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实录 爱实录同志电影土豆网

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邹碧华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

碧华离开我们有近三个月的时间了,这些日子里,我每天早上都醒得很早。醒来后,恍惚之间还要确认一下,想一想:“哦,是这样的。他走了……是真的走了。” 但他的衣服还是挂在那里,我一直都没有去动……

事实让人难以接受,早上出门时还好好的,突然就走了,一句话都没有留下。我老是不由自主地在纠结:最后的时刻碧华在想什么,对我们想说什么,或者是还想干什么,希望我怎么样……因为最后再见到他时,我还依稀摸到他眼角的泪水……

我和碧华是1984年认识的,当时我们同一届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是同班同学。碧华体育很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也比较调皮好动,偷偷爬树摘柿子的一群男同学中,总有他的身影。

我从小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大学期间,我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有一次,邹碧华拿着两张电影票走过来跟我说,同学那有两张票,但他们没时间去看,我想和你去,你敢去吗?

被他这么一激,我干脆地答应了。

后来我们聊了很多:他小时候跟着外婆,在江西一个淳朴的小山村长大;我生长在上海,习惯了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我们彼此好奇,也产生了好感。

每到周末,我们经常相约去北京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一天。那时候,他的宿舍床上都是他买的书,我的宿舍床上都贴着他画的画。碧华的父亲是优秀的版画家。碧华自小耳濡目染,对画画有自己的感悟。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碧华是个很有活力的阳光大男孩,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而北大教给我们追求理想、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我们的爱情日渐深厚,毕业前,碧华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留下了我们彼此深情的承诺。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因为父母坚持让我留在上海,碧华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为了这份爱,他和我一起回上海发展。

那是1988年毕业前的寒假,碧华来到上海,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为了找工作,他一家家单位敲门,主动推销自己,一共投了60多份简历。在抛来“橄榄枝”的单位中,碧华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我去了建行上海市分行工作。

1992年初,我们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开始了我们的婚姻生活。

1993年,为了让自己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一些,碧华有了要继续深造的想法。那时的我已经怀孕,正需要有人照顾,但我还是理解和支持他。此后的六年里,他先后考上了北大的经济法硕士、博士。回想起那段日子,还是蛮艰难的,两个人都挺难。

我清晰地记得,1993年12月8日,我临近产期,到医院产检,发现患有妊娠高血压,指标不好,马上被强迫住进了医院。那时候碧华还在北京读书。9日上午,医生打了催产素,但一直没能顺产,情急之下,我妈妈在剖腹产手术单上签了字。直到下午3点,终于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

碧华是晚上才赶到的。看见他的一刹那,我的委屈一股脑儿涌了上来,但是看到他风尘仆仆、满头大汗,也不忍心再埋怨什么了。我知道他对家是有责任心的,每个人对家庭付出的方式不同,他也是在努力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博士毕业后回到上海,碧华像弥补亏欠似的照顾家里。他对父母很孝顺,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来住,将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儿子跟我们挤一间。后来有条件换房子,他还专门在家里腾出一个独立的空间,给父亲做“版画工作室”。不管是父母生日,还是平时到外地出差,他都会记得买些小礼物送给父母。

作为父亲的他,也在用心地寻找适合儿子的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他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纠正他的英语口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平时也很少抱怨,即使遇到负面信息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一个家,三代人,十几年其乐融融。而这期间,碧华也从未停止过学习。

2000年,根据组织安排,碧华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回来时自掏运费运回了几大箱的复印资料。

那部被广泛认可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我知道他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写书,只是习惯于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出来,经常写,有时候躺在床上也写。时间长了,整合成一套关于案件审理步骤的工具性的讲义,没想到一下子很受欢迎,出版社也向他约稿,这才有了书。

时间在流逝,角色在转变。在外面,无论碧华是书记员、法官,还是庭长、院长,但在我的眼里,他一直就是那个阳光大男孩。

2006年的一天,他得知自己最终当选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兴奋不已,一回到家就表情丰富地向我们“嘚瑟”起来。平时只要遇到开心的事,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回到家会摇头晃脑地告诉你。

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我,经常提醒我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我的手,提醒我哪里有台阶,像是我的“拐杖”。但有一件事他坚持要我帮他做,就是帮他掏耳朵。他专门买了个带灯的耳勺回来,给我布置“任务”。每天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他就要我坐在他身边,帮他掏掏耳朵,觉得那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他爱好摄影,歌也唱得很好。看“中国好声音”节目,他说我上去唱,说不定也能进入前三甲,导师也会转身……

我想,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生逢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年代的碧华,激发起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让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坦然面对,保持着火一样的激情!

