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真旧迹之马相伯 马相伯名言

马相伯(1840.4.7-1939.11.4),原名马志德,又名马建常,改名马良,以号行,晚号华封先生,江苏省丹徒县人。1862年加入耶稣会。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是近代中国镇江籍著名乡贤,学贯中西,才智过人,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委员。

晚清时期,1848年入家塾读书。1851年赴上海,入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学习。1861年入耶稣会初学院学习。1864年入修道院研修哲学。1869年升神父。1872年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1881年任清政府驻日本使馆参赞,旋改任驻神户领事、长崎领事等职,对日本维新政策有较深的认识。后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僚,协办外交、洋务。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赴朝鲜办理新政。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其意为中国之曙光,亲自出任院监。震旦学院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为办学方针,并亲自授课。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等人都是该院学生。1905年天主教耶稣会篡改震旦的办学方针,学生大哗,纷纷离校,遂召集离校学生,与严复等另再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该校后来发展成为复旦大学。1907年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1908年震旦学院拟在法租界建设新校舍,为震旦购买了卢家湾基地100亩共捐现金400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还将自己历年所积薪金10000元捐献给启明女中,晚年一度靠翻译为生,后来在震旦领取生活费。1912年北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坚持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发表演说、书写文章,号召团结抗日,呼吁人民自救,因而被尊称为爱国老人。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组织救国会,由于马相伯的社会地位和救国热情,被公认为救国领袖,一切通电、文件均由他领衔。后来组织的全国各界救援会一切文件也均由马相伯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后撤退至昆明途中因病滞留越南凉山。   1939年11月4日因病在越南凉山逝世,享年99岁。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传世。

马相伯逝世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都发表了悼念唁电。重庆《新华日报》刊发了悼念文章。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将马相伯灵柩从越南凉山护送回沪,择地安葬。1984年迁墓于宋庆龄陵园。

马相伯自题联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自缄

马相伯撰题联

学而习之,己百己千进而往; 校者教也,语大语小用其中。 ——题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村崇真小学

崇真小学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村,创办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在当时是地方教育界的一件盛事。它的创办人是后塍天主教堂的神甫朱季球,为兴办教育,他慷慨解囊,捐献出母亲传给他的一笔家产共400亩地和50两黄金作为建校资金。开学典礼上,特地邀请了他的舅舅,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原名复旦公学)的创办人神学博士马相伯先生来后塍为崇真小学的师生们做了精彩的演讲。还欣然提笔书写了这副联,以之勉励崇真师生,此联该后被铭刻在校门两侧的圆柱上。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也应马先生之约,为学校题写了“敬爱”二字,意为“敬师爱生”、“敬老爱幼”。此匾挂于学校中堂上方。崇真治学严谨,深得民众信赖。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崇真崇真,货真价实”,其教学质量可见一二。

马相伯贺赠联

我战则克; 汝唯不吟。 ——赠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近代军事家、政治家、杰出的爱国者,为民主而奋斗的战士。是北洋旧军人,历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第11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险阅使,西北边防督办,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衔。后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孰教侮予; 明以告我。 ——赠字(言)国民革命军第29军总参议萧振瀛

萧振瀛(1809-1947),字仙阁,原籍山东省文登县大张村人,出生于吉林省扶馀县四马架村。祖父逃荒下关东,落户于松花江畔。萧青年时以法政大学学生投军,历任东北军孙烈臣部营长、参谋、军法官、吉林田赋局局长,以及参议院议员等。后以指责吉林省政,并成立民治会,不容于吉林省省长王树翰,而离东北。1943年张树声在重庆将其一徒弟之信交萧,信中述说他曾是冯卫队长,当时受命带人在前线暗杀萧。因其叔父在西北军中曾被萧释放过;故均没有伏击。1943年孔祥熙生日,冯去祝寿与萧相遇,冯向萧伸手,萧当众拒绝,成为一时笑谈。

