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儿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唱响了一春又一春。
记得小的时候,我家屋后,不远处是一条人工河流,每年春天,待到小河两岸的小树抽出嫩芽,河滩上有了放牛娃的踪影时,便是小燕子们飞回的时节。小燕子成双成对落满枝头,蹦蹦跳跳,“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间或又双双往返于河滩与村庄之间。嘴里衔着泥草。
小燕子们每年春天回“家“之后,都要把自己在房梁上筑的窝,重新修补一番。如果有被老鼠严重损坏的,它们就要重新修建。材料很简单,就是把从河滩上衔来潮湿的泥草,在房子的梁上一点一点搭建,一点一点修补。
安居之后,母燕子开始生蛋“抱窝”。小燕子被孵出之后,“父母”们每天到外面“打食”回来,喂养小燕子。每次老燕子飞进家,一窝小燕子就挤挤挨挨,争先恐后地趴到窝沿上,一小排光秃秃的头,一张张粉嫩的小嘴巴,“叽叽、叽叽……”叫个不停,争抢着父母口中的食。村子上的人们,如果形容谁家孩子多,就说“像一窝燕子”,不仅仅表明孩子的数量多,而且说明这家孩子之间的年龄间隔小,是连着肩的。
那时,每家都有一个燕子窝,甚至几个。人们已把燕子当做自己的家庭成员了。春天里,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家的燕子回来啦!你家的燕子回来了吗?”在平日里闲聊时,也能听到主妇们在话语中,说到自己家燕子的一些“新闻”,像是在谈论自己的孩子。
燕子,之所以能够在每家每户安家,有一个充分的条件,是那时人家的门、窗不如现在“森严壁垒”。尤其是门,门槛一侧留有门洞,方便小鸡回家生蛋,小猫、小狗也可以随便出入。两扇门之间的缝隙,足以容纳燕子灵巧的身材,况且,家里只要有人在,门都是敞开着的。
小燕子们在屋里随意乱飞,翅膀扑打在房梁上,使得那些经年的灰尘,满屋飘落。人们放工到家,如果发现饭桌上或灶台上有燕子的粪便,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说来有趣,燕子蹬窝时,想到了自己小窝的洁净,解决办法是搭在窝沿上尾巴向外,因此落在人们的身上、小孩的头顶上,也不是稀有的事。但没有谁会舍得把燕子窝给毁了,让它们无家可归。后来人们想起了一个办法,用一块硬纸盒做成兜子,四角系上绳子,再拴上钩子,然后挂在燕窝的沿口上,来挡粪便。
因为小燕子,邻居小姐妹的“右派”父亲也遭了一次罪。
一天下午,邻家的小妹要姐姐给她逮一只燕子玩,等老燕子回家给小燕子哺食时,姐姐就关严了门窗,拿了一根竹竿追赶燕子,追赶中不小心,戳坏了贴在墙上的领袖像。姐姐吓坏了,这事不知怎么被别人发现了,就汇报给了公社干部。因此,她们的父亲被批斗了一个晚上,说姐姐的行为是父亲唆使的。
如今,城里不知季节变换,四季绿地如春,却无小燕子的栖身之地,城外乡村的小楼如雨后春笋,一栋栋、一幢幢鳞次栉比。明年,或以后的春天,小燕子还会回来吗?它们会在哪儿安家呢?“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若干年后,或许只能当做一个美丽的故事,说给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