2008年起,碧华先后担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上海高院副院长,担子越来越重,我第一次发现“阳光大男孩”的白头发多了。他睡得越来越晚,写材料、看书、做PPT、给学生修改论文……

我也担心他的身体,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可以睡觉了吧!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啊!”他也不拒绝,总是答应“马上就睡”,但灯还是一直亮着。我说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你的“马上”是多久啊?我觉得自己后来就像祥林嫂,唠叨着他休息……

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会晚一些,每天都是我先起来。我收拾好了,就在沙发上坐一会儿,等他一起出门。而他总会在出门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结果临到出门总被他占先,变成他站在门口看着我匆忙换鞋。他总是开玩笑地说:“喏,是我在等你啊,不是你等我哦……”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几遍,他才从床上爬起来。我早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门口等他。碧华还打趣地跟我说:“总算是你等我了!”

只是为什么,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门,却等不到他回家……

事情发生后,我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信:生活中,我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老人失去了儿子、女婿。

追悼会的前一晚,天南海北“飞来”上海的大学同学,单独向碧华告别。在他面前,同学们唱起了碧华生前唱过的一首歌——《祝你一路顺风》,还哭着说,没唱好、没唱好!

12月14日,无数人赶来送碧华最后一程,他却安静地睡了……盖棺前,我最后一次帮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最后一次摸摸他的脸,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自豪!

碧华,在你去世后,有那么多的领导、同事、学生和群众来吊唁你,我才知道你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认可,你是那么优秀。在我思念你的日子里,无数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到了我和孩子的身边,用种种安慰和鼓励,让我倍感温暖。

借此机会,我代表家人,向大家的关心、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也想对碧华说:碧华,你放心吧,你在天国一路走好!

谢谢大家!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郭伟清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郭伟清。

2014年12月10日,我们上海法院痛失了一位好法官、好干部。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去世时年仅47岁。

虽然时间已过去近三个月了,但与碧华相处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屏幕上的这张照片,是碧华微信里的头像,他取名为“庭前独角兽”。“独角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公平、正义的象征。直到现在,我手机里还珍藏着他的这个微信号,我还会时不时地上去看看,每次我都觉得他似乎并没有离开。

我和碧华是同龄人,我们俩都属马。他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来到了上海高院工作。回想起来,我们几乎同时从高院到基层法院担任院长,他在长宁区,我在徐汇区;之后,我们又先后回到了高院任职,他兼任司改办主任,我是副主任。

相同的工作经历,让我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实录) 爱实录同志电影土豆网
碧华曾对我说,当他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了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

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碧华拱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阁楼很矮,碧华的头几乎要碰到楼顶的横梁,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2014年12月15日,当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言语间,那神情,痛到了心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我常常想,正是因为碧华内心的这种公仆情怀,才让他能始终饱含激情,用他的专业与执著,站在维护公平正义的第一线,成为司法事业的坚定建设者。

记得他刚去长宁法院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基层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我当时就非常惊讶,他长期在高院工作,怎么对基层情况了解得这么透彻?后来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调阅了100多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正是这种有针对性的探究,才让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碧华家书房的照片。碧华爱书,我早有耳闻,但当我走进他家的书房,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法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管理学的、心理学的、甚至还有建筑学的。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

碧华是一位专家型法官,他不仅取得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还先后撰写了10余本法学专著。他常说,作为一个法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司法为民。2010年,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问世了,我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被书中缜密的审判思路所折服。记得当时我在徐汇法院工作,我忍不住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写这本书时,他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白天上课,晚上天天坐地铁去读日语班,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会了日语。如今,这本《要件审判九步法》已经成为一线法官的“教科书”,被称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一定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

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要学会担当。在党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面对困难,碧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带领司改办在全市召开了30多场座谈会;梳理了5大类100多个关键问题;研究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历经180多个日日夜夜,前后34稿,终于研究制定出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记得有一次召开司法改革培训会议,他一个晚上赶出了200多页的PPT,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会上说服更多的人来支持和理解司法改革方案。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