古之遗直也; 中国有人焉。 ——赠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陕西省三原县人。复旦大学校友,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后时时关注复旦,曾三度援手救助复旦于危厄之中,有“复旦的孝子”之称。精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一册行世,被誉为“当代草圣”。1964年病逝于台湾。

病犯六君子; 命送二陈汤。 ——戏讽袁世凯

联释见下《附录:马相伯趣闻轶事·三戏袁世凯》。

耻莫大于亡国; 战虽死而犹生。 ——赠全国救国会第二次执委会常委代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相伯先生以92岁高龄勇赴国难,发表大量救国讲话,呼吁“立息内战,共御外侮”,并手书“还我河山”刊于《申报》。登高而呼,召唤国人:“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急先锋和精神大纛,被举国尊为“爱国老人”。并在全国救国会第二次执委常务会义上书赠与会委员“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而犹生”的题词,以鼓励大家。

艳福晚年多,人成佳偶; 春光先日到,天结良缘。 ——贺熊希龄、毛彦文新婚

熊希龄是湖南省凤凰县人,1870年生,自小聪慧过人,有“湘西才子”之誉。但婚姻坎坷多舛,一生三度结婚,后两度联姻传为佳话。到了1936年熊希龄已是66岁的老者。有一次,因事到上海,经人介绍,结识了复旦大学年轻女教师毛彦文。时毛彦文芳龄33岁,才貌双全,熊一见钟情,欣然向毛求婚。毛彦文敬幕他的道德、学问,也觉相见恨晚。熊希龄弃杖剃须,与毛彦文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那天宾客如云高朋满座,喜联更是琳琅满目。其中有马相伯撰贺的这一副对联。

绛帐谈经,头点虎丘之石; 瀛州说理,律回黍谷之春。 ——贺章炳麟69岁寿诞

章炳麟(1869-1936年),初名章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章绛,号太炎,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仓前镇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杭州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6年应梁启超邀,主《时务报》笔政,投身变法。1897年因与梁启超意见不合离去。返杭后与宋恕、陈虬等发起成立兴浙会,创办《经世报》,任总撰述,兼任上海《实学报》主笔,继续宣传变法。后又离开两报,另组译书公会,出版《译书公会报》,译介国外“近时切要之书”等。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逝世。

马相伯撰挽联

代人民说公道话,替党国讲正经话,卓哉君乎安可死; 言文学如黄黎洲,论品学似顾宁人,髦矣我也得毋伤。 ——挽章炳麟联

贺赠马相伯联

国家之光; 人类之瑞。 ——中共中央贺马相伯100岁寿诞

1939年4月6日,马相伯百岁寿庆,中共中央发了贺电,尊之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各大报都有专论祝寿;而全国各大都市(包括沦陷区)都举行遥祝大会。马老认为前方将士浴血抗战劳苦,战区人民流离失所,都在怀念中,乃决定将寿仪悉数移作救护伤兵和救济难民之需。他在给复旦大学同学会的信中有“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之句。

民族之英; 国家之瑞。 ——国民政府贺马相伯100岁寿诞   1

939年4月6日,马相伯百岁寿庆,国民政府明令褒奖,称为“民族之英,国家之瑞”。

大邦人瑞; 民族导师。 ——于右任题词贺马相伯100岁寿诞

马相伯百岁寿庆时,于右任撰书贺联的同时,又挥墨书题此贺辞。还写了长文《百岁青年马相伯》来颂扬恩师一生奋斗的精神。祝寿庆典每人发“寿”字红纪念章一枚。

先生年百岁; 世界一寿星。 ——于右任贺马相伯90岁寿诞

于右任作为马相伯的门生,时间甚为短暂,他们的关系,实兼师生、友朋、同事而有之。但于右任一生对待马相伯,始终执弟子礼甚恭,常自称“受业”,尊马氏为“夫子”。自1918年马相伯息影于上海徐家汇后,其门人弟子每年都要为先生祝寿,于右任更是每年或撰写对联或题诗祝贺。1929年马相伯的门生桃李,群集他所创办的震旦大学,庆祝他的90华诞,于右任因国事未能亲自赶来,他亲书了这副祝寿联,为马相伯师祝寿。

