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精彩的图文介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门票

云冈石窟”是我心中久仰的地方,一直想:何时能够亲临这片精彩、神秘的石窟群呢?今天终于来到了它的身边。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怀着深深的敬仰,徜徉在大大小小的佛像群中。感受着古人们至诚至真的思想和信仰,欣赏着他们博大精深的艺术和造诣,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撼,心中充满了对先人的崇敬和钦佩。



据史料记载: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的开凿历时半个多世纪,用工匠百万余人,有印度和西域僧人指导,全部为石雕。它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后,精心打造的一处皇家佛教圣地。

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云冈石窟老照片:



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它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

这是网上下载的云冈石窟老照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精彩的图文介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门票
“莫高窟”以壁画、泥塑为主,历朝都有营造,工程断续几百年。“龙门石窟”则是北魏从大同迁都洛阳后才开凿的,受云冈影响较大。所以云冈石窟在艺术性和地域上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存至今的云冈石窟东西长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

从大同开车行驶大约30分钟就来到了云冈石窟的大门口,这是云冈石窟的景区大门“云冈阙门”。

现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许多景区的复古建筑设计风格都很雷同,而且感觉都有一些日本庙宇的建筑味道?!



这是售票处,大厅真豪华。游人们争先在这售票处大厅中高耸的“四方佛”造像下留影,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一刻的空闲,只好把他们一起摄入镜头。



进入景区后,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昙曜广场”首先摄入眼帘。一尊黑色的“马识善人”雕像──昙曜和尚像,让人们更加怀念这位云冈石窟的提议者和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他首创了5座石窟(著名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

昙曜是复兴佛教的功臣,也是创造文化奇迹的巨人。雄伟瓌奇的云冈石窟,正是记载他的卓绝精神和杰出贡献的丰碑。



昙曜雕像后面是“礼佛大道”,宏丽的雕塑突兀在眼前。



礼佛大道两侧,有13对“骑象四棱神柱”,柱高8.73米。一个个憨态可掬的佛教吉祥物六牙小石象驮负着吉祥佛柱,非常精致。



礼佛大道的尽头是两个半圆形的“礼佛浮雕墙”,长约20米、高约4米。



墙上的浮雕,生动表现了当年北魏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盛大场面。



过了这个浮雕墙,眼前出现依据《水经注》所描述云冈石窟景观而建的“山堂水殿”(即“灵岩寺”)。





高空鸟瞰“山堂水殿”,如一只巨大的神龟浮在水面。龟的头是一座七孔桥,龟爪为四座角楼,尾部直通第1窟。





山堂水殿建筑群是一片建造在水中的规模恢弘的亭台楼阁,置身其间,恍若仙境!

这是“灵岩寺”大殿。



新建的大雄宝殿气势不凡,檐角的珍禽异兽等完全依照北魏时期风貌而造。





这是佛教建筑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浮屠塔”。



走过寺庙,再走过这座长长的石桥,就来到了云冈石窟的石窟群了。



桥头有景区的电瓶车,10元一位,因为以前在其他景点坐电瓶车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拍摄机会,所以这次我们决定慢慢走,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这也是不跟团自己自由游的好处。



沿着电瓶车的路线向前走,看到一座小庙(后来才知道这是“清代戏台”),庙旁有几只骆驼,拉骆驼的老农因没有游客骑骆驼而显得很悠闲。我向他询问,去石窟的路怎么走,他热情地指给我说:从这里上去就是了。



按骆驼人所指,向清代戏台对面走去。这是一座精致的庙宇,上了高高的台阶,呵!终于在庙门边上看见了“云冈石窟”的白底黑字标牌。





进入院门后,发现这是清顺治八年的“石佛古寺”,有山门、天王殿、厢房、石狮及钟鼓楼。天王殿左侧门洞上题“大佛寺”、右侧门洞上题“石佛寺”,这是一座很小巧、很精美的寺院。







出了寺院门,迎面是两座高大依山而建蔚为壮观的楼阁建筑,雕梁画栋精美异常。



看看这阁楼柱子上的柱头装饰吧,好精美的龙头啊!



