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道德经 日本 道德经
我们不应该以看不懂为借口拒绝去认识“道”。
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不要逞强而为,而要以辅万物共成长以尽所能,生活中,我们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这是无可争议!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一个过客,完成我们过客的任务,便是尽我们曾经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
对于老子的阶级性,其实我们也无需要去过多的猜测,他把握的是一个引导的话题,圣人,君主,统治者,管理人员,治人,事天,应该遵从的原则,愚蠢的人,总是在讥笑老子无为,无为,可谁又知道,人们的有为也不过是拆拆建建,看似有为,实似娱乐消费,并不是有为?
这是一套很通俗易懂的解读,文东以解决个人信仰,让自己摆脱低俗与烦恼为出发点,寻找精神的主宰,诚心静读,历时二年多,不断的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解读。以求拯救自己的灵魂,净化自己的灵魂,我们从纯朴走向罪恶,如今也需要从罪恶走向纯朴,人沌洁走向肮脏,又要从肮脏中走出来,成就自己的净化。
愿“道”的智慧,带给人们安静详,慈爱与勇气,笑对生活,坚强的面对艰难困苦!
序
解读老子道德经,起因于对<<道德经>>的那些份热爱,人活着,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通常很难去理解,我也一样,我们要去理解,总要有个路,我们东问西问,越来越糊涂,有些人甚至别有用心把你当傻子来敷衍,这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我看过很多书,看完之后,留下一些什么,但是书越多,推积在脑子的不明白越多,出现了一种书读越多越糊涂的怪圈中,甚为悲哀,因此便想去读精一本书。看了很多,觉得《道德经》一起在努力引导你去理解一些东西,而不是强制你去服从什么东西,而且这本书确实很难读明白,所以便努力来细细解读。如今整理出来,统一成册在这里发表,希望能得到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同时在读通《道德经》的同时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
现在的世界很冷漠,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造成这种冷漠,人与人之间总是在互相算计,到底这种自以聪明的行为背后代表了什么,我的内心里很想知道。
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所看所想,完善着自己解读《道德经》篇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千年经典所揭示的人类秘密,我们的是聪明了,还是落后了,我们需要认真的一些反思,不是吗?
愿每一位看到这套解读的人,都能悟出自己的道,成就自己的德,创立自己的经,活出自己的完美人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译]道似乎有具体的定义,但不是我们所能给出的定义,名可以给出个名,但不是我们所给出的名。没有名字在天地开始时,有名则是万事万物生成时,因此无是天地的来处,有是演生万物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同出而意义不一样,同样是玄妙无比,无穷无尽,切是研究一切的门径。
[读感]古人言道,君臣之道,父子之道,为名,功名荣誉。老子讲究人之修生,万物自然,阴阳之数,事有调和,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言道,但非所言之常道可以计,自古之道,有很多服务于某个利益团体者,强作说词,调拨愚名,为一已之私兴师动众,切在王者更替之中,转变着道之所载,正是非常道也。道之生,名之出。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节,但在服务对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不重名者,当不知为何,好名,恶名,谁能说清,自古以来,历史评说,来到当今,更是名至不归,多少人在那里做着毁名灭道呢?名之变,事之变,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正应佛言性由心生,确也不是道由心生,名由心生,此正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用在人心之中,即可毁灭又可创造,在旧名灭亡,新名产生,社会也如此,旧的去了新的来,天道往复,夫复如此。
当我们在嘲笑着古人可笑的君臣名节这时,老子已经在对此不屑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没有名,皆因万物之始,没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时,就如母生子女,取个名字作个辩别,或者也是分个清楚,谁归于谁,不过是个记号。正是人生一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节财富,也是随风而去。名之一途,如财之一路,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存世间,也为他人嫁衣,添些谈资,有与无又有多大区别。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文言精妙,在于,妙与激,倘如婴儿在胎中,生之妙便在这胎中一变化,生命孕育,万物进化之妙,便在这成与不成之间,给你多少无到有之妙,有便得了,但观其徼,人生出来,长的很快,但在这世间演变生长,终要独立于万特之间,此名常有,便见其独立于斯。无由其妙,有则其变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与名,同出而异名,可以让你摸不清头脑,但事实上,道与名则也是常无,常有之妙,道生之时,无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务道,道生出名,无名归道,可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与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无则见其妙及生道,常有激其生名,分出万物。
世间之事,福祸相依,好名恶名,正如佛家,色即是色,空即是空,似也同出其理,阴阳变化,万物融和调生,不正也是道之始,名之徼而消于道之始。
世间情事,感悟于天地之间,激发于心,慨于世,而感于众,观其妙,观其激,兴衰便在其中,可有,可无,有到无,无到有,也正是万物始终一个往返过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生之事诸多变幻切是不需要逐摸出最后一个结果来。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读译]天下人都知道因为美而认为是美,自己产生了丑。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无彼此相生,难与易的相互成就,长短也是相互比较而出,高下满盈相当,音和声相互协调而成,前后相随而韵。所谓永恒,圣人以无为而为处事,实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规律,不强行规范其生长,一切按照自然法则的生长,扶持万物成长不据为已有,为万物成长而不恃所能,因为不居功强求,反而是功绩随道永存。
[读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为美,为美而美,斯恶已,极致论,对今天下之人,终日丰胸染发,追求奇异服饰,而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够美,倘若你够美了,但以为倾尽天下,美不胜收,独不知其心而恶已,便有自古红颜多祸水之叹。有些东西,看着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离,则可独善其身,而为美丽留一份空间。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每个人都要学雷锋,若不懂得照顾好自己,便也做不了多少好事,知善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换角度思索,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独不知为善,恶了自己终不得其名。善恶相生,有无相生,有了有,但显见无也,无欲则刚,是否可为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话不难理解,说的是一个人生道理和自然法则,有相对于没有,相互依存,共存而相生,难与易相较方见分晓,长短相互对比,高上自比盈亏,音乐要各谐有致,前后相随,这自然是大自然的常理,谓之为恒,自然是精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禀承上句,便是说圣人处理循恒理,行无为之事,一切万法自然,用实际行动来教化人,天下万物生而始,而生而有,有才不骄,有所恃而不为,有功不居,正因为不没有求,自然没有失,相比无欲则刚即从此理。
老子在第一章说名与道,可名,可道,非常名,常道,要人不拘于名,道而崇于自然,追求人生的自由纵横境界,不要为一见一识所蔽,那这第二章,所要说明的中心便是,言传身教,有自然法则,得失之间泰然处之。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便于此了,其实这世间的东西,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得失之念便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苦楚,参透个道理,便会少了一些个烦恼苦楚吧!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译]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人类终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堕入恶性循环,走不出杀与被杀的怪圈。
[读感]看到这一章,吾不得不佩服老子思想之精妙独到,这使我想起最近《血钻》里面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说贯穿这一章的精髓,使我不由深思,美国人是否比我们中国人更精读《道德经》而生产出《血钻》。
《血钻》男主人公在驳斥女人公时候有对白,女主人公说男主人公冷血用人的生命去换取利益,男主人公认为“那些充满梦想的美国女孩子,总希望有个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他说这话的意思,非洲因钻石而起的战乱,就是因为那些充满梦想的美国女孩子,总希望有个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以前听过一亿元的婚礼,看似浪漫,其实千看以前,老子就对其不屑了,所谓的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无非就是**的奴隶而已,用多少鲜血和苦难换来的,算什么呢?自淫罢了。
后来有个非洲老人庆幸的说自己国家没有石油,而钻石很快也开采完了,感觉万分庆幸。谁能想到,原来做好事,就这么容易呢!说别人不道德,有没有想过,你其实也很不道德,很冷血,正如一亿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一样,没有这样的垃圾婊子,这世界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乱的,不是吗?《血钻》对比咱们中国的《黄金甲》和《夜宴》,为什么人家那么成功?那是因为我们的大导都跑到钱眼里面去了,人家的作品已经升华到那里了,还是多想想吧!多理解一些民生困苦吧,多学点文化吧,别江朗才尽了还死要面子吧!
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再联想开篇,名非名,非常名吧,事实上这个尚贤的意思理解成我们现在的名,包括现在的名人之类的东东,没有这些虚名争抢,人们自然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此即为利了。我们再回首道非道,非常道里来理解,道,往往指正义与邪,进而引申出各种天道之说,其实在利益的分化下,什么是正义,何为道,你谁能分得清。钻石如果不是那些充满梦想的美国女孩子,总希望有个浪漫的婚礼和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流血,不是吗?人如果不是有各种**,心会乱么?所谓自足常乐,便是不要拘于**,心不得解脱。
人们若能无为无欲,怎么会生出这么多的麻烦,郁闷,争斗,吵闹,更不会有战争,这不是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么,当你的双眼不是为**所迷,你不会不自觉去追求一种心灵审问与追求么?可怜的玄幻作品,认为古人不聪,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现代人都不能体悟的道理,而自挣扎其中,自欺欺人,是不是很可笑呢?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是指名利之心,实其腹,那就是填饱肚子,弱其志,其志不应是指意志,为追名逐利之志,想做大将军,做皇帝,做富豪之志,而劝其强壮身体。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极论,如果人民没有名利之心,没有**之争,便也就不会有人自以为聪明,要鼓起人的名利之心,作起祸乱,正是如今贪官之所为。送贿受贿也皆出于此也。埋怨现实残酷的人,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残酷的原因就是你内心的名利之心呢?老子是总结的多好呀,虽然人的**生来就有,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
其实人的思想进化了千年了,还没有比老子更进步,那些自认为要看新东西不看老东西的人,应该惭愧吧!是的,应该非常非常的惭愧,看看现在的文学作品,不是骗钱的就是发牢骚的,阅读这样的东西,那才叫真个是浪费生命呀!
看看老子多伟大,就那么百来个字,道尽了天下祸乱之源及止祸之路,只是任重而道远,所有的一切,就看中国共产常如何来创造奇迹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读译]大道无形如虚,用之不尽无限广大。他渊深广博呀,就像那万物之来处。敛其锋锐,解脱份繁,融入世间光环之,没入世间尘土之间。隐没到无形无象若存若离,我也不能确定出于何处,在天帝神灵之前就是。
[读感]道冲,大道中空。在这章里,老子讲述道这一无形无象的东西,就如我们生活的世界,他就是在一个容体中,我们就活在这个道的容体中,道的存在造就了我们。
我们生存的世界渊深广博,在道的万象无形里,我们只是一个很微少的一部分,相当对于,就我们的眼睛看到无限大,而一粒微尘在我们眼里是如此微不足道,似万物之宗,这句我理解,无,就是万物之始,无是万物的开始,是为宗,无道生有道,湛兮,似或存,即为有道,有道,就是已经存在。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其实是回答可以产生的疑问,有道,无道,怎么生成的,何为有道,何为无道,无道,若渊以盛道,湛兮,就像有存,这些可以是在三象五帝之先,自是一句托语,不对正问题,正是不答为答。
当我们认真的回想自己的一生,总想着自己是万物之灵,地球的改造者,而不能想像道我们的也是在大自然中有规律的进化,我们能够顺应规律,循天道进行,收敛那嚣张焰气,自然可以达到自己的一种发展极致,与天道发展共步,便不会灭亡。
把自己放到这广大的宇宙世界里,我们就如我们眼中世界的一颗微尘,以小见大,自然可以于大见小,谁先谁后,都是心生。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得到了,便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初是多少的错误,但错与对之间,也是相生,有错必有对,有对必有错,所谓存在即是合理,便是如些意思。
任何一件事,用之不盈便好。就好比我们的**,适可而止,要懂得怎样去平衡,便是这生之道。
追名逐利,无休无止,我们的生活便终是没有停止的一天,生活便终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又算作是什么呢?
很多事情,不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为先何为后,无,也就是有的开始,道,何为道,无道生有道,万物轮回,皆于人心,足有不足,开心与不开心,藏于生活悟道之中。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便有道激之势,当今天下有志之士,心怀其忧,便是站稳立场,能挺过这横流,屹立着,让自己的世界不沦陷,便是无上的功德!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读译]天地不仁,大道不行,万物都是像人眼中的刍狗不得珍重。圣人不仁,就以百姓为刍狗肆意贱侮,整个人间就像一个风箱一般?空虚烦转无休无止,盲动挣扎丑态毕现,多说什么都是枉然呀,不如安守本心宁静下来!