天下皆尊一老; 文章独擅千秋。 ——蒋介石贺马相伯100岁寿诞

1936年马相伯被推举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救国会的执行委员,救国会的许多活动和宣言都是以他的名义或以他领衔进行或发表的。马相伯批评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碰到只有自己五分之一的日本的侵略,竟不敢出来抵抗,这叫做‘缩头乌龟’……人民要出头抵抗,政府还要压迫呢!”甚至直接抨击蒋介石,“中央就好比会长,终身委员长就是皇帝,委员长做了这许多年,失地也失得不少了,难道委他的人民不该有所表示么?”“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是一定的结果”。蒋介石对此当然非常恼火,但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老人,又怎能奈何?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七名救国会领袖,马相伯、宋庆龄等积极参与营救。马相伯致信冯玉祥,说沈等“血心爱国,人人钦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杀一不义,文武不为”,愿以首领担保七君子无罪。消息传出,蒋介石对于右任说:“你的先生闹得实在太凶了!”于右任只好请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于斌帮忙,把马相伯请到南京,并借震旦大学停止对马相伯薪金供奉之际,于1937年2月提请国民政府任命马相伯为国民政府委员。这年也是于右任的60初度之辰,马相伯作了一首诗相慰勉。马相伯一向很少作诗,98岁的年纪为弟子的生日作诗,可见他对于右任的器重。卢沟桥事变后,于右任从马相伯的安全考虑,劝他先移居桂林,后又再请移居昆明,在绕道途径越南谅山时,马相伯突然病倒,在病中迎来了他的百岁寿诞。1939年4月6日是马相伯的期寿之日,全国各地同胞同为这位“中兴人瑞”举行遥祝百龄典礼,战时陪都重庆各界在银行公会举行集会庆祝。

四月称觞先佛膳; 百岁为邦见邻人。 ——谢无量贺马相伯100岁寿诞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谢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谢沉,字无量,别署啬庵,四川省乐至县人。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历任安徽公学、广东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公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京报》主笔,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工书法、哲学、文学,多著述。1938-1940年间,在香港避难。

松柏长春,前年曾绣公像; 乾坤一老,大笔特序拙文。 ——冯玉祥赠马相伯

1929年马相伯90寿辰时,上联指冯玉祥在两年前曾与人合送马相伯之绣像。

崇真旧迹之马相伯 马相伯名言
当全民族抗战之时,遥祝百龄,与将士同呼万岁! 自新教育发萌而后,宏开复旦,论精神独有千秋。 ——于右任贺马相伯100岁寿诞   1939年4月6日,《新华日报》刊发了《马相伯先生百龄庆典》的短评,各大报纸都有专论祝寿。当时在陪都重庆银行工会,举行庆典遥祝,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参加,于右任当即挥毫撰题此联。还率监察院同仁,致电谅山,遥申祝贺。更发表了“百岁青年马相伯”长文,称颂恩师为“民族一元老,精神常少年”。“此种少年精神,则即先生修己立人成功之源泉,足以形容其整个之人格者也。” 然而不幸的是,仅相隔半年之后,马相伯却在抗战大业未竟之日,于1939年11月4日客死于越南谅山。噩耗传抵重庆,11月26日,重庆各界举行追悼会。

悼挽马相伯联

光荣归上帝; 生死护中华。 ——于右任挽马相伯(1)