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12月9日,在碧华去世的前一天,我在电梯里碰见他,他对我说:“我最近感到特别累!”他是个从不说累的人,我有些担心,赶紧劝他休息几天,但他笑笑说,明天还有几个会呢。没想到,这竟成了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赶到医院时,碧华躺在急救室,衣服敞开着,周边有些零乱,可以想象刚才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仔细端详着他的脸,感觉有些陌生,心里在不停地呼唤他,我看到他的一只手垂在床边,下意识地想去把它扶好。当我触摸到那只手时,冰冷冰冷的,我的心一下子痛到了极点!我怎么能相信,你就这样离开了你钟爱的事业;我怎么能相信,你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这些情同手足的战友!

碧华,你走得太匆忙了,我知道你有很多牵挂。我想对你说:你主持开发的律师服务平台,今年1月5日已经正式上线了,在律师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你牵挂的信访监控管理系统,长宁法院已经基本完成了升级;你最关心的人员分类定岗工作,现在正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在4家试点法院正式启动了;我知道你正在起草撰写《法院管理》这本书,我们一定会尽快帮你整理出来,让它早日问世。

你放心地走吧。我们一定会带着你的梦想,在依法治国的征途中,砥砺前行!

碧华,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谢谢大家!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党组成员、副会长 吕红兵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吕红兵,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去年12月10日傍晚时分,上海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不幸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律师界。惊闻这一噩耗,律师们无不感到震惊和悲伤。

夜幕降临,我握着手机呆坐在办公室,眼前浮现出与邹碧华生前交集的一幕又一幕。

“红兵,我们新推出了‘律师服务平台’,欢迎您提意见!”

“红兵,我们要共同努力,构建法官和律师的良性关系,打造新型的共同体。”

他恳切的话语,他精彩的演讲……一个又一个画面模糊了我的双眼。

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也一次又一次地触痛着大家的神经。那一晚,我和许多律师同仁都彻夜难眠,大家追忆着,思考着……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分属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不同的群体,各自有所封闭,缺少足够的认同,有时甚至相互轻视,惺惺相惜的相对较少。

2010年初,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听取纪检监察工作汇报时得知,有律师反映,一些法官在庭审中时常打断律师发言,甚至呵斥律师,一些判决书对律师代理意见回应较少或回应时遗漏要点。

这让邹碧华很是感慨。他认为,律师与法官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基于此,他亲自起草并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一个基层法院,能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动。

《十条意见》包括,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法官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更不得向当事人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甚至连为律师预留车位、提供休息区、提供复印设施等细节,都收入其中。

这让我们做律师的,心生敬佩和感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长宁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向全区律师发出了律师尊重法官的倡议书。上海律师学院在为新执业律师授课时,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在法庭发言时注意控制情绪,给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冲突等内容,均列入其中。

2012年,邹碧华在博客中写下一篇题为《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的文章,反思法官的角色意识,阐述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

他写道,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日积月累,必将动摇法治的根基——信任,司法的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邹碧华对律师的尊重,绝不是停留在一纸文书之上,而是凝结在他对律师的一言一行之中。一位老律师从深圳赶到上海开庭,在法庭上一时找不到一份证据材料,急得满头大汗,作为审判长的邹碧华,对他说:“您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您。”老律师坐下来后很快找到了材料,顺利发表了代理意见。开完庭后,老律师说:“这位法官这么善解人意,今天是我发挥最自如的一次庭审。”

在我看来,邹碧华对律师的这份尊重,远远超出了对某一位个体律师的关心,其实是对律师职业的尊重、对律师行业的呵护、对法律制度的敬畏。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律师,手机里都保存着这条截屏,这是邹碧华在去世前一天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时间永远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时45分。这是他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写下的寄语。这句话,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

在邹碧华写下这句寄语的两周之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律师服务平台”的雏形,第一次闪亮在我们眼前。

邹碧华像是“法院的产品经理”,精心打磨着律师服务平台的每一个功能。在前期调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员在全上海范围内调取了20万件有律师参与的案件,经过仔细核算,他们发现,若每个案件中,律师通过网上阅卷减少往来法院的次数,就能节省60万个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为帮助律师识别恶意诉讼情况,服务平台专门设置了“关联案件自动推送功能”,将同一当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统涉及的案件制作一份清单推送给律师。还有庭审排期避让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师同一时间几个案件在不同法院开庭的困扰。

