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5月10日11:16:31 星期天),转信,仅作学习参考用。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定强奸之司法解释的法理和潜在实践后果。
论文论证了这一解释有悖于法理、人情,违背了保护14岁以下少女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基
本公共政策;从实践上看,这一解释有可能带来不可欲的社会后果,有利于某些特殊群体
的犯罪非法行为;从中国当代国家机关的分权惯例和制度权能来看,这一解释有越权违法
的嫌疑。论文的另一部分从这一司法解释的问题切入提出了中司法解释中的公共政策、理
论背景及其限度的问题,并对通行的犯罪构成理论提出某种适度的质疑。]
关键词:法定强奸、严格责任、犯罪构成、法律理论。
一.
2003年元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2003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
判委员会第1262次会议通过的题名为《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
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此解释自2003年1月24日起施行。[1]
这个解释的要点很简单,但正如所有的媒体都关注的,要点在于后半句;因此照录如
下:
“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
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
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
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说,这个批复能够使刑法的相关规定在审判实践中
得到更加准确、有力的贯彻执行。据他说,此前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该负责人说,这一规定体现了对这
类主观性强、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行为给予从重处罚的原则。“长期以来,只要行为人和
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就一律以强奸罪从重处罚。”该负责人指出,刑法的这
一规定缺乏“是否明知不满十四周岁”的主观要件,这种“客观归罪”的做法,不符合刑
法刑罚适用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该负责人说,新的司法解释体现了刑罚适用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同时还体现了“区
别对待”的刑事政策。该负责人同时强调,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确实不知”。对于批复
中的“明知”,他解释为“知道或应当知道。”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予以分析。我将首先论证,这一解释错误的,不仅这一解释理论违
背法理,而且违背保护14岁以下少女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政策;从实践上看,这
一解释事实上有可能带来不可欲的社会后果,有利于某些特殊群体的犯罪非法行为;考虑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青少年保护法》以及国家机关的分权惯例和制度权能,这
一解释有越权违法的嫌疑。但是本文的另一部分重点则对支持这一解释的公认的刑法理论
的犯罪构成理论提出某种适度的质疑。所谓适度,我是说,目前公认的犯罪构成理论只是
在司法审理中分析判断特定的主要犯罪行为的一种便利的工具,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它并
不是普遍正确的因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一类行为是否犯罪是一个立法的判断,是基
于多重考虑因素的一个判断,因此在司法审判中更重要的是要对事实和政策因素敏感,而
不能把人们创造出来的理论本身当作事实本身,因而陷入理论的桎梏。因此,在这个意义
上,本文是对法学界的教条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一种批判。也是鉴于这一思路,
本文还对如何处理这一解释的问题提出一些也许是建设性的意见。
二.
保护幼女和少女是任何一个有起码良知的负责任的父母的愿望之一,因此也是当今世
界任何国家的基本公共政策之一。我国宪法关于保护儿童的规定以及根据宪法精神制定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2]也同样体现了这一公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6条第
2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以及刑法的358至360
条规定中有关幼女的一些规定都大致可以视为这一公共政策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但“奸淫”是什么意思。无论是从上下文,从明示排斥默示的解释原则以及相关的法
学著作的通常解释来看,奸淫的意思都是排除了“强迫”或“违背妇女意志”这一构成强
奸罪必要条件,“以强奸论”更明确了这一点。换言之,“以……论”这种说法说的就是
按照强奸论罪和处罚,尽管它本身未必是本来意义上的强奸。用学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
“法定强奸”。
因此问题不是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而是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特别是在行为男子不知
道女子年龄是否已经14岁的情况下,这样认定犯罪是否合理?或者说在确实不知道的情况
下,法律推定其意思表达为非自愿,因此仍然惩罚行为男子是否合理呢?
