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面貌有所认识,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认识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评析能力以及个人审美素养。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总论:约20分;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约50分;
“第二个十年”(1928-1937):约40分;
“第三个十年”(1937-1949):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作品分析题:1小题,共2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考查范围

(一)总论
1.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
2.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3.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二)第一编(第一个十年)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4.现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5.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6.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7.《呐喊》与《彷徨》。
8.《野草》与《朝花夕拾》。
9.“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1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12.郭沫若与《女神》。
13.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14.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5.《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6.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17.“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18.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9.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20.民国旧派文学的转化。
(三)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5.老舍与“京味小说”。
6.巴金的小说创作。
7.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8.左翼小说。
9.京派与海派文学。
10.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1.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2.《故事新编》。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3.曹禺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14.《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四)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胡风等人的理论批评。
4.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5.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6.张爱玲的小说。
7.钱钟书的《围城》。
8.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
9.七月派诗人、“中国新诗派”的创作。
10.报告文学的勃兴。
11.小品散文的多样风姿。
12.陈白尘的戏剧创作。
13.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湖北师范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科目代码:814)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面貌有所认识,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认识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评析能力以及个人审美素养。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总论:约30分。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约50分。
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作品分析题:1小题,共2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考查范围
(一)总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2.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
(二)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1.毛泽东文艺思想。
2..50-70年的文艺批评和批判运动。
3.“双百方针”与文学的政治化倾向。
4. 诗人的艺术困境。
5.农村小说《创业史》等。
6.《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等革命历史小说。
7.《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8.历史小说《李自成》。
9.《三家巷》及其评价。
10.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11.“百花文学”。
12.贺敬之、郭小川的的政治抒情诗。
13.话剧创作及老舍的《茶馆》。
14.“文革”文学的发生过程及其特征。
15.“革命样板戏”。
16.丰子恺、穆旦、牛汉、无名氏等人的“地下创作”。
17.“天安门诗歌”。
(三)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1.思想解放潮流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2.新启蒙下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3.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
4.伤痕文学。
5.反思文学。
6.改革文学。
7.寻根文学。
8.先锋文学。
9.现代派小说。
10.新写实文学。
11.新生代小说。
12.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
13.新时期诗歌思潮:“归来者”的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14.新时期的散文:报告文学,反思性散文,文化散文。
15.巴金《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
16.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17.九十年代以来文学文学发展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