[读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看过萧鼎那没完没了的《诛仙》,你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这本书本里,萧鼎的意思想来是很明白,只要他一写出这句话,他便会竭尽全力来写一场大灾难,而且《诛仙》所描述的境界似乎就是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里面你能感受到,如果“天”对万物没有了关爱之心,便无端弄出些疯子来,疯狂的破坏虐待天下万物,刍狗,不用善待。
老子其实不讲天,讲道,天地不仁,也许可以说是大道不行,万物即为刍狗,我想这样理解,也许会理解多一些,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平衡世间万物的大道之路,那便谁都不是什么,最后便辱人者自辱,伤人者自伤,欺人者自欺,自以为统治了世界的人,其实已经为世界所唾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便我想起《太阳之泪》最后出现的那句话:“邪恶要战胜正义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好人旁观!”天下百姓,自然什么都不懂,人的邪恶本性经常吞噬人的善良本性,善良本性能战胜邪恶本性,便是人类意识好善良才是人应该追求的本性,要认识这个道德就必须穿破邪恶的给你的诱惑幻像,才能追求到人的善良本性,取得为人的成就,不然就跟刍狗一样吧!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个解释,是一个比喻,那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动者风起,换言之,不争,可能还能得到些宁静安详,一动,便扰乱了空间运作,便有些疯狂起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冲。想起屈原的《问天》,如果天都问穷了,我想还是不问好,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吧!其实屈原也就是喜欢问天,不知道问已,虽然落了个好名声,但自己也空负了满腹经论,只有投江的份。屈原算是一个有为之人,但不懂得无为而有为之道,这便是有到无的悲剧吧。
本章老子还是试图进一步禅述无为而治,不过我感觉有些乱,如果我照白话来写,本章便是,这世间本来没什么事,人们安静生活,过日子,可是天地不仁呀,非得要搅起这风箱,人们便随之翻腾,就如活在这搅动的风箱之中。如果是天地起这不良之心,便自然是世间万物都不能免,如果只是人心为之,便自然只是不知所谓的百姓苦于其中了。事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其争争嚷嚷,不如静静思考,静守本心,自然而存。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会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呀,总是说不完,讲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只是觉得有些话要说出去呀,不能闷在心里。沟通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必经阶段,可多言之后,不能守中,一味求个穷尽便会陷入一个死地,最终,说了多少也是枉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呀!
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个体考虑问题,不能从个体回到整体,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中一部分有问题了,就算没坏到自己身上,也终会有一天到自己头上,自己总是不知道去理解,这样子,他便离开了大道,独自去流浪了。
天道如果不往好处走,这世界没有什么会好的了,而圣人不尊天道,自把自是便终于被天道所弃而无所归。人,强自为尊不得尊位,何苦呢,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搞得像个风箱一般,闷入其中,动静都不能自控,那多可悲。多少豪杰生出身不由已的慨叹,是为天道所困还是受自己的所困,为天道所困,便是挣扎也枉然,人生本如此,何苦不顺之,若是强行为之,便为自己所困,一生挣扎孤苦还被大众所弃,不悲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读译]“谷神”永恒存在,就是所谓“玄牝”。“玄牝”的出处是生养万处之门,是天地的根,生化万物而永不停息,自然而然的运行不停。
[读感]对于道德经这一章,等了很久,看了很多遍,都深觉很难下笔,老子虽然有些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可我也总感觉老子事实也知道,始终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通篇的《道德经》似乎也充满这种相对的人生哲学,而且老子用这五千字来传达这样一种人生哲学,似乎第六章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看到很多注解,大部分都认为老子想用这一章说明什么万物本源的说法,其实我认为,这一章只是老子相对人生哲学的一个潜笔,似乎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他似乎用这种没有深意的几句话,向你传达一种悠适的人生态度。道家人把这一章弄得很玄,似乎这一章揭示了什么天道,其实照老子第一章,道非道,非常道,名非名,非常名开场可以看出,要读通道德经,就要牢记老子这个开篇名义。
联想到网络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浮躁与快节奏的生活态势,理解这一章,觉得老子的人生哲学真可谓是空前绝后,也许这就是《道德经》的无穷魅力,其实解读到这一章,不由深深感受到老子浅显句子里所包含的是如许豁达的人生。
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物质循环,世界上各种物质分子从这个分子转到那个分子,整体循环,也从来没少,人类与其它物种同立于这个世界,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死了,再次转化,经过某种过程,新生命不断循环,其实也是在这个世界里转来转去,不是吗?再忙碌,其实也只是一种状态到另一处状态,再怎么忙活,也就是加速一下循环而已。
生与灭也是相对的,人的很多东西都思想上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是怎么想,那种超出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其实也是人自以为是有思想生物的一种自以为是,不是吗?其实在我们得到另一种东西时候,我们一样失去另一样东西。
因此对于这一段,我不妨认为老子在劝我们,世间之事,绵绵循环,自有其本源去处,人忙忙碌碌一生,求的也是人生欲求,其实静下心来,停一停,感受一下恬静人生,我们还是这个世界的部分,何必自寻烦恼呢?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妨看着像是这佛语阿弥陀佛,提示一种人生的状态。回到上一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们也就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吧。
老子的生养万物指一个宇宙的起源与成长的规则,怎么才能永生,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宇宙之中,顺应着天道的发展而发展,顺势而为去达到自己的天道境界,寻找到自己的起源之处,便能不死。那里来又那里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一个轮一个轮回才是生命绵绵不息的真义。
人类的轮回概念就是这样,而事物的发展也是这样,我们想像出来的东西再怎样,他也是随着宇宙发展的规律变化而变化,强行改变,自然会得不到宇宙的最终境界,而有中途灭亡的危险。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读译]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长而且久,是因为其不自以为生,因而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往往能助别人生,因助别人生而自身存,并不是他无私,而是如此才能成其私呀!
[读感]这一章里,深以为,老子似乎就是在强调曾经明确提出的无所为而无所不为。这使我想起别一句,无欲则刚的话,其实怎么理解这一句,老子这第七章,似乎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天长地久,大概是世人想能想到的最长最久的事,何以如此认为,天地只是我们的生存的空间,如果说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了,想来这时间观念自然是没有了,是不是呢?那时的老子可能地为地球,而天则为地球之外的空间,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天地,其实就是这个宇宙,我们会很吃惊的发现,原来,老子真正是参悟天地之人,他的天地其实就是我们宇宙,天地对于宇宙的解释其实是当时最直白解说,不是吗?我们于此不由感慨老子的智慧,把这么一个难通的道理,说的这么直白。
记得《魔戒》二部《双塔奇兵》里的一段故事情节,树人不同意参入到恶魔魔多与人类的战争中来,梅利有一句话,反驳树人不参战的理由:“你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树人自然不能理解这句话,同样不原意加入到恶魔与人类世界的战争中来,最后梅利把树人带到被恶魔毁灭了的树人居地,树人才意识到,对于不顾宇宙同类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他不能避免一战,以维护这个宇宙的和谐生存环境,不是吗?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等到自己确实受到灭亡时才来反抗,往往这个时候都晚了,祸已酿成,只有以最小损失努力,哭也没用了,可现今人类的毁灭力量相当恐怖,如果我们不能未雨绸缪,我想我们怕没有机会来最小损失努力。
从老子这第七章里,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有人类的一份责任,若是以私心私欲,最终要毁灭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受苦受罪的是我们,是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好了,我们才有可能活得好,此便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你还会觉得这一章难解吗?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本身代表了一切,里面生长着的一切都代表天地,因而天长地久。圣人不以自身存在而存在,而以天地存在而存在,是以不是其无私,而是天地万物他就是一部分,这个世界好了,自然他也就好了,不是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范仲淹这话似不太适合老子第七章的意境,若改成“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便更适合老子第七章的意境了,我乐天下乐,天下不乐也亦不能真乐,我忧,天下忧,故我需乐而忧,真如好迪的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此,“独乐不如众乐!”众忧,独乐,你能做到吗?怕也是强作欢颜吧!把欢乐分享,把忧愁分担,如此,生活和谐,生命便显珍贵,若贱之,皆贱之,若受苦,都受苦,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许也是此中境悟吧!
在商业社会的今天,人们往往体会不到,利人至利已的这种需要,往往不负责任,虚假承诺,一味的自以为是,以功利心取代责任心,盲目追求虚名而不顾自身责任,制造社会不公平,产生出极为不好的后果。
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建设,让社会的公平公正深入人心,人们自觉以公平公正之心自觉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人人为已,人人为人,如此建设和谐社会也便有了希望,现在的律师和法官这种意识不强,造成矛盾激化,社会关系恶化,实在不是中国的幸福。
文学作品处处宣扬那种冷漠无情与个人英雄主义,自是一种意淫,切是无利于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到个人利益的意识淡薄,世界便会在个体与个体的利益之间你争我斗,最终是这个社会群体受害,人人自已害自己,怎么去享受生的乐趣,我想还是生命折腾多一些吧!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读译]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养而不争高下,以处于人们都不愿处的低处,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与善结仁义,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运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动能合天时。因为其不争,因此便没有忧患得失。
[读感]这一章,老借助水这个至柔之物来形容的善的特性,可以说是相当之到位。
谈到这里,我就来谈谈社会中比较令人多争议的话题,首先谈谈保险,保险这东西,有点若水行善的味道,只是这其操作的人利用保险这种如水般善变味,因而引发了诸多争议,功利性严重,诚信缺失,保险也就变味了。保险意义与重要性,与善的存在一样重要,所以国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很注重保险的发展,为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提示了很多政策上的宽容,其目的是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进而促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发展,在加强社保的同时不断支持商来保险的发展,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是那么怀有邪恶用心之人,利用国家和人民的这种善良心态,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使保险的名声也愈加恶劣,甚至有人为之谈虎色变。
在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最不保险的东西就是保险,这道出了保险合法,诚信,负责任的社会重要性,失去了他,保险从如水般的上善变成极度邪恶的善的杀手,恶的制造者,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险是把一些能够闲出来的钱,聚集到一起,给有需要的人用,这正如水一般,总是能往需要的去,可现在的保险成了什么,保险公司丝毫没有这种为善的社会责任感,利用那纯善之心聚集的钱,形成一种金钱的强势,欺压弱小民众,对于有钱人,他们媚眼相对,对于弱小者横眉冷对,骗了钱之后翻脸不认人,何等的可憎可恶。
多的一点钱来交保险费,有事了,没钱了,保险公司总能找到借口不赔,而且诸多借口,这算什么?打官司,与法官串通贱踏共和国法律尊严,这是何等的恶劣。善被他们利用到这种地步,实在是国家之不幸。
水处众人之所恶,不是不争上游,而是那里没人去,而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谁都不做清洁工,那我们不是都活在那极度肮脏的环境么?老子不上进实在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解读,水为什么处众人之所恶,仍因其利万物,而不与人争长短,这不是上善么,水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来不是正是如此么,你争来争去,最后,还不是要转变成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争,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自动寻求平衡相处,那这世界断不会如此多诡。
居善地,孟母三迁,想来是居善地的最好注解,心善渊,记得论语里面有提倡淡定一词,发现看《论语》的人,都很是重视这淡定,其实这心善渊,便有这味,渊中之心自然是波澜不兴从容淡定,与善仁,仁之义,想来在《论语》里面会有很好的注解,不妨去看《论语》多理解一些,言善信,想来大家也能理解,你若言而无信,这世界就算你多风光,想来也很不光荣,再说了一个言而无信之人,能有多风光,吾实怀疑,正善治,政治政治,无治政何存,不是极理么,天下之事,需要善于治理者掌握,国家才能兴旺,繁荣,和谐,详和,不是吗?事善能,你做事若是没有能力,能做好事么,想是不行吧,动善时,打仗讲天时,其实做事的时候,如要行动,光有能力不行,还要把握时机和处理事情的火候,不是吗?夫唯不争,不是不争,仍是静动从容,故而无尤,心如止水,平静无波,一众平衡,岂能有忧。
水利万物而不争,自求平衡,不做出头鸟,是为上善,故而接近道之本原,寻居善地,心静如渊,仁义存于心,言而有信,为政善治,贤能处事,寻时而动,不争长短,如此无尤。不知道这白话改得有没有去了《道德经》本章之真义,但想来老子的心境怕也是这般吧!老子这章人生论,吾认为,实为极经典,切也有不可言传之内涵。
禀承善念,如水般潜移默化人们,让人更加强壮健康发展,这实在是至善之根本。从事法律,学法律的人一定要有为弘扬善而努力的道德品格才能有所成就呀!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变色,这种如水般的善的德行一定要得到全社会的尊从和普及。这也是人类能最终走向辉煌而不是毁灭的唯一选择。
第九章 持而盈之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读译]有了还要更有,不如放弃,锋芒打磨的太锐利,不可以常保,金玉堆满了一屋子,难以常守,富贵之后骄奢淫逸,自然招来灾祸,有了功劳便要懂得退出,这是天道要求的法则。
[读感]老子这一章,道尽了世间天下之事,看如今,多少人又走上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持而盈之,有了还想要,还想要更多,无论是德行还是追求,还是**,自然是不可取,不如放弃。人生没有完美,做人怎么可以求而无度呢,老子在这里告诫大家,世上的事情,没有完美的,再说了,缺陷也是一种美,维纳斯不就是断臂而美。修道之下,若要求圆满之大功德,那便不如放弃,小德不修何成大德,能做好平凡事便是不平凡人,这话说来,也是很有道理的人,不是么?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个人,若是太过锐芒毕露,便自然会遭受挫折打击,说不准,在没有孙中山愈挫愈勇愈奋的精神品质坚持下,便就一生完了。刀太锋利,固然用起来顺利,做事也麻利,但若不小心,自然便碎成了片,这也是我们都见过的甚若是经历过的事,如果不信,你们那个锋利之刀,硬碰硬试一下,是不是极易碎呢?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话更是在那狗血剧里滥事肆演,多少慨叹,因此而生,富不过三代,自古豪门深似海,想想吧,那么多的钱,谁不盯着呢,你不要怪人家贪心,如果不是你希望别人这样,满堂的金玉,你拿来做什么呢?别人盯着,还不是你刺激的,所谓仇富,富人自己是不是自已在激着别人眼红你,满足你的虚荣呢?进而生贪,不也有你们纵容的一份,不尚富,民不争盗贼无有!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得富贵而不自重,得祸不是自取是什么呢?看着他毫不自重的富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盛气凌人,就如那美国一般,那不惹来最极端的不屑,因此而若祸上身的人多了去,我们怎么就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功成身退,天之道!这就是本章总结了吧,如果你的事业已经到了顶峰了,就应该退下来,好好的给自己重新定位吧,月满则亏,月满则溢,这个时候还不退,自然是不符合天地法则,天道如此,人性如此,若要强而为之,便不能保了,自遗其咎了。说的也是,自己拿的东西太多了,而别人没有机会去努力了,最后的结果怎样,贪而不自足实为盗贼行径无异呀。自觉给人余地,同样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太多太多的现实例子,许多许多的伟人,他们天赋异禀,总是想着自己能把所有的丰功伟业都做完,可最后的结果怎样呢,大错铸成,威名受损,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这又是何苦来着呢!