也许我们首先可以看看其他社会的做法,尽管这并不具有决定意义。我的研究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只要是同法定意思表示年龄以下的非其配偶的女性(或男性
)发生性关系,即构成法定强奸,[3]但实践上都注意到或规定了,仅凭受害人一人的言
词不得定罪。[4]在这里所谓受害人的自愿与否其实没有法律意义。[5]1950年美国佐治亚
州的一个判例就明确指出法定强奸“在适用于女性实际同意或默许下的性交行为,之所以
认定其为强奸就是因为该女性未到法定的意思表示年龄”;[6]并且这些话如今仍然是该
州2002年法典的组成部分(官方注释)。而法定年龄的界定是由立法者断然确定的界定一
个人可以同意同另一个人自愿发生性关系的法律时间。[7]在美国大多数法域,甚至,即
使案件涉及的所有父母和孩子都反对提起诉讼,国家也仍然可以提起法定强奸的指控;事
实上起诉与这个孩子是否同意无关。事实上,在一个判例中,法院声明:意思表示的法定
年龄是为了“……违背年轻女孩之意志的方式保护年轻女孩”(to protect young
girls against themselves)。[8]
也许,对于许多法学家或法律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从来都不认为,国外
如何,我们就应当如何;国外的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我们的思考和经验的验证,因为国外
的哪怕是最通行的做法也都有可能出错。事实上,一些中国法学家就认为或可能认为,国
外的这种做法是“客观归罪”,不符合我们现在流行的犯罪构成理论;而且目前中国主流
的犯罪构成理论倾向于拒绝(或根本不讨论)“客观归罪”或刑法上的“严格责任”的。
[9]但是检验对错不能是“我们的理论”或是主流理论,而应当是社会实践。坚持我在其
他地方表达过的观点,一种做法越是广泛和长期采纳,越有可能有道理;因此重要的是要
看看这种做法有没有道理。
我认为这是道理的。但是我不想说这是人民的意志的体现之类的大话,说法官和学者
不应当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强加于人民或立法机关之上之类的命题。我要考察的是实质性的
道理。
从英美国家的法律史上看,支持有关法定强奸之法律有两个基本理由。第一个理由是
需要给予年轻女孩严格的保护。第二个理由是被告犯法定强奸的犯罪意图可以从他有意干
这些道德上或法律上不当的行为中推断出来。[10]更进一步看,法定强奸之罪的历史要表
明,从古代开始,法律就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年龄太小而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女性予以特别
的保护。因此在美国的法律一直都被视为一种严格责任。[11]
因此,尽管近代以来各国刑法一般都更多强调犯罪人要有主观的恶意,[12]但主观意
图这并非一切犯罪构成之要件。犯罪说到底是一种社会鉴于应保护利益对一些行为的判断
,并且这个社会有权力在必要时要求行为人履行一种很高的甚至的严格责任,包括运用刑
事惩罚,以便实现这一判断。而所谓法定强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事实上,许多国家的
刑法中事实上都有这种刑法上严格责任,甚至比这更为严格的责任要求。例如防卫过当,
或者某些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行为,例如渎职罪,例如重大事故罪,无论他们自己主观意
图如何,精神状态如何,只要特殊的行为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未达到相关法律或其他相关规
定的责任要求就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只要是立法者认为这相对说来更为有效保护了其力求
保护的社会利益。注意,这里的有效并不是或主要不是执法上的更为省事,更为迅疾;而
是如同波斯纳所言,“对严格责任之犯罪,诸如法定强奸,予以惩罚会有所收益;这种惩
罚之威胁会促使潜在违法者更好绕开受到保护的那一类人,因此也就更安全地保护了这类
人。”[13]在法定强奸案中,国家正是通过提高了对潜在违法者对于这些社会认为应当受
特殊保护群体的特别责任要求,提升了他这类活动的价格,因此把保护这类人的责任部分
地分配给那些可能同十四岁以下的幼女发生哪怕是幼女主动要求的性关系的人身上。
并且,这种责任并不是很大,因为,即使今天的女孩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成熟比较早,
看上去比较成熟,但是第一,成年女子和十四岁以下的少女一般都还是有区别的,由于基
因的因素,我不相信目前某些人们所说的少女的发育期会越来越提前的所谓“预测”(而
