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由 体验自然生成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堂实录和点评
一、问题导入,感性认识——感觉
由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婚姻导入,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忠诚、最持久的婚姻的是谁和谁的婚姻?
生齐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
师:对。关于周恩来和邓颖超你们了解哪些呢?
生1:周恩来是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理。
生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
生3:我听爷爷说过十里长街送总理,具体的我不知道。
生4:他们一生中都没有小孩。
生5:邓颖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
生6: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很好。同学们从注解和课外资料里了解了很多东西,周恩来总理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人格魅力的人,他胸怀大志,在十二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周总理的一生为建国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进入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力保国,使我国经济、政治上历经艰险而终于转危为安。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三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的时候,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目送总理,这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共同的报国的理想和志向使周恩来和邓颖超颖超走到了一起,他们于1925年结婚,周总理于1976年逝世,他们伉俪情深,相敬如宾。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全国人民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收养了一些孤儿,后来成为总理的李鹏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婚姻走过了50年的历史,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的博大深广的感情基础,他们的爱情有如越久越醇的美酒,一直被人称颂。
1988年的春天,邓颖超84岁时,在西花厅看到海棠花又开了,她睹物思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口述了本文,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看看他们是如何相知、相爱、相伴一生的。
二、听读文本,交流感受——感悟
学生听录音,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感动。教师点拨,并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听课文,想想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爱情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动,感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听读完成后,学生开始举手。
生8: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自然段的“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会使你有些回味,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师:为什么感动?
生8: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细心与体贴,邓颖超能设身处地的为丈夫周恩来着想,他不仅是周恩来的好伴侣,而且还是知己、知音。
师:不错,分析得有情有理,“设身处地”一词用得很好,但是“细心与体贴”这个短语中的两个词能并列吗?再想想。
生8(有点腼腆):老师,是口误。是“细心的体贴”。
学生笑了起来。
师:哦,那老师放心了,呵呵。还有谁想说?
生9:“我们那时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就很简单的住在一起。”这个句子在17页第9段的第三行。
师:位置介绍得很清楚,如果能在说这句话前面介绍这个句子的位置就更好了。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生9:因为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出生名门,结婚是人生大事,他们却办得这么简单,体现出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质朴勤俭的品质。
师:是啊,出生名门能勤俭如此,实属不易,如此简朴的婚礼却蕴涵了如此丰富的爱情,预示了如此幸福的婚姻,值得现代人深思,看来婚姻最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生10:让我感动的是17页第8段的第五行开始的句子:“我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我们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这使我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这是我们能够相爱的共同基础;而且,我们一直坚持把革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我为他们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利益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所感动,我喜欢这个句子。
师:的确,人间有很多的情感感动我们,爱自己的民族,民族英雄和爱国英雄是永远都会被人称道的。爱情、亲情、友情在伟大的爱国情感面前都会显得相对狭隘,但是如果把这些个人情感和爱国情感结合起来,爱情、亲情、友情也就得到了超越。
生11:我喜欢的句子是14页第7段的倒数第7行开始的:“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这段话使我感动,因为他们恋爱了还不忘革命,把爱和革命紧紧连在一起,把爱和革命进行下去,爱情和事业双丰收。
师生笑了。
师:呵呵,事业是生命的支柱。鲁迅曾说过“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如何生活,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生活内容就成为爱情依附的对象,爱情必须依附于事业,有共同的事业基础的爱情会更加持久。老师是七十年代的人,我的青春时代流行琼瑶的爱情小说,我看过她的一些作品比如《窗外》、《一帘幽梦》,后来看过同学们都看过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现在记得的只有她的成名作《窗外》,说的是一段不被世俗认可的师生恋,以悲剧结局。现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窗外》的悲剧就是因为爱情没有依附,没有现实基础。而《情深深,雨蒙蒙》中的爱情避免了悲剧结局就是因为书桓等把爱情与民族的前途联系一起,这样的爱情是能够生根发芽的。当今同学们看的最多的应该是韩剧,中国大地是“韩流滚滚”,我接触的韩剧不是很多,看过《天国的阶梯》,唯美的倾向很明显,他们的爱情活在真空中,没有更多的现实基础,要说收获就是当时的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长大后同学们会接触爱情,会经历爱情,老师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够理性的对待爱情,唯有志同道合的爱情才能历久弥新。
生12:我觉得“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最让我感动,特别是“你到哪里去了啊?”的问句,周总理逝世了,邓颖超也知道,可是她想念总理,就问总理你到哪里去了。我爷爷去世后,我真的很想看到他,我很多次在心理问:“爷爷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出了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挚的爱和深情怀念,所以我感动。
师:这个“你到哪里去了啊?”“你”我们怎么理解呢?“你”是指周恩来的躯体还是指他的灵魂呢?
生13:我觉得是指躯体,周总理逝世后骨灰洒在祖国大地上。
师:恩,是洒在北京上空、密云水库,还有海河入海处。
生14:也不一定,这里说的飘进黄河、长江,显然是虚指,应该说的是灵魂。
生15:还有躯体能够随着温暖的风吗?这当然是灵魂。
生16:邓颖超会相信灵魂吗?她可是共产党员。
师生齐笑。
生17:老师我感觉这个你既是说周总理的躯体,也包括灵魂。就是指周恩来这个人。
师:可是周总理已经去世了啊?为什么还问你到哪里去了呢?
生18:这个你是活在邓颖超心里的周总理,这是留在邓颖超心中的周恩来的形象。
生19:这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虽然周总理已经去世了,可是他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因为邓颖超特别的想念周总理,所以明知他已经去世了,还问你到哪里去了,是因为思念过度,情不自禁的发问。
师带头鼓掌,学生鼓掌。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既有情感共鸣,又有理性分析,还说到了精神意义上的人,简直太透彻了。
已发,勿载。