对比、教改启示、社会呼唤、领导倡导、优秀老师实践,我想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对这一过去曾被广泛忽视的发展模式问题作认真深刻的思考,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改进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小段话作为讲课的结束。我认为,能否做到全体发展,更多地和一位老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相关,全面发展更多地和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主动发展则与是否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相关。怎样做到这三个发展?最关键还是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接受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孔子有句话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一下用于我们搞教育的也适用,这就是“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常听到把我们当教师的比作春蚕、红烛、园丁等等,意思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牺牲了自己。我认为这些比喻没有错,但也有不足之处,其实,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创新,那么今天的我就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也不将是今天的我,在哺育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同时在发展,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
让我们共同勉励!
——摘自《嘉兴教育》1998年 第7-8期
更多阅读
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 基本方针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作者: 刘铁芳摘 要:教育方针乃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一 ----教改探讨260
关于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一)3D学习唤醒课堂“我们希望通过展现真实事物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不过现实是我们不可能总是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去,而对于一些抽象、危险和目前人类不可触及的事物是无法拿来放在
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方法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方法来源:硕士留学生论文网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有头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
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高一新生入学教育
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思考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关系到高校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正从岗位(专业)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转变,这是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原动力。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开发与课程结构两个方面内容,课程设置的构建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