看了楼阁门前的铜质说明牌,才知道原来这已经是云冈石窟群的中部了,楼阁里面就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第5窟和第6窟。这两座楼阁是清朝时为了保护石窟大佛而建造的,现在却和大佛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体,成为名扬世界的珍贵文物。



云冈石窟依武周山南麓的北崖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大小石窟53个、佛雕一万多尊呢,我们不能再走回到第1窟去从头看起,那就从第5窟和第6窟开始参观吧。





不过整个石窟参观完得知:云冈石窟的精华部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第5窟至第20窟是整个云冈石窟的精髓。歪打正着,我们正是从精华看起的。



【第5窟】:大佛洞。

第5窟与第6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盘腿宽15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此佛像双眼的黑眼珠儿还完好无损,据说其余很多窟的佛像眼珠都被挖走变卖了。



窟内很黑,大佛太大,灯光太暗,我看不清大佛的脸。这个窟和第六窟不让照相摄像,可能是大佛身上的的包泥彩绘害怕闪光灯的照射吧?许多人都在拍照,但是都自觉的关掉了闪光灯,好在“小数码”相机在弱光下也能有很好的成像,总算留下几张珍贵的大佛照片。





这是大佛盘腿打坐的的膝盖,好大个儿!



窟的四壁雕满佛龛、佛像,四壁2,300余尊造像无一雷同。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枝繁叶茂的菩提圣树下,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卫侍视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





佛像身上都有好多小孔,这是佛像上彩色时要打上木楔(泥巴桩),防止泥巴脱落。现在泥巴桩年久坏损,只剩下小孔洞了。

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雕工极尽精致。



【第6窟】:释迦佛洞。



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窟。第6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精华洞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史上的奇迹。

可惜窟内太黑了,不敢用闪光灯,全拍的模模糊糊,不过这已经很难得了,这些照片对于我已经很珍贵了。图片的右半部是中心塔柱,左半部是洞壁。









窟内中央方形的塔柱分为上下层,高约15米。塔柱上层四面各雕一立佛二菩萨,下层四面大龛的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伽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的四面和周围四壁,没有一块不曾雕刻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展示了佛主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出家成佛弘法等一系列的经历。





【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

这是第7窟和第8窟的外观,建有三层木构的窟檐:



第7、8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主窟平面呈横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丽的碰撞交融。







第7窟明窗两壁是比丘树下参禅思维像,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两侧为依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南壁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敬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说,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8窟】:佛籁洞。

第7窟和第8窟是一组窟,两窟中间有窟洞相通。





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蜷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手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



窟门东侧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之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

多手多臂天神像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袛。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第9—13窟】:俗称“五华洞”。

五华洞这五窟,因后人清代施泥彩绘而得名。其五彩绚丽,是云冈石窟群仅有的彩绘雕刻。



这石窟洞前的一排大柱子很前卫,欧洲罗马式的石柱大概是跟咱们云冈石窟学的吧?  这排石柱上也是雕刻了精美的佛像的,但是现在已经风化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第9窟】:阿閦佛洞。

第9和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489)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









【第10窟】:毗卢佛洞。

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11—13窟是一组前后窟,以第12窟为中心窟。

【第11窟】:接引佛洞。

窟中心立一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其余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龛铭和七佛立像。









【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

该洞俗称“音乐洞”。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手持排箫、琵琶、横笛、五弦、箜篌、义嘴笛、法罗、束腰鼓等乐器在演奏,气韵奔放,生动地体现了北魏时期宫廷乐队的形式。









【第13窟】:文珠菩萨洞。

高约13米,最精彩的是菩萨右臂下雕一大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









第9至13窟的“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是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4窟】:没见命名。

据介绍,此窟开凿于自然山坡斜面之下,所以窟内渗水非常严重,不仅窟内雕刻风化剥蚀,还使洞窟南壁及洞窟南侧坍塌。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千佛柱。

1993年在窟北壁下发现了佛像双脚,估计原有一尊身躯高大的立佛像。1994年依据洞窟旧有痕迹恢复的前列柱和后西柱,使目前的洞窟看起来更像一座呈前后室结构的洞窟。







【第15窟】:万佛洞。

窟内雕有1万余尊小佛坐像,故称“万佛洞”。这是万佛洞的洞口,方形单窟室,但是竟没进去拍照?可能是20窟的大佛太吸引我了,心里只有那个佛,却忽略了这里面一万多个小佛,犯了众怒了啊!

