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音乐与创作评论 罗大佑创作

尝试替某些歌下定义,论述莫可名状的音乐和旋律.等于要强行介入别人私密的记忆,永远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当我们论述的主题是罗大佑这么一个集众多争议与一身的人物时这件差事显得十分困难,纵观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史,大概没有任何人像罗大佑这样既承受这么多的景仰和膜拜,又遭到那么多的唾骂和质疑.即使到了今日,他的作为仍然不断引来许多错愕的眼神.寻找出公允适切的论述角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有几个问题:罗大佑到底透过音乐做到了些什么?在九O年代的今天回头去听这些作品,除了怀旧,是否还有他的意义?对七O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世代而言罗大佑的音乐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九O年代以来,罗大佑的作品一度使不少人摸不清楚他在想些什么,[妥协].[商业],[投机]之类字眼不时出现在老歌迷的脑海,我们能否透过创作者自己的陈述,试着重新体会他埋藏在这些作品中的种种企图.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假如没有罗大佑,这十几年来的乐坛会清冷,失色许多.他独立闯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替华语流行歌曲在主题的拓展,旋律编曲的经验,以及整体制作的概念上都树立了新的标杆,尝试替某些歌下定义,论述莫可名状的音乐和旋律.等于要强行介入别人私密的记忆,永远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当我们论述的主题是罗大佑这么一个集众多争议与一身的人物时这件差事显得十分困难,纵观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史,大概没有任何人像罗大佑这样既承受这么多的景仰和膜拜,又遭到那么多的唾骂和质疑.即使到了今日,他的作为仍然不断引来许多错愕的眼神.寻找出公允适切的论述角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有几个问题:罗大佑到底透过音乐做到了些什么?在九O年代的今天回头去听这些作品,除了怀旧,是否还有他的意义?对七O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世代而言罗大佑的音乐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九O年代以来,罗大佑的作品一度使不少人摸不清楚他在想些什么,[妥协].[商业],[投机]之类字眼不时出现在老歌迷的脑海,我们能否透过创作者自己的陈述,试着重新体会他埋藏在这些作品中的种种企图.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假如没有罗大佑,这十几年来的乐坛会清冷,失色许多.他独立闯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替华语流行歌曲在主题的拓展,旋律编曲的经验,以及整体制作的概念上都树立了新的标杆,罗大佑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怪才.他之所以能在八O年代掀起史无前例的[黑色旋风],其实是从七O年代就开始创作歌曲,经过多年磨练累积的结果.他在南台湾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之后考进台中的中国医药学院一直到实习医生阶段才正式到台北生活.和当时许多小伙子一样,罗大佑在青春期大量聆听西洋摇滚的翻版唱片,早在七O年代初期就在名为[洛克斯]的热门唱团里弹键盘,[洛克斯]一度成为南台湾餐厅, 俱乐部之间小有名气的团体,不过这毕竟是年轻人玩票而已,等大家高中毕业,各分东西,乐团也就无疾而终了.就在同时,杨弦,胡德夫,李双泽等人正在台北酝酿着后来轰传全岛的[现代民歌]运动.一九七三年,杨弦在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了由余光中的诗谱曲的<乡愁四韵>;当时身在南部的罗大佑对这些活动一无所知,却在次年无独有偶的也选择<乡愁四韵>作第一首尝试谱曲的作品,这首创作曲过了八年才面世,收录在<之乎者也>里面:罗大佑对这首诗的诠释方式和杨弦大相径庭,却也表现出他对旋律的独特体会.考进中国医药学院之后,罗大佑自承不是什么用功的学生,仍然花很多时间买唱片,听音乐,写歌.一九七六年,旧日搞团的朋友王振华替他牵线,接下了刘文正[闪亮的日子]电影主题曲和插曲的撰写工作.他交出了<闪亮的日子>,<神话>,和<歌>三首作品,这是他第一次发表创作.其中<歌>这首作品是在旋律涌现之后,一直想不出可填的诗,直到偶然读了徐志摩的诗,觉得颇合用,才把它放进这个旋律,这种[曲比词先走]的情形,也在后来成为罗大佑基本的创作模式.当时席卷台湾的校园民歌对他来说还是有距离的, 有他脑海里萦绕的都是更厚重的摇滚乐. 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写, 花了将近三年才完工, 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如何精确地让歌词和旋律密合, 又不失去口语的质感. 这首歌成为罗大佑创作上的分水岭, 自此[词曲胶合]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课题之一: 不管诉求的讯息多么强烈, 他都会细心让旋律和字句一体交融, 让音乐成为主角. 歌写得多了, 做一张个人专辑的构想也渐渐成形, 却一直没有机会付诸实行, 北上实习, 身处台北这个大都市,直接面对医院里的生老病死,这种环境的转移带给罗大佑许多震撼, 也促使他提笔写出这首充满幻灭感的歌, 尽管写歌的时候罗大佑根本没去过鹿港. 一九八一年, 罗大佑替张艾嘉制作了专辑,不仅贡献了好几首自己的创作也替罗大佑的个人专辑预先铺下了路子.