其实人生在世,何偿不是如此,懂得取舍,不骄不躁,能屈能伸才是长生之道,人生之道。人生之路起起落落,得时念失,失时有得,不记一时得失,该出手时就出手,刻收手时就收手,做事不违此天道,你的人生也许不会有大贵,但至少免于大祸。
一个安详宁静的生活虽然看上去没奢华光芒的生活显得有吸引力,可是如果你真正的去感受你的生活感受,你会发现,能够内心安详宁静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那是人最大的幸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读译]处于精神与形体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专心调和精气神到十分的柔和,能达到似婴儿般的无欲纯朴境界吗?深入内心涤除杂念,能做到没有杂念一尘染吗?爱民治国,能做到不持智力,遵从法理真知吗?放开心门感受万物,能够做到柔顺融合吗?大彻大悟,明察事理,会不成事吗?生养万物,以身侍天下,持而不据,有为而不自傲自恃,帮助万物成长天下众生幸福而不宰割剥削,这才是最深的德行。
[读感]幸福是什么?老子觉得应该是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涂除玄览,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生之蓄之,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这便是我从这一章里悟出的第一感觉。从这里理解,所谓玄德,应以理解为人的上选。老子这一章里面,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玄德,其实我觉的是告知人生最高的一种境界,并用疑问的语气,提醒我们,要做到这最深的德,找到自己的幸福,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一章里面,我深深感觉到老子那种贵以身为天下之心,天下最自由之人,莫过于此,我认为,一个幸福的人,自然是一个精神与形体合一的人,他不在于一个人有多高的地位,多少的财富,而在于他是否精神与形体合一,不是吗?只是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能做到不分离,切是相当难的。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生活好了,精神空虚了,这样形体与精神不是分离了吗?要做到精神与形体合一,自然是专心调和精心神,深入内心涤除杂念,要顺从法理天道,放开自己的心门感受万物,不要为了得到而付出,更不应得到拥有而不珍惜,你认为不是这样吗?那如婴儿般的无欲纯朴境界,便是简单的快乐,从来不会带来什么彻底的悲伤,不是吗?哀叹忧愁,快感伤痛也许只是大人们的专利。
说真的,都说老子无为,其实老子正是要以一种无为而为的境界做人做事,从而达到精神与形体合一,不为世俗名利所困,自由为人。有些人,用一种可悲的心态去看待老子宽阔的心怀,以俗人的**去揣度圣人的境界,实在可笑的紧。老子正是精神与形体合一,并最大程度做到似婴儿般的无欲纯朴境界,笑看人生,大彻大悟,如此才能获得巨大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短短的五千言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前进。中国五千年,如果这种思想不被压制,健康延伸,中国的文明便早已领先于地球,主导着世界的文明进程。
做人不能用一种屑小的眼光揣度我们圣贤的胸怀,以其极为有限的智力,去迷乱自己的心神弄污别人的心灵,这样的人,害人害已,实在可悲。
生养万物,以身侍天下,持而不据,有为而不自傲自恃,帮助万物成长天下众生幸福而不宰割剥削,这才是最深的德行,这才是为人的本份,如此才能与人共长,社会和谐进步,没有压迫何来反抗,这不是至理吗?现在的公务员,摆出一付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是像长劲呆鹅一样无知么?守财奴,看是钱的主人实是钱的仆人,一生为其幸苦劳碌,最终也不是所需有限,不是吗?让你的精神与形体合一,大彻大悟,明察事理,做好自己的工作,适然而活,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呀!成功是什么概念,便是一生不断有新的感悟,有新感受,正如老子一生,悟道而去,什么也不带来,悄然而来施然而去。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读译]三十根辐条拱卫一个毂,毂因为中问有个空处,才能装进车轴,使车轮有了一个转动作用。拍击陶土泥制成器物,器物因为留有中间的空处,才有盛放物品的用处。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居室因为有里间的空间,才有了让人居住的用处,因此,有作为实物提供给人利用,很多时候也要用无来发挥作用。
[读感]这一段话,我想很多人都能知道老子在说什么,但老子为什么要这样子来说一下,而且定义为一章,想来很多人会不明白的,这样难免就产生了对《道德经》难以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的十章,你就会发现,老子主长的无为而治,其真就包含在其中。回到第六章的谷神不死,我们便知道,有无相依存而相互循环的道理。第九章持而盈之篇,也说明了一个有而致亏的道理,而这一章三个谁都能感受的想得到的三个生活状态便告诉我们,有为无而存在,无为有而存在,没有无的存在,便就容纳不了有。
比如说到这个自由吧,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极度的自由,可是我们总是知道,这个空间,如没有大气层,我们一定是不能存活,这也是无而让我们成为有的可能。因此,我们在倡导自由之时,我们便要知道,还应该有个有在支撑着我们才行。
老子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是给我们创造一个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是治人,你就应该给你的人提供一个无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有所作为。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政论中心,以此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正是为上位者需要明白的道理吗?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讲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当然,里面阐述的着重点有些不一样,只是从这里我们看出,这一章,简简单单三件事物的用处,便暗示了无为而治,无催生有的存在,用的存在,可谓是言简意骇。
人往往自高自大,不知道心怀若谷,四方接纳,以成就自己绵绵不息的进取,也是不知道无的用处了。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实上也有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劝诫人们,很多东西,还是要受到制约的,正如我们人,活在这世上,便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自然的制约,如果你无视他们的存在,肆意践踏,破坏,那么我们这个由道而制约的世界便会面临道的崩溃,从而我们自己也会如刍狗一般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像这车子因为无而运作,器因为无而可,室因为无而可居,离开天道制约,我们无运作之依靠,无正常食物之供,也没有一个能挡风雨的地方让我们休息,这便是这一章里老子用三个实例告诉我们道存在的必要性。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读译]华丽色彩可以乱人眼,美妙激昂的音乐让耳朵减弱听觉,香美的食物让你的口味得到败坏,纵情打猎会让人心神迷乱发狂不能自控,稀有珍贵的商品,使人产生偷盗,败坏社会风品和人的品德。因此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再乎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读感]“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读译]宠辱得失总是患得患失,大贵更像是大患缠身。怎么说宠辱都会患得患失呢?宠兴也是一个低级**,一旦得到便惊喜有加,一时失掉,便又为之惊惧,此便是宠辱都是惊恐有加。怎么大贵如大患编缠身呢?因为我们总是忧患自身,所以我们才会总是觉得患得患失。但是如果我们不顾自身,我们会有什么忧患呢?因而,能以自身为天下者,我们便加以把天下委托给他,喜欢以自身力量为天下者,我们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
[读感]老子这一章,带着很强的政论性,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人生的天人合一境界。早期的中国**人,他们但是一群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之人,而实现理想中的**,则更是这些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之人的理想与目标。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开始对梦想失去信心,对理想充满了嘲笑,我希望**之后,我们优秀的中国共产常便能更坚定自己的理想,憧憬梦想,保持中国**那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执政品质,让我们能放心大胆的把天下托给他。
人活在世上,无论你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都很难说是为自己而活着,爱财之人为财而活着,爱欲之人为**的无限满足而生存,爱虚荣之人,每天看着别人眼神,总怕别人对他不够重视,这样的人活得物化,欲化,虚幻化,这样的人生,不是可悲,可叹,可怜么。
每一天,我们都在呻呤着自己的不幸,若是自己不是那么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我们便能天天自得其乐,有天下同乐。为天下喜忧而动,便不会以一已之身之得失而郁郁不快乐。
在政论这一块,道出了选人至理,如果说是由上天来选择,那便不如民众自己来作选择。其实我们天天在抱怨贪官,抱怨那些害人的公司,可是如果我们都能学会选择托付之人,懂得与那些害群之马作斗争,我们的理想社会便能实现,难道不是吗?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读译]眼看不见叫做“夷”,耳听不到我们叫做“希”,手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微”,这三者,不会无法追究,往常将其混而为一,上不明亮,下也不阴暗,连续不可定名,归于平静无物,是以没有形状为形状,没有物象为物像,称之为恍惚,依照他的运行定律,在前看着到他的前头,随之后也追寻不到结尾,掌据这个古今相传的道,运用它的定律规范现存一切事物的运作,我们可以推出“道”的相对开始之处,那便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读感]《道德经》这一章,细读之下,感觉这一章只是说明一些事理,解释“夷”“希”“微”,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脑子里朦胧中有一种感觉,好像在述说着一些更特别的事。
“夷”“希”“微”对应“视”“听”“博”,仿佛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三种神,麻木之人,仿佛便是视之不见,行尸走肉一般,喜欢热闹,好打听人瘾私者,或者听不到声音者,也是少见多怪,幸苦努力一场空,似乎是得不偿失。
人生的三种境界,似乎对着“夷”“希”“微”般叹息。三者之间,相互参差,相互混合为一,组了宇宙万物永恒定律。试图分清,便又混乱其中,人生中的苦乐纠缠,好像也是如此一般,周而复始,我们总是走不出这万古不变的始终。
以古御今,便是要从已经发生的生命轨迹中去寻找天道之路,追寻何处来,何处去。但是,人似乎有随机性和一些必然性,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个的循环,这种循环,有时在人为的发生着变化,慢慢的追求这种永恒的循环,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完美,由各个个体的循环替代进化到大的循环替代,那一个起始过程,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人生轨迹。
小循环中套着大循环,智者,明白,让自己的轨迹变得圆满,而有一些由变得更加曲折。在一个一个的生命循环里,我们有很多借照,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参悟。人类的思想总是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想信,自己的一切都不可重复,而到底有没有重复,我们认真的寻找一下,也许就能好现,有些东西,我们只是在重复着又重复着。
还有另一种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理,博而不得,这三者之间,似乎也很适合于当今人的心态。现代人功利心重,往往被名利目标迷乱了双眼,双耳,人心,三者混而为一,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是不是有别的什么意思,我发现,似乎有些什么道理,可似乎又没有道理,公道自在人心,如何其上不徼,其下不昧,似是关键,没有标准,就是标准,转回头来又是废话,可世界上有很多事,这些有道理或者认知为没道理的东西,在古今之借鉴之下,我们似乎还是可以找出些标准,这便是道理,从何而来,有记录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读译]自古善为“士”之人,玄通微妙,将自己深藏而不为人所解识。因为不能看通理解,所以显得威严庄重,受人敬仰;思量起来,就像如履薄冰,万分小心。提防起来,就似强敌环绕四周,凭添莫名压力。可若是放开心胸,便能融入其中,万分洒脱轻松,如能保持一颗纯朴之心,便如心怀若谷,真正是有容乃大,肚量惊人包容一切,可要是你心不能清,便是糊涂起来。唯有放开心胸方能不再糊涂,心明澄清,慢慢的便能保持一种平安宁静心态,保持一颗纯朴之心,便自然得新生。如果能持久保持这种状态而不自满,因为不自满,便自然能去旧迎新。