且即使身体早熟,并不意味着心智已经成熟)。事实上,在我看来,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
了“十四岁”而不像大多数国家的“十六岁”甚或“十八岁”,就已经给潜在的违法者留
下了一个我们这个社会大致可以接受的回旋余地了。换言之,就这个社会的公共政策而言
,甚至是反对成年男子同十六岁甚至十八岁左右少女发生性关系的,但是为了防止对潜在
违法者要求了过高乃至可能无法承担,因此为了法律便于遵守这一法治的美德,才把这个
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降到了14岁,这是一种可以法律的必要的保险机制。
这个责任不过重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实际操作也很方便,成本不高,特别是在今天。例
如潜在的违法者在发生哪怕是双方自愿的性关系之际,至少应主动询问一下对方的真实年
龄,并获得某种确证(例如出示一下某种证件,例如学生证、身份证——当然这也许修改
《身份证条例》的年龄限制——之类的身份证明)。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重的责任要求。当
然,我也不排除幼女也可能有欺骗的动机,但是只要问了、看了证件之后“上当受骗”,
那么这一行为至少在法庭上可以作为一个辩护情节提出来,法官可以而且我想一般也会在
判刑时予以考虑的因素的。而如果一个男子在同一位陌生的非常年轻的女性发生性这种人
类最亲密的关系时,如果连这一点责任都不愿负,那么他就只能如同尼采所说的那样,作
为“一小片不负责任的命运”,活该如此了。所有时代的法律都会要求并激励人们负责,
因为这是法治能够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现代个人主义并不鼓励自我中心主义处处耍滑头
的小市民,而是强调塑造自我努力和责任自负的现代公民。
甚至,我们也可以质疑上述的分析,因为这个法律史有可能是一种“他史”(
history),也许我过分强调了这个责任对男性不重,而没有看到这里也许有男权主义的
因素。也许我们同样应当把女性的情感、心理和生理要求也考虑进来,看一看这种要求是
否对女性是否过重。我并不那么传统,认为在性的问题上,女性没有欲望,没有要求,也
不笼统地认为这些欲望是不正当的、下流的。甚至我愿意承认,某些青春期少女甚至可能
会很主动,很强烈。因此,当我们的刑法施加这种对男子的要求和潜在制裁时也必须考虑
是否会间接地对她们的欲望构成了不正当的过重负担。
我认为仍然不是。第一,强烈的欲望本身有可能是但并不必然是正当性的来源,尽管
可能是来源之一(这是一些片面强调所谓“自然权利”的理论家的最大问题)。正如一个
人有对金钱或地位或异性的强烈欲望,甚至是非同寻常的强烈,就自然而然使得这一欲望
有了合法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一种并非仅仅是隐喻的意义上,在这里也是适
用的。事实上,我相信,会有一些14岁以下的幼女可能强烈希望得到很多钱,喜欢购物,
喜欢化妆,甚至喜欢吸毒,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甚或任何社会、或者他们的父母即使是有经
济能力提供也都会予以某种限制,而不是听之任之。甚至,我想肯定会有一些18岁以下的
青年人也希望甚至渴望参加公民投票或是成为公职候选人,而我们的法律也并没有因此就
允许他们参加公民选举或成为公职候选人。因此,我们也就必须注意法律的一个特点,它
必须以某种一般的方式来处理一个常规性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
样就会事实上没有法律(这一点因此是对最高法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的所谓“区别对待”
的一种反驳,但在此不展开讨论)。
第三,尽管可能不排除有个别的例外,生物学的发现,女性一般来说性欲要比男性弱
,在性上更少主动。[14]青春期女孩会有一见钟情,甚至也有性欲,许多研究都表明,他
们更多表现为浪漫的性幻想(波斯纳称之为“情色”),而不是赤裸裸的肉体关系,
[15]尤其是对一个萍水相逢转瞬即逝乃至连自己的年龄都不关心却愿意即刻愿意同自己发
生性关系的陌生男子。我将在下一节再分析这样的男子更可能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我可以
说,如果不是有其他因素,这样的男子绝不会是14岁以下的女孩的性欲对象。
因此,我可以结论说,即使由于对男性的潜在刑罚威胁而令一位14岁以下的幼女的一
时的性欲望没有满足,对这位女孩并不是一种沉重的不适当的负担。这也并不构成对她的
不适当的性压抑(想一想,这辈子又有谁没有过或多或少的性压抑的经验,失恋、单相思
、冷漠甚至偶尔的甚或长期的离别等?),因此不构成对她的自由的一种不恰当的限制或
侵犯!
