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林寺之旅:西来初地
(图:南粤古严。华林寺隐没在闹市中,给喧嚣的市井带来一片寂静清凉)
六祖惠能大师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属菏泽神会门下,在当时帮助惠能大师的“顿悟”禅法取代了神秀大师“渐悟”禅法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北宗因后续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石头希迁在师父惠能大师去世时,年仅十四岁,祖师临终嘱咐“寻思去”,后经人指点,法师依于师兄青原行思而成为禅门大师,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据说都是从石头系衍生出来的;惠能大师的另一高徒南岳怀让传洪州道一,其门下建立了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则是沩仰与临济二宗的根元。“一花五叶”的禅宗成为汉传佛教最具特色的宗门,更远播世界各地,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追根溯源,禅宗的根源在哪里?此次朝拜岭南禅宗祖庭之旅,我们继续南下到达了广州,希望在这里能找到答案。
广州,由于在海航线上的的重要位置,早在魏晋时期便成为佛教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港口。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即526年,经过三年的远渡,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广州,在绣衣坊码头登陆上岸,当地官民在附近营造传教场所,名为“西来庵”,即现今的“华林寺”,是禅宗第一祖庭。次年,达摩驻锡广州光孝寺,留下“洗钵泉”。他后北行到北魏,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便一苇渡江,北上到北魏的都城洛阳,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弟子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菩提达摩为佛传禅宗的第二十八祖,后人尊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称“达摩祖师”。
为了完整地展现悠远的文化背景,2005年1月20日起,寺院已恢复启用“华林禅寺”名,但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仍会称呼这里为“华林寺”。祖师加持,在一个暖暖的午后,我们来到了华林寺。起初我们并不确定能在这里寻找到什么,因为在诺大的广州街头,这座寺院实在显得很不起眼。熙熙攘攘的玉器市场内一角,我们找到了由启功大师题为“念佛成佛”的红墙,其临便是华林寺。
(图:启功大师题写的“念佛成佛”)
“导游”邓雪娇师兄介绍,“西来庵”建成后,历隋、唐、宋、元、明诸代多次修葺,到了清朝,政府对这一达摩祖师驻锡的初地十分重视,在清顺治十一年即1654年,住持宗符禅师募资扩建,增设了禅房、僧房、大雄宝殿,又开拓庭院,广植树木、引入流水,营造起一座三万平方米的大丛林,皇帝御赐寺名“华林”。禅师弟子离心和尚又继续修建,使华林寺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成为当时广州佛教的著名丛林之一。
我们依“导游”的指引,入寺即进达摩堂拜见达摩祖师。后见寺内有一外相很普通且看起来似乎很新的七塔,贤启法师问:这就是七层的舍利塔么?邓雪娇答:是的,象征着“胜造七级浮屠”。朝祖之旅这一路,我们参拜了很多塔,这些塔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高耸、庄严、古老,唯独这座塔,虽有七层高,但目测可及,加之所伫立的位置并不特别,所以,起初我们对这座塔并未有特别之感。
(图:外表看起来很新且目测可及的舍利塔)
接着,我们入舍利塔旁的五百罗汉堂。据史料记记载,罗汉堂是元海老和尚于清道年间修建的。老和尚当时所建的五百罗汉堂,规模非常宏大和雄伟,堂呈田字形,大门左右分立高达丈余的金刚,从门直入,北边神龛供奉有三宝佛,中央两面均有天井,回廊供奉五百罗汉神座,众罗汉像体如真人大小,喜怒哀乐表情及姿态各异,其中一尊是元代来华的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原型塑像。堂中还有一座高四米、重达一吨的铜制阿育王神塔。
然而至民国初年,华林寺大部分寺产被官方没收,殿堂庑廊尽拆为民房,寺院占地留有千余平方米,仅存五百罗汉堂。“文化大革命”中,华林寺又遭浩劫,僧人被遣,寺内原有的佛像、众多罗汉像被毁,阿育王神塔亦不知去向。现在的五百罗汉堂是仿照当时的规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塑造的。历史或许总是在创建,毁坏,重建的轮回里反复,就像人本身无常的心念。我们带着一份庄重的心情参拜五百罗汉堂,这历经沧桑的殿堂。
(图:寺中保存的佛像残骸)
(图:五百罗汉堂的门楣)
(图:威威功德林)
出罗汉堂,我们看到“砖瓦募捐处”,祈请旁边的一位法师为我们介绍寺院的情况,经交谈得知这是寺院的知客师胜涛法师。看得出胜涛法师对寺院很有感情,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例如舍利塔是如何的殊胜,又是如何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荏苒,距今已又几百年了。我们不仅唏嘘,感慨眼看非实。胜涛法师介绍说,康熙年间建有舍利殿,内有这座七级的舍利塔。塔高约七米,六面七层,每面有门,刻有花纹,玲珑精致。塔内原藏有御赐的佛舍利二十二颗,据宝函上的铭文说明,这些舍利来自来华的印度高僧,或由访印的汉僧带回,几经变迁近代遗失一颗。二十二粒舍利曾经被送到北京,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看后,断定确系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为国之重宝。