据介绍,窟中众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楣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









【第16—20窟】:昙曜五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24年继位后十分崇信佛教,他是北魏诸帝中在位最久(长达28年)、武功最高的一位皇帝。后来太武帝听信了北方道教首领寇谦之和司徒崔浩的谏言,再加上445年,陕西发生盖吴起义,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同时,发现关中地区的佛寺内藏匿武器,拓跋焘怀疑僧侣与盖吴相勾结,于是在446年下诏灭佛。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禁止佛教的传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毁灭佛法的太武灭佛,佛教传入中国后首次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灭佛后不久,太武帝即身染重病,他开始对灭佛之举后悔,不久,太武帝死去,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浚继位。

文成帝继位后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为了给其祖父太武灭佛之举进行忏悔,便下令在全国恢复佛教。兴安元年(452年),文成帝下令《修复佛法诏书》。文成帝还把太武灭佛中幸免于难的高僧昙曜和尚请回平城,并任命昙曜为沙门统,负责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

据史书记载,一日,昙曜和尚在平城郊外路遇文成帝车队,昙曜和尚的袈裟被皇帝的马咬住不放。由于有“马识善人”的说法,文成帝以国师礼待昙曜。昙曜和尚为了国家和人民太平,征得文成皇帝同意,由国家出资,在京城西郊武周山凿山为壁,开窟5所。当年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5所洞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从第16窟到第20窟这5个洞窟。从和平元年(460年)开始,武周山下聚集着数万名工匠,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石破天惊的传世之作──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16到20窟前,一块巨石立在宽阔的广场边,石上刻有北大教授宿白题写的“昙曜五窟”四个大字。



昙曜五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因为是昙曜的和尚首创主持开凿的,所以叫“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的外观:





摘录“百度百科”:关于昙曜五窟,一般认为它们分别仿效的是北魏早期五个皇帝的形象,具体代表哪一位皇帝,学术界也有争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杭侃教授根据现场调查和文献记载认为,昙曜五窟应该是“按世俗的昭穆制排列”,但这五个洞窟的中心并不是第18窟,反而“19窟是五个窟中的中心窟”。他认为,因为第20窟在开凿后不久坍塌,所以无法在其西面再开新的洞窟,不得不在东部,即第17窟外面开第16窟。第19窟主尊代表开国皇帝拓跋珪,第18窟是第二代明元帝,第20窟代表第三代太武帝,第17窟的交脚菩萨代表太武帝之子,尚未即位就死去的景穆帝,第16窟为当时在位的第四代文成帝。笔者认为这个结论较为合理。

昙曜五窟的开凿,给佛教在灭佛之后又一次在中国传播起到了弘扬的作用,同时也将佛教与皇权在北魏形成了统一。高僧昙曜将皇帝塑造成佛的化身,皇权和佛强强联合这是史无前例的创造,皇帝借助佛的神奇力量极大的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16窟】:立佛洞。

这是释迦立佛,高13.5米。按杭侃教授说,这应是仿效北魏当时在位的第四代文成帝拓跋浚的形象,是皇帝拓跋浚下令昙曜开凿云冈石窟的。

这尊大佛的脸上和脚部都各嵌一黑石,据说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昙曜显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君权神授,不可动摇。在大佛周围还雕刻有许多大小不等的佛像,簇拥着大佛,它们是群臣的象征。

佛像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这很有开拓精神,1,600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扎“领带”了,是不是很令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汗颜?