[读感]老子这一章其实劝人如何善为“士”,同时也阐明自己的观点,行以“士”的行为影响与你产生共鸣,进而劝告如何做到为“士”。老子奉行无为而治,所以行文都以潜移默化默化为主,这种思想造成了中国古文化给人以回想回味的空间,进而得到自己的感悟。这其中便有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的《道德经》总是看不懂,总是在提示着一些东西,浸溺于中,总是保持着一种探索与追寻,这便是《道德经》的微妙玄通。得此思想,突有感言:古之善为文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想起电影《恰同学少年》中的国学大师,什么名忘了,说**文章之最大缺点,仍为不懂含蓄,若从《道德经》第十五章出,便是不善为文,未能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读译]摒弃多余**,让心灵达极致虚空之境,谨守寂静之诚,追寻本源生命,全心全意感悟内心世界,体悟这万物共生的美妙,观其转化往返。天下万物,万千纷杂变化,便全部都有了他们来去之处。得其来去,便知其不再是纷杂变化,万物皆静,此便是命之所处,明白此理,才算是看清万事万物,若不知此理,妄自尊常,凶险之事便出,知常理,才能坦然处之,知常理方有包容万物之心,包容万物之精神,如此,万物归心,人与天合,才是天之道,人之常,方能秉公理,行公事,公成王道,王成天道,天道自然恒久,方能融入其中往复不灭。
[读感]老子此篇可作为修性练气之门,认为人只有屏弃来自外界的干扰才能追寻到的人的本源,而只有充分的意识到人的本源,才能明白自己从那里去,又将那里去。老是说不要**,但是自己又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并达到往返不灭的境界,其实是要求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幻像干扰自己的判断,事实人何去何从自有其运行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追求当中,从而才不会有得失,凶没之祸。
人类不断的追求自由,切不知道追求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一种舍本求未的人生,那不是自由,只不过是跳出这个笼子进入那个笼子罢了。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悟道就是要明白道理,什么是道,我们往返运作,各归本位,才是道。人活着,不是每天迷茫不知所措,跟着别人说风说雨,那是可怜的失去生命的活发,虽死犹亡。妄作,凶,知常,容。我们常常为外界所困,争利夺名,尔虞我诈,如此忙碌了一生,到头来依然叹息连连,真是妄为一世为人,糊涂而终。
人若能体会到这种摒弃所有**的境界,那实在是很难的,我想也是不可能,人是**推着走的奴隶还是引着**行的主人,最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放得下,拿得起。
放得下,拿得起是伟丈夫。老子《道德经》似乎要提但道德标准,可似乎又不想提倡,事实就算万物往复也必有他的目的和因果,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是说这冥冥中,有主宰一切的定律,又没有主宰一切的定律。
争一些很奇怪的问题,吵来吵去,围绕着自己那些可笑的固执,无奈的叹息。就算是有为又真正的得到了什么呢?实在让人很能理解。认真品读老子这一章,脑子里似乎有一种想法,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体验生命往复的真谛,体会便没有白来,若没体会,便等下一个轮回。下一个轮回会转换成什么物质,还会不会像这个空间这个时间一样感悟这生命的常理。
极度自恋文学作品,自黄易《寻秦记》起,一波一波,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是否可以归静,复本,好好的摒弃这些虚幻之物,诚心守住心中那片宁静,寻找所在空间的归根,如此不知常,妄作妄想妄行,自是不见眼前,自有幻作,也是白来一场。极有一种生活在虚拟中之感,而不能自处了,如此幻灭之时也是生命耗尽之时,及早醒来,方不负此生。得常道,方能享长寿,人之往复,得道者常存。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读译]真正的上位者,下面的人知道他的存在,不会有什么反对,中等一点的上位者,感觉像亲人一般尊敬他,差一点,人们因怕他才听从他,最差的,会被下面的人所欺侮不屑。诚信不够,便自然得不到信任。如果严守诺言,不欺瞒,便不会如此。做什么事都顺顺当当,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纷繁吵闹,该怎么样怎么做,一切都事情的完成都是那么的自然。
[读感]老子这一章是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中心思想,他明确提出怎么样的统治者是真正的统治者,什么样的上位才是真正的上位者。
老子认为,最好的上位者是人们都知道他的存大,但是跟他切能够融合在一起,人们很自然的听从他的领导,很自然的跟着他做事,身为一个上位者,不需要总是强调他是一个上位者,下面的人一定要盲目跟从,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跟从,人们不需要去考虑他是不是合格,对他的上位资格无一丝疑问,他的存在就是他们的需要,是做成事一种必然。上位者达到这种境界,就是道的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其实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往前走,迷路的时候有人指引,人人都知道做好自己事,这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吗?自然发展的进步,便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依照他运作规律而运作。这是天道。
人类发展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则,是往复轮回还是向前发展,关键是人类把握了多少人类向前发展的规则。沿着这规则走,自然是不断向前发展,不然便是往复而回,人类永远停留在分合,毁灭再建设再毁灭,重来再重来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类最好的社会是人信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们的**都能控制在不影响人类整体发展的需求上,而不是掠夺和占有式的攀比分等级。
人类最正确的发展方式,上位者,人们都知道他的存在,大家自然而然的听从,不会觉得他的存在有什么不公平,不正常,而这个上位也不会让人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他给人的感觉,他本就应该在坐在上面。
这是一种理想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因为人性的丑陋,难以达到,那么更次一点的是,上位者,人们能感觉到对他的依赖,亲近他并且赞扬他,就像自己一个敬重的亲人一样,听从,服从。更差一点,便是暴力强权式的领导,总是摆出一付凶悍模样,让人害怕,因为怕才服,而这种领导者,他最终会被人灭了,因为怕,是人们需要消除的恶象。而最差上位者,人民便会群起侮辱他,因为他没有本事,占着矛坑不垃屎,他们食尸餐位,人们怎么会拥戴他,敬重他,保护他呢?人们只会侮辱他,嘲笑他,因此我们判断一个好政府,完全可以从一个方面判断,人民对他的态度!
统治不能以民为中心,开展统治教育,便是一种取亡之道,因此,只要人民反对的,我们就反对,人们支持的,我们就支持,这才是一个上位者以民为本的执政对策。
上位者之所以成为上位者,是因为他有下位者没有品质,他可以带着下位者走向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上位者自己的私利得到满足,虚荣得到满足,上位者失去这一点,便是上位者的失职,背叛,他们就应该受到严惩法办,否则人类社会只会被这些上位者所毁灭,人们永远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民,判断上位者,很简单: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很简单,可是我们的私心私欲,切让我们成了瞎子,盲人,只知意淫的低劣生物,这是人类何其悲的现象,自称万物之灵的人,有多少人明白,尊从这样的真理。更多的人迷失了本性,忘记了斗争,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死人,多可悲呢?
!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读译]所有的人不做好事,不尊自然法则,不循大道,不行仁义,人们才体会到道的重要,这个时候才会来讲自然法则和仁义关爱。人类自以为聪明的时候,便会生出自以为是的东西。父母兄弟之间争名夺利你死我活之际,才能体会父母之间的孝兹爱护是如此重要,兄弟之间的团结向上是如此珍贵;只有等到国家昏乱之时,才会有忠臣出来死护纲常维护国家不再病态,试图把国家从昏乱中拯救出来死而后已。
[读感]老子这一章提出,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是社会病态的产物。你一定会很吃惊吧,老子反对智慧,其中还有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的社会需不需要仁义,孝慈,智慧,忠臣。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不病态,那么那些东西就本来就已经存在,谈不上需不需要。正如第十六章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到底是什么样的智慧是我们不需要的,什么样的仁义是我们不需要,什么样的考慈是我们不需要的,老子其实要表明的是,病态的仁义,病态的智慧,病态的考慈,病态的忠臣才是我们不需要的。你也许会说,仁义就是仁义,何来什么病态的仁义,这算那门子事呢?在这里,我们似乎有些混乱,可事实上老子只是说出人类无奈的一种劣根性。
人类通常喜欢以为自己是可以把握这个世界,可总是不承认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必须尊守这个世界的发展法则,而人类总是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教训中进步一点点。
人类的自恋,使得人类总是自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讨论什么是仁义,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孝慈,什么是忠臣,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我们人类的发展有没有尊照道的要求去发展进步。
什么是道?道是宇宙发展进化的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应用于整个个体之中,就像我们提倡的和谐,没有和谐的宇宙发展规则,便会产生矛盾与消亡,互相制约,产生痛苦与毁灭。
人没有大局观念,枉谈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把一些与宇宙整体不合的变异运作当作创新时尚,是人类最可笑的自大。把贬底别人抬高自己是人类最无耻的行为。人一生中,他们无休止的做着这两件事,总是难以找到自己。其实只要把握道的成长法则,便自然能成为道的一部分,无灾无痛,无欲无苦,纵横驰骋于天地之间的那种生命自由的感悟。人,束缚自己是自己莫名其妙的思想和莫名其妙的对比,那对比产生的自恋或自虐才是我们快乐生活,和谐生活最需要克服的东西。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读译]断绝了争圣的伪学姿态,没有自作聪明的自以为是,便能百倍于人民创造利益,断绝虚仁假义,孝慈互助本就是人的本性追求,断绝取巧争利之心,人民便不会强取豪夺,此三者因为不能足够体会文化的真义,若要令其有所归属,足踏实地,朴实无华,简单纯朴的生活,少作无谓思量,少些贪心**,不要跟学不良风气,自作聪明就自然不会有什么恶果恶业。
[读感]老子这一章也属于政治论,承接十八章,讲明无为而治的要素。其实我们应该把仁义和道德当作人必需有的品质,没必要去搞排名攀比,不要去弄什么贵族贱民,人物高下,尊圣盲从,人人平等,各尽本份,一切都能以已度人,大家都能尽自己的互相帮助的善良本性做事,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生烦恼。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互相攀比,比守物质比学问,比完学问比道义,比道义久了又生厌便又比凶狠,比凶狠比累了,便比善良,比善良比到无趣了,双比物质,比精神,比这比那,最后终免了一死,仍是生命的一部分,最后也就一命呜呼,其实比来比去什么都不是。挑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人们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么。
自以为是圣人,智者,别人都要听之,往往其实也是自已只不过是当时知道了些道理。就如我解读《道德经》,批评别人,也是只不过是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谈不上什么高明不高明,以此认为比别人高,那心里便不会有无谓争斗之心了。
帮可帮之人,助需助之人,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更不要执著于某一种理念,只要符合自然大道,便可尽心为之,如此的足踏实地,朴实无华,简单纯朴的生活,少作无谓思量,少些贪心**,也便会少很多烦恼,老子这样劝告,自然是道理,我们有什么不听呢?