胜涛法师接着说,目前舍利殿还在建设中,平时舍利存放在某银行的保险柜里,半月前有领导来寺院参观时,在偏殿的二层临时准备了一个场所将舍利进行供奉。听罢,贤启法师带着大家重又来到舍利塔前,再次礼塔旋绕,同时亦无比忏悔。贤启法师细心地叮嘱我们要将宝塔上的镌刻都拍摄下来,做历史的记载。
(图:舍利塔的由来)
(图:精美的宝塔镌刻)
谈到寺院的几经沧桑,胜涛法师跟我们介绍说,华林寺在重修之初,院落中仅有五百罗汉堂、舍利塔和一株大叶榕树这三件历史文物。原来,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都是自1989年起入住华林寺的光明法师,肩负重兴祖庭重任,索回文物,苦筹资金,把最初不足3000平方米的殿堂扩建而来的。如今,光明法师仍在为恢复华林禅寺初祖丛林在积极努力着。
寺院重修之初先造“达摩堂”,殿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对联“东土禅宗传妙法,西域宝甸辟华林”,赞颂祖师由西来中国传教事迹。正中白石基上供奉着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脚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祖师塑像。殿堂东西墙壁上各挂有两幅雕画,内容是叙述祖师东渡来华的传奇故事,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慧可求发”、“只履西归”等。达摩堂完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仅数十平方米。听胜涛法师介绍后,我们重又回想刚刚一入寺院,最先朝拜的达摩祖师相。原来这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故事,真是无比奇妙。
(图:一屋一塔一树)
(图:祖师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脚曲起,造像鲜活)
而后,我们来到大殿。大殿亦是屡遭重创,华林寺于1982年被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款落架重修大殿,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大殿为单檐九脊顶抬梁式木构建筑,高15.5米,面阔3间15.84米,进深4间14.70米,面积574平方米,为八架椽屋,用18根柱子支撑,在整个架构中没有一颗铁钉。大殿落架大修时,对各主要部位构件取样,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测定,受测样品普遍达到1200年,最高的达到1400多年。据史籍文献的研究及科学的测定,大殿的建造年代确认为964年,是长江以南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经中、日专家学者考证,华林寺大殿对日本镰仓时期,即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
大殿在2005年举行了开光仪式,内奉10吨重的达摩祖师铜像,高6.8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祖师青铜造像,因此大殿亦名“祖师殿”。胜涛法师说,广州市政府对寺院的重修很是重视,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想到师父每至道场,必然要了解寺院历史、文物保护情况,还借许多讲座和交流的机会,让大家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引导大家认识佛教的复兴与发展是同政府的大力保护与支持是分不开的,综观华林寺的历史变迁莫不如是!
(图:华林寺知客胜涛法师为大家讲述华林寺的建筑及历史)
(图:祖师风范万古留存)
(图:祖师殿牌匾)
(图:祖师殿前合影)
出寺院门,绕过纷扰的街市,在街头一角,我们找到了祖师昔日登陆的地方——“西来初地”。如今虽只有这牌楼上的牌匾为之见证,但近一千五百年来西来初地的名字一直在沿用,这便是历史。西来初地牌楼旁有“五眼泉”,据说这五泉中间的一井是达摩祖师亲自打造的。如今,这牌楼,这泉井在喧嚣的市井静默着,一片寂静清凉。
(图:五眼泉中间一井据说是达摩祖师亲自打造,其他四眼是祖师的二兄带领当地的民众挖掘的,现在井中仍有泉水)
我们在“西来初地”的牌楼前合影,内心五味陈杂,悲喜交加。欢喜的是我们如此幸运地找到了禅宗的源头,达摩祖师登地处,没有祖师的到来亦无有中国禅宗的开演,我们踏着达摩祖师的足迹,抚摸祖师打造的泉井,欢喜无言,而内心亦是无比沉重,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辗转,毁灭重修,究竟我们该珍重的什么,该摒弃的又是什么,历史见证的是我们的无知,然而也正是无知,我们开始了觉醒,因佛法,因代代祖师不惜用生命来传法,法如灯,照破千年暗。在今天佛法盛事之际,祈愿这佛法的明灯照亮更多无明的众生,祈愿我们承接祖师的愿力,续佛慧命,代代相传。
(图:西来初地合影)
心得分享
在西来初地华林寺的参访后,大家的感悟可谓悲喜交集:
邓雪娇是此行的“导游”,她能够提前披露的材料大都来自网上的搜索,由于得不到现代的寺院规模描述,在实际参访时发现了许多不相符的信息而“深受其害”。她说:“今天在准备后,才发现是真做真受益,早做早受益。决心回去之后对我们的寺庙,哪怕是细节也要有更清楚的了解,未来介绍时才让对方感到翔实。从观察这个寺院的历史变迁,还想到师父曾说过不要小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事情,放到几千年来看待是有特别的历史意义。比如二十二颗的舍利是世世代代的人付出心血代价聚集在一起的,是他们非常的历史使命。另外,法师今天让我做导游,我发现了在实践‘观父容颜’中,心里一种微妙的变化。”
曹爱萍:“我们这一行是朝祖之旅,一开始我没有明显体会到祖师留下的痕迹,看到寺院很小,因还在建设中四处也有些凌乱,古塔经过别人的介绍才发现它的可贵,走出寺院很远才看到五眼井,说明当时寺院历史的规模是很大的。目前众生的业感看到这样的环境,但是还能够找到一点痕迹,也是众生的福报!”