综观罗大佑在之前的创作,叙述方式仍然有浓厚的文艺腔,内容也多半是年少轻狂的浪漫怀想; 之后的作品像<将进酒>便多了几分抑郁之气, 也更贴近真实. 有人把这段长长的酝酿称作[青色时期], 替少年罗大佑摸索前进的挣扎身态染上了一层不安的愁绪.

这段时期是罗大佑从[词曲作者/制作人]的幕后身分跃居台前,转变成[创作歌手]的开始,一袭黑衣,遮住半个脸的墨镜和一头长长的卷发是他最鲜明的外在形象.这段时间他一共只出版了三张个人专辑和一张现场演唱会实况.但是回头看这几张作品掀起的社会效应,其规模之大,延续之久,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史上除了罗大佑,似乎还没有任何人创造过.罗大佑并不是那种一挥而就,下笔千行的天才,除了极少数例外,他的歌总是旋律先出现,然后再寻索适切的歌词来和它配合,填词的工作往往长达三年以上,可见罗大佑对歌词与旋律的密合是煞费苦心的.<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里有许多作品早在七O年代中期就开始酝酿,经过一再的修改才写定问世. 所有以罗大佑在八O年代初造成轰动的这些歌曲,其实是长期淤积沉淀之后迸放出来的结果.早在他还是实习医生的时候,<之乎者也>的录制就已经开始了.罗大佑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跟当时乐坛所有作品都截然不同的摇滚乐,而台湾当时的技术条件完全不可能做出他要求的音色和质感,所以罗大佑透过学校认识的日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一部份作品连同曲谱带到大坂,委由当地的乐手编曲,演奏,再把完成的带子寄回来配唱,一切都由他独自负担,整个过程旷日废时,极花工夫.不过完成了大部份的录制工作之后, 罗大佑抱着这堆母带四处寻找愿意发行的唱片公司,却连连碰壁,没有人愿意冒险出版这种和市场主流相差极大的音乐.这样持续了两三年之后,甫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终于接下了这个案子.滚石当初只是想让这样的作品也有面世的机会.并不敢高估市场的接受程度:罗大佑也把这件事当作对自己的一个交代,算是没有辜负青春;之后他准备重披白袍,继续以医生为正业.没想到这个黑衣墨镜的青年一夕之间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唱片卖得极好媒体也掀起罗大佑是洪水猛兽还是时代良心的论战,在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他发现自己已经置身暴风圈的中央,被戴上了[青年世代的先知兼代言人]这顶大帽子了.这几年里,他与歌曲审查制度之间的撷抗,对恶质的传播媒体亳不妥协的尖锐态度,加上作品中充满的压抑情绪.以及他特异的装扮带来的几分神秘感,都相当符合一身墨黑的形象,有人把罗大佑的这段历史称作[黑色时期],相信是十分贴切的,这段时间的罗大佑不仅在医生和歌手的角色之间挣扎,还得独自和恶质媒体加上官僚体系所形成的庞大怪兽对抗,甚至要面对起伏剧烈的感情波折,他一直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怀抱着许多不确定,在论述个别专辑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看看它们对罗大佑创作带来的影响.之乎者也这是罗大佑的第一张个人专辑, 也是他把从事歌曲创作六, 七年以来累积的一切反复咀嚼之后, 贯注全力提练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虽然仅仅是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 已经有着极高的完成度和收放自如的成熟火候这与前制作耗费的可观时间, 以及他自己在替别人写歌,制作专辑时累积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唱针落下, 你第一个听到的声音就是石破天惊的电吉他前奏, 这是我们聆听台湾流行音乐所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声音. 它是道道地地的摇滚乐: 大鼓小鼓,电吉他,木吉他,贝斯和键盘共同织出生动, 厚实的音场, 连罗大佑粗哑的声喉和不符合标准的咬字, 都在这种粗矿的音场中显得恰如其份, 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意义, 就是创造出这种蕴涵着饱满能量和炽热情绪的[声音], 利用摇滚的形式来传递歌词中极富[现代感]的信息, 若说七O年代的民歌运动是以木吉他为主的民谣曲式来进行流行音乐革命, 那么就是用纯正的摇滚乐踢开了另一扇大门只身替台湾乐坛塑迁了一个全新的乐种.

