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目前在相声界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了,德云社俨然扛起了复兴相声事业的大旗,虽有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海淀相声俱乐部”,天津“哈哈笑”“众友”“九河”等众相声团体的竞争,但仍无法撼动北京德云社在相声界的地位。今年圣诞平安夜郭德纲演出票价又创历史新高,最高票价8800元/张,最低1800元/张,老郭似乎毫不担心门票的销售情况,认为只要我敢卖,就有人敢买。我也觉得以老郭的品牌号召力,门票会很快销售一空。
2005年初在网络和媒体的共同扶持+轰炸下,郭德纲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热度持续至今,老郭的走红不是偶然的,当然也不是必然的,是各种机缘巧合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奋斗争取来的,现在任何人想复制他的成功都几乎不太可能。成功之后老郭乘胜追击,又是拍电视剧、拍电影、又是主持节目、写剧本,在相声领域也继续创作了一些佳作,我觉得《我是黑社会》是老郭成名后达到顶峰的段子,从此以后鲜有佳作问世。
我觉得老郭的相声说得好有三个原因:
1、天生幽默感。我个人感觉一个人是否具有幽默感,能不能表现出幽默感是天生的,即所谓的天赋,相声演员也一样,有人具有这种天赋,有人就不具备。具备的人在台下,在接受采访时同样能表现出来,在央视《周末喜相逢》里就有很多不具备这种天赋的人。10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身边有很多同学是从天津第二南开中学毕业的,我就发现这些人跟其它学校毕业的人不一样,这些人无论怎么跟他斗嘴他们总有话说,他们不但不生气,还能把你逗乐了,我想郭应该也属于天津的这一类人吧。
2、老郭能把相声说好,除了得益于从小相声、评书、评剧等基本功比较扎实外,更重要的是受了很多年的罪,有贫困生活的体验。大部分的听众都从穷的时候过过,当郭在《梦中婚》中说起穷人的日子,在《西征梦》中说坐300路公共汽车,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那些相声大腕们早就过惯了出门开好车,手提LV的奢侈生活,说出来的相声哪还有一点生活味道。央视春晚很多大腕的相声、小品都是从酒店里憋出来的,以为说几句顺口溜大家就跟着哈哈大笑了。
3、老郭还有个特点,能把网络上的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把笑话的主人公说成是后台的某个演员,也能拉近跟观众的距离。姜昆只会把网络笑话原班照抄到舞台上,所以效果就很差。
现在老郭已经没有时间去体会老百姓的生活了,新的段子都是靠网络笑话和凭空想象堆砌出来的,质量已经下降很多了。记得天津有位年轻的相声演员说了句话,叫:“说相声的就得天天骑自行车来剧场说相声,这样才能逗得乐观众”,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虽然这几年老郭各项事业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拍的几部电视剧实在差强人意,播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差,从《小房东》、《追着幸福跑》到《清官巧断家务事》,没有一部能引起大家兴趣的。这是为什么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老郭没闹明白电视剧跟相声的区别。电视剧需要有剧情,有情节,有冲突,不是简单的化装相声剧,在德云社的舞台上经常上演化妆相声剧,比如《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剧目,化妆相声剧的特点其实还是有点故事情节的相声,人物化妆可以很扯,说话表情可以很扯,台词可以很扯,可以天马行空、云山雾罩,但是电视剧不一样,电视剧要有生活基础,不能背离真实生活太远了,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是赵本山,本山大叔拍的几部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系列都有生活基础,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有戏剧冲突,人物语言符合身份特点。这类农村生活轻喜剧不光农村人喜欢,城市人看了也感觉有意思。比本山大叔稍差点的是杨议拍的《杨光快乐生活》系列,虽然剧情扯了点,但还是电视剧,虽然有些相声元素,但不影响电视剧的整体效果。而老郭拍的几部电视剧完全是在糟踏电视剧,我记得在有一集里面听见了“浪而漫之”这种台词,当时我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2、画外音的笑声。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几部室内喜剧隔一段时间就出现画外音的笑声,在那个时代还能接受,这个东西应该也是从国外传来的,好像《成长的烦恼》里面就有。但是到了现在大家的欣赏水平已经提高很多了,不需要别人领着自己笑了,再有这种画蛇添足的笑声仿佛有人在用手挠你的胳肢窝一样,会让人觉得非常不爽。
3、现在室内剧已经不那么受欢迎了,现在电视里到处都是《艺术人生》、《咏乐汇》、《鲁豫有约》、《快乐大本营》、《津夜嘉年华》等室内访谈、娱乐节目,再弄个室内电视剧大伙都分不清是什么节目了。
4、老郭应该再多用点心做电视剧。目前的这几部电视剧感觉老郭都是以一种玩票的心态在做的,一点都不认真,以为只要打着自己的牌子就会取得很好的收视率,实践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希望以后老郭多总结一下这几部电视剧不叫好的原因,能拍出真正的精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