(图:一千余年的历史沿革)
蔡晓华:“今天到华林寺有些悲欣交集的感觉,欣喜的是能够来到祖师西来传法登岸时的殊胜场所,悲的是了解到寺院的变迁,以致舍利子也遗失了一颗,留下的都是一些古迹,由此也想到师父建立教法的悲切的心愿。另外还感受到三宝的功德,宝塔所采用的材质是最好的,皇帝也由于敬仰的风范而大力的扶持。”
王卫:“参观闹市中的寺庙,与前几天参礼深山中的曹溪、云门祖庭,感受到了强烈的反差。华林寺目前四周都是高楼和马路,今天想要拍一张大殿的全景都做不到,退到角落里还不能收进屋檐的四周,这样的条件下求发展真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五眼井的井盖被搬开之后,看到里面还有水,但是因为没有寺庙氛围的保护,闲谈的人们都会把垃圾丢弃在里面,就只有把井盖盖起来了——这么珍贵的历史文物!由此想到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环境,一所寺庙的发展也很需要环境。另外,一些网上的介绍离实际的差距很远,未来的人在看我们时,如果通过这样的搜索很难了解实际的历史情况。所以我们不止要书写一所寺庙的历史,有机会到任何地方都把当地的风貌描述出来,一部分由我们来写,一部分未来由我们影响到的人来写,格局渐渐大到将一个时代佛教的状况,与方方面面的联系都书写出来,给后来的人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图:罗汉)
林静:“看到寺庙很小,后面才了解到历史上规模也很大。开始看到舍利塔仿佛是新的,经介绍才知道原来它有几百年的历史;看到大殿似乎很古老,却原来是新修的。想到人也一样,物也一样,是不可貌相的。我们大家在一起,也不知道谁是菩萨,常不轻菩萨也说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大家未来都要成佛。”
黄元:“这些天对祖庭的参访匆匆而过,感到禅宗的大旗并不明显,比起祖师们坐拥数千人授法,已经有很大差距。今天看到华林寺被四周的高楼挤得很小,但感动的是至今他们仍在募捐盖寺庙。大殿看上去是旧的,其实是新修的,那时我突然感到,人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希望总是会有的,只要有信心,未来也一定能够大振宗风。”
杜文雄:“今天在路上时,我们曾想横穿马路,走得近一点,法师就说必须遵守交通秩序,走斑马线,这点我印象深刻。来到五百罗汉堂,的确是佛菩萨的加持,有多少人费了多少心血保存了这些文物,真正是来之不易。还有五眼井,其实留存的文物古迹也并不多了,王卫把井盖打开时,里面漂浮着很多垃圾,看着很心痛。在都市里的丛林中,我们的寺庙已经是这样,有多少值得发扬,值得借鉴,需要我们去学习。”
陈永辉:“今天走在街上时,曾想‘怎么这么多众生,这可怎么度啊?’特别是在寺庙的旁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化气息,把我们的小庙包围在里面。问人路时他们特别“横”,这两年来到咱们寺庙后,接触的人常常是很客气的,今天碰见的人大都不耐烦,也许买东西会换成另一中笑容吧,大家都很急躁、烦躁。我一个人走在前面,就在那里叹气。佛法确实如师父说的“命若游丝”,这样小的一个寺庙要影响周围的环境是多么难啊,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我们参加奉粥活动经常说‘向社会注入一股清流’,但所做有限,就像矿泉水向河里倒。那我们怎么做呢?林老师曾分享到:‘佛法是怎么隐灭的?就在我们身上隐灭的。师父的教导听不懂,佛法就在我身上隐灭的。’都是自己隐灭的,不是别人,这么多众生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很惨愧!”
贤志师:“参观华林寺,想到一个都市丛林虽然有局限,但在这个地方是有作用的,能够接引一些人,让人们在这里培植善根。”
贤启法师最后收摄道:“我们参拜祖庭的目的,是要了解、效学祖师,这是我们的生命典范。去华林寺感觉是很好的,能够感受到祖师的痕迹很欢喜——西来初地。通过与知客胜涛法师的交流,我们不断地发问,他讲了很多,关键是我们有希求,于是就有感应。我们亲自去挖掘这些信息,找到的东西是比较可靠的,历史慢慢可以再展现出来,所以博客上的东西经常被转载,也是因为别人相信我们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