雷鬼曲式, <乡愁四韵>细腻精致的木吉他编曲, <将进酒>和浓郁的钢琴音色, 在抒情曲中途嵌入摇滚段落的尝试, 都在当时让我们看到台湾流行音乐的无数可能性.

最受注意的当然还是它的歌词, 我们听到了小镇青年在大都市求生换来的幻灭: 听到了对教育, 文化, 代沟, 以及流行歌曲本身的讽刺; 也听到了关于家国历史以及昨日恋情的纠葛情怀, 完全翻转了传统情歌的写法, 看似潇洒, 其实迹近残酷: 则生动地唱出了那一辈子孩子们共同拥有的特殊回忆; 以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凭悼过往青春,拼贴出一幅动人的图像, 这些都是从来没有人写过的. 这张专辑的十首歌各自有不同的主题, 也替流行音乐和现实社会结合的可能性做了一次漂亮的示范.由于罗大佑用的都是[活的语言],使这些作品不但过耳难忘, 而且意象缠绵, 充满了诗的口感. 原本十分个人化的经验,就这么透过音乐而获得了无数人的共鸣.

即使摆在今天的唱片市场来看, 仍然具备成为经典的资格. 过去十几年来问世的唱片何止千万. 但无论在旋律与编曲的原创性, 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密合度, 或是对整个大时代的影响名方面, 能和一较长短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 这张唱片上市不久便卖掉十四万张, 在八O年代初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唱遍大街小巷, 横扫整个世代的, 就此开始.

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花了九个月才录制完成, 的成功带来了无数的争议和期许, 使罗大佑在这段时间遭到了极大的压力.[这其实是最惨痛的一张唱片, 碰到的挫折, 失败的感觉是最多的]. 罗大佑自己说<未来的主人翁>从头到尾弥漫着一种抑郁苍凉的情绪. 相信和作者当时内在面临的矛盾, 以及外界充满无力感的时代气氛都有关系.

[一定是第二张唱片最难做. 因为第一张你可以慢慢做, 完全没有前面的负担, 所有前面的年轻生命的累积都可以放在第一张. 如果第一张不幸成功. 人家会要求第二张也成功, 而且要变...... 又要有成长, 又要有磨练, 又要有新的东西, 新的看法, 新的音乐方向, 然后在音乐上必须诚实, 因为新的方向必须是来自你自己人生观, 音乐观的撤底改变.], 罗大佑这番话替<未来的主人翁>里面的种种改变做了最好的注释. 当这张唱片终于问世, 我们发现这是一张比更深沉复杂的作品; 也证明罗大佑的才情与实力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像.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 时面还能嗅出的些许生涩莽撞之气, 在这张专辑里被一种更醇厚, 更凝练的声音取代, 划时代的制作水准使整张唱片的面目十分统整, 也更精确有力地传达了歌词中沈重无比的信息.