第五,必须指出,尽管被简单化了,这里所涉及的利益可能还不只是“自愿”发生性
关系的两个人,因为还有这位幼女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尽管也许今天的一些高度个人主
义的学者认为14岁以下的幼女也应当算做独立的个体,其意思表示应当成立,但是,至少
我国的法律,并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不是这么规定的,因此,我且不说这个利益
有多重,但至少也是司法中应予以认真考虑的利益之一。
当然,细心的人可能会指出我前面列举的那些“严格责任”犯罪,都有严重后果,而
在假定为“自愿”的甚至可能会被某些被告或律师描述为“两情相悦”的同十四岁以下幼
女的性关系,似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相反可能是双方都满意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中
也留下了这一伏笔(“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但即使如此,这一批复仍
然是有问题的。因为,首先,在这方面是否有严重后果不是法官确定的责任;这一后果已
经为立法者在立法时作为一个立法事实确定下来了;而且立法机关这个判断也是有一定根
据的。至少有国内外部分研究表明,同幼女发生性关系,哪怕是自愿的,也可能产生长远
的心理和生理影响。[16]尽管这些研究的可靠性如何,坦白的说,我自己也有所怀疑,因
此我并不轻信;但是,如果说完全没有怀疑,我也很怀疑——学者的不轻信应当是前后一
致的,而不应是机会主义的。
重要的一点是,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至少绝大多数作了父母的中国人、包括制定了这
一批复的最高法院审委会的所有委员们,我相信都不会有谁真的认为一个14岁的幼女于一
位陌生男子发生性关系真的是没有人影响的。注意我的着重号,我说的不是口头上为了表
示某种“思想开放”或是为了某种公共关系而做出的姿态,而是准备据此行动的。我承认
,这也许只是一种禁忌而已,但是即使是禁忌,我也说过,哪怕是对学者来说,正确的态
度也不是不理睬,而是要通过理性的研究来使之转化。[17]而对于法官来说,对这种绝大
多数人的信念,即使是错误的、无稽之谈,也必须予以适当的尊重,因为这就是作为法律
运作之前提条件之一的一个社会事实。[18]
即使假定这方面的证据完全相等,那么从司法上看,法官的选择也应当是另信其有,
而不信其无。这可能有两个好处。其一,法官的责任更多不是作为社会观念改革的尖兵,
而是维持社会平衡的平衡轮。其次,即使“过犹不及”,即使坚持或废除严格责任的利弊
完全相等,根据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诺夫的实证究得出的前瞻理论成果来
看,[19]人们也更情愿保持已有的利益,而不要肯定会得到同样的利益,即使我们不考虑
这里还可能有现货和期货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有争议的经验问题上,依据一般的法理和国外的司法实践,法官
一定要接受(must accept)立法机关的判断,而不是将自己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20]
这样做的道理在于法官没有比立法机关更好的途径,也没有更高的合法性去对这种争议的
经验问题作出判断,相反立法机关至少有这种政策选择上的合法性。因此,我们的刑法以
及各国刑法一直都是将这一危害作为一个立法事实予以认定的(否则为什么要立这个法,
要单独列这个罪),而并没有将这一问题留给法院或法官来斟酌决定。
就此,我们可以发现,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解释,至少改变了在这一刑法条款的两点
,一是把严格责任的法定强奸擅自改变为某种程度的过错责任,其次是把“自愿”这一同
法定年龄相联系的立法推定擅自改变为一个司法上的事实判断。这两者都僭越了立法权,
并且通过把规则改变为标准,最高法院扩大了司法的裁量权,扩大了法官、律师的发挥作
用的范围。
尽管最高法院政策研究室的负责人强调了“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确实不知”,这一限
定可能目前对这一解释的后果有所限制,但也没有改变这一现实,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且不说这里的证据是由被告一方提供的,因此证据的获得就一定会与可支配的资金以及
律师的能力(这两者有关联关系的)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疑罪从无”原则已经准
备在下一站接力了!
三.
这一解释还有更大的问题。
上面的分析还更多是在理论层面,但是,法律是要适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也必须考
察一下,这样一个批复一旦付诸实践,可能的后果是什么?而对这种后果的考察,还必须
考虑到中国目前社会的现状,考虑到其中可能隐含的重大社会问题。
我们首先必须考虑一下,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那些“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
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的男性都可能或更可能是些什么人?