【第17窟】:弥勒三尊洞。

菩萨装盘膝而坐的弥勒佛像,高15.6米。按杭侃教授说,这应是仿效北魏尚未即位就死去的景穆帝拓跋晃的形象。拓跋晃是拓跋浚的父亲、未登基的太子,所以他的位置比其他四个皇帝稍微低一点,是唯一一个低于地面的大佛。

当灭除佛门的乌云笼罩北魏上空时,笃信佛教的太子拓跋晃暗地里保护下了许多佛经佛像和佛门弟子。但是自己却为此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登基做皇帝的机会。



【18窟】:立三佛洞。

身披袈裟的释迦佛,高15.5米,按杭侃教授说,这应是仿效北魏第二代明元帝拓跋嗣的形象,拓跋嗣是虔诚的佛教信徒。

他身上穿的袈裟上有无数个小突起的图案,那是一个个小佛像,那小佛像雕刻在袈裟上,这种雕刻手法在云岗石窟仅此一例,据说在全国的佛像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主佛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上端雕刻五弟子。







【19窟】:宝生佛洞。

结跏趺坐的释迦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按杭侃教授说,这应是仿效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的形象。

南壁的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







这是20窟和19窟之间山壁上的一个窟洞佛像。



【第20窟】:白佛爷洞。

这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为释迦大佛结跏跌坐,高13.7米。因为前壁和窟顶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本来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俗称露天大佛,是云岗石窟的标志性佛像。按杭侃教授说,这应是仿效北魏第三代太武帝拓跋焘的形象。

佛像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硕大,袈裟右袒,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



(拍这张大佛时,刚好白云遮住了太阳,可是没想到没有阳光大佛反而拍的更清晰。)



石窟前有清顺治八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可惜后来全都塌掉了。





大佛面相丰腴,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大耳垂肩。给人感觉很平和,与世无争。那双明亮能够洞察一切的眼睛,带着温和俯视着面前的一切世俗凡人,嘴角似笑非笑,神秘又犀利。

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就是这样审视和洞察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化。荣辱不惊,心若明镜,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当我站在他的脚下仰视他的时候,突然感觉我们人是那么的渺小,对大佛充满了敬意。



【第21—45窟】:是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

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

这些石窟西部窟群,雕刻佛像的造型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律方脸大耳、体型丰满,而多面相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显现了北魏晚期,西式印度佛像“中国化”过渡与转承的重要特点。



第20窟之后石窟的佛像属于民间造像,“昙曜五窟”则是代表着北魏皇帝形象的官方造像。











走到这里,“游客止步”的牌子告之“西部窟群”不能参观了,皇家造像石窟群已是终点。我们便向后转,沿着刚才游览的路往回走,参观来时错过的第1—4窟。



【第4窟】:塔庙窟。

因为我们是从西往东走,而石窟的排列顺序是由东往西排列的,所以我们参观的顺序也只能是4、3、2、1窟了。

首先看的是第4窟:一门两窗,该窟未按计划完工。中央雕一长方形的塔柱,南北两面六尊佛,东西三尊佛,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年)“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



【第3窟】:灵岩寺洞。

这是第3窟的外观。





第3窟为云冈最大的石窟,传说为昙曜的译经楼。

走到第3窟时,看到需走下台阶,再上台阶,进入洞内。我看洞口很小,外表好像什么也没有。刚好有几个青年人嘻嘻哈哈的从里面跑出来,于是我问他们,里面是什么样子?佛像多不多?他们根本就不看我也不理我,正在纳闷时,忽然看见他们互相打起了手语,嗨!原来是几位聋哑人!看我问的这人!

这就是第3窟的洞口:



因为有了第4窟的印象,觉得可能第3窟也很简单,算了,还要上下台阶,太累了,就不进去了吧。

没想到回来一查网,说: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第三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像,两颊腴润,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此窟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补雕的作品。

第3窟的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



悔的我直拍脑袋,没想到第三窟里的面积那么大!能容纳三千多人在里面朝拜,是整个云冈石窟里最大的石洞!!里面还有三尊大佛,真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最要命的是在那里错误的遇到了一群不该问询的聋哑人!要是问到一位能开口说话告诉我里面状况的人,我肯定就会进去了!谁成想那么小的洞口怎么有那么大的膛儿呢???只能留下一个大大的遗憾了,何日再探寻?