于右任(1879-1964),陕西省三原县人,1903年在陕西乡试中以第18名中举,被誉为“西北奇才”、“陕西三杰”,1904年印了一部“半哭半笑楼诗集”,讥讽时政,被陕西巡抚允升指为革命党,上奏朝廷令割去功名,严行缉拿,责令“无论行抵何处,拿获即予正法”。时正在河南开封应试,升允便派员追到开封,幸有于的同乡李雨田命人间道急驰告警,乃逃到上海,穷困潦倒。马相伯得知后,即刻派人把于右任招来,免去他的学费和膳食住宿费用,让他在震旦学院就读。告诉于右任:“我这是在尽国民一分子的义务,为子作东道主。”于右任非常感激。他改名换姓,用刘学裕的学名,成为震旦学院的学生。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逝世后,重庆各界于11月26日举行追悼会,于右任撰书敬挽此联,又代表重庆各界宣读祭文,声声泪泪,感人至深,把马相伯的抗日爱国主张同世局相联,让人处处感受到马相伯的爱国之诚,谋国之忠,表示“收京之日,再为告文”。后遂成为一代名联,为世人所传颂。之后,于右任对马相伯的生平和学术的研究终生关注,如历史学家方豪编出《马相伯文集》后即请于右任题写封面,于右任欣然应允并出资200万元法币购买文集若干本分送图书馆及各位友好。在于右任的自传《我的青年时代》中,仍念念不忘恩师情义,“我二十五岁以前的事,大抵如此,到上海以后,受恩最重,得益最多的,是亡师马相伯先生”。

生我者父母; 育我者先生。 ——于右任挽马相伯(2)

马相伯逝世后,国民党中央执委唁电曰:“相伯先生,天下元老,一代大师,方期召伯修龄,永为人瑞;兹闻溘逝,震悼殊深。”各报刊都发悼文。中央日报称:马老为百年来之伟大人物,也是近百年世界伟大人物。重庆《新华日报》短评《悼马相伯先生》,号召学习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到底”。在1939年11月26日重庆各界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于右任代表重庆各界宣读祭文,一字一泪,在场的人无不为这动容。邵力子在《新华日报》发表《救国老人马相伯先生》一文,称“我们此时此地哀此救国老人,就应效此救国老人的言行。纪念救国老人,就是救国的大瑞。”全国各地都举行追悼大会,孤岛上海顶着日寇镇压和制止,各方奔走,直到1940年1月27日,才为马相伯举行追悼仪式。抗战胜利后,于右任曾对马家子女讲:“政府准备将先生灵柩迎归国葬。”但到1949年前,也没实现。1952年,上海陈毅市长即派蒋子和科长陪同邱任我和马百龄去越南谅山将灵柩迎归,胡志明主席也派人在谅山专门招待,并将灵枢送进睦南关。当灵枢运到上海时,在震旦女子学院礼堂举行了“反帝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安葬纪念会”,党政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会后大家恭送灵柩安葬在息然公墓,陈毅市长说:“马相伯老先生是一位反帝爱国者,也是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和复旦,为祖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他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今天党和政府从越南将马老灵柩迎归安葬在祖国大地,我们的人民是永远会纪念他的。”1984年11月4日,是马相伯逝世45周年冥诞,上海市政协于10月27日举行迁墓仪式,将马相伯的坟墓迁入宋庆龄陵园,以垂永久。1990年马相伯先生诞辰150周年和复旦中学85年校庆之际,上海市复旦中学和校友会为马相伯、李登辉两校长树立铜像,以贺校庆。