这个服务平台的推出,自去年7月启动,到11月邹碧华向我们展示,前后只用了短短的4个月!我惊叹于这种高效率,殊不知在这背后,需要邹碧华和他的团队倾注多少心血,又有多少个殚精竭虑的夜晚。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000名律师,都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通过使用,律师们惊喜地发现,平台提供了从案件材料递交、缴纳诉讼费到获取案号的“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此外,申请诉讼保全、调查令,甚至证据质证、调解等事务也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完成。为确保各项程序在可视化下进行,平台还专门设置了网上评价功能,法官与律师可以进行双向评价,以实现相互监督。

这个服务平台让律师感到了执业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也会通过我们,传递给每一位案件当事人。这个平台,看似提高了律师的工作效率,其实是保障了律师的执业权利,从而最终维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与邹碧华相识十余年,我觉得无论是作为法官还是法院的管理者,他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为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做着不懈的努力。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各种法治力量都是为公众输送公平正义的平等一环,唯有珍视这种相生相存的价值纽带,才能凝聚起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最大共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真诚信仰。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师们陷入无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师协会专门为他默哀,湖南律师协会特别为他制作了悼念专辑……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师,特地乘火车赶来上海参加他的追悼会。

内蒙古律师协会会长巴布律师,就是在去年11月的那次全国律协民委会的年会上第一次见到了邹碧华。邹碧华主动对巴布说,可以将内蒙古律师的身份认证资料传到上海,“我们把名单纳入到‘律师服务平台’,这样内蒙古律师在上海办案就更方便了。”12月13日,在邹碧华离世后的第三天,我在杭州开会时遇到巴布。回忆起当时与邹碧华短暂交谈的情景,这位内蒙古汉子紧紧握住我的手,竟泣不成声。

一位法官的离世,为何会引起如此众多法律人甚至老百姓的共同缅怀?回想起与他生前交往的点滴,其实不难找到答案。

从做人的角度看,他具备坦白的风格;从做法官的角度讲,他具备坦诚的品质;从做院长的角度说,他具备坦荡的胸怀。他的身上充满了理想和乐观的色彩,他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专业素养、敬业奉献和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法律界的共同价值观和最大公约数。

邹碧华曾说,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

他用生命,让法治的天空更晴朗。而我们,就是要继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造,带着他心中的那团火,奋力前行。

这,就是我们对邹碧华最好的追思。

谢谢大家!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 张枫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张枫。

我和许多同事一样,都是我们邹院长的粉丝,超级粉丝。邹院长在长宁法院的4年,对我们而言,是重拾梦想的4年,是重燃激情的4年。

2008年6月25日傍晚,我在窗边放松心情准备下班回家,正好看见楼下一个陌生但却挺拔的身影,显得那样自信,充满了干劲。我心想,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那位博士院长?同事们的谈论,证实了我的想法。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邹院长是在一次座谈会上。那是在2009年,邹院长针对青年干警召开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会上,他就像洞察了我们的心里一样,和我们讲起了“职业生涯的七年之痒”。

我那时已经在法院工作了15年,按照时间来算,已经是双倍的“七年之痒”了。虽然我的办案绩效一直不错,但就像个车间操作工,凭着经验和感觉办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那天,我第一个发言,如实讲了心里话。邹院长很赞赏我的直率,他说,年轻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坚守梦想。有时候,不是机会没有眷顾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

他的话句句打在我心上,我感觉自己被一枪打中了。从那天起,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同事们,仿佛又有了再冲一下的渴望。

邹院长也似乎看到了我们情绪的变化,一有机会就和我们一起讨论案件,交流心得。他常常提醒我们:“法官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我们要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让司法过程充满亲和力,这样有助于提高群众对司法的信心,并推动法律信仰的形成。”

有一次,民三庭顾鸣香开庭审理一起因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被告认为是楼下的原告故意找茬,情绪非常激动,导致庭审程序无法正常进行。邹院长不声不响地坐在下面,低头听着。

