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规则:威尔特·张伯伦
Changing The Rules
文/丁卯小生
“篮球的规则曾为了限制我而修改,后来也为了帮助他(乔丹)而修改。”
——威尔特·张伯伦
在3月份的一场比赛中,格里芬彻头彻尾闹了一出笑话,在一次被侵犯规后的罚球中,竟然出现了连续罚出空气球的情况,在NBA有录像可查的比赛中也只不过发生在了丹尼斯·罗德曼和拉里·史密斯身上。有网友吐槽,建议格里芬以后用扣篮的方式执行罚球吧。用扣篮执行罚球不是疯了吧?再说了规则允许吗?规则当然不允许的,但之所以不允许,皆因为那个叫威尔特·张伯伦的球员。
1955年,张伯伦进入堪萨斯大学,并在一开始的训练赛中就把学长们打的满地找牙,尽管有着超强的统治力,但按照当时大一新生不能直接进入校队的规定,他只能屈居于大一菜鸟队。虽然还没正式打NCAA的比赛,但张伯伦的统治力,以及他异于常人的罚球姿势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主教练泰克斯·温特(三角进攻创始人,菲尔-杰克逊11冠最伟大的幕后支持者,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成员)。
张伯伦从罚球线的位置退后几步,眼睛瞄着篮筐,然后猛然的三大跨步,在脚尖接近罚球线的位置开始起跳,然后连人带球飞向篮筐,伴随着一声猛击篮筐的巨响,以扣篮结束罚球。这个罚球动作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哄笑,但温特却不觉得好笑。“看起来,你可能会觉得很好笑,但我没有,”温特说,“我们必须要在接下来的三年内阻止他。”
在当时罚球的规定是,允许球员跳进罚球线以内,但前提是在球触及篮圈或者篮板之前,脚不能落在地上。“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南卫理工会大学主教练道格·海耶斯说,“球员在罚球时可以跳过罚球线,然后把球扣进去,这并不违反规则。”温特对于张伯伦的扣篮式罚球最先感到了危机,并向教练委员会开始抱怨,“这就是为什么他能保持100%的罚球命中率,他从来没有罚丢过。”
鉴于比尔·拉塞尔在大学中的巨人统治(场均20+20)经历,以及张伯伦所展现的卓越能力,教练委员会最终采取了更改规则的方法,像对拉塞尔一样对待张伯伦。在1956年3月,教练委员会正式出台了罚球的新规则,罚球时,在球触及篮圈或者篮板之前,任何人不能将脚提前伸进线内。尽管当时规则的更改并没有提到时因张伯伦而起,教练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预防怪异动作”,事实上就是为了削弱张伯伦的统治能力而修改的,虽然他还没正式代表堪萨斯征战NCAA。
时隔三十三年之后,在一次《洛杉矶时报》的采访中,张伯伦第一次承在公众场合下提到,在大一新秀赛季曾经使用过扣篮罚球。“我还是大一菜鸟时,跟一帮人打野球的时候使用过。既然要求站在罚球圈的上半部分,那我就退后罚球线几步,并且在罚球线之前起跳,然后扣篮,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认为违例了。我从来没有在正规比赛中使用过那个,在大学中我是一个出色的罚球手。”事实上,张伯伦大学中罚球命中率只有62%,较之在NBA中51%的罚球命中率相比除外,可以说这是个十分糟糕的表现。2011年,名人堂成员泰克斯·温特接受了BBallBreakdown的采访,在谈到张伯伦是否曾经使用过扣篮式罚球时,温特称自己就是在场的目击证人。
张伯伦的恶作剧还不仅仅局限于罚球时将球扣进去,在前场开界外球时,他的队友经常从篮板后面开球,将球高高抛起,张伯伦会直接跳起来,在空中接球后扣进篮筐得分。为此教练委员会还特定了规则,传球不能超过篮板的上檐、不准空中接力。1956年与罚球新规则同时出台的还有,在罚球时,规定对方两个球员占据靠近篮筐的有利位置。由于张伯伦出色的弹跳和身高,进攻干扰球的规则也应运而生,当队友出手的球在下落,且仍然在篮圈的圆柱体上方时,球员不允许触碰球。
在那个大个子统治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提升篮筐的高度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堪萨斯大学主教练福格·阿伦就是这一倡议的拥护者,建议把篮圈的高度调到12-15英尺之间。但最终的结果发现,将篮筐高度调高,依然无法阻止张伯伦,倒是其他球员则变得更难了。“当我来到堪萨斯时,我在体育馆看到一个12英尺的篮筐,当时我直接将球扣了进去,虽然有点难度,但我能做到。”张伯伦在1989年回忆道。在进入NBA级别的对抗之后,张伯伦依然是鹤立鸡群,单场100分,单季场均50+得分……等等耀眼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张伯伦的鹤立鸡群,改变了篮球的规则,也促进了篮球的发展。对于张伯伦和乔丹谁更伟大的对比,张大帅曾简洁地回答道:“篮球的规则曾为了限制我而修改,后来也为了帮助他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