毕生广造英才,化育百年尊绛帐; 临死尚饶狄忾,精神万古式黄炎。 ——蒋介石挽马相伯

纪念、题咏马相伯联

巍巍生民品德,马氏故居难旧; 高高爱国旗帜,泗泾胜迹长留。 ——佚名题马相伯故居

马相伯故居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踏上了古老的泗泾老街,仰面只见重光一新的古牌楼高耸,额镌北碑高手姚青云先生手书:“古镇泗泾”。过牌楼东行又300米,即见面南的红柱上方有匾高悬,上书“马相伯故居”。泗泾有幸,留有马相伯的遗屋,这一泗泾家喻户晓的历史名迹,雅名“生德堂”,俗呼“马家厅”。跨进两米多宽的黑漆大门,即见庭院和厅堂。这座历时至少有一百五十余年的老屋,建国以来被一直移作仓库和民居,本来已不多的旧家什,被遮湮于旮旯杂物之中,在历史的尘封中竟成珍贵的历史遗存。仪门内即是前庭院,宽约四米,长约十余米。庭院北相连者为前大厅,今稍作修葺后,已改为马相伯先生事迹展厅。展厅内容分为:“少慕西学,愤离教会”、“洋务新政,爱国外交”、“爱国兴学,创震复旦”、“抗日救国,奋斗终身”四部分,较全面详尽地介绍了马相伯先生一生的业绩,时间跨度整整达一个世纪。步出北大门回望,见落地长窗式的大门两旁楹柱上镌刻着这幅嵌绿的对联,短短24字,高度概括了马相伯的伟大一生,令人油然生起对相伯的无限崇敬之情。

附录:【马相伯趣闻轶事】

〖三戏袁世凯〗   1882年,李鸿章派马相伯与其弟马建忠会同水师提督丁汝昌赴朝鲜平定“壬午”政变,使国王李熙得以复辟,这是清末唯一成功的外交活动。其时袁世凯只是丁汝昌麾下的小军官,对马相伯执弟子礼。开始,马相伯很欣赏他的机敏和善解人意,曾应袁的请求,向李鸿章推荐他为驻朝商务专员,于是袁对马更加恭谨。但袁世凯终于暴露了丑态,有一次,他竟向马相伯请教如何在官场能够脱颖而出,平步青云。马相伯这才知道他是个官迷心窍的“禄蠹”,就戏谑地说:“唯有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识亲贵,即可越级超升,甚至做抚台也不难。”袁世凯竟把马的戏言当真,成千上万地花银子去交结宦官,果然官运亨通。后来袁氏拜倒慈禧的足下,成为荣禄的党羽,干出一系列坏事,权欲恶性膨胀,终成窃国大盗。马相伯每悔自己当年的戏言。   袁世凯坐上民国大总统的位子后,请马相伯做平政院平政和大总统顾问官,想通过马相伯笼络社会精英分子,但马相伯绝不屈从袁世凯。有一次,袁对马说:“现在人民不知敬事长上,国家何以安,天下何以治?”马相伯的幽默风趣劲儿上来了,漫应之:“君所指者,殆即磕头请安之谓乎?果尔,便足以邦安、国治、天下平;则我愿自今日始,朝即一头,晚参一拜,天天不懈,为天下倡导!”这次袁世凯知道马先生调侃他,只好嘿嘿地打哈哈。   马相伯的民主思想和袁氏的帝制野心,更是水火不相容的。袁氏称帝前派他的大儿子袁克定设盛宴敦请马相伯、严复等社会名流,征求帝制意见,旁人都期期艾艾,模棱两可,唯有马相伯不肯含糊,坚决反对帝制。会后还写了文章《国民大会说》,登在《益世报》上公开倡“民主为邦本”之说。但袁氏皇帝瘾太大,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的诤言,悍然改年号为“洪宪”,做起皇帝来。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只过了83天皇帝瘾就一命呜呼了。马相伯仍不放过他,随口占了一联,戏称袁氏是“病犯‘六君子’,命送‘二陈汤’”。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凑巧袁氏生前唆使杨庆、严复等六人组织“筹安会”,为袁氏帝制鸣锣开道,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二陈汤,指当时蔡锷、吕公望等高举反帝讨袁大旗后,全国反帝制的浪潮汹涌澎湃,原来是袁氏心腹的四川督军陈宦、河南督军陈树藩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一看风头不对,也通电反对帝制,尤使袁氏气得要命。马相伯抓住这个巧合,作了一联最后一次戏谑愚蠢至极遗臭万年的袁世凯。