顾鸣香有点紧张,她安抚了一下当事人,便宣布休庭。庭后,邹院长提醒她,被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情绪,可能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案件本身。为此,顾鸣香进行了实地调查,不但查明了漏水事实,还了解到被告是个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于是,在邹院长指导下,她调整了策略,通过家人配合,引导被告换个角度看问题。被告很快接受了自家漏水事实,案件得到顺利调解。

邹院长闻讯后很高兴,他让顾鸣香把这个案子写成心理学案例,收进了他主编的《法庭上的心理学》这本书。这让顾鸣香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这是长宁法院很多人对邹院长的印象。到长宁法院后不久,在大量旁听了大家的接待后,邹院长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于是情绪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矛盾加剧,与法院形成了对抗。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推出了《群众接待场景65例》。这65例包含了立案、审理、执行、信访等程序的各个环节,大到群体人员在立案大厅聚集,小到当事人要求修改笔录,事无巨细,每个都列出了正确的做法,并予以说明理由。

这个场景65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检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2011年我经过竞岗,成为民一庭副庭长,分管诉调对接中心。那段时间,有一些当事人和律师投诉,认为诉前调解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邹院长就问我,难道真是他们不愿意配合调解工作吗?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到位了吗?如果不到位,当事人和律师当然会不理解、不满意。他要求我们用短信服务的方法解决问题。

于是,立案后我们就发送两条短信。一条告知调解员姓名,并承诺调解员将会在两个工作日之内主动联系;另一条则是介绍我们的诉调对接中心以及调解员,并附上宣传语“我们用心为您创造美好生活”。

同时,邹院长还安排所有接待人员前往银行、酒店学习现代礼仪规范,他说:“我们要用5星级的服务,换得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没多久,一位律师写来表扬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发送的短信服务。法院这么尊重律师,他很感动,而且案件也得到了这么专业化的调解。

这封表扬信让我深深感到,邹院长说得对:一个人,一个团队,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用心做事,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邹院长还十分注重激发我们每个人的职业价值感,他对很多人说:“我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只要我在长宁法院一天,我就要让干警与法院共同成长。”

少年庭顾薛磊精心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得到当事人表扬,邹院长亲自批示予以鼓励;执行局张青撰写了自己的办案故事,邹院长便在自己的微博上予以转载;接线员吴理凤耐心接听当事人的来电,邹院长在一旁静静聆听。

2010年,在邹院长的倡导下,长宁法院组建了“小教员团队”,开办了法官论坛,很多法官走上了讲台。

我第一次讲的是“我学九步法”。面对台下的20多人,我很紧张,结束后感到胸闷气短。但邹院长却肯定了我的表现,并鼓励我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出来,与更多的人去分享。

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和其他教员不断地在实践中成长。如今,执行局的谢寿山主讲心理学,少年庭的钱晓峰主讲少年审判,而我则主讲邹院长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我们每个人在传播法治梦想的同时,也收获着传道者的快乐。

在邹院长的带领下,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找到了工作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认真地做一件事情,原来是这么快乐,那些遇到的困难和经历的磨炼都成了我追梦途中的珍贵体验。

4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邹院长意外去世后,我突然发现,那些年我们淡忘的理想,在邹院长的指引下,已经慢慢融成我们心中的信念。他力推的人文关怀、可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长宁法院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

每当我看到文化墙上那一张张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年轻干警自信满满地忙碌在各自岗位上,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邹院长那挺拔的身影,耳边响起他的话语: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是的,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生命内容是可以自己选择的。邹院长走得早,但他却活出了生命内容的厚度和强度。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一个懂得尊重职业的法官,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的法院,才可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法治“燃灯者”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采访部主任、记者 郝洪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郝洪。

邹碧华骤然辞世后,人民日报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邹碧华人物通讯和评论,并连续刊登评论文章,讨论“邹碧华现象”。

这些报道,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所有自发追悼邹碧华的人们共同书写的。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众声喧哗,人们早已习惯对偶像的质疑和解构,为什么邹碧华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他献上“燃灯者”冠冕。因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

采访邹碧华本科和研究生同学,他们回忆起求学、从业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邹碧华们亲历这段流金岁月,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融入他们血液。

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后,邹碧华有许多同学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远比他这个法官高。在基层法院实习时,事物的琐碎,也曾让他有些茫然。