生活中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自己创造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能放到大道中去思考,便是片面的执着,不合自然之道,不能恒久传承。
生活中若能少了这些排名,少了多少比较,便少了很多争论,也能多些生活感悟,人性的有趣有多彩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风光,很多时候,来自本性的发现,更让人感觉生活的真实。
现在的追星,时尚,名牌,地位,幻想都是自已脑子里想出来,自已满足的东西,被这些东西牵引,都一种人类的低级**泛滥所致,不与之断绝,一生便没有什么好结果,如果能与之断绝,在感悟生活上便能寻到本质,获得成就了。只有自己实实在在感觉到的东西,才是那人类真正需要的东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读译]应诺与呵斥,有多大的区别?为善为恶,相差又有多少?人人都畏惧的东西,怎可不有所惊惧。自洪荒时代便尽是如此了!众人熙熙攘攘,其乐陶陶,安享富贵,如享崇荣,如春日登台般畅意。唯有我独淡漠世事,波澜不兴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就像婴儿般单纯;疲乏了,无所归依。别人都那样满足,独于有我好像被遗弃一般一无所有;我真是愚人一个呀,别人都明明白白,而只有我混混沌沌,别人都明白事理,唯有我糊涂昏馈;如无边的大海平静无波,随风飘渺无止境;大家都有所依托,独有顽固不化。我与众不同,但切也追求天道。
[读感]老子继承第十八,十九章,以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观来表达自己追求天道的心境,同时进一步说明,世上荣辱富贵,善恶区分,人们的执念与求道之人的心境是如此的不同。这一章里,老子似乎在说出自己求道的决心,把自己的与众不同描述的跟别人所讥讽的一样,表示自己对人们那执着在名利众中熙熙攘攘自我标榜的不屑,故意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也是顾忌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同时也告诉寻道之人要面对的心魔。
不相信有神仙的存在,但我相信有神仙一般的生活存在,而这种神仙一般的生活,我认为就像老子一般,能把自身融入到天地万物之中去的人。无为,其实是把一种理想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要追求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要符合自然进化,符合天道演化,这样才能获得天一合一,自由纵横的生活感觉。
物质禁锢不可怕,世上最可怕的是精神的标锢,拥有精神的人更是如此。老子提倡所说的儿独不同,是建立在贵食母上,世人都在追求这,追求那,而切忘记了自己从那里来,又该往那里去。其实追求有时也是一种束缚,他让你眼界局限于追求,让你的思想不能放开,放你的生活变得单一,这种单一是被牵引着的单一,是一种禁锢,这种禁锢有时感觉是一种依靠事实是一种束缚。无为,而一无所有,有所依靠,但合乎天道,纵横驰骋无所阻碍,放心心灵,自然能感悟到更多的人生乐趣,生命意义,如此才是追求天道的人生。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读译]大道的表现与内容,便是尊循“道”的定法则,道的物象,看上去恍恍惚惚没有固定,但是惚惚恍恍之中呀,又有他固有的形象,幽深暗昧之中,有着极为细小的精气,其精气表现的是如此的真实,其中函含着无比的信念,自现在推向无穷的古代,他的名气也能找寻到,给大家参考体悟。我们如何能知道万物的起始,便是如此。
[读感]老子这章的大道论,其眼界之宽广令人实在是叹为观止,以几千年前的一隅自识,就能够认述到类似于现在的宇宙论,其伟大真正是无可言传!那时谁能相像地球是怎么来的,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而那时代的老子,便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宇宙中微小的不能再微小的一粒精气,一点尘埃。
人类从老子之后,再经过二千多年,我们才能在各种科学成就下知宇宙的秘密人类的起源,以自推古,老子也算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老子如果在那个时候明确的提出宇宙论,想来给人类提供的科技进步一定会更加轰动,不过照那时的社会现状,应该会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当作异端处理。因此老子只有用惟恍惟惚的大道之类来引导人们自今及古,寻找人类,寻找地球的远古之名,远古之存在,进而体悟万物运行规律,来推断我们的将来,明白参道给我们带来的认识。
自今及古,自古及今,由今推将来,这便是参悟大道最终去处。人类如果不能重视自己的历史,便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那样人类便终是会走向自取灭亡的境地,让大道再来一次新的轮回。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一样有着不能确定的信仰,就像我们内心的宇宙世界,我们生活是为了什么,我们都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复,不正是惟恍惟惚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不正是如此?我们好像没有信仰,可我们总是在信仰着什么?我们不想遵从什么规矩,可我们总是有不得不遵守的规矩?在我们追寻自由的渴望里面,不是也明白,有些不自由正是为了更多的自由?因为有道的存在,使我们知道应该尊循的一些东西,脱离了道的法则,我们为道所弃,自己被排弃在宇宙天道之中,只是自己自以为自己的世界,便是真正的狭隘。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读译]古语说:“懂得委弯曲就能得以保全,受得屈枉才能有伸冤之日,能处卑下才能得高贵,能去除陈旧才能有创新,少学才能精,多学就会迷惑。”因此,圣人都能专精守一,以“一”作为道的本源,不坚持已见,便能明白事件真相,不自以为是,但能得真理,不自居自夸,才能成就功业,不骄傲自大,便能持续成长。正因为不与人争,因而天下没有人可以跟他争。古语所说“懂得弯曲就能得以保全”,怎么有假呢?这都是他的功劳呀。
[读感]做人要懂得委曲求全,懂得以退为进,求进要懂得谦恭不自满,懂得破旧立新,学习要精而明。术有专攻,业需有专长,这便是我读一章悟出的道理。
认真坚持着去做一件事,选对一件事,执一为天下式,发展好自己,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老子这一章中要做到以不争为争,这个是以不争为争,我想应该是说人不要抱着输赢的思想负担去做事!做人做事如果能够专注于做好事情,那是没有做不好事。
人有一种执念是好事,可若是只着眼于执念而忘记于过程,那便会迷失,处处落于后面。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执著于得到,便反而会得不到惑者得到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研学道德经使我明白了很多还没有明白的道理,我的生活变得更坦然,无论得失,不给自己太大负担,但是要求自己全力去争取。
张驰有度是最好的学习工作方法,同时也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快感与刺激,而不知道那都透支生命的行为,是一种病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老子的谆谆教导中,我们要明白来自我们内心的黑暗,寻找让我们成长的精气,那才是我们寻求的世界。那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源所在。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对比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两相呼应,正是老子悟道劝人的金玉良言。不尊循在道之人,他们的后果已经被历史周复始的证明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呢?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读译]少说话合呼自然,因为,狂风吹不了一早上,而大雨也不能终日不停,难道不是这样么?天地法则就是如此。天地法则都是这样不能持久狂暴,何况人的狂暴刺激呢?因此悟道之人会遵从道的定律而存于道,求德之人而与德同在;而失者则总是失败,悟道之人,道自然乐于与其同存,有德之人,德自然也乐于与其同存,同于失者,自然便只是失败同存。
[读感]老子这一章继承上章,通过天地自然现象来对比人生追求,要求人们悟道修德,要与天道同存,与德同存。回看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章的希言自然,便是对静曰复命的进一步论述。同时用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来进一步强化这种认识。
佛语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老子《道德经》“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也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层面来说,佛道理念也便如同源一般在此相交。
参禅也好,悟道也好,都是在静思去欲中寻找生命本源,从而明白自己的来去,不再枉作何去何从之叹!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有些事情就应该看开,有好运时有坏运,坏运来时好运也不远!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读译]踮着脚的人不能平稳站立久,跨大脚步之人不能远行,主观固执之人不能认真事情,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分清事非,自居自夸者反而是无功之人,自尊自大的人不能获得长进,得人认同。这在“道”的法则里面,是一种过度的行为导致损害正常的发挥,不是万物成长的必然规律,因此悟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读感]这一章的内容使我想到我现在所学习的行业——律师。大家都应该知道,律师的主要责任是帮助法官判定事实真相,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虽然现在有很多不良的律师吃了被告吃原告,但这种律师终是做不了长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虽然这些律师的手段很高超,但随着群众越来越雪亮的眼睛,他们终是会活不下去。除开这些吃了被告吃原告的律师,还有一些律师则是一切以利益为上,虽然他们不会吃了被告吃原告,但他们为了帮助当事打赢官司,为了自己和他的当事人争取更大的个人利益,不顾事实,曲解法律,甚至混淆事实真相让法官错判,他们虽然没有吃了被告吃原告的变态律师那么差,但如果是有意混淆事实那一样是违背天道,要受到法律制约。
在我现在的理解的过程中,我感觉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找一种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而违法之人就是在破坏这种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也许法律并不能代表道的法则,但是法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万物和谐共处。身为一个律师,一定要明白,完善法律是天职,维护法律是天职,他们应该有这种悟道的觉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律师。
对于能够利用事实展开雄辩之人,在不是制造虚假事实的状况下,利用法律漏洞来帮助当事人,这不算什么,但如果是制造虚假事实或通过非法手段来为当事人获取利益,为自己获取利益,那就违背天道,会得到天道的反击也是必然。
利用法律漏洞的人可能帮助完善法律,让法律更接紧于天道,更能维护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大家的生活便会有更多的保障,同时那时不时的不合天道反而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风景。
因此,身为一个律师,要明白这一章的真义,拔苗助长不利于当事人,让当事人养成遵法守纪,对他一生有好处,让他懂得用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去违法侵占别人的利益,会让他能有一颗平稳的心态去为人处事,那不是为当事人好吗?身为律师要充分懂得不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天道悠长,法律的进步与时俱进,这个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顺应天道。
老子这一章虽然讲的是人生,但我感觉其中暗含的政法观点也是相当明确。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指有些事情要遵照天道常理而走,不要强加控制。这也使我想到中国的宏观调控,我们都知道,单纯的打击囤积居奇需要全民参与,如果没有全民参与,那是很难做到,宏观调控其实就是将整体水平控制的一定程度,而另一部分要冒出来,冒头很大,自然发现查处,这也是宏观调控以大来平衡小的作法,还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宏观调控只要能控制在自然相克的范畴,他的作用便不会没有。我们很庆幸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艺术水准,能够这么有水平的应用天道规律,也是我们作为普通民众的一种幸福!
一切事实,一旦过度,便要压制,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是这样,作为国家便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全社会的立场来强力调控,作为个人,一旦自己的行为过度,也要自我控制,如果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度量行为,一味好高不懂足踏实地的做,便终究会一事无成,就算运气好偶有所成,也终免不了落魄一生命运,不得善终。
企者不立,强求不得,做人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缓缓求进。
跨步不行,大跨步前进,听起很有气势,但不能保证长久进步,因此,很多东西,并不是得到就是好!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读译]万物形成之时,还在天地形成之前,无声无响,空虚无形,独一无二,往复运行不止,可以说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是孕育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称他为什么,只好认为这就是“道”,再勉强认为他是广大无边的大,大到似乎不存在,不存在感觉着遥远,如此的遥远又似乎就在眼前。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我们认知的四大中,人也是一大,人存在于地,地存在于天,天存在道中,而道的运行则是依照着自然法则。
[读感]老子虽然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从这一章里面,深深感觉到老子悟道的那份执著,决对不是那种无为而为的做法一样,我似乎感觉到,老子对悟道的时候感觉着道的无法清晰感知,只有感知自然去感知道。
老子这一章立场于人的大引申到道的大,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把人的大融合到天的大中去,人心不足,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仿佛自已就是天父地母,切不知道自已只不过是天地中一个物体,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人类用尽心智强自作大,其实也只不过是自己脑中形成的世界,不合自然之数,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人类的灭亡与否一点也改变不了天地运行,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算这一片天地没有了,他依然可以孕育出另一片天地。
说有四大,其中道大,天大,地大那是宇宙中不同争论的事实,而人大,则是指人心之大,人心为什么大,只是在地上的所有万物中,他有一种凌架其上的物种优越感。老子做学问也是离不开人心,他想把人渡到效法自然上,所以人大列入,这是一种对人类的一种爱,引导人心向天道。
寻求一种人生的自然之道,把人的成长与生长接近于自然的成长,便是老子要追求的天道人生,众人都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有这么多的不公,不平,不忿,不可理解。人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就是因为不懂得顺应自然天道的生活法则,而一味的强调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法则,虽然自然中有这么一种竞争的法则,可那是一种互相排弃的法则,不应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作为四大中的人,他可以去追寻一种共生的法则,否则他便是没有脱离宇宙优胜劣汰的法则,自成法则进而完善发展,这也是老子人大道法自然追求。
人类要真正人大,便是应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一个可以共同成长的法则,人类追求优胜劣的无情竞争法则是遵循一种自然陶汰法则,而人类最终要自己完善成长起来,便需一个可以依天道而行的自己的不被陶汰的法则,进而完善,在自然竞争法则独善其身,自我发展起来,不被宇宙法则陶汰。这便是人大。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读译]重是轻的根本,静应当是躁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出行,一定带足衣食,就算是有万分荣光,也不会得意忘形而超然物外,为什么要以肩负万千生命责任的身家,而去冒不必要的险轻视天下交托的重责任呢?轻眺会失去根基,浮躁会失去理性控制。
[读感]老子这一章很明显是在对着一个贵族,一个万乘之主在说话,根前面的章节没有什么承前启后的关系,但他所说明的道理,切是道的无上追求,这跟《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所讲述的有些相近。老子这番话固然是对一个万乘之主说的,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万乘之主,他依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古代的文人免不了为封建主所用,我们不需要为此苛求老子。
我所探讨的是《道德经》现在对我们的启发与教导。依照《道德经》上一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下,所以称之为一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管辖一个万乘天下,只不过管辖范围不同,可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道理,管得好自己的人必然管得了别人,即然管得了别人自然管得了天下。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老子这一章当成是说自己的,永远记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读译]善于行事,不会留下后遗症,善言之人,不会有什么把柄,善于数数的人,不用用于运算的筹码,善于防闭之人,如果没有得到关键要点不能破开,善于团结之人,没有自解约定不能解开,因此,圣人善于救人,而不弃人,善于救物,而不丢弃物事,因而承继了聪明才智。因此,善人是恶人学习的榜样,恶人则是善人的借鉴。不重师,不爱惜机会借鉴教训,就算有聪明也是迷失之人,这就是道的玄妙之处。
[读感]老子这一章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在劝人为善,不要为恶,为善与为恶,最大的区别因该就是没有后遗症,没有什么把柄给别人,能够自知权衡得失而不需要借助外力,而且善于保护自己,独善其身,能救人救已,找对参照物,借鉴物,重师重教训,这都是为善的根本,也在道的根本,而悟道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这些吗?说到这里,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一句话:“文以儒乱国,侠以武犯禁!”这两句话粗一看上去,有些很难让人接受,如果是换在旧社会,我想,这样的说法会得到文士和侠士的统一报复吧!