在那个MIDI尚未面世的时代, <未来的主人翁>丰富, 深遂张力十足的音场至今听来仍然令人赞叹, 不仅领先当时所有台湾的的流行音乐作品, 使摆在全世界的标准来看也未必逊色. 无论动用儿童合唱团, 军用大小鼓和送葬用的唢呐交替出的慑人的气势, 还是一架钢琴自弹自唱营造出来的空间感, 都证明罗大佑在处理声音元素的功力上愈显成熟. 甚至在唱腔和咬字上, 他也有长足的进步: 令人血脉膨胀的的摇滚乐和叫人暗然心碎的抒情曲同时并存, 收尾的不仅让我们见识到超凡的编曲功力, 也是罗大佑唱得最精彩的的歌之一.

说到歌词, <未来的主人翁>实有给我们太多太多震撼与感动, 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光凭, <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这三首分别献给台湾的历史,现代与未来的巨作. 便足以让这张专辑名列史册: 再看看, 更今人不能不对罗大佑处理诗语言的功力大表叹服. 甚至被收录在前卫出版的年度诗选中, 显示这张专辑的意义已经有某方面远远超出流行音乐的范围,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数年轻人的深层意识. 改变了许多人的思考方式, 对大时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未来的主人翁>是一张几乎不可能被超越经典之作, 不仅替已呈巅峰状态的罗大佑留下完整的见证, 也绝对是台湾近数十年来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
罗大佑音乐与创作(评论) 罗大佑创作