〖祝蒋吉一时〗   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建人马相伯先生 ,是20 世纪初叶著名的爱国诗人 。1903年他64岁,创办震旦学院。后因抗议帝国主义教会干涉教务,愤而辞职,又创办复旦公学。1907年参加梁启超的“政闻社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任南京市长。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一直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他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进会、江苏省国难会等抗日社团,还写字义卖,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1936年蒋介石50岁生日,有个蒋氏幕僚求马相伯写个“寿”字送蒋。马相伯思索了一下,提笔写了一个“壽”字给他。蒋收到这件祝寿礼物,大喜过望,还专门派人到上海登门致谢。来人走后,家人觉得老人对蒋的态度反常,有些不解,便问老人是何道理。这位97岁的老人捋须大笑道 :“这个小子哪里懂,我只祝他‘吉一时’呀 !”大家听了,也随着大笑起来。

〖马相伯与冯玉祥〗   冯玉祥和陶行知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人士,三人相互交往甚密。民国19年(1930年)底,陶行知先生不顾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从日本回到上海,任《申报》总经理顾问,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两首诗:       “未”之命运   听说日攻马占山,日军未入山海关。   山海关内还有关,关外不如关内欢。   听说日军将入关,日军未上紫金山。   紫金山下满江水,船夫袖手看船翻。         观战   弟弟出阵哥旁观,哥哥出阵弟旁观。   旁观旁观又旁观,江山一去何日还。   陶行知这两首诗,表达了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强烈愿望,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马相伯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成会,同时先后组建江苏国难会、中国国难救济会等民间团体,亲撰《国难人民自救建议》,亲书大量楹联条幅义卖筹款支援十九路军。“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马相伯怀着满腔悲愤,以行草书写了陶行知的这两首诗,并题跋云:“焕章(冯玉祥字)将军雄才伟略而谦恭自持,刻苦自励,有汉代大树将军之风。‘九·一八’变作,将军力主全国精神(诚)团结,以自力谋自助自救,而之志竟未由遂。迩近退居泰山,韬光养晦,然而宇内鼎沸,万方多难,祖生舞剑,马老抚髀,将军其遂能无动于中乎?右录焕章将军素所爱读之陶行知先生小诗两首,以至吾感,并以激励将军。”书后,随即装裱成立轴一幅,寄赠给当时被迫在泰山隐居读书的冯玉祥将军。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果然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通电全国,并亲任军事委员会主席、总司令部总司令,高高举起团结抗日的旗帜。   1934年春,马相伯95岁寿辰在南京国际联欢社举行,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都纷纷前来为其祝寿。马相伯童颜鹤发,笑逐颜开,向人们频频挥手致意。马相伯曾因跌过一跤,行走不便,置一手推轮椅以代步。冯玉祥特地赶来为马相伯祝贺,身穿上将军服,亲自为其推车穿过人群。当时冯玉祥年为52岁。   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以学生名义邀请马相伯赴宁,冯玉祥获悉后,也即参加邀请,并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97岁的马相伯坐了“华车”扎彩的火车,在冯玉祥亲自陪同下,从上海出发,受到沿途各站震旦、复旦的校友所设置的接待站的热烈欢迎。抵京后,复旦校友一齐出动,举行盛大的欢迎会,一时传为佳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3365.html

更多阅读

富贵贫贱面相之额头相理 辅角骨隆起的女人

富贵之人的额头相理额头隆阔,平滑如猪肝状,俯角天仓骨隆起,天中印堂平起,发髻高而整齐者为富贵之额相。额头隆起平阔的人,面子大官场得意,事业运佳,为人聪明,才智出众,办事坚决果断。男人日角月角骨隆起而辅角骨不隆起的人,虽也主权贵,但不宜掌

声明:《崇真旧迹之马相伯 马相伯名言》为网友鎏年里余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