文以儒乱国,这也使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害怕旧文化和旧思想再次席卷吞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便号召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伟大,我想他也是想到这文以儒乱国其中深含的意义,儒家文化不仅仅可以乱国,也是可以治国,儒家文化能占据中国统治千年一直延续到现在,自然不仅仅只是有乱国一说?事实上在很多状况下,他起到的治国作用与乱国作用同等的,问题在于谁在用。
老子看不起孔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就认为孔子的儒家文化只是一种中间文化,乱国与治国并存,显示了儒家文化的先天不足,把握在不良用心的统法者手里成为欺压瞒骗弱者的把戏,广大弱者身上往往体现出令人害怕的奴性,造成了近代中国的东亚病夫民族形象。
老子提出的大道之路是人们最终发展的方向,万物和谐发展才是这个宇宙的最佳成长之路,而中国共产常现在提倡的和谐之路也是一种尝试。儒家文化更贴近人,而且更易让人接受,而且每个阶层都能找到定位,这也是儒家文化能够占据主导文化的主因。满足部分私心,兼顾大众,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很现实也很符合社会人心。但是人类文化发展了几千年,还停留在一个千年前的水平,没有进化,也不能说不是民族悲哀。
善与恶永远是对立面,善从来都没有绝对性的压到恶,都是只有妥协,而恶经常性的压到善,这便是为什么善总是难为,恶切总是易做,如果不是这个世界少不了善,这个世界早就是恶的天下。人们也许会说,恶也是少不了,其恶不是少不了,而是一种天性,相生相克的天性,战胜恶人才能走向完美,也算是对人的一种考验。
两个好人在一起相处是不会出问题,而两个恶人在一起那一定会来个你死我活,而如果是好人与恶人在一起,那一定是好人让着恶人,只要恶人不逼着好人不能活,好人一般都会息事宁人,不激化,便能共存。这样说来,这个世界,若是没有了恶,还会不存在吗?相反如果没有善的存在,恶人斗到最后也只有自杀的份,没有了对手,还怎么为恶,活着也是白活,在这一个层面善滋养了恶,使善恶不分也是善的无奈与悲哀。
政治是什么,是一帮人屠杀另一帮人吗?建国之初的很多大儒都站在国民党一边,而中国**这边并不多,**懂不懂得儒家文化,无可否认,**同样也是儒学大师,他也能利用儒学为自己所用,他的新的无产阶级斗争观念也是从儒家思想出来,当时**能够把握着革命节秦,一步步走向成功,便是运用了儒学在中国人身上的培养了千年的儒性。那些学习西方**的家伙到中国来指手划脚把中国无产阶级的大好局面弄乱,便是不知道儒性在中国人身上的作用,不失败怎么可能。邓主度所提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之后的选择。
文人多是统治阶级的走狗,这是因为文人自己不能在经济上独立,更没有政治权力和个人实力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使他们不得不委身于统治阶级,就算是真正有骨气的文化人,为了大众也只能牺牲自己实行曲线救众的思想,而**则不同,他追求经济和政治的独立,坚定的站在广大民众立场与统治阶层展开斗争,发展自己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支柱。人们也许会问,你有什么证明呢?其实文化大革命就是明证,千万人的血就是明证!没有这种极度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会有这种疯狂的行动吗?虽然说有些疯狂和不自量力,但没办法抹杀他那颗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决心与自信。虽然过份悲壮,但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偿试。
我们现在的无产阶级文化在那里,相反,太多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思想还是主导着这个社会文化,如果现在不是还有一个强力的标榜着无产阶级的政权,怕是谈无产阶级文化的权利都不多。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读译]认识明辩自己的长处,时刻守护自己的不足,甘愿低调平凡如水沟。这种低调平凡如溪沟的处事,使人的德性不会偏离方向远离本源,就像初生的婴儿般保持着人的自然天性。明白什么是白,谨守着不堕入黑暗,这是为人处事立身天下的定式。保持这一天下处事之式,便能寻找到真理,追寻到做人的终级目的。知道什么是荣誉,避免遭受耻辱,甘于守住荣誉而坦然处置欺辱,始终心怀若谷,保守本心,处于屈辱地位而知真正的荣辱,如此保证原有的自然本性不灭,取得做人的道德完满。人们把各种**去分散做人的纯朴天性,从而衍生出种意识形态,圣人利用它来引导管理人类,因此,真正能制引天下的是没有分散出来之前的人类纯朴天性。
[读感]老子这一章,讲的是社会制度产生,也算了是政治论。
朴散则为器,儒家所倡立的东西,礼制等等,其实也就朴散为器,孔圣以此来治理天下,也不失圣人做法。但归根到底我们还是不能失了本心才对。
因此繁文虚礼就是妨碍社会前进的碍障,儒家的仁,义,礼进化了千年,有很多已经脱离了人的本性,所以要坚决放弃了。
这使我想到现代的法律系统,也是一种朴散为器,国家利器莫如强如法典来的有用。法律制订也必须建立在人的本性之上,人之初性本善,此善自然是立法之根本,任不善的法律及其解释都不应该受到保护,否则便是对恶的纵容,对社会正常发展的障碍。
我想到很多律师不断说的一句:“为了当事人的最大利益争取自己的最利益!”
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很可怕,什么是当事人的最大利益,不合法利益算吗?自己最大的利益,律师的行为道德标准是什么?律师只是为了抓法律漏洞而生存吗?帮助当事人与争自己最大的利益,这个尺度好像很难把握。人,总是会失去本性去追寻一个意识的空虚,他们缺少对道德经的认识,中国缺少有哲学家思想的律师,而太多讼棍一般的律师,他们能够理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我认为律师充分理解这一章,保持一种纯朴为善的天性便能掌握如何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以善助恶,善恶不分。
生活中,很多人都总是喜欢到处去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总是对自己愚蠢与可笑视而不见,所以这种人总是没有什么成就,就算有一些成就也是在飘飘然是迷失自我,一个失去做人本性的人,谈什么成功呢?
修道的人,建德的人要永远保持认识明辩自己的长处,时刻守护自己的不足,甘愿低调平凡如水沟。
生活中不是如此么?低调平凡如溪沟的处事,不偏离方向远离本源,就像初生的婴儿般保持着人的自然天性。明白什么是白,谨守着不堕入黑暗。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温习多一遍,感悟似乎又多一点。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读译]一心想将天下据为已有随个人意志而动,视天下为已物强取豪据,我看他最终会一无所有。天下是神器,不是想怎么就会怎样,不会随着别人的意志而左右。强求者失败,强据者失去。因而圣人能顺天道而行,无为而治,不为得而治,自然不会有什么得失之忧。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成长之道,前进跟随,缓和急进,强弱转化,得失转换皆有其来去。因而圣人处事会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而得道。
[读感]我们为人处事,时刻记住,不一定自己是对的,自己所做的所认识到的只不过是适合于自己的,每个人有每个人成长的故事和成长的道路,我们不强求别人,只是要求着互相包容,不可强而对抗,如此,自己才能好好成长。世界上的事,也是在强弱中成长,无欲而争,与强求的差别,便是在人心中有为无为的一种心境。追求极致完善往往得到的是很不完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人生的矛盾很多时候便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简朴平凡,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不会产生那种怀才不遇或者感觉自己总是得不偿失的不良心境,这样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除了让自己有些不开心之外。
世界上任何事大起大落都不正常,是一种天道被破坏而产生动荡的表现,所以中国追求的和谐社会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追求,那些攻击破坏者们总是用一种强而为之的作法指责和谐执政理念自然是错误。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的思想可以改变别人的思想,事实上不是自己的思想改变别人的思想,而是思想交流之间产生更符合大家共处的思想,这才是思想交流的最好结果,我们应该放弃得失之间的成见,放宽自己的心胸,广泛的吸纳接触各种思想,去掉那些极道的,不利于世界万事万物共同发展的东西。
适合于个人与适合与世界的东西,我们要分清楚,不要把个人情绪来去主宰世界,以个人意志来决定天下去向,这必然会遭到失败。
像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们一样,以胸怀天下来治理天下,与天下同甘共苦,这才是真正治理天下者的风范作法,现在有些,只关注着自己个人得失,欲将天下作为其个人**的工具,他们注定是要失败。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读译]用天道之理来辅佐人君治理天下,不会以强兵好武来治天,因为那容易得到不好的报应。军队所到之处,民困田荒荆刺众生,一片凄惨景象。凡事经历过大战之后,年景必然不好,诸多凶事,不利于社会发展。强兵达到目的制止战乱即可,不要以强自恃遭到恶报。战胜而止,战胜而不侵占,战胜而不骄,战因不得已为之,是之不因战而自以为强。事物胜利过强容易产生衰老,不合天道,不合天道终会导致未落。
[读感]强大的武力只是一种威慑而不是一种强取豪夺的手段,更不能拿来治理天下,以暴易暴只会适得其反,只要能够压制暴力便达到了强大武力的目的,顺天道而用武力才是武力的条件。出师无道,必取灭亡。看现在的*,**不以天下苍生为念,争强好勇,自以为是,他们当然是注定要灭亡的了。
社会的发展,每一次的战乱都是因为武力的平衡被打破才引发战争,最终的结果不以武力的强弱计算,依然是得道者胜失道者败。多少武力强悍者试图逆天行事不尊天道,用暴力引来更强的暴力,终致让世界在自我屠杀中挣扎灭亡,这便是逆天行事者的可悲下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不变的道理,那些不尊循天道而行事的人,就算获得一时的成功,最后也会一败涂地。
人类发展到现在,在最强大的核弹平衡制约中,我们迎来了现在和平发展的时间,真心的希望和平从事永存在人间,战争远离人间,全世界人们一起和谐共进,幸福生活,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心存歹念,逆天行事,他们的下场终是在千年前就已经被老子判定了。未来的战争是完全毁灭的战争,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战争,并对可以有出现的苗头加以抵制,这是给予我们这个时候每个有责任人的义务!
生活中,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权利被粗暴侵犯之后,我们该怎样做,甘地的和平斗争方式,我们的是不是除了暴力对抗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法律是我们生活中最后的和平利用武器,如果法律没有了这个效力,我们这个世界很危险,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站起来,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学会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是我们这个时代遵道而行唯一之路。任何人,任何事,逆天道而行,终会被天道所弃,归于灭失。为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原文]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读译]起兵打仗,是一种很不吉祥的,大家都对它极为厌恶,因而有道者不会选择他。君子追求上进,用兵则放在其次,不是君所为,若不得已而用之,自应适可而止,不以战胜而自喜,自喜那便是自喜杀人。杀人者必被人杀,这种做法不得天下人心。万事以和为贵,以善为本,凶恶之事自然避之远离。军礼偏将军为上,上将军为右边,以丧礼来对待战胜之事。杀了人家的兵士,以悲哀的心情来处理,以出丧的礼仪来处理战争的胜利。
[读感]老子这一章要求国家以端正用兵之心,不为私欲而战。虽然说有点书生谈兵,但在大的战略层面,我们确是应该要遵守。很多时候,不能和平解决的东西,必然要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上升到一个国与国之间,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裁决机构,人们便会用最野蛮的方式来决定生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最终还是用最野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不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悲哀呢?
法院在审判之前尽力来调解,这事实也是沿用了老子这一章所端正的打官司的态度,双方如果有协商解决的可能,大家就还是协商解决以和为贵,若真要弄到公堂之上,自然要接受国法强制执行,难免是双方撕破了脸皮,可若是一方总是恃强凌弱,自以为自己占据了最原始的优势,便无视弱者,便自然是只有更高的平衡机制来作平衡调解,以免上升到最最原始的武力解决上去。
这使我想起了现在人民的法律意识,我认为人们就应该学会依法讲理,自觉守法并保护自己,那些恶吏法官利用人民不懂法来徇私妄为,不良奸商利用人民不懂法来大行奸事,坏人也穿法律空子来压迫好人的生存空间,这些都造成了好人难做的社会现实,如果好人能充分运用法律知识来对抗坏人,争取最大的最好的生存空间,这无疑是值得为之一生奋斗的。老子奉行不为,但依然明白到必要的武力那是应当的,而上升到法院解决的问题,便自然是武力之前的最后底线。事实上如果法院都找不到公理了,人民就需要做好用生命去捍卫真理的时候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读译]道常常不能明言何物,纯朴也显得渺小,天下间没有人能驾驭运用,但如果执政者能够守道尊朴,天下万物自然自动服从调度。风调雨顺,天地同庆,普降甘露,人民自然自觉守本份得自己该得那一分。因为有了各种利益,便定出了各种名份,有了名份,便制订相关制度来确定,知道了名份,便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适合而止世界才能运行不殆不出现问题。这道对于天下的意义,便像山川与江河大海一般一生多,多归一。
[读感]老子这一章的政治论,也是前二章军事论的一个补充,道是不可触摸的东西,没有人敢自认掌握了道,纯朴看上很平凡很普通,但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充实而实在,人一旦脱离了这种感觉,还能真正算是个人么?自然,如果人人都能感悟道的无常无名,就不会在得失与虚名之间受尽煎熬,就不会在惊恐不安中生活,也不会有这么纷扰庸俗之事,朴素而简单的生活,不是最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么?人类如果能够体谅这种为人的尊循天道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就算我们有多少自我独特的个性,最终能汇合一起,融入这个宇宙世界中,便不会有这么多互相撕杀,不会有气候的反常,不会有环境被破坏失去平衡,能源危机,粮食作物不够。所有的这些,是人们不知道体会道的名与无名,个人个性与社会总体那适可而止的度和千万江河终汇于海的胸襟。
人出生到死去,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整体到个体,从个体又回到整体,共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一个世界便是我们活在这一个尊循同样道的存在的整体,同一个梦想,便是这整个整体始终与个体的融合,一个整体的进步才是一个个体存在需要努力的事。江河从一股股清泉起到汇入大海,他也是在完成一个整体到个体,个体到整体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在完善着自己的过程与结果,只有善始善终才能获得整体与个体的升华。人类制度,把人个体与整体之间进行规划完善也就是在寻找生命的一个完美循环,只有在这个循环的良性运作才能体现我们良性活,这种道理显而易见,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到呢?