从现在回头看,1985年的[出走],对于罗大佑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他唯有将自己重新[归零].让身体机制秉天赋有的敏锐观察力自然运作,才有可能再度吸取到一位真诚创作者建立新视野所需的生活养料,并且叩寻其他生命样态涌现的可能.于是在纽约这样一个艺术家群集的大都市里,罗大佑开始领略到一个创作者[应有]的态度,那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然后不断接受外来刺激的生活状态.身处于各方人种汇聚的纽约.使罗大佑获得一个迥异于台湾制式教育下成长经验的角度.他看到东方移民在异乡里共通的悲哀与相似的命运.每一张黄色脸孔下血脉相连的搏动频率其实正扣着整个种族在大时代中的归属渴求.不论你是来自台湾.大陆,香港或是亚洲任何地方.而台湾的音乐环境仍然恶劣如前.整个体制无情地在摧残每一个尝试撑起时代大业的创作心灵.1985年[明天会更好]便是一个连作词,作曲者都会被骗的丑陋实例.无数音乐人在[台湾光复四十周年]的号召下襄盛举. 没有人晓得年底大选国民党的诉求标语便是[要一个更好的明天].这首歌的歌词虽然由好几个人集体创作,但所有被[政治利用]的责难却由罗大佑一个人承担.这个不愉快的经验.也成为罗大佑日后舍台湾而注册香港建立[音乐工厂]的关键.1986年,在长期沉淀中自然结晶而出的<海上花>,明显表现出罗大佑音乐风格东方曲调的转向.这种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以大调起头(传统民谣多为小调起头)的东方曲式.再一次振动台港两地的流行乐坛,也影响了其它的创作者(比如李宗盛<你走你的路>,〈鬼迷心窍>等歌曲),成为罗大佑作品日后最根底的主轴.然而,曲式的转化更新只是罗大佑宏阔意图的先声.所有对于黄种人宿命情结的精确剖析和对于中国人的深切关怀.都需要一个更深,更广,更完整的架构去承接.于是在长达三年的酝酿之后.<爱人同志>问世了.罗大佑带着这张全新的专辑回到台湾,正如他当年独力敲开一扇创作大门那样.<爱人同志>再次震惊乐坛.打开了流行音乐另外的可能性.接下来的<衣锦还乡>电影音乐专辑,罗大佑随着电影主题聚焦在中国移民的[故乡情结]里.不论是齐豫在<船歌>中流淌的故乡山川,暖暖人情,或是罗大佑在<传说>中浓郁厚重的思乡情怀,都企图透过音乐来抚慰中国人宿命的伤痕,这段时期罗大佑还与意籍音乐家花比敖合作了许多电视,电影的主题曲,在1991年重新制作,收录在名为<追梦>的演奏曲辑中.这些替别人制作的作品也承担了罗大佑对东方曲调的探索.花比敖精致的编曲功力使它们呈现出典雅的外貌,基于罗大佑这段时期作品中对于中国人的浓烈情感,我们可将它视为罗大佑创作历程中的[黄色时期].爱人同志<爱人同志>是罗大佑沉寂了四年多之后重回歌坛的作品.也是一九八四年<家>以来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这张唱片在一九八八年年底出版,正是台湾社会热钱滚滚,人心沸腾,社会力全面释放的顶点.这张在港台两地四间录音室完成的唱片, 透过强势宣传成功地塑造出[新罗大佑]形象:短短几天就卖出二十万张.之后更创下五十三万张的销售记录.成为罗大佑迄今最畅销的作品.在罗大佑[出走]的这几年.民进党成立.蒋经国逝世,戒严令解除,台湾经历了战后最剧烈的政经结构转变.唱片工业的体制也在这段时间膨胀到前所未有的规模:MIDI的普及带动了林立的唱片工作室.港星大举来台加上青春偶像大行其道使唱片市场全面低龄化整个唱片业在朝向[娱乐工业]的方向迈进.凡此种种. 都使<爱人同志>和<家>之间仿佛存在着不只四年,而是一整个世代的差距这张专辑的标题和歌中使用的大量大陆用语,在当时仍然有逾越官方尺度的可能.没想到有歌曲送审一次就全数通过.不仅当事人[受宠若惊],也反映出审查制度渐渐轻松的事实.在<家>只做到一半的[跳出框框,创造不同格局]的企图,终于在沉潜酝酿了四年多之后,由<爱人同志>完成.和[黑色时期]礼聘日人编曲的情况不同,这个时候的罗大佑对MIDI已经有娴熟的掌控能力.也对编曲有绝对的主导权.<暗恋><爱人同志>暴烈的摇滚曲风,<恋曲一九九O>,<你的样子>的浓郁抒情,乃至于<黄色脸孔>,<京城夜>波澜壮阔,层层叠叠的摄人气势.在在显示出挥洒自如的编曲功力. 这张专辑对音乐元素的处理方式曾经造成圈内人极大的震撼. 再一次替唱片制作概念的可能性树立了新的标竿,不仅被誉为当年度最好的专辑, 也是另一张至今听来仍然难以超越的力作.

在歌词的写作上, 罗大佑尝试让人声融入编曲, 扮演乐器的角色,而非总是站在最前面[讲道理]的工具, 所以我们听见了许多纯由音节构成的吟咏. 格外在意音乐性的结果, 使词意反而不再那么明朗易解,往往得和旋律编曲一并欣赏方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这样的改变使许多老歌迷难以适应, 认为罗大佑[变节]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 朦胧绵密的长串意象, 或是四字叠名和连续长句相互撞击出来的震撼力. 相信是早年那个蓬发黑衣的愤怒青年也写不出来的.

这张专辑想呈现[黄种人整体处境的野心是否成功. 则见仁见智.

但这方面的关心一直延续到[音乐工厂]时代, 成为罗大佑日后所有创作的中心主题, <<爱人同志>>或许不再拥有他早年作品那股青春的锐气, 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明显的匠气, 但是整张唱片精密庞大的结构,以及它完成的宏伟企图, 使<<爱人同志>>仍然值得名列经典, 也是了解八O年代台湾流行音乐时所不能遗漏的巨作.