可时间久了,邹碧华却发现,每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接受我采访时感慨道,这样的经历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对公平正义追求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邹碧华心中的长明灯,也成为他行动的光源。

很多人和我谈起邹碧华的性格,只要他认准的事儿,他坚持要做到最好。记得第一次采访邹碧华,就感受了他的一股闯劲。那是2013年,上海高院举行李旭利“老鼠仓”案新闻发布会。当时,因舆论对案件存有争议,要不要公开审理,还有不同的意见。邹碧华却主张,不仅要公开审理,还要微博直播庭审,庭审结束后就开新闻发布会。

在后来一次讲演中,邹碧华谈到此案时说,“就是要公开,就是要从一件件案子公开做起,用公开促进公正,这是做法官应有的职责。”

后来,还听说过许多他做过的很“前卫”的事儿。这些在旁人看来过于较真、太超前的事情,他做起来那么自然而然。这是因为,信仰不是用来谈论的,是用来实践的,是从一件件微小事情起步,踏实向前。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儿子说,因为爸爸很少会冲我发火,他和我说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对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他在接受我采访时曾说,我们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社会。

采访中,长宁区法院法官张青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深深震动了他。有一次,他接待一个离婚案件,邹院长过来旁听。当事人怀疑妻子转移财产,要求法院出面调查。当事人说得琐碎,线索提供也不全面,情绪却越说越激动,张青正想拒绝。邹碧华说,你试试看,也许能查到。

中午,邹碧华对张青说,法官要关注当事人情绪,这能促进案子调解。他后来还特别谈到法官要有心理学知识,要有人文关怀。他说,“当一个好法官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

上海高院一位法官回忆,在一起投资诈骗案审理时,数以百计的被害人涌到了法院,情绪十分激动。邹碧华对主审法官说:“你们好好开庭,我帮你们接待当事人。”他开设多个法庭让当事人旁听、观看直播,甚至联系好救护车到场待命。

邹碧华将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区,面积虽然狭小,就是要“创造条件,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的房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甚至,连食堂餐桌设计他都强调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宽度,以免陌生人面对面吃饭,心生尴尬。

在邹碧华看来,“生命中最为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坚持用理想与激情去影响下属,引导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手头工作做好了,就是推进法治进步。为事业注入理想,就会产生持久而强大的热情,会对下属产生影响力。”

许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一位年轻法官说。邹碧华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为法治进步而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燃灯者,是冲破黑暗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这是一位律师对“邹碧华现象”的解读。

改革从来多艰难。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邹碧华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中国法治未来,而是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硬骨头”,都要涉险滩。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

我在采访邹碧华时,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法律生涯,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他感恩这个改革时代,所以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对改革充满信心,不怕遭受挫折。制定法院司法改革试点方案时,历经34稿。司改办同事回忆,很多时候,邹碧华冲在前面,他说,“你们不方便说,我去说!”一次跟随邹碧华赴京汇报,大家在午餐时感叹司改之难,邹碧华不无幽默地说:“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来都要爆表了,不要怕!”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和执着睿智,这是他能够“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的底气”。上海司法改革启动,每一项改革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法院系统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邹碧华提出了许多建议——要有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院长、庭长首先要办案子,不办案子,就没有话语权;给予法院系统改革自主权,科学分配高院、中级法院、基层法院的员额比例。支撑这些建议的,则是他主导的全市法官办案情况大调研;是他独创的分析办案质效的“案件权重系数”;是他在长宁法院总结的40万字的管理心得;是他在美国进修一年写下的4万字研究报告。

改革需要担当,有勇气担当,还要有底气担当。邹碧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打折,不因碰到障碍就浅尝辄止。这样的改革担当,是敢为、善为。

在许多人看来,现在的社会,不要说信仰坚守者的担当,单单谈论信仰,可能就需要勇气。但在邹碧华看来,我们不能因此就拒绝信仰,不愿相信美好事物的人,如何看得见美好?又如何去创造美好?

邹碧华是“燃灯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显了社会的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样的共识不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我们都能燃起心中的那盏灯,这世界,光明永存!