人作为一个宇宙的生命个体,有他个体的特性,显现出道朴散而成一种实在的形态,使这个宇宙变得更加多彩,也使宇宙过程显得更多的转换与变化,一个鲜活的宇宙,当作参与这个进程的生命个体,努力去体现生命各自各精彩,也是人天生的权利,而如果这种各自各精彩破坏着这个进程的和谐升华,生命的个体与宇宙要求的归于道一,那便是逆天之行,终将落个悲苦下场也是自然而然。个体消失在这个世界,不过是一种生命体形式的转换,身为个体生命人类不能体悟这个简单而明白的道理,他自然注定一生失败。
人作为一个孤独体去奋斗,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的荣誉之说,那些看上去个体虚名,都是变相的对个体的一种折磨与惩罚!执政者不能尊循这个执政之道,便是自取其辱自取灭亡。而作为所有的生命个体,放纵别人与自己的不尊道的行为是一种做人的失责,也许你管不了别人,但管住自己尊循的名制行事,便会修得一生完满了,你这一生就是永恒不灭。任何不尊从道的人,为道所弃自然是常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读译]知道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明白了解自己的人有明见。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有强志。知道满足的人会富足,顽强坚持力行者有志气。不失根本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道存才是永生。
[读感]老子这一章的人生论,要求我们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要知已,要知彼,有智者不能自知,奸佞滋生,世界上有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能自知,而逞智慧,妄图以已之智去控制指挥别人,切不知道被别人嘲笑。老子上一章有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自己了解别人,便使尽心机,谋取私欲满足私欲,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适度,自然早死了。
常言自足者常乐,一个不懂知足的人,他永远也不知足,多了还要多,**不断产生新的**,成了**牵着走的玩物,此等人士,何日言富,谈乐呢?富也是建立在一个足的标准上,如果自己的标准总是超过自己所有,富从何来呢?道理如此简单,有多少人明白呢?
我们要坚持顽强力行的追求人生的完美生活,懂得去总结欣赏自己的所得所失,如此才能常乐,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活的充实实在。
古代帝王们大唱万岁,可是他们切比谁都死早,没有留下德行之人,死了也就完全死了,不能体现在与永恒的道的进程里面,为道的进步所抛弃为进步的人类所唾弃,这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那些为了大众,为了全人类作出努力与贡献的人,他们成就延续到现在,甚至将来,这才真正的万岁长寿,这种道理,稍稍悟得人生的人也知道,会有这么难以理解么?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读译]大道行于四方,可左可右,万物依靠着他生长,可他切没太多的干扰,有功而不自居,供养着万事万物不自以为是他们的主人。因为没占有**,便似乎没有一般渺小,万物依靠他来成长他不以主个自居,显得是大到不能再大。因为他一生从不称大,因此也成为最大。
[读感]命里有时候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应该怎样,往往回过头来,才知道,其实那只不过是自己这样想而已。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理想,生活如,人生如此。当我们不依照一些规则来做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人的一生没有规则的成长便不是健康的成长,而是一种病态的成长。
做律师的金科玉律:“处处拿法律当回事的人不懂法律,处处不拿法律当回事的人终会受到制裁!”法律即然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向整体发展规律同步,他的运用便不能离开了实际环境的分析,我们现在的法官和律师都很缺这点,不要说普通法律工作者和那些企图利用法律来生事的人了。
中国法律代表着中国**的执政意志,而且中国不称霸的发展理念事实上也是不称霸因反而能成为霸的发展理念,正是符合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正如这一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你天天说你自己多了不起有什么用,要去努力表现,这样,你才能最终被承认为大呀。
很多人,有点钱了自以为了不起,有个车了自以为了不起,有点权了便肆意妄为不知所以,这种人自以为大,其实在明白人的眼里,那算什么呢?自以为大,终不能成其为大,更多的是让人看着作个反面教材,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迷失了哟,老子早就有话告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保持一种进步的平常心,你才能慢慢的变强变大,最终才能让人知道,你的存大就是这个世界存大的一部分,离不开而永恒不灭!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读译]顺应天道,天下自然归顺,归顺之后绝对诚心助你,安享太平康泰。天音与美足,让过往之人驻步而享。道说出来,没有什么可以味道可品,看不见呀,听不到,用不完呀!
[读感]天下之事,顺天道而行,损有余而补不足,很有点**的味道,可是人心多诡,也要顺人心而走,人心不足之时,就要视是否会带来社会不公,打击人的积极性,破坏天道的平衡,如此而顺天道,自然四下清平乐道。
原来的**,一味的讲求公平,但人心切不公平,人的分工不同,造成了人心里的价值观念不同,人心导致这种各取所需要的社会不能实现,只有依照人的各种私心**制订出分管的体制出来,约束着往有利于社会发展去走。
天下间,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公理一定要有,这便是天道最后要求,若公理不在,便是天地也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也不仁,百姓为刍狗,杀人者便自杀,伤人者自伤,天下便一片黑暗,永无天日。
人的私心膨胀时常引来杀伐不断,人命贱如狗,才思大道,实在是人类的悲哀。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许多东西要坚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顺应天道,安心工作。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读译]在要进行收紧前,必要进行相应的舒展;在要弱化敌人时,便要使之过份恃强;要废除敌人之前,要先使之过份骄兴;如果需要得到,便要先给予;这是隐而不见的聪明,以柔弱胜刚强之道;鱼离开深渊容易招至大难不能存活,国家有效的威摄武力,不可以四处弦耀张扬!
[读感]道德经这一章,让我想起现在的父母教训孩子,现在的父母们往往宠爱自己的孩子,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总是一开始就千方百计对孩子进行自以为是的计划教育,把自己的梦想一股脑的压向孩子。宠溺之下,结果意与原违,本来想管束一下,他变得更加张狂,本来想让孩子们更加强壮,他切一日一日的变得弱不禁风,本来想让他更加兴旺健康,他切变得越来越像是废人,总是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需求,结果切被别人什么都骗去。此真所谓是大愚蠢呀。事情的好坏转变往往体现在是否过度的份上,人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没有一个满足,而只是有着渴求没有个度,那最后的结果自然得到反而变成失去。
还记得一个在春晚上看到一个相声节目,说的是一个人,就喜欢惯人,要把那个人送上绝路,鼓励他的过份恶行,让他最后得到恶报,其运用的道理便自然是这个道理。刀子磨的太快,用起来顺手,但是不可以常保,这个道理,很多人明白,可运用到实际中来,就差很多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法律条文并不能框框就套,他们都有实际的运用环境,兵法也一样,有一常势,便实际中,兵无常势,生活中也一样,不应该说那一种生活才是好,给自己限定一个个框框,自己活在自己的监狱里面,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老子这一章的柔弱胜刚强之道,其实是讲一个弱者如何与强者争胜的之道,刚强的人,让他刚强到忘乎所以,过份的去强取豪夺,从而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弱者便能找到达到自己胜利的目的。躲在暗处的敌人最可怕,一个懂得隐忍的敌人才是好的对手,而一个有一点本事便四处招摇之人,他的本事能有多少呢?
中国不争霸,仍是奉行不争为争,而那些个叫嚣着争霸之人,反而得到各方抵抗,就算你实力有多强悍,也是疲于应付,不是吗?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读译]道总是显得无所作为,可万事万物都在依照着他的规则得失。如果管理者能够克守天道,万事万物自然顺化归从。若有因私欲而妄作,我们可以用无名的朴素之道进行约束。以朴素清净淡泊的无名之朴约束,人们将控制自己**。没有**的泛滥妄作,天下自然是清净平稳。
[读感]读起这章,我想起信神这一说,我们通常认为是不信者无,信者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很多东西,他看上去没有规则,但事实上就有那么多的巧合,仿佛告诉你,规则还是存在的。就比如炒股,人们总是找不到什么法则,但没有一个真正炒股的人否认,这中间他确有法则,而且股市是按照这个法则在运作。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则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用自己理解的法则去操作,有还是没有,实在说不清。
道看上去没做什么,没做什么,那怎么知道那是道呢。要尊从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这让那些管理者们很困惑,因为抓不住道。所以老子这章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道理,只是要做到候王若能守之,那很难,这道,可不是那么要理解,惹都能理解了,要尊守那自然好说,不能理解如何尊守,这麻烦实在是很大呀!不过后面几句似乎点明了什么是道。怎么这样说呢?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是心中所认为的道,其实是不欲以静。候王守道,万物自化,不欲以静,正下将自正,天下自正了,便自然是万物自化,这是相等的,候王守道与不欲以静不是相等么?
道德约束,其实也就是人类**的自我约束。人的**有那些呢,无非是吃,性,名。暴吃暴饮,与淫欲无度,追逐虚名枉像。吃表现在吃珍奇,吃新奇上,因此不论好吃不好吃,对身体有害无害不重要,只要能吃,只要很少吃到,很新奇,人们便失去了自持变得噪动不安,此是人之常情,便不合天道,最终会害人害已,导致盗贼四起,你争我斗。性也是很奇怪的**,性是咸盐,越吃越渴直至人亡,若没有约束,便自然是死的快,而且三分钟兴奋,过完之后,身心俱累,而那些试图金枪不到的意淫那终归是意淫,不合天道,怎保长久。名,爱美,希望别人尊拜,无视别人傲视天下,这种感觉是不错,可要是每个人都这样,都把眼光抬到天上去,那这个世界不乱套,那才是怪事了。
现在很多专业,学者提倡什么性开放,提倡什么私有化,提倡完全的市场化,其实就是在鼓吹**的泛滥。**每个人都有,要宽容对待没错,但是要放开,不约束,那便无疑是取灭亡。外国的东西不好,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在抵制奥运一样,他们一样是丑陋而落后的一群人,你能相信他们的体制就适合天道,人们自正吗?
坚持走自己统筹兼顾之路,让中国特色征服全世界,奥运就是我们的一个切入点,不是吗?那些个跳梁小丑们不停的蹦是知道自己离未日不远了,再不蹦一蹦,以后没机会了。中国发展到如斯地步,不是一直在走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路所至吗?
从陈胜吴广提出王候将相宁有种到太平天国的均平富,社会主义在中国有很长久的革命历史了,伟大的**与国际共产决裂,坚持走自己的路,便是继承了先辈的革命经验,开创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思想,到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我们的成长见证着中国道路的无比正确,那些跳梁们都认识到了,在未日来临之前蹦一蹦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坚定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将被中国一统,此实为天道所为,不要再乎是否有为,最终结果宇宙法则已经决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读译]上德以不知是德而成其为德,下德是以有德居之反而失德,上德什么不强求有为而无所不为,上仁强求有所为而无所为,上义强求之而得其有限。上礼而为切不得响应,那不是不如挥臂抛弃为好!因此,不尊天道而要求道德约束,没有道德约束又讲仁恕,没有仁恕之心便讲义气,没有义气的支撑了便讲礼数。什么是礼数,是忠信仁义起乱的开始。先见之明是道的浮华愚昧的开始,因而大丈夫,处道之淳厚,不居其行为轻薄,处其道之纯朴在,而舍浮华不实。因而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读感]这一章里,老子似乎在指责道德本不应该有具体的约束。使我不得不引用汶川地震中的三个人:范跑跑,韩寒,王石这三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说真的,我觉得他们三个人都是奉行上德不行,是以有德,他们都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去刻意追求的,他们是错了便是老子错子,粗看之下,你或许会感觉范跑跑,韩寒,王石居然还是得道高人,特别是王石,持续德行说,更是显得高尚而且荣光,这样的分析起来,王石的持续慈善论还真是悟道之说。
范跑跑,韩寒,王石的另一面是道德约束和道德的强制,也就是范跑跑口中的道德绑架,仿佛道德在约束人,坑害人一般。
很多理解和支持范跑跑,韩寒,王石的人,他们认为慈善的捐款是在礼数化,最终会捐害慈善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于捐款的攀比和道德要求则是对道德的一种侮辱。认真的去体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没有了道德约束之后讲仁恕,其实他们是在攻击道德约束而提倡仁恕之道,认为这样就会促进道德的发展,而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缺失了道德约束我们才需要去讲仁恕。
其实我们现在就是用仁恕的大义借口,鞭打道德,仁恕离开了道德的支撑,很难想像那是一种怎样的结果。现在的世界,诚信缺失,人人自危,不敢相信人,只有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到,才能保护自己,呼唤法律,而法律又被**的法官和无良的律师操纵,苟法祸乱之始,礼义形式显得如此的可笑。
提倡真正的德行,打击不道德的行为,才是真正促进文明的进步,促进人类道行的进步,促进人类精神境界提升。范跑跑,韩寒,王石如果还想抛弃这种轻薄无知的固执,就应该明白,若要真正作到心灵自由,自然舒放的生命体会,便要知道接受道德约束之上是天道循环,而不是自我仁恕自宽。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理便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汶川捐款,举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盈而补不足,实仍求天道在中国倡行,祈祷上苍,普济苍生不要再降灾难于中华大地,可是有些人,他们就是要逆天而行,有盈不补不足,这种行为,妄谈仁恕,实在可鄙可叹!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读译]古来之得到一者若何?天得合而为一,那便天静宁清;地得合而如一,便能宁静安稳,神得合而为一,便会灵验,河谷山川得而为一,便会山清水足,万物得而合一,便能生长繁荣,若是候王得而合一,那天下自然一心不会有二意。相反会怎样?天不能保持清宁,便会崩裂,地不能宁静稳定,便会震动不安,河谷无水,便地枯竭,万物无法生长,世界没有生命也就灭亡,候王不能保持高贵,便自然会到下,因而高贵必须有贱作根基,而候王自称孤,寡,不谷,也不就是贱为根本吗?不是吗?因此,追求过多的荣誉便会没有荣誉,不要总想着做什么高贵的美玉,固执的像个石头。
[读感]老子这章认为得道者应是心神合一,其举例天地万物都应是里外合一,最后更是告诫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心高气傲,不懂变化。
记得我曾经说过,人本来是可以简单而快乐,可是我们因为心太多,不能体会心神合一,这个合而为一的重要,所以徒增许多烦恼,结果是自己追求越多,失去也越多,实在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代表是一个整体,而整体之中的个体,一生多,多归一,这是一个天道循环的过程,物质之间的往复就是这样,人类自从有智慧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独立于天地之间,那是很愚蠢的。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把整个宇宙越分越细,但我们依然不能理解你就是我就是你之间的这个整体概念,因此个体之间便生出诸多争斗,乱斗不已。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读译]回归是道的运动需要,柔和是道的运用法则,天下间万事万物因为有而存在,而有也是因为无才产生。
[读感]事间之事的强弱变化,其实是宇宙法则的一种运作,我们常常感叹风水轮流转,那是因为道的法则永远不会变。强弱转化,有无相生,这是道永恒不变的规律。因此我们不应该因得失而自我慌乱,乱了心志,迷了生活之路。
看世间起起落落的人事,都是在法则里面运动着一个个体,在道的永恒法则面前,人永远都是随流逐流的人,而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道的法则所不屑一顾的。
我们看到地震,以为是法则有变,其实是天在这个时候对法则有自己的调整,他促使人们不要忘记,这个世界,只有宇宙的法则,天道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人事人为,天道天走,我们本来就应该放下那颗过于膨胀的**心魔,回归到简单宁静的人事生活中来,作好自己的本分,才能获得做人的乐趣。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读译]上等士人听了道,便勤力去实践,中等士人听了道,便半信半疑拿不定主意,下等士人听了道,就大笑特笑不以为然,他们不讥笑,也就不算称之为道了。正如古人所说:“光明的道似黑暗,前进的道看上去像后退,平坦的道看上去崎岖不堪,崇高的道看上去显得低下,洁白的道也有污点,广大的道也像不足,有建树的道也像是偷来的般不真实,质朴充实的道也好像空虚不能持久,大而方正的道没有棱角,大的器物要晚些才能制成,大的声音总是那么显得稀少,大的物象都是没有形体!”大道隐藏而没有名声,但只有道,善施于万物促成万物。
[读感]一个成功的人是敢于怀疑的人,而怀疑也是要有根椐,道是就我们一切行为依据,做事为人,都不能违背,如果是强行不尊守,结果是害人害已。人很容易产生自己可以抗拒一切的幻想,而且也很容易沉迷于其中,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而人的这种天性,我们一样没有必要苛求,更不能去提倡,一切顺其自然,利用人类的善良天性去克制邪恶滋生,这是背阴抱阳符合天道的作法。一个上等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顺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味讲求个人得失的人。人作为这个宇宙的个体,应该懂得以整个宇宙的利益为个人利益,而不是损别人以利已。
做事往往有欲速而不达,万事万物的成长都有其成长的天性,强去追求的东西,往往反而是不真实的,这种事情常有,而且我们也都为此深深烦恼,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并放宽自己的心神呢?