<<皇后大道东>>是1990年[音乐工厂]正式注册后于隔年年初推出的第一张专集. 这张以粤语创作, 集结了梅艳芳, 黄沾等多位巨星共同演唱的专集, 成功引发港人讨论香港前途的热潮, 在推出后三个星期内即登上香港三大流行榜冠军, 创下香港歌坛鲜有的[非偶象派]歌曲磐居榜首的记录.

香港是殖民地色彩浓厚的音乐重镇, 很少有人用音乐去表达人的感情或批判一般人的生活态度, 切身的[九七]问题更是娱乐事业里不愿正面谈论的话题. 罗大佑成功地找到一种轻松搞笑的表现方式, 既能引发香港人的共鸣, 又能将主题导入一个较严肃的讨论场域. 另一方面, 香港的文化紧密联结于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 其实是一种很坚固的[在地文化], 因此当以庄严的曲式恳切描绘出香港独特的时空位置, 以及斯地斯人的感情, 压力, 希望和未来时, 的确深化了香港人对这个岛屿的认同.

综观整张专集, 写词风格深受早期罗大佑影响的林夕, 与罗大佑搭配出既能够统合粤语本身的音乐性格, 又能融入曲式发展的绵长歌词, 再加上罗大佑, 花比傲专业功力十足的作曲, 整张专集水平整齐,风格明确,打开了香港流行乐坛的新可能性.

至于1991年的台湾乐坛, 则在港星笼罩下突显出音乐更加[感官化]的大方向. 那阵子, 正当报纸的影剧版上接连传来<<笑傲江湖>>

与<<皇后大道东>>在香港热卖的讯息, 突然间所有关心台湾流行乐坛发展的朋友们之间开始流传:[罗大佑要出台语专集了].

其实早在一九八九年年底发片的<<新乐园>>合辑里. 罗大佑就曾经贡献过一首台语歌. 这首歌作于一九八七年年底. 罗大佑自美国移居香港, 在[近乡情怯]的心境中自然而然地用了台语来配合旋律的走势, 而这首直接抒发乡愁的作品也成为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之一. 之后罗大佑基于专业上的考虑, 认为自己对台语的掌握还不够娴熟, 所以他后来的台语歌词都和李坤城或王武雄合作, 也成为他迄今唯一一首完全由自己作词作曲的台语歌.

企宣造势的规模比还大, 也的确造成了话题. 对台语的听众来说,除了罗大佑唱[台语摇滚]带来的新鲜感, 这也是头一次听到他让别人在专辑中诠释自己的作品: 林强, 周华健, 赵传, 李宗盛, 凤飞飞,娃娃都是知名度甚高的歌者, 台语歌词和李坤城, 等人的合作, 加上花比傲的编曲占了极大的比重, 都冲淡不少罗大佑的个人色彩, 使比较像是一张由罗大佑主导的合辑,而非个人专辑.

明眼人当能看出这样的手法和如出一辙, 甚至连两张专辑的许多旋律都是共通的. 这些作法造成当时许多人质疑罗大佑缺乏诚意, 才气枯竭, 才会出此下策来个[一鱼两吃]:乐评人翁嘉铭则批评的内容[模糊摇摆不统不独]. 驱使罗大佑在次年初写了一篇长文具细靡遗地阐述当时他的创作理念, 也对这样的指摘提出毫不留情的反击, 这篇后来只在一小群人中间留传的文字, 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了解罗大佑眼中的, 以及之前之后的与两张唱片都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罗大佑自己的说法, [一曲多用]不仅不是投机取巧, 反而是朝向新的音乐可能性开发的尝试, 他的野心是用同一个曲调, 便能毫无滞疑地配上粤语, 国语, 台语, 并且能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各自扣含当地特有的文化与时代内涵, 唱出在地人的心声. 这样的野心有点像是早年用[劝世歌], [思想枝]之类的固定调式, 却能承载千千万万种不同内容的唱词. 所以对他来说[一鱼两吃]还不够, 最好[五吃,十吃甚至一百吃]. 姑且不论这个企图成功与否, 若仅以[投机取巧]去批判他,的确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在主题上, 从到乃至, 罗大佑一直想探讨[移民]这个课题. 从纽约的华埠到殖民地香港, 罗大佑看到的华人绝大多数都是移民者的后裔,甚至连台湾岛上绝大多数的住民, 无论本省籍, 外省籍都还是移民者的后代: 只不过渡海来台的顺序不同罢了, 身居香港却以台湾为原乡的罗大佑, 不禁对这两个地方新旧移民一再发生冲突的历史产生莫大的感慨. 这一系列的作品, 其实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在观照这两个布满了移民后裔的华人世界, 以及罗大佑认为我们最终不能回避的, 血脉相连的故土---中国, 在旋律和编曲上, 罗大佑花了极大的工夫让音乐能贴切地传达他脑海中移民后裔对[动乱]和[流亡]与生俱来的敏锐触觉, 希望能用多样化的曲式来描绘新旧移民的历史,未来与情感.