第3窟里面什么样??非常想知道,于是从网上查到几张其他游人拍其内部的照片,借图贴在这里,以满足心中的好奇吧,也使阅读我的博客的朋友不至于和我一起懊悔。



这是第1窟和第2窟的外观。



【第2窟】:寒泉洞。

这是窟内的塔柱(是三级方塔),此窟地下还有泉水流淌,故窟名为“寒泉洞”。



第2窟四壁雕佛像风化很严重。许多佛头被盗。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锯齿纹垂幔带、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和东壁的雕像已分不清了。





【第1窟】:石鼓洞。

这是窟内的塔柱(上下两层),与第1窟的塔柱很相像。顶部雕有飞天,头上高髻环佩,表情温婉可人。曾被列入云中八景之一的“石鼓寒泉”,即是这第一和第二窟。石鼓指的就是第一窟,你如叩地就会听到嘭嘭的鼓声,据说这种鼓声至今仍隐约可闻。

因第1窟和第2窟的形制、内容相似,故称谓“双窟”。两窟都是方形平面,中央为中心塔柱。



窟的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是“睒子本生”的故事。



至此,云岗石窟所有的洞窟到这里就都参观完毕了。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1,400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这些佛像许多都被收藏在日本或欧洲的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里。

多年来紧挨着石窟的国道上运煤的汽车飞扬的煤粉严重地污染着石窟,大佛个个都变成了黑脸“包公”。另外在网上看到,有一位在六十年代文革后下乡住在云岗的知青回忆:当地老乡放羊遇到下雨天就把羊群赶进石窟,烧火取暖,搞的石窟里面又脏又乱,炭灰羊粪充斥整个石窟。孩子们也把石窟里的佛像当成了游戏的玩具,用泥巴拓模小石像玩耍。

幸亏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在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和保护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防石窟崩塌、风化、漏水等工作,为云冈石窟的保护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解决了严重威胁石窟安全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近年来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使珍贵的云冈石窟的保存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旅游设施、旅游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这千年瑰宝得以新生。

从石窟中走出来,感觉我们也成了虔诚的朝拜者在佛国世界朝拜了一回,不禁感慨万千。



那些佛像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屹立了千年风化斑驳的佛像,目睹了中华民族桑海桑田的变迁;护法怒目震慑一切恶人的面孔,保佑着华夏儿女身心的安宁;飘逸灵动的飞天、演奏佛乐的伎乐天,愉悦着辛劳勤勉的人们……。千百年来,无论风吹雨打,酷暑严寒,栩栩如生的石像们坚毅顽强的守护在残破的石窟中,坚持着展示给我们那震撼世界的华夏文明。

我再一次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类拔萃的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再一次对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为此付出的艰辛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敬仰。正如《云冈石窟简介》所说:“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云冈石窟,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云冈石窟不愧是中国艺术的珍宝,佛教的圣地!旅游的天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3605.html

更多阅读

素描初学者首先要了解的:笔的种类介绍

素描初学者首先要了解的:笔的种类介绍——简介素描的工具与材料的选择每个绘画初学者都会关系,因为在作品的绘制过程中,人的创作意图与能力是通过材料与工具的运用而表达出来的。素描初学者首先要了解的:笔的种类介绍——笔

会计面试的自我介绍 会计助理面试自我介绍

会计面试的自我介绍——简介在会计面试中往往让面试官重视的并不是会计面试的个人简历,而是会计面试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面试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人的相处方式。所以求职者通过初步面试不要沾沾自喜,困

长江三峡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 长江三峡的特点

长江三峡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简介长江三峡是我们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她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长江三峡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长江三

炒饼的做法介绍 炒饼丝的做法

炒饼的做法介绍——简介炒饼也是北方菜。烙好的大饼切得细细得像面条一样,用豆芽、肉一起炒,便是一道方便可口的主食。炒饼的做法介绍——食材烙饼 1张鸡毛菜 150克火腿肠 1根油 适量盐 适量生抽 适量味精 适量辣椒 2只蒜 2瓣炒饼的

声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精彩的图文介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门票》为网友蕾丝大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