我想一旦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任何对当前中国社会现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指向某些社
会群体中的极少数人。如果是有当下的直接或间接的财物或金钱交换涉入的,这些男性很
可能一些有钱或有势的人,例如国企或私企老板、外商、富有的国外或境外游客,还可能
有腐败的政府官员。如果没有直接的或变相的金钱或财物交换的,这些男性则更可能是一
些著名的球星、影星、歌星或其他的有社会影响的男子。事实上,只有这样一些人才有可
能事实上可能在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并且大
都可能是在一种色情或变相的色情服务的环境下发生。
我并不是对这一群体有偏见。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还有哪些可能的人群是否可能
同14岁以下少女发生性关系。如果是完全的非有钱有势有地位的陌生人,我们无法想象一
个14以下的幼女会与之一见钟情,当即自愿发生性关系;而如果发生性关系,强奸的可能
性更大。第二种情况,则可能是利用父女(包括继父女关系)、师生、邻居成年男子与幼
女之间的信任关系发生双方自愿的性关系。由于信任关系之建立总是需要时间,因此不可
能不了解少女的年龄。第三种则是,同班或同校或同一街区的大致同龄的少男幼女的相爱
导致自愿发生性关系,但这也不可能存在不了解幼女年龄的问题。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司法解释一旦付诸实践的严重后果。它事实上将选择性地将
这个社会最为唾弃且最无法容忍的一种同幼女的性关系豁免了。而这种豁免客观上主要是
因为这些男性的在这个社会中具有的特殊的权势,他们可以以各种方式更容易诱使少女“
自愿”,而且他们也更可能“确实不知”少女的年龄。而其他与幼女发生自愿性关系的人
则由于其他原因无法豁免。特别应当注意到的是,在这里少男幼女之间的相对说来更为纯
洁的双方自愿的性冲动,则由于他们肯定了解对方年龄,在这样的解释中,反倒有很大可
能受到强奸罪的惩罚。
而且我们还应当更现实地看到,前一类人由于有钱有势,实际上更有能力雇佣好的、
更多的律师为之辩护,也更可能有效地利用司法程序的保护。于是,我们可以判断,而一
定能够看到,这一看似一般性的法则的实际使用结果是有强大的选择性的。而这样的法律
的适用效果至少是违反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的。
如果我们锁定这个最可能因这一司法解释而豁免法定强奸罪的潜在群体,我们就会发
现这一司法解释有更大的危险。并非不可能涉想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或采取种种事先的安
排有意“确实不知道”与之自愿发生性关系之幼女的年龄。一位要人,无论他是腐败的政
府官员还是一位外商老板,如果他的下属,或有求于他的地方官员,或其他什么人,知道
他有某种邪恶的喜好(我说邪恶,并没有背离我的学术中立的立场,是因为我只能属于这
种信念的群体,正像我只能说希特勒是邪恶一样),就可能替他妥善安排好这种“自愿”
的性关系,而有意不告知他这个幼女的年龄。或者一位球星或影星的经纪人也会安排这样
的自愿的追星族幼女同有这种邪恶偏好的影星或球星发生这种性关系。甚至这些男子会单
独对下属或经纪人做出这种口头指示,但只要他有意不了解具体某位幼女的年龄,只要没
有人可以拿出超出一个人说有一个人说没有的证据,那么这些邪恶的男子就会屡屡得逞。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看上去一个纯技术的司法解释一旦使用起来其实
隐含了一种极端的社会不公正,不仅是违背了法治所允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事实上更
可能借助这一解释创造了一种法律上的不平等。如果真正作为法律坚持下去,很容易激发
社会矛盾;如果迫于社会矛盾,对不同的人选择性适用这一解释,则可能破坏法治,失去
法律的可预期性。事实上,尽管一些法学报刊杂志、一些法学界人士为最高法院的这一司
法解释开唱赞歌之际,网上已有少数网友几乎完全是凭直觉指出了这一司法解释的潜在问
题,质疑说“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为什么人立法”;[21]“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
司法解释对犯罪有利,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有害,对整个社会有弊无利。……这一司法
解释却在替犯罪开脱”。[22]
这样的言辞也许有点过分了。因为,尽管我相信导致这一批复之发生的那个案件绝不
会是一个普通人的案件,我也相信在这个最终惊动了最高院审委会的案件也一定有许多法
律人、法学家甚至法官上下其手,但我相信最高人民法院还不至于有这样的意图。但是,
至少就其实际后果或可能的预期而言,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假如我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
的话——这种质疑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至少是一个严重损害最高法院自身公正合法形
象的司法解释;同时,这一解释也是对最高法院大法官们的智力和法律知识的一种羞辱。
这样一个司法解释也不利于我们社会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所追求的司法制度的建设。因
为这个解释还具有这样一个作用,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说,它具有“造租”的功能。我们知
道,相对而言,规则是比较难变动的,而标准则由于允许了裁量权的介入则相对比较灵活
。[23]因此,律师一般都更倾向于更能发挥自身作用的标准。因此,这一解释就为某些特
定类型刑事辩护律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富矿,律师可以在“确实不知”或“确知”以及修改
后的“自愿”等法律概念之证明或反驳上大做文章。不仅如此,这条规则的变动,也还可
能为某些检察官选择性地在更早阶段不提起指控,为某些法官选择性地作出无罪判决创造
了某些根据;因此有可能成为一个滥用检察和审判中不可避免的裁量权,乃至腐败的一些
新的可能。这对于最高法院近年来的追求的公平与效率两个目标都是不那么吻合的,当然
,倘若这两个目标不只是一种口号或公关的话。
也许我太不信任我们的法官、检察官了?也许我太低估了律师的良心了?是的。制度
的设计常常只是为了防止最坏的结果,因此才有了法律的“恶人”理论。我倒是真诚希望
我的这些分析是杞人忧天,希望历史证明我是错误的;并且能向被怀疑的人道歉。但即使
没有这些灵魂腐败或唯利是图的人,我也还要指出,这一规则的改变至少也还会在这类案
件中大大增加检察院的指控责任,当然不仅仅是智力的,更是财政的。只要想一想只要是
一位法定强奸的犯罪嫌疑人坚持称自己确实不知道幼女的年龄,而检察院要承担起证明犯
罪嫌疑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责任,这必定会比仅仅证明他同一位幼女发生了性关系这
一点耗费检察院(实际最终是纳税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24]面对这种可能是禁止
性费用,按照价格理论,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检察院可能会从一开始就放弃起诉的努力。而
倒霉的是我们的一些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是我们这个社会。
四(省略)
五(省略)
六.