由此可见, 这张专辑的野心的确是罗大佑从事音乐创作以来最庞大的一次, 若和与合观, 其[经由香港台湾的连线关系,走到中,港,台的三角立体关系]的宏大企图便隐隐可见了, 从相似的制作方向与内容看来, 或可视为的续篇, 但是在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方案, 中英关系陷入僵局的当时, 这张专辑花了更多的篇幅写中港之间的关系. 期待能和大环境有进一步的互动: 在音乐上, 选择和许多中国大陆的古典音乐人才以及乐团共同录制部份配乐, 为此罗大佑不仅亲自到大陆走了一趟, 对各地民谣及地方音乐做认识, 自己的家中更堆满了近代史的参考书, 思索整个大历史的课题该如何化为自己的语言, 用音乐表达出来.

这三张专辑有人称之为[罗大佑的中国三部曲]. 它们在市场及舆论造成的反应不一, 或许是罗大佑的野心过大, 没有能统整出更清晰的脉络. 以致于模糊了他最想传达的中心意念, 也有可能是九O年代整个时代气氛已经陷入混乱失序, 意义不明的浑沌中, 这样的东西对大多数听众而言是无法消受的, 罗大佑自己认为这三张专辑是一次大规模的实验, 至于成果是否能让大家都高兴, 其实不是他最在意的, 依他的看法, 这种工作若不持续累积个五年十年, 根本不可能沉淀出真正的意义, 我们不妨静静等待历史将要作出的判断.

这张唱片是出版六年以来. 罗大佑第一次暂时放弃群体合作的方式, 独自完成所有词曲创作和演唱的作品, 也是六年来第一张完全用国语演唱的专辑. 作品的私密性和浓重的个人色彩, 也使罗大佑在诠释这些歌曲时投入了更多的感情, 在编曲和制作上, 为九O年代的台港流行音乐再次找到了新的可能: 在MIDI编曲泛滥成灾之后, 中国大陆冒出无数回归自然的摇滚乐团, 加上另类音乐和[不插电unplugged]的原音风格席卷全球, 都被认为是下一个时代的新主流, 罗大佑并没有在此刻跟这趟热闹, 反而另开路径选择和上海管弦乐团及合唱团共同录制这张专辑, 并且仍然利用大量的MIDI做润饰. 弦乐加上合唱团铺盖出来排出倒海的气势, 以及吉他, 曼陀铃画龙点睛的表现, 在MIDI编曲的节奏感维击下, 创造出罗大佑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柔和了雍容的古典韵味与磅薄的摇滚气势, 这样的音乐必须在上海录制乐团的演奏部份, 在香港配唱混音, 在台湾做mastering方能让第个节都圆满纯熟.