谢谢大家!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3月2日,北京,雪后初霁。

这一天的上午和下午,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和最高人民法院机关举行。

这是一场主角已然不在的报告会,人们却感觉他还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场充满了悲伤,但更充满了感动和力量的报告会,生命可以远走,精神却长留世间。

报告会上,报告团的5位成员,分别从邹碧华的同事、下属、同行、爱人和采访者等角度,回忆了邹碧华生前的点点滴滴。

讲者动情,听者动心,泪光闪处,是对一名逝者崇高的敬意。

听了报告会,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罗东川感慨万千。他和邹碧华相交多年,两人不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师兄弟,在工作上也颇多交集。“作为民商事审判领域的专家,邹碧华经常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起草的座谈会,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在业内独树一帜,颇具知名度。”在罗东川的印象里,在微信群里,邹碧华的发言从来都是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的,始终对中国法治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虽然离去了,却唤起了我们对信仰、价值等等问题的思考。”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的刘峥,全程参与了此次报告会的组织工作。随着对邹碧华生前事迹的收集和了解,他对邹碧华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邹碧华精神有效回应了当今社会对公平正义、司法为民和精英法官的期盼。希望通过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可以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一个新的标杆,为全体法官指明努力的方向,忠实履行自身职责,坚守法治精神,争做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

报告会详尽地反映了邹碧华从事司法改革工作的心路历程,引起了许多司法改革参与者的共鸣。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的何君对记者说:“在司法改革中,各种利益考量和矛盾纠结往往使人变得心浮气躁,众议喧腾,但邹碧华不怕背‘黑锅’,勇于担当,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坚韧的精神。赔偿办是‘四五改革纲要’健全司法救助制度项目的牵头部门,作为项目参与者,我要学习和发扬邹碧华同志的精神,倾心倾力协助部门完成这项司改任务,推进司法救助工作,完成邹碧华同志未竟的司法改革事业。”

“他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始终对群众充满了感情。”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田向会对记者说,他对邹碧华心系群众的精神、善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感到由衷佩服,“我在邹碧华身上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同理心,法律援助面对的是弱势群体,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充满良知。扶弱济贫,匡扶正义,这是法律人的共同责任。”

“他的故事不是被记者采访出来的,而是大家在网上网下真情抒发出来的。”人民日报记者徐隽前不久刚去上海采访过邹碧华的先进事迹,听了报告会,他的感触更深了,“邹碧华是理想的现实版,正因为他的存在,让许多人坚信,我们身边真的有人是有理想、有信仰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去追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访邹碧华事迹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提升的过程,他的精神也在鼓舞着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天下午,全国各高、中、基层法院的干警代表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聆听了报告会,在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作为与邹碧华有着相同法学背景、在同一时代成长起来的法官,我觉得他的专业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面临‘诉讼爆炸’的情况下,要像邹碧华那样,‘智者不惑’,对法律孜孜以求,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用新的司法理念来指导审判实践。”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景永利说。

听了报告会,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王东兴对邹碧华的为民情怀印象深刻:“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他如此坚定的为民之心?是什么力量让他将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我认为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司法为民之心。我们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的博爱情怀,学会像他那样感恩,像他那样用真诚和爱心对待群众。”

邹碧华的先进事迹,让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赵英颖深受鼓舞,她认为邹碧华的言行折射了当今时代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急切呼唤。“大力弘扬‘邹碧华精神’,其价值不仅在于向全社会展现一个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品格,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航标,引领和激励更多人在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维护公平正义进程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报告会结束,走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发现门前那棵古老的皂角树枝条绽出了新芽,在微风中摇曳。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位80后女法官写给邹碧华的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小诗——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记者 罗书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2299.html

更多阅读

2012年度表彰奖励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先进表彰奖励方案

蓝莲花家园的忠诚卫士——四川省大堰劳教所陈雪松同志先进事迹材料陈雪松同志,男,1971年5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四川省大堰劳动教养管理所九大队管理干事。工作中陈雪松同志牢记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信条,时时处处严

学习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学习宣传林俊德院士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在这党的十八大到来之际,在党的大力号召下,我段组织学习了关于林俊德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感想因身处基层,对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也仅仅是在电视上略知一二,至后也没看报深究,总觉得他不过是每年涌现出一大批感动中国的人物的平常一个,最近,单位组织学习了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并要求每一个参学人员写

声明:《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实录 爱实录同志电影土豆网》为网友蓝色的海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