我懂得,并且一贯坚持,学术论文不是提具体建议的地方。但是笔下的这个问题实在
是迫使我必须违规,尽管还达不到“紧急避险”的程度。鉴于司法解释的错误以及实践起
来的潜在不公正,我的建议是如下之一:
一. 最高检察院对这一司法解释的合法性提起审判监督,要求最高法院再次审理,
做出决定,由最高法院自己推翻这一决定,纠正这一错误,重新确立司法的尊严;
二. 援引有关香港基本法第24和第22条有关居港权的先例,[25]由适当部门(例如
检察院)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326条第2款做出效力相当于立法的立法解释;
三. 在今年三月或下一界全国人大会议上,由全国人大委员针对这一问题制定新的
立法提案,并予以辩论通过(包括肯定和否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
尽管言词比较犀利,但是上面的分析,特别是对最高法院,我还是有意节制的。节制
并不是为了公关,而是我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包括全国各级法院可能事实上在奸淫幼女案或
事实上的“嫖宿幼女案”中都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案件,而且,我国刑法对这类处罚相当
重(最高可达死刑),[26]因此实践起来很难。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的问题,反映了我国刑
事立法上的问题颇多。但即使如此,我认为不能以放弃对幼女的部分法律保护来追求其他
也许同样值得追求甚至是保护的利益。因此,我的建议是,在坚持刑法的第236条的法定
强奸之司法实践的同时,修改刑法的相关条文,对即使有铁证如山的证据证明是双方自愿
同十四岁以下幼女的性行为也仍以强奸论,但无须从重处罚。
注释: 因字数限制略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_vicky
更多阅读
电视剧《甜蜜蜜》评论: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甜蜜蜜》: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26集电视连续剧《甜蜜蜜》讲叙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段故事,文革中,干部子弟雷雷因受父亲牵连而与母亲一起下放到398农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叶青也因父亲被打成右派而
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园林——慕家花园_钓月 慕家花园
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园林——慕家花园(不要错过呵,这一绝妙去处,还附有一组照片)在文革前,路过景德路儿童医院,可以见到大门内的荷花池和假山,它曾是苏州著名园林——慕家花园,又名遂园。但即使是老苏州人大多只知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一个抛弃时间的人,最后,时间也会抛弃他。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一个抛弃时间的人,最后,时间也会抛弃他。心无旁鹜,才难走自己想走的路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1-30 16:55:05查看(180 ) / 评论( 1 ) / 评分( 0 / 0 )走路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走着走着,不是被异物绊倒,便是不小心扭
TheGates狼门血影:一个不一样的“吸血鬼故事”
尽管现在吸血鬼题材的作品已经泛滥成灾,但这不能阻止ABC参与其中的决心。明天(北京时间后天),打着吸血鬼招牌行《绝望的主妇》之实的「家庭吸血鬼剧」《狼门血影》(TheGates)将正式播出。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光秀美的「田园」社区里,人们称之
Win8x64systemprofileDesktop引用了一个不可用的位置 desktop不可用的位置
有时开机会出现以下的内容:C:WINDOWSsystem32configsystemprofileDesktop引用了一个不可用的位置。它可能是一个在本机或网络上的计算机上的硬盘驱动器。请检查以确认此盘正确连接,或者您连接到Internet或您的网络上,然后再试一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