<五十块钱>和是整张专辑风格最不一样的两首歌, 前者是道地的摇滚节奏, 不妨看作<现象七十二变>的九O年代版. 只不过这次讽刺的对象从台湾扩大为两岸三地, 歌词更直指政治现实, 丝毫不留情面,若是十年前, 这首歌非被禁不可. 则是罗大佑多年来第一首曲风如此妖娆的情歌, 摆在众多表情严肃的的作品中间, 显得格外惹眼, 其他的八首歌中和编曲层层递进, 近力十足, 在创意和结构上都是不输的力作, 聆听罗大佑在中的唱腔, 会觉得他终于找回了[放开来唱]的勇气, 那种粗矿却震撼力十足的唱法竟遥遥和对望起来, 是反沧桑无奈的情绪表达得最透澈的一曲, 那种放不下却也无计可施的郁闷情绪完全超脱了男女之间的爱欲纠缠, 而拔升到极高极远之处去关照整个历史, 整个民族的宿命, 这使它不像前两首[恋曲]那么平易近人, 却承载了创作者此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撰稿者而言, 造成的震撼并不亚于六年前的, 只是它实在太沉重, 让人有无从遁逃于天地之间的压迫感, 整张听完的感受是[回首过的压抑, 悲壮和苍凉, 居然在整整十年之后弥天盖地而来, 而且添染了一层年岁渐长, 青春不再的无奈. 对这张在四十岁这年完成的作品,连罗大佑自己都还不知道该如何定位, 撰稿者也还没有办法拉开一段[历史的距离]去论述它的历史价值, 只能说这是一张意涵丰富, 需要反复聆听的作品.

结 语走笔至此, 已经精疲力竭, 彷佛跟着我们的主角从七O年代一路挣扎到现在, 而我们也必须再一次提醒您: 这套自选辑出版的时候, 罗大佑仍然在创作, 继续参与着历史. 他在之后的作品或许又将缔造新的历史, 但是我们只能在这里打住, 留下[待续]之类的尾巴. 音乐与灵魂直接撞击的经验, 是任何文字都无法论述清楚的, 当一首歌脱离创作者, 透过唱机传进一只只的耳朵, 它便经由千千万万人的聆听而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一首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 有时还是连原作本人也无法于涉的, 我们在前面花了很多篇幅解释这些歌的时代背景, 创作经历, 词曲特色..., 却无法解释何以音乐与灵魂相撞时,会释放出如此令自己目眩神摇的能量. 当你听见某段旋律, 某句歌词竟然与你最深层的经验完全扣合, 甚至更明白地替你表达了莫可名状的某种情绪时, 这真的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之一. 我们花去了那么多篇幅在论述的东西, 都还只是表面而已, 最珍贵的其实是这种属于你自已的记忆, 是它让歌缓缓渗透, 进入你的灵魂, 甚至渐渐成为你身体的一部份.

所以打开你的音响吧, 这套自选辑对罗大佑自己而言, 是个阶段性的总回顾: 但是对你---聆听者而言, 这套自选辑究竟有什么意义,还是得等细细听完一遍才会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歌曲曾经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现在就看你愿不愿意腾出一个角落,让它们在你心里也占一块空间了.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2629.html

更多阅读

8bit音乐音效创作工具 8bit音乐转换

说到游戏,不得不说一下经典的8bit音乐+像素画。80后玩家肯定对此特别有感情——因为那个年代家用游戏机的性能限制,游戏素材只能采用这样的形式,到了今天,像素画和8bit成为了一种艺术风格保留下来(尤其在复古风的游戏中)。这里搜集了一些8

中国国标舞网-华尔兹的音乐与摆荡动作 国标舞华尔兹音乐

华尔兹音乐为3/4拍,其节奏是强、弱、弱,是由一个强拍和两个弱拍组成一小节音乐,每分钟大约28-30小节。为了更好的理解华尔兹音乐我们再进行一下回顾:1、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

《音乐与图画》——166中学2014新年音乐会欣赏 中学生图画

又是一年岁末时,又是一场166中学的新年音乐会,演出时间仍是12月31日下午2点,演出地点仍是北京音乐厅,所不同的是,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音乐与图画》。音乐与图画是什么关系呢?正如王蕾校长在2014新年音乐会寄语中所说:“图画是定格的旋律

声明:《罗大佑音乐与创作评论 罗大佑创作》为网友六年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