人不应该活的太过紧张,人活得太紧张了便会心生恐慌,心生恐慌便自然生出心魔折魔迷失自己。人类不应该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怕有一天会死,怕有一天自己一生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做人,学会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乐趣,也要在不平凡中寻找平凡的难得。“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这些话我们如果用来告诫自己,那便是居安思危,居富思贫,居贫思富,进而思退,退而思进,大象无形,其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无特别的分界,内中的境界是对道的体悟,对生活的平衡追求。
人生之中起起落落,今日的成就不代表永远的成就,今日的荣光不代表永远的荣光,事情他就是这样。老子在这里劝诫:“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读译]道混沌一体生而为一,再阴阳开化生二,阴阳开化虚实相生而生三,阴阳开化虚实相生千差万别又由三而生万物,万物虽然万差万别但也都是背为阴气,前抱阳气,阴阳二气在看不见的虚气中交流和谐,相生相伴。人们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是候王切以此相称,因此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它,反而是减损。人们用来教人的话,我们也用来教人。“强梁的人不得好死”,我将用这一句话来教导世人。
[读感]强梁的人不得好死,世间之事,都是有因有果,有得有失,任何事,有一件就有二,而要简单明了,抱元守一。
老子这一章说明了世间万物的演化,是一种正负相互转变的过程,当我们总是感觉自己生活不好的时候,那种不好的情绪漫延,最终会侵蚀你的心灵。不满越积越多,便自然会激化。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能知足,满意便会越来越越多,什么事情,都在于积累的东西是什么?政府如果能够有效解人民的纠纷,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便自然越来越少,政府的公信力自然是越来越强,统治人民越来越团结。这样国家执行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阻力,更不会受到一些邪恶势力邪恶思想鼓动,进而粗暴应对政府。
邪恶之所以能够控制人,那是因为人有些正当的诉求得到舒解,进而生出恶念,一被邪恶所引诱,人便会失控,有打破现状的需要,进而毁灭,不得开心。强梁者就是这样产生,我们都会不得好死,倾巢之下无完卵,做好人要有做好人的觉悟,正邪之间,正不能制邪带来的就是共亡,我们就是这样去告诫自己也教导别人,这样,我们都能升悟道的一归多,多为一的道的真义。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读译]天下间的最柔和的东西,可以驰骋天于天地间无所阻挡,出入于虚无之间,穿行于无间缝的物事中。这就是我知道无为而为为什么最有益。潜移默化的教育,无为的功效,天下间能把握个间奥妙的人很少。
[读感]这一章,让我想起绕指柔和那斩不断理还乱的三千烦恼丝。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坚韧顽强的标志,美人,至柔消磨人的驰骋,最终,至坚难过至柔。人的感情如此,万事万物也有这个道理。
做人不能太过坚强,也不可无一丝韧性,坚与柔完全结合无欲无求之中,才能最好的做到该做的事,追寻到真正应该追寻的东西。判断别人的人,不一定断得了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游离于柔于坚,生与灭之中,老子一生行不言之教,没有什么效果,人类依然在欲的有为中煎熬,想摆脱绑架,可永远处于绑架之中。
你有信仰吗?你相信这个世界邪不胜正吗?挺过一次次的邪不胜正之后,我们终于发现,正总是在邪要灭亡正时,正才能表现出他的最后驰骋天下之至坚。事实上不是邪能胜正,而是这个世界可以不需要邪恶,便切不能没有正义的存在。
正,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他不是因为需要而出现,而是少不了。
人类,漠视邪恶的猖厥而无动于衷,这是一种麻木与死亡,一种死亡之人,只有那一丝丝正气,才能鼓起他们从新驰骋于天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读译]名誉与生命,那一样更亲?生命与利益,那一样重要?得到与失去那一样更有害?过份的宠爱必定要招致更大的浪费,积蓄太多最后失去的也多。知道满足才不会招致羞辱,适可而止才能不至于发生危险,招致极端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平安。
[读感]名与利,是绑架人的一种东西,如果你感觉那一切都是自然,便不会处处以此作为自己一切,生活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东西,你得到,你高兴,何必拉着别人,别人服不服,愿不愿意认同那自然是另一回事,是不是呢?
人的攀比一起,不足才会激化,如果人们不攀比,不足不激化,人与人之间便自然能友好相处,这是自然而然的,可人们不是这样,什么事都喜欢显摆,去比个高下,去比个输赢,比个多少,比来比去,心里产生不服甚至各种恶念,你也许可以指责人们不应该产生恶念,但归根到底,那还不是你不知足产生的呢?
人自当因快乐而快乐,而不应该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快乐之上去寻找快乐。攀比就是这样,你比赢了,人家失落了,你便快乐了,这算什么呢?穿衣要比别人漂亮,吃要比别人好,行要比别人舒服,建立在比你差的人的那种满足感,那是很可笑的,这样的人谁都可以做,再差都还有更差,最差也能的到比人更差的,那快乐应该是这样吗?
要得到偏偏变成了失去,这是人莫大悲哀,这是人莫大的无奈,生活本不应该如此,不是吗?我们总是走回到自己设置的怪圈里,总是走不出这个怪圈,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取得自己人生的进步,我们寻找创新,总是拿破坏规则来做事,以破坏理性和回归为代价寻找快乐刺激,这是人类最丑陋的表现,我们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劣根性,那我们便永远生活在罪恶深渊中,不得快乐,强作颜笑。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仿佛是一段谶语,信佛是一段规劝,让人深思深思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自我。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读译]大的成就,就算有缺陷,也影响不了他的功效作用。大的充实,就算有空虚,也有他无穷的应用好处不断。大的正直往往受到误解,大的技巧看上去有些笨拙,大的辩才口才感觉不好。活动可以驱寒,清静可以冷静不冲动,天下清宁安静才能正常发展。
[读感]老子这一章是人生论,讲的是人的追求和生活心境,也影射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追求完美,不需要尽善尽美,要能够让自己受用,只要让自己感觉到进步,感觉到快乐,感觉到给社会带来了建设带来了促进就好,不需用追求尽善尽美。
大盈若冲,其用无穷。作人要自足,但也要不知足,自足常乐,不知足求进,感觉着虽然矛盾,切是让你受用无穷,能体会个中的奥妙,你自然就能知道什么是其用无穷。
大直若屈:在社会生活中,正直的人会受到不正直的冤屈,难免会带给人一些错误的判断,其实现实社会中,你想做一些好事,可是一些东西被坏人利用了,人们为了防坏人,便把好人当成了坏人。这是诚信被破坏的恶果,太正直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人是一个很矛盾的动物,是不是呢?
大巧若拙,大家想到太极剑,武学中的无招胜有招,其实讲的就是这个理,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太多花哨,实实在在那就最好了,这实在中人生中一个至理。
大辩若讷,书越读越薄,这什么道理,大的道理往往就那么一两句,可是人们总拿很多话来左证右辩,就比如我们现在理解《道德经》,本来几十字就说明白,可是因为我们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少,悟力没那么,便只有借助更多的内容来去理解,这不是我们能言会辩,反而是我们不能充分理解大智慧所致。大辩若讷,人就是这么矛盾,往往不出奇的话里包含着至理。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我所读译:活动可以驱寒,清静可以冷静不冲动,天下清宁安静才能正常发展。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读译]天下有道,那么本来用来作战的战马只好用来送田粪,天下若是无道,战马要产驹也只有在荒效野外。最大的犯罪不会大过太多**,最大的祸事也不会大过不知足,最大的过错也不大过强求。因此,知道满足,才能永远满足。
[读感]老子通过战马的使用表达自己对政治有道和无道的辩别,有道的政治会消除战争,那本来应该应用于战争的支出会成为民用,而无道的政治则把民用的东西用来作战,甚至连战争工具的延续都没有一个正常的保证。
现在,每一个国家都在大笔用于军事,其实这是一种无道的政治追求,如果只是自保,那是因为受到威胁,如果用来扩张,不知足,那是大罪,必然引来大祸,强求不来反而会失去更多。永不知足,他永远活得累,这不是一个失去么。
暴力激起于民,是因为政治的无道,所以执政者,在看待自己执政的成果时,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政治清宁安静,天下自然平正无事,政治黑暗无道自然会引发民变,这都是某些官员不知足所得,贪得致祸,其罪恶极。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行而名,不为而成。
[读译]不出门,便知道天下事,不看窗外,就知道天气变化天道运行。出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因而圣人不出去都能知晓天下事,不亲自观察也能了解情况,不四处走动也能名动天下,不定什么目标都能成就大业。
[读感]老子这一章,初看上去,就像一个神棍在那里胡扯,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你必须已经达到了圣人这个境界,或者代表着你的行为就是依天道而行。
天下的事自有他必然的发展规律,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那就是注定好的,只要你知道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你便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这是一种反面辩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认识天道,理清社会发展规律,学会顺天道而行,若是你已经悟得天道,自然无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了不是。
当你是一个圣人了,你能够感悟到天道的变化了,你走出去,反而走看到表象,自然是舍本求未,得不偿失,因此,圣人不出去都能知晓天下事,不亲自观察也能了解情况,不四处走动也能名动天下,不做什么事
更多阅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第十四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第十四章[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
经典阅读: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原文地址:经典阅读: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作者: 天路横断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通常译为“
解读老子道德经 日本 道德经
致读者我们不应该以看不懂为借口拒绝去认识“道”。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不要逞强而为,而要以辅万物共成长以尽所能,生活中,我们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这是无可争议!很简单的道
老子《道德经》四字秘本 老子道德经白话文解释
梦见老子给我解释《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解释
一)老子告诉我说,这么多人研究《道德经》,楞是没一个搞明白了的。就连最简单的“道”,没一个人说得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说:“道”其实很好理解。你们玩网络游戏,里头的那个虚拟世界是怎么来的?很简单,是程序员编好了程序,程序一运行,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